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自從四年前自駕318川藏線以來,一直對高原的原生態風景情有獨鐘、難以忘懷,直到有一次在雜志上看到納木錯“圣象天門”那張蒼穹下俯瞰的照片時,便產生了強烈的愿望想一睹如此曠世絕美的風景、挑戰5200米海拔的愿望。</p><p class="ql-block"> 于是,調休好假期,做好西行攻略,背起行囊啟程出發……</p> <p class="ql-block"> 因鹽城沒有直達拉薩的航班,所以只能乘坐13:45的航班從鹽城出發,到達西安后再轉乘18:10的航班飛往拉薩。</p><p class="ql-block"> 經過2個多小時的飛行,到達西安后再出發時已經是華燈初上了,預計到達拉薩的時間是21:20。</p><p class="ql-block"> 再經過3個多小時的飛行顛簸,飛機飛臨拉薩上空,此時可以依稀看到地面上的城市燈光,卻突然被告知因為下面氣流大飛機不能降落,必須掉頭備降成都,那可是近1300公里的返程距離。</p><p class="ql-block"> “今晚還能再飛回拉薩”?</p><p class="ql-block"> 心里頓感一驚,如果今晚不能回到拉薩,那原計劃第二天去圣象天門的預約就將錯過了,因去圣象天門需要提前3天預約,而這次西行的目的地就是納木錯的圣象天門。</p><p class="ql-block"> 此時終于明白,出行前有朋友提醒說去拉薩盡可能不要乘坐夜班機,因為是高海拔,夜晚高原氣候隨時發生變化導致飛行延誤。</p> <p> 返程到達成都機場時已經是晚上23:30了,下機后果然被告知晚上不能再起飛,一班乘客雖有怨言卻也無可奈何,只能背起行囊坐上航空公司安排的大巴前往市區的航空酒店安頓,第二天凌晨3:30集合再回到機場,將乘坐6:10的航班再次飛往拉薩。</p> <p> 短暫休息后于凌晨4:20重新回到機場過安檢,再度往西進發。</p> <p class="ql-block"> 清晨時分,飛機經過甘孜州上空時,還能清楚的看到機窗外高原山峰上的皚皚白雪。</p> <p> 也能看到高原上無人區的荒原景象,沒有一點綠色和生機,一片荒蕪。</p> <p> 經過2個多小時的飛行終于達到拉薩貢嘎機場,機場不大,因拉薩市區海拔已經達到3600米,下飛機后明顯感覺到有些許高原反應,只要走路稍微加快就有點頭暈氣喘,這里紫外線也較強,氣溫明顯偏低。</p> <p class="ql-block"> 經過約1小時的車程終于達到拉薩市區。看到拉薩街頭這個公益廣告牌才真正體會到在少數民族地區加強民族團結的重要性。</p> <p class="ql-block"> 到達酒店辦理好入住后已是10:30,已經沒有時間去圣象天門了,因為從拉薩出發去圣象天門雖然只有300多公里,沒有全程高速且還有近百公里的土路,需要行車8個多小時才能到達。</p><p class="ql-block"> 對于絕大多數會有高反的人來說,挑戰圣象天門最難的不僅僅是當天如何去、如何翻越海拔5200多米那根拉雪山埡口,更要考慮當天如何回且當天回哪里住宿的問題,因為圣象天門周邊方圓50公里無人區沒有城鎮可以提供住宿,而距離圣象天門最近的城鎮是100公里開外的納木錯鄉,但那里的海拔依然還有4700米,且沒有酒店只有零星的普通民宿,如果晚上房間沒有吸氧設備那對于有高原反應的人來說依然頭痛頭暈明顯不能入睡,所以最理想的安排是當天從拉薩出發去圣象天門,然后當天返回到海拔較低為4200米的當雄縣住宿,去時需8小時,返程到當雄縣還需4個小時。第二天再開車4個小時回拉薩。故當天的時間已經不具備去圣象天門了,也好第一天先適應一下高反順便去拉薩市區的景點逛逛。</p><p class="ql-block"> 來到布達拉宮廣場,可以看到布達拉宮全景,進入廣場時需登記身份證并過安檢后才能進入。</p> <p class="ql-block"> 根據拉薩最新的優惠政策,疫情期間布達拉宮免票,但依然需要提前一天預約才能進入,所以今天是無法上布達拉宮參觀了,只能在外圍看看布達拉宮的巍巍雄姿。