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公元291年,司馬氏諸王為爭奪西晉王朝的中央統(tǒng)治權,同室操戈,逐鹿中原,史稱“八王之亂”。公元304年,群雄蜂起,內遷的游牧部落紛紛舉兵自立,“五胡十六國”窮兵黷武,相互征伐不休。長江以北的中國大地上拉開了長達130余年的血腥混戰(zhàn)。暴政、戰(zhàn)亂、屠殺、天災、瘟疫……,暗無天日的中原淪為人間煉獄。絕望到極致的中原人為了尋求生路不得不舍離故土,舉家搬遷,一部分去往西北,一部分來到東南。散落在長江右岸丘陵地帶的一個個山間盆地,接納了部分風塵滿面的南下避難者。遠道而來的人們驚魂甫定,便拂去灰塵,建造起新的家園。來自中原文明里厚重的儒家文化開始在這山越之地沉積,中原大族密不透風的宗族秩序,嚴格的忠孝仁義禮節(jié),也都在這里一絲不茍地展開。一個將在日后名震四方的地理文化單元,也開始在這一磚一瓦中孕育,這便是徽州(宋徽宗宣和三年,即1121年,改歙州為徽州,府治今歙縣,從此歷宋元明清四代,統(tǒng)一府六縣)。 </p> <p class="ql-block">▼徽州一府六縣示意圖</p> <p class="ql-block"> 徽州向號“八分半山一分水,半分農田和莊園”。青山環(huán)繞,為徽州提供了避開亂世的屏障,但同時也扼住了徽州人生存發(fā)展的咽喉。山嶺連綿不絕,耕地開發(fā)困難,即使勉力墾辟,在弱酸性的土壤上播種谷物,收獲也要大打折扣。唐宋以后,遷入徽州的移民急劇增多,糧食生產捉襟見肘,全境百分之七十的口糧要到江西和江浙外購。為了獲得換取食糧的錢財,徽州人打破“重農抑商”的傳統(tǒng),靠山吃山,以賈代耕:伐竹木、辟茶園、植桑麻、制墨、制硯、割漆、造紙、燒瓷……。為了把生產好的貨物運送出去,人們又鑿石開路,在重山峻嶺中辟出一條條通往四面八方的商貿走廊。行商之路,不僅讓徽商積累了財富,同時也歷練了一身不折不撓的肝膽。在明清時期,稱雄中國商界500余年的徽商,就這樣在艱難險阻的考驗中揚名天下。素有“無徽不成鎮(zhèn)”、“徽商遍天下”之說,徽文化也成為中外學者重點研究的中華三大地域文化之一(指古代徽州一府六縣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總和,另兩項是敦煌學和藏學。徽學主要內容有:徽商、徽劇、徽菜、徽雕和新安理學、新安醫(yī)學、新安畫派、徽派篆刻、徽派建筑、徽派盆景等)。</p><p class="ql-block"> 現在的徽州早已不是行政歷史概念上的徽州。1934年婺源改隸江西成為肢解徽州的開始(1947年婺源劃回安徽,1949年婺源再次劃歸江西),那么1983年和1987年的兩次行政區(qū)劃變動則使徽州再次分裂:1983年徽州地區(qū)的太平縣(不屬徽州一府六縣,而為原明清時寧國府轄地)與原徽州府治(今歙縣)所轄的湯口等地劃屬安徽省直轄,成立縣級黃山市;1987年縣級黃山市撤銷,并入由“徽州地區(qū)”改名為黃山市的地級市。兩次區(qū)劃變動有其內在聯系,這便是所謂的徽州改名事件。徽州改名事件中,將黃山山名取代了徽州地名,與此同時,將績溪劃給了宣城管轄。從此,徽州名義上只剩下一個小小的徽州區(qū)了。如今,徽州已是歷史長河中的一個傳說,但這塊寶地卻依然承載著沉甸甸的傳統(tǒng)文化,其獨特的歷史風貌還是吸引了無數游人紛至沓來。</p><p class="ql-block"> 余先后兩次慕名來訪,但也都是匆匆一瞥,印象中的徽州很是令人難忘,尤其是粉墻黛瓦、馬頭墻林立的徽派建筑。</p> <p class="ql-block">一、黃山</p><p class="ql-block"> 黃山系中華十大名山之一,號稱天下第一奇山。