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紀念軍事學院成立70周年

陳小琴 琴心劍膽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2, 126, 251);">攝影 陳小琴</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祝賀南京軍事學院七十年</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金戈鐵馬凱歌回,</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虎踞龍盤往事追。</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猛將無閑開絕學,</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神兵有意奮雄飛。</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南天嶺上紅旗譜,</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北極閣中勝利碑。</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老帥擔當傳世代,</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后來繼志仰春暉。</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8px;">陳昊蘇2021年1月15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15px;">1951年1月15日,軍事學院正式成立,劉伯承院長主持成立典禮并致辭。左為中央軍委代表陳毅。(圖片提供:羅小兵)</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軍事學院成立70周年</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紀念座談會在京舉行 </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2, 126, 251);">(攝影:郭海鵬)</span></p><p class="ql-block">  非常榮幸受到“羅帥”邀請,以攝影師的身份參加軍院后代聚會,協助記錄這一盛會。遺憾的是大家對裝甲兵系都不大了解。</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15px;">我軍第一支特種坦克師(水陸兩棲坦克師)首任師長兼黨委書記賴富的軍事學院裝甲系高級速成班第一期畢業文憑,右側徽章,上為軍事學院徽章,下為第一戰車學校徽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15px;"><span class="ql-cursor">?</span>圖片提供:賴京力。</span></p> <p class="ql-block">  本篇現場照片初集體合影及本人照片外,均由本人拍攝。在本人不知情的情況下,本篇的多幅照片被人盜用,有些還帶著美篇水印,有些則沒有……盜用者常常以宣傳前輩為名,其真實目的呢?現已核實以下圖例:軍旅警營標為原創的文章沒有得到恨球不贏的授權,圖文均為盜版!</p> <p class="ql-block">文:羅小兵,</p><p class="ql-block">資料提供:羅小兵、孫東寧、李亞濱、賴京力、黃漢寧。</p><p class="ql-block">劉伯承院長紀念章及紀念帽設計及說明:梁維果。</p><p class="ql-block">發言稿:孫東寧、陳延滴、羅小兵、劉蒙、鐘德蘇、羅援、邵維正</p><p class="ql-block">攝影:陳小琴</p><p class="ql-block">錄像:陳小琴</p><p class="ql-block">編輯:陳小琴</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15px;">  </span><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15px;">梁維果:</b><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15px;">為紀念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創建70周年(1951——2021),我們組織了專業的設計團隊,本著“用傳世之心,打造傳世之作”,傳承紅色基因,弘揚革命傳統的宗旨,精心設計制作了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首任院長劉伯承元帥紀念章,紀念章呈圓形,直徑4.2cm。上方為八一軍旗,外圍是長城和麥穗,下方飄帶刻著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圖中人像采用浮雕的形式,劉帥頭戴大蓋帽,身著大禮服,肩扛元帥軍銜,胸前佩戴一級八一勛章、一級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戴著一副波士頓款的老式眼鏡,面帶微笑,神情自若,展示了一位身經百戰,學識高深,風度儒雅的將帥風采。</span></p> <p class="ql-block">  北京12月29日訊:2021年1月15日,是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誕生紀念日。</p> <p class="ql-block">  70年前這一天,經毛主席和中央人民政府、中央軍委批準,在原華東軍大、華北軍大部分基礎上,軍事學院正式在南京紫金山下開辦。</p> <p class="ql-block">  劉伯承任院長兼政治委員,領導了學院創建工作。</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2, 126, 251);">郭海鵬 攝</span></p> <p class="ql-block">  今天,原軍事學院副院長陳伯鈞上將之子陳延滴,副政委鐘期光上將之子鐘德蘇等,與軍事學院在京部分后代近40人齊聚一堂,召開了軍事學院成立70周年紀念座談會。黨史軍史專家邵維正、羅援少將到會講話,熱烈慶祝中國人民軍隊建設發展史上這一重要紀念日。</p> <p class="ql-block">  軍事學院的成立,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由初級建軍階段進入高級建軍階段,向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轉變的主要標志之一。