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冷江小故宮:李氏宗祠

李光明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李氏宗祠懷古</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李光明 湖南</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明清建筑古祠堂,祭拜先人一炷香。</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數載艱辛懷往事,百年風雨話滄桑。</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云浮野嶺花常在,雁過秋空夜未央。</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丕振家風承祖德,西平后裔競輝煌。</p><p class="ql-block">(德清祖介冰公十八嗣孫傳毅光明氏撰于庚子小雪)</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李氏宗祠解說詞</p><p class="ql-block">一、正門口</p><p class="ql-block">歡迎大家來到李氏宗祠。李氏宗祠系明清古建筑,為冷水江市、婁底市和湖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祠建于清光緒年間,二進式磚木結構,建筑設計精美,飛檐流角,雕梁畫棟。整座祠宇高墻雄立,從選基到用料、結構布局,都非常考究,有“湘中第一祠”之美譽,稱為冷水江“民間小故宮”。</p> <p class="ql-block">二、正門口</p><p class="ql-block">我國許多地方祠堂大都坐北朝南修建,但李氏宗祠卻坐西朝東而建,這其中隱藏著諸多文化符號:其一,族譜記載,李氏為大唐名將西平忠武王李晟之后。宋末元初李氏遷湘始祖仲章公攜六子從江西吉安府入湘占籍新化,因此李氏是江西移民,祠堂朝東主要是為了讓李氏族人永遠不要忘記江西老家;其二,李氏一世祖仲章公至六世祖德清公等先人墳墓都安葬在祠堂之東,故祠堂朝東為的就是提醒族人不要忘記祖先,這也是對先人的一種尊敬和崇拜;其三,東方是太陽升起的地方,萬物生長靠太陽,祠堂向東也是希望家族朝氣蓬勃,家庭和睦,人丁興旺。李氏宗祠依山而建,主體建筑坐落在鳳凰山下,平面呈四合院,前為牌樓,中為天井,后為正堂,兩邊是廂房。主樓三層,建筑面積800多平方米,是冷水江市和婁底市迄今為止保存最為完整的古祠。</p> <p class="ql-block">三、正門口</p><p class="ql-block">明代洪武年間,連溪李氏六世祖德清公為避兵禍,攜同妻兒子女從連溪牛角沖(今冷水江永興村)逆溪水而上遷居“張福緣”(今冷水江中連鄉福元村)?!皬埜>墶钡牡孛羌o念肇基始祖德清公而得名,因李氏族人最早到“張福緣”定居的是六世祖德清公,是他第一個開張,德清祖認為這是他的福氣,更是李氏子孫之緣分。從此,李氏在此繁衍生息,故至今李氏族人仍喜歡沿用舊地名“張福緣”。“張福緣”作為古地名,在《李氏族譜》中存在有600多年的歷史。李氏宗祠又名“介冰公祠”,德清祖字介冰,“介冰”為“戒兵”的諧音,就是“戒兵止武”熱愛和平之意。</p> <p class="ql-block">四、正門口</p><p class="ql-block">宗祠于戊子年(1888年)開始籌建,庚子年(1900年)竣工,到辛丑年(1901年)正式啟用,歷時13年。外姓人將李氏宗祠稱為張福緣祠堂或李家祠堂,而李氏族人則稱之為隴西堂、介冰公祠。相傳,1882年湖南寧鄉縣“恩進士”李學真(號藕蘇)鄉試考取秀才,特地回到祖籍地“新化張福緣”祭祖,見老家無宗祠祭祀,并與滴水的焱華浣溪公和眾宗長商議修建介冰公祠,全族達到共識,族人捐資出工出力,于1888年開始動工修建。祠堂距今已有120年歷史,先后進行過四次大的維修,現鑲嵌于祠堂正門上方“李氏宗祠”四個正楷大字,是冷水江波月詩社社長李謨高先生親筆書寫。