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河南博物院位于鄭州市金水區農業路八號,是國家級重點博物館,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中央與地方共建博物館,也是中國較早建立的博物館之一。河南博物院的前身是河南省博物館,始建于民國十六年,舊址位于開封市龍亭區三勝街三十一號。館址幾經變更,1961年遷至鄭州,新館于1998年5月1日落成開放,展館面積一萬余平方米,館藏文物十四萬件(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河南博物院是河南省出土文物的主要收藏地,多來自二十世紀初商丘、洛陽、安陽、開封、淅川、三門峽、輝縣、新鄭等地的考古發掘,史前文物、商周青銅器、歷代陶瓷器和玉器最具特色。其中國家一級與二級文物五千余件,禁止出境文物三件,歷史文化價值極高,集中展現了厚重輝煌的中原文化,部分藏品被譽為國之重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慚愧地是,作為一個在鄭州學習過三年的歷史專業的師范生,幾乎泡遍了這里的各大書店和舊書攤,竟沒去過一次河南博物院。去年的嵩山之行經過鄭州,那時的河南博物院已經閉館維護,亦未能如愿參觀。今年下半年,河南博物院重新對外開放,以煥然一新的姿態和海納百川的胸懷迎接八方來客,體現了新時代中原人孜孜不倦、勇于創新的精神風貌,也是外界了解河南的重要窗口。</p> <p class="ql-block">河南博物院主展館以登封元代觀星臺為原型,藝術化地設計成“戴冠的金字塔”造型。冠部為方斗形,上揚下覆,取上承“甘露”、下納“地氣”之意,寓意中原為華夏之源,融匯四方。冠部四周分別鑲嵌四神圖案,分別為朱雀、玄武、青龍和白虎,這些圖案常出現在漢代,表示古天文學中東西南北四個方位的天象星座。</p> <p class="ql-block">穿過河南博物院厚重的大門,走廊的盡頭是一件巨大的黃銅雕塑,一個身材偉岸的巨人推開兩頭大象,仿佛開啟了一道大門,象征著鴻蒙初辟,文明的第一縷曙光照亮了中原大地。</p> <p class="ql-block">大型動物化石。</p> <p class="ql-block">骨制箭簇。</p> <p class="ql-block">史前時期刻有神秘符號的龜板,是漢字的初始形式,關于其涵義,考古學家難以形成統一的看法。</p> <p class="ql-block">賈湖骨笛是河南博物院九大鎮院之寶之一,出土于舞陽賈湖遺址,共二十多支,用丹頂鶴的尺骨做成。賈湖骨笛貌似原始樸拙,毫不起眼,普通觀眾很難看出其國寶價值,但其所蘊含的文化意義巨大。<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font-size: 18px;">這一批精致的骨笛,被認定為世界上最早的吹奏樂器,把中國音樂的歷史一下子推到了八千年前。</span></p> <p class="ql-block">陶土鼎的出土預示了后世青銅鼎的繁榮,上面已經有了青銅鼎上乳釘的雛形。</p> <p class="ql-block">出土于鄭州大河村遺址的彩陶雙連壺,高20厘米,泥質紅陶,紅衣黑彩,器表滿布平行線條圖案。兩壺并連,腹部相連處有一圓孔相通,壺兩側各附一耳,圓腹平底。它利用連通器原理將兩個造型一樣的壺體巧妙地連接在一起,造型別致,構思新穎,彩繪線條古樸流暢,風格獨特,對研究原始社會的社會形態、生活習俗和制陶藝術有重要價值。</p><p class="ql-block">專家認為彩陶雙連壺應為禮儀用品,可能是氏族部落結盟或重大禮儀活動時部落首領、長者對飲的酒具。用雙連壺共飲盟誓,化干戈為玉帛,是和平、友好、平等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這種尖底陶缸,壺體兩側有耳,用以穿繩,我猜測應該是半埋進地下的盛酒或盛水器,也可能是在井里提水的取水器,相當于現在的水桶。</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font-size: 18px;">陶盉是新石器時期常見的陶器,器頂有一半圓形口,一側有一管狀短流。