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時光的軸沒有快一步也沒有慢一步,淡然的鋪開了歲月的畫卷,韶華易逝的扼腕提醒著每一個多情的歲月,不緊不慢的隨著光陰的車輪演繹著那些平凡的煙火。我在古老夢境和現實生存中所要尋找的,就在眼前,她在哪里呢?</p> <p>夕陽下的哀牢山,披掛了一層金色的外衣,層林盡染,濤聲低吟,一股帶著寒意的風徐徐拉開,曲徑通幽,蜿蜒而過。這綿延數百里、起伏跌宕的山巒,承載了古老悠久的文明和歷史厚重的魅力。山坳處埋藏著多少隱秘?溪水里流淌著多少故事?這不正是夢境里苦苦尋找的她嗎?一個謎一樣的身影,靈魂深處的渴望,文字無法描述。因為所有的敘述都如同火車米軌一樣漫漫往前延伸,沒有盡頭。歲月流逝,歲月如梭,轉眼就是千年,只有哈尼梯田依舊層層疊疊,如同年輪般呈現出先祖的氣息。舉目望去,潺潺的溪流、草木的蒼翠、緩緩的浮云,處處都激蕩著凡間的夙愿和執(zhí)念。一點一點的洗滌凡間積垢,世間之酸甜苦辣、愛恨情仇,于山水之間慢慢釋然。神奇的哀牢山,一幅幅的天然畫卷慢慢展開,天人合一、天地造物之場景栩栩如生的展現于山水間、躬耕處。</p> <p>哀牢山的半腰,一個叫阿者科的地方,蘑菇房一座連著一座,質樸如斯的哈尼人默默地看著我們,因為他們中很多人不會說漢語。重重高山,一座蘑菇房就是一個村莊,稻田階梯似的從山上拾階而下,層層疊疊沒有盡頭,陽光下的水田透著深邃迷人的藍光。村寨很安靜,除了四周的林濤聲,就是雞鳴狗吠。這些大山像一群喝醉了酒的老翁,一個靠著一個,沉睡著不知幾千萬年了,從未有驚醒它們的夢,從來沒人敢深入它們的心。回來以后,那惦記的遠方,似無聲地凋落我似夢似醒的呢喃,有誰知曉,那一個轉身的縮影,遺落了多少的夢境?年華乘日月,歲月如水流。總是來不及細訴,來不及挽回,那婀娜的身姿就漸漸遠去,我們卻已身不由己地漂流在時間的河床,流向將來的每一個時刻。也許,我真不該來觸動你那片悠遠的寂靜,一場夢,一段情,云也如煙,霧也如煙……</p> <p>毗鄰國境線的碧色寨其實不是碧色而是昏黃的,那天、那路、那小站,那待客而坐的椅子,還有那被稱作“米軌”的鐵路,都浸染在這種顏色里。昏黃是人生階段的一種色彩,既值得回味,又令人傷感,即是尊貴,又顯蒼涼。也許正因為有了這種顏色,引得無數訪客到此尋覓自己的《芳華》,不知為什么,年少的比年長的更多一些。時光如水,歲月如詩,在木棉花開的時節(jié)里行走碧色寨,平添一種英雄的悲壯。在一幅昏黃畫面里瀏覽,在一曲老歌中徜徉,歲月似夢,清風沉醉,剎那芳華間。年少者會在這里許自己一個未來,長袖翩翩,舞盡錦瑟年華。年長者會在這里蹉跎歲月,揮揮手掌,輕拂留在心底的悲歡。已謝芳華更不留,幾經秋,故宮臺榭只荒邱,忍回頭。碧色寨四處墻壁張貼的黑白照片,彰顯昔日繁華,今天回眸,遙遠處還是遙遠。似水流年,空一段時間的行程,穿插著那些蔓延到心海的靈動,沿著宿命的脈絡,順著緣分的藤蔓,清晰梳理著這一路的銘刻,該記的記著,該舍的舍去!人事紛繁的紅塵,流逝多少芳華,錯落在流年中的暖夢,終究還是會隨風而散。不管是豐腴還是干瘦的年輪畫面,在亂云飛渡的歲月里會越來越淡,直至渺渺,無論是“芳”還是“華”都亦然。人生不可能總是花開的際遇,要記住,芳華一季。更要知曉,雞毛一地,滂沱一地。我們要尋找的《芳華》不在碧色寨的昏黃余暉里,而是在自己的內心世界里!</p> <p>身心處在暮色蒼茫的普者黑,一點一點的,自己和山山水水融在了一起,宛若夢中常常出現的景象。夢是飄渺的,也是寫實的,于是就有了入世和出世那種攝人心魄的悸動,滋生出“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奇異幻象。