據考證,晚清民國時期,僅冷水江境內就有李氏三大房共六座祠堂,如今唯一只有“張福緣”李氏宗祠孤零零地保存了下來,即使在破除“四舊”的文革時期也未曾遭受大的破壞。</p> <p class="ql-block">五、正門口</p><p class="ql-block">正門入口牌樓其實就是一座“孝節牌坊”,石門的上方有唐太宗、秦叔寶、尉遲敬德、魏征丞相、八路神仙、太上老君等人物和龍獅、麒麟、鳳鳥、鯉魚等動物浮雕和眾多紅色小燈籠。所有建筑的磚雕、石刻、木雕、壁畫、彩繪都是民間傳說、神話故事、歷史典故、魚蟲鳥獸和花卉草木等圖案,動植物栩栩如生,人物惟妙惟肖。舊時安排專人打掃,按時上香燒紙,供奉祖先,祠內整日香煙裊裊,檀香撲鼻,寧靜肅穆。祠堂配有排水、采光、防火等設施,功能俱全。祠堂基石皆為青石,磚為青磚,木材是當地的古木,從粗直的梁柱可看出當時工程之浩大而且艱巨。建筑工程匯聚了當時邵陽、新化兩地的能工巧匠,祠堂四周建有高高的風火墻,馬頭形墻頭很是講究,一些墻頭和屋瓦已長了很深的草木。祠堂正門為一丈多高的全青石拱形門,由一塊半圓形和二塊長條形巨石鑲嵌而成,石門上還刻著一幅晚清秀才浣溪公撰寫的門聯:“派衍平泉恪守先人矩矱,書藏柱下宏開后代衣冠。”對仗相當工整,字體剛勁有力,風雨不侵。門的周圍分別雕刻著“雙龍搶寶、雙鳳朝陽”等石刻圖案。</p> <p class="ql-block">六、正門入口戲臺下</p><p class="ql-block">我們從正門入口走進祠堂,上邊就是戲臺,戲臺下邊道路兩邊豎立著許多的石碑。這些碑刻有民國的,也有90年代的和現在的,《介冰公祠序》這碑雕琢于民國21年,本來光緒年宗祠完工就有碑的,但只是功德碑,沒有《序》。寧鄉藕蘇先生晚年回到新化張福緣,見宗祠無記述修建宗祠的《序言》,認為有點遺憾,故撰文《介冰公祠序》,以昭后人。故將原碑文字全部鑿平,將《序》補刻之,因此碑石厚度比其他幾塊略薄,其余幾塊碑都是后來維修宗祠的功德碑了。</p> <p class="ql-block">七、大天井</p><p class="ql-block">穿過戲臺下邊通道,我們來到祠堂天井。站立在天井中向正堂上方仰視,但見正堂前檐懸掛著從清朝道光年間到時民國時期皇帝和政府所賜的七塊木制匾額,從右至左分別是:文魁、恩進士、欽點主政、中憲大夫、京察院、欽點翰林、陸軍少將。前邊六塊匾額在清朝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年間李氏族人出過眾多秀才、舉人和進士,其中文魁(舉人)、欽點主政(正六品)、中憲大夫(正四品)、京察院這幾塊匾是寧鄉縣李新莊贈匾,新莊公輩名先聲,先字輩,是咸豐年(1853年)進士,二甲一榜第97名;“恩進士(貢生)”匾,是寧鄉李學真贈匾,他惇字輩,是寧鄉縣試第一名,藕蘇先生同時也是“寧鄉四髯”何叔衡、謝覺哉、姜夢周、王凌波的老師;欽點翰林匾是新化西江灣李郁華贈匾,他是光緒年間的翰林(文職從二品),“李翰林賣寶慶碼頭”的故事主角就是他;陸軍少將匾是渣渡李純白贈匾,純白字明心,敘字輩,黃埔五期步兵科畢業,國民革命軍陸軍整編17師第12旅參謀長。聽老輩們傳,李氏族人非常重視教育。在解放前,族中子弟在祠堂內習文練武,家族請私塾先生到祠堂教學,先生吃住皆在祠內,凡李氏族人學習刻苦而家庭貧困者從不收費,由李氏家族供其上學,至到考取功名為止。從這諸多木制匾額中可看出李氏族人繼承了江西老表重視教育的優良傳統和耕讀家風。</p> <p class="ql-block">八、大天井</p><p class="ql-block">正方形天井中央同時可站立二百余人,井面由無數幾何圖案青石板拼砌而成,既通風又消水融雪,天井周圍有青石條砌成的排水道,百年來從不淤塞,雨水全部從“五孔銅錢”圖案的石刻排水口流出,排水通暢。解放前,天井中放置有兩個大水缸,水缸可以養魚和作飯,還可用于消防。天井正中方形青石雕有圓形盆景圖案,方中有圓,有“天圓地方”之說,圓盆里有石刻蛟龍、螃蟹和魚蝦,如石盆藏水,則魚蝦、螃蟹仿佛在水中游動;過去原本龍頭昂首離地高出天井半尺,但現在看不到龍首了。傳說由于石匠雕刻水平很高,將石龍雕刻的象真龍一樣,致使雷神震怒而將龍首炸斷。