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奇特驚艷的納米比亞(二)

ly

<p>2018年6月15日,離開埃托沙國家公園前往卡曼杰博(Kamanjab),探訪辛巴族紅泥人村落。辛巴族是納米比亞一個行將消失的原始社會族群,人口約為2萬,以傳統畜牧業為生,遠離現代文明,至今保持著本民族的原始生活形態。卡曼杰博的辛巴紅泥人村落是從納米比亞北部卡奧科蘭(Kaokoland)遷居來的,其獨特的原始生活方式和習俗令人大為驚詫,又使人感到一種壓抑</p><p><br></p><p>進村后,見簡陋茅屋,自制手工藝品地攤和樹蔭下的辛巴人</p> 辛巴人的房屋大多用樹枝和摻有牛糞的泥巴搭建而成,屋內面積3、4平米,沒有家具 <p>辛巴女人常年袒露上身,用紅色石粉和油脂混合而成的紅泥涂滿全身和頭發,這樣既可防蟲子叮咬,又可抵御烈日暴曬。因此,辛巴人的皮膚永遠是紅色的,故被稱為“紅泥人”</p> <p>辛巴女子的頭發包裹著紅泥</p> <p>向游客演示手工技藝</p> <p>辛巴兒童</p> <p>衣著的原始與現代,廢輪胎是個好玩具</p> <p>在辛巴村見到一位頭戴牛角帽、身著維多利亞式垂地長裙的赫雷羅族女人。赫雷羅人的獨特服飾與半裸體的辛巴人形成鮮明對照</p><p><br></p><p>赫雷羅人(Herero)是納米比亞的一個少數民族,約25萬人(2013年)。德國殖民時期(1884-1915),于1904-1907年血腥鎮壓赫雷羅人反抗殖民者的起義,大屠殺使赫雷羅人的數量從8萬下降到1.5萬,幾近滅絕。2004年納米比亞紀念赫雷羅族人反抗德國殖民統治起義100周年,德國政府首次為當年滅絕赫雷羅族人的行為道歉。2015年德國議會正式承認當年在德屬西南非洲(今納米比亞)的殖民行為是“種族殺戮”</p> <p>告別紅泥人</p> <p>離開辛巴村,揮之不去的是辛巴女人憂郁的眼神。衷心希望她們能夠享受現代文明之果</p> <p>6月16日,參觀達馬拉人生活博物館(Damara Living Museum)。達馬拉人是納米比亞一個重要族群,約11萬人,占全國人口總數的8.5%,大多居住在西北部地區,主要以畜牧為生,善于制作首飾和金屬工具,有自己的語言,在文化上與非洲其他部族沒有聯系</p><p><br></p><p>荒原上一座巨大石堆突兀而立,沒想到達馬拉人生活博物館就在這里面!紅色箭頭標示入口</p> 兩塊巨石前搭個柵欄門,是博物館的售票處和進口/出口 穿過巨石夾道 <p>一出夾道,豁然開朗。這是個“情景再現”式露天博物館,達馬拉人現場演示他們的傳統生活方式</p><p><br></p><p>依山而居,沿著山石搭建茅屋,自稱“石頭人”</p> <p>熱情好客</p> <p>原始服飾,獸皮獸骨</p> <p>原始方法加工獸皮</p> <p>原始方法制作工具</p> <p>手工制作獸骨飾品</p> 鉆木取火 <p>傳統歌舞</p> <p>戴上獸皮帽,體驗體驗</p> <p>告別達馬拉人,他們的笑容在我心中</p> <p>前往有“史前人類精美巖畫露天博物館”之稱的【頹廢方丹景區】(Twyfelfontein),游覽非洲最大的史前巖畫群遺跡。2500多幅石刻巖畫散落在一個紅砂巖峽谷的山坡上,絕大多數由6000年前晚期石器時代古人創作,最古老的可能已有上萬年歷史;雖經數千年風蝕日曬,巖畫圖案依然清晰可見,200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世界文化遺產</p><p><br></p><p>1. 景區標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發的《世界自然文化遺產地》銅牌、“頹廢方丹游客中心”、“游覽須知”</p><p>2. 進入紅砂巖峽谷</p> <p>1. 造型別致的游客中心,屋頂和外墻使用廢舊鐵皮和鐵桶蓋,環保創意匠心獨具,建筑與自然融為一體</p><p><br></p><p>2. 頹廢方丹最早的白人定居者故居遺跡。1921年德國探險家在這個地區發現了數千年前的遠古巖畫。1947年南非白人David Levin來探索開拓農業,找到了泉水,但不確定水源可否維持家庭和牲畜之需。