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鎮(zhèn)江金山寺位于市區(qū)西北金山湖南岸金山公園內(nèi)的一座小山上,小山海拔高四十三點七米,周圍五百二十米,距離市中心約三公里。</p><p> 古代金山是屹立于長江中流的一個島嶼,“萬川東注,一島中立”,與瓜洲、西津渡成犄角之勢,為南北來往之要道,久以“卒然天立鎮(zhèn)中流,雄跨東南二百州”而聞名,被稱為“江心一朵芙蓉”。唐代張祜描述為“樹影中流見,鐘聲兩岸聞”;北宋沈括贊頌曰:“樓臺兩岸水相連,江北江南鏡里天”。至清朝同治初年(1861--1874年),這個“千載江心寺”才開始與南岸陸地相連,水上風(fēng)光變?yōu)殛懮蟿倬场=褚娊鹕剿仑A㈥懮希南氘?dāng)年法海如何水漫金山,原來如此!</p><p> 由于金山位于長江邊上,風(fēng)景區(qū)建筑風(fēng)格獨特,殿宇廳堂、亭臺樓閣全部依山而建,加之慈壽塔突兀拔起于金山之巔。寺院殿宇鱗次櫛比,樓塔爭輝,從江中遠(yuǎn)望金山,只見寺廟不見山,故以"金山寺裹山,見寺,見塔,不見山"的風(fēng)貌而蜚聲海內(nèi)外。</p><p><br></p> <p> 鎮(zhèn)江自古以來的標(biāo)志——金山寺和慈壽塔。</p><p><br></p> <p> 《金山勝境游覽圖》</p><p><br></p><p> 《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p><p> ——(宋)蘇軾</p><p> 丙辰中秋,歡飲達(dá)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寫于金山中秋)</p><p><br></p><p>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fēng)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p><p> 轉(zhuǎn)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yīng)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p><p><br></p> <p> 金山公園的重檐歇山頂大門樓。門樓上檐下方正中懸掛一塊“金山”藍(lán)底金匾,</p><p> 原來大門樓門柱上還掛有楹聯(lián)。大門兩側(cè)是一幅長達(dá)九十字的內(nèi)聯(lián):“一峰浮玉,十地布金,憶裴頭陀江岸披緇,蘇內(nèi)翰山門留帶。光陰瞻逝水,誰續(xù)勝緣,愿宏開寶宇琳宮,永鎮(zhèn)蒼崖翠壁;萬頃煙濤,千林風(fēng)籟,想焦仙人幽巖瘞鶴,陸處士中冷品泉。卜筑有芳鄰,堪尋陳跡,漫辜負(fù)蓮花貝葉,同聽暮鼓晨鐘。” 這是轉(zhuǎn)錄清代沈秉成(1823--1895年)所在地撰的金山寺大雄寶殿題聯(lián),對金山寺作了全方位的描寫,將景色、情感、教義結(jié)合在一起,一氣呵成,動人心魄。大門樓的外聯(lián)是:“有山有水有林亭,映帶左右;可詠可觴可絲竹,懷抱古今。” 這是清代乾隆年間舉人吳錫麟所撰。現(xiàn)在可能是在裝修,門樓內(nèi)外原來所掛的楹聯(lián)都取下來了。</p><p><br></p> <p> 門樓背后的匾額上是“雄跨東南二百州”,好大的口氣!此句是引自南宋孝宗皇帝趙眘(1127--1194年)《題金山》中的詩句,原文是“雄跨東南百二州”。門樓內(nèi)兩側(cè)原有一幅篆書楹聯(lián):“狂瀾避地江成陸,古塔擎天寺裹山”。現(xiàn)在此聯(lián)已被移去。</p><p><br></p> <p> 橫跨環(huán)公園河道上的金泉廊橋,過橋的道路是通向鏡天園景區(qū)和號稱“天下第一泉”的“中冷泉”的。</p><p><br></p> <p> 金泉廊橋的廊端檐下懸掛一方“花洲冷泉”匾。