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font-size: 15px;">司徒雷登逝世于1962年,已經(jīng)故去了五十八年。這里所說的尋訪是指對司徒雷登的人生軌跡、思想行為、宗教善舉等方面的尋訪。</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生于斯——訪司徒雷登故居</b></p><p><br></p><p>在中美建交前,如果要問知名度最高的美國人是誰?我想當(dāng)屬斯諾和司徒雷登了。兩個人作為正反教材,都是源于最高領(lǐng)導(dǎo)人的好惡:一個采訪了領(lǐng)袖,記錄了延安,成了座上賓;另一個是美國在中國舊政權(quán)時期的駐華末任大使,政權(quán)倒了,也就拜拜吧,您那。一篇《別了,司徒雷登》使他成了家喻戶曉的人物。</p><p><br></p><p>初冬的杭州還像北方的秋天。在這個季節(jié)我又一次來到杭州賞秋。杭州的老友幫我提前訂好了酒店,他知道我對人文類的景點感興趣,于是順便告訴我:司徒雷登故居就在酒店附近。</p><p><br></p><p>中午到杭州,打車到了酒店。不想遠(yuǎn)去,于是打開了高德地圖,搜了一下司徒雷登故居和線路,沒想到只有二百多米的距離。我知道周一是博物館的休館日,但又想這故居也許不在博物館的范疇之內(nèi)吧?反正不遠(yuǎn),先過去看看。</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故居離酒店只有二百多米</span></p> <p><br></p><p>走過小巷穿過一條馬路,就是耶穌堂弄。弄堂的入口處是一座基督教的天水堂。再向前走不遠(yuǎn),是一個住宅樓的院子,門口立有“司徒雷登故居”的文保石碑。只是大門關(guān)閉著。問走過的路人,說要從西邊繞過去。</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穿過這條馬路就是耶穌堂弄</span></p> <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弄堂口有座基督教的天水堂</span></p> <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故居前的文保單位銘示碑</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故居藏在上世紀(jì)八九十年代的住宅樓之間,是重新修繕過的樣子。故居?xùn)|南兩邊十分逼仄,尤其是南邊,也就是故居正前方,被住宅樓緊緊的相擁著,想拍一張舒展一點的照片是不可能的。故居的墻上張貼著開館時間,周一果然是休館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font-size: 15px;">故居深藏在一片老舊的居民樓之間</span></p> <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感覺修繕過不長的時間</span></p> <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這是第二天見到的照片 1946年司徒雷登由南京</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回到杭州 在故居前留影 和現(xiàn)有故居相比</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外觀還是有了不同的變化</span></p> <p><br></p><p>第二天,我和朋友一起,再次來到司徒雷登的故居。</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立于巷子里的司徒雷登塑像</span></p> <p><br></p><p>故居占地呈正方形,上下兩層,均有檐廊。正中開門,進(jìn)去是走廊,走廊兩側(cè)是臥室客廳等房間。走廊通向后院,緊貼后院是一家幼兒園,那里原來是司徒雷登夫人開辦的女子學(xué)校。</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從故居側(cè)面拍一樓前廊</span></p> <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font-size: 15px;">故居門邊的銘牌 </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font-size: 15px;">前外交部部長 燕京大學(xué)校友黃華題字</span></p> <p><br></p><p>我們可能是最早的訪客。大門開著,樓下四間是起居室、辦公室兼書房、餐廳、臥室。室內(nèi)的擺設(shè)及墻壁上的美術(shù)作品再現(xiàn)了十九世紀(jì)美國傳教士的生活特點。</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font-size: 15px;">故居的起居室兼書房</span></p> <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墻上掛著司徒雷登父母親的照片</span></p> <p><br></p><p>故居藏有司徒雷登晚年患病其間的私人秘書、曾經(jīng)的學(xué)生傅涇波先生捐贈的二百多件生前使用和收藏的珍貴文物,包括杭州市金鑰匙,國民政府褒獎令及各界名流贈送給司徒雷登的書畫作品等。