現為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世界地質公園、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qū),國家級風景名勝區(qū),全國文明風景旅游區(qū)示范點。黃山代表景觀有“五絕三瀑”,五絕:奇松、怪石、云海、溫泉、冬雪;三瀑:人字瀑、百丈泉、九龍瀑。黃山有72峰,主峰蓮花峰海拔1864.8米,與光明頂、天都峰并稱三大主峰。有諺云“五岳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足見其美景魅力無窮,冠絕群山。余等飛杭州,再乘大巴抵達黃山腳下的湯口鎮(zhèn)。晚餐時,第一次知道臭鱖魚這道菜就是徽菜。次日一早登山,先看慈光閣。現在的慈光閣為上世紀所建,是為黃山博物館。歷史上這地兒古稱朱砂庵。明嘉靖年間(1522~1566年),玄陽道士居此,題額“步云亭”。明萬歷三十四年(1606年),普門僧來此,改為法海禪院。神宗敕封“護國慈光寺”,皇太后賜以佛經、佛像、袈裟、錫杖、缽盂等物,盛極一時,曾是徽、宣兩州禪林之首。慈光閣附近即登山之玉屏索道下站,跟著人流排個把小時的長隊乘索道至山上時,老天變臉,大雨迎客,直接影響了游山和拍攝。沿著較短的一圈環(huán)形線路,冒雨走過一線天、光明頂等看點,未去西海大峽谷和獅子峰一線,擇云谷索道下山。因是旅行社安排,行程不能自主變化,所以這一趟也就算是來過了吧。</p> <p class="ql-block">▼慈光閣</p> <p class="ql-block">▼玉屏索道 </p> <p class="ql-block">▼松樹及棧道</p> <p class="ql-block">▼怪石</p> <p class="ql-block">▼山道一線天</p> <p class="ql-block">▼光明頂氣象站前同伴大合影</p> <p class="ql-block">▼飛來石</p> <p class="ql-block">▼山中云霧</p> <p class="ql-block">二、黟縣</p><p class="ql-block"> 宏村隸屬黟(yī)縣,其保存完好的明、清、民國時期民居建筑群保護面積達28萬平方米,有明清建筑103幢、民國時期建筑34幢。宏村三面環(huán)山,坐北朝南,全村徽派建筑具有深厚的人文內涵,其獨特的水系(水圳、月沼、南湖)總體設計是這兒最大的亮點。主要景點有:南湖春曉,書院誦讀,月沼風荷,牛腸水圳,雙溪映碧,亭前古樹,雷崗夕照等。此地還是李安榮獲奧斯卡獎電影《臥虎藏龍》的外景地,系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11月,宏村被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p><p class="ql-block"> 宏村是汪氏家族的繁衍之地,南宋紹興元年,宏村始祖汪彥濟因遭火災之患,舉家從黟縣奇墅村沿溪河而上,在雷崗山一帶建十三間房為宅,是為宏村之始。全村建筑主要是住宅和私家園林,間有書院、祠堂等公共設施,建筑組群比較完整。各類建筑都注重雕飾,木雕、磚雕和石雕細膩精美,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村內街巷大都傍水而建,民居也都圍繞著月沼布局。住宅多為二進院落,有些人家還將圳水引入宅內,形成水院,辟有魚池。宏村古民居群是徽派建筑的典型代表,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p><p class="ql-block"> 汪氏宗祠是全村唯一的明代建筑,屬于祭祀先祖的場所。整個建筑平面呈"凸"字形,面闊24.40米,進深32.70米,脊高10.20米。門廳后二門為四柱三間五樓貼墻門樓(又稱五鳳樓),上有“恩榮”和“世德發(fā)祥”的刻字,整體氣勢恢宏。