</p><p class="ql-block"> 藍天白云,潔凈的天空下建在市中心瑪布日山上的布達拉宮愈發顯得雄偉壯觀,紅宮與白宮相映生輝,讓人難以想象這是1300多年前的宮殿建筑,整座宮殿具有典型的藏式風格,高200余米,外觀13層,由于它起建在山腰上,大面積的石壁又屹立如削壁,使建筑仿佛與山崗融為一體,氣勢磅礴。</p> <p class="ql-block"> 從布達拉宮去往大昭寺的街道,藏式建筑林立,游客行人如織。</p> <p class="ql-block"> 大昭寺是西藏最古老的寺院,在藏傳佛教中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距今已有1350多年的歷史,相傳為松贊干布娶尼泊爾的尺尊公主而建(松贊干布為文成公主建的寺院為小昭寺,松贊干布一共娶了6個妻子,文成公主只是其一,在文成公主入藏后的第九年松贊干布便去世了,文成公主守寡31年直至去世,自入藏以后就再未踏上大唐故土……)。</p><p class="ql-block"> 大昭寺是全國重點文保單位,也是世界文化遺產,這或許就是寺院門前廣場邊不少持槍武警警戒值守的原因。</p><p class="ql-block"> 寺院門前的廣場上朝圣者絡繹不絕,廣場上立有三根石柱,其中一根石柱上用漢藏兩種文字刻著公元823年簽訂的唐蕃會盟書。</p> <p class="ql-block"> 在景區門口請了一位藏族導游開始進入寺院(沒有導游講解會完全看不懂里面的人文歷史),寺院前半部分允許拍照,后半部分就禁止拍照了,因為里面佛像太多。</p><p class="ql-block"> 進入寺院的后半部分,看到通道內地面上的花崗巖石板,歷經1300多年無數信徒們的虔誠磕頭朝拜已變得光滑油亮。</p> <p class="ql-block"> 大昭寺的后半部分金碧輝煌,是寺院的核心部分,也是西藏最早的也是唯一的平川式木結構寺廟建筑。寺內墻壁上掛滿壁畫,最著名的是長近千米的藏式壁畫《文成公主進藏圖》和《大昭寺修建圖》,而最里面的釋迦牟尼佛堂是大昭寺的核心,這里也是朝圣者最終的向往之地,此殿供奉的釋迦牟尼等身佛像為文成公主進藏時所帶。</p><p class="ql-block"> 就在佛堂的旁邊,看到有一根柱子上鑲嵌有不少牙齒,導游說,這根牙柱上鑲嵌的牙齒是朝圣者在來大昭寺的朝圣途中因病等原因去世時磕下的牙齒,托同伴帶到佛堂并鑲嵌在這根柱子上,寓意著他們的身軀未達但靈魂已經到達了這里……</p><p class="ql-block"> 一直對藏人磕長頭匍匐朝圣充滿著好奇,直至后來看了紀錄片電影《岡仁波齊》,才對這種用身軀丈量朝圣之旅的舉動充滿了深深的敬意,這是一種無關身份、無關性別、無關年幼,只憑信仰和自我救贖的動力才能創造出來的一種感天動地的跪拜禮。崎嶇的山路、泥濘的水灘、冰寒的雪地、高陡的海拔,無論多么艱難險阻,也無論怎樣生離死別,依然阻擋不了信仰者那顆虔誠的心,即便是在途中逝去,他們依然把這看成是一種圓滿和極高的歸贖。</p> <p> 在大昭寺出口處偶見一對藏族雙胞胎姐妹,艷麗的藏族服飾在紅白墻邊顯得格外引人注目。</p><p> 因計劃第二天啟程前往圣象天門,傍晚剩下的時間趕緊預定門票、辦理租車手續、采購食品及防高反的藥品。</p> <p class="ql-block"> 一早起來開始踏上前往圣象天門的探秘之旅,從拉薩(海拔3600米)上高速,先直達羊八井鎮(海拔4200米),一路往上行,這段路程有高速,路程85公里,行程約1小時,但一般的貨車走的還是高速公路旁邊的青藏公路,所以高速公路上的車輛并不多。</p><p class="ql-block"> 旅行的魅力在于前路未知,而旅行的體驗不僅僅在于目的地更在于整個旅行的過程,人景相隨,心隨景動,一切都覺得好奇和向往,因為不知道途中會遇見什么,看到怎樣的風景,所以也就有種莫名的期待,這便是旅行和旅游的區別。特別是自駕或徒步在這樣蒼茫的原生態高原大地,很容易讓人在欣賞沿途風景的同時多一些感悟多一些懷想……</p> <p> 經過近1小時的車程終于到達羊八井鎮高速出口,因為羊八井至那曲的高速尚未開通,所以從羊八井至當雄縣只能走青藏公路。</p><p> 出口往右便是去當雄及納木錯方向。鎮子很小,只有路邊少量的房屋建筑和商店。