船夫輕搖一葉扁舟劃出荷潭和蘆蕩,岸邊咀嚼青草的小馬、老牛和水里成行歸來的麻鴨,相映成趣。小鎮(zhèn)當街而立在石柱上的兩只瓦貓,張著嘴、伸出舌,望著每一個路過的背包客。雞鳴犬吠不絕于耳,農人早出晚歸的腳步,伴著牛鈴叮叮當當。裊裊炊煙,在云淡風清里,隨船漿劃出的浪花,自由的抒寫出湖中的點點詩行。枯荷、蘆花的冬,讓人找回了那抹遺失了很久的童年記憶。普者黑漸漸安靜的夜,像絲綢一樣的細膩、純粹,而且是濕漉的,柔軟的,透出說不出的憂傷。站在影影綽綽的枯荷旁,若隱若現的月亮下,偶爾可以聽見一些不知名的聲音,忽而短促,忽而悠長,在月朗星稀的涼涼夜色里,仿佛訴說人世間的所有悲歡神傷!普者黑沒有那種驚心動魄的景象,它就是一種緩緩流淌的時光,天地、湖泊、田野、樹木、牛羊、船夫、農人。如果把他們分割開來,每一樣都是普普通通、平平淡淡的,可正是這些平平淡淡的時光聚成了一幅田園靜謐的美圖,反倒是我們這些陌路人在這里顯得突兀和不協調。在人間有誰活著不像是一場煉獄?普者黑平平淡淡的生活倒有點天堂的味道!</p> <p>小時候常常聽長輩說人有三生三世,前些年真的就有了三生三世的電視劇,具體劇情我不了解,大致知道講的是妖、神相爭的事兒,演繹出主人公白淺和夜華驚心動魄、跌宕起伏的愛情故事。普者黑是《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拍攝地,從來不看言情劇的我,也是身不由己去關注了劇情內容,因此發(fā)現劇中主角的對白有許多艷麗的詞語,足以牽動觀者的心情,賺足少男少女的眼淚。</p><p>“灼灼桃花十里,取一朵放在心上,足矣。</p><p>我想要的,自始至終,不過一個你罷了。”</p><p>“夜華,我放過你,你也放過我,我們從此,兩不相欠罷。”</p><p>“夜華不識,姑娘竟是青丘的白淺上神。只要你還在,只要我還愛,那么,這世間,刀山火海,毫不畏懼。”</p><p>“前塵往事你忘了便忘了,我既望著你記起,又望著你,永不再記起。”</p><p>“她一飲而盡,這世間再沒俊疾山上的素素,那不過是青丘之國白止帝君的幺女白淺上神做的一場夢,帶著無盡苦楚和微微桃花色。夢中如何,夢醒之后,便忘干凈。”</p><p>“第一世, 我尋遍所有墳冢。 不為長眠, 只為貼近你那腐朽的容顏。第二世, 我守在忘川河邊。 不為輪回, 只為在途中與你相遇相見。這一世, 我凡塵殺戮飲血。 不為成魔, 只為血雨中你能看我一眼。”</p><p>什么樣的告白能夠讓人心動?電視劇《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交出了一份令很多人滿意的答卷,里面的酥麻情話之優(yōu)美,的確讓人回味。當我們漫步在普者黑的山水之間,在細雨綿綿的氛圍里,每一個人的潛意識,不由自主地出現了白淺和夜華俊俏的面容:相聚,離別,再相聚,再離別,翻云覆雨中,累世情緣,誰撿起,誰拋下,誰忘前塵,誰總牽掛。中國人總喜歡抱有大團圓結局的期望:看二人偎依,憶當初年華,誰點相思,誰種桃花? 花開是緣,花落是劫 ,一個醉臥十里桃林忘盡前塵 ,一個情深不渝枯等成灰 、三生愛恨,三世糾葛,愛之憂傷,月不見星,星錯過月……</p> <p>彌勒能容天下事,人生難得東風韻。我一直以為彌勒這地方,與那尊笑哈哈的菩薩有著某種特殊文化關系。心包太虛,量周沙界,胸懷無量,很少有這樣形容一尊佛的,或許是凡界有太多太多的不平事吧,于是就有了這尊大佛。和大多數人一樣,我自己就是個凡人,我只求凡間的幸福,太平的日子,因此我一直挺尊崇和佩服彌勒佛的。到了這里才知道,這彌勒與那彌勒關系不大,盡管現在有人想把兩者之間連接起來,但其中充滿了商業(yè)思考,參雜了利益的作為,是不會受人待見的。