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前幾天,在微信中看到了中學老師錢立誠編輯的美篇,“69中歷史回顧”。他從1958年69中學的前身------“宣武紅旗中學”建校說起,一直說到了69中學撤校,與北線閣小學合并為“北京小學北線閣分校”為止。</p><p> 從錢老師的美篇中也可以看出來,在新中國發展、建設的不同階段,有著不同的教育路線和辦學模式。</p><p> 我是69中學的畢業生,1968和1969年是在69中度過的。那是文革初期,是一個十年內亂的年代。</p> <p> 盡管在69中學僅僅呆了一年零八個月的時間,且已經過去了50多年,但是對錢立誠老師的印象還是很深的。錢老師高高、瘦瘦的個子、戴著一副眼鏡,說話嗓門挺大,是我們69屆4連的一個班主任。</p><p> 真佩服錢老師!??</p><p> 一是80來歲的人了,不僅與時俱進玩起了微信,還編輯出那么漂亮的“美篇”。</p><p> 二是老先生的記憶力超強了!五、六十年前的事情還記得那么清楚。也可能是曾擔任過校長的緣故,69中學各個時期教職工的名單,以及教職工的工作和生活照片他都能搜集到了,并且給照片上的每個人都標注上名字。</p> <p> 我們這一屆學生,本該1966年9月升入到中學學習。但由于當年6月全國爆發了文化大革命,大、中、小學的正常教學秩序遭到破壞,致使我們滯留在小學,在家放養了一年多。直到1968年初,我們才和下一屆學生(70屆初中畢業生),在毛主席他老人家要“復課鬧革命”的指示下,一同升入到中學。</p> <p> 北京市第69中學座落在北線閣北口三百米遠、一個十字路口的東南角。</p><p> 現在,69中學的校舍與南面原北線閣小學的校舍合并,成為了:北京小學北線閣分校。</p> <p> 當年我們上學時,學校的規模很小,只有一座坐東朝西的U形教學樓。教學樓西面、北面相鄰馬路,只是在南面和東面有兩個面積不大的場地,安裝了籃球架子和單、雙杠、水泥乒乓球臺等體育器械。</p><p> 作為老宣武人,我知道宣武區一類中學有師大附中、15中。二類中學有14中、回民中學、63中等學校。當年我們入學時聽到對69中評價的是:“中學不考69,小偷、流氓遍地走”。錢立誠老師在“美篇”中說,當年69中學“實屬宣武區極差的三類初中學校”,其實也是當年官方對69中學的評價。</p><p> 1967年復課鬧革命時,小學升初中的原則是就近劃片上中學。我們清泰寺小學6年級的6個班都到了69中。</p><p> 學校的管理極差,校外的閑雜人員可以隨便進出學校打人、滋事。記得剛剛入學沒有幾天,我們正坐在教室上課。突然,一個年齡與我們相仿、臉上長著有一分錢硬幣大小黑痣的人(后來知道是3連1排的學生)帶著六七個人闖進教室。他來到班里一個同學面前,二話不說沖著腦袋就是一拳。班主任曹啟元老師趕忙上前攔住他們,大聲斥責他們離開教室,我們同學則被嚇得目瞪口呆……。??</p> <p> 升入中學時,解放軍宣傳隊還進駐在學校。學生的班級是按著部隊番號排列。我們這屆學生分為3連和4連,共八個排。一個排即為原來的一個班,我在3連3排。</p><p> 清泰寺小學的6個班全部到了69中。因此,我的中學同學多一半是來自清泰寺小學,其余是來自北線閣和善果寺小學。</p><p> 3連3排中,有4名同學和我既是小學同班同學,又是中學同班同學。</p> <p> 中學時代,最大的遺憾是全班同學沒有拍攝一張合影照片。上面這張照片是我和中學同學唯一的一張合影。</p><p> 68年秋季的一天,我和李春生、李連之、霍星、呂燕國到廣安門電影院看阿爾巴尼亞電影“寧死不屈”。正片放映前,先放映了兩部中國的“新聞簡報”。其中一部是紀錄片“大海航行靠舵手”。片中有兩首歌曲,一首歌曲是海政文工團歌唱家呂文科領唱的《幸福喜訊傳海防》。</p> <p> 另一首歌曲是海政文工團女高音歌唱家趙云卿演唱的《海軍戰士想念毛主席》(遺憾,網上沒有找到原唱錄像)。??