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秋去冬來,又陸陸續續走過了散落在明州大地上“有名有姓”的18座文物級古橋(累計126座)。</p> <p>攔瑞橋</p><p>又名瀾瑞橋,建于明正德(1505)年間,光緒10年重修,是一座二墩三孔石梁平橋。橋長12米,寬3米。兩側有長1.5米,寬0.4米,厚0.13米條石砌塊的護攔,護欄頂部面尚存殘缺不全的柱頭,每側7個,橋墩為疊石筑成。雖經水流沖刷年久,但疊砌的條石仍顯出淺紅本色。</p><p>地址:寧波市北侖區春曉鎮桂池村</p> <p>吳徐洞橋</p><p>為清代建筑,是一座單孔石砌拱橋,橋長14米,橋面寬3.25米,孔跨7.4米,凈高6米,兩側橋墩置于天然巖基上。該橋格局完整,結構穩定,全橋均由溪中大小不一的原始卵石砌筑而成。該橋對當地村落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研究價值。</p><p>地址:寧波市鄞州區橫溪鎮吳徐村</p> <p>金價橋</p><p>始建于明天啟元年,是一座單孔石梁平橋。橋長14米,凈寬1.7米,橋面由一寬一窄兩一塊長條石鋪成,設有實心石護欄,橋欄外側刻有“金價橋”橋名,“明天啟元年建造,大清同治重修”字樣。該橋是鄞東地區最古老的一座橋,是明朝建筑的實例,具有較高的歷史研究價值。</p><p>地址:寧波市鄞州區邱隘鎮漁金村</p> <p>巽生橋</p><p>始建年代不詳,民國17年重修,是一座單孔石梁平橋。橋長7.6米,寬1.9米,凈長3.6米,橋面由三塊長石長鋪成,橋兩側設有實心欄板,欄板高0.56米,厚0.17米,欄板兩邊外側刻有“巽生橋”橋名。</p><p>地址:寧波市鄞州區姜山鎮上何村</p> <p>鳴 橋</p><p>始建年代不詳,是一座單孔石梁平橋。橋長6.05米,寬1.16米,橋面由二塊相等的長石條鋪成,無欄板,橋面石條長3.45米,厚0.24米,橋板外側刻有“鳴橋”橋名。該橋簡樸無飾。</p><p>地址:寧波市鄞州區姜山鎮上何村</p> <p>同福橋</p><p>清代建筑,是一座二墩三孔石梁斜坡橋。橋長7.1米,寬1.64米。中孔橋板由三塊長石條鋪成,兩頭橋面由大小不等的二塊石條鋪筑。橋面設有欄板,長3.2米,高0.47米,厚0.17米,橋板一側刻有“同福橋”橋名,另一側刻有“渭水橋”橋,一橋雙名比較少見。</p><p>地址:寧波市鄞州區姜山鎮郁家村</p> <p>玄濟橋</p><p>始建年代不詳,民國22年重修,是一座二墩三孔石梁斜坡橋。橋長11.6米,寬2.2米,中孔3.7米,次孔2.6米,橋面由三塊長條石板鋪成。橋墩兩邊各雕刻二只鰲獸,中孔欄板外側刻有“玄濟橋”橋名。</p><p>地址:寧波市江北區莊橋街道孔家村</p> <p>西衛橋</p><p>始建年代不詳,清道光8年(1828)重建,是一座單孔石梁平橋。橋長15米,寬2.3米,橋孔跨度3.5米,橋面由三塊厚長條石鋪成,設有4個望柱,4塊欄板。該橋南北欄板差異明顯,據說由兩班石匠共同完成。南側欄板刻有“西衛橋”橋名,并雕有草龍含珠圖案。望柱寫橋聯“西往南來占利涉,衛風護水慶安瀾。回波綠漣魚鱗活,跨水江排雁齒齊”。該橋用料考究,造型別致,保存完好。</p><p>地址:寧波市江北區莊橋街道西衛橋村</p> <p>建安橋</p><p>清代建筑,是一座單孔石梁平橋。橋長6.7米,寬2.05米,跨水4.10米,由三塊長4米、高0.55米、厚0.19米長條石鋪筑而成。設有望柱4根,欄板外側刻“建安橋”橋名。</p><p>地址:寧波市江北區莊橋街道西衛橋村</p> <p>唇蛟衕橋</p><p>始建于清嘉慶丙子年(1816),民國20年重修,是一座單孔石梁平橋。橋長9.2米,寬2.58米,跨水3.71米,由5塊長條石鋪成,設有實心護欄,南北兩側各有臺階9和7級。橋板外側刻有“唇蛟衕橋”橋名,落款為“嘉慶丙子歲谷旦,民國20年重修”。該橋格局完整,結構穩固。</p><p>地址:寧波市海曙區古林鎮唇蛟村</p> <p>繼濂橋</p><p>始建于清乾隆初年,咸豐戊午年和民國20年均有重修。是一座單孔石梁平橋,橋長10.10米,寬2.65米,跨水4.15米,橋面由四塊大小相等的長石條鋪成,兩側設有實心護欄,護欄外側刻有“繼濂橋”橋名,由古林舉人張琴題字。橋上建有亭子,可供行人休憩。</p><p>地址:寧波市海曙區古林鎮唇蛟村</p> <p>洪崆峒橋</p><p>始建于清光緒年間,是一座單孔石梁平橋。