</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font-size: 15px;">故居的臥室</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樓上布置了兩個主題的展覽陳列:《司徒雷登的中國名流印象》,《生于斯,葬于斯——司徒雷登的杭州情結(jié)》。展陳以照片為主。在司徒雷登故居參觀以及寫這篇文章的過程中,使我又一次認(rèn)真的梳理了司徒雷登和中國的情緣,他的在華五十多年的經(jīng)歷,讓我對他產(chǎn)生了更深層次的尊重。</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font-size: 15px;">樓上是兩個主題的展陳</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司徒雷登(1876—1962),美國基督教長老會傳教士、教育家、外交官。生于中國杭州,1887年回美國讀書,1904年,結(jié)婚后攜妻子回到杭州。司徒雷登父母均為在華傳教士,受父母影響,他于這一年開始在中國傳教。曾參加建立杭州育英書院(之江大學(xué)前身)、曾任南京金陵神學(xué)院希臘文教授、1918年擔(dān)任燕京大學(xué)校長、校務(wù)長。為燕大的創(chuàng)立和發(fā)展傾注了極大的心血,培養(yǎng)了一大批人才。1946年起,任美國駐華大使,因參與調(diào)停國共紛爭失敗,1949年8月離開中國。1962年9月19日,司徒雷登逝于美國華盛頓,終年86歲。著有《司徒雷登日記》、《在華五十年》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司徒雷登</span></p> <p><br></p><p>在司徒雷登出生前,司徒雷登的父親就是這條巷子里天水堂的主事。144年前,司徒雷登在這所房子里出生,在這條街上長大。父母的信仰和事業(yè)對他產(chǎn)生了極大的影響。</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司徒雷登的全家福 后立者是司徒雷登</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緣于斯——司徒雷登與中國</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司徒雷登的一生與中國結(jié)緣菲淺,他自稱“是一個中國人多過于是一個美國人”,在中國近代史和中美關(guān)系史上都是一個極其重要的人物。</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font-size: 15px;">《司徒雷登日記》</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他和燕京大學(xué)</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18年,北京有兩所教會大學(xué)決定合并,一所是匯文大學(xué),一所是協(xié)和大學(xué)。教會決定選聘一位與原來兩校都沒有關(guān)系的人擔(dān)任校長。此時司徒雷登已在南京神學(xué)院執(zhí)教多年,但是,他還是成為了新校長的最佳人選。因兩校原有矛盾較深,幾乎所有的朋友都勸他慎重考慮,而他最終接受了這個挑戰(zhàn)。</p><p class="ql-block">1919年元月,司徒雷登北上。到北平后,會見了即將合并的兩校有關(guān)人士,經(jīng)多方斡旋,成立了由蔡元培等五人組成的校名委員會,最后采納了誠靜怡博士的建議,以“燕京大學(xué)”為校名,同時也解決了其他的矛盾。司徒雷登正式出任燕京大學(xué)第一任校長。</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font-size: 15px;">司徒雷登在中國</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司徒雷登接手燕京大學(xué)后,一邊改善原有的小攤子,一邊策劃另起爐灶。從1922年起,他15年內(nèi)往返美國10次,進(jìn)行募捐籌款。其中最多的一次竟募得了150萬美元,這在當(dāng)時幾乎是個天文數(shù)字。他曾對朋友講:每當(dāng)他看到路邊的乞丐,他就覺得那個人就是他自己。</p><p class="ql-block">有了經(jīng)費后,他決定為學(xué)校另選新址。他和同事們或騎著毛驢,或騎著自行車,跑過了太多的地方。最后找到清華園西邊的一塊地,這里原是清代一個親王廢棄的園地,后轉(zhuǎn)到陜西督軍陳樹藩手中。司徒雷登專門到陜西會見陳樹藩,陳對建校很感興趣,以6萬大洋將地產(chǎn)賣給燕京大學(xué),并把其中的三分之一捐作了獎學(xué)金。這一塊地有40公頃,再加上陸續(xù)又在附近買進(jìn)的其他荒廢園地,使燕京大學(xué)的總面積達(dá)到原來的數(shù)倍之多。