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澳門是一個國際化的都市,幾百年來,一直是中西文化融合共存的地方!澳門地少人多,卻是一個中西文化交匯的城市。眾所周知,澳門一直有東方蒙地卡羅之稱,但近年來,隨著澳門特區政府大力宣傳文化遺產保護,從而使我們對周圍建筑物產生關注及進一步了解,過去人們的生活可以從衣、食、住、行四方面一一展現出來。因為在這四方面都蘊藏著寶貴的人類文化藝術,而這些是能夠反映人們的社會背景和生活的變化。彈丸之地的澳門文物古跡的數量多,密度大。自1557年葡人居澳后,他們不斷把自己的文化傳入澳門,并根據他們的需要,建了不少的葡式、中葡混合式的建筑,使澳門富有濃厚的殖民地色彩,而這些建筑物都是澳門的歷史見證。西方建筑特色并沒有完全套用于澳門的建筑物,反而是中西式同時融合,使澳門更顯自由、文化開放的特點。</p> <p>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29屆世界遺產委員會大會于二零零五年七月十五日公布,中國【澳門歷史城區】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p><p> 【澳門歷史城區】是一片以澳門舊城區為核心的歷史街區,以相鄰的廣場和街道連接而成。包括媽閣廟前地、亞婆井前地等8個廣場空間;以及媽閣廟、港務局大樓、鄭家大屋等22處歷史建筑。當中即有中國第一所西式大學(圣保祿學院)、第一座西式劇院(崗頂劇院),也有中國海岸第一座現代燈塔(東望洋炮臺),還有具嶺南風格的廟宇、清末富商的院落等。</p><p> 【澳門歷史城區】保存了澳門400多年中西交流的文化精髓,他是中國境內現存年代最遠、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和集中,以西式建筑為主、中西式建筑互相輝映的歷史城區。</p> <p><b>媽閣廟</b></p><p>媽閣廟是澳門現存廟宇中有實物可考的最古老的廟宇(初建于明弘歷元年1488年),也是澳門文物中原建筑物保存至今時間最長的。據說,澳門的名字就來源于媽閣廟,當年16世紀中葉(1553年),當第一批葡萄牙人在媽閣廟附近登岸,問當地人這是什么地方,當地人誤認為是打聽“媽閣廟”,就指了指廟宇,隨口一說“媽閣”,葡萄牙人認為是當地的名稱就將其音譯成【Macau】,澳門葡文之名由此而得。</p><p><br></p> <p><b>媽閣廟前地</b></p><p>媽閣廟前地位于媽閣廟前,臨內港,地面有特色,是由著名的葡萄牙小石磚鋪就,用不同顏色的石磚鋪成波浪圖案,極富有海岸城市風情。</p> <p><b>港務局大樓</b></p><p>建于1874年,原稱【摩爾兵營】,俗稱【水師廠】。是當時由印度來澳門的警察營地,能住二百多人。現在為海事及水務局的辦公大樓。特點具有伊斯蘭風格。</p> <p><b>亞婆井前地</b></p><p>亞婆井的葡文意思是《山泉》。這里以前是澳門主要的水源,葡萄牙人在澳門最早的聚居點之一。周圍的建筑以葡萄牙民居與裝飾主義風格的公寓式住宅為主。</p> <p><b>鄭家大屋</b></p><p>約于1869年前建成。是中國近代著名思想家鄭觀應的故居,是一院落式大宅。建筑主要以中式結構,但卻處處體現中西結合之建筑特色。</p> <p>這是前院,是傭人們住的地方。</p> <p>過了這道門才是主人居住的地方。</p> <p>這是他們家里的私塾通往花園的月亮門。</p> <p>鄭觀應就住在這里。</p> <p>在這里鄭觀應完成了《盛世危言》一書寫作,光緒皇帝、孫中山、毛澤東等人都拜讀過,影響了一代人。</p> <p>鄭家還出了一個中國著名人像攝影師,他就是鄭觀應的兒子鄭景康,他是中國唯一的一個即給蔣介石照過標準像,又給毛澤東照過標準像的攝影師,現在天安門城樓上掛的毛主席像和人民幣100元面值上的毛主席像均出自這位攝影師之手。</p> <p><b>圣老楞佐教堂(風順堂)</b></p><p>建于16世紀中葉,是澳門三大古教堂之一。華人稱其為【風順堂】。</p> <p><b>崗頂劇院(伯多祿五世劇院)</b></p><p>建于1860年,它是中國第一所西式劇院</p> <p><b>圣奧斯定教堂(龍嵩廟)</b></p><p>此教堂最初的建筑非常簡陋教士們用蒲葵葉覆蓋屋頂來遮擋風雨。教堂整體不是以華美夸張的形式,而是樸實典雅的風格取勝。采用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古典式構圖,內部裝飾為巴洛克風格。此教堂為澳門首間用英語布道的教堂。