器身微束,一側有一寬鋬,有三個中空的袋狀足與器身相通,這既可以增加容量,又方便生火加溫。陶盉是一種溫酒器,其大量出土說明當時的農業生產已相當繁榮,已有大量的剩余糧食用于釀酒。</span></p> <p class="ql-block">陶制盛酒器。</p> <p class="ql-block">青銅爵,為飲酒器。</p> <p class="ql-block">商代早期玉璋,玉璋為一種禮器,據<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51, 51, 51);">《周禮·考工記》載:“大璋,中璋九寸,邊璋七寸,射四寸,天子以巡守。”說明玉璋還是天子巡狩的時候祭祀山川的器物。</span></p> <p class="ql-block">杜嶺方鼎出土于鄭州杜嶺商城遺址,共兩件,較大的一件叫杜嶺一號鼎,現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河南博物院所藏的杜嶺二號鼎<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51, 51, 51);">較小,高 0.87米,重64.25千克,是 “河南博物院九大鎮院之寶”之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51, 51, 51);">杜嶺方鼎不只是早期商朝的一件青銅重器,更是中國乃至世界人類的青銅時代,所創造的第一座青銅文明紀念碑,是人類所能認知的年代最早、體量最大、鑄造最為完美、保存最為完整的青銅重器,其國寶價值毋庸置疑,鄭州的古都地位由此鼎而奠定。</span></p> <p class="ql-block">刻有早期文字符號的龜板和牛肩胛骨,出土于安陽小屯村商代遺址。</p> <p class="ql-block">婦好墓出土的方斝,為盛酒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婦好青銅鸮尊,1976年出土于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原器為一對兩只,一件收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另一件收藏于河南博物院。 婦好鸮尊,器身銘文“婦好”,造型生動傳神,整體作站立鸮形,兩足與下垂尾部構成三個穩定支撐點,構思奇巧,從正面看呆萌可愛。頭后為器口,蓋面鑄站立狀的鳥,造型雄奇,花紋絢麗,是商代青銅器中的精品、禁止出境展覽文物之一、 河南博物院“九大鎮院之寶”之一。</p> <p class="ql-block">婦好墓“司母辛”四足觥,觥為盛酒器, 器物前部為立獸狀,后部為鳥形。獸頭上雙角自然曲卷,中脊至尾為卷龍形,獸首狀弓形鋬(pàn)。紋飾細膩,器身布滿盤繞回旋的龍蛇紋、鳥紋,蓋與器身內均有““司母辛”三字銘文。</p><p class="ql-block">該觥造型雄奇,立獸似牛非牛的藝術性夸張增添了器物的瑰偉奇麗之美。銘文“司母辛”中的“”母辛與“婦好”實為一人,婦好是生稱,辛是廟號,司是祭稱,此器是商王武丁子輩對其母婦好所作的祭器。</p> <p class="ql-block">骨排簫是中國最早的排簫實物,年代為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1997年鹿邑縣太清宮鎮長子口墓出土,為禽類肢骨所制,由13根長短遞減的骨管組成,出土時管身有帶子束管的痕跡。這件排簫距今3000多年,是迄今發現的中國最早的排簫。</p> <p class="ql-block">西周時期獸形觥蓋首。</p> <p class="ql-block">西周時期青銅角,角和爵一樣為飲酒器。</p> <p class="ql-block">春秋時鄭國蓮鶴方壺,為春秋中期青銅制盛酒或盛水器,中國首批禁止出境文物,1923年出土于河南新鄭李家樓鄭公大墓,一收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青銅館,一收藏于河南博物院,為九大鎮院之寶之一。