</p><p><br></p> <p> 橋堍的石碑上鐫刻著原鎮(zhèn)江市政協(xié)主席黃選能題寫的“金泉橋”三個大字。</p><p><br></p> <p> 金泉廊橋中間檐下南北兩側(cè)都懸掛了一方匾額,南側(cè)的是“東南形勝此為先”,北側(cè)書的是“楊柳岸曉風(fēng)殘月”。兩匾都出自宋代柳永的詞作:“東南形勝此為先”應(yīng)出自《望海潮?東南形勝》中的“東南形勝,江吳都會”,“楊柳岸曉風(fēng)殘月”則出自《雨霖鈴?寒蟬凄切》中的“今宵酒醒處?楊柳岸,曉風(fēng)殘月”。</p><p> 廊橋旁停了不少畫舫,這里是游船碼頭。</p><p><br></p> <p> 金山寺前的金山文化廣場</p><p><br></p><p> 金山文化廣場緊鄰金山寺西,廣場面積一點六七公頃,于二OO八年底建成。這里是金山寺舉行法事活動及集會的重要場所,也是每年跨年、除夕進香的必選之地。其中三福橋、寶相花地刻、撞鐘架、轉(zhuǎn)經(jīng)輪、佛教文化柱、照壁等景觀將淵遠(yuǎn)的佛教文化融入其中,作為金山寺大雄寶殿軸線的延伸,金山文化廣場是較為經(jīng)典的景觀。</p><p> 廣場上豎立著一塊一大二小的三間三蓋大照壁,紅墻黛瓦。中間的大照壁上寫著“水陸普度大齋勝會道場”幾個金色大字。</p><p> 水陸道場,全稱“法界圣凡水陸普度大齋勝會”,略稱水陸,或名水陸道場、悲濟會等,是漢傳佛教中一種隆重而盛大的佛事儀則。近代學(xué)者認(rèn)為這是唐代密宗的《冥道無遮大齋》與梁武帝的《六道慈懺》相結(jié)合的產(chǎn)物。最初是由梁武帝于天監(jiān)四年(505年)在金山寺修建水陸法會,北周與隋代不舉行此儀式,至唐咸亨年間(670-673年),法海寺神英于大覺寺義濟處得到了梁武帝的水陸儀文,依照修齋,于是又流行于世。</p><p><br></p> <p> 金山文化廣場西側(cè)的水天橋</p><p><br></p> <p> 水天橋臺階中間的浮雕圖案</p><p><br></p> <p> 金山文化廣場南側(cè)的撞鐘臺</p><p><br></p> <p> 聳立在撞鐘臺后面的阿育王柱和石經(jīng)幢</p><p><br></p> <p> 金山文化廣場北側(cè)的轉(zhuǎn)經(jīng)輪</p><p><br></p> <p> 聳立在轉(zhuǎn)經(jīng)輪后面的阿育王柱和石經(jīng)幢</p><p><br></p> <p> 江天禪寺(金山寺)</p><p><br></p><p> 金山寺始建于東晉,據(jù)《金山志》記載:"山有佛寺,始建于晉明帝時",即公元323—325年間,初建時又稱"澤心寺"。南北朝梁武帝特重佛教,曾于天監(jiān)四年(505年),親自到金山寺參加水陸大會盛典,這是中國佛教舉行水陸法會開始,也是當(dāng)時佛教中最大盛典,金山寺是中國佛教誦經(jīng)設(shè)齋、禮佛拜懺和追薦亡靈的水陸法會的發(fā)源地。</p><p> 宋元豐七、八年間(1084—1085年),名僧佛印(了元)住持金山寺時期間,有海賈到寺設(shè)水陸法會,了元親自主持,大為壯觀,遂以“金山水陸”馳名。宋代以后,著名的水陸法會見于記載者,如宋元佑八年(1093年)蘇軾為亡妻王氏設(shè)水陸道場(《東坡后集》卷十九);紹興二十一年(1151年)慈寧太后施錢為真歇清了于杭州崇先顯孝寺修建水陸法會(正覺《真歇了禪師塔銘》)。</p><p> 南宋乾道九年(1173年),四明人史浩嘗過鎮(zhèn)江金山寺,仰慕水陸齋法之盛,乃施田百畝,于四明東湖月波山專建四時水陸,以為報四恩之舉。金山水陸法會自宋代流行以后,很快地普及于全國,特別成為戰(zhàn)爭以后朝野常行的一種超度法會。</p><p> 元代延佑三年(1316年),朝廷設(shè)水陸法會于金山寺,命江南教、禪、律三宗諸師說法,參加僧眾一千五百人,徑山元叟行端有《朝廷金山作水陸升座》法語(行悅《列祖提綱錄》卷十六)。至治二年(1322年)所修水陸法會,規(guī)模尤大。</p><p>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十月,康熙皇帝游覽金山寺,御題“江天禪寺”寺名,并賜“江天禪寺”匾額,遂稱“江天禪寺”,但自唐以來,人們皆稱金山寺。