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住房印記

雨林

<p>  小時候,對住房有清晰記憶的,是1965年秋天,我們一家五口搬到了通濟南坊15號院的西廈房,那一年我八歲。</p><p> 這是通濟坊三條巷子中靠南邊連排四合院中最西頭的一座院子。廈房也叫廂房,是整個四合院中面積最小的房子之一,和東廈房一樣,都是十九平方米。屋深淺而長,大概只有兩米多寬,七八米長,用木板隔成里外兩間。里間約七八個平方,是父母的臥室;外間約十一二平米,則是我們家的客廳、餐廳兼廚房,同時也是我們弟兄仨的臥室。那時,老百姓對住房沒有過高的奢求,只要能棲身就行,誰家房大誰家房小沒有人去攀比,也沒有人眼紅。盡管五口人蝸居在十九平米的小屋里,每月三塊多錢的房租對月工資只有幾十塊錢的父母來說,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但一家人還是安居斗室,其樂融融。</p><p><br></p> <p>  那個年代的住房與現在不可同日而語。住在四合院最大的不便是沒有自來水,吃水用水要到一百多米外的公共水龍頭去挑。于是我和七八歲的大弟便開始了每天抬水的勞動,一開始年幼力氣小,每次只能抬半桶,中途還得休息幾次。上了初中后,挑水的任務就落在我這個老大的肩上,一直挑到我高中畢業下鄉當知青。另外一個不便是全院兒二三十口人只有一個廁所,那時叫茅房,男女共用,誰進去把門插上,其他人只能在外面等著。每天早晨上茅房高峰時,外面便排起了隊,有人實在憋不住了只能匆匆跑回屋用便盆解決。這樣的廁所每隔三五天掏糞池的就得來一次,尤其到了夏天更是滿院子臭味,女孩子無不掩鼻匆匆躲開。院子里不僅沒有上水,也沒有下水,每家用過的臟水污水,都要桶提盆端的倒在后院的滲井里,每天產生的垃圾也要用籃子提著,在規定的時間倒在一百多米外的垃圾集中點。</p><p> 最難受的是西廈房冬冷夏熱,潮濕又不通風。到了冬天,窗縫門縫四處透風。雨雪過后,檐瓦上掛著長長的冰凌子,如果不生爐子,屋里也會結冰。每到冬天,母親就會用紙條把所有的窗縫門縫都糊上,但仍然擋不住那陣陣的寒意。只有每天做飯時,爐火才會給屋里增加些溫度,到了晚上就得把爐子封了,要不然定量供應的那點煤就不夠燒了,只能靠煙囪的那點余溫來取暖。每晚睡覺時,鉆被窩是最難嘗的事,里面冰涼難以伸腿,整夜人都縮成一團。后來母親不知從那兒弄了個打吊針的瓶子,晚上罐上熱水,給我們幾個輪流暖被窩,這樣才敢伸展睡覺了。</p><p> 到了夏天則是另一番景象,屋里悶熱難耐,門窗打開也一點風都沒有,每人一把大蒲扇成了必不可少的標配。到了三伏天的晚上,男人們卷上席子,或是搬上竹床和躺椅,光膀子睡在院子和過道里,雖然比屋里能涼快點,但又成了蚊蟲攻擊的對象。那時候連蚊香都是奢侈品,驅趕蚊子的辦法就是關嚴門窗,在屋里點燃六六六粉熏劑,靠濃烈的煙霧熏殺蚊蟲。半個小時后,打開門窗通風換氣,再等個把小時人才能回屋睡覺,但一進屋仍能聞到濃濃的六六六粉的味道。那時候人們也沒有什么環保意識,這種能熏死蚊蟲的煙霧,對人體肯定是有損害的。</p><p> 住平房還有一項技術活,就是每隔三五年就得糊一次頂棚,這對一個家庭可是一項龐大的工程。要借梯子、備報紙、打一大鍋漿糊,先用干凈的掃帚把頂棚上的灰土掃凈,再一張一張的往頂棚上貼報紙。技術好的貼的縫直平整,不會貼的則歪歪斜斜,皺皺巴巴,十九平方米的房子一般需兩天才能完工。頂棚糊好后,整個屋頂就如一個碩大的閱報欄,每晚躺在床上,都是讀著天花板上的文字入睡的。那時小弟正在上小學,有一晚他盯著天花板嘴里念念有詞:“西哈魯克親,王八日倒驚,外叫不長雞棚,飛到雞場歡迊。”