</p><p> </p> <p> 剛出羊八井鎮沿青藏公路行車不遠,遠處就已經可以看到藏民心中的神山念青唐古拉山的主峰了,主峰海拔7100米,終年積雪。</p> <p class="ql-block"> 行車約30公里后到達念青唐古拉山主峰的最佳觀賞點,其實就是路邊的一塊空地,不遠處就是青藏鐵路,不經意間看見青藏公路邊有只覓食的綿羊。</p> <p class="ql-block"> 來到路邊休息驛站的后院,一個大大的瑪尼堆上放著幾對牦牛角。</p><p class="ql-block"> 瑪尼堆,藏語稱“朵幫”,是壘起來的石頭之意,在西藏各地的山間、路口、湖邊、江畔,幾乎都可以看到一座座以石塊和石板壘成的祭壇。這些或大或小的石塊和石板上,大都刻有六字真言、慧眼、神像以及各種吉祥圖案,每顆石子都凝結著信徒們發自內心的祈愿。</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經過萬馬奔騰觀景臺后繼續往前趕路,不遠處突然看見路邊有一人拉著一臺簡易的鐵皮房車徒步在青藏公路上。</p><p class="ql-block"> 再經過1個多小時的車程后終于到達當雄縣城,此時已是中午12點,再往納木錯方向行車9公里就來到了納木錯景區門口。</p><p class="ql-block"> 納木錯景區分兩個縣管轄,納木錯南岸屬當雄縣管轄,主要景點是扎西半島,這里也是納木錯的常規旅游景點;納木錯北岸屬班戈縣管轄,主要景點是圣象天門。 而現在是在當雄縣進入并去北岸的圣象天門,故買票時需要先購買扎西半島的門票才能進入景區大門。</p> <p> 進入景區大門后就開始從海拔4200米連續爬坡至海拔5200米的那根拉雪山埡口。</p> <p class="ql-block"> 快到5200米埡口了,遠處一座赤紅色的山崖屹立路旁,常年的冰雪消融形成如此怪石嶙峋。</p> <p class="ql-block"> 終于到達海拔5200米的那根拉埡口,風特別大,紫外線更強,因為是高海拔,下車后每走一步都感覺呼吸困難并伴有頭暈氣喘。</p><p class="ql-block"> 埡口旁的空地上停了幾臺自駕車輛,也有些人往坡上走。當爬上半坡時,經幡獵獵,遠處低矮起伏的荒原上出現一角湛藍色的湖泊,猶如荒原上的一顆藍鉆,這就是仰望已久的海拔4700米的高原圣湖“納木錯”了。</p> <p class="ql-block"> 再往上爬到“那根拉”標識景石旁,一段倉央嘉措的詩詞刻在上面。</p><p class="ql-block"> “那一年</p><p class="ql-block"> 磕長頭匍匐在山路</p><p class="ql-block"> 不為覲見</p><p class="ql-block"> 只為貼著你的溫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那一世</p><p class="ql-block"> 轉山轉水轉佛塔</p><p class="ql-block"> 不為修來世</p><p class="ql-block"> 只為途中與你相見”</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第一眼看到如此優美傷感的詩詞,還以為是哪個作家寫的,直到看到旁邊刻著倉央嘉措,才知道原來是300多年前第六世達賴喇嘛的詩詞。</p><p class="ql-block"> 心里在想,作為曾經的西藏之王,如何能寫出如此凡人般哀怨凄美的詩詞。后來才知悉,他在選定為轉世靈童后,離開家鄉前往布達拉宮為王,但那時他在家鄉已經有了一個相愛之人仁珍旺姆,后來兩人相思心切,倉央嘉措便帶信給仁珍旺姆來到拉薩。</p><p class="ql-block"> 一個是高高在上的活佛,一個是凡塵信徒,佛門清規戒律森嚴自然是不允許他們在一起,倉央嘉措便經常晚上偷偷出宮與她相會,并由此寫下了許多經典的愛情詩詞流傳至今。但之后被宮內鐵棒喇嘛察覺,為了讓倉央嘉措徹底斷絕塵緣一心事佛,便將仁珍旺姆秘密處死,從此倉央嘉措便郁郁寡歡,而后又因教派權力之爭,倉央被廢并被押往京城,途徑青海時神秘失蹤,終年23歲。