軍事學院的基本任務是:認真學習馬克思主義軍事理論和毛澤東軍事思想,總結人民解放軍豐富的作戰經驗和學習其他國家軍隊的有益經驗,在人民解放軍現有軍事、政治素質的基礎上,培訓能夠組織指揮現代條件下各軍種、兵種協同作戰的合成軍隊高級指揮員和高級參謀人員。</p> <p class="ql-block"> 軍事學院創辦之初,就是按照毛澤東主席當年辦抗大的教育方針,堅持理論聯系實際,從中國軍隊高級干部文化水平較低的實際情況出發,先學習基礎文化科學知識,再學習軍事專業技能。</p> <p class="ql-block">  使許多放牛娃出身的“大老粗”變成了能指揮千軍萬馬、駕馭現代戰爭的高級將領。許多工農出身的老將軍多年后感慨道:“真正喝點文化水,還是在軍事學院。”</p> <p class="ql-block">  軍事學院一成立正趕上抗美援朝戰爭,劉伯承院長堅持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開門辦學,從戰爭學習戰爭,經請示中央軍委,與抗美援朝一線交流作戰指揮員,在戰爭實踐中打造具有中國特色新型軍事人才。</p> <p class="ql-block">  短短數年中,軍事學院培養造就出中高級指揮軍官4000多名,其中包括楊勇、楊得志、韓先楚、秦基偉、吳克華、張震、遲浩田等一批高級軍事指揮員,打造了我軍“三化”建設的人才方陣排頭兵。</p> <p class="ql-block">  軍事學院的發展過程不是一帆風順的,其間經歷了波及全軍的殘酷的“反教條主義”政治運動,為我軍教育戰線積累了可資借鑒的正反兩方面豐富經驗。1958年刮起了一股“反教條主義”的政治風波,斗爭的矛頭直指劉伯承元帥,批判劉帥在“兩條軍事路線斗爭”中推行了一條“資產階級軍事路線”,使劉帥成為新中國成立后第一個受到錯誤批判的共和國元帥,軍事學院也被某些人攻擊為“教條主義的大本營”。同年召開的軍委擴大會議上,對一批從事軍隊訓練教育工作的負責同志葉劍英、粟裕、肖克、李達、陳伯鈞、宋時輪等將帥,曾進行了激烈的批判,并牽連迫害到軍隊教育戰線許多無辜的干部。正如徐向前元帥曾經指出的,“這場反教條主義的斗爭是錯誤的,不僅傷害了劉帥等許多同志,而且嚴重干擾了起步不久的我軍現代化建設,致使我軍現代化建設長期徘徊不前,蒙受的損失簡直難以估量。”</p> <p class="ql-block">  到會同志對軍事學院有著非常深厚的感情,他們回顧歷史,展望未來,對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完成祖國統一的偉業,早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更加充滿信心。</p> <p class="ql-block">  與會者的父母親大都是在軍事學院跟隨劉帥辦學的老一輩軍事教育工作者,也有的父輩是在軍事學院學習的部隊學員。</p> <p class="ql-block">  他們雖然都已是年過花甲的老人,但紛紛表示:我們血管里依然流淌著革命前輩的鮮紅熱血,骨子里始終迸發著英雄先烈的鋼鐵精髓,決心永遠聽黨的話,講好軍院故事,傳承紅色基因,將革命前輩的光榮傳統不斷發揚光大、代代相傳。</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15px;">  </span><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15px;">梁維果:</b><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15px;">金將星紀念帽是廠家特意為軍院設制的。帽徽采用了院徽鏤空紋圖案設計,毛澤東為軍院題詞“努力學習,保衛國防”清晰可見。帽徽下方的三顆金星寓意軍院是培養三星上將的最高學府。帽檐兩邊繡著金色的橄欖枝,帽扣上方“軍學”兩字是毛澤東為軍學雜志的題詞。用最先進的機繡設備,精密度高,采用的絲線不掉色,光澤度好,在陽光下熠熠生輝,是一件值得收藏的紀念精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附:1969年2月19日,軍委辦事組以中央軍委名義頒發《軍隊院校調整方案》,將全軍現有125所學校(含飛行學校)減為43所。</span></p> <p class="ql-block">會議由“羅帥”主持</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1, 1, 1);">向敬愛的劉伯承元帥和所有為軍事學院做出貢獻的老前輩們致敬(敬軍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 1, 1);">(發現盜圖后,給兩幅照片做了拼圖)</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在軍事學院成立70周年</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紀念座談會主題發言</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2020年12月29日)</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羅小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拋磚引玉,談談六點感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一、軍事學院的成立是我軍由初級建軍階段進入高級建軍階段,走向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的主要標志之一。毛澤東同志曾經高度評價軍事學院的成立,說這“標志著中國人民建軍史上偉大轉變之一”。“對于建設正規化、現代化的國防部隊,是有重要貢獻的。這是劉院長的努力,全體蘇聯顧問同志的努力,以及全體指揮員、政治工作人員、后勤工作人員、教員和學員共同一致努力的結果。”(1952年7月10日毛主席在軍事學院高級速成系、上級速成系學員畢業前夕寫的訓詞)新中國成立后,我軍由單一的陸軍發展為陸海空多軍種合成軍隊,1957年以軍事學院為基礎,分設成高等軍事學院、軍事學院、海軍學院、空軍學院、炮兵學院、裝甲兵學院六所高級指揮院校。1954年政治學院成立不久,羅榮恒院長就指示莫文驊副院長帶領26名干部、教員來軍事學院學習取經。后來全軍又成立了哈軍工等一系列軍事技術、軍事工程、后勤保障、裝備發展學院,最多時達到111所軍事院校,逐步健全完善了我軍的教育體系。毛主席上世紀50年代曾先后三次到軍事學院或接見軍事學院領導同志,說“延安有個清涼山,南京有個紫金山”。