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西北工業大學陳國瑞教授</p><p><br></p> 陳教授正在接受采訪<div><br></div> <div> 豁達幽默,取得了不少令人矚目的成就,是一位有突出貢獻的專家,至今還享受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這是陳國瑞教授在采訪前準備資料時留給我們的第一印象。見面后,即便已是耄耋之年,蒼蒼白發,依舊矍鑠精神。在陳老師溫馨又不失魅力的話語中,我們重溫了老一輩學者一片熾熱的愛國之心和滾燙的奮斗熱情……</div><div><br></div> <h3><p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陳老師畢業于江蘇省南通中學,通中是一所享譽海內外的著名中學,創辦者就是清朝末代狀元,近代中國實業先驅之一的張謇,不久前陳老師還返校參加了通中建校110周年校慶。陳老師說他原本喜愛化學,沒想到報考前夕,只有華東航空學院的老師專程到通中來進行招生宣傳,經過一番談話,被特種工業四個字打動,當年那位單純的青年學子,便將“神秘的華東航空學院”作為自己的第一志愿,不過沒有想到在南京城只待了一年,就隨著華航整體西遷來到西安。陳老師滿含深情地對我們說:“你們可能不知道,校園一景林蔭大道的法國梧桐是跟我們一起從南京遷來的,高大軒昂的法國梧桐也是我和同輩們由青年學子變成白發老人的見證者”。</span><br></p></h3> 陳老師在古都西安,一待就是大半個世紀,他在這里生根、開花并結下累累碩果。西安,已經成為他的第二故鄉。83歲的陳老師講到西工大的發展變化時,感慨不已:“當年西工大的師生規模不過就像現在的電子信息學院而已。1958年壽松濤校長在全校大會上作報告說:‘我們要辦萬人大學!’。當時大家一聽,全都哈哈大笑起來,覺得怎么可能呢,萬人大學!談何容易!但是你們看,壽校長果然有魄力,現在我們已經成為萬人大學了。” 陳老師一再提到壽校長,說他和很多同齡人一樣,總是緬懷和欽佩壽校長。陳老師說:“1960年時我還是個助教,一天在路上偶遇校長打招呼,想不到他居然直呼我的名字。原來是壽校長經常下實驗室和車間,那時我正好研制8毫米波駐波測量器等微波設備(當時叫波導管)。雷達,導航和通信等都要用的,這在當時算是尖端技術,連中國科學院電子學研究所也用我校生產的波導設備,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現名)也來我們這里求援加工8毫米波平衡混頻器,于是便在車間里認識了我。” 話題再轉到萬人大學,陳老師鼓勵我們說:“我們要做高質量的萬人大學,現在我們說要建成世界一流大學,這不就好比1958年我們提出的萬人大學嗎?這就要看西工大的教學科研實力,學生水平,還有西工大老師和領導班子水平,只要我們大家齊心協力,一定能成功的。”<div><br></div> <div> 1969年,美國實現了阿波羅登月,震驚世界。當時美國媒體揶揄說,全世界都可以看到宇航員阿姆斯特朗登月的現場轉播,但是中國除外,因為中國沒有衛星地面站!1970年,周恩來總理決定組織全國科研力量進行攻關,西工大作為7011工程成員單位,負責衛星接收機前端微波低噪聲放大器——參量放大器的研制,陳老師主持衛星地面站C和L波段兩種低噪聲參量放大器的研制工作。衛星通信是利用人造衛星作為中繼站來轉發無線電信號,在兩個或多個地面站之間進行通信。它具有通信距離遠,覆蓋面廣,傳輸容量大,可靠性高、靈活性強及多址聯接等優點,是發展國內乃至于全球通信的重要方式之一。1970年,通信衛星星載轉發器下行輻射功率只有100 瓦左右,猶如一支日光燈照射地球,而衛星高懸于地球上方約3萬6千公里的太空,到達地面后,衛星信號之弱可想而知。但如果單純增大接收機靈敏度,信號和噪聲會同時得到放大,對信號接收無濟于事。參量放大器是一種低噪聲放大器,可大大改善信噪比,即使微波信號低至10的負13次方瓦(0.1微微瓦),也能正常接收。可見,這是一頂衛星通信的核心技術。