聽的我哈哈大笑,原來是報紙上的通欄導語是這樣的:“西哈努克親王八日到京 外交部長姬鵬飛到機場歡迎”,楞是讓老三念成了打油詩。</p><p> 住平房還有一個難處是洗澡了。那時候家里都沒有衛生間,夏天洗澡還好辦,弄盆水湊合一下就算洗完了。小的時候,母親會用一個大木盆在院子里給我們弟兄仨輪流洗澡,大一點后,我和二弟都不愿在院子里洗澡了,懵懵懂懂的覺得在大庭廣眾之中洗澡似乎侵犯了我們的“隱私權”。洗澡到了冬天就難辦了,要到北大街的“北海浴池”去排隊。那時全西安城也沒有幾家公共浴池,整個北大街就此一家,可以想見洗澡排隊等待的情景。記得泡大池大概是成人兩毛錢,一米二以下的孩子一毛錢一張票。買過票后就就要排隊耐心等待了。排到了服務員會發給每人一把帶鑰匙的牌子,按號找到自己的柜子,脫光衣服,腰間圍上一條浴巾就可以進澡堂咧。挑簾入內,但見熱氣騰騰,水霧氤氳,沐浴者一個個赤條條若隱若現。大池內泡澡的老者們瞇了眼圍坐一圈,似乎在享受這難得的熱湯泡肌膚的舒坦。池邊上搓背的漢子將毛巾拍的啪啪作響,被搓者或爬或躺,皮膚已被搓的通紅,還不停的說鼓勁搓。孩子則抓住親水的機會,有的竟然在池子里扎起了猛子,揮臂狗刨了……那時的冬天,一兩個月去浴池洗一次澡,搓去垢甲,容光煥發,經脈暢通,渾身輕松,那真是一件隆重的盛事。</p><p> 再就是住平房老鼠多。家里所有的吃食都得封嚴扣緊,否則就成了老鼠的口中餐腹中食。于是逮老鼠的籠子、撲老鼠的夾子便成了院里的使用率頗高的家什,東家用了西家借,每每都會有戰利品,有一次韓勇家竟一次撲住了兩只老鼠。盡管如此,也難遏制住老鼠們超強的繁殖速度,偷食得手的老鼠亦然猖獗不已,似乎故意在挑逗人的耐性,常常夜深人靜時在頂棚上追逐打鬧,一會兒嘩啦啦跑到這頭,一會兒吱吱哇奔到那頭,攪的人心煩意亂,難以安眠。</p><p><br></p> <p>  從我小學二年級到高中畢業,我們家一直蝸居在這間西廈房里。看著三個逐漸長大的兒子,擠在一張床上實在憋屈,父親四處托人找門子,想換一處大點的房子。經過幾年的努力,一九七六年,我們家終于搬到西舉院巷一處新建的40多平米平房里。這是一個三進的有二三十戶人家的大雜院,我們家的房子在最后面的一個角落里。盡管住的比過去寬暢了,但南邊一個單位高高的圍墻擋住了陽光,加之緊挨著全院的公共廁所,一年四季不敢開窗,通風不良,光線差,住著并不舒暢。好在不用再挑水了,前后院各有一個水龍頭,院中間有滲井,大家做飯洗衣全在這里用水,比過去方便了許多。勤快的母親,還在后院養了幾只母雞,房前種了絲瓜和苦瓜,每年春夏屋前都爬滿了綠藤,墜著或大或小、或長或短的絲瓜和苦瓜,給我們家的餐桌上增色不少。</p><p> 進 入八十年代,父親用外匯券給家里買了一臺“日立牌”十四吋彩色電視機,從此,陋室增輝添彩,每天晚上全家人坐在電視機前,看《新聞聯播》,頗有些秀才不出門,便知天下事的自豪。記得還看了當時熱播的《聰明的一休》、《排球女將》、《大西洋底來的人》等外國電視劇,鄰居家的孩子也跑來湊熱鬧,大家看得興高采烈,如癡如醉。</p><p> 我們家在這個院子里住了大約八年。那時我已經下鄉插隊當了知青,后來又上大學,很少在家里住,只是在周末偶爾回家。在家里呆的長的有兩次,一次是從知青點回家復習高考,在家里住了一個多月,最終如愿考上了大學。一次是母親病重,在家也是住了一個多月,最后在這里送走了母親。這所房子,對我來說既有喜也有悲。如今這里的平房早不復存在,此處已經是高樓林立,面目全非了,但那所房子的模樣卻深深印在我的腦海里。</p><p> 一九八三年的春天我結婚了,新家在蓮湖路的一個大院里。