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鐸山謝氏熹隆戶六修族譜(2014年)記載之:萸江吟社詩集序 作者 謝玉芝

寸心木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謝玉芝先生(1862~1942年),湖南冷水江市謝鐸山花灼堂(現鐸山鎮龍潭村12組)人,輩名裔勛,字錫林,號石鄰,又號資濱樵者、資江贅(zhuì)叟,晚年自號“守拙老人"。清光緒十七年(1891年)參加鄉試獲辛卯科副貢(舉人),后參加朝廷經濟特科考試末就(因受戊戌變法影響,系譚嗣同湖南老鄉),后兩廣總督魏午生保薦連他在內的六人進京做官,保薦的其他五人都去了,獨他沒去。他一生從事教育事業,歷任新化資江、武岡觀瀾、東安紫溪、邵陽圖南等書院山長,新化勸學所所長,在新化縣立中學任國文教員,三次出任校長,桃李遍湘中。民國十三年(1924年)在家鄉帶頭捐資創辦鐸山族立小學。民國二年(1913年)總纂謝鐸山熹隆戶三修族譜,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總纂原新化縣謝氏六大戶通譜和謝鐸山熹隆戶四修族譜,為新化謝氏總祠管理盡職盡責,為謝鐸山謝氏宗祠的修建操心費力,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大門對聯“峻嶺千尋栽培檜柏 澄潭萬丈卵育魚龍″,把當地兩處最重要的地名黃柏嶺、龍潭非常巧妙地嵌入對聯中,又寄予了作為學校創辦的宗祠以殷切期望)</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2px;">謝玉芝先生勤奮好學,長期從事教學工作。在古文方面造詣很深,被譽為活“辭源"、“康熙字典"和“書箱”。治學嚴謹,著作等身(見《家君七秩征文事略》),誨人以德,低調做人,從不以名流與學者自居。他是孔孟之道儒家學說的忠實追隨者,他在自己住房“守園"的大門口的對聯“平生崇孔孟 守拙歸田園"可見一斑。他不愿當官,還有一個原因,因他是獨生子,無其他兄弟姐妹,時刻關注著父母親的身體。尤其是父親去世之后,更對老母牽腸掛肚。他是個有名的孝子,時常講二十四孝的故事給子女們聽。他的孝行在家鄉有口皆碑,每年寒暑假從學校回來之后,每天不離母親左右,還要子女們多陪祖母玩耍,講故事給祖母解悶。有一年冬天,老母無意中提到冬筍好吃,他不顧自己年近七旬,提著鋤頭冒著大雪費盡周折為老母挖來冬筍。侍奉老母,百依百順,讓母親享壽到86歲,無疾而終。</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38年11月9日,日本侵略者攻陷湖南的臨湘縣,長沙危在旦夕,大、中學紛紛向西部撤搬,1939年湖南大學中文系躲避戰亂搬至新化古城,謝玉芝先生在大學一些教授的協助下創辦了《萸江吟社》,發行詩集,號召文人們“賦詩退敵″,在詩集序言中引用很多典故,一方面痛斥島夷(日本)侵略中國,“荼毒生靈",一方面指責國民政府腐敗無能,節節敗退。激勵人們英勇抗敵,“口誅筆伐,斧鉞森嚴,瀝膽披肝,長歌當哭。″“今則抗戰期酣,合圍令邇,殘敵已成強弩末,捷書合到甘泉宮"。</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2px;">謝玉芝先生不但自己熱愛祖國和家鄉,而且積極支持子女保家衛國上前線參戰,為抗日戰爭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2px;">三兒子謝國馨(1903~1970年),1925年武昌師范大學畢業,從事教育工作,后投筆從戎。1937年7月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任李宗仁領導的國民黨第五戰區長官部中校(副團級)秘書,1938年調廣西學生軍政治部任主任秘書,1939調任西安戰地干訓團任上校(正團或副師級)秘書。抗日期間被授予少將軍銜。</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2px;">小女兒謝冰瑩(1906~2000年),參加過北伐戰爭,因《從軍日記》和《女兵自傳》等作品已是斐聲中外的女兵作家。抗戰爆發后的當年9月,返回長沙發動婦女參加抗戰,組織“湖南婦女戰地服務團",自任團長,她舉著團旗,走在最前面,帶領17名隊員,唱著《義勇軍進行曲》,隨部隊到達上海嘉定抗日前線,從事野戰醫院救死扶傷的工作,利用休息時間寫出報道前方將士英勇殺敵的大量可歌可泣的文章,激勵了全國人民抗戰到底的堅強決心。