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pan style="font-size: 15px;">黃牧甫“芙初”印面</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芙初”印脫</span></p> <p>舊時以制印為業(yè),后成名家,由匠登藝且受后世敬仰、學習者鳳毛麟角,說它難于上青天,也不為過。近百余年來,最著名、典型者莫過于安徽黟縣人黃牧甫(1849-1908),原名士陵,字牧甫,后以字行。其印風對后世影響巨大,特別是風格趨于工整挺拔一路。也難怪有人說:“治印不識黃牧甫,讀盡詩書也枉然。”</p><p><br></p><p>昔傳清末民國的制印大佬,京城有齊白石,滬上有吳昌碩,南粵有黃牧甫,可謂三足鼎立。他們仨印風各異,自領風騷。世上的政客、富賈、社會名流,紛紛上門求印,很是風光。</p><p><br></p><p>明末清初的書法始有“晉尚韻、唐尚法、宋尚意”的說法行世,再后來又多了“明尚態(tài)、清尚質”?!绊?、法、質”,還算好理解,但“意”的解釋就很多,有意識、意念、意象,等等,也不知“蘇黃米蔡”是什么個想法?“態(tài)”,未見過如何詮釋,但肯定不會是態(tài)度,太講不通。個人理解,更應近形態(tài)、姿態(tài),也就是俗說的樣子。略想一下,明人字除了樣子,還真是乏善可陳。若認真計較起來,當然有點過,但仔細掂量,又大抵相去不遠。所謂樣子,不是指字形間架、用筆著墨,而是作品試樣形態(tài),大致可分三大塊,即立軸、長卷和扇面。</p><p><br></p><p>文化人參與文字書寫是天公經地義的事,自東漢末方有明確的文仕書寫者記錄,如蔡邕、師宜官、張芝、杜度、崔瑗、鐘繇,等等。到了魏晉的衛(wèi)夫人、庾翼、二王、謝安等,便開始了文士接管文字書寫的以往正史。唐宋時期,文士參與書寫就是成為了統(tǒng)治狀態(tài),書法史上已基本見不到了非文士的書寫者。當然如此說法不一定科學,也不符合今天看書法史的角度那么廣、那么深、那么自戀,沒有充分考慮到民間、僧侶等情況。但尚若把它看成粗線條輪廓式的梗說,也是無根本性的妨礙。</p><p><br></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制印的歷史非常久遠,至少戰(zhàn)國時期已有非常成熟封泥印。直到元代趙孟頫出現(xiàn),才算是第一位被推為詩書畫印“四絕”的人物,但沒有爭議的真正意義的“四絕”大師,唯清末趙之謙、吳昌碩二人而已。一個好的印人最忌諱的就是“有術而無文”,被人稱之為街邊刻圖章的匠人。</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黃牧甫雖無詩文傳世,但絕非無文化之徒。一九〇二年秋,他應湖北巡撫、湖廣總督端方之邀,到武昌協(xié)助其輯著《陶齋吉金錄》等書,足以說明黃氏有著深厚的金石學功力。這也是其治印能超凡脫俗、領袖一時的根本保證。近代篆刻工穩(wěn)一路雙驕——王福庵、陳巨來,雖然都鬻藝自足,但也都通曉文字古訓,且皆有良好修養(yǎng)。不可否認,新時期以來,類傳統(tǒng)文人之士逐漸淡出書壇,篆刻界也不例外,幾乎沒有了這類人的身影,能詩文者麟角片羽。近二十年,大學書法篆刻教育再已不僅僅是局限于藝術院校的精英模式,師范、綜合性大學,甚至理工科大學都辦起了書法專業(yè),宛若雨后春筍,勃勃生機。且建立完善了學、碩、博學位教育體系,或許是書法篆刻徹底獨立的嶄新時代開始。</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2020年9月</p><p><br></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陳巨來 《安持》</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王福庵《下里巴人》</span></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郑市|
遂溪县|
三亚市|
永嘉县|
通辽市|
赤水市|
微山县|
双辽市|
武夷山市|
临澧县|
黔东|
府谷县|
城固县|
潼关县|
江北区|
新沂市|
南溪县|
陵川县|
成武县|
荥阳市|
汉沽区|
湛江市|
康平县|
龙里县|
青浦区|
南澳县|
同德县|
东乌珠穆沁旗|
从化市|
托里县|
惠安县|
西安市|
广河县|
泰宁县|
秦安县|
科技|
天水市|
改则县|
利川市|
察隅县|
合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