</p><p class="ql-block"> “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 </p><p class="ql-block"> 眾多膾炙人口的經典詩詞被后人傳頌,雖然其短暫而又富有傳奇的一生充滿愛與憎、 苦與樂,雖然可以說倉央嘉措算不上一代宗教領袖,但他絕對是一代情圣,一代敢于突破世俗、敢于追求真愛的西藏之王……</p> <p class="ql-block"> 到達納木錯鄉的三岔路口后,往左是通往扎西半島方向,往右走就是往北方向也就是通往班戈縣和圣象天門方向,往北走約20公里,就到達納木錯湖邊,遠遠看見有2臺越野車直接開到納木錯湖邊,湖對面高聳的雪山便是海拔7100米的念青唐古拉山的主峰。</p> <p> 在這種高原高寒的平地上,沒有灌木樹叢能夠生長,只有荒草地,而道路就修建在高原平地上,路邊沒有排水溝,很容易就可以把車開到灘地。</p> <p> 再往前行車約10公里,就來到一個三岔路口,一邊往湖邊方向,一邊直行往東嘎村方向。忽然想起網上曾有攻略說很少人走的往湖邊方向去圣象天門可以看到非常難得的風景,正在停車考慮時剛好看到從湖邊的路上開來一臺自駕車,趕緊搖下車窗向外豎起大拇指(藏區常用此手勢示意求助),當對方停車時連忙詢問了此路是否可以去圣象天門,得到確定后便開始往湖邊方向進發,也即下圖中的紅色箭頭方向,而藍色箭頭方向則為常規路線。</p> <p> 沿湖邊剛行車不遠,便看到湖邊不遠處有2臺自駕車,想必也是去往圣象天門。</p> <p class="ql-block"> 納木錯的北岸,沿湖邊走會遇到牧場、沼澤、灘涂、坡地、崖壁等等,原生態自然風景各不相同,但都給人一種蒼茫的荒原景色。</p><p class="ql-block"> 途中遇見一個很大的牧場,從高處俯瞰,密密麻麻的都是牦牛和綿羊。</p><p class="ql-block"> 經過牧場時剛停下來想拍幾張相片,突然不遠處幾個藏族小朋友跑過來伸出手圍在車子前面,高原紅的臉上露出質樸的笑容嘰嘰喳喳說著聽不懂的藏語,心想應該想要點什么,便拿出車里攜帶的餅干及礦泉水等給他們,他們便跑開了。</p> <p class="ql-block"> 砂土路穿行在土黃色的荒原上,蜿蜒曲折,與湛藍的湖水形成強烈的視覺比對。路邊草地上土撥鼠特別多,車子經過時便齊刷刷的鉆往洞里。</p><p class="ql-block"> 在一些路邊的荒地上偶爾可以看到動物尸體,天空中也偶爾可到看見飛翔的禿鷹,曾聽說如果有藏民家養的牲畜因不明原因死了,就會拉到草地上喂禿鷹或者野獸,這——或許就像藏民崇尚天葬一樣,生死輪回,讓一切回饋自然、回歸自然……</p> <p> 經過一段沼澤地帶,湖邊枯黃的野草在陽光下一片金黃。</p> <p class="ql-block"> 淡藍的凈空、潔白的雪山、金黃的草地以及碧藍的湖水,形成一幅調色板般色彩斑斕的極致畫面,這種純粹潔凈的高原美景已深深的刻在了腦海,這——或許就是心目中“秋”的情節和色彩。</p> <p class="ql-block"> 轉過一座戈壁山谷,眼前出現一段筆直的廢舊路面通向湖邊。</p><p class="ql-block"> 突然想,是否需要在這樣的荒原上留下點什么</p><p class="ql-block"> 來時</p><p class="ql-block"> 滿懷向往和憧憬</p><p class="ql-block"> 去時</p><p class="ql-block"> 不帶走一片云彩 </p><p class="ql-block"> 但至少留個背影</p><p class="ql-block"> 證明曾經來過……</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再往前行車約3公里,眼前出現一個三岔路口,正納悶該走哪條路時突然才發現導航什么時候沒有聲音了,一看才發現沒信號!此時已經是下午4點多,回頭再走常規路線去圣象天門已經不夠時間了,而現在周邊看不到任何標識及人煙。冷靜一下后想想圣象天門是在納木錯北岸的西面,就先按太陽的方向走一段看看前面有沒有什么路牌或者村子。</p><p class="ql-block"> 走了一段路程,又出現了多條岔路,再往前走一段又出現多條岔路,此時是徹底迷路,甚至連返回的路也弄不清了,而該區域手機又沒信號,想想只能硬著頭皮往前走。