來自現名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郵電四所和786廠的同行,聚集在西工大,由陳老師主持,克服了經費和技術等種種因難,歷時1年,圓滿完成了任務,為我國早期衛星通信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br></div> <div> 從1960年至1996年幾十年間,毫米波技術一直是陳老師的研究方向之一,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防科技基金和航空基金資助下,先后開展準光技術,毫米波測量和頻率選擇表面(FSS)的研究。和許家棟合作完成的毫米波七端口反射計在匈牙利布達佩斯國際會議發表后,沒有想到被國際無線電聯盟(URSI)評為1984—1986電磁計量的新進展之一,原先根本不知道會有如此高的評價,過了幾個月,陳老師到圖書館查閱文獻,在一本新到的美國雜志《Microwave Journal》上發現了這個消息。</div> 微波電熱推進是陳老師的一項跨學科的研究,獲得國家自然科學重點基金資助后,陳老師和航天學院合作在國內率先開展了研究,經過努力,在不到兩年的時間內,先后完成了新型微波電熱推進系統的可行性論證和設計,包括波導加熱與同軸腔加熱兩種方案。 <h3> 航天器的姿態控制多采用常規推進裝置,使用液體或固體化學燃料。微波電熱推進則是以太陽能為初級能源,與化學推進及其他電熱推進相比,具有比沖大、工作效率高等顯著優點,對它的研究涉及到多個學科領域,如微波和等離子體的相互作用機理,推進器燃燒和微波諧振腔合二為一的實現問題等等。陳老師特別提到,尹文言老師在這項研究中發揮了主力的作用,尹老師后來成為洪堡學者出國深造。</h3> 在幾十年學術生涯中,陳老師還和國內航空航天研究所及企業有過多項合作。如1989年為空空導彈研究院研制完成毫米波空-空導彈雷達天線罩;1997年和成都飛機工業公司合作完成J-10飛機電磁兼容性預測分析軟件開發;1998年為航天504所完成衛星通信頻率選擇表面(FSS)雙波段天線應用研究等等。 <div> 電子信息科學技術(IT)發展和更新換代之快令人吃驚,幾十年來,陳老師親身見證和經歷電子管、晶體管、集成電路、超大規模集成電路、芯片和因特網等的發展歷程。談到第5代即5G移動通信和納米芯片時,陳老師笑著對我們說,“你們可能想,這么多科技發明已經被前輩捷足先登解決了,我們還能做什么呢?可你們有沒有想過,7納米、5納米芯片,已經快小到硅原子的大小尺度了,再往后怎么辦?5G移動通信目前仍是厘米波,過幾年要用到毫米波,還有好多問題要解決,再往后亞毫米波太赫茲技術該又如何?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這些新技術新問題,正是你們這輩電子新軍要攻克的堡壘。”他教導我們:“其實人類現在掌握的科學知識和對自然界的認識,還未充分了解,未來還有大量的未知認識等著我們去挖掘,去開發。”</div><div><br></div> <h3 style="text-align: left;"> 1965年,作為優秀拔尖的30多名青年學者之一,陳老師經高教部考試錄取,派到英國進修學習。回國后,陳老師默默耕耘,從事教育和科研,為國家培養了一大批建設人才。直至今日,他的學生已成為教授、科學家或企業家,他向我們提到一串學生的名字,如郭陳江就在西北工業大學電子信息學院當教授,童崢嶸是天津理工大教授,唐弟清是儒商企業家,在江蘇無錫干得不錯,高文坤是航天三院總體部的領軍人物,在強手如云的華為公司幾十萬員工中,陳衛是不可或缺的技術骨干,陳老師還特別提到當年唐致中和萬偉老師指導的王漢陽博士在華為公司是首席終端天線專家,華為Fellow。</h3> 看到這般人才興旺的景象,陳老師不由得感到自豪,這不就是后繼有人,薪火相傳嗎? <div> 當然最讓他感到驕傲的是許家棟,許家棟是老三屆知青,文革動亂中斷了他正常成長的道路,1970年代回城后,分配到實驗室當實驗員,這是高校中最低層的職位,陳老師發現他各方面的表現很不錯,雖然沒有上過大學,但是連一些微積分的知識他都會,也特別喜歡學習鉆研,于是就派他到一個雷達大廠實習,后來還安排他參與雷達試飛,增長知識。1977年恢復高考,他沒有報考大學本科,而是以同等學歷直接報考研究生,他是電子信息學院的第一批研究生,也是陳老師的第一個研究生。