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隨州市博物館位于湖北省隨州市擂鼓墩大道98號,東臨厥水河畔,南望白云湖,西依擂鼓墩古墓群(曾侯乙編鐘出土地),北與炎帝神農故里相呼應。</p> <p class="ql-block">博物館采用楚漢宮殿式建筑,一主四翼的結構,造型采用楚國建筑“一殿”“多臺”的組成風格,外形體現出了“楚城”和“編鐘”的特色。</p> <p class="ql-block">來到隨州博物館,首先參觀曾國迷蹤-隨(曾)國歷史文化展。</p> <p class="ql-block">曾國迷蹤:西周至戰國中晚期,在以隨州為中心的一片區域內,出現了一個有文獻記載,但不見于青銅器銘文的隨國;一個無文獻記載,但在出土的青銅器銘文中大量出現的曾國,由于這兩國在地緣及時限上互相重合,且同為“姬”姓諸侯國,研究者普遍認為歷史文獻中的隨國,就是青銅器銘文中的曾國,隨國與曾國應是一國兩名。</p> <p class="ql-block">《曾國迷蹤》展廳就以時間為脈,主要展出了商代至春秋戰國時期隨州地區出土的“扉棱提梁卣[yǒu]”、“噩侯方罍[léi]”、“菱形勾連云紋敦”等種類豐富的青銅器,該展廳位于博物館主館。</p> <p class="ql-block">在隨棗走廊地區,考古發現有大量西周和春秋戰國時期的青銅器,但青銅器銘文不見”隨國“之名,而”曾子”、“曾伯”、“曾侯”卻頻繁出現,表明這里確有一個曾國存在。</p> <p class="ql-block">曾國與隨國是什么關系?這成了一個歷史之謎。西周至戰國中晚期,在以隨州為軸心的一片區域內,曾、隨同時存在:一個是文獻有記載,但不見于青銅器銘文的隨國;一個是文獻無記載,但在出土的青銅器銘文中大量出現的曾國。</p> <p class="ql-block">由于隨國與曾國在地望及時限上重合,且同為“姬“姓諸侯國,研究者普遍認為歷史文獻中的隨國,就是青銅器銘文中的曾國,隨國與曾國應是一國兩名。</p> <p class="ql-block">這是簋 (gui)是盛放煮熟的黍、稷、稻、梁等飯食的器具。商周時期,簋是重要禮器。特別在西周、它和列鼎制度一樣,在祭祀和宴饗時以偶數組合與以奇數組合的列鼎配套使用。據記載,天子用九鼎八簋,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元士三鼎二簋。簋在考古發掘出土時也以偶數組合為多。出現在商代中期,消失于戰國晚期。</p> <p class="ql-block">曾候乙墓:1978年夏,在隨州市西北郊的擂鼓墩,考古工作者發掘出了一座2400年前的曾國國君墓葬-曾侯乙墓,該墓葬共出土禮器、樂器、兵器、車馬器、金玉器、漆木用具和竹簡15000余件。</p> <p class="ql-block">《曾候乙墓》展廳位于博物館主館一樓北廳,展廳面積達615.13平方米,該展廳著重展出了曾侯乙墓出土的最有代表性的文物54件套,主要有青銅器、漆木竹絲器、兵器與車馬器、金玉器和樂器等種類,其中包括了曾侯乙編磬[qìng]、曾侯乙銅鑒、曾侯乙尊盤等展品,揭示了古時諸侯國巔峰時期的文化與生活。</p> <p class="ql-block">《擂鼓墩二號墓》位于博物館主館,主要展出了1981年在距曾侯乙墓西102米處的擂鼓墩二號墓出土的各種文物,該展覽分為“青銅器”、“樂器”、“飾件、車馬器及其它”三個單元,共有文物449件,其中包含神人操蛇獸面紋甬鐘、蟠龍紋建鼓座等重要藏品以及與曾侯乙64件編鐘構成百鐘之勢的36件青銅編鐘等。</p> <p class="ql-block">神人操蛇獸面紋36件青銅編鐘又稱“擂鼓墩二號墓編鐘”,于1981年7月在擂鼓墩曾侯乙墓西側102米處的擂鼓墩二號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扉棱提梁卣2007年11月在湖北隨州安居羊子山的一座西周早期墓葬出土,通高49.5厘米、口徑12.1-15.2厘米。</p> <p class="ql-block">扉棱提梁卣呈橢圓體,隆蓋,蓋頂立有一象首,高蓋沿。器身為子口承蓋,垂腹,高圈足。口沿兩側有對稱的半環鈕與提梁相連,提梁兩端及中部有四個對稱的獸面。蓋面、器腹飾四道對稱的鉤形扉棱,前后扉棱中各有一象首。蓋面及腹部前后均飾獸面紋,蓋沿前后均飾二對稱盤獸龍紋,圈足前后均飾一首雙身龍紋。蓋內有銘文“乍寶彝”三字。