再里即樂敘堂,迎門六扇屏風刻有《思齊公樂敘堂記略》(背面刻《朱熹家訓》),記錄了宏村七十六世祖汪思齊邀好友縣尹黃諱彪為汪氏宗祠取名的全過程。庭柱上有對聯“非因報應方為善,豈為功名始讀書”,為善和讀書是人的內在需求,說明作者的人生境界還是很高的。除此一地,德義堂、敦厚堂、敬德堂、敬修堂、承志堂、樹人堂、桃園居、舒氏宗祠、南湖書院等,也都是不可多得的清代遺存。山水之間的宏村享有“中國畫里的鄉(xiāng)村”之美稱,確實值得一看!</p> ▼遠眺宏村 ▼宏村入口 ▼宏村南湖 <p class="ql-block">▼宏村村頭</p> <p class="ql-block">▼宏村馬頭墻</p> <p class="ql-block">▼宏村攤販</p> ▼宏村月沼 ▼宏村汪氏宗祠 <p class="ql-block">▼宏村“恩榮”五鳳樓</p> <p class="ql-block">▼宏村月沼邊的民宅</p> <p class="ql-block">▼宏村店鋪墻上的速寫與同伴</p> <p class="ql-block">▼宏村南湖湖畔同伴合影</p> <p class="ql-block">▼宏村南湖畫橋同伴合影</p> <p class="ql-block"> 西遞是宏村的近鄰亦屬黟縣,也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樣入列世界文化遺產名錄,都是妥妥的網紅。西遞位于古徽州府以西、宏村以南,因此處曾設驛站“鋪遞所”而得名。村中居民大多姓胡,遠祖是唐太宗李世民。其十二代孫唐昭宗因朱溫叛亂被殺,只剩幼子由義祖胡三公帶往徽州府婺源考水,取名胡昌翼,直到他考取后唐明經科進士,才告知身世。昌翼公從此放棄功名,潛居考水研究經學,并教誨兒孫不得復宗重新姓李,以示感恩銘德。其第五代孫胡仕良,因事赴金陵途經西遞鋪,見附近溪水自東向西而行,有天馬涌泉之勝和犀牛望月之奇,認為此處非等閑之地,愛之。于1047年舉家遷來西遞,在風水先生的指點下,按照船形建西遞村,寓意借水西行,取其真經,大吉而發(fā)。從此代代繁衍生息,迄今胡氏兒孫已傳至三十六代,故有“真李假胡”之說和“明經胡氏”之稱。</p><p class="ql-block"> 西遞村是一個古樸典雅,底蘊深厚的古村落。既有古徽州精湛的“三雕”建筑藝術,又有濃郁內涵的人文景觀,從而形成了崇文尚禮的徽州地域文化之顯著特征。村前矗立明萬歷年間胡文光刺史牌樓,全用本地黑色黟縣青石建成,雕琢精絕,巍峨高聳,為我國石坊建筑中之瑰寶。漫步村中,粉墻黛瓦,鱗次櫛比;青石鋪路,巷貫街連;鑲嵌漏窗,鏤空門罩。層層疊疊皆飛檐翹角,突兀多資馬頭墻林立。民宅廳堂雕梁畫棟描金飛彩;攔板斗拱窗扇門臉細做木雕。天花板上飾有絢麗彩繪,廂房板壁配以典雅書畫。廳堂高懸內涵豐富、寓意深刻的楹聯,不僅予人以美學之享受且曉人以處世哲理。前庭后院全都綴以花壇水池,隔以低墻漏窗,飾以磚石雕刻,植以花木盆景,絢麗多姿,琳瑯滿目!至今仍然保留著明清古民居300余幢,其中保存古樸完整的還有124幢,素有“桃花源里人家”之稱。可看之處,比比皆是:凌云閣、瑞玉庭、桃李園、東園、西園、大夫弟、敬愛堂、履福堂、青云軒、膺福堂、篤敬堂、仰高堂、尚德堂、惇仁堂、追慕堂等,都是各具特色的徽派建筑精品。</p> ▼遠眺西遞 ▼西遞胡文光牌坊 ▼西遞村口 ▼西遞民宅之一 ▼西遞民宅之二 ▼西遞民宅之三 ▼西遞胡氏宗祠 ▼西遞敬愛堂 ▼西遞追慕堂 ▼西遞惇仁堂 ▼西遞街景和寫生的學生之一 ▼西遞街景和寫生的學生之二 ▼西遞窄巷 <p class="ql-block">三、<span style="font-size: 18px;">歙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span>棠樾隸屬歙(shè)縣,以一連七座牌坊(鮑燦孝行坊、慈孝里坊、鮑文齡妻江氏節(jié)孝坊、樂善好施坊、鮑文淵繼妻吳氏節(jié)孝坊、鮑逢昌孝子坊、鮑象賢尚書坊)著稱于世,系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棠樾牌坊群,不僅體現了徽文化程朱理學“忠、孝、節(jié)、義”倫理道德的概貌,也包括了內涵極為豐富的“以人為本”的人文歷史,同時亦是徽商縱橫商界五百余年的重要見證,每一座牌坊都有一個情感交織的動人故事。