1980年英國倫敦大學學院柯倫教授應邀來我校講學,經過面試和我的推薦,許家棟獲得去這所世界著名學府深造的機會,由此開始騰飛。</div> “很幸運,我有這么一個學生,他不是科班出身,卻取得出眾的研究成就,成為國內知名的微波專家,后來還成了電子信息學院院長。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嘛。”回憶起一批自己優秀的學生,陳老師的聲音里滿是自豪,眉眼間皆是飛揚的光彩。<br> 1990年,許家棟接受人民日報海外版和校刊西北工大訪問,談到自己的成長之路時,不無感激地說他是踏著老師搭的“人梯”攀上來的,我們不由得欽佩陳老師的高風亮節和伯樂精神。 《師說》中便有言“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與弟子”,正是因為有這樣傳道授業解惑的老師在,才培養出如此眾多的優秀學生,分布在祖國的各個角落里,為祖國的建設貢獻智慧和力量。 1980和1990年間,陳老師擔任校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和校外事辦公室副主任,為校學科建設和開拓對外國際學術交流貢獻良多,每年邀請幾十位國際知名教授來校講學交流,前后推薦上百名學生和教師出國進修深造,協助胡沛泉教授組織申請德國洪堡基金,后來西安成立洪堡學者聯誼會時,他和胡沛泉教授一起被吸收為洪堡會員。1993年,陳老師出席崔鐵軍的博士答辯,崔博士是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梁昌洪教授的學生,陳老師很欣賞崔的才華,鼓勵他申請洪堡基金,并提供協助,成功赴德深造。事隔近20年后,崔老師來我校學術交流,通過趙慧玲老師邀請到陳老師與會,原來,他一直把那次知遇之恩銘記在心,崔博士現為東南大學教授,IEEE Fellow,中國科學院院士。<div><br></div> 談起科研工作者的必備品質,陳老師正色說道,“學理工的,就是要真實,踏踏實實做學問,心里要有抱負,有理想,有國家。”<br> <p> 說到踏實,陳老師說:“我為西工大的校風感到驕傲,西工大培養的學生學風嚴謹,有三分功夫不會吹到九分。但西工大的學子也不能太謙虛,應該有魄力有膽略,善于推介自己,敢于與對手比試。”</p> <div> “搞理工的,搞科學技術的,還有一條非常重要:不要搞假冒偽劣,現在冒出來很多報道,這篇論文是抄的,那個又注了什么水。做學問,真實才是最重要的,進了大學的門,就要注意,做學問要很扎實很實在,都參考了什么書籍,得出了什么結論,都要經得起推敲,經得起考驗,你們以后幾十年,進一步深造、研究、做學問,都要注意。”陳老師語重心長地對我們說。</div> “學生不僅應該踏踏實實做學問,心里還應該要有一點報效社會的心,再過幾十年,等到中華人民共和國一百年國慶,西工大一百年校慶時,也許你們會戴著大紅花,也都成為了給電子信息學院增光的人了。到那時你們要無忘遙祭告乃翁喔。”陳老師風趣地說。 <h3><p> 熱情、慷慨、風趣卻又踏實的穩重,這是老一輩科研工作者帶給我們最真實的體驗,在我們看來,80年來走過的路并不平坦,但陳老師卻始終樂觀,從未退縮,正是這些老一輩科研工作者用自己的赤誠之心,勤勤懇懇地用畢生所學為祖國、為母校做貢獻。國家的發展,科技的進步我們有目共睹,歷史的韁繩也即將交到我們新一代青年手中。在新時代,如何將我們的一身才學化作磚瓦,建設祖國華棟?如何維持科研的活力,以創新推動進步?都是我們應該思考的問題。沒有一個火把可以永遠燃燒,但薪火相傳,我們就能始終照亮前行的路。習近平總書記曾經說過“中華文明源遠流長,蘊育了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品格,培養了中國人民的崇高價值追求。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思想,支撐著中華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傳。”新時代的浪潮滾滾而來,新一代的我們同樣會盡自己所能,為建設偉大祖國奮斗終身!