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圖片、制作:付永剛</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三泉歷史上盛產鐵鍋而馳名全國,三泉鐵鍋具有薄而堅固,輕而耐用,放飯不鐵銹味,有益于人體健康等優點。</p><p class="ql-block"> 三泉鐵鍋開始于何年?有何人發明創造?<span style="font-size: 18px;">史籍不見記載。</span></p><p class="ql-block"> 鐵器的出現,就目前出土文物來看,至遲在春秋戰國時期,由于最初鐵礦產量較低,因此鐵器極為珍貴,直到漢代仍由國家嚴格控制,例如著名的鹽鐵專賣制度。這種情況之下,鐵器一般用于關系政權興衰的兩大方面,其一制作鐵犁等農具,其二則用于武器生產。至于何時用來生產鐵鍋,則已不可詳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中國古代,鍋一般稱為鑊或者釜,宋代之前鐵制絕少。鑊與鼎類似,多為銅器;釜則常與甑合用,以陶器居多。這兩樣東西都可以跟楚霸王項羽扯上關系。例如,古代有鑊烹之刑,項羽就曾要鑊烹劉邦老爹;而耳熟能詳的“破釜沉舟”的典故,其中項羽所破之“釜”,其實即是陶制品。這類古代炊具,更確切一點可以稱之為煮具,并不能用來翻炒。所以直至鐵鍋出現,才真正有了“炒菜”這門技術,因此可以說,鐵鍋的出現其實促進了中國烹飪技術飛躍式的發展。</p><p class="ql-block"> 就目前所知,鐵鍋在宋代逐漸普及流行開來。兩宋飲食文化之發達,極可能有賴于此(兩宋各類小食之豐富,可參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1987年在廣東附近海域發現的宋代沉船“南海一號”上,就發現了不少鐵鍋。這片海域正處于當時繁盛一時的“海上絲綢之路”上,是宋朝與外洋進出口往來貿易的必經之路,而鐵鍋與大量精美瓷器及金銀制品同處一船,證明此時的鐵鍋仍屬于“奢侈品”之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中原王朝一般而言都會掌握著先進的冶鐵技術,周邊少數民族往往對此難以望其項背。但是北宋時期情況比較特殊,當時北方契丹所建的遼國冶鐵及鍛造技術非常發達(“契丹”一詞本身即有鑌鐵之意,遼也有鐵的意思),政府并設有專門的冶煉機構。 加之宋朝常與周邊少數民族保持“榷場”交易,因而鐵鍋對于少數民族政權而言,并非一種強烈的需求。</p><p class="ql-block"> 之后中原易主,蒙古統治中國,以征服者姿態享受勝利果實,并未覺察到鐵鍋需求這一隱患。直到蒙古政權崩塌明朝建立,已經遁回北方草原的蒙古民族,才意識到自己根本沒有掌握冶鐵技術,此后不得不從中原王朝“進口”生活必需品的鐵鍋。而另一方面,明朝政府忌憚少數民的強悍戰斗力,生怕出口的鐵鍋被毀煉成武器造成遺患,轉而將其納入戰略資源的范疇,稱之為“鍋釜重器”,嚴格限制其出境。《大明會典》明文規定:“鐵鍋并硝黃鋼鐵俱行嚴禁,市場定于大同鎮,每年一市,每市不過二日。”</p><p class="ql-block"> 明政府一直糾結在擔憂少數民族毀煉武器的這個點上。一些大臣也煞費苦心,頗下了一番功夫去研究各種鍋的類型和性能,希望能找到一種既能滿足其日常需求,又不能鑄造武器的兩全其美之鍋。最后相中的是廣東所產之鍋,即所謂“廣鍋”。原因是“廣鍋生鐵不受炒煉”,而且“毀則不可復為兵”。此外,明政府還考慮過銅鍋甚至砂鍋,例如有的大臣就堅決主張給予銅鍋,原因在于銅鍋雖貴,但卻“不可為兵”。</p><p class="ql-block"> 清朝初期,海禁政策有過之而無不及(如“遷海令”),甚至連廢鐵都也不能私自運出境。