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太史祠,祭祀司馬遷。瞻仰太史祠,是來韓城的兩大主動因之一,沒有太史祠或許不會來韓城。司馬遷的功績和歷史地位,無需贅言;讀中華文明史,必讀司馬遷。我們來到太史祠,全為補上中國人的必修課。</p> <p>01在太史祠外,按《史記》線索建雕塑園,設帝王園、各代本紀園,有三皇五帝、商湯周王、秦皇項劉等等。我想,為闡述《史記》未嘗不可;倘為紀念太史公,少之更能鮮明主題。</p> <p>02司馬遷青銅像,高12米,重52萬兩,寓意《史記》之十二本紀、52萬字。司馬遷面部清瘦睿智,以徐村司馬后裔的面部特征為藍本精心雕琢,融寫實和寫意為一體。因下午背光只能拍攝側影了。</p> <p>03過司馬遷雕像,廣場頓時收縮為石道,有“文史圣域”石坊,估計現代修筑。坊后是芝秀橋,直通太史祠。芝秀橋所在地稱芝川,川中有河名芝水,芝川旁有鎮叫芝川鎮。因漢武帝得一尼姑自川中采獲的靈芝,賜名尼姑為芝秀,川為芝川,河為芝水。地名里蘊含一串故事。</p> <p>04過芝秀橋,走百米石塊路,便到“漢太史司馬祠”木坊門。這段路很普通,但是展望眼,會讓你思緒萬千。</p> <p>05眼前腳下是司馬古道,亦稱司馬坡;始建于春秋戰國時期,為晉·魏之河西要道。秦王朝建立之后,為韓城及周邊地區通往長安的必經之路。原長1500米,現僅存300余米,石條是北宋時鋪設的???,年輕人在此也要停步。</p> <p>06“千秋太史公”亭。此亭何名,已經記憶不清,只能以橫匾名之。亭內陳列司馬遷的事跡。</p> <p>07“風追司馬”碑。字為何體,我說不出,但有“風追”的感覺。我想就是追慕司馬遷之高風亮節、高潔品行。努力為之。</p> <p>08站在“千秋太史公”亭和“風追司馬”碑前,眺望山巔的司馬遷墓,山路崎嶇、陡峻。我們即將攀行,必定成功到頂。</p> <p>09繼續前行,登石階,步步敬重,穿過“漢太史司馬遷祠墓”山門,再登磚石梯,古樸,肅穆,進“太史祠”正門,到獻殿,拜大殿。</p> <p>10獻殿和大殿簡樸古雅,文史祖宗、史圣千秋。獻殿無壁,大殿有碑,似乎無所可視,卻能久久佇立,耐看、耐思,剛直不阿,幽而發憤,萬代傳頌。</p> <p class="ql-block">11漢太史司馬公墓,韓城古八景之“太史高墳”,始建于西晉永嘉四年(310),宋、金、元、明、清歷代多次進行保護修葺?,F在的墓冢為磚砌蒙古包形狀,據傳為元世祖忽必烈敕命修建,此有異議不可全信。</p> <p>12墓頂有一古柏,枝分為五,人稱“五子登科柏”。墓冢周圍嵌以八卦及花卉磚雕圖案,其八卦象征司馬遷“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的終極探索,因而司馬遷墓也稱八卦墓。墓碑為清代乾隆年間兵部侍郎兼陜西巡撫所立。</p> <p>13在墓后有“史記碑廊”,有名家對司馬遷贊語,更多的是史記名言?!八抉R遷氏史家之祖”,“華夏文明千秋巨著數史記,倜儻風流萬世善才獨司馬”。</p> <p>14在史記碑廊上方還有三官洞,說也是一個重要景觀,正在裝修,沒有任何說明,估計是一處道教建筑?;厣虾:?,也沒有查到相關的資料,只能闕如。</p> <p>15“高山仰止”坊,木質,坊柱的柱樁由磚砌,一種特殊的“地丁”。立于坡道的半途,仰望山巔的太史祠墓,真有“高山仰止”之感。</p> <p>16站在坡道之上,俯瞰上山之路,遠眺廣袤大地,綿長流暢的高架高速公路,高聳寬闊的黃土高“塬”,與云天相接。</p> <p>17再俯瞰司馬遷廣場,清晰在目。右側,還有一塊仿佛大小的曠地,正在動工,不知建造何物,倘若與司馬遷有關,太史公會有何感覺。</p> <p>18逐步退回,又回到帝王園。西楚霸王,項羽有“本紀”,在順者為王敗者為寇的年代,也算一種超前的歷史觀,司馬遷真是一名創新者。</p> <p>19走到司馬遷廣場的出口處,回望司馬遷,回去應該再讀讀《史記》。</p> <p>20大門外有秦史茶館,說“一杯茶,品人生沉?。黄匠P?,造萬千世界”,是嗎?稍事歇息,走哉去也。(2017年09月17日)</p>
主站蜘蛛池模板:
胶南市|
清远市|
道真|
安图县|
渝中区|
嘉禾县|
凤阳县|
聂拉木县|
全椒县|
若尔盖县|
平江县|
碌曲县|
丹阳市|
新化县|
聂拉木县|
南投市|
七台河市|
石门县|
兴宁市|
永德县|
旬邑县|
壶关县|
嘉荫县|
平远县|
绍兴市|
井陉县|
耒阳市|
麻阳|
探索|
永济市|
安新县|
唐海县|
沽源县|
吉木萨尔县|
筠连县|
中宁县|
察隅县|
小金县|
铅山县|
萝北县|
荆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