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赤烏十四年款青釉虎子,國家博物館稱為青瓷虎子,器高15.7厘米,長20.9厘米,1955年在江蘇南京出土,2013年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境文物名錄。</p> <p>1955年,江蘇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對南京光華門外大校場趙史崗4號墓進行清理,在墓主人頭前的磚臺上發現這件青瓷虎子,器腹上有“赤烏十四年會稽上虞師袁宜作”和“制宜”的銘文,字文是先劃在器坯上,然后再涂上青釉燒制成型,說明是特意精心制作的。</p><p>研究人員認為,赤烏年間是孫吳的興盛時期,南京正是孫吳都城,因此難以想象有人敢在帝制時代的國都里使用刻有皇帝年號的褻器。而且,器上還有瓷工的姓名,也很難想象有人會愿意把自己的名字放到夜壺上。</p><p>此外,這件青瓷器放在墓主人頭部,與其他生活用具放在一起,因此也應該是一件日常生活用品。</p> <p>赤烏,是三國東吳孫權稱帝后所用的第四個年號,赤烏十四年是公元251年。</p><p>會稽上虞,是地名,在今天的浙江紹興一帶。</p><p>師,應該是制器人的身份,當時稱為師。</p><p>袁宜作,可能是制器人的名字,也可能是名字加制作的意思。</p> <p>越窯青瓷最早出現在東漢,三國時期以胎質堅致細密和胎骨呈淡灰色為特點,到唐朝時以秘色瓷出現而達到到高峰。</p><p>這件虎子通體覆蓋青釉,屬于南方越窯青瓷,因此國家博物館將它稱為青瓷虎子。青瓷是表面施有青色釉的瓷器,主要是胎釉中含有一定量的氧化鐵,在還原焰氣氛中焙燒所致。</p> <p>因為赤烏十四年的銘文,它是中國目前有紀年款銘的古瓷中年代最早的,因此在中國瓷器發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也因為證明它是孫吳時期的文物,成為三國時期瓷器的標準器。</p><p>三國時期雖然因為《三國演義》而成為中國人最熟悉的一個時代,但這個時代時間太短,不到一百年,而且之后經歷了兩晉十六國和南北朝幾百年的大動亂,所以留下來的東西很少,這件文物也就非常珍貴了。</p> <p>除了年代的歷史意義,這件青瓷器的造型和制作工藝也很高超,具有珍貴的藝術價值。</p><p>器身通體渾圓呈繭狀,兩端略膨,中腰微凹,底部有四個堆足,器頸斜上呈圓口。最精彩的是器身上弓背奔虎形提梁,虎首昂起,但頭頂有一個尖角,張口露舌,目視遠方,腹下有縮狀四肢。全身飾淡青釉,精巧而又不失質樸。</p><p>目前已知存世和出土了上百件東漢到隋唐期間的同類器,但都以國家博物館所藏的這件虎子最為精湛和珍貴。</p> <p>此外,這件經科學考古出土的青瓷虎子,還解決了一個多年不解的歷史問題。</p><p>中國古代有很多物品沒有傳下來,后人很多時候只能用主觀想象來約定名稱和猜測用途。在兩漢和隋唐文獻中,就多次提到過一種叫虎子的便器,但沒有圖像也沒有具體描繪的很清楚。</p> <p>后人通過考古,發現有一種起源于戰國、風行于漢及六朝、到唐代沒落的器具。這種器具器形似虎,而且后期常用虎頭裝飾,又多次在古墓的男主人腳下發現,所以曾長期認為這就是文獻中記載的虎子,也就是古代的夜壺。</p> <p>在山東沂南北寨漢墓石室畫像發現了一幅滌器圖,圖中一個仆人正手持掃帚在庭院內清掃,身旁有一個大水缸、一個簸箕和一個虎子,圖上還有一個帶欄桿的精致小房子,顯示虎子應該是用于盛水和灑水的水器。</p><p>如果虎子真是水器,那就不是文獻所說的那個虎子了。不過,因為虎子的說法流傳已久,而且又確實呈似虎的獸形,所以還是延用虎子的名稱了。</p>
主站蜘蛛池模板:
荥经县|
常宁市|
佛冈县|
永嘉县|
哈密市|
勐海县|
广宁县|
辽宁省|
肇源县|
武夷山市|
阿瓦提县|
太和县|
岳阳县|
隆昌县|
陕西省|
准格尔旗|
信阳市|
都匀市|
象山县|
遂平县|
蒙城县|
清流县|
东宁县|
朝阳区|
芦山县|
万盛区|
北碚区|
招远市|
太仓市|
林口县|
开鲁县|
阜宁县|
旬邑县|
加查县|
嘉鱼县|
浦东新区|
西乌珠穆沁旗|
雅江县|
遂平县|
大城县|
库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