1948年他買下這片土地注冊了農場,取名“Twyfelfontein”,在南非荷蘭語中意為“時有時無的泉水"(疑惑之泉),中文音譯為“頹廢方丹”</p> <p>峽谷山坡巨石累累,史前巖畫散落其中</p> <p>風化的巨巖形態各異,默默訴說歲月的滄桑</p> <p>橫空出世</p> 凝固的火焰 <p>跟著導游,沿規定的徒步線路,在巖坡爬上爬下,尋訪石堆中的巖畫遺跡</p> <p>通往巖畫的山路,難行地段裝有鐵架扶欄和觀畫平臺</p> <p>刻有巖畫的砂巖完全處于原生態中</p> <p>巖畫以動物圖案(犀牛、大象、鴕鳥、長頸鹿等)為主,還有人類和動物的腳印,反映當時的信仰習俗和人與自然的關系</p> <p>旋轉上圖,巨石上刻畫著長頸鹿、角馬、斑馬.......精美寫意,栩栩如生</p> <p>這塊砂巖壁畫下部有個劍羚圖案,羚角兩側的環形圖案表示泉眼。環形圖案是后刻上去的,年代比劍羚圖案晚很多</p> <p>置身于世界上最壯觀的史前巖畫集中地,6000千多年前非洲古人智慧與才藝水平之高讓人贊嘆不已!</p> <p>峽谷風光,粗曠荒蠻</p> <p>谷底一只大象,仿佛時空穿越</p> <p>入住頹廢方丹鄉村酒店(Twyfelfontein Country Lodge)。依山而建,融于環境,原始野奢,獨具特色</p><p><br></p><p>1. 酒店路口,兩根枯干就是院門</p><p>2. 山坡前的紅巖巨石,黑字寫著酒店名稱</p> <p>沿小徑前行,從巨石之間瞥見茅草屋頂。繼而,酒店容貌畢現</p> <p>酒店的設計致力于最大限度降低對周邊環境的視覺影響。茅草屋頂、石材墻壁、房屋風格色彩與山體協調融合、室內外設施裝潢古樸簡約——處處體現自然環保的設計理念和脫俗高雅的審美品味</p> <p>酒店正門,一層前臺,二層大堂、餐廳</p> <p>大堂</p> <p><br></p><p>樓上觀景,紅巖巨石拔地而起,有如屏障</p> <p>餐廳</p> <p>客房,小徑,服務員</p> 酒店夜色,明月清輝 <p>6月17日,游覽位于納米比亞西海岸的十字角海豹保護區(Cape Cross Seal Reserve)。十字角是一個小海岬,1486年葡萄牙探險家迪亞戈在此登陸納米比亞,豎起一個2米高的十字架以彰顯葡萄牙國王的尊榮,十字角由此得名。由于地處本格拉寒流與安哥拉暖流交匯處,豐富的浮游生物和魚類為海豹提供了足夠的食物,這里成為世界最大的海豹棲息地之一。在保護區不足1平方公里的海灘上,常年密密麻麻地聚集著8-10萬只海豹,繁殖季節甚至更多</p> 十字角海豹保護區——世界上最大的海豹棲息地之一(視頻) 零距離觀察海豹,它們的姿態舉止十分有趣 母子親密無間 <p>寶寶乖巧可愛</p> <p>位于納米比亞西海岸北部的骷髏海岸(Skeleton Coast)是世界上最危險的海岸線之一。受本格拉寒流影響,這里常年海霧濃密,風急浪大,暗礁密布,被葡萄牙探險者稱為納米比亞的“地獄之門”,不少過往船只在此擱淺或沉沒</p> 沿岸可見沉船的遺骸,沙灘上散落著亡靈的尸骨,神密陰森 <p>沉船遺骸</p> 昔日航海艦船,如今海鳥安家 <p>大西洋波濤洶涌,鳥群破浪起舞</p> 6月18日早上,在鯨灣燈塔碼頭乘雙體游船出海游。海上霧氣蒙蒙,鵜鶘海鷗飛上船頭 鵜鶘站在船頂大叫 ,看來對這船熟門熟路 往下看著什么 蹦到同船游客肩頭 <p>在甲板上橫沖直撞,把朋友嚇一大跳。原來,它看見船長拿小桶出來,搶先占位等吃</p> 船長拿出小魚,叼食表演開始! <p>這些野生鵜鶘,是船長的老朋友啦!</p> 看見游船出海,它們就飛船上,吃上一口,伴游人一程 海豹竄上游船,也是這船常客,模樣老實巴交 海豹向船長討食,鵜鶘虎視眈眈、還會仗勢欺人 <p>船長站在船邊,手中捏條小魚,海豹從海里飛身躍起叼走小魚。瞧它這功夫和姿態,精彩絕倫!</p> <p>游船前進,海豹緊追,不離不舍</p> <p>大西洋海豚現身船邊,躍出海面,帶給我們意外驚喜</p> <p>出海游與海豹鵜鶘親密接觸,一路歡笑。再見,可愛的朋友!</p> <p>本集完,下集待續</p>
主站蜘蛛池模板: 焦作市| 虞城县| 宁城县| 昆山市| 海安县| 涟水县| 黄冈市| 郸城县| 扶绥县| 绵竹市| 饶阳县| 佛冈县| 龙川县| 新平| 太和县| 崇阳县| 绥芬河市| 红桥区| 兰坪| 历史| 邯郸县| 台北县| 洱源县| 南岸区| 韶山市| 皮山县| 安康市| 东兰县| 东乡县| 建平县| 青河县| 平南县| 诏安县| 东城区| 宣汉县| 利辛县| 香港 | 玛曲县| 改则县| 集贤县| 铜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