清代以來,金山寺與普陀寺、文殊寺、大明寺并列為中國四大名寺。</p><p> 金山寺自晉至今,歷經(jīng)滄桑,屢有興廢。一九四八年又發(fā)生大火,燒毀大雄寶殿、藏經(jīng)樓和方丈室等二百余間房間。現(xiàn)已修復(fù),仍不失當(dāng)年外貌。</p><p> 金山寺歷代高僧輩出,龍象云集,宗風(fēng)遠(yuǎn)揚,慧燈常明。如:靈坦、法海、佛印、克勤、應(yīng)深、別峰、箬庵、隱儒、大定、妙善等。</p><p> 一九八四年恢復(fù)叢林制度,慈舟法師任方丈。一九九六年四月,慈舟方丈在妙高臺舉行授記儀式,立心澄法師為法子。一九九九年慈舟方丈三次要求禪位,讓心澄法師接席。二OO三年初慈公上人圓寂,心澄法師任金山寺主持、方丈。二OO四年十一月八日,金山江天禪寺內(nèi)梵樂聲聲,嘉賓云集,金山江天禪寺第四十八世住持心澄方丈升座慶典隆重舉行。</p><p> 一九八三年,金山寺被定為漢族地區(qū)全國重點寺院。</p><p><br></p> <p> 金山寺山門上的石牌坊</p><p><br></p><p> 金山寺山門前聳立著一座四柱三門三蓋花崗巖石牌坊,歇山頂?shù)姆簧w,屋脊兩端有鴟吻;坊額上鐫刻了一方方吉祥含義的浮雕圖案;中間坊蓋下懸掛了一方康熙皇帝御書的“江天禪寺”豎匾;中門兩側(cè)坊柱上掛著一幅楹聯(lián),是金山寺前任方丈慈丹長老題寫的,聯(lián)云:“江水滔滔,洗盡千秋人物,閱滄桑,因緣聚散悟空性;天風(fēng)浩浩,吹開大地塵氛,倚圣教,禪靜止觀覺有情”。牌坊是民國初年(1911年)建立的。</p><p> 牌坊前放置了一座長雙耳三足圓肚三蓋銅寶鼎,寶鼎三只獅形鼎足立足在蓮花臺底座上,三層鼎蓋呈六邊形,寶鼎圓肚上鑄有“江天禪寺”字樣,整個寶鼎都飾有回紋、卍字、和“壽”字圖案。寶鼎是鎮(zhèn)江健力寶集團林裕敏先生捐獻的。</p><p><br></p> <p> 安放在牌坊前廣場上原有的金山寺(江天禪寺)鑄鐵寶鼎。</p><p><br></p> <p> 寺前安放的一對石獅子也別有特色,這是明代的遺物。</p><p><br></p> <p> 金山寺山門(天王殿)</p><p><br></p><p> 牌坊后面是金山寺的山門,也是寺院的天王殿,坐東朝西,巍然挺立,氣象森嚴(yán)。這是一座三間歇山頂大殿,四周墻壁都涂成黃色,前面是一大二小三扇拱形門。拱門旁墻上鑲嵌著趙樸初居士題寫的“東晉古剎”四個大字,中門兩旁墻上鑲嵌的是“全國重點寺院金山江天禪寺”和“水陸法會祖庭金山寺,南朝梁武帝親臨啟建,梁天監(jiān)七年(508)敕”兩塊牌匾。</p><p><br></p> <p> 進入山門中門,迎面是一座雙龍盤柱的紅木雕花神龕,里面坐著右手拿佛珠、左手持蓮花笑呵呵的彌勒佛祖,神龕兩邊掛有一幅楹聯(lián):“眼前都是有緣人,相親相近怎不滿腔歡喜;世間儘多難耐事,自作自受何妨大肚包容”。</p><p><br></p> <p> 山門殿兩側(cè)英武威猛的四大金剛</p><p><br></p> <p> 山門殿神龕背后供奉著韋馱天尊,與其他廟宇不同的是供奉的不是塑像,而是畫像。經(jīng)詢問,原來金山寺另辟韋馱殿供奉韋馱天尊的塑像。</p><p><br></p> <p> 山門(天王殿)殿后門上懸掛著慈丹方丈題寫的“照徹江天”匾。</p><p><br></p> <p> 過了山門殿,院子北側(cè)是韋馱殿。殿前廊柱上懸掛的楹聯(lián)寫道: “觀將軍,身持杵,降魔護正法;證如來,地合掌,度生演大乘”,道出韋馱天尊為如來佛演大乘佛教教義普度眾生而護法,并告知金山寺不招待云游僧人的免費吃住。</p><p><br></p> <p> 韋馱殿神龕內(nèi)供奉的金身韋馱天尊</p><p><br></p> <p> 韋馱殿后面的大徹堂</p><p><br></p><p> 穿過韋馱殿,后面有個院子,院子對面是幢三開間的房子,門窗緊閉。中間門上檐下懸掛著一方趙樸初居士題寫的“大徹堂”匾額,門兩邊的門柱上掛著一幅“七尺棒頭開正眼;一聲喝下歇狂心”的楹聯(lián)。