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初秋古道塘佳山</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八嶺七過下古廟 </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文:果果連長</b></p><p><br></p><p>徒行宜安古道西線、即塘佳山至古廟那段茶鹽古道,一直是擱在心里心馳神往很久的一件事。正好現在不冷不熱,所以我選擇了卻這段心愿!去古道幽思懷古,聽時光訴說前塵舊事,漫步古道上,一同懷古、撫今!的確是一次不錯的戶外體驗。更何嘗不是一件快哉之事!會讓你依稀聯想到古道悠悠、西風獵獵的遠古情境、以及商旅不斷的古道盛況……</p> 而古道一路生態美景,人文通途,一路漫步一路驚喜不斷。此段古道一前一后前些年探訪過,但由于進入明月山景區的“三明線”的當初施工挖斷了中間一段,加上山深林密,一直未成功全程走完,所以一直念念不忘! 據宜春【袁州府記】曾記載宜春通往安福方向的主古驛道曾有兩條、其中一條是新坊澗富嶺保安門路線、下到七里坑至山莊鄉,還有一條是古廟、塘佳山至安福章莊、滸坑、嚴田鎮、因安福古時縣衙所在地曾一度設在現嚴田鎮,早些年明月山景區旅游線路圖曾將此段路線標出,但沒有把其納入開發范圍內,而此古道從章莊至滸坑沿山頂的千年古棧道,曾經那一路奇特的自然風景、讓人行走在上面很是有一番蒼涼之感, 歷史的變遷、自然的演變早已將其深深埋沒在這崇山峻嶺中,同時這古道還曾經演繹著一段段紅色故事,當年彭德懷率紅五軍就是從這里進入井崗山,以及后來的湘贛省蘇維埃機關紅軍游擊隊在這一帶戰斗了七八個月之久,漫漫千年古道,為共和國歷史留下了一部部可歌可泣的紅色記憶! 天氣陰天,特別適合戶外徒步!此次探訪“塘古古道”一共12友友,車過洪江集鎮時、當地正在下小雨,還好車子翻山越嶺到塘佳山時、雨早已停了,此時的塘佳山早已不是那個靜謐的大山深處的小山村了,借助于鄉村旅游大力推薦下,它的名聲越來越讓外面的人知曉! 目前這里的旅游開發僅限于周邊很少的一些線路,以及那種南惹農家樂的形式,許多人來這里無非看看一線天、那村前村后那一小段古道、古橋 ,千年紅豆杉,拍個照、吃個飯然后走人循環模式,可能村民們還沒有深挖心思,如何做到讓人能流連忘返、留住人的心,如何做到擴大宣傳周圍的人文以自然景觀,歷史文化典故,以及近代紅色故事! 言歸正傳!待大家整理一下裝備后、涼風徐徐,我們開始出發,一行12個人繞過塘佳山村后,很快找到古道的接口,開始踏上古道石階、拾級而上,走了一段后,前面開路的隊友不斷的用棍子盤開那些雜草、因為那些石階很多都淹沒于叢生的雜草之中,有時被茅草荊棘所掩埋,加上之前下了一點雨的緣故、我們艱難的行走,必須十分小心,還好過了山坳口,可能因為海撥的原因,雜草越來越稀,石板的痕跡開始明顯起來, 站在坳口,遠眺周邊!只見遠處山丘連綿,崇嶺縱橫,山林茂密,山里的秋空在我們的眼簾凝結成了愴然。心情在風中嘆息著,而秋風,穿過那翠綠的竹林、穿過那幽靜的古道、穿透我的心靈,把我曠古無垠的心思,送入了幽幽古道。當秋風迎面撲來,好不愜意。但在這秋時之下、山里現在還是綠蔭如蓋,枝葉扶蘇。