在上海治病的劉伯承院長回南京后迅速向全院教職員工作了傳達,要求以南京比延安,以軍事學院比抗大,學習抗大干部的獻身精神,不圖名、不圖利,一輩子忠誠黨的教育事業,最后“死在南京,埋在紫金山”。毛主席1956年視察軍事學院時曾說,黨中央派劉伯承同志來當軍事學院院長是知人善任。短短數年中,軍事學院培養造就出中高級指揮軍官4000多名,其中包括楊勇、楊得志、韓先楚、秦基偉、張震、吳克華、遲浩田等一批高級軍事指揮員,打造了我軍“三化”建設的人才方陣排頭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2, 126, 251);">陳伯鈞副院長向毛主席介紹軍事學院中層干部(圖片提供:羅小兵)</span></p> <p class="ql-block">二、新中國成立后有過兩個大的學習時期(解放初和改革開放初),軍事學院以劉帥倡導的“三更燈火五更雞”精神,領全黨全國全軍學習風氣之先。新中國建國伊始,國內百廢待興,國際上以美帝為首的“聯合國軍”(16個仆從國)發動了侵朝戰爭,戰火燒到了中國鴨綠江邊。為適應這一新形勢,毛澤東主席在全黨全軍發起了向文化和科學技術進軍的偉大號召,給軍事學院的第一個題詞,就是“努力學習,保衛國防”,后來又為軍事學院院刊定名為《軍學》,并親筆題寫刊名。劉伯承院長當時給全院同志的題詞則是:“在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基礎上修養為軍事專家”。1951年軍事學院成立時,正置建國初期這場大學習的高潮中。我們的先輩都是這場大學習運動中的積極分子。劉伯承元帥曾經語重心長地對學員們說:“不懂科學,沒有文化,是舊社會在工農身上刻下的愚昧傷痕,是套在工農頭上的一副枷鎖,這是我們的恥辱,而不是我們的光榮”,“我一只眼睛看不見就很痛苦,你們沒有文化,等于兩只眼睛看不見,自然也很痛苦。學文化的目的,就是為了學好軍事科學”。在劉帥的率先垂范下,許多工農出身的學員,克服自身文化低的困難,從小學語文、算數學起,逐步取得了學習軍事科學的“金鑰匙”;一些缺少軍事專業素質的教員,虛心向蘇聯專家和留用的國民黨軍事專家學習,不斷提高自身軍事素養。蘇聯顧問不懂中國國情和我軍特色,認為學員入學就應該直接上軍事專業課。而軍事學院創立伊始就沒有照搬蘇聯的教條,劉院長從我軍高級軍官文化普遍較低的實際出發,堅持學員入學先學文化至少半年到一年,稱其為“借腳”,專門成立了我父親羅義淮任主任,焦敏之、余震為副主任的文化外語教授會,在1951年1月15日軍事學院正式成立典禮之前一周,1月8日就提前開課。為此還跟蘇軍代理首席顧問梁木琴柯吵了一架,梁木琴柯大怒,揚言要告狀到朱總司令那里去。軍事學院半年至一年的速成文化教育,相當于普通學校兩年左右的進度,頭五年就有3561名學員文化預科畢業。多年后,許多工農出身的老將軍感慨道:“真正喝點文化水,還是在軍事學院。”軍事學院的前輩們正是以“三更燈火五更雞”,“拿著黃牛當馬騎”的精神,日以繼夜地刻苦學習,逐步取得了掌握現代軍事科學知識的主動權。我父親當時已經三十三四歲,在劉帥刻苦學習精神鼓舞下,堅持業余時間自學俄語,幾年后竟達到了能看懂《真理報》的程度。</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2, 126, 251);">朱德總司令親臨軍事學院國家考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2, 126, 251);">(圖片提供:羅小兵)</span></p> <p class="ql-block">三、軍事學院有一支德才兼備、堅韌不拔、團結協作、奮發向上的教學骨干隊伍。辦好一所學校,除了有好的校長,還要有一支好的教員隊伍。1956年1月毛主席視察軍事學院親切接見了學院領導和各部、系、教授會領導同志,他們是:院長兼政委劉伯承元帥,副院長陳伯鈞上將,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鐘期光上將,戰役系主任楊得志上將,副教育長陳慶先中將,訓練部長戴潤生少將、副部長陶漢章少將、胡秉權大校、副政委余伯由上校,科研部長解方少將、副部長傅清華大校,隊列部長吳華奪少將,教育部長林浩少將,干部部副部長李開湘少將,物資保障部政委高林大校、副部長王子修大校,高級系主任孫繼先中將、副主任滕海清中將、訓練處長劉子云少將,函授系主任韋杰中將,高級速成系主任陳海涵少將、政委吳嘉民少將,基本系副政委孫殿甲上校,政治系主任仲曦東少將,海軍系主任謝立全海軍少將、副主任馬龍海軍少將、副政委李東野海軍大校,空軍系主任沈啟賢空軍少將,炮兵系副政委張百令上校,高級兵團戰術教授會主任張藩中將、副主任周世忠少將,海軍教授會主任林遵海軍少將,炮兵教授會主任韓莊大校,工兵教授會副主任董明端上校,通信教授會主任羅若遐少將,戰史教授會主任方正少將,戰役法教授會副主任雷溪上校,社科教授會主任郭奇少將,中共黨史教授會主任李毅少將、副主任王湜上校,政治經濟學教授會主任朱卿云大校,蘇共黨史教授會主任冉憲生上校、副主任孫耕夫上校,文化外語教授會主任俞震上校,學院秘書長羅義淮上校。還有一些老前輩因出差或在學員隊學習等原因,未能參加這次毛主席接見的合影。如物資保障部部長劉忠中將、基本系主任謝振華少將等。這些老前輩,都在各自工作崗位上,兢兢業業辦學,充分發揮了領導骨干作用,創造了我軍教育戰線最輝煌的歷史時期。紀念軍事學院70周年之際,我們特別懷念為軍學教育作出貢獻的所有老教職員工前輩們。郭奇伯伯是大家熟知的教馬克思主義的將軍。1956年毛主席視察軍事學院,劉院長要向毛主席介紹郭奇,毛主席說:我認識你,你是延安的大哲學家。教哲學的厲害呀!誰也不如你厲害!郭奇伯伯因不同意林彪的“頂峰論”,“文革”中被打成“反動學術權威”批斗、關押。1972年他病重垂危時,我去301醫院看望他,看到他因患肝癌渾身焦黃,那么胖的身體已經瘦小到七八十斤,為了安慰老人,我說:“郭伯伯,您精神挺好。”郭伯伯當即幽默地對我說:“是啊,就剩‘精神’,沒有‘物質’啦!”頓時我眼圈就濕潤了,這是一個大哲學家的臨終遺言,如此敬業精神,至死也忘不了他講哲學的基本范疇,每每想到這里我就心里難過。</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2, 126, 251);">二排左八為羅小兵父親羅義淮</span></p> <p class="ql-block">四、軍事學院的學習不是閉門造車、教條主義,而是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開門辦學,從戰爭學習戰爭,在抗美援朝戰爭實踐中打造具有中國特色新型軍事人才。陸軍大學決定在南京創辦,并確定改稱軍事學院后,毛主席批準軍事學院的訓練方針為:“在人民解放軍現有素質及軍事思想的基礎上,熟悉與指揮現代各技術兵種,并組織其協同動作。同時,熟悉參謀勤務與通訊聯絡,以準備與美帝為首的侵略集團作戰。”劉伯承院長當年考慮最多的是如何盡快培養出適應現代反侵略戰爭的高級軍事指揮人才,因此多次向中央軍委建議與在前線的志愿軍部隊交流指揮干部。