</p> <p><b>圣若瑟修院及圣堂</b></p><p>(不讓進只拍了大門外)</p> <p><b>何東圖書館</b></p><p>建于1894年,以前原主人是官也夫人,香港福富商何東于1918年買下作在澳門的別墅,1955年何東去世后人根據他的遺愿將大樓贈于澳門政府作公共圖書館。(外立面整修,只拍了門口)</p> <p><b>民政總署大樓</b></p><p>建于1784年,前身為市政廳。具有明顯的南歐建筑藝術特色。目前還在使用中,可以進去參觀。</p> <p><b>議事亭前地</b></p><p>澳門的市中心,許多的節日慶祝活動都在這里舉行,特點就是兩邊的歐式建筑和用碎石鋪成帶有波紋圖案的地面,使前地一帶顯出濃濃的南歐風情。(圣誕前夕廣場布置失去本來的景致)</p> <p><b>玫瑰堂</b></p><p>由道明會士(又稱多明我會)創建于1587年,是該會在中國的第一所教堂。原來教堂是用木板搭建的,華人稱其為【板樟廟】。供奉的是玫瑰圣母。</p> <p><b>大堂(主教座堂又稱)</b></p><p>又稱【大廟】現為澳門天主教主教座堂,供奉圣母瑪利亞。該堂大約于1622年以三合土建造而成。(正在裝修,沒拍更多照片)</p> <p><b>大堂前地</b></p><p>大堂是澳門天主教最重要的教堂之一,歷史悠久。大堂前地相傳是澳門首場彌撒的舉行地,無論從宗教還是歷史角度,大堂本身及周圍的建筑物均具有甚高的價值。</p> <p><b>盧家大屋(大堂巷七號住宅)</b></p><p>該大屋是澳門著名商人盧華紹(盧九)家族的舊居。約于清光緒十五年(1889年落成)。是典型的中式大宅。但內部裝飾混合中西方裝飾材料和手法有粵中地區常見的磚雕、灰塑、橫披、掛落、滿洲窗、青花瓷磚、鑄鐵欄桿、而一樓的窗戶全為葡式百葉窗,甚有特色。</p><p>盧九在澳門經營鴉片和“白鴿票”,是第一代賭王。后在廣州做賭博生意,由于廣州禁賭,虧了,欠債累累,在家中上吊自殺身亡。</p> <p>供臺兩旁的對聯:</p><p><b> 門從積德大</b></p><p><b> 官自讀書高</b></p><p><br></p> <p><b>大三巴牌坊</b></p><p>大三巴牌坊是天主之母教堂(即圣保祿教堂)正面前壁的遺址。天主之母教堂建于1602—1604年。它屬于圣保祿學院,該學院是遠東地區第一所西式大學。1835年一場大火將學院及其附屬的教堂燒毀僅剩下教堂的正面前壁、大部分地基以及教堂前的石階,自此,這里便成為世界聞名的圣保祿教堂遺址。當地人因教堂前壁形似中國傳統牌坊,將之稱為大三巴牌坊。而這座全世界獨一無二,中西合璧的石壁是象征著澳門的地標。</p> <p><b>大炮臺</b></p><p>創建于1917年至1926年建成。名為圣保祿炮臺,澳門居民多稱為【大炮臺】,炮臺占地約一萬平方米,不規則四邊形,是當時澳門防御系統的核心。原來是教堂的祭臺,有300多年歷史,后由葡萄牙人建成大炮臺,作為防御之用。炮臺后來曾作澳督官邸、軍營、監獄和氣象臺,現為大炮臺展覽室及澳門博物館。這里可俯瞰大三巴和澳門全景。</p> <p><b>東望洋炮臺(包括圣母雪地殿圣堂及燈塔)</b></p><p>東望洋炮臺(1622年)位于澳門半島最高峰東望洋山之巔,俯瞰整個半島,炮臺上建有一座燈塔和一座小教堂。東望洋燈塔(1864年)是中國海岸第一座現代燈塔,其所在地面位置之坐標值亦為澳門于世界地圖上之地理定位。燈塔側的小教堂名叫圣母雪地殿(1622年)。</p> <p><b>馬禮遜小教堂、基督教墳場?</b></p><p>基督教墳場原稱東印度公司墳場,為澳門第一座基督新教墳場,安葬了不少從西方而來的外國人和港澳富商,我能記住的是丘吉爾的祖先也安葬在這里。與墳場同時建的馬禮遜小教堂,是澳門第一座基督教傳道所。</p> <p><b>東方基金會會址</b></p><p>建于1770年,原是葡國皇室貴族、財政顧問、澳門保險之家創始人之一的巨富的別墅。這棟建筑更可能是澳門首幢別墅式花園的豪華住宅。后來租給了英國東印度公司,作為該公司駐華商務監督、大班及英國駐華中國高級會員會所。上世紀60年代曾作賈梅士博物館,現在為東方基金會會址。</p> <p> 有些地方由于種種原因,沒能去到和表述清楚,請包涵。文字資料大部分來源于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旅游局。</p>
主站蜘蛛池模板:
绵竹市|
扶沟县|
会昌县|
宝兴县|
彭阳县|
车险|
尉氏县|
芦溪县|
灌云县|
岐山县|
信阳市|
吉隆县|
德惠市|
麻江县|
塘沽区|
余姚市|
信宜市|
赞皇县|
温州市|
将乐县|
中山市|
彝良县|
恭城|
鹿泉市|
南皮县|
介休市|
丰县|
株洲市|
南宁市|
贵溪市|
句容市|
桦南县|
南安市|
壶关县|
安新县|
五寨县|
正宁县|
舟曲县|
永德县|
新邵县|
林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