是抗日時期全國七名女少將之一。</span></p> <p><b style="font-size: 22px;">  萸 江 吟 社 詩 集 序</b></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2px;">湖湘為屈賈①傷心之地,其流風余韻(前代流傳給后世的風雅韻事),能使山川增其色澤,草木發其光華。懷沙之慟②,賦服鳥(合二字為一字)之悲③,始第播諸一隅,繼乃風行全國,則甚矣宦游(指在外做官)之大有造于地主(指住在本地的人)也。</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2px;">?新邑(新化縣)號稱山國,宋始(宋朝[1072年]建縣)開辟;元明而下,代少傳人;清嘉道(嘉慶、道光)間,孫、吳、歐、鄧[特別注釋]聯翩(鳥飛的樣子,形容連續不斷)鵲起(趁機行動或乘勢奮起),始獲與海內名宿(有名望的人)盟車笠,投縞(gǎo)苧④,名滿縉紳(古代稱有官職的或做過官的人)冠帶(帽子與腰帶;為文明的象征)間。近則老成(經歷多,成熟穩重)凋謝(指[草木花葉]脫落、衰落、零落;指老年人去世),幾于阮步兵⑤死,空山千載無哭聲;乃忽來常熟宗子、昭陵賀子、古羅柳子⑥,或挈(qⅰè,帶;領)家避難,勝訪武陵;或淥水(清澈的水)紅蓮,賓稱人幕。其人并負屈賈抑塞(壓抑;阻塞)磊落(胸懷坦蕩,明亮貌)奇才,懷抱觀古今,咳唾成珠玉⑦;遂乃辟壇坫(dⅰàn,會盟的壇臺),結社盟,而共推常熟執牛耳⑧。一時嗜(shì)古成癖之士,不介(介紹)而孚(相信;信任),景宗竟病⑨之歌,玉局尖叉⑩之韻,爭奇斗險,層出不窮,</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2px;">注釋: </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2px;">①屈賈:是屈原、賈誼的合稱。屈原(前340~前278年),戰國時期楚國詩人、政治家。戰國末期楚國歸鄉樂平里(今湖北省秭歸縣屈原鄉屈原村)人。早年受楚懷王信任,任左徒、三閭大夫,兼管內政外交大事。提倡“美政",主張對內舉賢任能,對外力主聯齊抗秦。因遭貴族排擠誹謗,被先后流放至漢北和沅湘流域,楚國郢(yǐng)都被秦軍攻破后,自沉于汨羅江,以身殉楚國。</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屈原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人,“楚辭″的創立者和代表作家,開辟了“香草美人"[舊時詩文中用以象征忠君愛國的思想]的傳統,被譽為“楚辭之祖"。其主要作品有《離騷》《九歌》《九章》《天問》等。“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的“求索"精神,成為后世仁人志士所信奉和追求的一種高尚精神。民間“吃粽子″“劃龍船″的習俗都與紀念屈原有關。</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2px;">賈誼(前200年~前168年),洛陽(今河南洛陽東)人,西漢初年著名政論家、文學家,世稱賈生。賈誼少有才名,十八歲時,以善文為郡人所稱。文帝時任博士,遷太中大夫,受大臣周勃、灌嬰排擠,謫為長沙王太傅,故后世亦稱賈長沙、賈太傅。三年后被召回長安,為梁懷王太傅。梁懷王墜馬而死,賈誼深感歉疚,抑郁而亡,時僅33歲。司馬遷對屈原、賈誼都寄予同情,為二人寫了一篇合傳,后世因而往往把賈誼與屈原并稱為“屈賈"。</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2px;">賈誼著作主要有散文和辭賦兩類,深受莊子與列子的影響。散文的主要文學成就政論文,評論時政,風格樸實峻拔,議論酣暢,魯迅稱之為“西漢鴻文",代表作有《過秦論》《論積貯疏》《陳政事疏》等。其辭賦皆為騷體,形式趨于散體化,是漢賦發展的先聲,以《吊屈原賦》《服鳥(合二為一)鳥賦》最為著名。</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2px;">②懷沙之慟:《九章.懷沙》是屈原創作的一首詩,是《九章》中的一篇。一般認為此詩作于屈原臨死前,是詩人的絕命詞。此詩歷述作者不能見容于時的原因與現狀以及南行的心情,為自己遭遇的不幸發出了浩嘆與歌唱,希望以自身肉體的死亡來震撼民心、激勵君主。