</p><p class="ql-block"> 轉過一個山坡,遠遠看到前面山坡上有2間低矮的藏房,想想應該是放牧人的,趕緊開過去停車后爬上坡,一個藏族女主人出來一臉愕然:</p><p class="ql-block"> “扎西德勒”</p><p class="ql-block"> 連忙說明來意,對方可能聽不懂普通話,便連忙招呼另外一個屋子的一個藏族小朋友出來,然后才指點了往圣象天門的前行方向。</p><p class="ql-block"> 后來想想,在那樣沒有信號的高原荒野上迷路而又一直遇不到的人話是非常不安全的,這或許就是一般驢友不推薦的線路的原因。</p> <p class="ql-block"> 再往前行車約10公里砂土路,遠處兩個藏族同胞正在湖邊放羊,背影正對著納木錯南岸高聳的唐古拉山主峰。</p> <p class="ql-block"> 達到崗雄村后終于與較寬的沙土主路會合了,偶爾也能看到自駕車輛,因往前只有一條路通向圣象天門,故無需再擔心迷路。</p><p class="ql-block"> 說是藏族村子,其實就是少量藏民群居在一小塊荒原平地上。</p><p class="ql-block"> 再向西行車約8公里,沙土路通向湖邊沿湖向前,在一個下坡路段,路邊停了不少自駕車輛,不遠處一座金字塔式的小山頂上有些許旅客,此處山頭該是俯瞰納木錯的絕好位置。</p> <p class="ql-block"> 爬坡登上一處湖邊高地,此處俯瞰納木錯可以看到湖邊一排土黃色的崖壁佇立湖邊,猶如迎波而來的帆船,壯觀異常,而凈空下的湖水在土黃色崖壁的映襯下愈發湛藍。</p><p class="ql-block"> 納木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咸水湖,不知是否是因為高原湖水的高鹽度才導致了湖水如此深邃碧藍。</p> <p> 歷盡艱辛終于看到圣象天門的路牌了,前面路口一間簡易的小房子就是景區的大門兼售票點,下車后出示手機預訂門票的截圖,核準后才允許購票。</p><p> 三岔路口往左上坡便是通向圣象天門去的路,往右則是環湖路。心里想往左翻過這座山,山背后應該就是目的地了。</p> <p> 從左側上到山坡背面的中段,出現一個簡易的停車場,有十幾臺自駕車,再往右側直行下坡就到湖邊的圣象天門了,而步行往前走經過一段土坡路后,便可以爬上圣象天門旁邊的百米高崖。</p> <p class="ql-block"> 艱難的爬上海拔4800多米的百米高崖,高反強烈,風吹得呼吸困難頭疼難忍,每爬一步幾乎都得停下喘氣,登頂后往西側遠眺可以看到遠處的環湖路及湖邊崖壁。</p> <p class="ql-block"> 水天一色,蒼穹低垂,一幅絕美的山水畫面呈于眼前。</p><p class="ql-block"> 或許因為是南方人,看慣了南方的草木繁茂,每當看到西部的高原戈壁、雪山湖泊時就有種特別的癡迷。</p><p class="ql-block"> 或許</p><p class="ql-block"> 是因為沒有任何樹木覆蓋的高原雪山</p><p class="ql-block"> 看到的</p><p class="ql-block"> 是它原本的山形肌理</p><p class="ql-block"> 看到的</p><p class="ql-block"> 是它原本的真實……</p> <p class="ql-block"> 從高崖上往東俯瞰,納木錯美景盡收眼底,而圣象天門就處于懸崖前下方W灣的中央,一覽無遺,這個角度也是觀覽圣象天門全景的最佳角度和方位。</p><p class="ql-block"> 西部高原上大部分的湖泊都是緩坡灘地,但唯獨圣象天門如此怪石嶙峋、如此崖壁高聳。</p> <p class="ql-block"> 繼續往右邊前行下坡,山路曲折、蜿蜒而下,車行半坡便可清晰的看到圣象天門的側面全景,在碧藍的湖水映襯下格外清晰可見,石象周邊沒有其他高聳的山體石塊,唯獨石象突兀在湖邊,真不知是什么神奇的力量造就了如此神奇的象形景觀。