</p> <p class="ql-block">戰國菱形勾連云紋銅敦是1983年在擂鼓墩吳家塆[wān]13號墓出土的一件祭祀祖先的禮器,通高28厘米、口徑20.5厘米。</p> <p class="ql-block">戰國菱形勾連云紋銅敦呈橢圓球體,蓋、身相同,通體飾菱形勾連云紋、三角幾何紋、渦紋。蓋口部有三個舌形扣鈕,可扣合。中間合口處有三個玉璧狀的爪鈕,上下各有三個鏤空龍形鈕為足,因此無有上下,可顛倒擺放。它被考古學家稱為“敦”,其實該文物不是“敦”,而是鳥蛋造型禮器。</p> <p class="ql-block">西周噩侯方罍是2007年在安居羊子山4號墓出土的西周早期青銅器。</p> <p class="ql-block">西周噩侯方罍器身為母口承蓋,蓋為單脊四坡屋頂狀,上有一對鳥形鈕。器肩部兩側鑄有對稱的半環獸首銜環耳,前后肩部正中各有一張牙卷鼻的象首。器腹飾兩層獸面紋,器蓋飾獸面紋,口、部、足部飾龍紋。蓋內鑄有銘文“噩候乍厥寶(阝尊)彝”。</p> <p class="ql-block">蟠螭[chī]紋銅方壺是戰國中晚期青銅器。</p> <p class="ql-block">蟠螭紋銅方壺有蓋,蓋呈花冠狀,鏤空,無頂,直口微侈,長方頸微束,頸部附一對稱伏龍形耳,龍舌高揚,溜肩,在頸與肩交接處有一圈方形箍[gū],箍中部有一道凸棱,方腹外鼓下收,腹中部有一圈寬帶凸棱,腹部四方中部由箍至足各有一縱向寬帶,并與橫寬帶凸棱相交呈“十”字形格欄,長方圈足。器蓋飾蟠龍紋,方頸上、下各飾一周蟠螭紋,龍形耳上飾三角帶紋及三角云紋,腹欄格內及長方圈足上均飾變形蟠螭紋。</p> <p class="ql-block">1978 年夏,考古工作者在隨州市西北郊2.5公里的擂鼓墩,發掘了一座2400年前的曾國國君墓葬一曾侯乙墓,共出土禮器、樂器、兵器、車馬器、金玉器、漆木用具和竹簡15000 余件。</p> <p class="ql-block">其中有不少是罕見珍品,如包括“九鼎八盤(gui)”在內的完整青銅器禮器群,特別是已采用十二律的64 件(套)青銅雙音編鐘(不包括楚王送鋪(bo)鐘),音域寬達五個半八度,十二個半音齊備。它們所體現的精良鑄造技術,一流的工藝成為中國先秦時代青銅藝術的頂峰。</p> <p class="ql-block">1981 年夏天,在距曾侯乙墓西 102 米處又發現發掘了擂鼓墩二號墓,出土文物449件,有青銅禮器、樂器、車馬器.玉石器等。該墓相鄰于曾侯乙墓,規模等級路次、時間略晚,應為戰國中期曾國國君墓,最引人注目的是墓中出土的三十六件青銅編鐘,與曾侯乙編鐘構成百鐘之勢,音律互補。</p> <p class="ql-block">樂器出有鐘、磬、鼓、瑟、琴、笙、蕭(排簫)、篪(chi)、調律器(均鐘)九種 125 件,相配的演奏工具及各種附件千余件。絕大部分出自中室,少量出自東室。其中編鐘沿中室南壁和西壁、編馨沿北壁立架安放,合于諸侯禮儀中的“樂懸”即“軒懸”之制(三面懸掛鐘磐)。</p> <p class="ql-block">它們在墓內的分布情況,大體顯現著古代宮廷樂隊的建制和布局。這批樂器的樂律體系與鐘磬樂律銘文反映了公元前五世紀我國音樂文化的高度水平,是中國音樂史研究的珍貴資料。</p> <p class="ql-block">該墓樂器種類之全,數量之多,制作之精,保存之完好,是我國考古史上所僅見,是音樂史上的一次空前大發現。</p> <p class="ql-block">金銀玉石器秦漢以后,隨州幾經興衰更替,其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積淀豐厚。每一件文物都是一個時代的縮影,抑或是一個歷史事件的符號。隋唐的金銀器、宋元的瓷器、明清的石雕……</p> <p class="ql-block">在我心中,博物館好像是書中精美的書簽,展頁之時,神秘和奧妙由此開啟。</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澎湖县|
乌兰浩特市|
西华县|
潼关县|
砚山县|
五大连池市|
大竹县|
那坡县|
静海县|
通化市|
鹤壁市|
阜康市|
外汇|
铁力市|
临沂市|
桂阳县|
忻城县|
大理市|
宜宾市|
若尔盖县|
麟游县|
枣阳市|
砚山县|
贺州市|
汉川市|
垦利县|
清流县|
SHOW|
盘山县|
迁西县|
五家渠市|
麦盖提县|
安岳县|
龙泉市|
大洼县|
托里县|
格尔木市|
云阳县|
平舆县|
门源|
安龙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