全詩語句簡短有力,頗有氣促情迫之感,反映了詩人的實際感受與心境,在情感與表達形式與詩的內涵渾然一體。</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2px;">③賦服鳥(合二字為一字)之悲:賈誼在長沙做了三年太傅,有只服鳥鳥飛進他的住所。服鳥鳥長得很像貓頭鷹,是不祥的鳥。賈誼因為是被貶到長沙的,長沙氣候很潮濕,此時看到貓頭鷹,認為自己壽命已不長了,于是寫了這篇《服鳥鳥賦》來自我安慰。后不久,賈誼因梁懷王墜馬死亡歉疚憂傷,33歲便死亡了。</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2px;">[特別注釋]清嘉道間,孫、吳、歐、鄧聯翩鵲起。(這四人信息由冷水江劉震先生提供)</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2px;">⑴孫指孫起楠,字幼梅,別號蘅皋,晚又號石溪,湖南新化縣冷水村(今燎原梅山田)人,起棟弟。清朝隆四十二年(1777年)優貢(科舉制度中甴地方貢入國子監的生員之一種)。曾任善化訓導、湖北潛江教諭。孫起楠學博才贍,長于詩,亦入“湘中七子"之列。有《經訓堂詩集》4卷,無錫秦瀛稱其“古色斑斕,如睹商周鼎彝”。孫起楠曾與侄孫鏜往返萬里,省其兄于山海關,互相唱和,積詩成帙(zhì)。晚年盡棄少時舊作,務為僻古生澀之音。《沅湘耆舊集》收其詩68首。后編者又集其早年作品,與吳枟選篇合刻為《孫吳遺詩》。</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2px;">⑵吳指吳枟,清湖南新化人,字季文,號蘭柴。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拔貢(科舉制度中選拔貢入國子監的生員的一種)。枟詩才橫溢,被譽為“湘中七子"之一。工詩,尤長七言近體詩,學政褚廷章贊為“七字長城"。幼與其兄吳思樹稱二吳,恃才傲物,睥睨(pì nì 眼睛斜著看,表示傲視或厭惡)同輩。除與同里周恭先、楊興植等一二人有交往外,同歐陽紹洛交誼最深。因年長,故稱紹洛為“小友″。紹洛對枟亦佩服不置。鄉試科場不利,兼為監司某所辱,竟憂憤而卒。詩稿多散佚(yì),有《蘭柴詩存》。《沅湘耆舊集》收其詩14首,《過許州》詩,時稱佳作。</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2px;">⑶歐指歐陽輅(lù,1767~1841年),原名紹洛,字念祖,一字澗東,遠近稱其為“澗東詩老"。湖南新化縣青岡村(今爐觀鎮)人。清朝隆三十三年(1767年生。</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2px;">輅幼承家學,喜詩,9歲補弟子員(明清對縣學生員的稱謂)。父早死,家境貧寒,靠傭力養母。平日蹤跡無定,讀書變無常師,時與同里吳枟、楊興植諸人唱和。又設館于湘鄉蔣湘垣家,蔣氏兄弟4人,素以文章名于湖湘間,而對紹洛頃心結納,甘為之下。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輅中鄉舉,而屢與會試不第。乃決心游學四方。南走粵北,北游燕薊,出山海關,所到之處,士大夫覽其文,聞其議論,多為折服。</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2px;">輅性野逸,不修邊幅,常敝衣垢履,傲然公卿之間。后家境稍裕,置田農耕,不復出門。當事者雖或有敬禮招致,并皆謝絕。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卒。</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2px;">有《澗東詩鈔》10卷,《沅湘耆舊集》收入362首,成3卷。安化陶澍稱其詩“煉骨入聲,融神于氣"。輅亦自謂:“作詩當自寫胸中之天,不期而與古今合,所謂非有受于人忽自得之。"又謂“作詩務苦吟,切戒自恕。一字未妥,一韻未安,必窮日夜探索以求改"。《國朝先正事略》有傳。</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2px;">⑷鄧指鄧顯鶴(1777~1851年),字子立,一字湘皋(gāo),晚號南村老人,湖南新化人。生于清高宗乾隆四十二年,卒于文宗咸豐元年,年七十五歲。少與同里歐陽輅友善,以詩相砥礪。