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文/圖:一間茅廬</p> <p><br></p><p> 我的外婆生于晚清宣統年間,記憶中她常年穿著一件藍布斜襟大褂 ,前襟上系著一塊手帕的小腳女人。她一生勤儉善良,拉扯了四個兒女。在我小時候,外婆經常給我講,狗“忠”,貓“奸”的故事。這些故事至今仍然留在我的記憶里揮之不去。長大了,我自然明白,貓狗原無忠奸之分,是人有忠、奸之心,便將這種根深蒂固的意識轉嫁給了貓狗。</p><p><br></p><p><br></p> <p> </p><p> 說起來,狗的個性“死忠”。一生只忠于一個主人,即便是主人一生只給它吃屎也不離不棄;甚者,將之剝皮剔骨下鍋烹飪,它即便搖尾乞憐也不肯逃走。而貓本性高傲,放蕩不羈,獨來獨往,若主人對它不好了,它便橫眉冷對,一去不返,這種率性的態度,民間稱之為“記仇”。因為這種“記仇”,貓的主人不得不盡量討好于它。</p><p><br></p><p> 按照儒家文化思想的說法,狗的“忠”是一種對君、對師、對父,對主人的逆來順受,而貓的“奸”則是用它不屑或高傲的態度對主人不友善的一種回應。</p><p><br></p><p> 說來也是好笑,盡管狗對主人盡忠職守,卻并沒有給世人留下好印象。在中國流傳千年的成語中關于狗的形容基本都是貶義的。諸如:“狗續金貂”、“狗眼看人”、“狗仗人勢”、“狗行狼心”、“飛鷹走狗”、“狗膽包天”等等不一而足。最可悲的便是“藏弓烹狗”這句成語了,倒盡了主子的無情,奴才的悲涼。不過,終究是此狗非彼狗,自古以來,奴才對主子的卑躬屈膝,搖尾乞憐、假以辭色,狐假虎威的作風讓四條腿的狗背了千古罵名。</p><p><br></p><p> 與狗不同,貓的命運在古代卻是非富即貴,唐宋時期可謂是集三千寵愛為一身。</p><p><br></p><p><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把玩著這件宋元時期“五福臨門玉貓擺件”,我悠然自得地想起了南宋詩人陸游的《贈貓》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鹽裹聘貍奴,常看戲座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時時醉薄荷,夜夜占氍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鼠穴功方列,魚餐賞豈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仍當立名字,喚作小於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這首五言律詩的意思是說:我用一包鹽作為聘禮換回來了一只(貍奴)小貓,它經常在我的座椅邊上嬉戲。也時常看著它陶醉在薄荷的味道里不能自拔。這個小家伙每天晚上都要占據著我的(氍毹 )毯墊。它剛剛立下了捕捉老鼠的功勞,我怎么可能不給它一頓豐盛的魚宴做為犒賞呢?按例應該給它起個名字了,我就叫它(小於菟)小老虎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鹽在古代社會是官府專賣商品,它極其珍貴,私自販鹽是死罪。在這首五言律詩里,作者用了鹽作為聘禮交換了一只貓,由此可見貓在南宋時期的尊貴地位!無獨有偶,北宋詩人黃庭堅也寫了一首《乞貓》的詩,詩中寫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秋來鼠輩欺貓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窺甕翻盤攪夜眠。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聞道貍奴將數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買魚穿柳聘銜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這首詩里,黃庭堅將聘禮寫成了魚。他家里的一只老貓在秋天不幸死了,家里老鼠成災不僅窺視裝糧食的(甕)大缸,還爬到了盤子上上跳下竄,灶房里呯啪作響,讓我夜夜失眠。聽說鄰居家里的一只貓產崽了,我急忙去買了幾尾魚用柳枝串起來作為聘禮來換取一只小貓(銜蟬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如果認為宋代文人用鹽和魚去交換一只貓的行為已經表達了貓在兩宋社會尊崇的地位,那就大錯特錯了。早在春秋時期,貓就已經被封神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漢代《禮記· 郊特牲》中就有祭祀貓神的記載。在這篇一萬多字的雜記中寫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天子大蠟八。古之君子,使之必報之。迎虎迎貓,為其食田鼠也,迎虎,為其食田豕也,迎而祭之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周天子于臘月農事完畢后舉行蠟祭,祭祀八種神靈,其中就包括貓。貓捕食田鼠,虎捕食野豬,都保護農作物免遭破壞,因此應當受到人們的報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這段文字中,我們看到貓之所以被封神是因為它捕鼠有功,保護了糧食,在兩千多年前的農耕社會,民以食為天,貓抓老鼠減少了糧荒,自然被統治者封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貓在中國被發現及馴養不過三千多年歷史,這段文獻記錄說明貓被發現不久就走向神壇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到了唐代貓的地位進一步提高,在《舊唐書·禮儀志四》中對“祭貓”的禮儀進行了詳細的記載,其中寫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五方之貓、於菟及龍、麟、朱鳥、白虎、玄武,方別各用少牢一,各座籩、豆、簠、簋、俎各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每年冬天,唐朝的皇帝都會在都城南郊蠟祭百神,祭祀的對象除了先嗇(神農氏)、司嗇(后稷)等農業神,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等神獸外,還包括貓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年終大祭中,貓能與主宰農耕的神農氏等神靈被共同祭祀,且能享受諸侯、卿大夫才能享受的祭品——太牢(羊、豬各一只),可見貓在古代人心中的地位之尊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從史料上的記載看,漢唐時期貓就走向了高高在上的神壇,宋代文人墨客以鹽、魚為聘禮迎回家一只小貓便不足為奇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海口市|
屏东市|
佳木斯市|
陇西县|
玉山县|
弥勒县|
平南县|
永善县|
江城|
通化县|
枣庄市|
申扎县|
天祝|
清河县|
平遥县|
三明市|
沁阳市|
长沙县|
肥乡县|
崇文区|
奉化市|
将乐县|
沽源县|
邢台县|
青河县|
同仁县|
扎囊县|
双桥区|
花垣县|
万载县|
五河县|
鄂尔多斯市|
阿克陶县|
衡阳县|
乐陵市|
嘉定区|
阿拉善右旗|
永嘉县|
乃东县|
菏泽市|
迁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