</p> <p class="ql-block">九、大天井</p><p class="ql-block">天井南北對稱分布有客廂房十八間,最大的一間客房同時可睡三十六人,廂房與廚房之間的通道分別建有“迎曦門”、“挹爽門”二個石拱門,字跡歷百十年仍清晰可見。祠堂建筑由上等巨木支撐,橫梁連接。木梁上精雕細縷著祥云圖案,上蓋青瓦,瓦檐由灰泥砣墊起,看上去氣派非凡。天井四周的檐柱與樓層的結合部是木雕的龍頭與鳳頭,雨水可順著龍頭與鳳頭滴落至水溝。因為李氏是帝王之姓,歷史上皇帝、皇后人數眾多,所以是允許使用龍鳳飾品的。</p> <p class="ql-block">十、正堂</p><p class="ql-block">大家一起走過天井,前邊就是正堂了。正廳堂安置有神龕,臺面上從高向低擺排著六世祖介冰公等列祖列宗的神位,正堂上方懸著“尊祖敬宗”、“昭茲來滸”、“穆乃在位”等木制巨匾,左昭右穆,左邊只能安放長房、次房逝世先人的牌位,右邊為三房、四房先人的靈位,昭穆有序。四周粗大梁柱掛有李氏歷代族人所書楹聯,例如:“源出隴西,將相王侯留史冊;脈承江右,詩書禮義振家聲?!闭龔d兩邊墻上仍遺有“忠孝廉節”四個一人高的大字。榜書“忠孝廉節”拓本為宋丞相文天祥手跡,乃宗祠“鎮祠之寶”,拓字由寧鄉縣族人藕蘇先生從岳麓書院花銀請回。藕蘇學真氏為“延安五老”之一謝覺哉及“中共一大代表”之一何叔衡的老師,先生同窗好友弟子眾多,其通過在岳麓書院教學的同鄉,在書院的忠孝廉節堂將宋信國公文天祥的榜書拓印成本,帶回祖藉地“張福緣”并用于宗祠作為“家訓”教育子孫后代。正殿神龕下面是“囚禁室”,主要用來囚禁違反族規的族中子弟,如屢教不改者可以按族人制定的族規家法處置,情節嚴重者甚至送押官府或“沉塘”處死,但是百年來官府和家族從未處死過族中子弟,當地也從沒出過人命官司。從這可看出當地的民風十分淳樸和李氏家法之嚴。</p> <p class="ql-block">十一、戲臺</p><p class="ql-block">正門入口上方建有戲臺子,過去戲臺兩側懸掛著鐘鼓,在祠堂祭祖儀式時會撞鐘敲鼓,鐘鼓聲響徹云霄;戲臺天花板斗項呈“陰陽八卦太極圖”一層一層往上逐漸縮小,斗頂又叫“八卦頂”,象喇叭一樣起到天然音響效果,站立戲臺演唱與說話,聲音宏亮,不必使用擴音設備;抬頭仰望斗頂,仿佛進入一座木質空心寶塔,自然光線柔和并且流暢,立體感非常強烈,著實讓人驚嘆!戲臺背景是“福祿壽”三星,兩旁豎著一幅古代對聯:角徵宮商漫調仙樂聲聲妙,旦生凈丑巧演人情步步精。橫批“肅瘟和鳴”,許多人對“瘟”字不解,認為“瘟”字是錯別字。余認真一查,原來正確的是“肅雍和鳴”,為了避諱才將“雍”改成“瘟”字的(清世宗愛新覺羅胤禛雍正帝),于是“肅雍和鳴”不得不改為“肅瘟和鳴”?!懊C雍和鳴”意為嚴肅、莊重、和諧之聲。語出《詩經》“肅雍和鳴,先祖是聽”(詩出《周頌》)。那是說,肅雍和鳴之聲,先祖才能聽到。戲臺兩邊是演出人員休息和扮妝的場所,墻上還遺有戲班演出時的幾處清晰字跡:仁和班應本家之邀到此演出,光緒丁未年;另外還有辛丑年的。</p> <p class="ql-block">十二、戲臺</p><p class="ql-block">戲臺飛檐翹角,古樸凝重,每年正月、清明和介冰公生日,族人都要舉行祭祖儀式,排場很大,包括遠在寧鄉的族人都會齊聚,按輩分先后跪拜祖先,然后鳴炮奏樂、擺宴唱大戲,熱鬧非凡。族人嫁娶也在祠堂舉行,女子出嫁時身穿嫁衣、頭戴鳳冠,在祠內行辭祖儀式,最后在“八音鑼鼓”及樂手的護送下坐花轎出親;娶入女子則在祠堂成親拜堂和行參祖儀式,成婚男女要拜天拜地拜祖宗拜長輩,置辦大廚,演唱大戲,熱鬧三天,接受族人祝賀。</p> <p class="ql-block">十三、曾拜訪或借宿李氏宗祠的歷史名人</p><p class="ql-block">1、李 文(1905-1977)</p><p class="ql-block">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字質吾,號作斌(或作彬)。湖南新化龍溪鋪人。岳云中學和黃埔軍校一期畢業。參加東征和北伐。1927年后升至師長。“七七”事變后,參與淞滬抗戰,豫東蘭封戰役,升九十軍軍長。1943年任三十四集團軍副總司令,后歷任華北"剿匪"副總司令、第四兵團司令、西安綏靖公署副主任兼第五兵團司令。1949年在四川成都被解放軍俘虜。1950年逃至香港。后赴臺灣。