</p><p class="ql-block">他又聘請美國著名建筑設(shè)計師墨菲按照中國古代宮殿的風(fēng)格設(shè)計燕京大學(xué)校舍,形成了今天的北京大學(xué)的建筑風(fēng)格。</p><p class="ql-block">經(jīng)過數(shù)年建設(shè),1929年新校址正式投入使用。燕京大學(xué)校園的建設(shè),融合了中西文化,是司徒雷登的得意之作。他自豪地宣稱:“凡是來訪者,無不稱贊燕京大學(xué)是世界上最美麗的校園——它有助于加深學(xué)生對這個學(xué)校及其國際主義理想的感情。”</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燕京大學(xué)較早時期的圖片</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font-size: 15px;">他和校工們一起掛起了燕京大學(xué)的校匾(蒙布未揭)</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font-size: 15px;">?并為校匾揭去蒙布</span></p> <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font-size: 15px;">燕京大學(xué)的照片</span></p> <p><br></p><p>燕京大學(xué)僅僅存在了33年(1952年被拆分合并),其間還受到日本侵華戰(zhàn)爭的嚴(yán)重干擾,注冊學(xué)生總共不超過一萬名,卻為中國培育了一大批高水平的人才,很多是各個領(lǐng)域的領(lǐng)軍人物。其中中國科學(xué)院院士42人,中國工程院院士11人,再加上其他卓有成就者,超過100人,占了注冊學(xué)生的百分之一以上,可以說燕大是科學(xué)家的搖籃。二戰(zhàn)時,中國駐世界各大城市的新聞特派員,十分之九是燕京大學(xué)新聞系的畢業(yè)生。在國共雙方,也都有燕大的畢業(yè)生成為兩黨的官員。</p><p><br></p><p>司徒雷登在燕京大學(xué)還積極配合國民政府教育部完成了學(xué)校性質(zhì)的改革,他認(rèn)為只有教育政策反映中國輿論的要求,學(xué)校才能在中國立足和發(fā)展。按照教育部的規(guī)章,他調(diào)解矛盾,使校董事會的中國董事占有了多數(shù)。他也由校長退居為校務(wù)長。這些都使得燕京大學(xué)雖為教會學(xué)校,卻逐漸中國化,得到了中國人的認(rèn)同。</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font-size: 15px;">1936年 司徒雷登與學(xué)生會成員</span></p> <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font-size: 15px;">燕京大學(xué)的師生們</span></p> <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1941年 燕京大學(xué)的學(xué)生們</span></p> <p><br></p><p>司徒雷登深知,要把燕京大學(xué)辦成一流的大學(xué),必須要有一流的教師。他堅持由學(xué)校自行聘請教師,所有教師不必信教,按教授等級,中外教師同等同酬。對有名望、有真才實學(xué)者,他登門拜訪,高薪聘用。那時的燕京大學(xué)云集了一批大師:陳寅恪、鄭振鐸、謝冰心、錢玄同、費孝通、顧頡剛、張友漁以及寫《西行漫記》的斯諾等都曾在燕京大學(xué)任教。教授月薪360大洋(銀元),校長月薪500大洋。司徒雷登只拿教授月薪。當(dāng)時的國立大學(xué)常有欠薪的情況,而燕京大學(xué)從不拖欠。</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司徒雷登和文學(xué)院的教授們</span></p> <p><br></p><p>真正讓燕京大學(xué)躋身世界一流大學(xué)地位的,則是“哈佛燕京學(xué)社”的建立。司徒雷登了解到美國鋁業(yè)大王霍爾(1863—1914)有一筆巨額遺產(chǎn)要捐作教育基金,并聲明遺產(chǎn)中一部分用于研究中國文化,由一所美國大學(xué)和一所中國大學(xué)聯(lián)合組成一個機構(gòu),來執(zhí)行這項計劃。起初遺囑執(zhí)行機構(gòu)選擇了美國的哈佛大學(xué)和中國的北京大學(xué),但司徒雷登成功地說服哈佛大學(xué)與燕京大學(xué)合作,于1928年春成立哈佛燕京學(xué)社,并設(shè)立燕京學(xué)社北平辦事處。</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font-size: 15px;">燕京大學(xué)的教授們</span></p> <p><br></p><p>司徒雷登通過老朋友哈利盧斯博士的幫助而與霍爾遺囑執(zhí)行人克利夫蘭律師見面之后,那位律師終于答應(yīng)給燕京大學(xué)五十萬,不過要在一年之后兌現(xiàn),因為他要確認(rèn)燕京大學(xué)是“一所值得支持的大學(xué)”。</p><p><br></p><p>一年之后,司徒雷登再次見到這位律師。他還沒有說話,律師就提出要實現(xiàn)諾言,不過,律師“變卦”了,他給燕京的捐款不是五十萬,而是增加了一倍——一百萬。