為此,軍事學院先選調了40多名中層干部和學員到朝鮮指揮作戰,隨后又調出70多名學員赴朝指揮作戰,如楊勇、秦基偉、孫繼先、謝振華等著名戰將,都是從軍事學院直接選派到志愿軍部隊的。同時,從朝鮮戰場也直接抽調一批志愿軍干部到軍事學院任職或入校深造,如志愿軍副司令員楊得志調軍事學院戰役系任主任兼學員,志愿軍參謀長解方調軍事學院任副教育長兼科研部部長,60軍軍長韋杰調軍事學院任高級函授系主任。軍事學院還先后組織了三批赴朝見學團,直接到抗美援朝一線部隊參觀學習。第一批見學團1952年初由陳伯鈞副院長親自帶隊,到朝鮮見學了三個月之久,回國后大大豐富了軍事學院教學內容和成果。15軍軍長秦基偉率部在上甘嶺戰役中打出了國威軍威,回國后在戰役系深造了三年,又升任昆明軍區司令員,成為第一個由中將出任大軍區司令員的高級干部。</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2, 126, 251);">劉伯承院長與陳伯鈞副院長在野外演習場指揮演習。(圖片提供:羅小兵)</span></p> <p class="ql-block">六、軍事學院不僅培養造就了成百上千優秀高級軍事指揮員,而且從娃娃抓起,愛軍習武,報效祖國,全方位重視托兒所、幼兒園、子弟小學教育,熏陶哺育了大批無產階級革命事業可靠接班人。作為軍事學院子弟,我們許多人出生在白下路醫院,從小生活在馬標、炮標、解放路4號、半山園、紫金新村等軍隊大院,曾經在北京路幼兒園、石鐘路小學、西華巷小學、宇花小學茁壯成長。多少年來,我們無時無刻不魂牽夢繞著第一故鄉——軍事學院。吃水不忘挖井人。今天我們共聚一堂紀念軍事學院誕辰70周年,更加深切懷念敬愛的劉伯承元帥和其他所有為軍事學院創立、發展做出過貢獻的革命老前輩。他們不僅付出了自己畢生精力,也為我們這些后來人培植了幸福成長的美好環境和家園。劉伯承元帥對培育軍事學院的第二代人是無微不至地關心愛護的。我母親衣向璞曾經當過北京路幼兒園主任,她生前對我們講,劉帥曾對幼兒教育多次作出指示,說這些孩子們生活上一定要安排好,他們將來長大是要報效國家的。1954年南京發大水,交通一度斷絕,幼兒園供給發生問題,劉帥指示一定不能斷了孩子們的牛奶、面包供應。幼兒園規定兩周回一次家,由公家派大公交車接送孩子。一次一位將軍學員不到規定日子,坐著自己的小臥車要接孩子回家,我母親按規定予以阻攔。這個將軍破口大罵,我母親依然堅持不準接孩子。后來劉帥知道了此事,表揚了我母親,嚴厲批評了那位將軍搞特殊化。劉帥對軍事學院這些孩子的關心呵護,在我們幼小的心靈里發芽滋長、終身不忘。前年我去杭州,見到一個光屁股長大的幼兒園發小羅以民,他當兵曾經在黑龍江中蘇邊界守衛過磕巴亮子島,與前蘇聯炮艦拼過一回命;后來又在東海一個0.4平方公里的小島上駐守了六年,最后轉業回杭州。他雖然這輩子吃了不少苦,仍感慨地說,劉帥當年說這些孩子將來是要為國家效力的,我為國家效過一點力,無愧于軍事學院的培育。宇花小學的校長是鐘期光老前輩的夫人凌奔阿姨,她把對孩子們的一腔大愛都傾注在對莘莘學子的辛勤哺育中,學生們都親切地稱呼她凌媽媽。“文革”期間,上海、南京一些孩子的父母被打成“走資派”無家可歸,不少人到了北京都被凌阿姨收養在自己家中。正是在軍事學院眾多伯伯叔叔阿姨們的親切關懷教育下,軍院子女們從小自立自強,具有遠大理想和實干精神,能夠自覺與廣大工農兵群眾打成一片。在南疆自衛反擊戰等保衛祖國的戰斗中,不少人克除干部子弟的優越感,與工農子弟并肩作戰、建功立業。軍事學院原一系班主任鄒本珊(軍院1969年解散后任50軍148師副師長)之子鄒寧軍在1979年對越自衛還擊作戰中,任41軍123師偵察連二排長,在血與火的考驗中榮立一等功。這是軍院子女中唯一立過一等戰功者,后來任西藏昌都軍分區司令員,現已在成都退休。今天在座的也有個一等功臣趙紹林,曾在兩山輪戰中榮立二等戰功。絕大多數軍院后人走上社會后都不忘初心,能夠繼承先輩光榮傳統,在各自平凡的崗位上辛勤勞動、茁壯成長。劉忠老前輩的女兒劉永生大姐,就被評為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勞動模范,為軍事學院增光添彩。這應該是紅色基因教育的成功之處,也是軍事學院70年輝煌歷史的自豪和驕傲。</p> <p class="ql-block">明年7月1日是偉大的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1月15日又恰逢軍事學院成立70周年。70年雖然在歷史長河中只是短暫的瞬間,但是它伴隨了中國共產黨成長壯大的70%的歲月。回顧歷史,不忘初心。軍事學院的后人,現在大多已是60歲以上的老年人了,但我們血管里依然流淌著革命前輩的鮮紅熱血,骨子里始終迸發著英雄先烈的鋼鐵精髓。我的理想從小就是立志當兵、解放臺灣。如今兵是當了一輩子,且早已退出現役,頭發都等白了,臺灣仍然沒有解放。這不能不是我們這代人一生的最大遺憾。展望未來,任重道遠。我們一定會永遠跟著黨走,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為早日完成祖國統一大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竭盡全力、奮斗終身!</p> <p class="ql-block">【軍事學院副政委鐘期光上將之子鐘德蘇的發言】</p><p class="ql-block"> 感謝邀請我參加這個有意義的座談會。感謝羅小兵和對南京軍事學院懷有深厚階級感情的二代同志們勞心勞力的組織工作。首先讓我們深切的懷念我們敬愛的劉伯承院長和原南京軍事學院的全體教職員工。想念紫金山下的軍院校園:那林蔭大道,馬標,炮標,衙史廊,大禮堂…,那是我們兒時美好的記憶。讓我們牢記劉院長和軍事學院前輩們為軍事學院的創建發展做出的豐功偉績,牢記南京軍事學院在我軍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中做出的巨大貢獻。牢記黨內錯誤斗爭,給軍隊建設帶來的損失,給南京軍事學院帶來的創傷,給很多老干部老同志身心造成的傷害。在今后的歲月里,教育下一代,努力學好毛主席著作,實事求是不跟風,不盲從,堅持真理,修正錯誤,向劉院長等老前輩們學習,講革命進行到底!</p> <p class="ql-block"><b>【孫東寧在南京軍事學院成立70周年座談會上發言提綱】:</b></p><p class="ql-block">2020-12-29</p><p class="ql-block"> 各位領導,各位專家,軍院后代兄弟姐妹們,大家上午好!</p><p class="ql-block"> 今天很高興參加南京軍事學院成立70周年座談會,剛才各位的講話和發言很精彩,組委會同志讓我代表戰役系后人講幾句,時間控制在3分鐘,簡單匯報一下我知道的當年戰役系的情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2, 126, 251);">楊得志上將與孫繼先中將在戰役系工作時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  1951年,我父親孫繼先調到南京軍事學院,先后在高級系任副主任、主任,戰役系成立后楊得志兼任主任,我父親是副主任。