其實許多事情都不是一廂情愿的,常說強扭的瓜不甜嘛,為什么給一座城市也要施行嫁接術呢?你什么都不說,人們倒反而充滿好奇,會仔細探究二者之間的關系,可把一個朦朧的故事謎底說白了,就像說相聲抖包袱一樣,你“包袱”都沒有了,何來風趣,何來吸引力呢?可東風韻這地方,對于許多人特別是我來說,還真就是一個謎。幾年前我就看過它的圖片,覺得有一種視覺震撼。起初我以為這是在印度。因為印度有很多奇奇怪怪的建筑。一年前我去了印度,并沒有發(fā)現這樣的建筑。直到幾個月前,我才知道這建筑在云南,但并不知道具體在什么地方,它叫什么名字。直到來了彌勒,才知道它叫東風韻,是一個現代藝術作品群體。它運用了超現實和后現代的建筑風格,未用一根鋼筋,一顆釘子,僅使用本地生產的紅磚就搭建而成。這是一個之前名不見經傳的草根藝術家羅旭的作品,我們越是靠近這個建筑,就越能清晰地看到他的奇特、詼諧、痛苦、掙扎、受著折磨的性格,又看到了他骨子里的傳統與開放的激烈碰撞,尤其是他的意象女性肢體的作品,賦予了另一種生命藝術。據說東風韻主體建筑風格融合了紅酒文化、彝族人的火文化,城堡全部用紅磚砌成,因造型奇特而火爆網絡,被譽為“未來主義的魔幻城堡”“離你內心最近的童話城堡”。單從外形看,似乎感覺是有點像紅酒瓶和火苗的形狀。但探討作者內心深處的思想火花和意境表達,我就無從得知了。這一段文字已經游離了我想表達的整個主題,因此不再贅述,盡管我非常非常喜歡這個建筑。</p> <p> 落霞溝,一個聽起來很好聽的名字。細細想來,又覺得這個名字似乎隱含了什么。中國人比起其他民族,有更多的避諱講究,去那些地方有很多人會猶豫。像“天盡頭”、“落鳳坡”這種極具象征性的地名,歷代位高權重者是不愿意到那里的,哪怕它景色再美,不知道落霞溝會不會遇到這樣的境地。傍晚時分的落霞溝表現出一種粗曠的美。繽紛的晚霞中,第一眼看去,好像是到了陜北,但是它的色彩比陜北的黃土地又豐富了很多,山勢雄偉,峰巒起伏。舉目遠眺,天空之大,彩云之多,變化之快,形狀之異是畫家無法繪制的,那美不勝收的景色也難以用文字描述。“落霞溝”,此時才知道其名的意義,展現在面前的形狀、色彩就向一只振翅飛翔在大理國故土上的大鵬金翅鳥。最讓人感覺震憾的是它磅礴的氣勢,在山頂向四周遙望,目之所及,方圓幾十里,美麗的畫卷從山腳一直綿延到山頂,由身邊一直搖曳到天際。紅的土,綠的苗,彩的花,俏的樹,美的草,簇擁著中間山洼里一座青瓦白墻的村莊,色彩斑斕,搭配合理,一切都是那么的和諧、自然,擁有著神話般的起伏跌宕、滔滔不絕,象一幅精美的畫卷,掛在山前,連在天上,目及之處,都是畫卷中的角色,讓這個世界的每一個角落,每一寸空間,每一絲縫隙都填滿了美麗的元素,并通過色彩的搭配、組合,產成生起起伏伏的律動,連續(xù)不斷地躍入你的視野里,最終沉淀成思想的波瀾壯闊和內心的心曠神怡。讓人不知不覺通體舒泰,心旌搖曳。</p><p> 坐在高高山崖上、菜地邊的一把椅子上,我極目遠眺,一種天地玄黃、宇宙洪荒的感覺油然而生。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輩輩祖先在這片土地上辛勤勞作,無意間造就了今天七巧板般的壯美。與天地相比,人類無比渺小。天地之間,逝去了無數匆匆過客,天地依然是天地,人卻已經物是人非。一代又一代,逝者如斯夫,無數個輪回,不正印證了落霞溝這個名字嗎?燦爛一時,很快隕落。每一個人就像夜空無數顆星星中的一顆,弱弱地照亮這個世界,當太陽升起時它就熄滅。</p> <p> 落霞溝的變幻告訴我們,是平凡人創(chuàng)造了美麗,不經意,默默無聞,沒有人記住他們的姓名。我們這個世界生活過無數代人,絕大多數的人生活在歷史的皺褶部位,向下凹進去的部位,只有少部分人能夠生活在歷史鼓出來的部位。