</p> <p class="ql-block"> 如此生動的造型,如此深邃的湖泊,如此巍峨的雪山,就在這如此廣袤的天地之間組合成的絕色美景,讓人嘆為觀止、讓人俯首禮拜。</p> <p class="ql-block"> 下到山腳,十幾臺自駕車停在砂土地上,石象佇立湖邊,象鼻象尾清晰可見。</p> <p class="ql-block"> 停車后往湖邊石像漫步前往,風高浪急、頭暈氣喘,頂著大風和高海拔,只能一步一步往前走,當走近石象時才發覺石象遠比想象中高大,象鼻孔洞有十幾米高,象鼻及象身處被無數虔誠的信徒們掛滿了潔白的哈達。</p> <p class="ql-block"> 藏人說,穿過圣象天門,便踏上了去往天堂的圣門……</p><p class="ql-block"> 踏過天門的一刻,湖天一色,驚濤拍岸,湖對岸高聳的唐古拉山主峰一覽無遺。</p> <p class="ql-block"> 石像東面不遠處的峽灣內,陡峭的山崖下有不少崖洞和一片廢棄的寺廟遺跡,斷壁殘垣,荒草叢生,不知因何廢棄,也不知曾有多少信徒們在此與世隔絕的戈壁山崖處出家修行,在此守護這座天邊秘境。</p> <p class="ql-block"> 湖邊殘垣上一個個小小的瑪尼堆,寄托著信徒們無數的希望和愿景。</p> <p class="ql-block"> 湖面上波濤洶涌,遠處的高崖之上,便是剛剛登頂俯瞰圣象天門全景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18:20,盡管有太多的不舍,盡管還沒能等到晚霞映照的最美時刻,終究還是決定啟程返回,因為回到當雄縣城還有將近4個多小時了車程,特別是希望能在天黑之前走完砂土路段達到東嘎村的柏油路段。</p> <p class="ql-block"> 約20:00到達東嘎村Y663柏油路縣道,此時天色已暗,再往前走約5公里時突然隱約聽到窗外啪啪的聲音,感覺不對勁便靠邊停車下車察看,黑夜中拿出手電才發覺右后輪早已爆胎,橡膠輪胎已經完全卷曲(后來想想應該是在沙土路上爆胎,但因為在沙土路上行車聲音大所以才一直沒發覺)。</p><p class="ql-block"> 這時才發覺問題嚴重了,因為此地距離前方納木錯鄉還有約40多公里,看地圖是苦瑪村范圍,但此時周邊漆黑一片,了無人煙,而車外氣溫接近零度,還不時能聽到周邊野獸的叫聲,此刻想必須及時把車開走,否則黑夜中車停路邊容易造成后車追尾。</p><p class="ql-block"> 此時荒原上漆黑一片,想想只能求助110了,先撥打到當雄縣,說明情況后110轉納木錯鄉派出所,然后求助納木錯派出所安排鎮里修車師傅前來換備胎。在深夜中耐心等待1個半小時后終于等來了修車師傅(后來想想有困難還得找警察,慶幸的是發生爆胎的區域有手機信號)。</p><p class="ql-block"> 21:40換胎完成,虛驚一場后,再夜行2個多小時并翻越5200米那根拉埡口后,終于在晚上23:50到達當雄縣城并找酒店安頓。</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第二天一早便從當雄縣城出發返回拉薩,在出縣城行車約半小時時,也即在一段青藏鐵路與青藏公路交匯處,<span style="font-size: 18px;">又遇到了昨天在青藏公路上看到的那個拉車徒步的人,便停車與他攀談起來。</span></p> <p class="ql-block"> 黝黑的臉上寫滿了歲月的風塵,簡陋的無動力鐵皮房車便是他移動的全部家當,<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在與其交談中得知,他的前行計劃是徒步到那曲,然后走317線至昌都往成都方向返回湖北,讓人驚喜是,在他簡易的車棚里,竟然還有一只小狗與他長途作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span>不得不佩服他的勇氣和耐力,對于常人而言,在沒有后援或者團隊協作的情況下,在高海拔之地長時間徒步是件非常困難和艱辛的事,不管是出于自身身體狀況還是外部環境的安全,非一般人可以做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人生最難忘的旅行,便是在一個陌生的地方,發現一種久違的感動。