乾隆皇帝下江南的時候,曾大大褒獎牌坊的主人鮑氏家族,稱其為“慈孝天下無雙里,袞繡江南第一鄉(xiāng)”。近旁的敦本堂(鮑氏支祠)、清懿堂(女祠)、世孝祠和鮑氏花園都值得一看。其中,清懿堂建于清代嘉慶年間,是棠樾村大鹽商鮑氏二十四世祖鮑啟運創(chuàng)建,借以紀念為徽商的輝煌同樣作出犧牲和貢獻的鮑氏婦女。享堂之上高懸“清懿堂”三字巨匾,出自書法家鮑鉁之手,另一塊“貞孝兩全”的橫匾,則是清代名臣曾國藩所書。堂以“清懿”為名,取的是“清白貞烈、德行美好”之意。在男尊女卑的封建時代,女性均與祠堂無緣,除非因觸犯族規(guī)在這兒接受懲罰。如同名字不能列入宗譜一樣,女性祖先在祠堂里沒有牌位,甚至在祭祀活動時她們連祠堂的大門都不能進入,惟獨這“清懿堂”石破天驚地成為一個個例。</p><p class="ql-block"> 現在的棠樾牌坊群周圍,依舊還是農田,沒有圍擋,保持原貌,非常難得。因著它的古樸,很多古裝影視劇選此做了外景地,比較著名的有1987版《紅樓夢》、《聊齋》、《煙鎖重樓》等等……</p><p class="ql-block"> 于是你徘徊在這兒,耳邊就仿佛又會響起瓊瑤寫的歌詞:</p><p class="ql-block"> 有一天故人遠去,</p><p class="ql-block"> 有一天繁華落盡,</p><p class="ql-block"> 那七重古老的門,</p><p class="ql-block"> 依舊傲然佇立,</p><p class="ql-block"> 無語向黃昏……</p> <p class="ql-block">▼牌坊群之一</p> ▼牌坊群之二 ▼世孝祠 ▼鮑氏支祠(敦本堂) ▼鮑氏支祠同伴大合影 ▼清懿堂(女祠) ▼鮑家花園入口 ▼鮑家花園 <p class="ql-block">四、屯溪</p><p class="ql-block"> 屯溪歷史上隸屬休寧。屯溪老街原名屯溪街,由新安江、橫江、率水河三江匯流之地的一個水埠碼頭發(fā)展起來,所以又被稱為流動的“清明上河圖”,是保存最好的一條明清風格徽州古街,系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核心段東起青春巷口,西至鎮(zhèn)海橋,長832米,街寬5~8米不等,面積13萬平方米。老街包括1條直街、3條橫街和18條小巷構成。路面為褐紅色麻石板,整條街道,蜿蜒伸展,首尾不能相望,街深莫測,是中國古代街衢的典型走向。店鋪門楣上流光溢彩的金字招牌,古色古香,不少出自王朝聞、啟功、沈鵬、亞明、唐云、林散之、黃苗子、費新我等書壇魁星之手,當然也有省內名家和地方書法精英的墨跡。</p><p class="ql-block"> 徽州文化的眾多門類在屯溪老街都有很好的表現。街內有中共皖南特委舊址、同德仁藥店等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清代著名思想家、學者、“乾嘉樸學”的代表人物戴震紀念館。整條老街店鋪300余家,其中歷史悠久的就有60多家,“同德仁”、“茂槐”、“老福春”、“汲古軒”、“藝林閣”、“徽寶齋”等老店,都掛有老字號牌匾。老街店家主要經營文房四寶和土特產品。這里有徽墨、歙硯、徽漆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工藝品;有“祁紅”“屯綠”“黃山毛峰”“太平猴魁”等享譽中外的名茶。