</p> <p> 文革初期,人們耳朵聽的、嘴巴唱的都是一些類似“東風吹、戰鼓擂,現在世界上究竟誰怕誰……”等口號歌曲。以及“我們是毛主席的紅衛兵,大風浪里煉紅心……,徹底砸爛舊世界,掃除一切害人蟲……”等節奏感超強的歌曲。</p><p> 當聽到電影里呂文科和趙云卿唱的這兩首歌曲時,哥幾個覺得太好聽了!??</p><p> 呂燕國同學是一個可愛的大男孩。電影結束后,他立刻跑到購票處又買了5張下一場的電影票,我們陪著他再看了一遍電影。當然,主要目的是聽那兩首歌曲。</p><p> 看完電影,呂燕國邀請我們到他家玩,看看他畫的畫。</p><p> 呂燕國家住在北線閣,僅挨著廣安照相館。進他家院之前,我們幾個人先到廣安照相館留下了這張合影。</p> <p class="ql-block"> 中學期間,沒有開設文化課程,因此,好多老師我都叫不出他(她)們的名字,也不知道是教授什么課的。但是,對3連和4連各班主任還是比較熟悉。</p><p class="ql-block"> 3連1的班主任叫肖爽;3連2的班主任叫果自強;3連3的班主任叫姜維濱;3連4的叫田素文。4連的班主任是徐樂生、張婉、錢立誠、吳靜怡老師。</p><p class="ql-block"> 我們排的第一任班主任是曹啟元老師。他是學校革委會的成員,在我們排呆的時間不長就走了。第二任班主任是姜維濱老師,據說是從公安部門調到69中的。他一直負責管理3連3排,直到我們畢業。</p> <p class="ql-block"> 對馬伯凌老師,我還是比較熟悉的。一是學校每次游行時,都要到他那里領取紅旗。二是在大董村三夏勞動時,我從排里抽出來到食堂幫廚,馬老師是食堂的負責人。</p><p class="ql-block"> 盡管在69中學呆的不到兩年的時間,但對一些老師,還是留下了較深的記憶。</p> <p class="ql-block"> 文革期間,學校老師是最沒有師道尊嚴的,學生可隨意給老師起外號。</p><p class="ql-block"> 果自強老師長得又高又瘦,學生們管他叫“細又長”。有的學生當他的面都敢說他:“果自強細又長,不細不長不叫果自強”。姜維濱老師的額頭好像有點凹,我們背后叫他“門頭溝”。但是,沒有人敢當面叫,因為他原來是公安局的,忒厲害!田素文老師的外號叫田奔頭;錢立誠老師的外號叫錢串子。徐樂生老師個頭矮小,學生們背后叫他“徐部長”……。</p><p class="ql-block"> 錢立誠老師在另一美篇“深切緬懷69中已故的教職員工”中介紹說,自1965年69中學成立以來,已有50多名教職工去世,并公布了他們的名字和照片。其中,有我熟悉的肖爽、田素文老師,和曾經給我們上過課的李予夫、劉琦恩等老師。</p><p class="ql-block"> 讓我們這些學生“永遠懷念他們,祝愿他們在天堂里獲得幸福和永生”。??</p> <p> 1966年5月7日這天,毛主席發出了最新指示:學生也是這樣,以學為主,兼學別樣,即不但學文,也要學工、學農、學軍,也要批判資產階級。學制要縮短,教育要革命,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統治我們學校的現象,再也不能繼續下去了。這就是“五七指示”。</p><p> “五七指示”成為了我國很長一段時間的教育路線和辦學方針。</p> <p> 工人階級領導一切,學工是必須的!68年和69年,我們都抽出來一周的時間到工廠參加勞動,向工人老大哥學習。</p><p> 我們勞動的工廠是具有百年歷史、位于學校東邊王子墳(后改名為廣義街)的義利食品廠(現該廠已遷址)。</p><p> 第一次進廠勞動,我們排是在酥糖車間,給酥糖包糖紙。第二次是在巧克力威化餅干車間,給餅干裹上包裝紙。 </p><p> 在義利食品廠,我們和工人一樣,每天工作8小時,中午在廠里的食堂買飯吃。該廠食堂的飯菜不僅好吃,價格還不貴。在食堂還常常能夠購買到一些車間生產出來的殘次產品。