</p><p> 傳說法海是唐朝名相裴休的兒子,他在湖南古密印寺出家,后到江西廬山游學(xué)參禪,因仰慕金山寺,從廬山來到鎮(zhèn)江金山寺。在這過程中,遇上唐武宗滅佛,他到金山寺時,這里已經(jīng)是廢墟一片。禪宗提倡自食其力、深山靜修,因此武宗滅佛時,損失最小。法海到金山寺后,自耕自種,在翻地時,挖出了金子。這時唐武宗已死,唐宣宗即位,他接到報告,讓法海用這批金子復(fù)建金山寺。法海的父親裴休是皈依黃檗禪師的法嗣弟子,黃檗禪師是開創(chuàng)臨濟宗風(fēng)的一代宗師,法海復(fù)建金山寺后開始傳承臨濟宗。</p><p> 到了宋代,金山寺在禪宗史上著名的禪師有瑞新、曇穎、了元、懷賢、寶覺、枯木、圓悟等,因此,金山寺作為禪宗正脈至今已經(jīng)傳承了一千多年。在被宋高宗賜號的南岳系第十五世禪師圓悟克勤住持金山寺時,一日有十八名僧人在禪堂開悟,于是圓悟克勤把禪堂的名字,由古曉堂改為大徹堂。從此,金山寺的大徹堂與少林寺的枯木堂一樣聞名天下。因此,明代周忱說金山寺“誠四方禪剎之冠”。</p><p><br></p> <p> 山門殿后面山上的大雄寶殿</p><p><br></p><p> 游覽韋馱殿和大徹堂后,從山門殿后面拾階而上,來到大雄寶殿。大雄寶殿是座建筑在高臺上的五間重檐歇山頂大殿,金色的琉璃瓦,朱紅色門窗,重彩的雕梁畫棟,漢白玉圍欄,巍峨屹立,器宇軒昂。大殿歷經(jīng)磨難,七毀八建,現(xiàn)在看到的大雄寶殿建于一九八九年十月,總面積八百平方米,是金山寺歷史上最高最大的大雄寶殿。大殿為正方形,高二十五米,深二十四點六米,殿內(nèi)擎立著三十六柱子。由于大殿在原址向后移八米,殿前更為開闊,殿前有七級臺階,象征走上七級佛陀達(dá)到最高境界。</p><p> 趙樸初居士題寫的“大雄寶殿”紅色金匾懸掛在上層檐下;正面屋脊正中鑲嵌了佛光寶珠,兩側(cè)是“ 佛日增輝”四個大字;屋脊兩端有鴟吻,垂脊有蹲獸,飛檐角下八只風(fēng)鈴叮當(dāng)作響。</p><p><br></p> <p> 進入大殿,迎面是三尊金光燦爛的三世佛并列而坐,佛像身高四點八米,端坐在蓮花座上,慈眉善目,儀態(tài)安詳。中間供奉的是娑婆世界佛教始祖釋迦牟尼佛,右手食指上指,大拇指下指,告知人們天地全在她的掌控之中,祭拜一下,保天保地;他的左側(cè)是東方凈琉璃世界教主藥師佛,右側(cè)是西方極樂世界教主阿彌陀佛。</p><p> 左右閣樓上坐著五十六天尊,是從五百羅漢中精挑細(xì)選出來的五十六羅漢。(見下圖右下方)</p><p> 大殿正中上方是八角形藻井,四周天花板上繪有兩條彩龍。</p><p> 三世佛前兩側(cè)的殿柱上,懸掛著一幅趙樸初居士題寫的楹聯(lián):“大江浪,應(yīng)梵鐘,諸天聽法蒼茫際;千里云,開寶殿,萬佛垂光紫翠間”。</p><p><br></p> <p> 大殿背面是腳踏鰲魚的觀世音菩薩,善財童子和龍女伺立在左右。</p><p><br></p> <p> 背景是善財童子參拜五十三位神仙的“五十三參”海島圖,表現(xiàn)了學(xué)佛修行的過程。來到這里,仿佛進入了一個美妙的佛國世界。</p><p><br></p> <p> 大殿兩旁站立著金身十八羅漢,金光閃閃,形象高大,栩栩如生。</p><p><br></p> <p> 懸掛在前殿的大鐘</p><p><br></p> <p> 放置在大殿內(nèi)做法事用的大木魚</p><p><br></p> <p> 大雄寶殿背后的掠影。屋脊上鑲嵌著“ 國道遐昌”四個大字,上層檐下掛著五塊刻著“度一切苦厄”字樣的方牌。</p><p><br></p> <p> 金山寺藏經(jīng)樓</p><p><br></p><p> 金山寺的藏經(jīng)樓位于大雄寶殿后的山坡上,原先是一座浮華盡去、無語獨立的二層樓硬山頂建筑,看不出雕梁畫棟,也不著濃墨重彩,門經(jīng)年累月終日里關(guān)著,窗也沒見它開過,若不是一九四八年四月六日一場大火從它開始,燃盡了佛經(jīng)古卷,燒毀了廟宇殿堂,對于我們而言,它最多只是一幢精舍里普普通通的建筑罷了。