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博里的陶器,我已經寫過了“鷹形陶鼎”“人面魚紋彩陶盆”“舞蹈紋彩陶盆”“鸛魚石斧圖彩繪陶缸”“船型彩陶壺”等。<br>在同一批拍攝的展品中,只剩下這件“裸體浮雕彩陶壺”沒寫了。不是不想寫,是特別想寫卻不知道怎么寫,或者說它身上有太多的秘密我還沒有了解清楚,不敢寫怕褻瀆了它。<br>孤品的研究是困難的。正好,在國家博物館三層正在舉辦“國色初步——甘肅彩陶藝術展”。雖說此前我看過幾次,這次還是在里面認真地看了很長時間,又查了一些資料,基本捋出了個思路,在這里給大家匯報一下。<br>中國的彩陶文化大約發端于8000年前的大地灣文化。受當時生產力水平的限制,彩陶質地較粗,器型較少,只有碗、缽和深腹罐幾種;紋飾也很簡單,一般是在碗和缽的器口外側繪一周2-3厘米寬的紅色條帶紋,色彩偏暗。雖說極其簡單,但也如一片朝霞,宣告了彩陶藝術時代的到來。<br>在接下來距今約7000-5000年的仰韶文化時期,彩陶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呈現出繁榮景象。除了原有的碗、盆、缽外,器物也有了壺、瓶等,質量也大幅提升,打磨細致。仰韶早期常見的紋飾有寬帶紋、直邊三角紋、圓點紋、垂弧紋和魚紋等,線條簡潔明快,圖案規整有序。仰韶中期常見的紋飾有弧形三角紋、回旋勾連紋、花瓣紋等幾何圖案;線條柔美流暢,圖案華麗精巧。到了仰韶晚期,常見的紋飾有弧邊三角形、圓點或圓圈紋、漩渦紋、網格紋等,并出現了幾種紋飾組合和鯢魚、蛙、犬等象生圖案。<br>接下來進入了馬家窯文化時期,這一時期是中國彩陶文化的巔峰期,大致分為馬家窯、半山和馬廠三個持續發展的時期。第一時期又稱“馬家窯期”,距今約5000-4700年,盛行漩渦紋、水波紋、同心圓紋、網格紋等,表現出古人對水的崇拜,對黃河母親深厚的情感。第二時期又稱“半山期”,距今約4700-4300年。這一時期是彩陶藝術的巔峰期,彩陶器數量占整個馬家窯時期的60%以上。常見紋飾有漩渦紋、鋸齒紋、菱格紋、葫蘆紋、網格紋等。造型成圖案渾然一體,給人美的享受。第三時期又稱“馬廠期”。距今約4300-4000年,無論是造型還是紋飾都較“半山期”有衰退跡象,但器型種類增多,紋飾出現四大圓圈紋、變體神人紋、網格杭州等,特別是“人蛙合一”的變體神人紋,是先民們在對自然辦生靈觀察后,產生的原始圖騰崇拜。<br>還有齊家文化、四壩文化、辛店文化和沙井文化等,由于與本文無關,就不再贅述。<br>我們再回頭來看這件裸體浮雕陶壺,展簽上寫著,這件陶壺1974年出土于青海樂都柳灣的,屬于馬家窯文化,時間標的是約公元前3200-2000年,這個時間段涵蓋了整個馬家窯文化。<br>在三樓展廳里,我看到了“蛙紋變形圖”和馬廠期的“神人紋彩陶鳥形壺”,蛙紋變形的最后一種形態與“神人紋彩陶鳥形壺”的神人紋,裸體浮雕陶壺背面繪的蹲踞式蛙形人紋都很神似。“神人紋彩陶鳥形壺”的圓圈網紋與裸體浮雕陶壺側面的圓圈風格也極相通。<br>所以我大膽地推測,這件彩陶壺應該屬于馬廠期,我們再仔細欣賞一下它。<br>它是迄今為止國內考古發掘出土的原始彩陶中最早的浮雕人物彩陶壺,泥質紅陶,高33.4厘米,口徑19厘米。在壺腹的一面,以浮雕加彩繪的手法堆塑了一個正面人體像,頭位于壺的頸部,身軀和四肢位于壺的腹部。人像面部粗獷,五官俱備,眉作八字,小眼高鼻,大耳,口微張。整個軀體位于壺體,雙手捧腹,身體魁梧,在小肢肘關節部位還以墨加以渲染,表示強健有力。兩腿外側,分別繪帶爪指的折肢紋。人像兩側繪圓圈紋,背面繪蹲踞式蛙形人紋。需要注意的是,彩陶壺上人體像的性別在學術界一直存在著不同的看法。<br>寫到這里,我又突然想到了莫言和他的兩部小說。第一部是《蛙》,這部小說讓莫言成為中國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人;第二部是《豐乳肥臀》。這件彩陶壺就像是莫言這兩部作品的結合體。<br>這就是我對這件彩陶壺的思考和分享,希望得到方家的指導。<br>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广西|
武胜县|
民权县|
巴中市|
吴忠市|
海口市|
出国|
项城市|
乡宁县|
大厂|
卓资县|
阜宁县|
陕西省|
呼和浩特市|
原平市|
齐齐哈尔市|
石嘴山市|
延边|
子洲县|
涟水县|
江都市|
津南区|
民乐县|
绵阳市|
乡宁县|
靖安县|
武山县|
江达县|
武威市|
凭祥市|
隆回县|
若尔盖县|
密山市|
南宫市|
芒康县|
合水县|
额敏县|
金塔县|
盐城市|
海阳市|
宁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