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1928年,對于湖南衡陽夏家來說,是個慘痛無比的年月。這一年3月20日,湖北漢口,夏家長子夏明翰留下凌云壯志和那首''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的不朽詩篇,為革命獻出了28歲的生命。</h3></br><h3>20多天前,七弟夏明霹英勇就義,時年不足20歲;夏明翰被殺害的第二天,夏家老五夏明震被暴亂分子捅了數十刀,暴尸河邊,年僅21歲;6月,排行老四的姑娘夏明衡光榮犧牲,26歲。</h3></br><h3> <h3>壯哉!痛哉!一門五烈士,代代主義真(另一位烈士是夏家長女夏明瑋的兒子鄔依莊,1930年犧牲)!然而,除了無產階級革命家夏明翰,我們對其他烈士了解甚少。</h3></br><h3>小編帶領大家從一個巾幗英杰及其后代的故事中去了解一下夏家老五夏明震的英雄事跡。</h3></br><h3> <h3><strong>大兒子在井岡山當了一輩子農民</strong></h3></br><h3>夏家的悲痛震撼著每個人的心,更讓一位年僅17歲的女子傷痛欲絕,那就是夏明震的新婚妻子曾志。</h3></br><h3>曾志出生在湖南宜章縣,16歲從衡陽農民運動講習所畢業(yè),便擔任中共衡陽地委組織部干事,不久與夏明震結為夫妻。</h3></br><h3>夏明震不僅僅是曾志的丈夫,更是她的革命引路人。目睹丈夫慘遭殺害,已有身孕的曾志淚如泉涌,近乎崩潰,但她沒有沉浸在傷痛之中,毅然決定舍棄一切,繼續(xù)完成丈夫及其一家人未竟的事業(yè)。</h3></br><h3> <h3>擦干眼淚,曾志便跟隨朱德、陳毅率領的湘南起義部隊上了井岡山。在井岡山的艱苦歲月里,疼痛三天,大出血,幾度昏死,闖過鬼門關的曾志有了第一個孩子。</h3></br><h3>革命還要繼續(xù),自己將遠赴福建,擺在曾志面前的是嗷嗷待乳的孩子和忘我革命的艱難選擇。夏明震犧牲的場景依然在眼前,''革命不成功,孩子們就會永遠受苦'',曾志痛下決心,''把孩子送給老鄉(xiāng)!''</h3></br><h3>面對才相處26天的孩子,初為人母的曾志痛斷肝腸,以至于她在老年回憶起這一幕時,依然是老淚縱橫。是呀!多么深的痛!她不知道苦命的兒子此后會是怎樣的命運,她不知道母子是否還有重逢的那一天。</h3></br><h3> <h3>再一次抹干眼淚,曾志把第一個孩子送給了王佐部隊一位叫石禮保的副連長,帶著無限的傷痛,遠赴福建,去建立新的根據地。</h3></br><h3>石禮保夫妻十分疼愛這來之不易的''革命火種'',并將曾志送來的孩子取名石來發(fā)。那個年月,哪里都不太平,沒過幾年,養(yǎng)父石禮保遭白匪殺害,養(yǎng)母也病赴黃泉。</h3></br><h3>才8歲的小來發(fā)成了孤兒,石禮保的岳母接過接力棒,繼續(xù)撫養(yǎng)。一個老人,自身難保,為了能夠活下去,一對苦命奶孫相依為命,走村串戶,四處乞討。</h3></br><h3> <h3>夏明震的血沒有白流,曾志的苦沒有白吃,終于迎來了革命勝利。新中國到來,已經20出頭的石來發(fā)終于盼來了這一天。他分到了田地,娶了媳婦,安居樂業(yè),在井岡山做一個本分的農民。</h3></br><h3>那一邊,曾志的心中始終沒有放下當初無奈放下的孩子們。勝利后,她便托人打聽石來發(fā)的下落。1951年,曾志工作所在地——廣州,分離了23年的母子終于團聚。</h3></br><h3>此時的曾志是廣州市市委書記,兒子石來發(fā)是井岡山一個普通農民。聽著親切的井岡山方言,看著長得跟夏明震一樣的''老兒子'',曾志悲喜交加,熱淚盈眶。</h3></br><h3> <h3>沒媽的兒子該吃了多少苦呀!曾志心中十分愧疚,她想彌補,想讓石來發(fā)留在自己身邊,哪怕當個工人都行。但石來發(fā)覺得井岡山更適合自己,做個農民更適合自己,更何況年邁的外婆也離不開他。</h3></br><h3>就這樣,短暫聚首,石來發(fā)又回到了生他養(yǎng)他的井岡山,做一個職業(yè)農民,一家人平淡生活。石來發(fā)的兒子們也沒有離開井岡山,大兒子石金龍在墾殖場放電影(已退休),二兒子石草龍60歲仍在井岡山當保安。</h3></br><h3> <h3><strong>二兒子早夭,三兒子半殘</strong></h3></br><h3>在艱苦的革命歲月里,曾志一共生下了三兒一女四個孩子,唯一的女兒陶斯亮算是個幸運兒,當然這只是和他的哥哥們相比而已。</h3></br><h3>陶斯亮是曾志和陶鑄的孩子,也是曾志最小的孩子。1941年4月出生在延安中央醫(yī)院。