司徒雷登當(dāng)然不會錯過這樣的好機會,他趁機提出燕京的發(fā)展思路和遇到的困難,并把款項要求提高到一百五十萬。這次,律師答應(yīng)的比第一次爽快多了。以當(dāng)時燕京大學(xué)的實力,能夠和哈佛這樣當(dāng)時在世界處于一流位置的學(xué)校聯(lián)合,司徒雷登也不免有些自得。他說:“承蒙哈佛當(dāng)局欣然允諾,將他們那所大學(xué)的美好名字同中國一所小小的教會學(xué)校連在一起,實在令人感激。”</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font-size: 15px;">司徒雷登和燕大的先生們</span></p> <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燕京大學(xué)的學(xué)生們</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支持學(xué)生的愛國行動,是司徒雷登主政燕京大學(xué)20多年里始終堅持的理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20年4月,全國學(xué)聯(lián)因政府與日本就山東問題的談判而宣布罷課、以示抗議。燕京大學(xué)的師生員工響應(yīng)學(xué)聯(lián)的決議,停課六星期,耽誤的學(xué)業(yè)在暑假補足。1925年“五卅慘案”剛發(fā)生,燕京大學(xué)就發(fā)表了宣言,而代表中、美、英等國籍的燕京大學(xué)教職員起草宣言、責(zé)問英國當(dāng)局的,正是一位英籍教授。這其中也有著校長司徒雷登的支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司徒雷登親自帶領(lǐng)數(shù)百名燕京大學(xué)師生走上街頭游行,在隊伍最前方高呼“打倒日本帝國主義!”。1934年司徒雷登赴美期間,突然接到燕京大學(xué)要他返校的急電,原來北平的學(xué)生為反對政府對日不抵抗政策,組織請愿團赴南京,燕京大學(xué)學(xué)生宣布罷課。司徒雷登趕回北平后,立即召開全校大會。一些人以為司徒雷登不會支持罷課,而他卻說:“我在上海下船時,首先問來接我的人,燕大的學(xué)生是否也去南京請愿了。我聽到的答復(fù)‘是’,這才放心。如果此次燕大學(xué)生沒有參加請愿,那說明這些年來我的教育就完全失敗了。”1935年“一二九”學(xué)生運動,為抗議日本暗中策劃的華北自治陰謀,燕京大學(xué)的學(xué)生徒步向西直門進(jìn)發(fā)——男同學(xué)的領(lǐng)袖就是后來曾任中國外交部部長的黃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抗日戰(zhàn)爭正式爆發(fā)后,日本占領(lǐng)北平。日方經(jīng)常找借口挑釁,逮捕燕京大學(xué)師生。司徒雷登少不得出面斡旋,奔走于美國領(lǐng)事館和日本駐軍司令部之間,他曾這樣說:“北平淪陷期間,我的學(xué)生在參加愛國活動之后,回校時總會興奮地告訴我,他們是如何用實際行動報效祖國和人民的。這使我感到十分欣慰。尤為感人的是,他們已經(jīng)在身體力行的踐行燕大的校訓(xùn)——因真理、得自由、以服務(wù)。”</p><p class="ql-block">這里要說一下,哈佛的校訓(xùn)是真理,斯坦福的校訓(xùn)是自由,普林斯頓的校訓(xùn)是服務(wù)。而司徒雷登所擬定的燕京大學(xué)的校訓(xùn)是“因真理、得自由、以服務(wù)。” 完美地詮釋了教育的意義——教育是為了認(rèn)識真理,真理方能使人自由,這自由不是成為人上人驅(qū)使人的自由,而是服務(wù)他人的自由——雖不能至,心向往之。</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font-size: 15px;">司徒雷登與學(xué)生們在一起</span></p> <p>北平淪陷前一年,司徒雷登回美國時,就商得美國托事部的同意:即便北平淪陷,也要繼續(xù)辦學(xué)。司徒雷登是反法西斯的勇士,抗戰(zhàn)爆發(fā)后,北大、清華、南開等高校南遷昆明,組建西南聯(lián)大,而燕京大學(xué)一直堅守在北平。許多中國學(xué)齡青年,一時不能到后方去,又不愿就學(xué)于敵偽政權(quán)支配下的學(xué)校,為此,燕京大學(xué)就成了他們理想的選擇。從七七事變到1941年日本偷襲珍珠港的四年半里,燕京大學(xué)保持著辦學(xué)的常態(tài)。他策略性地強調(diào)燕大是美國學(xué)校,懸掛起美國國旗,以防日機轟炸,還聘請了一位會說日語的燕大校友為校長秘書,與日方周旋,包括保釋被捕的燕大學(xué)生。</p><p><br></p><p>1939年,司徒雷登在一次對全校師生的講話中說:“燕京大學(xué)不是世外桃源,不能兩耳不聞窗外事,而是要關(guān)心國家大事”。“現(xiàn)在的燕京大學(xué)處在淪陷區(qū),不要被日寇的反面宣傳所迷惑”。日本人曾提出讓日本學(xué)生進(jìn)燕大讀書的要求,司徒雷登表面同意,但堅持應(yīng)和中國學(xué)生一樣經(jīng)考試合格方能錄取,結(jié)果雖有日本學(xué)生報考,卻因未能達(dá)到標(biāo)準(zhǔn),而無一人進(jìn)入燕大。