1977年4月20日病逝。</p><p class="ql-block">(李文尚未六歲啟蒙,私塾先生乃名師,認為文年齡幼小,未至上學年齡,拒其入學。故出對聯"曹子建才高八斗”,李文出口對之"李作斌志在四方"。先生大驚,破例收文為學生)</p> <p class="ql-block">2、李舉毅</p><p class="ql-block">民間也叫李主一,新化李氏大族長,龍溪鋪人,李文之父。曾是轎夫出身,在錫礦山有礦井。民國新化四大鄉紳之一,1949年逃往臺灣。</p><p class="ql-block">(李舉毅、李文父子為修筑邵陽至新化公路作出了積極貢獻,同時與張福緣保長李敘貴交往甚密)</p><p class="ql-block">3、李郁華</p><p class="ql-block">字韋仲,一字果仙,晚號瓠叟,縣蝦溪村西家灣(今屬桑梓鎮西江灣)人。清道光十七年(1837)生。咸豐九年(1859)恩科舉人,揀選知縣,候選主事。同治七年(1868)中進士,朝考后選翰林院庶吉士,實習期滿授編修。歷任實錄館、羅史館等處纂修。光緒元年(1875)出任恩科順天鄉試同考官。五年,任云南鄉試正考官。歷充毅廟奉移、奉安典禮隨員及欽命稽察南新倉事務,稽察吏部、提督衙門事務,都察院掌河南道監察御史。曾疏請修筑廣東、大連、旅順、塘沽等地海防炮臺。李郁華擅長書法,并喜寫詩。光緒二十八年去世。著有《聽松樓詩集》、《瓠叟詩抄》、《苦素山房詩集》等,大多散佚。</p><p class="ql-block">(李郁華是《李翰林賣寶慶碼頭》的故事主人公,為保護漢口寶慶碼頭作出了巨大貢獻)</p> <p class="ql-block">4、李資深</p><p class="ql-block">湖南新化人(今冷水江鐸山鎮),生于1908,中央軍校長沙分校第6期畢業,國軍少將,原國民政府交通部第八總隊總隊長。</p><p class="ql-block">5、李燮和(1873年-1927年)</p><p class="ql-block">字柱中,號鐵仙,漢族,安化藍田人(今漣源藍田街道),生于湖南省安化縣藍田鎮。光復會元老,近代資產階級政客。1900年,李燮和到長沙求學,得識黃興、劉揆一等人,自此走上革命道路。20世紀初,正是資產階級革命團體風起云涌的時代,李燮和首先加入了黃興為首的華興會,并約集同志者創建了一個"黃漢會",作為華興會的外圍組織。"黃漢會"意即反對滿清,恢復黃帝和漢族的榮耀。李燮和參與了華興會的一系列反清活動,曾與譚人鳳等策劃在湖南寶慶(今邵陽)一帶組織起義,共和告成之后,李燮和功成隱退。</p><p class="ql-block">(漣源市為紀念李燮和,特將市內一條主要街道命名為燮和路)</p> <p class="ql-block">6、李純白</p><p class="ql-block">字明心,湖南新化人(今冷水江渣渡鎮),黃埔5期步兵科畢業。國民革命軍陸軍整編17師第12旅參謀長,陸軍少將。</p><p class="ql-block">7、蘇鵬(1880-1953)</p><p class="ql-block">名先翥,字鳳初,湖南新化人(今冷水江毛易)自號柳溪遁叟,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家,辛亥革命時期杰出的革命活動家。1902年赴日本弘文學院留學,參與組織拒俄義勇隊和軍國民教育會,從事反清革命活動。1904年與楊毓麟等人赴北京暗殺慈禧未果。1906年初,受湖南學界委托赴日本迎接陳天華靈柩回湘并組織公葬。中華民國成立后,任湖南省銅元局局長,秘密資助蔡鍔的護國軍;1921年當選為湖南省議員并任副議長,與程潛、唐生智等支持孫中山北伐。1927年后退出政界從事教育,在新化創建青峰農業職業學校,并任校長。1949年與程潛、唐生智等聯系開展湖南和平解放運動。1953年因病逝世,終年73歲。</p> <p class="ql-block">8、康歷干</p><p class="ql-block">新化縣興讓團(今溫塘鎮)人,字召南,兄弟八人,排行第二。八兄弟以歷干最為聰慧,尤以文學天賦極佳,于清光緒十二年考中秀才,光緒二十三年癸卯分試堂考取清朝官費留學日本,1902年入東京弘文學院就讀。