像缺了角的威化餅干和不成型的果料面包等糕點,非常便宜。 </p><p> 上世紀六十年代,不是任何家庭都能買得起義利食品廠生產的食品。面對這么好吃的誘惑,肯定會有學生會偷吃、偷拿廠里的產品。但向毛主席保證:我沒有偷吃、偷拿過義利食品廠的任何食品。??</p><p> 干活休息時,我常常到各車間里轉一轉,看看糖果、面包、糕點是怎么生產出來的?因此,對義利食品廠非常熟悉。</p><p> 30年前的1990年,我在北師大工會工作。學校黨委要求工會組織青年教師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在制定工作計劃時,我首先想到了義利食品廠。因為在那里參觀,我都可以做講解員。</p><p> 后來,我校的青年教師參觀義利食品廠時,在一個車間居然遇見了我在北大荒插隊時一個連隊的兵團戰友王曾。王哥也是69中學的畢業生。但他是老三屆的學生,比我們69屆學生大一兩歲。??</p> <p class="ql-block"> 中學期間,我們兩次到農村向貧下中農學習,支援三夏參加麥收勞動。</p><p class="ql-block"> 第一次下鄉是1968年6月中旬,我們到了房山縣大紫草塢公社,住在離新鎮不遠的一個消防隊的營房里。</p><p class="ql-block"> 每天早飯后,公社會派來一些人把我們學生領走,或到大隊的麥地割麥子,或到麥場干活。我愿意到麥場上干活,怵用鐮刀割麥子,倒不是麥場上干活有多輕松,主要是怕割麥子時鐮刀劃到腿上。</p><p class="ql-block"> 那次下鄉,有件事記憶挺深。</p><p class="ql-block"> 一天傍晚,因為下午聽了一場“憶苦思甜”報告,晚飯就吃了頓“憶苦思甜”飯-----棒子面摻雜了野菜蒸出的黑窩頭。難吃!??</p><p class="ql-block"> 正在吃飯時,聽見外邊有激烈地爭吵聲。李春生立刻放下碗筷、攥著黑窩頭就镩了出去。因為他聽出來,吵架的其中一人是3連4排的胡長順。胡與春生是小學同學,怕哥們吃虧,所以趕快出去幫忙。周文路體格健壯,練過摔跤,單打獨斗胡肯定不是對手。胡長順有李春生幫忙,人家周文路也有哥們、伙伴呀,兩邊誰也不服誰。幸虧有老師和軍宣隊兩邊壓著,這場架沒有打起來。不過雙方都撂下狠話,沒完!??</p> <p class="ql-block"> 1969年學農,我們3連去的是房山縣的大董村。這次我沒有和班里的同學一起到地里干活,而是和3連1的劉春貴、3連2的張景龍、3連4的路雙起到食堂幫廚。</p><p class="ql-block"> 其實,我挺愿意幫廚。一是上世紀60年代,城市居民的口糧有定量,且粗、細糧也是有比例的,不是頓頓都能吃到饅頭和米飯。二是我們那會兒十五、六歲的年紀,正是長身體、飯量大的時候,到食堂干活的好處不言而喻。??</p><p class="ql-block"> 我們的任務是,收取各排同學們的餐費和糧票、在廚房幫著摘菜、挑水、刷鍋。開飯時,掌勺為同學們盛飯菜。做飯、炒菜不用我們,有專門的大師傅。</p><p class="ql-block"> 這次勞動,學生們分散住在老鄉的家里,很多同學都是打完飯后,就在廚房周圍的空地上圍坐在一起開吃。</p><p class="ql-block"> 一天,晚飯時,班里的幾個男生在一起邊吃邊聊,話題是“鳥蛋”。原來,他們干活時找到了一個鳥窩,里面有幾個鳥蛋。其中一個鳥蛋殼已經裂開,看得見里面的小鳥在動。這時,一個同學說這是毛蛋,吃了大補。另一個同學說,你要是敢吃,我這個饅頭給你。其他的人也紛紛說,我的饅頭也給你 。可能這位老兄認為毛蛋就是大補,也可能今天沒有吃飽,幾個饅頭在誘惑著。他拿起那個破殼的鳥蛋,去掉上面的蛋殼,把雛鳥塞進嘴里嚼了嚼吃了,看得我是瞠目結舌!??</p><p class="ql-block"> 一次晚飯時,3連1排的幾個男生來晚了。