大凡被摁在歷史皺褶里的一代,都是難以自拔的一代。你,我,和落霞溝的人,都是這樣的。是的,你投生到此地此身,純屬偶然,但是它們成為了你的命運。“我與我周旋久,寧做我。”神奇、旖旎、壯觀的紅土地——落霞溝是大自然的恩賜,也是幾千年在那里生生不息、刀耕火種的鄉(xiāng)民勤勞、智慧的結晶。山川作畫是歷經數億年的沉淀才如此壯闊。人在這里觀望感覺自己是如此的卑微和渺小,沒有一個人能描繪如此畫卷——這就是落霞溝的魅力。</p> <p>在時光里慢慢點染 ,慢慢湮開。黃燦燦的千年大鵬金翅鳥靜靜地立在櫥窗里,和那些在銅鼓上翩翩起舞的小銅人,無聲勝似有聲地訴說著自己的身世。站在它們面前,會凸顯今人自身的渺小。這不僅是因為它們的長度、厚度,更是因為一種對祖先的敬畏。它震撼人心的美的背后有多少故事,有多少風云、有多少世事滄桑,正是這些,讓我們敬仰,讓我們流連忘返……</p><p>人總是會遺忘,100年前的人,50年前的人,我們還能記住幾個?我們以后何嘗不是如此?包括自己的子孫后代,都會將我們慢慢地淡漠和遺忘,這就是湮滅,在歷史的長河里湮滅,化成微不足道的塵埃。可是這些1000年前、2000年前的器物,還在訴說著千年故事,透過它們,我們知道了多少典故,知道了那年那月的愛恨情仇。今天,我們的許多眼淚,都是為了那年那月而流的,我們的許多喜悅,都是因為那年那月而笑的。可屬于我們的曾經,已經支離破碎得拼不出曾經。我們凝望這一件件陶器、銅器、瓷器,感到另一顆心跨越時空,它們凝聚了生命的力量之和。數千年仿佛剎那間,不經意村落成了國,符號成了詩,呼喚成了歌。這種力量之和凝成了生死輪回和朝代更替,不經意哪一個角落里就隱藏了生命的謎底。我們和此刻的世界,如一粒微塵般存在。今人的時間和空間是平面的、一維的,可當我們凝望它們,時間和空間是立體的、多維的。器物能更新我們的思維,讓我們看清過去世界的樣子。史書可以含糊其辭,但沉默的器物卻帶給我們接近最真實的過去。我不知道在這廣袤的大地之下,還埋藏著多少歷史記憶的碎片,還隱藏著多少塵封已久的往事。但我依然愿意相信機緣,相信它們等到重見天日的時刻,向我們坦露自己的秘密…滇池的紅嘴鷗吸引無數游人流連忘返,一只只胳膊伸向天空,與美麗的候鳥竊竊私語。我們又何妨與這些千年器物低低交談,有一番推心置腹的竊竊私語呢!</p> <p>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旅行,讓我們了解我們生存在怎樣的一個天地宇宙之中,了解我們的渺小,會讓我們更懂得生命的珍貴和不可思議。德國哲學家、思想家康德說:“宇宙的不可思議在于誕生了人,但更不可思議的是,人試圖想要了解宇宙。”“一個人的天然使命,就是要求知。”這就是我的標題想要表達的“遇見與尋覓”!聰明人旅行時,看思想,看世間百態(tài)。美學家旅行時,看祖國大好河山,尋覓美的真諦。這一切就在于我們的求知欲望。法國思想家蒙田說“旅行時,更應該關注的不是風景,而是那些地方的特點和生活方式,用別人的智慧來完善我們的大腦。”我認識的一位教哲學的大學老師說,“現在很多人喜歡旅行,喜歡去看風景,但也許應該嘗試一下看思想。”是啊,他們說的“看”,就是不斷揭開和完善我們內心深處的霧霾。思想既是我們一切行為的動力,思想也是我們一切煩惱的根源。人生是一條短暫又漫長的路,許多人匆匆忙忙著急趕路,反而忘了環(huán)顧沿途的風光。那么,我們要了解的世界究竟是什么?佛陀說世間的真相就是人生無常。所謂無常,是說世間的萬象,沒有一樣是常住不變的。人的心也是二十四小時都在變。今天覺得很愉快,明天卻煩惱沮喪得不得了,這就是人心無常。所以我們常說人啊,那是一日遇佛,一日遇魔。