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第一期香山靜宜園探秘行攝之后,在整理美篇過程中閱讀了清代古籍《宸垣識略》,感覺古籍對于靜宜園二十八景的敘述非常精到,于是抄錄于此作為這期的開頭:</p><p class="ql-block">“靜宜園在香山前,為城關。內東西各建坊,中架石橋,下為月河。度橋為宮門,內為勤政殿南北配殿,前為月河殿。後北為致遠齋,南向。西為韻琴齋、聽雪軒。東有樓,為正直和平。殿后西為橫秀館,東向南為日夕佳亭,北為清寄軒。橫秀館後建坊,內為麗矚樓,後為多雲亭。麗矚樓後南為綠雲舫。麗矚樓迤南為虛朗齋,前為石渠,為流觴曲水,為畫禪室,後為學古堂,東為郁蘭堂,西為佇芳樓,又後宇為物外超然。其外東西南北四面各設宮門。</p><p class="ql-block">考按:虛朗齋相傳即永安村地。學古堂前周嵌禦制靜宜園二十八景詩刻石。</p><p class="ql-block">東宮門外石路二,南達香山寺,東建城關,達于帶水屏山。門宇南向,西為對瀑,北為懷風樓,其左為琢情之閣,東南為得一書屋,西為山陽一曲精廬。帶水屏山之西為瓔珞巖,其上為綠雲深處。瓔珞巖東稍南為翠微亭,亭東為青未了亭。迤西巖際為馴鹿坡,坡西有龍王廟,下為雙井,其上為蟾蜍峰。</p><p class="ql-block">考按:蟾蜍峰又謂之蛤蟆石。雙井水東北注松塢雲莊內,入知樂濠,由清音亭過帶水屏山,繞出園門外,是為南源之水。</p><p class="ql-block">蟾蜍峰稍東為松塢雲莊,又東為憑襟致爽,後為棲雲樓。香山寺前石橋下方池為知樂濠。</p><p class="ql-block">香山寺在瓔珞巖之西,前建坊,山門東向。南北為鐘鼓樓,上為戒壇,內正殿後殿。又後六方樓,三層。又後山巔有樓。正殿門外有聽法松,山門內有娑羅樹。【聽法松三字鐫刻于石闌】寺北為觀音閣,後為海棠院。院東為來青軒,有聖祖禦書。西為妙高堂,北為無量殿。湯右曾來青軒敬瞻禦書恭紀:丹梯翠磴引躋攀,忽到天開地辟間。別有樓臺連碧落,盡消煙霧出青山。光涵象外千重影,氣結空中無色斑。奕瀉華軒懸禦匾,墨痕鮮潤似初頒。</p><p class="ql-block">來青軒西南為歡喜園,東西各有枋楔。寺稍西六方亭為唳霜皋。寺西北由盤道上為洪光寺,山門東北向,內建毘盧閣殿。正殿左為太虛室,又左為香巖室。洪光寺前盤道間敞宇為霞標蹬,宇北為玉乳泉,泉西稍南為絢秋林,林北為雨香館,為灑蘭書屋,其南為林石天海。</p><p class="ql-block">考按:自勤政殿以迄雨香館為內垣,凡景二十。內垣凡六門:曰東南門,曰東北門,西曰約白門,西南曰如意門,西北曰中亭子門,北曰進膳門。</p><p class="ql-block">麗矚樓北度嶺為晞陽阿,西為朝陽洞,後為觀音閣。晞陽阿北為芙蓉坪,樓東敞宇為靜如太古。芙蓉坪西南為香霧窟,後為竹罏精舍。其北巖間有禦書西山晴雪石幢,為燕山八景之一。又北為潔青履。香霧窟南稍東為棲月崖,其西宇為得趣書屋。距崖半裡許,設石樓門,鐫題曰雲闕崖。北為重翠庵,其下為龍王堂,下有泉。庵東南為玉華寺,山門東向,內正殿二層。西南宇為玉華岫,其東為皋塗精舍。寺西南峰石屹立,上勒禦題為森玉笏。東北為超然堂,堂南為矌覽臺,後為碧峰館。森玉笏東北峰上有亭,為隔雲鐘,以遙聞大覺生寺華巖鐘聲也。</p><p class="ql-block">考按:自晞陽阿以迄隔雲鐘,為外垣,凡八景。”</p><p class="ql-block"> ——摘自《宸垣識略》</p> <p class="ql-block">“九曲十八盤”蹬道(局部)</p> 霞標蹬,香山靜宜園二十八景之一。