留日期間曾與湘籍同鄉多次聆聽民主革命先驅孫中山先生的演說,號召國人推翻腐朽的清王朝,建立民主共和國家。受新思想影響,與同鄉蔡鍔將軍過往甚密,并成知己,畢業返回后,試圖以辦教育救國救民,在廣西南寧任過教授。</p><p class="ql-block">(康歷干是張福緣的女婿,其岳父惇字輩)</p><p class="ql-block">9、李抱一(1887~1936)</p><p class="ql-block">原名纓,字華翰,后取名景僑,字嗣循,筆名抱一、小知、矢、盾、蒔竹等。新化縣大同團時竹村(今屬新邵縣洪溪鄉)長塘人。1910年畢業于湖南高等學堂,1912年創辦《湖南公報》,1915年9月創辦湖南《大公報》,與張秋塵任總編輯,自此至逝世前,基本上都在新聞界工作,主持《大公報》歷時20年之久,成為湖南著名的新聞工作者之一,在傳播介紹馬克思主義、支持工農革命和學生愛國運動方面起過重要作用。著有《抱一遺著》等多種書籍。</p> <p class="ql-block">10、楊源浚(1878年-1933年)</p><p class="ql-block">字伯笙,中將師長。出生于湖南新化縣安集鄉連溪下連村(今冷水江市同心村6組),與同縣陳天華、陳潤霖被稱為“新化三杰”,曾與同鄉段楚賢在錫礦山開采銻礦。</p><p class="ql-block">11、段楚賢(1889年-1954年)</p><p class="ql-block">湖南省新化縣安集鄉椽木山(今冷水江市礦山街道辦事處椽木居委會)人,曾經營鐵廠、鍋廠和煤礦,1920年起專營銻礦,此后一生之大部分時間,均在錫礦山經營銻礦業,成為遠近聞名的"銀菩薩"。銻像銀子一樣銀白閃亮,而他作為當時錫礦山的壟斷者和暴發戶,全盛時期日進銀元二萬以上,他就像用銀子鑄成的菩薩一樣,富甲全省,因而得名。1949年7月遷居香港,經營燈泡廠,創辦過電影公司。1954年病逝于香港。</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段楚賢的父親與祖墳葬于張福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2、曾繼梧(1878年-1944年)</p><p class="ql-block">民國陸軍上將。湖南新化人。早年留學日本陸軍士官學校。1905年加入同盟會?;貒笤诤闲萝娭腥螀⒅\、代理標統等職。1911年參加武昌起義。歷任炮兵團長、岳陽鎮守使、陸軍第三師師長、湖南護國軍第一軍總司令兼第二師師長、湖南政務廳廳長。1926年北伐軍攻克武昌時,收集殘部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三十三軍。任副軍長。1928年后,歷任湖南省政府委員、湖南省民政廳廳長、湖南全省地方自治籌備處主任、國民政府軍事參議院參議等職。1944年病逝。</p><p class="ql-block">(曾繼梧先生用自己個人的積蓄修建一條從新化縣城至維山的30華里石板路)</p><p class="ql-block">13、李聚奎(1904年-1995年)</p><p class="ql-block">原名李新喜,男,湖南安化縣蘭田(今屬漣源)西坪村人。李聚奎是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久經考驗的共產主義戰士,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中國人民解放軍優秀的政治工作領導者和后勤工作領導人,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原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中央軍委原顧問。1958年被授予上將軍銜。榮獲一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p> <p class="ql-block">14、李學真(1855~1937)</p><p class="ql-block">字臨貴,號藕蘇,原名壽勛,譜名惇沕。湖南寧鄉縣巷子口人,清末秀才,私塾先生,民國甲子年《連溪李氏五修族譜》主編,曾發動倡修張福緣介冰公祠并作序。