<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杜陽林</b></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 class="ql-block">北宋陳省華之子陳堯叟、陳堯佐、陳堯咨三兄弟,以巍科重臣著名于世,并稱為“陳氏三狀元”。陳家良好的家教和家風,令陳家英才輩出,后代顯達昌盛,綿延百年,為當地首屈一指的世家望族。陳氏一門顯赫,子孫成其大器,其“名人光環”璀璨春秋,難怪四川省閬中市和南部縣,都為之而驕傲。三狀元的出生地是南部縣大橋鎮,但在閬中的名頭更為響亮,也有著更為明顯深刻的文化符號。而在南部縣,陳家一門三杰的歷史印跡,卻沉寂冷清得多,令人唏噓嘆息。</p><p class="ql-block">閬中有條街叫“三陳街”,有個石窟名為“狀元洞”。“三陳街”自然是紀念陳氏三兄弟而得名,“三陳街”的居民,非常驕傲地表示,這條街是鼎鼎有名的狀元住過的地方,似乎居住于此,無形之中也能耳濡目染一點“才氣”。據說當年三兄弟砥礪攻讀的南崖石窟,名曰讀書崖,又稱狀元洞,后又在此處建立“三陳書院”。閬中百姓說起陳氏三狀元來,如數家珍,出口必稱“陳氏一門三杰,是咱們古閬州閬中人?!?lt;/p> <p class="ql-block">南部人表示不服氣,因為從陳氏籍貫考證,不能再延續古時的地域劃分,簡單地稱他們為閬中人,應該以現在的行政區域稱為“南部陳氏”。對此,閬中其實并無異議,也默認陳家三兄弟“生于南部”?!安粻帯?,但不代表拱手讓出這張“文化符號”,閬中政府相當重視當地文化建設,著力于塑造尊師重道、崇學尚文的精神,營造社會的和諧氛圍。因此,“三陳街”附近的老百姓提及陳氏三狀元,神情顯得頗為自豪。</p><p class="ql-block">有個小插曲值得玩味。2017年,一位熱心網友,通過人民網地方領導留言板,向南部縣的縣委書記留了一條言:“陳氏三狀元塑像落成已有12年,石像經過日曬雨淋變得黑不溜秋,瓷磚上的銘文多已漫滅。塑像畢竟是南部縣的文化象征,請相關部門清潔打磨一下,讓三狀元重煥生機(新顏)?!边@條留言得到了南部縣園林局的回復,“安排今年底找專業公司用專門的洗化用品來清洗并維護,以確保雕塑形象?!?lt;/p><p class="ql-block">“狀元塑像”的維護工作,竟需要熱心網友的督促和建議,我心里有些疑惑,難道作為三狀元誕生地的南部縣,沒有大力保護或弘揚“陳氏文化”嗎?</p> <p class="ql-block">今年春節前,我到南部縣城,前往陳列有陳氏三狀元塑像的柳林公園。人還未到公園,已聞“震天聲響”,著實被廣場的熱鬧景象嚇了一跳。正值午后時分,中老年人在廣場自發圍成了一個個圈兒,唱戲、跳健身操、引吭高歌,大家都將音響的聲量調到最大,廣場上空擰成了一股噪音的繩索,吵得人頭暈眼花。</p><p class="ql-block">經過一番擁擠推搡,我終于到達陳氏三狀元塑像前。深色塑像周圍,左一堆嘔吐物,右一堆甘蔗皮,衛生狀況實在不敢恭維。我原本是拜謁故里名人的,卻在震耳欲聾的嘈雜聲中匆匆離場。</p><p class="ql-block">這次并不完美的“拜訪”,給我留下了一縷失望的情緒。這些年,不管是國外還是國內,關于“名人故里”之爭的話題,并不鮮見。</p> <p class="ql-block">丹麥首都哥本哈根,以童話大師安徒生的故鄉而自居。從市政廳廣場到下水道井蓋,到處都雕著安徒生頭像,相應的博物館、展覽館甚至快餐店,安徒生的印記更是數不勝數。而安徒生的真正故鄉其實是歐登塞市,對于首都的“侵奪”,這座小城也無能為力。