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五倍子即五備子,第二個字竟然找不到,上圖就是。</p><p>長五倍子的樹叫鹽麩木,巧合的是,鹽麩木的葉形與樗(臭椿)比較相似,都是羽狀復葉,許多人也會把鹽麩木與更常見的香椿和欒樹混淆,是以鹽麩木雖然常見,但不甚引人注意。不過鹽麩木的復葉有一個重要特征,它的葉軸上有葉狀寬翅,好似箭羽,這個特征很明顯,在花椒等蕓香科植物的葉子上常有相似結(jié)構。</p><p> </p><p>鹽麩之名來自它的果實,在秋季結(jié)果的時候,果實的外皮上會析出一層白霜,這些鹽霜是蘋果酸鈣的結(jié)晶,不能提供鈉元素,對于物資匱乏的古人來說,雖然可以調(diào)味,但無法代替食鹽。味道酸咸可口,古人用以調(diào)味飯菜,或小孩零食,或入藥,可止渴生津、解酒、止吐、避瘴等,跟現(xiàn)在的話梅差不多。它還有許多跟咸酸味有關的別名,如酸桶、醋桶、木鹽、天鹽、鹽梅等。</p><p>在中國,鹽麩木最重要的價值來自“五倍子”,這是一種蟲癭結(jié)構,當角倍蚜(Schlechtendalia chinensis)在鹽麩木復葉的葉軸翅上取食,所侵染之處便會膨大增生,形成一個密封的蟲癭包包,大量蚜蟲在蟲癭內(nèi)部取食,完成生活史,因此古代也俗稱“百蟲倉”。</p><p>蚜蟲在小葉片上取食也會形成小疙瘩狀的蟲癭,只有在葉軸處才能形成較大的“倍”蟲癭,蟲癭形態(tài)各異,有長有圓,大如拳頭或小如彈丸,光滑或棱角突起。《開寶本草》稱五倍子為“文蛤”,也是取其蟲癭形態(tài)。古代入藥,以那些長相崎嶇的“角倍”最為上乘,那些比較光滑圓潤的“肚倍”反而較次。同為鹽麩木屬的青麩楊上也會出產(chǎn)蟲癭,但也多為光滑形態(tài),不入藥用。</p><p> </p><p>蟲癭雖然是由昆蟲寄生引起,但通常對植物無害,甚至有益。角倍蚜的蟲癭可增強鹽麩木植株的光合作用,明顯促進枝葉生長,有蟲癭植株的側(cè)枝、復葉數(shù)量和小葉總面積都高于無蟲癭植株。而且蟲癭越大,小葉的總面積也越大。對于鹽麩木和角倍蚜來說,這是一種雙贏模式。</p><p>古代五倍子藥用,主要是用來治療肺熱咳嗽、瀉痢、止血、腫瘡等,將五倍子磨成粗粉,重復發(fā)酵,最后捏丸曬干,稱為“百藥煎”。不過它的另一作用更受歡迎,它是一種使用廣泛的黑色染料,尤其是染發(fā)。</p><p>據(jù)傳說五代開平年間, 有早生白發(fā)者,醉臥山野,把一株長滿肉瘤的植物壓在身下,酒醒后發(fā)現(xiàn)白長衫被染得墨黑, 經(jīng)反復洗滌仍不見褪色。遂采集葉上肉瘤,搗碎敷于頭發(fā),由此白發(fā)轉(zhuǎn)黑,傳于后世。</p> <p>這就是鹽麩木的葉子,注意,不是欒樹也不是花椒,更不是苦楝</p> <p>下圖五倍子成長的過程,圖片來自網(wǎng)絡,但是我在黃家溝山上確實見過,木有拍照而已</p> <p>比較大的五倍子</p> <p>摘來的五倍子要煮一下滅活,然后曬干。煮出來的水棕色的,蘸上這個水寫????在紙上晾干無色,遇淀粉變色,這個特性可以用來制作密信。不及時滅活,囊內(nèi)昆蟲還會繼續(xù)發(fā)育</p> <p>說起滅活,總有一些植物生命力頑強,比如景天科,馬齒莧科,仙人掌科的植物,還有那個蘭科的天麻,生曬幾乎無法完成,總是沒等曬干就生根了。所以需要蒸煮滅活。這些植物可以稱為天然的組培材料,一片葉子一段莖桿都會成為新的植株。但是天麻不會,只是會爛掉,這與天麻產(chǎn)于高海拔密林陽光不充分有關,切片滅活都不行,再就是天麻與真菌共生很難形成新植株。</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镇原县|
靖宇县|
凤庆县|
昆山市|
张家口市|
七台河市|
汶上县|
堆龙德庆县|
大埔区|
韶关市|
上高县|
隆安县|
南雄市|
兴安县|
根河市|
定襄县|
江陵县|
桦南县|
金乡县|
石河子市|
武胜县|
嘉峪关市|
孟州市|
庄河市|
望江县|
文成县|
浠水县|
莱州市|
团风县|
土默特右旗|
太湖县|
广南县|
永顺县|
凤庆县|
崇信县|
南乐县|
永顺县|
大方县|
内乡县|
锡林郭勒盟|
平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