戰役系成立源于1954年,那年1月15日, 為適應國防現代化建設高級人才培養的需要, 劉伯承元帥在軍隊的高級干部會議上, 提出在軍事學院設戰役系的設想,軍委同意了劉帥的意見。同年8月, 從全軍選調了52名軍以上干部進入軍事學院戰役系預科學習。</p> <p class="ql-block">  父親保留的一個筆記本里記著當時52名學員的簡況(姓名、籍貫、年齡、職務、政治面貌、文化程度等),當時學員年齡在37—48歲之間,郭鵬、劉忠歲數最大,1906年出生;蕭永銀、陳宏年齡最小,1917年出生;黨齡、軍齡資歷最長的是譚希林,1926年的黨員,參加過南昌起義。</p><p class="ql-block"> 我仔細看過父親當時用過的記事本,印象最深的是戰役系這些老前輩的文化程度:初小2人(3.8%),高小23人(44.2%),初中25人(48.1%),高中2人(3.8%)。近1年的預科學習之后,經考量文化程度達到:高小1人(2%),初中26人(50%),高中26人(48%)。戰役系的學員在戰爭年代都是帶兵打仗的高級軍事指揮員,和平時期為了軍隊革命化、正規化、現代化建設,雖然他們年齡很大了但還在努力學習,這種精神值得我們后人學習。</p> <p class="ql-block">  1955年9月1日, 戰役系學員全部轉入兩年的正科學習。分成四個學習組:一組組長陳錫聯,副組長李作鵬;二組組長廖漢生,副組長吳克華;三組組長譚希林,副組長張祖諒;四組組長張震,副組長溫玉成。學習組長兼任黨小組長。</p><p class="ql-block"> 1955年11月戰役系學員在南京授銜,52名學員中:5名上將,23名中將,24名少將。被稱為“將軍系”。</p><p class="ql-block"> 1956年1月, 劉伯承院長在軍事學院建院5周年大會上發布了“嘉獎令”, 戰役系楊得志、張震等被授予一等獎, 廖漢生和吳克華、林浩等被授予二等獎, 孫繼先、左良等被授予三等獎。</p><p class="ql-block"><b> 戰役系的特點:</b>職務高,文化低,年齡大,架子小。</p> <p class="ql-block">  1957年7月,軍事學院戰役系52名將軍學成畢業, 該系也成為歷史,后來在北京成立了高等軍事學院,戰役層次的人才培訓轉到高等軍事學院,后改成軍事學院,現在的國防大學。</p> <p class="ql-block"><b>劉倩:</b>很高興今天有機會和咱們老軍事學院的后代們見面,好多人看著面熟,都不敢認了,這么長時間了,非常高興和大家見面。我就講講幾個事:一個是我父親當年調到軍事學院是劉帥點名,為什么呢?他那時在川西軍區當司令員。那時準備讓他帶60軍前往朝鮮,已經把新的60軍組建起來,由61、62、63三個軍的主力師,準備訓練好前往朝鮮。后來他在西南局開會,突然接到一個通知,調他到陸軍大學,擔任院務部長,而且必須立即到任。當時我爸爸有點想不通,就自己跑到北京跟鄧小平講,鄧說聶總和羅榮桓都是你的老首長,去說說看吧。但是到北京后見到肖克,肖克當時是訓練總監部部長,他說:劉主席那邊急著馬上就要開學了,你還是趕緊去報到吧。所以我爸爸就在50年10月25日到達南京。劉帥當時見了我父親就特別高興,握著他的手說,就差你這一腳了,終于來了。實際上就是讓他搞院務。我爸爸為什么選擇院務部呢?一是因為他是泥瓦匠出身,小的時候在家里學的是泥瓦匠。在延安時期,當了抗大六分校校長,在這個時候因為去的知識分子特別多,沒地方住。當時羅瑞卿知道我爸是泥瓦匠出身,就讓他去指揮蓋房子、挖窯洞,十天挖了三十多個窯洞,就讓人都住下了,這樣就給領導留下了印象,我爸爸就去了后勤。我爸爸有個回憶錄叫《閃光的足跡》,專門講了南京軍事學院這一段,我就講幾個小故事。第一個故事就是他到了以后,劉帥就叫他先和蘇聯首席顧問見面,主要是對咱們軍事學院的名字進行確定。當時一開始叫陸軍大學,首席顧問就問:你們是準備只訓練陸軍嗎?我爸爸回答不是的,我們陸海空都要訓練。所以蘇聯顧問就說,最好叫軍事學院,所以這個名字就這樣確定下來了。第二件事,當時學院讓我爸爸把后勤保障搞好,首先就是吃和住。吃呢,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當時生活不是特別好,所以我父親就找了當時南京市的市長柯慶施,給軍事學院批了一百億舊幣,當時成立了一個“聯華公司”,這個公司就開始在東北、上海、廣州、天津等地做了些生意,聯華公司當時名氣很大,也賺了不少錢,所以南京軍事學院后來的生活搞得特別好。在住房的問題上,收了很多國民黨的房子,但那些房子非常不實用,又做了很多的改造,費了很多的心。另外更重要的是還要做好教學保障。當時學院沒有印刷廠,一切都要白手起家。劉帥出面給當時上海主管經濟的副市長曾山寫了一封信,曾山很支持,在請示了陳毅以后,就批給了一家印刷廠,后來又問我爸爸還缺什么?當時整個廠子是從上海直接搬到了南京軍事學院,還缺少紙張和油墨,然后又支援了大批的紙張和油墨。當時為了適應學院教學實習的用途,又從部隊調撥了大量的坦克、大炮和訓練用的吉普車。我爸爸一生五十多年的從軍生涯里,三十多年在院校,我覺得我們這些人,作為他們的后人,首先要繼承他們的遺志,另外服從命令聽指揮,黨的需要就是自己行動的指導,這些也是需要我們學習的,前輩們留下了很多好的精神和思想,我們應該好好傳承。 </p> <p class="ql-block"><b>郭建軍:</b>我僅從一個側面做一些補充,首先要向70年前從南京軍事學院一路走來的大哥大姐致敬,向生于南京軍事學院的發小們致以問候,感謝為本次座談會順利召開而精心組織的籌備組成員,特別感謝羅小兵大哥做了大量細致的工作,和為座談會提供籌辦經費的人。我們今天歡聚一堂,緬懷老一輩革命家對中國人民解放軍正規化建設的高瞻遠矚,為奠基建設軍事學院做出的巨大貢獻,為我軍源源不斷的軍事指揮人才,使我軍永遠屹立于世界強軍之林。70年前,在中國人民志愿軍跨過鴨綠江,抗擊不可一世的麥克阿瑟統帥聯合國軍攻占朝鮮之時。劉帥調集軍種的百戰精英,選址南京,創辦軍事學院,輪戰朝鮮半島,開啟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強軍現代化征程。毛主席為南京軍事學院建院題詞:努力學習保衛國防。劉伯承元帥鄭重接過陳毅元帥代表中央軍委授予的南京軍事學院八一軍旗。我父親就是在基本系第一期參加了開學典禮,中國人民解放軍強軍現代化戰略總預備隊和最高學府由此誕生。在朝鮮半島,中國人民志愿軍把美國西點軍校的嬌子麥克阿瑟統帥的海陸空二戰勁旅打回了三八線。在南京,軍事學院迎來了首屆畢業生的國家考試。由軍委各總部領導出任主考官,劉院長陪同朱總司令親臨國家考場,國家考試統一命題,第一屆324名學生中,有45名取得優等成績,朱總司令滿意回京。1954年劉帥嘔心瀝血首創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軍事研究生專業,由南京軍事學院連續培養了兩屆軍事研究生,為全軍各軍事院校培養了后繼的教授級人才。作為革命軍人的后代,軍人風范一脈相承,軍事學院清晨的軍號聲和解放軍進行曲回蕩一生。