</p><div><br></div></h3><h3>摘自:《四個一活動訪談錄八》</h3><h3>西北工業大學2020年9月出版</h3><div><br></div> 錄音整理:西北工業大學電子信息學院團委 翁海鵬、侯雨昕、賀文正、孔翊丞、高浩楠、馬洋、盧思怡、盤晴<div><br></div> 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短短一下午的采訪,陳國瑞老師在我們面前展開了一幅奮斗報國的壯美畫卷。從心懷壯志的少年,到奮發報國的中年,再到壯心不已的暮年,他的命運和報國情懷始終與新中國的腳步連在一起,不受功名利祿約束,陳老幾十年潛心研究孜孜不倦,回首過往,桃李已是漫山遍野,眼界更是豁然開朗。從陳老的身上,我們學到的、要學的實在是太多太多。 嚴謹,嚴謹,一定要嚴謹,這是我采訪之后,心中一直回蕩的一個聲音,“學術研究,容不得半點差錯”。在別人看來,退休之后的生活也許是種花弄鳥,盡享天倫之樂,但對陳老而言,科研工作是他熱愛了一輩子的事業,已經深深地融入了他的骨髓,銘刻在日常生活的吃穿用度中,這點讓我們深深敬佩。當今社會,在許多學生的眼里,搞科研是一個鍍金的過程,為以后追求更高的薪水鋪路,但在陳老看來,科學研究是需要我們始終保持嚴謹態度的終身事業,薪水報酬只是保證科研工作進行的墊腳石而已,在教授身上這樣奉獻自己,一心為學的精神品格,在當今的時代風氣里顯得熠熠生輝,讓人心生敬佩,試問有多少人能做到這樣的一心一意為國為學,絕對認真,不辜負心中的一桿秤?這是陳老對我們新一代人的期許。 陳老的從容給人印象也格外深刻,侃侃而談又和藹可親,讓人格外佩服他的閱歷談吐,但如若你回頭去看他的曾經,便會明白從容的道理。他的年齡比新中國還要大,戰爭的炮火也曾飛過他的頭頂,自然災害沒有讓他停止腳步,他始終堅守在教學科研的一線崗位,華航西遷,他義無反顧的扎根西部,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響應國家建設西部的號召,難怪他有如此從容!自新中國成立的70年來,這樣跌宕起伏豐富精彩的人生,正是他從容應世的底氣態度,陳老也大力主張,認為我們年輕人重要的事是多出去走走,看看世界的廣闊,自然就明白自身的渺小,卻可以用熱情創造恒久存在的事物,這也是陳老科研教學的動力來源。 苦難從沒在陳老的身上留下痕跡,即使83歲的高齡,在接受采訪時仍冒雨如約而至,仍然可以穿著馬甲襯衫西裝褲,知識分子特有的氣韻和風度表露無遺,讓你在心底里暗暗懷疑,這是一名經歷過新中國成立已經耄耋之年的老人嗎?陳老在采訪中聊了很多,卻幾乎只字不提自己曾經吃過的苦,只聊學術,聊科研,聊未來,聊曾經給過他幫助的老師和院長,結束采訪后,我想了很多,我已無法得知,陳老有沒有遭受過什么不公的對待,我只看到他愿意表現給我們的一片赤誠報國之心,這給了我深深的啟示,苦難在人生中也許會占很大的比重,但如果你只糾結于自己曾經所受的苦,就會一直沉湎于悲哀無法前行,背負的苦太多,哪有地方放至理想和快樂呢? <p> 嚴謹科研,從容處世,笑對苦難,是陳老教會我的東西,我在想,是什么力量支撐這位老人執著一生的理想呢?答案顯而易見,愛國,一切為了我們深切熱愛的祖國!祖國教會陳老的,他轉過頭分享給了我們,70年的感悟和體會,他提煉出精華,只為我們能少走彎路。我們要沿著他們的足跡,從他們手上接過愛國報國的旗幟,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獻上我們的青春和力量。</p><p><br></p><p>摘自:《四個一活動訪談錄八》</p><p>西北工業大學2020年9月出版</p><p><br></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巴里|
巨鹿县|
咸丰县|
清徐县|
石城县|
通城县|
古浪县|
金乡县|
康平县|
韩城市|
册亨县|
奉化市|
栾城县|
孟津县|
石河子市|
八宿县|
利津县|
金华市|
汉沽区|
扶绥县|
迭部县|
兖州市|
厦门市|
云安县|
抚远县|
涟源市|
广元市|
哈密市|
安顺市|
子洲县|
房产|
灌云县|
淮滨县|
彭山县|
松溪县|
巴林右旗|
璧山县|
丹棱县|
焦作市|
延津县|
靖宇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