一個男生對他們班一個已吃完飯的女生說道:“把你的勺兒借我用用,我忘帶了”。沒想到那個女同學一口回絕,理由是:“那不等于變相親嘴嗎,不借!”,多奇葩的理由啊!??</p> <p> 中學期間,我們進了工廠學工、到了農村學農,沒有就是下部隊學軍。因為,學校里就住著中國人民解放軍啊!</p><p> 69中的軍宣隊來自海軍,他們穿著灰色的海軍裝。3連連長姓葛,是一名中國人民解放軍。平時,葛連長總是樂呵呵的,和我們學生說話和藹可親,可帶領我們操練隊列時卻非常嚴厲,有點嚇人。</p><p> 我們沒有上過體育課。我想解放軍帶領我們學生隊列訓練,可能有兩個作用:一是替代了體育課,二這就是學軍啊。</p> <p> 我們不僅進行隊列訓練,還向解放軍學習,開展了“一幫一、一對紅”活動。</p><p> “一幫一,一對紅”活動,就是班里兩個同學結成“對兒” ,相互幫助、共同進步。我們班結的“一對紅”是一男一女,由老師指定,但不知是老師隨意指定,還是有意安排的。</p><p> 我的“一對紅”是陳慧琴同學。陳同學不僅人長得漂亮,鋼筆字也寫得也好。她嗓音好,唱歌很好聽,是班里的文娛活動積極分子。</p><p> 陳慧琴曾教唱過我們一首歌,歌曲的名字忘記了,但第一段歌詞還記得。</p><p> 不能忘、不能忘,</p><p> 不能忘記皮鞭和牢房。</p><p> 不能忘、不能忘,</p><p> 不能忘記殺死我們父兄的槍。</p><p> 我們都是苦里生,啃過樹皮咽過糠。</p><p> 頭上有地主的刀砍的疤,</p><p> 腳下有地主的狗咬的傷……。</p><p> 陳慧琴對老師布置的“一幫一、一對紅”工作挺上心。記得上午老師公布了“一對紅”名單后,下午,她就和楊紅同學(班里個子最高的女生)來到我家,制定了“一對紅”計劃,并工工整整地抄寫在信紙上。呀!字寫得好漂亮啊!??</p><p> 1970年5月,在兵團時,陳慧琴隨3團八營的毛澤東思想文藝宣傳隊來到我們32連慰問演出。在連隊新建的大食堂里,宣傳隊表演了精彩的節目。陳慧琴奉獻了兩首獨唱歌曲,受到大家的鼓掌歡迎。</p> <p class="ql-block"> 中學時代,我們走出教室學工、學農,回到學校坐在教室里,真的就是“以學為主”,學習文化知識嗎?沒有!</p><p class="ql-block"> 那時,我們主要是學習毛主席著作、批判資產階級教育路線、向黨和毛主席表決心。為了提高我們的寫作水平,偶爾,也有老師到班里講授一些文學知識。因為,我們的寫作水平太差,批判稿寫得實在是沒有水平,讓人聽了可笑。</p><p class="ql-block"> 記得在一次暢談學習“九大”報告體會時,姜呈東同學進行了發言。他最后慷慨激昂地說:“毛主席偉大、偉大、實在是偉大!”,好多同學都偷偷地樂了。這句話是不是跟地道戰里的湯司令“高、高、實在是高”學的呀!??</p><p class="ql-block"> 在教學樓一樓的樓道里,有一個3連的宣傳欄,上面常常粘貼著3連一些同學寫得比較好的批判文章。路過此處時,我會駐足看一看,不是看文章里面的內容,主要是看誰的鋼筆字寫得好。記憶中,3連1排的卓春江和3連2排的陳增久鋼筆字寫得最棒!??</p> <p class="ql-block"> 一天,李予夫老師來到我們班教授語文課。他進入教室后,站在門口把一本毛主席語錄放在胸前,非常虔誠地說道:“手捧紅寶書,心向北京城,首先祝愿毛主席萬壽無疆!”。</p><p class="ql-block"> 李予夫老師說話斯文、文鄒鄒的,有點老學究的樣子。 我清楚地記得他的幾句名言:“文章不能寫得像白開水煮白菜,那樣沒味、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會抄不會抄、現在的學生以玩為主,兼學別樣、逍遙書生何處去,金魚缸里可養魚。</p><p class="ql-block"> 那天,李老師正在講課時,突然教室后面傳來了蛐蛐的叫聲。他說了句:“咦!