嘉慶九年(1804年)中舉,官寧鄉縣訓導(主管教育方面事務方面的官員),晚年應聘主講邵陽濂溪書院。除自作詩文外,他一生致力于對湖南地方文獻的搜集整理。鄧顯鶴校勘并增輯周圣楷所作《楚寶》;搜集整理王夫之遺作,編成《船山遺書》;編纂《資江耆舊集》及《沅湘耆舊集》;參與《武岡州志》、《寶慶府志》的修纂。湖南后學尊他為“楚南文獻第一人″,而梁啟超則稱他為“湘學復興之導師"。</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2px;">④盟車笠,投縞苧:車笠盟,指不以貴賤而改變友情的盟誓。出自《風箏誤.賀歲》。縞纻(zhù)贈:借指朋友結交。出自隋.孫萬壽《答楊世子》詩:“縞纻始云贈,膠漆乃相投。伏枕空長想,驂蹇遂無由"。</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2px;">⑤阮步兵:阮籍(210~263年),字嗣宗,別名阮步兵,三國時期曹魏末年文學家、思想家,竹林七賢之一,出生于今天的河南開封,著作有:《樂論》《通易論》《通老論》《達莊論》和《大人先生傳》。阮籍非常崇向老莊之學,在政治上采取謹慎避禍的態度。他透過不同的寫作技巧,比如比興、象征、寄托等,借古諷今,寄寓情懷,形成了一個“悲憤哀怨,隱晦曲折"的詩風。</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2px;">⑥常熟宗子,昭陵賀子,古羅柳子:常熟宗子是指江蘇省常熟市的宗子威,抗戰時期湖南大學著名的中文系教授。昭陵賀子是指陜西咸陽市的一位姓賀的教授。古羅柳子是指柳敏泉(1884~1958年),湘陰縣人(湘陰縣古稱羅城),光緒甲辰科(1904年)秀才,湖南官立法政學堂講習科畢業,擅詩文,南社成員,曾為“南社"湘集主事,民國三十年(1941年)左右任益陽縣政府秘書,做過一任縣長,后在湖南大學任教。1939年,日寇入侵,他隨學校避遷到新化,在新化參與組織成立“萸江吟社",當時外省高校紛紛避難遷至新化,一時文人云集,入社者甚多,發行社刊,以詩宣傳抗日。并與長沙著名凈土僧人明幻、居士陳懇皆等發起修復新化珞珈庵,并成立新化佛教居士林。抗戰后終老長沙。</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2px;">⑦懷抱觀古今,咳唾成珠玉:“懷抱觀古今"引自謝靈運的齋中讀書詩,“懷抱"也就是抱負,激勵自己要有縱觀古今之抱負。“咳唾成珠玉"表示吐一口唾沫可以化成珠玉,言辭高妙優美,形容出言不凡,比喻妙語或美好的詩文。出自《晉書.夏侯湛傳》。</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2px;">⑧執牛耳:古時諸侯結盟,割牛耳而飲其血,因由主盟者拿著盛牛耳的盤子,所以稱主盟者為執牛耳。后用以比喻在某一方面居于最有權威地位的人或者領導。</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2px;">⑨景宗競病之歌:曹景宗(457年~508年),字子震,新野(今河南境內)人。南北朝時期梁朝名將,開國功臣。他為人爭強好勝,看書寫字,有自己不懂的地方,從不去問別人,全是自己望文生義,自己創造新字,即使是在公卿面前也從不謙虛恭讓。天監六年(507年),梁將曹景宗在徐州大敗魏軍。班師回朝后,梁武帝在華光殿舉行慶功宴會。在宴飲中,君臣連句賦詩。鑒于曹景宗不善詩文,怕他賦不出詩來難堪,負責安排詩韻的尚書便沒有分給他詩韻,他深感不平,堅決再三要求步韻賦詩。梁武帝不愿再掃他的興,便命尚書分給他詩韻。這時詩韻差不多已分完,只剩下“競"、“病"二字。在這種局限之下要按韻賦詩是很困難的。可是曹景宗只是稍微想了一會兒,便提筆賦出一首詩:“去時女兒悲,歸來笳鼓競。借問行路人,何如霍去病。″后命名《光華殿侍宴賦競病韻詩》。詩寫得自然流暢,而且非常切合眼前凱旋慶功的實際。此詩一出,四座皆驚,文人們自嘆弗如,連梁武帝都感嘆不已,特命史官記入國史。</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2px;">⑩玉局尖叉:玉局,棋盤的美稱。又是道觀名,在四川成都,傳說李老君曾于此坐局腳玉床講經,因而得名。蘇軾曾任玉局觀提舉,后人遂以“玉局″稱蘇軾。 “尖″、“叉"均舊詩中之險韻。宋.蘇軾《雪后書北臺壁》詩一末韻為“試掃北臺看馬耳,未隨埋沒有雙尖″,其二末韻為“老病自嗟詩力退,空吟《冰柱》憶劉叉"。造語自然,無趁韻之弊。其弟蘇轍與王安石步原韻所和詩及蘇軾再用前韻所作詩,其造語押韻亦自然。