法蘭克福和魏瑪從歌德在世時就開始爭搶“歌德故鄉”之名,以至于歌德只能左右為難地抹稀泥:“兩個都是?!?lt;/p><p class="ql-block">中國的一個周瑜,安徽廬江縣和舒城縣都在爭搶,鬧到最后,需要安徽省政府出面開協調會。一個李白,出現了四個故里,分別為四川江油、湖北安陸、甘肅天水、吉爾吉斯斯坦的托克馬克市(碎葉城),弄到要打官司。一個朱熹,竟有兩省四地——福建的尤溪縣、建陽市和武夷山市,以及江西婺源市,全都自命“朱熹故里”。</p><p class="ql-block">各地爭搶名人故里之名,是看中了歷史名人背后巨大的文化價值和發展商機,大家乘著保護文化遺產的“東風”,開始關注起一些被遺忘的歷史人物來。許多人認為,只要貼上了名人的標簽,就會獲得源源不斷的旅游收入,吸引外來投資,促進地方經濟和城市發展。</p><p class="ql-block">從科學角度考慮,一個人的出生地具有唯一性。挖掘名人故里,可以“走進實境”,去了解名人的成長經歷,并透徹研究、深入探索當地的風土人情、歷史背景,對于增強地方文化的厚重感與歷史感,非常有必要,也能讓外來游客,更加深入地理解當地文化,融入民俗民風。</p><p class="ql-block">但在“爭名大戰”中,某些地方過度依賴歷史名人,靠的只是吃祖宗的老本,懶惰“啃老”,而沒有融入自己的智慧開拓創新。雖然搶奪厲害,圖的卻只是一個虛名,而非對文化發自本心的尊重和熱愛。歷史畢竟是過去式,就算在歷史長河中,我們所生活的這片土地,誕生了一個偉大的人物,但當下的生活,還是需要自己去打拼創造,一味躺在歷史名人的功勞簿上睡大覺,非但沒有真正傳承文化,反而是對傳統文化的一種損壞和戕害。</p> <p class="ql-block">陳氏三狀元,到底歸屬于閬中還是南部?仿佛并無上述的爭名煩惱。閬中這些年將“狀元文化”、“科舉文化”的牌打得很好,上至政府,下至百姓,都以“咱們家鄉祖上出過狀元”而倍感自豪,骨子里甚至對南充人都有一種優越感。反觀南部柳林公園,三位“狀元郎”卻在垃圾中傲立群雄,噪音里展望遠方。可見閬中對三陳文化的態度是要鄭重得多,也愛重得多,他們沒有耗費人力與物力,去塑造一些文物,而是深入挖掘狀元文化歷史,在普通民眾中,傳承勤學喜讀之風,達成全民共識。</p><p class="ql-block">今日的我們紀念歷史名人,不僅因為“同鄉之誼”,更應以當代創新思維,營造出符合新時代特征的文化氛圍,為全社會起到良好的推動與促進作用。最好的文化,從來都不是急功近利的浮躁喧囂,而是潤物細無聲的點滴滋養,直到人人心中都有文化的和風細雨,蜿蜒延續,絲縷不絕。它是慢慢浸入心房的,也許是一件事、一句詩、一個字,或者“狀元是我家鄉人”這個地域情感,最終都能變成血脈中的涌動,骨骼里的支撐。能與我們血肉交融生死不棄的,才是本真而堅實的文化內涵。</p> <p class="ql-block">考據歷歷在目,我們當然不能否認,陳氏三狀元是“屬于”南部縣的。但是否真正“屬于”,有時不僅僅依據地理位置,它是一種“人心所向”,是千百年來文化的積淀和承續,還與當地執政者的思考和眼光有著密切關系。從歷史沿革說,南部縣曾經是歸于閬州管轄,唐宋時期,閬中人杰地靈,知名度頗高,后世多稱為“閬中陳氏”,而非“南部陳氏”。但如今,既然閬中市和南部縣行政管轄已經分離,自然該將“南部陳氏”的名頭歸于南部縣??赡喜孔龊昧恕敖邮諣钤世铩钡臏蕚鋯幔?lt;/p><p class="ql-block">從表象看,柳林公園中,狀元塑像周圍狼藉紛亂,文化氛圍大打折扣;從內在看,這些年來,當地有關部門對于“深度挖掘和推廣陳氏文化”的工作,還有待提高。南部縣有狀元溪、狀元橋、三元街,這些地名都已存在多年,是后人緬懷陳氏三狀元而賦予的名字。