回望古人,走進自然。情景是那樣的美觀,那樣的壯麗,那樣的和諧。 曾幾何時,曾經禪宗‘走江湖’的古道就經過這里,來往于(袁州、吉州甚至更遠的嶺南)貨物過多少萬水千山經過這里,而近代,當年的紅軍戰士無數次在這一帶戰斗走過!古道猶如人生的一個大舞臺,各色人物粉墨登場,演繹著人生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其中許許多多的故事。完整的,或零碎的;凄婉的,或美麗的;動人的,或殘忍的…… 千百年來蕓蕓眾生更像是來去匆匆的過客,而帶不走的是這默默無語、樸實無華的這段古道,在古道面前,我們每一個人都只是一個匆匆的過客。而它見證了漫長歷史,見證了人性的善惡美丑。俱往矣!歲月滄桑流逝,如今它正在慢慢消失,如果不加以保護、也許用不上幾年僅存的一點記憶也會變得蕩然無存。 過了山坳后,路開始平緩起來、時而繞向山脊,時而折轉山凹,幾乎是繞著山的走勢而修建的,可見當初設計者考慮周到,按現代人的觀點來說是設計非常科學化,人性化!我們一行人穿行于密匝匝的山林深處古道上,感覺重又回到上不見天日的綠蔭籠絡之中。林越來越深了,抬頭一望,只見密密的層林;回頭一望,腳下是莽莽的林海,根本不知身在何處, “身在此山中,林深不知處”,地上覆蓋著厚厚的,從樹上掉下來的枯枝腐葉,還有許多碗口般大小的枯樹,橫七豎八倒在地上,有些樹枝已經長出了清苔,長出了小草,看來,地上厚厚的那些枯枝樹葉,早已成為那些參天大樹的營養,大自然同樣演繹著弱肉強食的規律。 四周寂靜無聲,只有滿山嶺之間蒼翠的幕帳下那段裸露出的白花花的石板古道。石板古道顯得格外扎眼,觀之,動人魂魄。一條古道就這樣靜躺著,昏昏沉睡了不知多少年。這時,前面發出驚喜聲!!!原來他們發現了一座古橋,我們趕緊跑過去,眼前倏地一亮!只見一座高大如虹似弓的石拱橋展現在我們面前,虹橋架于溪澗之上,山溪兩旁,一排毛竹層層疊疊生長在山澗的一旁,綠蔭如蓋,青藤若絡頑強扎根石縫倒垂空間,情景是那樣的美觀,那樣的壯麗,那樣的和諧。卻有另一番是誰在阡陌旁徘徊,是誰在古道邊等待之暢想。 站在橋頂,不由感嘆,古樸多姿的身影,卻使我對古人的欽佩之意倍加。我想,在這漫長的歲月中,在無現代建筑材料、又無先進工程機械的年代,古人因地制宜,就地鑿山取材而修建橋梁,多少年來,也必定會經過無數次山洪沖擊、風吹雨打、冰雪風霜的侵蝕,而如今卻還能保存完整,依然巍然挺立在深山溪澗上,無疑是當時古人智慧的結晶,讓人嘖嘖稱奇。 或許就是古石拱橋作為古建筑、和自然環境的完美結合,才會讓我走在古石拱橋上,心里滋生出似曾相識感覺的原因所在,一種心情,一種放松的心情,一種愉悅的性情,一種回歸自然的心情…… 歷史依然在石拱橋身上留下了滄桑的痕跡,打上了最清晰也最厚重的生活與靈氣的烙印。其實就是這些印痕的濃縮,是生命之花開放的肥沃土壤,也是生活啟示的出發點與歸結。它要告訴我們的真諦是:古人“欲與天公試比高”,力圖沖破大山的阻隔和大膽實踐的智慧,讓后人感到生命的可貴與精神的亢奮;人類會與身邊的環境相濡以沫,共生共存。 戀戀不舍告別古拱橋、我們繼續沿著山脊上的古道繼續前行,一路罕有人跡,很快到達了當地人所說的“石亭子里”,石亭處在山腰上,外表卻像濃縮版的城門卡子,亭墻體由塊石筑成,依山而建,門如拱型朝著古道。