</p><p class="ql-block">此壺主體部分為西周后期以來流行的方壺造型,有蓋、雙耳、圈足,重心在下腹部,遍飾于器身上下的各種附加裝飾,不僅造成異常瑰麗的裝飾效果,而且反映了在春秋時期青銅器藝術審美觀念的重要變化。</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51, 51, 51);">蓋頂一鳥聳立,張翅欲飛,壺側雙龍旁顧,奪器欲出,壺底兩螭抗拒,躍躍欲試,全部格局,在龐然大器的附著上,有離心前進的動向,象征了爭求解放、迎接曙光的時代精神。</span></p> <p class="ql-block">商代早期青銅卣,為盛酒之器,造型古樸大方,紋飾精細,是目前所知最早的青銅卣。</p> <p class="ql-block">鴨形盉以鴨腹為器身,背部開口,上面加蓋,腹下鑄柱狀足,鴨首當流,鴨尾作鋬, 鋬上站立一小銅人,以其手足將器身與器蓋巧妙地連為一體。蓋沿與口下飾長尾鳳鳥紋一周。蓋內有陰刻銘文43字,筆畫均勻,字跡清晰。銘文記述應國使者“匍”到氐這個地方探訪邢國的國君邢公,邢公派一名官員會見了他,并贈送給他一些禮物,后來匍用邢公所賜的銅做了這件盉,以作紀念。</p> <p class="ql-block">西周時期虢季鼎。</p> <p class="ql-block">青銅編鐘。</p> <p class="ql-block">龍紋銅盉,西周時期,1990年出土于三門峽市虢國墓地。</p> <p class="ql-block">青銅圓壺一對。</p> <p class="ql-block">青銅方壺一對。</p> <p class="ql-block">石罄。</p> <p class="ql-block">王子午鼎造型呈現出平底束腰形的典型楚國風格,環繞鼎腹的六條立體怪獸,各由兩條夔龍蜷曲盤繞而成,采用失蠟法分別鑄出,然后焊接于鼎身。細部裝飾上采用浮雕、立雕、分鑄、榫卯、焊接等技術。優美的造型、精湛的工藝、浪漫的題材,沉寂兩千多年的驚世之作,顯示了楚人豐富浪漫的想象力和鮮活的生命力。</p> <p class="ql-block">淅川出土的龍耳虎足方壺整體造型魁偉氣派,以雙龍為耳、以雙虎為座,形象生動怪異,使莊嚴的器型蘊含有某種動態和旋律感,為春秋青銅器之精品,與鄭公大墓的蓮鶴方壺相比,一南一北,堪稱春秋方壺的絕代雙驕。</p> <p class="ql-block">刻有農業生產圖案的青銅器殘片。</p> <p class="ql-block">戰國時期跽坐人漆繪銅燈,此燈為分段鑄造,由跽坐人、燈架和燈盤三部分分鑄鉚接而成。俑作跽坐姿態,偏髻、束冠、身著長袍,腰系寬帶,以帶鉤扣合,兩臂平伸,手握丫形燈架,架上托環形燈盤,燈盤圓形,盤內有三個尖釘形燭座,可以同時承蠟三只,整體髹漆盡脫。燈盤下有丫形把柄,下端插入雙手持的構件上端的方銎內。燈盤外緣髹有三角形紋彩漆,把柄表面原來髹有朱色漆,是戰國時期燈具的精品。</p> <p class="ql-block">戰國時期鳥獸紋貫耳壺,壺體截面為圓角方形,有蓋,束頸鼓腹平底,腹側各有一獸面紋貫耳。器身以夔紋附地,用浮雕式工藝鑄出蓋四角的蛙紋、耳下的對虎紋以及腹部的獸面紋、鳳鳥紋、虎、鹿等紋飾,動物塑造生趣盎然。</p> <p class="ql-block">青銅戈與青銅劍。</p> <p class="ql-block">——雨中的火車拍攝,2020.12.19日于河南博物院。</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文登市|
合川市|
尉氏县|
许昌市|
客服|
类乌齐县|
新蔡县|
绍兴市|
宣恩县|
定日县|
博湖县|
奉新县|
馆陶县|
屯留县|
三门峡市|
宾阳县|
德格县|
息烽县|
浪卡子县|
什邡市|
通江县|
潮安县|
即墨市|
南昌市|
赤峰市|
乐亭县|
鄯善县|
志丹县|
新宁县|
太和县|
唐山市|
子长县|
遂川县|
陈巴尔虎旗|
合川市|
宿迁市|
芮城县|
彭阳县|
康定县|
扬州市|
禄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