和過去不同的是這次住進了樓房,盡管是那種每層一個露天通道的磚混簡易樓,但對我們來說已經是與過去有天壤之別的理想居所了。雖然只是兩居室,但家里通了自來水,有單獨的廚房,有獨立的衛生間,盡管只是一個蹲坑,面積不足一個平方,心里還是美滋滋的。我們住的這棟樓是妻子單位的家屬樓,鄰里彼此熟悉,關系融洽,互相串門諞閑傳借東西是常有的事。孩子們脖子上掛一把家門的鑰匙,放學不用接送,鄰居之間都會關照,不象現在一棟樓住著,老死不相往來,住了多年還相互不認識。</p><p> 住樓房也有不便之處。那時沒有液化氣,更沒有天然氣,做飯取暖全靠燒蜂窩煤。每次買煤都是難常事,為了省幾塊錢的送煤費,都是自己去煤場拉,拉到樓下再一趟一趟往樓上搬。我們家住四樓,每次搬煤都是艱辛的力氣活,直搬的氣喘吁吁,汗流浹背廣才算把煤運到樓上。樓道里,每家的門口都堆放著一摞摞的蜂窩煤,似乎誰家的煤堆越大誰家的日子就越富足。</p><p> 那時候根本沒有私家車,家里有一輛自行車就算大件了,每到周末擦車上油就成了主人必做的功課,車子擦的越亮說明主人越勤快。為防自行車丟失,每晚下班回家都要把自行車扛上樓,第二天早上上班再掂下樓。這一扛就是好多年,直到樓下建了有人值守的自行車棚才不再扛自行車上樓了。</p><p> 這種簡易樓隔音效果很差,上面一層鄰居家挪動家具的聲音,孩子游戲鬧騰的聲音都會從樓板上清晰傳來;下面一家兩口子的吵架罵仗聲、教訓孩子的吼叫聲都能斷斷續續聽到。到了夜里,鄰居家的呼嚕聲也能時強時弱的傳到你的耳朵里。每到做飯的時候,誰家炒菜,但聽嗞啦一聲,滿樓便飄起了蔥花香。住在這樣的簡易樓里,真是鄰里之聲相聞,煙火之氣濃郁。</p><p> 我們的樓對面住著一對三十多歲的年輕夫妻,三天兩頭吵架打仗,一會惱一會好便成了兩口子生活的常態。兩棟樓離的近,又是窗戶對窗戶,我們時常會看到兩口子在對面的窗戶里演繹著一幕幕夫妻“鬧劇”。女主角的特點是人胖嗓門大,一吵架就推開窗子向外喊著“國罵”,生怕鄰居們聽不到;男主人急忙關上窗,很快又被女人推開,如此幾遭,就聽到劈哩咕咚動了手,不一會女的便吱哇尖叫,隨后就是“救命啊”的呼喊聲……一開始鄰居還有去勸架的,久而久之,大家也習以為常了,知道出不了人命,隨他們鬧吧。這兩口子打的快好的也快,一會兒功夫兩人又嘻嘻哈哈、撒嬌賣乖、卿卿我我了。甚至連“做愛”都會廣而告之,時常二半夜就聽見女人氣喘吁吁,嗷嗷的大呼小叫——哎呀……舒服……有這樣不知害臊的奇葩作鄰居,真是令人難堪和無語。</p> <p>  大約到了八十年代后期,開始有了罐裝液化氣,城區中一部分居民結束了祖祖輩輩燒煤的歷史。剛開始是單位集中到陜北拉氣,回來后各戶用自行車馱回家,雖然扛煤氣罐上樓仍然是力氣活,但比起搬煤要省力不少。液化氣屬石化燃料,對居民來說是新鮮事物。不用不知道,一用果然好,燒液化氣熱效率更高也更衛生,用戶們贊不絕口,那可算的上是一場燃料的革命了。那一段時間,誰要是能在自行車上馱一罐液化氣,那一定是沾沾自喜,滿臉榮光了。</p><p> 為了解決家里不能洗澡的問題,單位給家屬樓每戶安裝了一臺燃氣熱水器,記得那是南京產“五環牌”的熱水器,雖然個頭不大,掛在廚房墻壁上,通上氣管和水管,啪啪的打著后衛生間的花灑就能噴出熱水了。衛生間雖然只有一平方,在蹲坑上蓋一塊木板,焉然就是一個淋浴間啦,全家人歡天喜地,從此可以在家里洗澡了,不用在單位的公共澡堂里排隊人擠人了,生活品質有了明顯的提升。</p><p> 這一時期,電冰箱、空調、洗衣機陸續進入尋常百姓家。我家買的第一臺冰箱是廣州產的“萬寶牌”電冰箱,容積不大,淡綠色的烤漆。上層可以凍冰,可以凍冰棍做冰激凌,成了女兒的最愛,整天纏著媽媽給她凍冰棍兒。我家買的第一臺洗衣機是寶雞產的“雙鷗牌”雙筒洗衣機,一個筒洗衣服一個筒甩干。