橋長8.10米,寬2.3米,跨水3.5米,橋面由三塊長條石鋪成。橋兩頭各有臺階分別為8和6級。橋兩側設有實心護欄,欄板長3.5米,高0.5米,厚0.15米。欄板外側刻有“洪崆峒橋”橋名,落款“民國36年重修”字樣。</p><p>地址:寧波市江北區前江街道裘市村</p> <p>金鎖橋</p><p>建于清宣統元年5月,是一座單孔石梁平橋。橋長8.52米,跨水3.36米,寬1.82米,由四塊長石條石板鋪設而成。設有實心欄板,欄板高0.57米,厚0.18米,欄板兩邊外側刻有“金鎖橋”橋名,橋兩頭各有臺階7和5級。該橋樸實無華,保護完好。</p><p>地址:寧波市鄞州區首南街道傅家村</p> <p>慶豐橋</p><p>始建于明嘉靖15年(1536年),重建于清康配熙辛亥年(1671),系一座單孔石拱橋,橋長10.10米,寬2.06米,跨孔3.50米。設有望柱12根,欄板10塊,兩頭呈喇叭狀,各有臺階9和8級。橋兩側中間欄板外側刻有“慶豐橋”繁體字橋名。</p><p>地址:寧波市海曙區集仕港鎮青墊村</p> <p>堰 橋</p><p>始建于清道光10年,系單孔石梁平橋,跨水4米,寬1.8米,橋面由兩塊大小不一長石條鋪成,護欄較低,高只有0.27米。該橋一側橋欄外側刻有“堰橋”橋名,另一橋欄外側刻有“青墊”村名。橋的南頭兩邊各有一顆古樹,據說一雌一雄。橋名和古樹是該橋的特色。</p><p>地址:寧波市海曙區集仕港鎮青墊村</p> <p>鴨戲橋</p><p>俗名三眼橋,始建年代不詳,是一座二墩三孔石梁平橋。橋長10.7米,寬1.55米,橋面每孔由大小不一的兩塊長條石鋪成。橋墩由疊石筑成,部分石塊分化嚴重,一只橋孔己被青籐復蓋,鐵護欄是后來加上去的,從橋的形狀來看,該橋有一定的歷史年代。</p><p>地址:寧波市海曙區集仕港鎮青墊村</p> <p>渡駕橋</p><p>建于北宋,南宋重修,是一座單孔石梁平橋。橋全長13米,寬2.5米,跨徑3米,橋面由四塊長石條鋪成,橋墩由丁順條相扣,兩邊護欄外側刻有“渡駕橋”橋名,相傳小康王為避金兵而出逃時,其鑾駕曾過此橋,故名。該橋至今保護完好。</p><p>地址:寧波市鎮海區蛟川街道渡駕橋村</p> <p>云龍碶橋</p><p>建于民國14年(1925年),是一座四墩五孔石梁平橋。橋長13.87米,寬1.86米,每孔均由三塊長條石鋪就,兩邊設實心橋攔,欄高0.4米,共五段,每段長短不一。該橋具有通行和攔水功能,今雖已廢棄,仍是研究鄞東地區舊時水利設施重要實物例證之一。</p><p>地址:寧波市鄞州區云龍鎮云龍村</p> <p>滄桑融入古橋,歲月記錄文明。千百年來延綿不斷所建造的古橋,呈現出讓我們贊嘆古人的科學技術、藝術美學和文化內涵。</p> <p>然而在強大的時間面前,無法阻擋歲月的風雨滄桑,許多古橋殘破不堪,乃至淹沒在歷史風塵之中。</p> <p>好在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各級黨委、政府,廣大人民群眾對現存古橋逐步引起了重視,在古橋保護、開發和利用上做了大量的工作,使很多古橋得以重生。</p> <p>但還有許多不盡人意的地方:家底不清,保護乏力,投入不足,以及不得當的維修和不合理的使用等問題。</p> <p>如何加強對古橋的保護和利用:本人認為,進一步建立和完善古橋資源的信息庫,加強古橋文化研究。</p> <p>重視古橋周邊環境的保護,積極多渠道籌措古橋保護資金。對一些“陰陽橋”、“穿外套”的古橋,采取“修舊如舊”原則,使其恢復原狀。</p> <p>加強政府部門協調,統籌建設規劃。在規劃設計上,充分考慮對古橋的保護。</p> <p>強化古橋保護的立法工作,加強古橋保護的宣傳。</p> <p>生命不息,走橋不止,其過程的艱辛和不易,也帶來了充實和快樂!</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六枝特区|
泌阳县|
土默特右旗|
文安县|
调兵山市|
西丰县|
襄城县|
靖安县|
高密市|
彭阳县|
古蔺县|
晋中市|
无棣县|
永德县|
孝义市|
萍乡市|
大竹县|
沙雅县|
沽源县|
新宁县|
马龙县|
商南县|
南涧|
保定市|
大安市|
乌兰县|
福建省|
永德县|
军事|
龙岩市|
肥东县|
麦盖提县|
平罗县|
尤溪县|
文化|
许昌县|
榆树市|
南澳县|
铁岭县|
罗田县|
阳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