1945年,陶斯亮四歲,曾志夫妻隨部隊赴兩湖兩廣開展敵后游擊戰(zhàn)爭,孩子便留在了延安。</h3></br><h3>而此時,日本投降了,他們夫妻又奉命奔赴東北。陶斯亮由人帶著去找媽媽,一路上遇到不少危險,經過不少艱辛,直到1947年初才和父母見面。</h3></br><h3> <h3>陶斯亮的哥哥們遠沒有她這般幸福,除了上面說到的大哥石來發(fā),二哥三哥的經歷更是苦難不堪。</h3></br><h3>夏明震犧牲后,曾志嫁給了另一位革命先烈蔡協(xié)民,一起上了井岡山。1931年11月,在閩東工作的曾志有了第二個兒子。</h3></br><h3>孩子出生才40天,曾志又接到了赴廈門工作的調令。為不耽擱工作,曾志又一次將孩子送人了。但這個孩子沒有大哥石來發(fā)命好,被抱走20多天便得天花,早早告別了這個世界。</h3></br><h3> <h3>1933年2月,曾志的第三個兒子出生了。因為沒錢,找了個接生婆助產,曾志因嚴重感染,得了婦科病。第13天,病床上的曾志無奈只能再一次把孩子送人。</h3></br><h3>當時一個老家湖北的寡婦抱走了曾志的三兒子(后取名曾春華),他的坎坷命運也就開始了。四歲,患淋巴腺結核病,流膿、流血;十四五歲,福州教會醫(yī)院為他免費手術,兩根肋骨、一個腎沒了,曾春華成了瘸腿跛子、半殘人。</h3></br><h3>可憐的曾春華沒有上一天學,沒有穿過鞋襪,靠在街頭賣香煙、瓜子勉強維持生活。1950年,當曾志在漢口見到她時,淚目潸然,已經17年的兒子竟然只有十一二歲孩子那般高,瘦骨嶙峋。</h3></br><h3> <h3>要說曾春華的命運比哥哥石來發(fā)更為坎坷,但他們哥倆一樣,沒有因為高位上的母親而翻身富貴。新中國成立后,曾春華讀書后考取了技校,落戶廣東省樂昌縣山溝溝,當了個普通工人。</h3></br><h3>大哥石來發(fā)、老三曾春華,包括小妹陶斯亮,他們歷經坎坷,在新時代,要說他們完全有資格得到照顧和優(yōu)待,但他們最終都選擇過普通人的安分日子,不拼爹不拼媽,自食其力,實屬難得!</h3></br><h3> <h3><strong>三任丈夫個個了得</strong></h3></br><h3>曾志就是這樣一位一生忘懷一己以國事為重的巾幗英杰,她的三任丈夫也都是個頂個的英雄、民族脊梁,為建設新中國作出了杰出貢獻。</h3></br><h3>人民群眾熟悉和愛戴的革命前輩陶鑄是曾志最后一任丈夫,他的事跡和知名度人盡皆知,小編這里就不再贅述了。陶鑄之前,曾志還有兩位志同道合的革命丈夫,他們同樣可歌可泣。</h3></br><h3> <h3>第一任丈夫叫夏明震。這個名字我們不一定熟悉,但他哥哥''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的夏明翰沒人不知道。其實,夏明震也是中國共產黨早期卓越的領導人之一,他和朱德、陳毅一起領導了著名的湘南起義,組建了中國工農革命軍獨立第七師,建立了湖南郴縣蘇維埃政府。</h3></br><h3>這可是了不起的功績。當時朱德是第一師師長、陳毅為十二師師長,夏明震是第七師黨代表,還是郴縣中心縣委書記。天妒英才,才21歲的夏明震犧牲后,陳毅代理他的縣委書記職務。</h3></br><h3> <h3>試想,如果夏明震堅持到革命勝利,這將是怎樣一位了不起的開國功勛?</h3></br><h3>夏明震犧牲后,曾志與第七師黨代表蔡協(xié)民結為夫妻,一起上了井岡山。蔡協(xié)民后跟隨毛主席和朱德開創(chuàng)新根據地,在福建省委機關遭到敵特破壞后,與曾志、董云閣建立臨時省委,開展斗爭。</h3></br><h3>1934年,蔡協(xié)民在福建漳州就義,也才33歲。</h3></br><h3> <p class="ql-block">曾志15歲投身革命,為了中國革命的勝利她舍得一切,她是我黨革命斗爭早期為數不多的女干部之一,她和她的親人們艱苦奮斗一生、無私奉獻一生,是我們永遠的榜樣。</p><p class="ql-block"><br></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台前县|
大冶市|
尼勒克县|
凤台县|
申扎县|
安徽省|
广灵县|
图木舒克市|
胶州市|
凤冈县|
荃湾区|
平湖市|
申扎县|
镇巴县|
敖汉旗|
云阳县|
温泉县|
东宁县|
东阿县|
绥江县|
阜平县|
南通市|
肥城市|
施秉县|
自治县|
天祝|
介休市|
上栗县|
富锦市|
沙河市|
丹东市|
高清|
忻州市|
布尔津县|
安平县|
大姚县|
驻马店市|
南阳市|
柘荣县|
马鞍山市|
静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