世因以“尖叉″為險韻之代稱。</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2px;">積久成帙(zhì,帙:用布帛制成的書本封面;或是指裝套的線裝書。在此是匯集成書本之意),不忍委諸草莽(草叢;民間),思就壽之梨棗①,用證后此之有無進益,此萸江吟社②第一輯之所為發軔(比喻新事物開始出現)也。然不過鳥語蟲吟,自鳴孤寂,詎敢(jù,豈敢;怎敢)曰拋磚引玉③,廣播知交(知心的朋友)。乃篇什(意思是《詩經》的《雅》《頌》以十篇為一什。后用篇什指詩篇)流傳,不脛而走④,見獵心喜(比喻舊習難忘,見其所好,便想試試),遐邇(遠近)同情。郵筒麇渠(qún,聚集;群集),堆案盈幾⑤,幾于(近于;幾乎)目迷五色(形容顏色又雜又多,使人看得眼花。也比喻事物錯綜復雜,令人分辨不清),腕脫(手腕脫位。形容書寫忙迫緊張)抄胥(專事抄寫的小官吏)。夫奇賞疑析(欣賞出眾的文章,能析疑難的問題),端藉素心(本心;素愿),禮戒孤陋寡聞,雅重嚶鳴求友⑥,于喁(yú yóng,相和之聲)邪許(yé hǔ 勞動時眾人一齊用力所發出的呼聲。即號子聲。一人領呼稱為號頭,眾人應和稱為打號),繼起需人。然陽春之曲,和者必寡⑦;明珠投暗,按劍相遭,鹽驥爨(cuàn)桐⑧,古今同慨。茲乃銅山甫崩,洛鐘遙應⑨,毋亦嗜痂味如鰒魚⑩,偶投其所好而然耶?</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2px;">注釋: </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2px;">①壽之梨棗:印刷成書以便長期保存。古代印刷的時候,使用的是木活字印刷,而使用的木料,是比較堅硬的梨木和棗木。</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2px;">②萸江吟社:萸江,即資水。在今湖南省中部。《水經.資水》:“東北過邵陵縣之北。″酈道元注:“縣治郡下南臨大溪,水徑其北,謂之邵陵水……自下東北出益陽縣,其間徑流山崍,名之為茱萸江,蓋水變各也。″《太平御覽》卷65引《湘州記》曰:“資水一名茱萸江。”</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2px;">萸江吟社是抗戰初期(1938年)由流亡到湖南新化縣的宗子威教授與當地著名學者詩人謝玉芝(謝冰瑩之父)、蘇鵬、鄒覺人等人組織創辦的詩社。宗子威任社長,柳敏泉、謝玉芝任副社長。社員除少數避寇在新化的南社社友外,大多為新加入的,也有海內名家投稿、入社的,如楊云史、張默君等,使詩社成為當時國內有影響的詩人組織。</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2px;">③拋磚引玉:謙辭。比喻自己用粗淺的、不成熟的意見,引出別人高明的、成熟的意見。出自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2px;">④不脛而走:脛,小腿;走,跑。沒有腿卻能跑。比啥事物無需推行,就已迅速地傳播開去。現多用以形容作品、消息迅速傳開。出自漢.孔融《論盛孝章書》:“珠玉無脛而自至者,以人好(hào)之也,況賢者之有足乎?″</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2px;">⑤堆案盈幾:原指等待處理的文件、憑據大量積壓,后也指書籍或文字材料非常多。出自三國.魏.嵇(jī)康《與山巨源絕交書》。</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2px;">⑥嚶鳴求友:意思是鳥兒在嚶嚶地鳴叫,尋求同伴的回聲,比喻尋求志同道合的朋友。出自《詩經.小雅.伐木》。</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2px;">⑦陽春之曲,和者必寡:就是曲高和寡的意思。戰國時,楚國大夫宋玉才能很高,寫的文章太深奧,許多人都看不懂。有些人因此不滿,背后說他為人孤傲。楚王聽到,就把他找來問道:“人們經常在后面議論你,對你不滿意,是不是你的行為哪里不端正,要好好檢討一下!"宋玉非常聰明,而且能言善辯,回答說:“有一個人在市中心唱歌,他先是唱‘下里′、‘巴人′一類的通俗民謠,人們很熟悉,有很多的人都跟著唱了起來。</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2px;">后來,他唱起‘陽阿′、‘薤(ⅹⅰè)露′等意境較深的一些歌曲時,只有少部分人還能跟著唱。