屯溪老街是博大精深的徽州文化的集中展示窗口,以粉墻黛瓦馬頭墻和徽州三雕為主要特征的徽派建筑文化;以同德仁藥店為代表的新安醫(yī)學文化;以書畫、匾額、楹聯為代表的新安書畫文化;以老街一樓、老徽館為代表的徽菜文化;以歙硯徽墨為代表的文房四寶文化;以三味茶館等為代表的徽州茶文化以及以館藏器物和工藝品為代表的民間器物文化,共同構成了這一獨具特色的文化旅游休閑街區(qū)。</p> <p class="ql-block">▼老街牌坊</p> <p class="ql-block">▼新蘇老徽館</p> <p class="ql-block">▼萬粹樓</p> <p class="ql-block">▼德陽樓</p> <p class="ql-block">▼老街上的石獅</p> <p class="ql-block">▼歙硯店鋪前的魚缸</p> <p class="ql-block">▼天籟谷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五、婺源</p><p class="ql-block"> 婺源古屬徽州府,現隸江西上饒。婺源縣域旅游以縣名為國家AAA級景區(qū),全國唯一。</p><p class="ql-block"> 篁嶺建村于明代中葉,至今已有500多年歷史。篁嶺梯田疊翠鋪綠,村莊聚氣巢云,被稱為“梯云人家”。篁嶺屬典型山居村落,民居圍繞水口呈扇形梯狀錯落排布,景區(qū)由索道空中攬勝、村落天街訪古、梯田花海尋芳及鄉(xiāng)風民俗拾趣等游覽區(qū)域組合而成。初至篁嶺,讓人眼前一亮,真沒想到在山嶺之上居然能有這樣一座建筑考究、頗具規(guī)模的山村。篁嶺以曬秋著名,全村房屋錯落排布在落差近百米的山坡上,家家戶戶在屋頂、庭院、門前搭起曬架,曬秋便呈現出很美的層次感,逐步成為畫家和攝影家追逐創(chuàng)作的素材,游人日增,遂成網紅。</p><p class="ql-block"> 篁嶺雖是山居,建筑可并不馬虎,牌坊、祠堂、民居一樣不缺,徽派風格一以貫之,其中五桂堂、怡心樓、樹和堂等幾座老宅都不容錯過。天街是這個景點的食街,一應當地美食皆有出售。</p> ▼篁嶺曬秋之一 ▼篁嶺曬秋之二 ▼篁嶺曬秋之三 ▼篁嶺曬秋之四 ▼篁嶺曬秋之五 ▼站在高處看篁嶺 ▼篁嶺怡心樓 ▼篁嶺樹和堂 ▼篁嶺民宅之一 ▼篁嶺民宅之二 ▼篁嶺民宅之三 ▼篁嶺民宅之四 ▼篁嶺民宅之五 ▼篁嶺民宅之六 ▼篁嶺磚雕 ▼篁嶺木雕 ▼篁嶺御賜上善若水坊 ▼篁嶺街市 ▼篁嶺花溪水街 ▼篁嶺婺源民俗文化展覽館 ▼篁嶺五鳳樓 <p class="ql-block"> 月亮灣是S201省道上的一處小景點,因河灣形似月亮得名。在隔岸遠山和一片民居的的映襯下,山水之間漁火點點,三五農婦臨湖漿洗,田園景色和諧秀美。時常引得路人紛紛駐足,亦深得攝影愛好者喜愛。</p><p class="ql-block"> 江嶺南臨曉起,東接溪頭,地處婺源縣最東北,是婺源最值得去的地方之一。每逢春季山間盆地即成油菜花海,層層疊疊一望無際,田園之美無與倫比。</p><p class="ql-block"> 龍尾村位于婺源縣溪頭鄉(xiāng),村后一條龍溪河,景色唯美,河水碧綠如玉、清澈見底;河岸青竹綠樹,紅葉似火;河面竹排飛網,恰似畫中。</p><p class="ql-block"> 漳村,古稱漳溪,始建于南宋末年,邑內浙源王姓建村。村莊位于思口鎮(zhèn),是四省通衢的徽商古埠。清代興盛時期,全村有1000多戶人家,算是婺源有名的官宦之村,清代任七品以上官員100余名。走出過太仆寺少卿王友亮、山西平陽知府王文德等一批達官顯貴。婺源籍入《清史稿》者共計5人,而漳村王友亮、王鳳生父子就占其二,“一門四才媛”(王少華、王瑤芬、王玉芬、嚴永華)更是徽州無雙。同樣,“四世觀察”、“六世大夫”也成了這兒一張獨有的歷史名片。