</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司徒雷登在燕京大學(xué)</span></p> <p><br></p><p>1941年12月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日本不再顧忌美國方面的反應(yīng)。在戰(zhàn)爭爆發(fā)的當(dāng)天早晨,早已對司徒雷登和燕京大學(xué)心懷不滿的日本憲兵隊闖進(jìn)燕園,對學(xué)校實行了包圍和封鎖,并逮捕了燕大師生18人。</p><p><br></p><p>當(dāng)時司徒雷登正在天津為學(xué)校募捐,日本憲兵隊將他逮捕并押到北京。司徒雷登被捕之后,美國國務(wù)院一再態(tài)度強硬地要求日本釋放司徒雷登,這恰恰讓日本認(rèn)為司徒雷登是個舉足輕重的人物,并決定在需要他發(fā)揮作用的那一天再釋放他。因此,在其他燕大師生被營救出來之后,司徒雷登又獨自在日本人的監(jiān)獄里多待了4年,一直到1945年抗日戰(zhàn)爭勝利。</p><p><br></p><p>剛進(jìn)監(jiān)獄的時候,司徒雷登受到了審問,但是日本人一無所獲。在四年的監(jiān)禁生涯中,司徒雷登完成了他的大部分自傳。后來,司徒雷登根據(jù)他在獄中所寫的自傳完成了《在華五十年》一書。他還在獄中把所有背誦下來的中國成語翻譯成了英文小冊子。</p><p><br></p><p>出獄后的第二天,他就回到燕大,著手重建校園——10月10日,燕大又一次開學(xué)了。</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font-size: 15px;">司徒雷登在囚所留影</span></p> <p><br></p><p>畢業(yè)于燕京大學(xué)的冰心談?wù)撍就嚼椎菚r曾說:“他能夠叫出學(xué)校里每許多人的名字,不管是學(xué)生、敲鐘的,還是掃地的。這團體上上下下、前前后后,總有成千上萬的人。這上千上萬人的生、 婚、病、死四件大事里,都短不了他。你添一個孩子、害一場病、過一次生日、死一個親人,第一封短簡是他寄的,第一盆鮮花是他送的,第一個歡迎微笑、第一句真摯的慰語,都是從他那來的……”</p><p><br></p><p>“這幾十年中,曾有過幾次小小的事情,同他有過幾次短短的談話,每次的談話里,都使我覺得他是兼有嚴(yán)父的沉靜和慈母的溫存。他款款地笑在你的對面或身邊,兩手叉握著放在膝上,用溫和懇摯的目光看著你。你不先開口,他是不多說話的。他總是盡量地給你機會,讓你傾吐你的來意,然后他用低柔的聲音、誠摯的話語,來給你指導(dǎo)與慰安……”</p><p><br></p><p>有的校友回憶:每當(dāng)學(xué)校開學(xué),校長總要在他的住所臨湖軒放置茶水、點心,招待每一個想和他見面的學(xué)生,同他們握手,傾聽他們的意見。</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font-size: 15px;">當(dāng)年的燕京大學(xué)校門</span></p> <p><br></p><p>然而,1952年之后,燕京大學(xué)的院系被五所大學(xué)所拆分,燕園變成了北大的燕園,妻子的墓地成為了北大的體育活動場所(墓的去向無人得知),而他們相濡以沫居住的臨湖軒成為了北大的會客廳。從此,中國再沒有了燕京大學(xué)。</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燕京大學(xué)校匾</span></p> <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當(dāng)今北京大學(xué)的校門</span></p> <p><br></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他的外交生涯</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1945年,內(nèi)戰(zhàn)迫在眉睫。美國總統(tǒng)杜魯門派遣馬歇爾為特使,到中國調(diào)停國共糾紛,希望化干戈為玉帛。由于復(fù)雜的原因,調(diào)停失敗。這時,馬歇爾卻提名司徒雷登擔(dān)任美國駐華大使。馬歇爾覺得自己已經(jīng)無能為力、無事可做了,換一個人,也許會出現(xiàn)轉(zhuǎn)機。而司徒雷登對中國和中國作風(fēng)知之廣泛,中國各階層人士都能接受他,國共雙方都有他的學(xué)生擔(dān)任著重要職務(wù),所以,他雖然是個外交“生手”,還是被杜魯門任命為美國駐華大使。</p><p><br></p><p>1947年7月,司徒雷登在南京履職。司徒雷登以促成中國的和平為己任,試圖組建中國的聯(lián)合政府。他曾這樣寫道:<b>“我之參與,若存一線希望,促使國民黨人與共產(chǎn)黨人組成聯(lián)合政府及統(tǒng)一的軍隊,以結(jié)束此場耗竭民力、自相殘殺之內(nèi)戰(zhàn),我即不惜代價,全力以赴。”</b>但蔣介石領(lǐng)導(dǎo)下的國民政府不聽他的,美國政府也偏袒國民政府,他作為大使,又不得不服從美國政府的決策——他的一切努力都失敗了,內(nèi)戰(zhàn)全面爆發(fā)。司徒雷登痛責(zé)自己失職,寫道:<b>“我辜負(fù)了中國人民對我的信任。我未能說服任何一方為達(dá)成協(xié)議而作出讓步。”