這個季節怎么還有蛐蛐呢?”,便走到了后面觀察。到了后面,蛐蛐的叫聲停了,可前面傳來了蛐蛐的叫聲。李老師又說道:“這個蛐蛐蹦怎么又蹦到前面去了”。同學們都笑了。</p><p class="ql-block"> 原來,我們排有兩個男同學,一個叫孫俊杰,一個叫呂兆昱,都會口技學蛐蛐叫,而且學得非常像,惟妙惟肖。</p><p class="ql-block"> 現在想起來,其實李予夫老師怎么會不知道教室的蛐蛐叫聲是人學出來的呢?只不過不點出來,是逗你玩兒,給搗亂課堂紀律同學留點面子罷了。??</p> <p> 劉琪恩老師也教授過我們班文學課。他長得很像我們清泰寺小學的陳瑜老師,所以趙建章同學稱呼劉老師是“瑜弟”。</p><p> 一次,劉琦恩老師講起了三國時期曹植創作的那首著名的“七步詩”。</p><p>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p><p>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p><p> 劉老師講課效果非常好。那天,是班里同學上課聽講最認真的一次,沒有人攪鬧課堂紀律。那時候上學,我們沒有教科書,也不帶書包、不作筆記。過了些日子,“七步詩”里最后一句”相煎何太急”我忘了,就問同學是什么。有人說是“有什么過意不去”,我信以為真了。</p><p> 在兵團插隊時,我曾跟別人侃起了這首“七步詩”,說:“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有什么過意不去”。后來,看過了《三國演義》,才知道侃錯了。??</p> <p> 文革期間,無論工農兵學商,三天兩頭都會做同一件事------上街游行。</p><p> 學校要求我們,每天晚上8點一定要打開收音機,收聽“新聞和報紙摘要”節目。只要有毛主席的最新指示或重大新聞,就要趕到學校參加游行。</p><p> 1969年4月初,黨的“九大”召開期間,學校組織了全校師生幾次上街游行。</p><p> 游行時,69中學的校旗走在最前面,接著是學校的鼓號隊。我們師生隊伍跟在鼓號隊的后面,邊走邊高呼口號。途中如果遇見其他學校的游行隊伍,隊伍會暫停幾分鐘,兩個學校的鼓號隊員會較勁,用力敲打鼓、镲比試高低。</p><p> 69中學的鼓號隊相當棒!因為鼓號隊的指揮是我的同班同學張元良。小伙國字臉型長得帥氣,指揮棒舞動起來十分瀟灑。另一個同學曹建國是敲大鼓的。</p><p> 負責鼓號隊的老師姓樊,我不知道他叫什么名字,只知道學生們都叫他“樊八門”,因為他會8套鼓號隊樂普。每當有兩校鼓號隊較勁時,我們3排的好多同學都會快步走到鼓號隊跟前,沖著張元良和曹建國吶喊,給他們助威。??!</p> <p class="ql-block"> 記得游行時,看到許多單位的人都高舉著毛主席的畫像,楊愛珍等幾個女生提議,我們排刺繡一副毛主席十字繡畫像,游行時舉起來,得到了大家的贊同。 </p><p class="ql-block"> 幾個女生負責購買了綠色的塑料窗紗和黑色絲光線、繡針等十字繡工具。呂燕國負責畫了一副2米長的“毛主席去安源”木刻畫,一切準備就緒。一天放學后,十幾個同學在教室里開始了十字繡。</p><p class="ql-block"> 十字繡花,就是把透亮的紗窗別在要繡的圖案上。然后,按圖案上的顏色,用相同顏色的絲線纏繞紗窗田字格中的十字,使紗窗形成的圖案與底圖一樣。我們繡的“毛主席去安源”畫像圖案是黑色的,繡起來相對簡單一些 。但由于只能是幾個人同時繡,不能搞人海戰術,所以速度相當慢。</p><p class="ql-block"> 記得為了加快速度,同學們分成了幾個小組,歇人不歇馬。有的小組放學后在教室里繡,有的小組是晚上或周日在同學家里繡。小組里有男有女,男女搭配干活不累嗎。</p><p class="ql-block"> 我們組是利用晚上時間在金秀芬同學家里刺繡,她家住在糧食部宿舍、平房。