虛妄的人生沒有永恒,只有輪回,萬物都是如此,我們只是輪回里漂泊的眾生。生命中所有的痛苦,皆因妄想一切如己所愿。世間的萬象,無一不是在剎那生滅變化中,沒有一樣是常住不變的。佛教認為,世間的一切都有生住異滅的過程,人生都要經歷生老病死,如同春夏秋冬的輪轉一樣,是一種自然現象。身體健康并不永久,會慢慢衰老病死,財富不能永遠保有,有時候也會變窮,權位勢力不會持久,最后還是會失掉。以變化無常的情形看來,雖有喜樂,但不永久,當變化時,苦痛就來了。真正的心境,絕不是無所事事,與世無爭,而是以一種淡然的心態(tài)去對待人生的起落沉浮,無論成敗都坦然以對,無論得失都心平氣和。人生難得一心靜。有一個平和的心境,身處鬧市亦同深山古剎。人安茅屋靜,心淡世路平。</p> <p>一場旅行引出了這“遇見“的話題,佛陀出來了,康德也出來了。我不是故弄玄虛,真正的目的還是想通過每一次的旅行得到一些感悟,借別人的智慧,完善我們的思想,否則哪里有“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說道呢!2020年12月14日的《參考消息》援引英國《新科學家》周刊上一篇文章,標題叫“你沒有起點,只有現在”,說人體由萬億個原子構成,這些原子由古恒星的核反應形成。我們始于何時,取決于構成我們的原子歷經了多少代恒星的誕生與毀滅。如果是這樣,“你始于何時”的答案,只能是,“你沒有起點,只有現在”。無常的世界,如何了解和感悟真相,對每一個具體的“人”來說,就需要通過我們的讀與行,去了解這世間的一切真相!所以才有了在最美的季節(jié)想遇見她的強烈愿望。“她”不是具象的,她是一個朦朧的、迷離的、時隱時現的、不可捉摸的抽象。也許她是我心里一直想的人,也許她是我遙遙不能觸及的一個夢想,也許她是我膜拜的一尊神,也許她是我執(zhí)著的一個信念。探尋和求索是旅行的重要內容,我們朝思暮想,希望遇見的這個“她”包含了所有旅行的內容和目的。我希望在每一次旅行中都能夠遇見她,每一次的相遇,對我來說,都有重大的人生意義,都有對這個世界新的認知和感悟。我們沿著人生的米軌躕躇前行,直至達到盡頭。米軌雖有長短,可盡頭都一樣,那里有一座橋在等著我們跨過。可我們在前行的路上免不了會有“出軌”的欲望,這就是探索和求知,新鮮的、未知的,對我們來說,都是出軌的動力。大道至簡、知行合一,這是中國人的人生哲學。我們往往是在探索、求知之后,才能知道人世的無常,人心的無常,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出軌是一種必然。這個世界的人們,無非執(zhí)兩種信念,入世和出世,兩者之間可以通過天人交戰(zhàn)而改變和互換,旅行往往會改變人們的信念,我不說出我執(zhí)哪一種信念,但我希望通過旅行,我們能夠執(zhí)同一種信念!</p><p>我希望我們每一次旅行,都能夠在最美的季節(jié)里,遇見最美的她!</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天峻县|
邳州市|
鲁甸县|
海原县|
庆阳市|
南宫市|
甘泉县|
澄迈县|
长葛市|
乌拉特前旗|
庐江县|
伊吾县|
邳州市|
高州市|
明星|
镇平县|
平陆县|
万源市|
盖州市|
澄迈县|
曲松县|
阳高县|
荥阳市|
金塔县|
高雄县|
辽中县|
昌乐县|
尼勒克县|
大厂|
防城港市|
抚远县|
治县。|
中江县|
平陆县|
涿鹿县|
汪清县|
池州市|
锡林郭勒盟|
奉化市|
武义县|
句容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