是“寧鄉四髯” 姜夢周、謝覺哉、王凌波、何叔衡的老師與摯友。李藕蘇把歷史上民族英雄的事跡和中國近代的革命歷史在小金陀館進行傳授,使前來求學的人,不僅學到了傳統的文化知識,而且掌握了時事,更懂得了愛國。從此,“寧鄉四髯”走上革命道路。謝覺哉晚年曾夢見李藕蘇先生,第二天早上便寫下這樣一首詩:</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六十年前老塾師,居貧直到耄年時。</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依稀夢里言尋訪,曲徑茅廬失所之。</p><p class="ql-block">(藕蘇學真氏,寧鄉純一公后裔,出自張福緣萬棟公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5、楊篤武(1882一1942年)</p><p class="ql-block">楊篤武,新化人(今冷水江),民族資本家,錫礦山寶大興礦主。錫礦山銻業會執行委員,經營多家采礦公司和煉廠,是聞名新化的大豪紳,在錫礦山地位僅次于段楚賢的大礦商。曾個人出資修筑新化至錫礦山60華里石板路。</p><p class="ql-block">(楊篤武,重金聘禮迎娶連溪李氏姐妹倆為妻,二位夫人是同胞親姐妹,傳姐妹倆八字女命旺夫)</p> <p class="ql-block">十四、尾聲</p><p class="ql-block">李氏宗祠是李氏家族歷史的記憶,它見證了李氏族人興衰榮辱、生活變遷,李氏宗祠永遠是李氏后人心中的一面光輝旗幟,是樹立在李氏族人心靈中的一座歷史豐碑,是李氏的圖騰,是精神和力量的象征。它激勵著一代又一代李氏后人前赴后繼、團結拼搏、奮勇當先。</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連溪李氏字輩詩:</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仲君道季添,德仕應景興。</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萬廷時朝大,曰紹必承先。</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惇敘傳謨典,洪基肇吉安。</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嘉謀詒有谷,來哲秀如蘭。</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孝友綿余慶,英華蔚巨觀。</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雍睦繩其武,勛功震宇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昭宗開甲第,豪雄似涌瀾。</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泰和家政協,鼎甲換新班。</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最后兩句十字乃結束語,并非字輩)</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李光明,巫山一段云。詩人,作家。</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河津市| 旬阳县| 新津县| 建始县| 丹巴县| 田阳县| 简阳市| 名山县| 长治县| 罗山县| 集安市| 鹤壁市| 高邑县| 成都市| 苗栗市| 屏东市| 长岭县| 舟山市| 台南县| 花莲县| 开远市| 社会| 丰县| 闽侯县| 嘉鱼县| 天峨县| 兴文县| 南部县| 祥云县| 边坝县| 八宿县| 长沙县| 额济纳旗| 马鞍山市| 香河县| 龙江县| 辽宁省| 鄂托克旗| 本溪市| 府谷县| 永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