現(xiàn)重建的藏經(jīng)樓是幢七間雙層歇山頂大殿,上層是十字形屋頂,外有圍廊,建有木質(zhì)圍欄;下層樓外月臺周圍筑有白玉圍欄,圍欄的望柱石上雕有祥云圖案。</p><p> “藏經(jīng)樓”的匾額懸掛在正中上檐下方,看上起一塊陳舊的黑色匾額,卻極不平凡。那是清代乾隆年間由“揚州八怪”之首鄭板橋題寫的,而且鄭老夫子題寫的三個大字中赫然有一個別字奔眼而來,“藏經(jīng)樓”成了“蔵經(jīng)樓”,這又當(dāng)從何說起呢!</p><p><br></p> <p> 金山寺月洞門上的“水月道場”門額,據(jù)說這是乾隆皇帝手書的御筆。</p><p><br></p> <p> 藏經(jīng)樓右側(cè)的“紫金浮玉”門,側(cè)面墻上鑲嵌著“龍虎鸞鳳”四個草書大字,這四個字彰顯個性卻沒落款,據(jù)說是清末建威將軍江南提督徐傳隆所書。</p><p><br></p> <p> 通往山上道路上的拱門上方是心澄法師題寫的“止于至善”門額,其出于《禮記?大學(xué)》中的“大學(xué)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p><p> 在門洞左側(cè)墻上鑲嵌著一塊磚刻《東坡金山訪佛印圖》,圖的下方是心澄法師題寫的識圖文字:“東坡金山訪佛印圖。佛印禪師北宋高僧,慕般若真空,遂潛心證悟。東坡居士乃一代文宗,詩詞書畫琴藝無不精通,法緣深厚,悟性甚高,頗能領(lǐng)會佛法妙諦。東坡與佛門大德多有交遊,尤與金山佛印過往甚密,傳為禪林佳話,至今教界流行‘有僧皆佛印,世客不東坡’名聯(lián)。今重現(xiàn)斯圖,以飱有緣大眾,共參千年勝境。金山心澄謹(jǐn)識。”</p><p><br></p> <p> 藏經(jīng)樓左側(cè)的“雄鎮(zhèn)江流”門,門額是慈丹方丈題寫的。側(cè)面墻上鑲嵌著“寶帶名藍(lán)”四個隸書大字,是當(dāng)代著名書畫家李亞如先生題寫的。</p><p><br></p> <p> 慈壽塔院外墻上題刻的“天地同庚”是光緒年間湖南一位八歲小神童李遠(yuǎn)安所書。還帶來了一個民間傳說:慈禧太后六十大壽,兩江總督劉坤一建了這座慈壽塔,以祝慈禧長壽。慈禧問他:“你祝我長壽,看我能活多大?” 劉坤一無言以答。正在為難,八歲的李遠(yuǎn)安從身后遞來一張小紙條,正是“天地同庚”四個字,劉坤一對答后,慈禧喜笑顏開,重重有賞,后來這四個字便被刻在了塔下。</p><p> 與“天地同庚”互成直角的壁上還刻有“清世界”三字,不知為何人所書。</p><p><br></p> <p> 平臺另一側(cè)壁上刻有“千山雄觀”四個古篆大字,為李健輔所書,但不知李健輔為何許人也。</p><p><br></p> <p> 巍峨聳立的慈壽塔</p><p><br></p><p> 慈壽塔又名金山塔,始建于一千四百余年前的齊梁,塔高三十米。唐宋時有雙塔,宋朝叫“薦慈塔”和“薦壽塔”,一四七二年日本畫家雪舟等楊登游金山,曾繪《大唐揚子江心金山龍游禪寺之圖》,上有南北相向的兩座寶塔。雙塔后毀于火,倒坍后,明代重建一塔,取名慈壽塔。按照古代各國佛教的習(xí)慣,一般情況建寺同時建塔,特別是名山大寺,有寺必有塔。到清代咸豐年間,此塔又毀。光緒二十年(1894年),金山寺住持僧隱儒誓建此塔,往京都向清廷呼吁,慈禧命他自行募捐修建。他奔走南北,沿門托缽,多方募化,并得到兩江總督劉坤一的支持,約經(jīng)五年,募銀二萬九千六百兩建塔,仍名慈壽塔。</p><p> 此塔玲瓏、秀麗、挺拔,矗立于金山之巔,和整個金山及金山寺配合得恰到好處,仿佛把金山都拔高了。塔為磚木結(jié)構(gòu),七級八面,內(nèi)有旋式梯,供游人登塔遠(yuǎn)眺。每層四面有門,走廊相連,面面有景,風(fēng)光各異。游人登臨塔頂,憑欄遠(yuǎn)眺:東望長江中的焦山和形勢險固的北固山,南望城市風(fēng)光與重重疊疊的山巒峻峰,西望波光粼粼的魚池和浩浩蕩蕩的大江激流,北望煙波縹緲的古鎮(zhèn)瓜州和古城揚州,令人大開眼界,心曠神怡。</p><p><br></p> <p> 凌云亭外望慈壽塔</p><p><br></p> <p> 法海洞處望慈壽塔</p><p><br></p> <p> 凌云亭內(nèi)的“江天一覽”碑</p><p><br></p><p> 金山的后山有座石碼頭,因康熙皇帝游金山時在此登岸而得名“御碼頭”。