抄錄王友亮吟誦漳溪板橋的一首《漳溪晚步》于后,與諸君共賞:</p><p class="ql-block"> 南岸十畝竹,北嶺千株松。碧溪貫中央,寫此松竹容。</p><p class="ql-block"> 幽人喜清景,逍遙曳孤筇。遠尋板橋去,著腳聲跫跫。</p><p class="ql-block"> 風定數游鯉,日斜聞近春。野老忽前揖,請嘗新酒濃。</p><p class="ql-block"> 漳村這板凳橋也是一絕,長約百米,號稱中國最長,每年水毀,每年再建,永遠都是新的。哦,漳村還是電影《閃閃的紅星》的外景地,潘東子“小小竹排江中游, 巍巍青山兩岸走……”就是在這兒拍攝完成的。</p> ▼月亮灣漁火 ▼江嶺之晨 <p class="ql-block">▼龍尾飛網</p> <p class="ql-block">▼漳村板凳橋</p> <p class="ql-block">▼漳村漁夫</p> <p class="ql-block">▼河鴨戲水</p> <p class="ql-block"> 石城,位于婺源縣西北的大鄣山鄉(xiāng)境內 ,有“中國最美鄉(xiāng)村”之稱。每年11月中下旬,楓樹開始變紅,這里便成了攝影愛好者的天堂,楓樹環(huán)抱,晨霧懸掛樹腰,紅楓在晨霧中若隱若現,加上早晨村民的炊煙,在這個小山洼里匯聚,構成如夢幻般之仙境……,但余等趕的不巧,適逢陰雨。</p><p class="ql-block"> 菊徑與石城相鄰,山環(huán)水繞是其最大的看點,被譽為中國最圓的村莊。菊徑村是明代名臣何如寵的故里,村內有宋代何氏祠堂。祠堂內原有大明崇禎皇帝于崇禎元年御筆親賜的皇匾“黃閣調元”(2011年被盜),背景是祝賀其“榮登宰相之位,執(zhí)掌天下大政”。</p><p class="ql-block"> 察關位于浙源鄉(xiāng)北部,由唐朝廬源先鋒兵馬使詹必勝之子詹之諫于唐僖宗時所建,迄今已有1200余年。察關以一座古老的祭酒橋(石橋長約42米,寬約6米,內高約7米,跨徑約14米)出名,亦因此成為電影《閃閃的紅星》、《捕蛇少年》、電視劇《致青春》等的主要外景地。</p><p class="ql-block"> 鳳山地處浙源鄉(xiāng),是金庸(查良鏞)故里,村史已逾千年,村人多為查姓。村中查氏宗祠是婺源、海寧查氏后裔保存的唯一一座古祠。村頭浙溪旁有龍?zhí)鞂毸ㄓ诿鞒f歷年間(1618年),距今已有400年之久。塔為磚石結構,高30余米,六面七層,是村中制高點。腰檐層層支出,寬度向上遞減,每層檐角上懸掛鐵鈴,風起時,鐵鈴錚錚有聲,意寓村中平安。塔內有階梯上升,可登高遠眺。</p><p class="ql-block"> 清華鎮(zhèn)竹安堂傘廠是一家傳統(tǒng)油紙傘作坊。傳統(tǒng)油紙傘的制作過程非常繁雜,全部依賴手工完成。民間有諺語:工序七十二道半,搬進搬出不肖算。大致來講,有如下步驟:</p><p class="ql-block"> 號竹:即挑選竹材,加工成竹篾;</p><p class="ql-block"> 制作骨架:削傘骨,并進行水浸、日光晾曬等處理,然后鉆孔、拼架、穿線、串聯傘柄傘頭;</p><p class="ql-block"> 上傘面:把裁好的紙粘上骨架,隨后修邊、定型,曝曬;</p><p class="ql-block"> 繪畫:于傘面繪上圖案,曬干;</p><p class="ql-block"> 上油:最后在傘面刷上熟桐油,待完全干后即告完工。</p> ▼遠眺石城 ▼俯瞰菊徑 ▼察關祭酒橋 ▼鳳山查氏宗祠 ▼鳳山龍?zhí)焖? ▼清華竹安堂傘廠 <p class="ql-block"> 對沖地處鎮(zhèn)頭鎮(zhèn),美景類似石城,也是賞楓的好地兒,但余等又趕上了大雨。