初衷是好的,可即使當地百姓,談起陳氏的“一門三杰”,他們也頗多茫然,并不能準確說出地名背后的歷史淵源,更不會感知這里的文化血脈,未能享受“如數家珍”的自豪感。看來,如何“由表及里”,乃至春風化雨、潛移默化地推進當地文化建設,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從上至下的不懈努力。</p><p class="ql-block">閬中古城廣迎天下客,和古城的“守”與“護”是分不開的。守護的文物古跡,經歷了朝代更迭、歲月變遷,“包”上了歷史滄桑的“漿”,煥發出凝重古樸的面貌神情,引得人端心凝思,誠摯叩訪。</p> <p class="ql-block">南部縣大橋鎮新井村的陳氏家族古民居,只是“該鎮領導和當地老者”對遺跡“進行了初步了解”,至于如何保護,如何發展?我們好像并未看到下文。網上所見的古民居照片,木頭門上刻著一副楹聯:家藏八字千古流芳,地結三元一門衍慶。這里歷經風雨,古韻依舊,民居整體保存完好,廊柱堅實穩固,木雕生動傳神,房檐造型獨特,倘若好好地發掘保護,相信會極具文化魅力。但照片上的陳氏民居,柴禾漫堆倚門,荒草碧生連階,久無人居,更缺修繕和看管,在歷史風煙中,它以沉默的姿態,一徑衰敗走向。</p><p class="ql-block">在歷史名人的屬地,打好文化這張“牌”,是增強人民群眾的文化自信,帶動旅游產業發展,振興地方經濟的有益舉措。南部縣當地政府和有關部門,在這方面有所缺失和忽略,前瞻性不足,沒有真正將文化資源作為文化品牌建設,更沒有對這一文化資源進行轉化、翻進和再生,使之與屬地旅游活動緊密結合,培育出獨具魅力的地方文化旅游經濟產業,導致這一文化資源的閑置和浪費,實在令人無奈扼腕。</p><p class="ql-block">保護文化,傳承文化,發揚文化,的確比爭搶名人故里更為重要。哪怕此人不是來自斯地,文化的力量,也能讓他“落地生根,發揚光大”,種植在每個普通人心中,綿延成一條源源不竭的河流,從古至今,靜靜走過時光的起伏和褶皺。若從這個角度思考,“陳氏三狀元的故鄉南部縣”,需要提升“狀元家鄉人”的見識和格局,精心潛思,上下合力,將多元的南部文化元素進行梳理總結,確定文化屬性,體現城市精神內涵,把南部打造成真正有著厚重底蘊的文化名城,從而促進地方經濟和城市的發展。</p> <p class="ql-block">歷史上的陳氏三狀元,不僅顯赫權重,其取得的奪目成就和不朽功績,更是傳頌千古,青史留名——</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一門三杰造福蒼生</b></p><p class="ql-block">能在科舉取仕中嶄露頭角,一鳴驚人,是怎樣的體會?蘇軾曾說:“得意猶堪夸世俗,詔黃新濕字如鴉?!痹t書上如鴉黑字,題寫著中榜者的鼎鼎大名,足以向俗世夸耀一番了,接下來,便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笨梢姟暗靡狻?,是天下所有寒門學子的奮斗目標,能中狀元,更是攀登征服了極其險峻的人生巔峰。</p><p class="ql-block">四川省南充市南部縣大橋鎮,是歷史上著名的“陳氏三狀元”故里。陳家三人,先后金榜題名,這種榮耀,看似歷史的偶然與巧合,具體到三人身上,卻又是人生道路的必然行徑。</p> <p class="ql-block">其實“三狀元”的說法并不十分精準,因為陳氏兄弟兩人考取了狀元,另有一人是進士。但古代能考中進士已經是相當牛的考生了,大家讀《儒林外史》,對“范進中舉”想必印象深刻。范進中舉后,輕慢他的諸位立刻奉上笑臉和厚禮,他本人更是高興得發了瘋。中一個舉尚且有如此榮光,將舉人集中起來,去參加京城的會試殿試,合格者才稱為進士,再從進士中挑選“三甲”,可見這進士的含金量相當了得。