據(jù)說當(dāng)年康熙皇帝由上岸,登臨金山頂峰,極目處大江水天相連,氣勢雄偉,不由得自吟道:“這里真可謂江天一覽啊”,隨行大臣聽到后立即奉上筆硯,康熙便即興提起御筆,要留下“江天一覽”四個字,但提筆忘字,竟一時想不起“覽”字怎么寫。正當(dāng)康熙御筆難收之時,一隨行大臣急中生智,出班高聲道:臣今見駕,康熙聽罷省然,這不就是“覽”字嗎?遂落筆“覽”字寫出,這就是今凌云亭內(nèi)御碑上“江天一覽”四個字的來歷,因有停頓,“覽”字看上去也略顯小了一點。</p><p><br></p> <p> 慈壽塔下山壁上的法海洞</p><p><br></p><p> 法海洞又名裴公洞,是金山寺開山祖師裴頭陀法海禪師的苦修之處,洞門上方的門額上是“古法海洞”四個字,洞中供有法海塑像。一旁的山巖上鐫刻著“頭陀巖”三個大字,左側(cè)還刻有一首小詩:“生而穎異,胎素不群。行頭陀行,精煉形神。清齋一食,六時危坐。每入禪觀,降龍斷臂。重興殿宇,功成身隱。”</p><p> 傳說沿此洞可涉江抵達(dá)揚州,宋代名士張商英來此游覽,留詩云:“半間石室安禪地,蓋世功名不易磨,白蟒化龍歸海去,山中留下老頭陀。”</p><p><br></p> <p> 法海洞內(nèi)的法海坐像(該圖來自網(wǎng)絡(luò))</p><p><br></p><p> 據(jù)史載,法海俗姓裴,河?xùn)|人氏,是唐宣宗時宰相裴休之子。他生而胎素,穎異不群,其父信佛,作文送子至河南何澤寺出家,取名法海,行頭陀行。曾在廬山東林寺專研禪學(xué),后朝金山,見殿宇荒蕪,荊棘叢生,尋得此洞,參禪打坐,并燃指一節(jié),誓興殿宇。</p><p> 忽一日在山下江邊挖土,獲黃金數(shù)鎰,報于地方官李琦,轉(zhuǎn)呈皇帝,敕將黃金送法海禪師重興殿宇,終使金山寺成為江南名剎,法海因此而被尊為“開山裴祖”,深得后人推崇。法海圓寂后,弟子們在他打坐的石洞里雕了這尊法海石像紀(jì)念他,本愿自然是希望法海流芳百世,金山寺聲名遠(yuǎn)揚。</p><p> 不期事出乖戾,在流傳民間的《白蛇傳》中,法海和尚卻成了自恃神通廣大、無端多管閑事、橫行霸道、拆散人間美滿婚姻的千秋罪人。魯迅先生在《論雷峰塔的倒掉》一文中也對法海和尚進行了猛烈抨擊,嘲笑他是封建禮教的衛(wèi)道士,最終成了蜷縮在蟹殼內(nèi)的小蟲。民間故事中更有許仙之子白狀元祭塔,西湖水干,雷峰塔倒圯,母子團圓,最終是正義戰(zhàn)勝了邪惡的傳說。千秋功罪,誰予評說?有人說法海的“變臉”是因為《白蛇傳》故事的需要,如果沒有一個破壞者的從中作梗,那神圣的愛情就會黯淡無光。只可惜倒霉了一個法海,成了人人唾罵的惡棍。好在金山寺佛法無邊,面對孰是孰非的矛盾自有化解奇招:法海洞前看法海,笑罵由人,但須施舍——往洞里擲錢,多多益善——也算是出家人“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飲”的章法,只要有錢,自可修廟,“管他冬夏與春秋”,善哉,善哉。</p><p><br></p> <p> 金山寺依山而建,殿宇櫛比,亭臺相連,遍山布滿金碧輝煌的建筑,故有“金山寺裹山”之說。</p><p><br></p> <p> 在山上眺望山下寺院和金山湖</p><p><br></p> <p> 金山南麓的慈舟紀(jì)念堂</p><p><br></p><p> 紀(jì)念堂院門有個歇山頂門蓋,門蓋下懸掛著慈舟禪師的學(xué)生、靈巖山寺監(jiān)院明學(xué)大師敬書的“慈心照世”匾;為慈舟禪師紀(jì)念堂落成誌慶、由心澄法師代表鎮(zhèn)江市佛教協(xié)會手書的楹聯(lián)“慈悲應(yīng)生隨緣化眾,碩德豐功留大地;舟以載物因圓果滿,上品競昇趨圣天”掛在院門兩旁。</p><p> 院門兩邊是帶瓦脊鑲白邊的黃色院墻,院墻上鑲嵌了一扇扇方形和圓形的鏤空花窗,十分典雅。</p><p><br></p> <p> 紀(jì)念堂院門背面也懸掛著一方匾額,是德林法師敬書的“道濟天下”匾。