全排女同學中,我只到過她家。</p><p class="ql-block"> 我們排“毛主席去安源”的十字繡3米長,是69中學游行隊伍中舉著最高的毛主席畫像。1969年支援三夏勞動結束,在與大董村老鄉告別時,我們把那副十字繡送給了他們。大家知道,回到學校就面臨著畢業分配,同學們要離開學校各奔東西,不會一起游行了……。</p> <p class="ql-block"> 中學時期,的的確確像李予夫老師所說的那樣,“現在的學生啊,以玩為主,兼學別樣、逍遙書生何處去,金魚缸里可養魚”。????</p><p class="ql-block"> 排里的好多同學都癡迷養熱帶魚,包括我在內。因為文革初期,北京居民興起了一股飼養熱帶魚風。</p><p class="ql-block"> 霍星同學是干部子弟,家里住房較寬敞,自己單獨有一間屋子。他也養著一魚缸熱帶魚,所以我們幾個養魚的同學常常到他家,或交換一些熱帶魚品種,或送、要一點魚蟲。</p><p class="ql-block"> 霍星家有一臺老式留聲機和一摞老唱片(其中有一套黃梅戲天仙配唱片)。我們常常七八個同學一塊到他家,喜歡魚的人就鼓搗魚玩,喜歡聽黃梅戲的就坐在留聲機旁邊……。</p><p class="ql-block"> 那時的我們,沒有學習壓力,也沒有家庭作業壓力,瘋狂地玩呀……。??</p> <p> 69中學往西三四百米,就是廣安門護城河。夏天,放學后同學們常常結伴到那里玩,會游泳的男同學下河游野泳。 </p><p> 一天早晨,上課鈴聲響過后,姜維濱老師來到教室。他問大家:“昨天,誰到護城河邊玩去了?誰下河游泳了”。我和八九個同學舉起手來,姜老師讓我們離開教室到樓道去。</p><p> 樓道里站著一個穿制服的警察,他領著我們幾個人進了一間屋子,一會兒叫一個人出去,一會兒叫一個人出去……。</p><p> 輪到我時,我跟著這個警察來到了另一間老師辦公室。屋里坐著兩個的警察,他們示意我坐在對面。俺從小沒有跟警察叔叔打過交道,看到這個陣勢,緊張得我有點發抖了。</p><p> 一個警察問我話,旁邊的警察拿著筆做記錄。他問我昨天是不是到護城河游泳去了?和誰一塊去的?路上都看到過誰?有沒有看到王江同學?我結結巴巴地一一做了回答。問完話,那個做記錄的警察把記錄紙遞過來,讓我看看寫的對不對。并說,如果沒有錯的話,讓我十個手指都摁上桌子上的紅印油,在那張記錄紙按上十個手印……。</p><p> 從屋里出來后,我已經渾身是汗了。后來才知道,原來昨天在廣安門護城河下游,一個叫二道閘的地方攔截到一具尸體,是我排的王江同學。</p><p> 王江原是清泰寺小學六六班的學生。他為人非常低調,是一個獨行俠,上學自己來,下學自己走,班里沒有朋友。他的死因是什么?最后,老師沒有和我們學生說,我們也沒人去打聽。不過,從那天起,我就再也沒有去過那段護城河。</p> <p class="ql-block"> 從大董村學農回到學校沒幾天,我們就到醫院檢查了身體,投入到畢業分配動員之中。</p><p class="ql-block"> 當年,北京1969年初中畢業生的畢業分配原則是:醫院證明身體有病的可以留在北京;獨生子女的可以留在北京;內蒙古生產建設兵團插隊有比例;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插隊名額不限;本人可以申請回原籍插隊。</p><p class="ql-block"> 姜維濱老師在大會、小會上一再強調:北京工廠一個名額也沒有。</p><p class="ql-block"> 記憶中,趙燕芬因病留在北京、李連之是獨生子留在北京、霍星回原籍插隊。</p><p class="ql-block"> 王安平、孫俊杰、梁建萍、王立華和另一個女生(名字忘記了)5人去了內蒙古生產建設兵團插隊。