再后來,他開始唱‘陽春′、′白雪′這些高深的曲子時,只剩下很少的人能跟著唱了。最后他唱起用商調、羽調和征調譜成的曲子時,人們大都走開了,只有兩三個人能聽懂,勉強跟著唱。可見,曲子越深,跟著唱的人就越少。"</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2px;">宋玉用這個事例比喻自己的文章深奧,有些人看不懂,才會惹來他們的誹議。楚王聽了這番話,也就無話可說了。</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2px;">⑧鹽驥爨桐:鹽驥,成語驥伏鹽車的縮寫。驥,千里馬。指才華遭到抑制,處境困卮。出自西漢.劉向《戰國策.楚策四》:“夫驥之齒塵矣,服鹽車而上太行。″</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2px;">爨桐:謂焚燒桐木為炊。出自《后漢書》卷六十下&lt;蔡邕(yōng)列傳下&gt;記載,“吳人有燒桐以爨者,邕聞火烈之聲,曰:‘此良材也。′因請之,削以為琴,果有美音。″后以“爨桐"指遭毀棄的良材。</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2px;">⑨銅山甫崩,洛鐘遙應:比喻重大事件彼此相互影響。出處:劉孝標引《東方朔傳》記載,孝武皇帝時,未央宮前殿鐘無故自鳴,三天三夜不止。詔問太史待詔王朔,朔言恐有兵氣。更問東方朔,朔曰:“臣聞銅者山之子,山者銅之母,以陰陽氣類言之,子母相感,山恐有崩弛者,故鐘先鳴。《易》曰‘鳴鶴在陰,其子和之。′精之至也。其應在后五日內。″居三日,南郡太守上書言山崩,延袤二十余里。后以“銅山西崩,洛鐘東應"表示重大事件彼此互相影響。</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2px;">⑩嗜痂味如鰒魚:嗜痂,嗜痂之癖的縮寫。嗜:喜愛;痂:瘡口結的硬殼;癖:積久的嗜好。原指愛吃瘡痂的癖性,后形容怪癖的嗜好。出自《南史.劉穆之傳》:南朝時劉穆之的孫劉邕(yōng)嗜痂成癖,別人的瘡痂對于他是美餐。鰒魚,又名鮑魚,其肉質細膩,營養豐富,味道鮮美。</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2px;">夫逃空谷①者,足聞音而色喜(喜悅流露在臉上);過墓門②者,感腹痛而神傷。交友之道,不以方隅(yú 四方。也指國家的邊疆)限,不以生死殊;況乃臭味無差,夢魂可接,雖曰關河(關塞;關防。泛指山河)重阻,不啻(chì,不只;無異于)風雨一堂。使鶴發老人于荒江破屋之中,獲睹戛玉敲金③之什,斯誠人生之樂事,而僻壤之壯觀;雖欲不再付諸剞劂(jī jué,雕刻用的曲刀;雕版或刻書),又惡容已。或有譏之者曰:“在昔阜財解慍④,搌(輕輕地擦抺)響虞弦(琴),《黃竹》《白云》⑤、載歌穆滿⑥。和其聲以鳴國家之盛,可也。</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2px;">注釋: </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2px;">①空谷:空曠幽深的山谷。多指賢者隱居的地方。出自《詩經.小雅.白駒》:“皎皎白駒,在彼空谷。”</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2px;">②墓門:一般指陳風.墓門。《陳風.墓門》是中國古代詩歌總集《詩經》中的一首詩。這是諷刺統治者品行惡劣的詩歌,以動植物起興,表現出詩人對惡勢力的鄙夷和痛斥之意。</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2px;">③戛玉敲金:戛,敲擊。敲打玉器和金器。形容聲調有節奏而響亮好聽。也形容人氣節凜然。</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2px;">④阜財解慍:語出《孔子家語.辯樂解》“昔者舜彈五弦之琴,造《南風》之詩,其詩曰:'南風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慍兮!南風之時兮,可以阜吾民之財兮!'″后因以“阜財解慍"為民安物阜,天下大治之典。阜:(物質)多。慍:含怒;怨恨。