我們是退役的革命軍人,支持國家的戰略布局,迎接百年一遇的國際大考與全民抗疫體制共度時艱,必能登上國際戰略制高點。我們是中共黨員,在建黨百年華誕到來之前,首先慶祝南京軍事學院創建70周年,讓上世紀五十年代成立的軍事學院向前向前向前,我們的隊伍向太陽再度響起,一定要把紅旗插在祖國的臺灣島上,傳承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神圣職責,謀求實現全中國人民的偉大復興。</p> <p class="ql-block"><b>蔡金剛:</b>我的父親是烈士蔡鐵根,他是49年年底,50年年初的時候被劉帥調去,籌備當年的陸軍大學,任籌備處的處長。因為建校初期條件所限,在北京看了很多地方以后,最后決定在南京建校,是陳毅提出來的,有現成的條件,當時南京的國民黨國防部和中央軍事政治學校,用他們的地方,當年建立的叫陸軍大學,后來根據蘇聯的情況,改名叫軍事學院。因為劉帥的關系,我父親成為了南京軍事學院第一批的高級系學員,畢業后回到了總參軍訓部,后來改到訓練總監部。劉帥知人善任,57年為充實南京軍事學院教學力量, 點名向毛澤東要了一批干部。父親調到南京軍事學院,任軍事學術史教授會副主任,后來任主任。肖老將軍生前多次跟我講,你爸爸是劉帥找毛主席點名要去的。他又很沉重的告訴我,他沒有保護好我的父親,父親為了堅持真理,最后付出了自己的生命。我們是家破人亡、妻離子散,我們3個幼兒,成為孤兒流浪街頭,度過了一段充滿血淚、極為艱難的歲月。過去的軍事學院,今天的國防大學,他們的軍旗上,不僅有我父親的鮮血,還有我們曾經的苦難,我們為他犧牲了可以犧牲的一切,奉獻了可以奉獻的一切。我常常在想一個問題是:可以說,我們的父輩都是我們民族出類拔萃的精英人才,是什么樣的理想和信仰,使得他們甘心情愿,數十年拋頭顱灑熱血、出生入死, 我看還是毛澤東同志在中共七大報告《兩個中國之命運》上講的:要建立一個獨立的、自由的、民族的、統一的新中國,我想這也是中共對世人作出的承諾。這就是今天常講的所謂“初心”和“使命”。如今中共掌握政權已經70多年了,國家已經獨立,除了臺灣也已經統一了,但是自由、民主和富強的目標呢?其真實狀況我看也是眾所周知的,我的父親在當掌握了政權后,和平建設時期犧牲,一個同志僅僅是為了堅持真理,說了真話就要付出這樣鮮血、生命的代價,毋庸諱言這樣的事情也絕不是他一個,我們所熟知的就有很多,比如張志新、比如林昭,這么慘痛的代價,我堅信這不是父輩們奮斗的目標,也不是真正的以馬克思主義為宗旨的共產黨人想要的,時至今日,距離建設民主的、自由的、富強的新中國,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所以要不忘初心,所以要牢記使命。僅以此紀念軍事學院成立70周年。</p> <p class="ql-block"><b>王學峰:</b>非常高興,在這特殊的日子里,參加這次有意義的70周年紀念座談會,70周年在人生中是很長的時間,我們的父輩完成了他們的光榮使命,打下了江山 ,建立了新中國,并且跟著劉帥一起創建了解放軍的最高學府。我就想講一下軍院的情懷,1950年底, 我父親在16軍48師144團當團長,帶領部隊在川南剿匪,擔任川南三縣剿匪指揮長,當時軍部在貴州,軍首長50年底給他打了個電話,征求他的意見,兵團首長點名讓他去貴州擔任地區專員,同時軍里也決定讓你去軍事學院當學員,到底是當專員還是當學員,你自己選擇。我父親就毫不猶豫的選擇了當學員,這樣就和軍事學院結下了緣。成為了軍事學院基本系第一期一班的學員。當時他們組的組長是馬小先,組里還有尚坦、還有王岳西,后來尚坦是河南省軍區司令,王岳西是軍辦副主任。就這樣在軍事學院一期開始學習了。我的母親在軍事學院籌建的時候到的籌建辦,從事打字員工作。后來轉入軍事學院院辦公室。我母親回憶,她們打字室和劉帥的辦公室很近,就隔了兩個房間,當時她們一共三個打字員,可以說就是直接為劉帥服務保障的,經常可以見到劉帥。她常說劉帥是非常和藹可親的長者,對工作人員從來不發脾氣。1952年左良從學員調到院辦從事行政工作,后來左良就介紹了我父親和我母親認識,一年多很快就結婚了。左良曾任143團團長,我父親是144團團長,左良和我父親開玩笑說,“肥水不流外人田”,我父母親就結婚了。我們家的四個孩子都出生在南京軍院,我們對南京軍院都非常有感情,一草一木都非常親切。每次一展開講都控制不住講很多。剛才大家提到的那些地點都實在太熟悉了,從小都在那里玩。講講食堂吃飯的事,當時基本上固定一個飯桌,當時的孩子們歲數差個一兩年,大家都認識,玩的都很好。我們家挨著李平湘和董明端前輩家,董明端后來去了蘭州,當了副參謀長,李平湘到武漢軍區任副參謀長。小時候我們幾家孩子在一起玩,玩得非常好,動手能力也非常強,用木頭、鐵絲、橡皮筋、輸液管做彈弓、做玩具槍。那是從小就喜歡這些,做彈弓、做釣魚竿、做魚線,撈蝦的網子,到小花園里去玩,那時玩游戲也是斗智斗勇的,玩“斗雞”、玩“攻城”游戲,又是團隊、又是力量。再講一個就是融洽的上下級關系,開展“四清”的時候,我父親去徐州開展工作,剛回到家,當時的張震院長就來看望我父親,我父親和他開玩笑說:我剛進家呀,我要挑虱子呀!張院長馬上說:那行呀,我幫你一起抓虱子。完了他倆就笑。那時的上下級關系非常融洽。還有一件事,1953年的時候,我姐姐剛兩三個月大,有一個周末,家里的保姆休息了,但臨時通知我媽要加班去打字,我媽沒辦法就帶著我姐姐去加班了,我姐姐哭了,一下驚動了劉院長,劉院長出來看到我姐姐,就抱起來,我姐姐一下就不哭了。講起軍事學院的事,實在是太多了,包括后來“文革”開始了,有人到我們家來抄家,把我家的好多東西都弄丟了。最后要說的就是,我的一生都有著軍事學院的情懷。</p> <p class="ql-block"><b>單琦:</b>首先要感謝小兵大哥和所有籌備組的大哥大姐們,給大家創造了這么好的環境,讓我們大家又在這個地方相聚了,看到這么多久違的兄長們,還有兒時的小伙伴,還有我們的哥哥姐姐,心情是很激動的。所以在這兒呢,我先向大家致敬。在2021年新年即將到來之際,我衷心的祝福我的兄長們,新年愉快,希望大家健康長壽。一轉眼軍事學院已經成立70周年了,我們也都是至少65歲以上的老人了,我個人的經歷,三歲以前是在南京軍事學院,15歲以前是在北京高等軍事學院,我們在軍事學院生活的期間,是軍事學院最鼎盛的時期,也是我們生活當中最美好的記憶的那個階段,那個時候我就覺得在軍事學院的院里面,空氣中彌漫的都是正能量,所有的人不管在院子的各個角落·······</p> <p class="ql-block"><b>【陳伯鈞之子陳延滴發言】:</b></p><p class="ql-block"> 尊敬的邵教授,羅部長,德蘇大哥,小兵哥及各位兄弟姐妹們,在紀念我們的老一輩創建南京軍事學院70周年之際,我的心情很激動。因時間有限,我想表達三層意思:</p><p class="ql-block">1,是對老一輩的無限崇敬之情,1950年10月下旬,我父親剛結束湖南湘西剿匪任務,就被劉伯承元帥談話三次要求其調到軍事學院協助他主持全院訓練工作,并在劉帥領導下和諸位前輩們傾力創建了陸海空三軍及諸兵種的全方位綜合軍事指揮高等學府,他們為解放軍的革命化、正規化、現代化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他們在組建軍事學院過程中著力打造了一只實力雄厚的師資隊伍,培養了大批高級軍事指揮人才,其中包括開國將軍340余名。