</b></p><p><br></p><p>到1948年,國民黨軍隊節(jié)節(jié)敗退,1949年4月,人民解放軍攻占南京。蘇聯(lián)駐華大使隨國民政府遷到廣州,但司徒雷登仍留在南京,他想和中共保持接觸。<b>他表示中國問題不只是一個對華政策問題,而且也是關(guān)系到世界和平的問題,希望解決好中美關(guān)系,這對世界和平是一大貢獻(xiàn)。</b></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font-size: 15px;">任美國駐華大使時的司徒雷登</span></p> <p><br></p><p>毛澤東轉(zhuǎn)托時任燕京大學(xué)校長的陸志韋寫信給司徒雷登,表示他可以以個人身份到北平參加燕大校慶。周恩來則通過黃華表示,歡迎司徒雷登回燕京大學(xué)一行,并表示可能一晤。但是,在司徒雷登就北平之行向美國國務(wù)院請示時,卻遭到拒絕,并要求他立即返美。</p><p><br></p><p>司徒雷登很無奈,他在解放了的南京只好“坐著不動”,100多天后,不得不起身離開。<b>國民黨政府還希望他先到廣州,再回美國,認(rèn)為這將是對國民政府精神上的支持。司徒雷登沒有這樣做,而是乘飛機從南京直飛沖繩,并在那里發(fā)表聲明,贊成中共領(lǐng)導(dǎo)的中國政府,</b>但美國國務(wù)院未讓這個聲明在美國發(fā)表,還電告他不得再作聲明。</p><p><br></p><p>司徒雷登就這樣黯然離別生活了45年的中國,從此再也沒有踏上中國的土地。</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司徒雷登與周恩來在一起</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司徒雷登與蔣介石等人在一起</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49年8月18日毛澤東發(fā)表了文章《別了,司徒雷登》,抨擊美國的“白皮書”和美國政府扶持支持國民黨發(fā)動內(nèi)戰(zhàn)的政策。文章中用極具諷刺的語調(diào)寫到“……他是美國侵略政策徹底失敗的象征。司徒雷登是一個在中國出生的美國人,在中國有相當(dāng)廣泛的社會聯(lián)系,在中國辦過多年的教會學(xué)校,在抗日時期坐過日本人的監(jiān)獄,<b>平素裝著愛美國也愛中國,頗能迷惑一部分中國人,因此被馬歇爾看中,做了駐華大使。</b>……</p><p class="ql-block"><b>總之是沒有人去理他,使得他 ‘煢煢孑立,形影相吊’,沒有什么事做了,只好挾起皮包走路</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隨后,那篇著名的文章還被收入高中教材,從此,司徒雷登被作為“美國侵略政策徹底失敗的象征”大遭諷刺,司徒雷登這個名字在我國也成了家喻戶曉、聲名狼藉和失敗的代名詞。</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在司徒雷登故居里逗留的時間并不長,但是這個參觀更加加深了我對這位有恩于中國的老人的了解,也促成了我要到他的墓地去看一看的決定。</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和工作人員交談 了解更多的情況</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離開故居時,我在留言簿上寫到:感謝司徒雷登先生為中國所做的那些有益的事情,向您致敬。謝謝杭州市留下了這個故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font-size: 15px;">本文作者在留言簿上留言</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葬于斯——杭州半山安賢園公墓</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回到美國僅3個月,司徒雷登就一病不起,嚴(yán)重的中風(fēng)后遺癥使他在輪椅和病榻上度過了最后的十三個春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司徒雷登在燕京大學(xué)擔(dān)任校長27年,他只領(lǐng)教授薪水,不領(lǐng)校長薪水。晚年回到美國以后,孑然一身,身邊沒有親人相伴,他的妻子在他五十歲時病逝于北京,唯一的兒子也不在身邊。他沒有任何財產(chǎn),臨終前他住在他從前的學(xué)生也是他的私人秘書傅涇波的家里,生活起居完全依賴傅涇波及其家人的照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52年11月28日,司徒雷登向即將離任的美國總統(tǒng)杜魯門遞上辭呈,提出因健康原因,希望辭去駐華大使的職務(wù)。3天后,杜魯門在給他的回信中,對他在中國期間為增進(jìn)中美關(guān)系所做的努力給予極高的評價。1954年10月15日,司徒雷登的回憶錄《在華五十年》在美國正式出版。次日,臺灣《大華晚報》即開始一邊請人翻譯,一邊予以連載,并于同年12月1日出版了中譯本。1955年和1982年,香港和中國大陸也分別出版了司徒雷登回憶錄的中譯本。