洞關門寬2米半左右,進深5米,亭內面積約十多平方米,門兩側兩堵石墻倒還算完好,深褐色的塊石上苔痕重疊,顏色蒼古。中間是通道,從門洞內兩側還有石條凳,以及兩側的半石墻,可以看出這石亭子,可能是供過往行人歇息避風雨,或者也可能是古時官府曾在這里設了專門人員、向來往的客商征收一定稅金等等,而右側的石墻下還刻有字體、但由于年代久遠,只依稀辨認出“嘉慶”幾個字跡,可見此亭曾經毀壞過,后來又重修的。 古時,人們稱五里一亭為“短亭”,十里一亭為“長亭”,而亭的實用價值是非常明顯的。它既是古時過嶺客商、來往行人小憩歇腳之所,更是長途苦旅者或擔夫躲風雨、歇腳之處,避烈日的一把“傘”,乘涼休憩的驛站。而那些天涯淪落的流浪人,無處投宿時,便借此歇夜。 那些年代,官轎進出,客商運貨,均靠擔夫“上磨肩胛,下磨腳底”來人工搬運,俗話說:挑擔走上要氣緊,下坡要腳勁,挑夫到嶺上時便筋疲力盡,正好亭內停下歇一下腳,或喝一口甘甜山溪,享幾絲過嶺清風,手揩辛勤汗水,然后輕泛下嶺,苦中有樂也。歷史轉瞬即逝,但在此時、感覺歷史也可以觸摸,不過要用心來觸摸。觸摸著布滿青苔的石墻,探試著石亭的深度,試圖把大腦里的歷史記憶與眼前這湮沒在山嶺連亙的古亭拼接在一起。瞬時,感覺吆喝聲被凝固了,歇腳聲被凝固了,趕道行人的笑語聲被凝固了,昔日的一切都被凝固、塵封在了深深的山澗古亭中。而蒼桑風云已散盡,唯留古道寄幽情。耳畔似聞得遠方笛簫管聲殘,曲調幽怨,滿目青碧,古塵古道,一股悲涼、傷感之氣忽地涌入心頭,一絲惆悵之情油然而生。 石亭再次讓我的記憶有種“古意悠悠”的之感。而那片片石礫散落在荒涼深山之間,殘敗的石亭子在向我們訴說著曾經!此時此刻不禁又想起唐時詩僧“齊己”那首詩‘宜陽南面路,下岳又經過。楓葉紅遮店,芒花白滿坡。’我努力把眼前這一切貪婪藏在記憶深處,過了石亭子后,很快我們就進入了通往明月山頂的三明線大道上,一開始出現誤判、但發現山的走向出現一偏差、所以干脆選擇休息一下,順便在這里解決午餐,此時己到中午,大家累了也餓了,便在路兩邊開飯了!今日飯菜很簡單,大部分隊友以面包、五香干為主食,當然也有幾個帶了飯菜的,而且所帶的菜肴很豐盛,老規矩、自然拿出來給大家一起分享!一邊欣賞大自然美麗的風景,一邊菜肴相伴相隨,隊友們一邊暢談,看到四周滿目的青翠,呼吸著著一絲絲一縷縷沁人心脾的大自然新鮮的空氣,明顯感到胸心肺經過了徹底清新空氣凈化后的暢快。不亦快哉。 休整了差不多一個小時后,便開始整裝開始出發,同時把不可降解的塑料垃圾打包帶走,走了一段大道,可能是那份執著,終于讓我們找到另一半古道的接口、穿過一片毛竹林,繞了一個山坳,聽到前面有溪水聲,很快我發現這里是我前年探索此段古道的地方,不過當時經過這里時、是從邊上那路上的,特別記得清楚的是,上面也有石房子廢墟,以及幾棵特別大的古楓樹,看來還是在那里稍走錯了一步,帶著此疑問,在走出這彎形的峽谷古道后,很快步入一段當地村民竹木路,正好碰到當一村民,一打聽,我當年走的是正確的,唯一遺憾的是當年我沒有找到另一半古道的出口!皇天不負有心人,這次總算全程走通了,終于了卻自己企盼很久的心愿! 一路下坡,倒是走得十分舒服,很快就下到下面一個叫“七過”的地方,這是玉京山西東北側的一個小山村,在此向村民一打聽一下、才了解到當地人習慣上稱此古道為“上七里、下八里”。