老婆再不用每天手洗衣服了,按鍵一按呼隆隆洗衣機開始運轉,洗畢甩干就可以涼曬了,真是省力了不少。但國產洗衣機質量并不過硬,要么衣服絞在了一起,要么甩干時共振,洗衣機蹦蹦跳跳必須雙手壓住才行,用了一兩年又出現了漏水的毛病,過了幾年便被淘汰了。我們家買的第一臺空調是窗式空調,也是寶雞一家軍工企業產的。剛開始裝在窗戶上,也不知是安裝的問題還是質量問題,開機一會兒窗戶便開始共振,怎么擺弄都不行,尤其到了夜里,嗡嗡聲吵的人不厭其煩。沒辦法又拆下來,在墻壁上鑿了一個洞,安到了墻上才算安靜了下來。盡管費盡周折,總算是在盛夏里營造了一個涼爽的房間,為女兒學習提供了相對舒適的環境。</p><p> 進入九十年代,家居條件最大的變化有兩方面。一是家里安裝了電話。那時裝電話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提前向電信部門申請,審核你家住宅附近有沒有電話線路,如果有才能排隊、等待。申請一兩個月后,終于電信局的工人來安裝了,記得初裝費是三千五百多塊錢,相當于我三四個月的工資。老婆圖吉利,選了一臺紅色的電話機。裝好后,盡管己是下班時間,還是給辦公室撥了電話,聽著話筒里嘟嘟……的聲響,真是喜不自禁,老婆說看你嘴都裂到腮幫子上了。此后,我們家的電話機就像神一樣,被供在一張小幾上,老婆專門鉤了一塊花巾蓋在電話上,還不讓孩子亂動,生怕把電話弄壞了。二是九十年代中期,單位給家屬樓通了暖氣,盡管是那種傳統的燃煤鍋爐,燒鍋爐時轟隆隆的響聲很大,尤其到了晚上好像震的整棟樓都在顫動。加之煙囪里冒出的黑煙有一種嗆人的味道,過一兩天家里桌子上就會落一層黑黑的煤灰。盡管如此,有了暖氣還是讓居民們告別了冬天靠蜂窩煤爐架煙囪取暖的日子。</p><p><br></p> <p>  我們家在這棟樓里住了整整十七年。進入新世紀元年,女兒考到南郊一所中學,我們家便也搬到了南郊。南郊的房子是我們單位的住宅樓,雖然是一樓,但條件比過去好了許多,三室兩廳兩衛,一百三十多平米。這時人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條件都有了較大的提高,住房講求個性,所以建的都是毛坯房,需要自己裝修。第一次裝修房子,自己動手設計,找裝修隊施工,重新添置了家具,裝上了分體式的空調,前后折騰了多半年,終于搬入了期盼許久的房子,女兒也有了自己學習的房間。這里的供暖已改成燃氣鍋爐,煙囪不再冒黑煙,居民們也沒有了拂塵吸灰的煩惱。供水也是冷熱雙管,雙表計量。我們家距鍋爐房較遠,每次洗澡都要放一大桶水熱水才能出來,老婆說這真浪費呀。</p><p> 這時人們的住宅已不能僅僅滿足居住的要求了,還要追求精神需求。于是墻壁上掛了字畫,書柜里擺滿了圖書,不管有沒有時間讀,樣子總是要做的,似乎這樣才顯得有文化。蘇東坡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這是古代文人雅士對宅邸的要求。西安難覓竹子,我便在樓后種了兩株玉蘭樹,每到春天,佇立窗前,看花苞競綻,粉里透白,暗香疏影,十分的養眼。還心血來潮,購置了健身器材,最初一段還熱度很高,每天都要上去比劃一陣子,沒堅持多久便很少光顧了,后來干脆收到角落里,任其塵封閑置。</p><p> 規劃總是沒有變化快,這時小汽車開始進入尋常百姓家,小區院里開始一輛二輛私家車停在樓前,鄰居們很是羨慕,趴在車窗上往里瞅,詢價格問性能。沒過多久便三輛五輛,越來越多的各式各色的小汽車停滿了小區內的道路。建樓時沒有規劃停車場和停車位,隨著私家車的增多,有的一家幾臺車,停車真是一位難求了,下班回來晚了便無處停車,成了車主最頭疼的事。