可見司徒雷登在中國的影響力之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意識到自己可能不久于人世時,司徒雷登立下遺囑,請傅涇波在他去世后,如有可能,將周恩來送他的一只明代彩繪瓷瓶返還中國(注:現(xiàn)藏于南京梅園),將他的骨灰安葬在燕園他妻子的墓地旁(注:此墓已不知去向)。1962年9月19日,司徒雷登因心臟病突發(fā)在華盛頓去世,終年86歲。他葬禮上播放的音樂,是中國名曲《陽關(guān)三疊》。“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靑靑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guān)無故人。”這個創(chuàng)建了燕京大學(xué),被譽為“舉世無仇敵”的人,最終卻落得一個“西出陽關(guān)無故人”的凄涼晚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將自己的所有都給了中國,他照顧過成千上萬人的生老病死,他的葬禮卻少有人參加,他的名卻無人紀(jì)念,他的愛卻被視為假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司徒雷登晚年很喜歡一首詩:我要如此死去/漫漫時日使命已履/歲暮百靈歌唱/心中已得酬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這位耄耋老人在他的凄涼晚景中,對中國沒有抱怨只有眷戀,他常常望向中國的方向,他無需這世界的酬報:“那美好的仗我已經(jīng)打過了,當(dāng)跑的路我已經(jīng)跑盡了,所信的道我已經(jīng)守住了,從此以后,必有公義的冠冕為我存留(圣經(jīng)中的句子)。” 因為他已經(jīng)得了那召他來者的獎賞——無論地上的骨灰葬在何處,在天國我們終能重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司徒雷登和傅涇波先生一家在一起</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然而,骨灰安葬的事情卻一波三折。1973年和1974年,應(yīng)周恩來的秘密邀請,傅涇波先生兩次回國,并兩次向有關(guān)部門提出將司徒雷登的骨灰安葬在燕園的請求,但都未獲得明確的答復(fù)。1986年1月,傅涇波親筆上書鄧小平再次提出司徒雷登骨灰回中國安葬的問題。同年6月底,中央書記處做出批復(fù),同意司徒雷登的骨灰以原燕京大學(xué)校長的名義安葬于他在燕大時的故居臨湖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但此后又枝節(jié)橫生、波折再起,一群“馬姓”老太太,以政治正確的出發(fā)點和“兩個凡是”的思維邏輯上書中央,堅決反對帝國主義的走狗玷污北大。于是,北大很無風(fēng)骨,此事成為永遠(yuǎn)的遺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傅涇波先生1988年去世后,司徒雷登的骨灰一直由傅的女兒傅海瀾女士供奉在家中,正當(dāng)她求北大而不得的時候,厚道的杭州人伸出了溫暖的雙手,大度地歡迎了司徒雷登。2008年11月17日,在司徒雷登去世46年之后,得以在杭州半山安賢園落土為安。如今,司徒雷登與他的妻子一南一北,就像牛郎織女一樣,隔空相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司徒雷登骨灰安葬在杭州,雖然沒能實現(xiàn)遺囑中的愿望,也可算是一個慰藉,按照中國人的說法,就是魂歸故里。杭州,既是司徒雷登的出生地,也是他兒時生長和青年時工作過的地方。同時,杭州還是他的父母和兩個弟弟的安息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司徒雷登骨灰的安葬儀式上,美國駐華大使雷德先生發(fā)表感言說:“中國是司徒雷登先生熱愛的國家。他出生在杭州,今天回到這里,完成了他的人生旅途。他相信教育是加深兩國關(guān)系的重要途徑之一,如果他能看到今天的變化,他一定會非常高興。”</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時任美國駐華大使雷德在骨灰安放儀式上</span></p> <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燕京大學(xué)校友代表向校長獻(xiàn)花</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參觀完故居的那天下午我決定再去墓地看看。司徒雷登的墓地位于杭州市區(qū)東北方的半山公墓,名叫“安賢園”。</p><p class="ql-block">從城里乘地鐵,再轉(zhuǎn)公交,大約一個多小時到達(dá)公墓。初冬天短,下午四點墓園里已經(jīng)見不到祭祀的人們了。墓園很大,三面環(huán)山,綠草鋪地,樹木郁郁蔥蔥,環(huán)境還不錯。好不容易見到一名工作人員,問了司徒雷登墓的大致方向,便摸索著找了過去。正在四處尋找的時候,又見到一位騎電動車的工作人員,他讓我沿著他的騎行路線走,到了遠(yuǎn)處他停下來,示意我就是這里。我打手勢向他表示感謝。