但奇怪的是對鐵鍋貿易最初卻并未上心,直到雍正年間清政府被自己統計出來的一組數據所震驚,方才下令“禁止洋船販賣鐵鍋”,“尤嚴粵東所產鐵鍋”(《大清會典則例》),連明朝政府曾默許的廣鍋也嚴格控制了。</p><p class="ql-block"> 根據1972年三泉村大南溝出土的一個古墓中,發現石碑一塊,上寫“王元二十四年(1287)”。又根據村甄氏家譜記載“明洪武拾年(戊申1377)”。以上兩處記載雖不能說明鐵爐之開創年代,但說明遠在元朝時,已有人在此居住,繼而到明朝時已形成了一個村子。由于鐵爐業在三泉歷史悠久,所以現該村有幾個象小山一樣的爐渣堆。據爐渣量推測,最早在四、五百年前,三泉即有鐵爐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三泉村有煤、矸、鐵礦石、硫鐵礦等豐富的礦藏資源,這就給發展煉鐵手工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載止1949年前,該村就有土爐20余座,如,二南爐、谷洞爐、西南爐、小環爐、大道坡爐、陰司地爐、小角爐、東沙咀爐、西沙咀爐、老店爐、河邊爐、上核桃樹溝爐、下核桃樹溝爐、貴家寨爐、半坡爐、東陽坡爐、西陽坡爐、死孩溝爐、吉黎坪爐、東林咀爐、前早巖爐、礬水溝爐、等。這些鐵爐多為小康富有之家所開設,鐵爐的負責人俗稱“鐵爐掌柜”。</p><p class="ql-block"> 鐵爐的組織機構分為兩大股:</p><p class="ql-block"> 一是化鐵股:有工人6人,其中化鐵工匠1人(俗稱“撅”),副工匠1人(俗稱“撅不郎”),普通工人2人,(俗稱“跑雜攬”),普通工人1人(俗稱“跑雜攬不郎”),雜工2人(俗稱“煽館韛”)。</p><p class="ql-block"> 二是鑄鐵股:有工人6人,主要分管制沙,制鍋模,澆鑄鐵水成鍋。其中鑄鍋匠1人,(俗稱“爐頭”),制模匠1人(俗稱“二爐頭”),制模匠1人(俗稱“托蓋模”),副制模匠1人(俗稱“二爐頭不郎”),制沙匠1人,(俗稱“搬模”),副制模匠1人(俗稱“辦模不郎”)。</p><p class="ql-block"> 廠內主要設施名稱如下:</p><p class="ql-block"> 貨窯:存放工具,燜鐵、生鐵等。</p><p class="ql-block"> 壕窯:埋沙模用、減模(鐵鍋模有內外兩層′內稱:"胎"、外稱"坯"。坯內減去一層沙`鑄鍋時倒入鐵水即成型。</p><p class="ql-block"> 熏窯:烘干沙模用、在窯外有場地用作處理沙用。</p><p class="ql-block"> 泥窯:存放`制作熔鐵坩鍋用。</p><p class="ql-block"> 爐壕兩個`用作熔化鐵水放置坩堝用、其規格為長約3米、寬約2.5米、高約1米、壁厚約60一70厘米。內可裝置坩堝80個、后一層及次角、兩角各少裝一個、實裝70個。</p><p class="ql-block"> 堂兩個:供裝置″扇風耩"用。耩:其狀如"龜板"、用人工推之、可產生風量、以此提高爐溫,直到化鐵出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鐵鍋的制作過程</p><p class="ql-block"> 先由燜鐵爐將鐵礦石燒成燜鐵,再由化鐵股內6人(橛、橛不郎、跑雜攬、跑雜攬不郎、扇風耩工人)各有分工地把燜鐵(生鐵更好)裝入熔鐵爐(爐壕內)通過“扇鞴"后將爐內溫度增高到1100度以上,直到將燜鐵溶為液體。具體操作過程是,首先制作熔鐵坩堝,由“跑雜攬”將矸石粉碎成面,由“橛不郎”,“跑雜攬不郎”運到“泥窯”,頭一天用水拌濕,第二天用腳踩泥,踩好后,出“橛不郎”、“橛”拍成坩堝形狀,“煽倌鞴”者負責烘干,干好后送到爐壕附近,由“橛不郎”將配好之燜鐵(內裝適量煤面)裝入坩堝內。