因此,民間俗稱“南部陳氏三狀元”,對于出將入相的三兄弟而言,并無浮夸之意。</p><p class="ql-block">陳氏兄弟三人,按照長幼順序分別是陳堯叟、陳堯佐、陳堯咨。陳堯佐雖是進士,卻是陳家的“開山第一人”,故事也理應從他這里講起。</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實干一生的陳堯佐</b></p><p class="ql-block">陳堯佐雖比陳堯叟小兩歲,但自幼聰慧異常,父親教習哥哥讀書時,陳堯叟還未讀熟的文章,站在一旁“伴讀”的陳堯佐已經倒背如流了。凡事比哥哥“快半拍”的陳堯佐,果然也早陳堯叟一年考中進士。</p><p class="ql-block">陳堯佐入朝為官后,因為剛正不阿、針砭時弊而被流放到潮州擔任通判。潮州歷來有鱷魚為害,唐代韓愈擔任刺史時,就留下過一篇千古文章《祭鱷魚文》。當地老百姓被鱷魚搞得苦不堪言,愁眉難展。陳堯佐是個實干派,他組織了一幫精壯漢子,用強弓硬弩射殺了許多鱷魚,這種硬碰硬的勁猛作風十分管用,讓潮州的鱷魚禍患,漸漸絕跡。</p><p class="ql-block">水乃生命之源,以潤澤萬物、滋養生靈的特性,孕育了人類文明,擇水而居,成為人們千年的執念。可“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江河平靜流淌,它是灌溉良田的乳汁,是通達州縣的走廊,是賞心悅目的美景。但水一旦“失儀發狂”,那就是脫韁野馬、無齒猛獸,咆哮起千鈞力,讓人們躲無可躲防不勝防。陳堯佐是個喜歡干實事的人,為了百姓福祉,他扎進了如煙典籍,生生將自己培養成一個水利專家,在全國各地任職時,他的履歷上總是離不開水利治理。特別是以薪土易竹石的筑堤,將錢塘潮水的隱患降到最低;在滑州修筑的堤壩,還被稱為“陳公堤”。</p><p class="ql-block">陳堯佐實干了一輩子,雖然沒有做過驚天動地的偉業,卻每到一處,都能實實在在地造福一方百姓,做的都是可圈可點的大好事。因為他的實干精神,在七十五歲高齡,擔任了宋仁宗的宰相。</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抨擊愚昧的陳堯叟</b></p><p class="ql-block">陳堯佐考上進士,哥哥陳堯叟緊隨其后高中,一舉奪魁,獲得狀元。因為這位新科狀元郎器宇軒昂,談吐不凡,宋太宗龍心欣悅,將他父親陳省華召至京中,同日將父子二人任命為秘書丞,并讓他們同穿緋袍以示恩寵,成就一段歷史佳話。</p><p class="ql-block">宋真宗年間,陳堯叟在廣西為官。當時廣西十分閉塞落后,氣候炎熱,山上石多樹少,人們在夏季勞作、行走都極易中暑,而當地人飲水是靠雨天積水,或去河溝取水飲用,頗不衛生。陳堯叟便在當地掀起聲勢浩大的植樹運動,并教人們鑿井取水。幾年后,廣西大片荒山披綠衣,各地鑿建了水井,既保持了水土,改善了氣候,又因飲用井水,人們減少了疾病。</p><p class="ql-block">為了減輕百姓勞作、行走之苦,陳堯叟還命人們在大路旁邊,每隔二三十里修建一座涼亭,供行路人避雨、休息。夏天,亭里還設有盛茶水的缸和飲用的碗勺,茶水由附近的村民輪流供給。</p><p class="ql-block">當時廣西風氣未開,迷信風俗濃重,巫醫大行其道,人們生病后,多去求神問卜,而不是采取正規藥物治療。陳堯叟痛心疾首,大力揭露巫醫的欺詐行為,取締其在民間的一切活動,深入民間收集常見病的中藥驗方,編成《集驗方》,請匠人刻碑立于交通要道,方便百姓抄錄推廣。