</p> <p class="ql-block"> 經過4個多小時的車行,終于在下午2點多回到拉薩休整。</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非常感謝藏族友人云丹加措主任的接待和安排,當晚品嘗到了拉薩地道的藏餐,也欣賞了一臺大型“文成公主實景劇場”的演出,惡補了一下文成公主從大唐到拉薩的歷史事件及發生過程。</p> <p class="ql-block"> 文成公主,生于任城(今山東濟寧),其父李道宗是唐高祖李淵的堂侄,因戰功被封為任城王,他的女兒就生在任城。貞觀14年(公元640年),唐太宗李世民應吐蕃王松贊干布的請求,一道圣旨,將她冊封為文成公主,遠嫁吐蕃,也即現在的拉薩,也即是文成公主并非是唐王的公主而是其一宗親的女兒。</p><p class="ql-block"> 貞觀15年(641)正月十五,唐太宗冊封文成公主后下嫁松贊干布,詔令江夏王李道宗持節護送。文成公主在唐送親使江夏王太宗族弟李道宗和吐蕃迎親專使祿東贊的伴隨下,前往吐蕃。文成公主一行從長安出發,途經西寧,翻日月山,歷經艱險長途跋涉6個多月到達拉薩。</p> <p class="ql-block"> 《文成公主》大型實景劇以拉薩自然山川為背景,在高原圣域的璀璨星空下,講述了大唐文成公主與吐蕃王松贊干布和親的故事。在文成公主曾經扎營的拉薩慈覺林村,循著公主的足跡,叩響歷史的回音,把時光推回到1300多年前,再現了文成公主歷經艱險的漫漫征途和曲折起伏的心路歷程,演繹出大唐盛世的愛情傳奇,傳唱了漢藏和美的動人史詩。</p><p class="ql-block"> 全劇以近千名演職人員加上牦牛、羊、馬、駱駝等真實動物的壯闊場面、恢宏的氣勢、跌宕的情節震撼人心;</p><p class="ql-block"> 以美妙的音樂、動人的故事、真摯的情感扣人心弦。</p><p class="ql-block"> 靜聽著如此凄美深切、觸動靈魂的旋律,仿佛穿越時空回到了盛世大唐、回到了1300多年前那個感人至深的情景之中……</p> <p class="ql-block"> 文成公主進藏的故事流傳了上千年,她對于藏民族發展、李唐王朝邊境穩定和民族團結所做出的貢獻為人們所銘記和稱頌,她的功績是李唐王朝外交史上的重要一筆,為后世所敬仰。</p> <p> 在前一天的預約好后,終于在第二天得于進入布達拉宮。</p><p> 布達拉宮位于薩市區西北的瑪布日山上,是一座宮堡式建筑群,最初是吐蕃王朝贊普松贊干布為迎娶尺尊公主和文成公主而興建。于17世紀重建后,成為歷代達賴喇嘛的冬宮居所,為西藏政教合一的統治中心。</p><p> 從布達拉宮前門安檢后開始拾級而上,在一臺階平臺上立有一座無字碑。</p> <p> 一直以為布達拉宮墻垛上的紅色部分是墻體上涂紅色涂料而成,近看后才發現是一種植物的枝條組成,植物叫白瑪草,其本身是一種檉柳枝,秋天曬干,去梢剝皮,再用牛皮繩扎成拳頭粗的小捆,整整齊齊堆一起,然后層層夯實,用木釘固定,再染上赭紅色的顏色,這就是白瑪草墻。</p><p> 它不僅有著莊嚴肅穆的裝飾效果,還由于白瑪草的作用,可以把建筑物頂層的墻砌得薄一些,從而減輕墻體的分量,這對于高達13層的布達拉宮來說,顯得至關重要。</p><p> 據悉這種赭紅色的白瑪草墻還成為西藏社會等級的標志之一,只有貴族家族或者是寺廟才能用它。</p> <p> 布達拉宮的白墻,又叫牛奶墻,是用石灰添加牛奶、白糖制作,刷漆而成。</p><p> 而整個布達拉宮是由泥土、石塊加木材建成,難于想象靠這些原始的材料能夠在1300多年前建成高達13層的山頂建筑。</p><p> 所有的建筑材料都是用驢或者人工直接運到山上來的,靠近建筑物的底部沿著山坡建起了三條之字形的陡峭石階,這些石階將整個宮殿建筑群同宮殿前面的廣場及城市連接起來。</p> <p> 沿布達拉宮前面之字形臺階往上走,到達并進入山頂東側的東大殿,然后再往西進入白宮平臺,這個難得的山頂露天平臺是舉行政教集會的場所。</p><p> 從這個平臺前方的臺階及懸梯往上走,便開始進入布達拉宮的核心部分—紅宮。