</p><p> 德林法師名釋德林,法名禪悟,揚州高旻寺第四十七代方丈。</p><p> 進門兩旁的門柱上也掛著一幅楹聯(lián),是金山堂上第四十八世沙門心澄和南為紀(jì)念堂落成而題寫的。聯(lián)云:“學(xué)貫內(nèi)外,博涉三蔵,弘護正泫真佛子;戒德莊嚴(yán),定慧雙修,卓越高僧名永垂。”</p><p><br></p> <p> 慈舟禪師紀(jì)念堂</p><p><br></p><p> 紀(jì)念堂是一幢五間二層硬山頂建筑,下層中間廳堂大門開著,兩邊和二樓的門窗都緊閉著。下層檐下懸掛著一排五塊匾額:正中懸掛的是心澄禪師題寫的“慈舟禪師紀(jì)念堂”匾額;往左分別是慈公上人八十華誕時,揚州大明寺主持方丈能修法師率兩序大眾敬賀的“鍛龍鑄象”匾,和慈公上人九十華誕時,美國觀音寺、臺灣法雨寺、和宏凈法師共賀的“神姿天凝”匾;往右分別是慈公上人九十華誕時焦山定慧寺心澄率兩序大眾敬賀的“具超然機”匾,和慈丹大師心字輩徒弟拜獻給恩師慈公老和尚的“無量壽佛”匾。</p><p> 在紀(jì)念堂前的廊柱上,還掛著兩幅楹聯(lián):中間的主聯(lián)是中國佛教協(xié)會為恭賀紀(jì)念堂落成所撰的楹聯(lián),由中國佛教協(xié)會副秘書長宗家順(號逸山)敬書,聯(lián)曰:“住持伽藍(lán),光大祖道,名留佛教傳千古;服務(wù)社會,凈化人心,功在國家揚萬年”;兩側(cè)的副聯(lián)是江蘇省佛教協(xié)會所撰、蘇州靈巖山寺監(jiān)院弘法大和尚所書的“厥功厥偉,重興金山,維護寶華,龍?zhí)旖右龤w凈域;愛國愛教,適應(yīng)社會,利濟人間,四眾贊嘆稱楷模”。</p><p><br></p> <p> 走進紀(jì)念堂,后堂壁上掛著一幅“慈丹老法師畫像”,畫像兩邊掛著一幅著名書法家毘陵孫江天請慈丹大和尚教正的楹聯(lián):“慈善本是佛陀旨;舟棹漾波渡眾生”。</p><p><br></p> <p> 慈舟長老(1915—2003年),江蘇興化張郭鎮(zhèn)人,俗名史源,法名月濟,字培功,一九七八年老和尚重回寺院,恢復(fù)僧裝,復(fù)現(xiàn)比丘相,仍任江天禪寺監(jiān)院,負(fù)起修復(fù)金山的重任。為了重建大雄寶殿。他以古稀之年,仍奔波於北京、南京,及海外各地,籌措資金。從殿宇設(shè)計,到立柱土建,佛像制作,無不全心投入。江天禪寺從殘破不堪中修復(fù)更新,慈舟長老之功不可磨滅。一九八四年晉任方丈,自唐代靈坦禪師為第一代開山祖師起,歷代相傳,慈舟長老是第八十一代方丈。一九九五年,慈舟長老為培養(yǎng)僧材,在江天禪寺開辦了金山佛學(xué)院;一九九八年在寶華山隆昌寺辦了寶華山佛學(xué)院。</p><p> 一九八六年後,法師歷任鎮(zhèn)江市佛教協(xié)會會長、秘書長;江蘇省佛教協(xié)會名譽會長;中國佛教協(xié)會咨議委員會副主席;金山江天禪寺方丈、南京寶華山隆昌寺方丈等職務(wù)。</p><p> 二OO三年二月十日凌晨三時三分,慈舟長老圓寂於江天禪寺楞伽丈室。法師俗臘八十九歲,僧臘七十六年,戒臘六十九夏。</p><p><br></p> <p> 金山寺前的三福橋和橋下河內(nèi)的蘆葦</p><p><br></p> <p> 金山寺前的三福橋和橋堍旁的銀杏樹</p><p><br></p> <p> 寺廟庭院內(nèi)的銀杏樹</p><p><br></p> <p> 寺院道路旁的古井</p><p><br></p> <p> 寺院內(nèi)的殘碑碑額</p><p><br></p> <p> 金山寺公園大門上的銅質(zhì)門環(huán)</p><p><br></p> <p> 金山景區(qū)游客中心</p><p><br></p> <p> 吳丹青題寫的“鏡天園”匾額</p><p><br></p> <p> 書畫家樂非題寫的“壯遊南北此第一”,并題簽云:“明太子太保兵部尚書吏部尚書喬宇詠金山詩句”。</p><p> 然而我在網(wǎng)上搜索,并沒有找到喬宇這句詩句,也沒有找到喬宇的《詠金山》詩,只有他所寫的一首《登金山》詩,詩中也沒有“壯遊南北此第一”的詩句。