</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2px;">⑤《黃竹》《白云》:《黃竹》《白云》均為歌名,傳說是周穆王與西王母唱和之作。據古籍記載,周穆王駕八駿馬西游,到西王母處游宴很久。而唐德宗西逃時亦駕八馬,與周穆王事跡相似,當時人常以為作者此詩暗指德宗。但據副題,其主旨實為托古事諷刺唐憲宗。出自唐.白居易《八駿圖》“《白云》《黃竹》歌聲動,一人歡樂萬人愁。″</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2px;">⑥穆滿:即周穆王。周穆王父王駕崩之后,立王子滿為王,史稱周穆王。后人稱之為“穆天子"或“穆滿"。出自《文選.王融&lt;三月三日曲水詩序&gt;》:“穆滿八駿,如舞瑤水之陰。"劉良注:“穆滿,周穆王也。″</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2px;">今則國難方殷(正當劇盛之時),干戈擾攘(吵鬧混亂的暴動、紛亂),顧乃為此不急之務,其毋乃賦詩退敵、重為武夫悍將所目笑(目視而竊笑;眉開眼笑)而齒冷(譏笑)乎?余曰:“唯唯,否否①!何為其然也?"夫三百篇②,類思婦(懷念遠行丈夫的婦人)勞人(勞苦之人;憂傷之人)所作,其以征戌(ⅹū,出征,防守邊疆)為言者多矣。故當世之盛也,則《東山》③《零雨》(慢而細的小雨)、《出車》④《杕(dì)杜》⑤憫其勞,及其衰也,則楊水⑥、束薪(捆扎起來的柴木,一捆薪柴)、虎兕(sì ,虎和犀牛。比喻兇惡殘暴的人)曠野(空闊的原野,腹之別名)宣其怨。故曰:“小雅不作,則四夷交侵⑦。"詩之關系于政教(政治與教化)大矣。自島夷(指倭寇,即日本。也泛稱外國侵略者。含有鄙視意)內犯,凡我志士、憾不手梟(xⅰāo)元海頭,渴飲匈奴血⑧,不得已而托諸歌詠,以攄其抑郁,寫其憂思,口誅筆伐,斧鉞(泛指兵器)森嚴,瀝膽披肝(比喻開誠相見,竭盡忠誠),長歌當哭(古樂府《悲歌》:“悲歌可以當泣,遠望可以當歸。"后用“長歌當[dàng]哭"表示以長聲悲歌代替痛哭,多指書寫詩文以抒發心中的悲憤),蓋其遇艱而志彌苦矣。</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2px;">今則抗戰期酣(hān,飲酒盡興;泛指盡興、暢快),合圍令邇(近),殘敵已成強弩末⑨,捷書(軍事捷報)合到甘泉宮(歷史上有兩個甘泉宮。一個是秦惠文王時期建在渭河南邊的秦代甘泉宮,后被項羽燒掉。另一個是漢武帝時期建在渭河北面的漢代甘泉宮),班孟堅燕然之銘,韓吏部淮西之頌⑩,可拭目(擦亮眼睛。形容殷切期待或注視)俟。愿與諸君共勉之。</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一一錄自《萸江吟社詩集》》</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收入《婁底歷代文存》(下)</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2px;">注釋: </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2px;">①唯唯,否否:唯唯,回答時表示同意的應聲;否否,別人說否,自己也跟著說否。形容膽小怕事,一味順從。出自《左傳.昭公二十年》:“君所謂可,據(指梁邱據)亦曰可;居所謂否,據亦曰否。”</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2px;">②三百篇:是《詩經》的代稱。相傳《詩經》有三千余篇,經孔子刪訂存三百一十一篇。內六篇有目無詩,實有詩三百零五篇,舉其整數稱三百篇。</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2px;">③《東山》是《詩經.豳(bīn)風》里的一篇詩作。這是一篇表現戰爭題材的詩,有抒情真致細膩的作用。《東山》以周公東征為歷史背景,以一位普通戰士的視角,敘述東征后歸家前的復雜真致的內心感受,來發出對戰爭的思考和對人民的同情。</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2px;">④《出車》指《小雅.出車》,這是《詩經》中的一首詩。此詩通過對周宣王初年討伐獫狁(xⅰǎn yǔn,我國古代北方小數民族)勝利的歌詠,滿腔熱情地頌揚了統帥南腫的赫赫戰功,表現了中興君臣對建功立業的自信心。