</p><p class="ql-block"> 風道及爐底形狀位置對熔鐵之質量有極大的關系,化鐵工匠在橛不郎騰好爐壕后,要根據目前熔鐵之情況進行修理。修理是熔鐵匠的技術。熔鐵匠修好后,用燒過的坩堝支好爐底,先擺放好底炭,然后點火,撒平碎炭后,由“橛”,“厥不郎”將裝好鐵礦石之坩堝放置爐壕內,用煤炭蒙上。</p><p class="ql-block"> 到半夜,由“煽倌鞴”兩人和另扇的四人輪流扇鞴,到凌晨6點由“橛”、“”跑雜攬不郎”,“搬模不郎”,“二爐頭不郎”等接替晚上的扇鞴人,這些人也是輪流著扇,這時站著扇叫“大鞴”直到出鐵時,由“煽倌鞴”兩人接替扇,“游鞴”(扇的速度較慢)出完爐為止。</p> <p class="ql-block"> 鐵鍋模的具體操作程序:</p><p class="ql-block"> 有做模之6人,做模、烘干埋模、倒火、出鍋等。首先有“搬模”將出鍋后的胎沙(摻適量粘土)拍碎過籮后分成大粗、小粗、面沙三種,沙用水燜好,備“托蓋模”蓋模用。</p><p class="ql-block"> 下午由“爐頭不郎”、“托蓋模”用混沙托模,“搬模不郎”送到熏窯烘干。第三天把烘干之全模(內外兩層)由“二爐頭不郎”取下,然后仍由“二爐頭不郎”接下“外坯”來讓爐頭減模再蓋好,埋在壕窯內(二爐頭下模,跑雜攪埋沙)等待翌日倒火。</p><p class="ql-block"> 爐壕內埋模之情況,鑄何種型號的鍋,幾號鍋……待次日倒火時“二爐頭”要報告“爐頭”。爐頭根據鐵鍋型號的需量倒入鐵水鑄鍋成型。“減模”、“倒火”都是技術性較強的手藝,減模不能太厚,太厚了鑄出的鍋較重,但也不能太薄,太薄了鍋水又倒不下去,容易造成破鍋,倒火的需量要一次倒入,不多不少,故“爐頭”工資最高,但工作量最小。</p><p class="ql-block"> 鑄鍋的全部過程是相當嚴密的,只有鐵爐生產有條不紊地進行,生產的鐵鍋才能保質保量。</p><p class="ql-block"> 三泉鐵鍋有6個品種:</p><p class="ql-block"> 甬鍋:一般做飯用(型號有,馱一到馱十二鍋)。</p><p class="ql-block"> 兩耳鍋:一般炒菜用。</p><p class="ql-block"> 京盆、廣盆:洗臉用(型號有:馱六、八、十)。</p><p class="ql-block"> 平盆:供洗衣服用(型號有,馱二、三、四)。</p><p class="ql-block"> 火盆:供燒火木炭火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本資料來源:陽泉文史資料1988年10月、陽郊文史資料1997年12月)、百度知識資料。三泉鐵鍋傳統制作工藝簡介(王子善講述、甄連生整理)。</p> <p class="ql-block"> 三泉村境內殘存的煉鐵爐渣堆積成丘,廢坩堝壘成的房墻,地堰等跡證明,在歷史上三泉村冶煉生產就具有一定規模。</p> <p class="ql-block"> 舊法冶煉工序,就是先用坩土泥捏成坩堝,再將碎鐵礦石與煤混合裝入其中,堆放在長方形坑內,然后周圍密布碎炭,俗稱“燜鐵爐”。</p>
主站蜘蛛池模板:
登封市|
濮阳市|
汝阳县|
油尖旺区|
肥东县|
绍兴市|
阿拉善右旗|
安多县|
镇远县|
蓬莱市|
稷山县|
天峨县|
剑川县|
兰考县|
禹州市|
兴宁市|
财经|
延津县|
凤凰县|
丰原市|
谢通门县|
仪征市|
安陆市|
西乡县|
河北区|
新郑市|
塔河县|
威海市|
大竹县|
尼玛县|
娄底市|
莱州市|
乌兰浩特市|
汤原县|
湖南省|
都江堰市|
彩票|
拉萨市|
黄平县|
鹤峰县|
平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