</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font-size: 15px;">安賢陵園的大門</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陵園內(nèi)被道路分割成多個區(qū)域</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司徒雷登的墓區(qū)應(yīng)該是稍好于最普通墓區(qū)的那種。一是占地不大,長寬最多一米五見方,墓前的甬道不足一米寬。</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中間那座就是司徒雷登墓</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墓碑是拋光過的黑色大理石,上面鑿刻著墓主人的肖像,墓碑上的文字是:司徒雷登 1876——1962 燕京大學(xué)首任校長 。墓碑側(cè)后方是一塊白色石材雕刻的十字架、橄欖枝、和平鴿。墓的四周是花草和一棵長青的小樹。</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簡潔而莊重的墓碑及裝飾</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我之前應(yīng)該是有不同的人來過,墓頂上放置著幾束不同的鮮花。我沒有帶著花來,只有心香一瓣藏在心里。打開我的背包,發(fā)現(xiàn)還有一只橘子,就把它作為我寒酸的供禮吧,但愿司徒先生不要嫌棄。</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font-size: 15px;">墓頂上的鮮花應(yīng)該是每天都有吧</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我把那只橘子輕輕的放在了墓頂上</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偌大的墓園里放眼看去只有我一個人,我屈膝坐在了墓前的甬道上,我想陪這位老人稍稍呆一會兒。唉,還是說幾句話吧,我不想在心里說,周圍又沒有人,就把話從嘴里說出來吧。我說:司徒先生,您不認(rèn)識我,我從很遠(yuǎn)的地方來,今天特地來看看您。我知道您的一些情況,知道您為中國做了很多事情,中國有句話,叫滴水之恩,當(dāng)涌泉相報。我沒有涌泉之水,但我的心還是濕潤的,血還是有溫度的,我從心里感謝您。愿您能在這里得到幸福的安眠。</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font-size: 15px;">我坐在司徒雷登先生墓的旁邊</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司徒雷登墓的區(qū)排號碼及祭祀二維碼</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詩二首</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訪司徒雷登故居有感</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司徒廬隱弄堂深,冷雨和風(fēng)幾度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傳教興學(xué)持日久,隔洋一別向黃昏。</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謁司徒雷登墓</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燕園雖大不容身,一穴平常也暖人。</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興教古國多忘己,玄碑白壁花常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15px;">作者采訪故居拜謁墓地是在2020.11.18</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15px;">歷史照片來自網(wǎng)絡(luò)和故居紀(jì)念館</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15px;">文字資料來自百度百科</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15px;">以及郝平的文章:</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15px;">《魂歸故里——司徒雷登骨灰安葬杭州的前前后后》?</span></p><p class="ql-block"><br></p>
主站蜘蛛池模板:
赣州市|
道孚县|
和平县|
铁力市|
洛浦县|
滨州市|
天柱县|
布拖县|
武川县|
大安市|
天长市|
高密市|
蒙阴县|
黄山市|
扎兰屯市|
翁牛特旗|
盘锦市|
喀喇沁旗|
和硕县|
革吉县|
马尔康县|
十堰市|
利津县|
磐安县|
平乡县|
玛多县|
彭山县|
兴山县|
呼玛县|
大化|
石渠县|
颍上县|
措美县|
浦东新区|
花莲市|
西城区|
韶关市|
乌拉特中旗|
迭部县|
乐清市|
成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