</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2px;">⑤《杕杜》:是《詩經.小雅》中的一首詩。這是一首妻子思念長年在外服役的丈夫的詩歌。詩中主人公愛意專一恒久,體現古代婦女高尚的人格和純潔的情愛,同時也反映出長期的戍役給下民帶來的痛苦。</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2px;">⑥《楊水》,即陽水。今山東青州市南陽河。《宋書.索虜傳》:虜圍青州,刺史竺夔(kuí)于“楊水口岸設伏"。《水經.淄(zī)水注》楊守敬《疏》謂即陽水。</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2px;">⑦四夷交侵:四夷,古代華夏族對四方少數民族的統稱,即東夷、南蠻、北荻和西戎的合稱,含有輕蔑之意。亦泛指外族、外國。交侵,迭相侵犯。出自明.唐順之《讀&lt;春秋&gt;》:“《小雅》未廢而四夷不敢交侵,《小雅》盡廢而后四夷交侵。"</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2px;">⑧手梟元海頭,渴飲匈奴血:手梟元海頭,出自宋.邵雍《觀四晉吟.承平未必便無憂》詩:“有刀難剖公閭腹,無木可梟元海頭。″ 注:元海,唐朝人物,約公元727年(唐玄宗開元年間)前后在世,字休則,籍貫及生卒年月均不詳。</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2px;">渴飲匈奴血:“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的意思是,滿懷壯志,打仗餓了就吃敵人的肉,談笑渴了就喝敵人的血。出自宋.岳飛《滿江紅.寫懷》。</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2px;">⑨強弩末:是“強弩之末,矢不能穿魯縞(gǎo)"的縮寫。意思是說,即使強弩射出的箭,到最后力量也會減弱,連魯地產的薄綢子也穿不透。比喻勢力已經衰弱,起不了任何作用。</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2px;">⑩班孟堅燕然之銘,韓吏部淮西之頌:班固(32~92年),字孟堅,扶風安陵(今陜西咸陽市)人。東漢大臣、史學家、文學家,著有《漢書》,與司馬遷并稱“班馬"。漢永元元年(89年)跟隨大將軍竇憲北伐匈奴,出任中護軍、左中郎將,參議軍機大事,撰下《封燕然山銘》。班固在燕然山(今蒙古國境內的杭愛山)南麓勒石銘刻紀功的摩崖文字,宣揚了東漢與北匈奴之間最后一場大戰的戰績與漢朝的德戚。后以“燕然勒功"作為建立或成就功勛的典故。</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2px;">韓史部淮西之頌:韓愈(768~824年),中國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字退之。他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被后人尊為“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河南河陽(今孟縣)人,祖籍昌黎,世稱韓昌黎。因官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謚號文,又稱韓文公。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的行軍司馬,參與討平“淮西之亂"。同年十二月,淮西平定后,韓愈隨裴度回朝,因功授職刑部侍郎,憲宗便命他撰寫《平淮西碑》。因與事實有出入,憲宗后命翰林學士段文昌重寫刻石為碑。</span></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阿拉善左旗| 来宾市| 彩票| 长乐市| 都昌县| 天水市| 称多县| 庆城县| 武乡县| 利辛县| 新兴县| 平昌县| 新河县| 无锡市| 沂南县| 宝丰县| 自治县| 高台县| 苗栗县| 石景山区| 睢宁县| 临泉县| 武义县| 日照市| 松滋市| 中山市| 建始县| 苍梧县| 临武县| 连州市| 五大连池市| 驻马店市| 延边| 黔南| 喀什市| 噶尔县| 东莞市| 曲阳县| 霍邱县| 城固县| 泸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