霞標蹬位于十八盤下,始建于清乾隆十年(1745年),原為“九曲十八盤”蹬道間的三間敞亭。在此可觀霞起,乾隆帝有詩“踏蹬看霞起”句,故名霞標蹬。1860年被英法聯軍焚毀,2020年在原址按原樣復建。 <p class="ql-block">雨香館,香山靜宜園二十八景之一。位于玉乳泉西南,此處晴雨朝暮各具特色,惟雨景最奇。因雨來之時,苔草芳馨郁烈,沁人心脾,故名。原景區由雨香館宮門、翠微山房、灑蘭書屋、林天石海、攬秀亭等建筑組成。雨香館背靠“劍山”,回廊環繞,芳菲盈園,幽深清涼。1860年被英法聯軍焚毀。民國時期被改建為私人別墅。2015年按原貌復建后一直大門緊鎖,游客只能望園興嘆。</p> <p class="ql-block">玉乳泉,香山靜宜園二十八景之一。清朝乾隆年間,由人工開鑿出三方石潭,山泉流匯其中,不溢不竭。由于泉水凝聚力大,類如乳汁。乾隆即命名為“玉乳泉”。1860年靜宜園被英法聯軍焚毀,玉乳泉也未能幸免,僅存殿基遺址和部分石刻,但泉水依舊。民國初年達官貴人四處興建別墅,紛紛鑿地引泉,導致此泉斷流,僅余泉洞、石潭。2011年恢復景觀,引水鑿池,“玉乳泉”盛景重現。其周邊巨石鐫刻乾隆御筆“凄乳泉”“仙掌”“羅漢影”等石刻。乾隆御制“詠玉乳泉詩”也鐫刻于玉乳泉旁崖壁上:</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乍可微風拂,</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偏宜皎月涵。</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西河不千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當境即三潭。</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演漾岡巒影,</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巻舒晴雨嵐。</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靈源何處是?</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一脈試尋探。</p> “致佳”小亭 乾隆帝御筆“知時”石刻暨知時塔 <p class="ql-block">玉華岫,香山靜宜園二十八景之一。玉華岫位于香山中麓,建于清乾隆十年(1745年),是山腰中部的一個庭院型建筑。其地原為明代玉華寺,山門向東,正殿西南,乾隆時曾辟小軒,其地高爽,可俯覽群岫,故題名“玉華岫”。 玉華岫于1860年遭到英法聯軍焚毀。1999年恢復玉華岫,新建的玉華岫景區由玉華寺山門、天王殿、玉華岫、邀月榭、綺望亭、溢芳軒游廊等建筑組成,是一處古色古香的園中之園。現院內部分殿堂恢復了清代原貌,開辦了陳設展覽,身臨其境,景色幽雅,是游客休息品茶,觀賞紅葉的最佳之處。</p> <p class="ql-block">重翠庵,香山靜宜園二十八景之一。位于棲月崖北,建于乾隆十一年(1746)。重翠庵原有配殿一座三間,方亭一座,院東側有龍王廟及壽康泉。乾隆以此處“嵐青樹碧,煙浮翠重”命名。1860年被八國聯軍焚毀,2015年在原址按原貌復建后一直沒對游客開放。</p> 閬風亭,位於靜宜園西垣墻之外山崖之上,臨亭可春望桃花,夏觀雨景,秋覽紅葉,冬賞雪色。