同時由官府出錢,招募郎中,配制湯藥,低價或者免費向貧困家庭提供醫藥救助,并積極培養地方醫學人才,緩解醫學人才短缺的矛盾。他所做這一切,只為真正能幫助百姓,樹立正確的醫學觀。</p><p class="ql-block">在陳堯叟的努力之下,老百姓提高了對醫學的認知水平,脫離蒙昧和愚鈍思想,很多人因此而得救。他出任各地地方官,都積極造福百姓,蒼生為念,慈悲為懷。陳堯叟后來不僅擔任了宋真宗的宰相,同時充任樞密使,人稱“樞相”,地位十分顯赫。</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文武雙全的陳堯咨</b></p><p class="ql-block">因為歐陽修的散文名篇《賣油翁》,陳氏三兄弟中最小的陳堯咨,反而“名氣”最大??稍跉W陽修筆下,他一開始的出場不甚美妙:“陳康肅公堯咨善射,當世無雙,公亦以此自矜?!碑斎?,這位盛氣凌人的年輕人,最后折服在賣油翁的本事之下,心悅誠服。</p><p class="ql-block">陳堯咨在31歲時考上了狀元,也開始步他兩位哥哥的后塵,走上了仕途。有次,皇帝想從當朝文官中找一位能文能武之人,派到北部邊地擔任節度使,執掌重兵把守要害,便想到了騎射功夫相當不錯的陳堯咨。</p><p class="ql-block">陳堯咨聽說了圣意,趕緊回答:“這事太重大了,我可做不了主,得回家征求母親的意見。”陳堯咨回去將此事稟報母親馮夫人。豈知馮夫人還沒聽完,就吩咐下人拿棍棒來,追著兒子一頓痛打,邊打邊罵:“陳家祖上讀書傳家,向來以考取功名為耀,到了你這里,卻要貪圖高官厚祿,舍棄文官職位去做什么帶兵的節度使,你還有臉見列祖列宗嗎?”</p><p class="ql-block">馮夫人之所以動這么大肝火,一則和宋人根深蒂固的價值觀相系——崇文抑武,重功名而輕利祿。二則是出自母親的愛子之心,她不愿兒子去做那刀尖舔血的沙場武將,從此為他提心吊膽。</p><p class="ql-block">陳堯咨是個很孝順的兒子,沒有違逆母親的意思,直到馮夫人去世后,他才答應皇帝,被授予軍職,任武信軍節度使、知天雄軍。</p><p class="ql-block">南部陳氏三兄弟,竟然出了兩個狀元、一個進士,而且他們還是兩位宰相、一位將軍,在中國浩瀚歷史中,這樣的“一門顯赫”十分鮮見。這與他們父母的悉心教導有莫大關系,即使后來滿門顯貴,陳省華處事仍和之前無二,只要有客到訪,不管地位高低,三兄弟在家就要分列父親身后,侍奉客人。而馮夫人從不愿坐享其成,每天都帶著兒媳婦下廚做飯,凡事親力親為,兒子有不妥之處,即使為官做宰,她亦嚴厲管教。</p><p class="ql-block">陳家三兄弟在為官做宰后,不貪政績一心實干,不慕虛名造福蒼生,為國為民做出了自己應有的貢獻。他們父母一生都以身作則,不偏不倚,形成陳家良好謹嚴的家風,也許這才是真正培養出人才的沃土——不管富貴榮華還是安貧樂道,都無改初心,當孩子最好的老師和榜樣,將好的思想與傳統,代代傳承,便是留給后世最為寶貴的遺產,如今仍能給我們以教誨和滋養。</p>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丹巴县|
广州市|
保定市|
尚义县|
根河市|
乌苏市|
昂仁县|
兰考县|
板桥市|
明光市|
黄梅县|
灵丘县|
东源县|
马公市|
武宣县|
肃北|
龙门县|
新河县|
东宁县|
福泉市|
保德县|
蓝田县|
北票市|
临沧市|
东港市|
黄平县|
上饶县|
本溪|
隆尧县|
赣州市|
桃源县|
潜江市|
南宫市|
镇赉县|
新民市|
大关县|
恭城|
融水|
澄江县|
禄丰县|
新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