意思上從這開始要爬上七里山路,然后再從石亭子那里開始向下走八里路,就到達塘佳山村,也許可能是“七過”的村名便取于此說法,如此算來,我們已經走了這段“塘古古道”的百分之八十的古嶺道了,因為對于我來說,曾經來過幾次、自然是熟悉的不能再熟悉了! 前面平行繞過一個山巒后,古道再次明顯起來,兩邊全是毛竹林,讓人感覺此時所經這段古道,特境界清凈,滿眼古韻之趣,而人身處此境,足以養心!那份享受寧靜、享受自然之感。而看著路面上這些光滑的青石,我聯想到不知有多少前人曾經匆匆往來于古道,他們的身影雖然消逝在歲月的深處,而古道鋪路石上卻記錄著他們足跡。半尺深的石板深深地留下前人鞋底磨破兩三寸深的印子,此時一旁正在一邊修葺茶園的路人見到我們這群人,了解到我們是從塘佳山全程翻越古道時,不禁對我們發出贊嘆聲,他向我們介紹這條古道當年彭德懷率紅五軍進入井岡山時,就是從這里經過,而且當年湘贛蘇維埃省政府機關曾經戰斗過半年之久……此時,不禁讓我感覺到了一種悠遠,令人敬畏的那份久遠歷史,可惜這段紅色紀錄少之又少,很多故事也只能在當地民間老一輩人口頭傳承著。 放眼望去,遠處的山巒若隱若現,在這秋風中,就像是暈染的山水畫一般。古道彎彎折折著連著山下,仿佛一頭連著過去,深沒在山巒深處!感覺在它面前,我們每一個人都只是一個匆匆的過客。也許,古道生厭了一個人、一群人、一個時代的人的表演。古道喜歡原生態的品質,不加矯飾,不用掩蓋。于是,人類變換著模樣粉墨登場。于是,古道見證著越來越多的故事...... 它.承載著千百年歷史,如今的它!就這樣靜躺著,昏昏沉睡結束它的使命,曾經!在這里來來往往不知走過多少英雄豪杰,也不知過往過多少文人騷客;不知從什么時候起,這些故事就以另一種方式開始上演了,一直延續著,永遠也沒有停歇過,而不同的人,不同的事,不同的月光,不同的落葉,到頭來卻改不了一樣的結局。 而我們做為戶外徒步者,用我們的腳步來把山水來一一衡量!從而成為觸覺之中重要的感知渠道,同時又超越了觸覺本身。通過腳步,徒步者與自然實現了交互和溝通,反而更深刻地發現屬于自己的那份快樂世界。 踏一回悠悠古道,念一場匆匆煙!如今我們,敘寫一趟詩意的行走!踩盡山水冷月寒;在這里,我們一起聽那流水輕吟山澗,萬重青山。把健康、陽光、快樂,探索歸于戶外徒行的眷戀;千年古道被這些喜歡戶外徒行的我們重新光顧,還原了它本真的模樣,了解它!——宜安古道、塘古段,待你最美時,一定再次和你來次約定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静安区|
永寿县|
贡觉县|
梨树县|
威远县|
叶城县|
桂阳县|
博客|
江源县|
安吉县|
洞口县|
洛隆县|
壶关县|
铁岭县|
射阳县|
萝北县|
石台县|
芜湖县|
灌云县|
梅河口市|
平湖市|
临城县|
云林县|
盐池县|
墨脱县|
南岸区|
望城县|
怀远县|
容城县|
西充县|
镇江市|
庆城县|
筠连县|
连云港市|
鹿泉市|
亚东县|
乐昌市|
德清县|
双柏县|
邹平县|
五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