為靜宜園飽覽山色絕佳之地。 森玉笏及峰頂小亭,香山靜宜園二十八景之一。從閬風亭向西直上,可見一巨大的懸崖峭壁。乾隆帝見它像朝臣手中的笏板,故賜此名。森玉笏景區建筑1860年被英法聯軍焚毀,僅存石壁題刻。2020年按原貌復建后一直未開放。 <p class="ql-block">晞陽阿,香山靜宜園二十八景之一。晞陽阿建于乾隆十年(1745年),為靜宜園二十八景之一,原建筑由晞陽阿、觀音殿、延月亭和朝陽洞等組成。朝陽洞為一石穴,傳說乾隆發現后命人清理,還曾在此靜坐。其建筑于1860年被英法聯軍焚毀,2015年10月修復。洞穴上方有乾隆御筆“朝陽洞”三字。旁邊的峭壁上還有御制詩刻八首。</p> 棲月崖,香山靜宜園二十八景之一。棲月崖始建于清朝,1860年被英法聯軍焚毀,民國時期,改建私人別墅,并更名“棲月山莊”。1986年對部分建筑進行修復。 香霧窟,香山靜宜園二十八景之一。建于乾隆十年(1745年),是清靜宜園時期二十八景中地理位置最高的一景,因位居半山,此處綠蔭掩映,清靜優雅,草木芳香彌漫,故被稱做香霧窟,意為芳香密布的靜室。原建筑1860年被英法聯軍焚毀,2002年在原址上復建,2003年竣工。香霧窟由三座院落和一個觀景臺組成,建筑以垣坊、城關封閉為苑,內建游廊、殿宇、樓亭,精巧別致,是一組風格獨特的建筑。 西山晴雪,燕京八景之一。西山晴雪主要泛指西山雪景,北京西北郊的西山山脈素稱“神京右臂”,早在金代,就有西山積雪之說。西山是指北京西郊連綿山脈的總稱,是太行山的一支余脈。所說的雪景亦泛指此一帶。香山是這一帶典型的山峰,故乾隆把西山晴雪碑立在香山山腰。 “小有”亭 乾隆御筆題刻“蔚秀” 芙蓉坪,香山靜宜園二十八景之一。芙蓉坪位于玉華岫東北側,原為三間二層樓閣,樓東石壁題刻乾隆御制“芙蓉坪”詩;東側有敞廳三間,廳外檐向東懸乾隆御題“靜如太古”匾額;西南建“有秋亭”一座。登臨芙蓉坪遠望群峰有如出水碧蓮,乾隆以“翹首眺青蓮”的詩句說明此景之秀麗。1860年被英法聯軍焚毀。北側石壁上仍保存乾隆御筆“芙蓉坪”三字及御制詩:<br>足底生雲霞,<br>臂左招星辰。<br>振衣千仞岡,<br>此語誠可人。<br>到來每徘徊,<br>欲去重逡巡。<br>翹首眺青蓮,<br>堪以靜六塵。<br><div>可惜復建后并未開放,無法觀賞御制詩刻風采。</div> 隔云鐘,香山靜宜園二十八景之一。位于芙蓉坪東側,原為一山亭。由于地勢較高,時有霧起,每當夜幕初降或星辰乍隱時,再次聆聽臥佛寺、寶勝寺、法海寺、大覺寺等古剎鐘聲,悠揚斷續,此起彼伏,仿佛相互呼應,頗具靜中之趣,故名隔云鐘。1860年被英法聯軍焚毀,僅存亭基。1994年按原貌復建,再現勝景。 建于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的琉璃萬壽塔 “來秋”亭 致遠齋始建于清乾隆十三年,與勤政殿、虛朗齋、麗矚樓同為靜宜園皇家宮殿區。虛朗齋被焚毀后在原址上改建成了香山飯店,麗矚樓也僅剩遺址。 勤政殿及殿前月河。
主站蜘蛛池模板:
屯门区|
罗平县|
景宁|
渭南市|
金川县|
郧西县|
龙游县|
友谊县|
怀集县|
正蓝旗|
恩施市|
忻城县|
丹江口市|
高雄市|
昌宁县|
呈贡县|
元阳县|
铁岭县|
东海县|
色达县|
靖远县|
新蔡县|
厦门市|
龙里县|
牙克石市|
安吉县|
清远市|
囊谦县|
九龙城区|
邢台市|
嘉善县|
阿勒泰市|
芦山县|
吉木乃县|
筠连县|
黔江区|
区。|
乐山市|
乌鲁木齐县|
板桥市|
易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