</p><p class="ql-block"> 游山亦屬鎮(zhèn)頭鎮(zhèn),是婺源最大的自然村,始建于北宋太平興國年間(976~984年),由董知仁從德興海口遷入,被稱為“千煙”之村,主姓董氏,歷38世。和大多數保存較完好的古村落一樣,游山村也處于群山環(huán)抱之中。古村布局奇特,游山小溪呈太極圖形S,南北兩岸人煙稠密,九條溝水匯入小溪(人工河)穿村而過,喻為九龍下海。村口溪上橫臥一石橋帶廊,名題柱橋,有對聯曰:橋高亭更高重重關閉財氣,村大龍尤大隱隱稠密人煙。古村徽派建筑頗多,梁坊門扇精雕細琢,各類壁畫拙樸傳神。村中,祠堂總祠、分祠仍存有7座,建筑藝術和工藝水平均不輸其它名村。</p><p class="ql-block"> 考水茶園獲評婺源縣十大景觀茶園第二名,慕名至此一看果然壯觀。唯老天不夠配合,繼續(xù)陰天。</p> ▼對沖秋色 ▼游山題柱橋 ▼游山街景 ▼游山村婦 ▼游山老宅之一 <p class="ql-block">▼游山老宅之二</p> ▼游山窄巷 ▼游山嘉會堂 ▼考水茶園 <p class="ql-block">▼考水茶園同伴大合影</p> <p class="ql-block"> 在婺源縣城里主要看了三個去處:萬壽寺、太子太保坊和婺女廟,看過之后方知都是新建。萬壽寺是在舊址上重建;太子太保坊是根據史料創(chuàng)建;婺女廟則是根據傳說選址再建。</p> ▼婺源萬壽寺 ▼婺源太子太保坊 ▼婺源婺女廟 六、三清山<div> 既然已至婺源,于是就近也去看了三清山。其因玉京、玉虛、玉華三峰宛如道教玉清、上清、太清三位尊神列坐山巔而得名。其中玉京峰為最高,海拔1819.9米,是江西第五高峰和懷玉山脈的最高峰,也是信江的源頭。三清山是道教名山,世界自然遺產地、世界地質公園。世界遺產大會認為:三清山在一個相對較小的區(qū)域內展示了獨特花崗巖石柱與山峰,豐富的花崗巖造型石與多種植被、遠近變化的景觀及震撼人心的氣候奇觀相結合,創(chuàng)造了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景觀美學效果,呈現了引人入勝的自然美。親至一看,山景果然震撼!可惜因為時間和天氣關系并未能游走全山,只看了女神峰附近,爬了玉皇頂,在山上宿了一宿,第二天大雨,只好下山去也。</div> ▼女神峰 ▼巨蟒出山 <p class="ql-block">▼三清山德國游客與同伴合影</p> 七、景德鎮(zhèn)<div> 大巴返程途中路過瓷都景德鎮(zhèn),匆匆趕往中國陶瓷博物館,本想一看究竟卻忘了當日是周一,結果吃了閉門羹。</div> ▼景德鎮(zhèn)中國陶瓷博物館 小結:<div> 在徽州歷代名人中,有一種說法:文不過朱熹(宋代儒學大師);武不過胡宗憲(明代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都御史加少保);商不過胡雪巖(清代紅頂商人);學不過胡適(五四新文化運動領袖);政不過前代領導人。可見,徽州是大用之地,不乏圣賢輩出,這都與徽州文化傳承分不開。正因為資源缺乏的危機意識,才磨礪了徽州人拼搏奮進、百折不撓、吃苦耐勞的創(chuàng)業(yè)精神。愈是窮惡之地,愈生奮發(fā)之志,儒根生鄒魯,中興在徽州。只有經歷過餓肌苦志,才可負重遠行,徽州文化的精髓,在于知行合一矣!</div>
主站蜘蛛池模板:
军事|
皋兰县|
清河县|
清苑县|
平远县|
北安市|
封开县|
凌源市|
长葛市|
永城市|
临沧市|
栾川县|
保亭|
喀喇|
阿城市|
于都县|
玛多县|
曲周县|
东丰县|
淮北市|
湖南省|
沙坪坝区|
陇西县|
恭城|
娄烦县|
深州市|
敖汉旗|
宁城县|
静安区|
西丰县|
友谊县|
洮南市|
区。|
扎囊县|
镇康县|
临沂市|
莱州市|
临颍县|
霸州市|
浦县|
兴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