</p><p> 2006年秋天,女兒考上了外地一所大學。從此,這個三室兩廳的家只剩下我們老兩口,孩子不在,屋里頓時顯得空空蕩蕩,一下子寂靜了許多。住在這里還有一個不便的地方,就是無處走路散步。出了門,馬路上車流密集,塵囂市擾,總能嗅到汽車的尾氣味兒。每次出去散步,要么穿大街過二環到省體育場,要么去省黨校,那里門衛管的嚴時,會盤問半天,有時還不得入內。</p><p> 2013年,我們單位遷到了北郊,于是我們家也搬到了北郊的小區。這次買的房子是四室兩廳,面積比原來大了。與過去住過的房子最大的不同是每戶有了一個地下停車位,再也不為無處停車發愁了。小區的綠化也很好,草皮綠植,茂樹修竹,環境怡人。住在這里還有一個令人滿意的地方,就是離小區不遠有一處街心公園,旁邊還有一個菜市場,每晚飯后有了散步鍛練的去處。到了周末,只要不外出,早晚各到公園去散步,看春來秋往,觀花開葉落,悟眾生百態,再順便給老伴買點菜。</p><p> 但房子大了也有煩惱。首先是老伴,她說買這么大的房子,是給我把活尋上了,光打掃衛生就把人累的半死。我說找鐘點工來打掃吧,節儉慣了的老伴,嘴上說看不上別人干的活,實際上是怕花這個錢哩。剛住進來那陣子,還有新鮮感,這個房子看看那個屋里轉轉。時間久了,活動主要在餐廳和臥室,頂多在書房坐坐,客廳基本不去。老伴怕沙發落塵,用被單將沙發罩起來,偶爾來客才掀起來坐人,真正成了擺設。現在想想,當初買房貪大真是欠考慮,是攀比心態在作祟。俗話說:良田千傾,日食三餐;廣廈萬間,臥榻三尺。如今倡導綠色低碳生活,超出需求就是一種對資源的浪費。房不必大,夠住就好,這是現在我和老伴共同的認識。</p><p> 退休后,我和老伴商量,在海南的一個小鎮上,買了一套54平米一室一廳的房子,當起了候鳥一族,每年冬季在這里居住近半年時間。房子雖小,但遠離鬧市,親近自然,住著舒心自在。收拾屋子打掃衛生也便捷省力不少,老伴很是滿意,夸獎我說:這是你這輩子辦的最正確的一件事。</p><p> 我們家50多年住房的變遷,是我們的國家半個多世紀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縮影,也是老百姓生活水平提高的真實寫照。特別是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從貧窮落后向小康富裕的巨大轉變,我們這一代人即是親歷者,也是見證者。如今,城市居民人均住房面積已從改革開放初的幾平方米增加到幾十平方米,相當一部分居民家庭都不止一套住房。日子好了,消費應更趨理性,正如習主席說的:“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如果我們都能踐行習主席的號召,我們的發展就會更加綠色低碳,我們的國家就會向文明和諧社會邁進,你說是不是這么個理兒。</p>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云霄县| 合阳县| 宁波市| 莒南县| 阿坝| 大城县| 安陆市| 容城县| 古交市| 怀宁县| 景宁| 梧州市| 新绛县| 富顺县| 河东区| 丰城市| 阆中市| 丘北县| 驻马店市| 遵义县| 辛集市| 宁武县| 龙南县| 扶绥县| 剑川县| 哈巴河县| 保定市| 介休市| 扎兰屯市| 蒙城县| 安丘市| 丰顺县| 海南省| 分宜县| 苍山县| 翁牛特旗| 锡林郭勒盟| 长治市| 浦东新区| 泰顺县| 法库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