劉帥、我父親、鐘期光伯伯及各位前輩們為軍事學院的發展壯大,為教學、教材,為干部及教員隊伍的建設可謂嘔心瀝血做了大量細致入微的努力,他們親力親為備課講黨史、軍史,講戰略戰役戰術,從劉帥在醫院病中給我父親及鐘伯伯的九封信及我父親給劉帥和其他院領導的信中就可以深深了解到軍事學院創建初期的困難境遇,看到對新中國誕生做出卓越貢獻的劉伯承元帥和父輩們的坦蕩襟懷以及殫精竭慮的忘我工作精神。我們軍院全體教職員工就準備真正按毛主席比喻抗大精神的指示“延安有個清涼山,南京有個紫金山”,我們前輩就工作至死在軍院,忠骨埋于紫金山。我們老一輩的形象將永遠活在我們的心中,他們的精神將激勵我們奮斗終生。</p><p class="ql-block">2 ,我父親陳伯鈞可以說是劉帥的副手和老下級,他終身與軍事教育有緣。他16歲從四川省立第四師范考入黃埔軍校第六期,在秋收起義之前就開始了起義部隊新兵訓練工作并擔任新兵訓練處主任,后在1927年底于井岡山經毛主席欽點參加創建了我軍第一個軍官教導隊“龍江書院”并任教導隊副隊長。另在中央蘇區還兩次進軍校當教員,一次是負傷進軍校,一次是受左傾錯誤路線打擊進軍校;在長征途中他又因與張國燾進行堅決斗爭而被撤職進紅軍大學當教員;隨后他又擔任了紅軍大學副校長(當時的校長就是劉帥),他在抗大總校,抗大二分校,東北軍政大學,南京軍事學院,北京高院從事軍事教育工作幾十年,我父親見證了我軍軍事教育事業從無到有和從小到大的發展歷程。無論是戰火紛飛的戰爭歲月,還是與時俱進的和平年代,無論是在革命理想得以逐步實現的大好形勢下,還是在蒙冤挨整的抑郁心志下,無論是當教員,還是當校長院長,他都無比熱愛我們的軍事教育事業;他協助劉帥全身心地投入編寫教材,為學員備課講課,這些在他漫長革命歲月的日記中都體現的十分充分,他為我軍教育事業的革命化正規化現代化建設貢獻了畢生精力,他的經歷是我們老一代革命者的一個縮影。就是因為老一輩革命者有為理想信念奉獻的初心,這個初心使他們不怕犧牲,不怕一切堅難險阻也要建立一個人民當家做主的新中國!所以老一輩革命者不忘初心的堅強意志以及精神是我們這一代和下一代終生學習的榜樣。</p><p class="ql-block">3,我的年近95歲老母親陳琳是南京軍事學院初創時期的俄文翻譯,也是軍事學院成長壯大的親歷者和見證者,她讓我代表她向軍事學院的老一輩及各位后代們表示誠摯問候,祝大家新年快樂,祝軍院情結永存,祝軍院后代們的兄弟姐妹情誼永固。謝謝。</p> <p class="ql-block"><b>【軍事學院成立七十周年紀念會上的發言——羅援】:</b></p><p class="ql-block"> 今天,應我的好友陳延滴之邀來參加這個紀念活動,感到非常榮幸。我雖然不是軍事學院的子弟,但與軍事學院有著不解之緣。我的岳父黃顯然是軍事學院軍事科學研究部研究室的副主任,我夫人的名字中帶一個“寧”字,我想在座的許多南京軍事學院的子弟們,名字中都帶有一個“寧”字,用以紀念南京軍事學院那段崢嶸歲月。可以說,在座的都算是軍事學院的傳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15px;">前排左二為羅援岳父黃顯然,黃漢寧提供</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特別是,我當兵的引路人就是原南京軍事學院的院務部長,后來是北京高等軍事學院副院長的劉忠中將。在文革那個惡劣的環境里,我父親正在挨批斗,劉忠伯伯冒著政治風險把我送到部隊,很不容易。可以說,沒有劉忠伯伯就沒有我的今天。作為一個人,要知恩圖報,我感恩劉忠將軍。</p><p class="ql-block"> 另外,我本人也是從南京軍事學院的傳承者——國防大學的武官班畢業的,我的朋友們也有許多來自南京軍事學院。</p><p class="ql-block"> 我說這些情況的意思在于,我們作為一般的普通軍人,都與南京軍事學院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南京軍事學院已經深深地植入我們共同的記憶中。</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15px;">背景是軍事學院宿舍樓,中間是大姐黃漢萍,左邊是小弟黃平江,右邊是鄰居家的孩子。黃漢寧提供</span></p> <p class="ql-block">南京軍事學院的功績有一千條、一萬條。但我個人認為最主要的功績就是兩條:一是培養了一批例如楊勇、楊得志、秦基偉、孫繼先等高級將領,她是新中國將帥的搖籃。二是奠定了我軍正規化的基礎。我軍提出要進行“三化”建設,“革命化”,這是我軍的立軍之本,從我軍建軍第一天起,我軍實行的就是“革命化”。“現代化”,是一個動態的過程,不同的時代有不同時代的“現代化”。唯有“正規化”起始于南京軍事學院,這是建國后我軍擺脫戰爭的喧囂,第一次可以在相對和平的環境里安心辦學,有了統一的教材,有了嚴格的校規校訓,有了合理的營房布局,有了門類相對齊全的學科,有了比較科學的班系劃分,有了更加寬闊的國際視野,這些都為我軍的“正規化”建設奠定了基礎。</p><p class="ql-block"> 當然,在正規化建設的過程中,南京軍事學院的主要領導劉伯承元帥以及一批院領導和教學骨干也受到了錯誤的批判,從另一個方面,給我們留下了教訓。</p><p class="ql-block"> 今天,我們紀念南京軍事學院建院70周年,是為了紀念那個英雄輩出的時代,是為了歌頌那批勇于探索、勇于創新的時代英雄,是為了呼喚更多的英雄不斷涌現,不負韶華,不負先輩!</p> <p class="ql-block"><b>【邵維正教授的發言】:</b></p><p class="ql-block"> 軍事學院成立70周年的紀念活動熱烈而又庒重,這個座談會的召開很有必要,也很有意義,剛才多位學院后代從不同角度作了發言,聽了很有啟發。</p><p class="ql-block"> 說起軍事學院的創辦,與劉伯承元帥密切相關。新中國成立后,中央軍委曾考慮在北京創建陸軍大學。劉帥提出還是辦軍事學院(不只是陸軍,還要成立海軍系、空軍系),院址也設在華東軍政大學為好。中央批準了劉帥的提議。?</p><p class="ql-block"> 現在我們正處于兩個一百年的交匯點,人民軍隊正在為全面建設世界一流軍隊而努力。要達到這個宏偉的目標,沒有正規的國防教育是不行的。我們要發揚軍事學院的辦學精神,辦好國防教育,不辜負劉帥和老前輩的期望。?</p> <p class="ql-block">“羅帥”代為宣讀劉伯承元帥之子劉蒙的短信</p> <p class="ql-block"><b>【劉伯承元帥之子劉蒙12月28日發給座談會主持人的短信】:</b></p><p class="ql-block"> 看了你發來講話和日程安排,心潮澎湃,仿佛回到了那個年代……</p><p class="ql-block"> 稿子寫的很好!