</p><p class="ql-block"> 除了個別同學的家長堅決不讓孩子報名去外地插隊,就呆在北京、愛咋地咋地外,其他的同學都報名到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插隊。</p> <p class="ql-block"> 1969年初春,全校師生在北操場歡送四五十名68屆新兵入伍。他們是到新疆當騎兵,穿的軍褲是馬褲。</p><p class="ql-block"> 新兵中有同學李根才的哥哥,他還代表新兵講了話。看到這些新兵穿著軍裝、戴著大紅花,又精神、帥氣,讓人羨慕死了。那時,當兵不僅是“一人當兵,全家光榮”,而且是畢業生就業最好的出路。</p><p class="ql-block"> 原以為我們69屆畢業生也會有一定數量的征兵名額,沒想到只有3個。參加體檢的學生還是學校內定的。有3連1張平、3連2陳增久、3連3李根才、3連4王鐵衛、4連……。</p><p class="ql-block"> 陳增久因為近視、李根才因為平足沒有被選上。最后,張平、王鐵衛和4連的顧維全同學3人光榮入伍,真讓人又羨慕,又嫉妒。</p> <p class="ql-block"> 姜呈東的一個親戚,得知他報名去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后,送給他一套軍裝,還是四個兜的官服。</p><p class="ql-block"> 那天,姜呈東穿著軍裝來到學校臭顯擺。正好,學校要求我們提交《上山下鄉報名表》的照片,我和趙建章、呂兆昱決定穿這套軍裝照張標準像交學校。</p><p class="ql-block"> 我記得標準像應該是免冠的,所以就沒有帶帽子。那哥仨都是帶著帽子照的像,也不知提交的照片合格不合格。</p> <p> 1969年8月23日,我們去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插隊的同學,在北京永定門火車站踏上北去的火車奔赴了北大荒……。</p><p> 火車就要開動時,周士豪的哥哥給我們拍攝了上面這張照片(右邊的女同學有一個好像是袁艷秋)。</p> <p> 25日中午,火車到了嫩江車站,我們帶著隨身的行李下了火車。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1師3團各連隊接我們這些新戰士的人,早已在車站等候多時了。69中的知青集合好隊伍,靜等人家來挑選。</p><p> 我們排的同學都分配到了8營的連隊。大家來不及與分配到其他連隊的同學話別,就坐上本連隊的車叢叢離開了嫩江。</p><p> 32連:劉增森、趙建章、呂兆昱、周士豪、任殿甲、錢立建、李春生、周志剛、于進元、劉克明、張元良</p><p> 33連:袁彥秋、劉惠琴、金秀芬、李敬東、楊紅</p><p> 34連:曹建國、宋春生、呂燕國、姜呈東、李根才、李玉川、陳慧琴、楊愛珍、張煥榮、曲聲文、徐建群、王祖英</p> <p> 中學畢業已經過去50多年了,當年我們這些年輕帥氣的小伙、靚麗的姑娘已步入到老年人的行列,奔著70歲邁進。</p><p> 一日同窗,終生為友。真心祝愿我的同學們健康、幸福、快樂每一天!??</p><p> 老師們的照片截自錢立誠老師的美篇</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杭锦后旗|
德钦县|
清苑县|
德清县|
海城市|
盐津县|
金湖县|
丰县|
重庆市|
新营市|
青铜峡市|
大丰市|
健康|
平顺县|
昭觉县|
永泰县|
临西县|
自贡市|
峨边|
阿鲁科尔沁旗|
通化县|
襄樊市|
福贡县|
沁阳市|
洛南县|
黎川县|
平罗县|
肇源县|
海林市|
锡林郭勒盟|
海口市|
新源县|
弋阳县|
许昌市|
石泉县|
林甸县|
乌恰县|
蓬莱市|
永宁县|
桓台县|
齐齐哈尔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