</p> <p> 進入紅宮后,因為是佛教重地,里面存放有大量從古至今留存下來的佛像及奇珍異寶,而坐落在紅宮六層的黎瑪拉康——合金佛像殿,則被人們稱為無價寶藏,殿內藏有3700多尊佛像、佛塔。</p><p> 這些珍寶全部用多種合金精煉而成,因此就有了世間絕無僅有的紅、黃、綠、白、紫色合金,作品多出自印度、尼泊爾,也有西藏本土煉制,堪稱佛像和佛塔的精品薈萃。</p> <p> 在紅宮內游覽,幾乎都是在樓層、樓棟內穿行,靠樓梯上下穿梭,如果沒有路牌指引就容易在宮內迷路,因為在里面根本找不到方向。</p> <p> 從紅宮內游覽出來時,恍如隔世,才發現竟然到了布達拉宮的西北角,沿臺階往北面拾級而下就是出口,從臺階上可以看到宗角祿康公園全景。</p> <p> 從布達拉宮背后北門下山,出后門往右,看見遠處一群人在昂首仰望,像是在議論什么。</p> <p>眾人仰望處是布達拉宮東側后山。</p> <p class="ql-block"> 走近人群后聽眾人說高處崖壁上有只山羊,仔細望了很久才發現確實有一只,只是不知為何會有山羊出現在布達拉宮的崖壁上,因為山羊的體色與崖壁顏色相近,不仔細辨別則完全看不出來。</p><p class="ql-block"> 難不成它也是為朝圣而來?……</p> <p> 布達拉宮后山腳下修建有一排轉經筒,給信眾環繞布達拉宮轉山之用,聽聞轉經筒里裝有佛經,人用手轉動時就等同于熟讀了一遍里面的經文。</p> <p> 在布達拉宮背面的宗角祿康公園,看到兩個穿著與一般喇嘛不一樣喇嘛,特別是戴的紅僧帽。</p> <p> 布達拉宮后面的宗角祿康公園是一個開放性的公園,市民和游客眾多,周邊有通透性的圍欄圍合,與布達拉宮前廣場一樣,需要出示身份證和安檢后才允許進入。</p><p> 從宗角祿康公園仰望布達拉宮,更像是一座建在瑪布日山上的古城堡。</p> <p> 羅布林卡,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西藏拉薩西郊。它始建于十八世紀40年代(達賴七世),是歷代達賴喇嘛消夏理政的地方,也是一座典型的藏式風格園林。</p><p> 羅布林卡內樹木高大、種類繁多,在綠樹叢中,湖心宮、龍王亭、金色林卡等具藏式風格的建筑隱約其間,幽曲動人,唯一遺憾的是圍墻之內還未開放不能一睹里面的真容。</p> <p> 在羅布林卡內,遇見一隊攝影組在拍攝一部藏題材電影,演員們正在跳起藏族“儺舞”。</p> <p class="ql-block"> 從布達拉宮廣場左側的藥王山上觀景臺拍攝的布達拉宮側影,在藍天白云映照下顯得更加雄偉壯觀。</p> <p class="ql-block"> 傍晚時分,結束本次納木措探秘之旅,踏上歸途。</p><p class="ql-block"> 盡管此次旅程歷經艱險</p><p class="ql-block"> 但人生中每一個過往的瞬間</p><p class="ql-block"> 或苦或甜</p><p class="ql-block"> 或難或易</p><p class="ql-block"> 又何嘗不是一份難得的經歷和體驗</p><p class="ql-block"> 又何嘗不是一次自我的修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就猶如納木錯的湖水,圣象天門的星空,潮起潮落斗轉星移,令人銘心難忘。</p><p class="ql-block"> 雖然此次藏區秘境之旅時間短暫,它也終將成為過去終將成為回憶,也終將成為下一個旅行的起點……</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阿鲁科尔沁旗|
周口市|
赣州市|
亳州市|
光泽县|
万州区|
宣化县|
阜南县|
徐闻县|
云龙县|
太仆寺旗|
永胜县|
台北市|
张家界市|
乐都县|
普洱|
苏尼特左旗|
宁国市|
新安县|
阳谷县|
秭归县|
璧山县|
冷水江市|
上思县|
延津县|
丽江市|
万宁市|
资兴市|
南平市|
汝阳县|
盐城市|
二连浩特市|
屯门区|
镇远县|
许昌市|
永和县|
元朗区|
南溪县|
长垣县|
嘉义市|
池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