</p><p> 樂非為人稱“京口一怪”的著名書畫家樂圖南之子。</p><p> </p><p> 登金山</p><p> (明) 喬宇 </p><p> 晚風(fēng)江上踏金鰲,坐待冰輪影漸高。</p><p> 煙霧島中雙貝闕,乾坤壺里一鴻毛。</p><p> 景逢勝地秋偏壯,詩到名山興更豪。</p><p> 便欲尋仙東海去,蓬萊清淺不容舠。</p><p><br></p> <p> 金山寺景區(qū)很大,金山寺只是其中一個大景點,還有鏡天園、百花洲、天下第一泉、塔影湖、菩提植物園、文宗閣、金山文化博覽園等。然而由于旅游時間有限,就是一個金山寺景點也是跑馬觀花,大概看了十之五六吧,還有妙高臺、愣伽臺、七峰亭、觀音閣、白龍洞、御碼頭、觀音廣場等處都沒有走到,連著名的慈壽塔也只是看了外貌,不知內(nèi)涵。據(jù)說慈壽塔下的周朝銅鼎、文征明的《金山圖》、諸葛亮的銅戰(zhàn)鼓、蘇東坡的玉帶合為“金山四寶”,為金山寺鎮(zhèn)山之寶,也沒見到。</p><p> 金山寺周鼎乃西周宣王時期銅器,距今約二千七百多年,有銘文十二行一百三十四字,一八八四年湖北漢陽人葉志先贈金山寺收藏;銅鼓實為鼓狀銅器,相傳為諸葛亮所製行軍炊具,作戰(zhàn)時亦可敲擊作為進軍號令,又稱為諸葛鼓;金山圖為明朝著名畫家文徵明所繪,畫中金山浮玉般飄浮于煙波浩渺的江水中,青山如黛,畫棟雕樑,畫面有文徵明《金山寺追賦》詩一首:“白髮金山續(xù)舊游,依然臺殿壓中流;沙痕滅沒潮侵磴,帆影參差日墮樓。江漢無聲千古逝,乾坤騷首一身浮;從來李白多愁緒,更上留云望帝州。”;玉帶據(jù)云系蘇東坡所繫之物,一次在討論佛義的舌戰(zhàn)中輸與好友佛印和尚,佛印隨之回贈以衲裙,蘇東坡為此寫了《以玉帶施元長老,元以衲裙相報次韻》以記其事,從此,東坡玉帶便一直留在金山。</p><p> 金山風(fēng)景區(qū)有著名景點和古跡四十余處,每一處都有一段動人的神話和傳說,如白娘子水漫金山寺、梁紅玉擊鼓抗金兵、岳飛金山寺詳夢等等,以《白蛇傳》的傳說最為聞名暇爾。</p><p> 歷史上有不少文人墨客與金山寺高僧結(jié)友,留下許多佳話,尤其當(dāng)年蘇東坡與佛印長老的玉帶換衲裙的故事聞名后世:一曰佛印正與眾僧講經(jīng)說法,東坡走了進來,佛印見東坡進來便說,學(xué)士從何處來,此間坐處”蘇東坡自恃才高,引經(jīng)據(jù)典答道,“暫借四大為坐”佛印聽罷笑道:“學(xué)士有意論佛,我有一問若學(xué)士能答,我便讓坐,否則,留下腰間玉帶以鎮(zhèn)山門,東坡欣然允諾,佛印問“四大皆空,五蘊非有,學(xué)士何處坐?”蘇東坡一時答不出來,只得把玉帶交給佛印,佛印回送一件衲裙,為此蘇東坡寫了《以玉帶施元長老,元以衲裙相極次韻》以記其事,詩云:“病骨難堪玉帶圍,純銀仍落劍鋒機。欲教乞食歌姬院,故與云山舊衲衣。” 金山寺內(nèi)的藏經(jīng)樓、妙高臺、愣枷臺,都留下蘇東坡與佛印的故事。</p><p><br></p><p><br></p><p> 《游金山寺有感》</p><p> 其一</p><p> 千年古剎金山寺,聞名遐邇久未識。</p><p> 今日得見真面目,跑馬觀花不待時。</p><p> 其二</p><p> 水漫金山久流傳,今日方知是杜撰。</p><p> 法海原是高圣僧,顛倒歷史該翻轉(zhuǎn)。</p><p><br></p><p><br></p><p> 《金山寺的故事》——《鎮(zhèn)江二日游記》之一。</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易门县|
大丰市|
金寨县|
祁阳县|
锦州市|
周宁县|
句容市|
台安县|
肥西县|
同仁县|
墨脱县|
屏东县|
赤峰市|
陆川县|
横峰县|
尚志市|
栖霞市|
二连浩特市|
黄冈市|
德清县|
邵东县|
嘉善县|
荥经县|
衡东县|
澄城县|
大姚县|
湘潭县|
清水河县|
崇明县|
沙田区|
昭觉县|
五河县|
深泽县|
托里县|
金阳县|
芮城县|
武冈市|
桐梓县|
绥滨县|
镇安县|
浙江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