你們為籌備這次活動做了大量的工作,從心里講非常感謝。任何一個新建的國家,軍隊從“反政府武裝”變為“政府國防軍”,都有一個“軍事理論”、“敎育訓練”、“組織結構”、“武器裝備”、“后勤動員” 大的調整,當年“南京軍事學院”和“訓練總監部”承擔了這個重擔,總結了我軍的軍事思想,并與現代的軍事理論相結合形成了我們的國防思想體系,南京軍事學院時代有著很多可歌可泣故事……但是由于58年的事情,好像有人有意要把這段歷史從人們記憶中抹去,很多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將軍都不知道我們有過“訓練總監部”和“南京軍事學院的貢獻”。所以我看到你的講話稿,感到特別特別親切!</p><p class="ql-block"> 我常住廣州,這兩天又感冒發燒,今天實在不能去北京了。預祝你們活動圓滿成功!</p><p class="ql-block"> 你們的“紀念章”做的非常漂亮!好多朋友都發贊!</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2, 126, 251);">攝影:郭海鵬</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2, 126, 251);">本人自拍</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留評輯選:</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趙紹林 蘭色貝雷:</b></p><p class="ql-block">南京軍事學院開創了我軍正規化建設的奏章??</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吳策:</b></p><p class="ql-block"> 父親吳華奪是南京軍事學院建院,從籌備建院到被撤銷全部過程的少數經歷者之一!懷有對南京軍事學院特別的感情,也是他引以為自豪的人生的重要經歷!我們作為他的子女,深受感染。至今念念不忘南京軍事學院的故事!愿我們世世代代傳承南京軍事學院的光榮傳統!在習近平主席領導下,為實現中國夢而努力奮斗!???????????????????????? </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肖南征(肖全夫將軍之女):</b></p><p class="ql-block"> 穿越到60多年前最幸福的兒童時光…前無可能,后無記憶!只有這三年多天天能守著爸媽…想想挨打都那么幸福![流淚][流淚][流淚]</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37, 35, 8);">李亞濱提供父親李天佑上將在南京軍事學院時的照片</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李亞濱(李天佑上將之子):</b></p><p class="ql-block"> 學員花名冊里有我父親的名字。1954一1957年他曾在戰役系學習,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玫瑰][玫瑰][強][強]</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37, 35, 8);">賴京力提供父親賴富在軍院1956年裝甲兵系高級速成班第一期時使用的學習夾</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賴京力:</b></p><p class="ql-block"> 感謝小琴這么詳細的介紹。家父賴富是軍院1956年裝甲兵系高級速成班第一期學員。他只上過一年私塾,但在紅大一期和抗大一期得到提高,通過刻苦學習,一年后,以優異成績畢業。劉伯承簽發畢業證書。軍科為我軍最初的國防建設培養了大量的高級指揮人員。???????????? </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居安:</b></p><p class="ql-block"> 我父親52年10月入軍事學院函授系“諸兵種合成軍隊指揮員”專業學習,56年9月底授予以“具有高等軍事教育的諸兵種合成軍隊指揮員”學歷。</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2017.8.1=60:</b></p><p class="ql-block"> 福建省南平市有二位已經轉業的干部,當年都畢業于南京軍事學院,一位是劉伯承的秘書,另一位是我母親畢業留院工作(跟謝振華一個科),我母親的畢業證上有劉伯承的親筆落款,我父親更遲畢業所以畢業證書落款是后一個院長,好像是廖漢生記不清楚了?</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石頭哥:</b></p><p class="ql-block"> 有知道1953年高級速成系情況的人嗎?我家里有父親1953年在南京軍事學院的借書證和游泳證,上面注明是高級速成系,並存有在高級速成系文化補習班的結業的成績單及文化補習班丙班結業合影。但不知為何沒有繼續學習下去,裝成績單的信封是軍郵給在朝鮮的父親。</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聰明熊:</b></p><p class="ql-block"> 為了紀念軍事學院成立70周年座談會,繼承父輩們的革命精神,紅色基因的后代們佩戴院徽和紀念帽神采奕奕???????????? </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余兵:</b></p><p class="ql-block">我父親也是畢業于南京軍事學院的,他是裝甲兵系第1期的學員。看了這個美篇,有點小感動,很有親切感。</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行走在路上:</b></p><p class="ql-block">作為南京軍院的后代,看到此美篇很親切。我的父母經歷了軍院的初創、發展、輝煌,直到各系分家獨立。</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武冈市| 谢通门县| 乐都县| 深圳市| 宜城市| 确山县| 盘山县| 南江县| 江孜县| 呼和浩特市| 如东县| 博爱县| 宣恩县| 蒙山县| 东源县| 舞钢市| 新营市| 花莲县| 福贡县| 安多县| 攀枝花市| 聊城市| 宝清县| 定远县| 盐亭县| 长兴县| 瓮安县| 黑龙江省| 梓潼县| 甘南县| 玉门市| 丁青县| 昌乐县| 阜南县| 留坝县| 深圳市| 山阳县| 繁昌县| 榆社县| 碌曲县| 安丘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