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有明一代,自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立國至1644年崇禎帝朱由檢任上滅亡,歷時276年,凡十七朝,共十六帝,其中英宗朱祁鎮(zhèn)兩次登基(以上未含北京淪陷后原明朝宗室先后在南方建立的四個小朝廷)。</p><p>十六帝中,太祖朱元璋葬于南京孝陵,朱元璋之孫、明朝第二個皇帝建文帝不知所終。之后自明成祖朱棣起均葬于北京,其中十三位葬于昌平。在“土木之變”中登基、“奪門之變”后遜位的代宗朱祁鈺葬于香山腳下。</p><p>余少年時中斷學業(yè),于歷史一知半解,近日重游明陵,重習明史,記錄于茲。</p> <p>一、長陵</p><p>長陵是明成祖朱棣在遷都北京營建皇宮的同時為自己修建的陵墓。長陵是十三陵中的祖陵,地位居于十三陵之首。</p><p>朱棣,朱元璋時封燕王,就藩北平。靖難之役攻破南京,從侄子建文帝手中奪得帝位。其在位期間,政治上繼續(xù)削藩,加強中央集權;吏治上設內(nèi)閣和東廠;軍事上五次親征蒙古;對外交往委派鄭和下西洋;文化上編修了《永樂大典》。在第五次北征蒙古回師途中病逝于榆木川(榆木川啊!我去過的^_^)。</p><p>其統(tǒng)治期間勵精圖治,使經(jīng)濟繁榮國力強盛。因年號“永樂”,史稱“永樂大帝”。</p> <p>裬恩殿是明代帝陵享受祭祀的主殿。長陵裬恩殿重檐廡殿頂,三層漢白玉圍欄須彌座基,金磚鋪地(現(xiàn)在上面覆蓋了地毯所以沒看到),60根直徑不下一米的整根金絲楠木支撐,據(jù)說是國內(nèi)少見的楠木結構殿宇,其規(guī)格不亞于故宮太和殿。</p> <p>楠木立柱的下半部,從地面到人手舉起來不能及的高度,被有機玻璃包裹起來。</p> <p>朱棣的墓碑,為整塊紅色朱砂石所制,上書“成祖文皇帝之陵”。頂部有篆文“大明”。</p> <p>樹影婆娑</p> <p>斑駁的時光就這樣流淌了600年</p> <p>二、神路</p><p>神路,小時候一直以為是十三陵的入口,其實只是長陵陵寢建筑的前導部分,總長約7.3公里,建于嘉靖年代。由南而北依次建有石牌坊、大紅門、神功圣德碑亭、石像生、欞星門、七孔橋等系列神道墓儀設施及橋涵建筑。</p> <p>神功圣德碑。</p><p>聽起來好像武俠小說</p> <p>石碑底座的紋飾</p> <p>十三陵神道上的石人石獸,均用整塊巨石雕刻而成。其中最大的石象,包括基座,體積近30立方米。</p> <p>小動物們都萌萌噠</p> <p>馬還長著眼睫毛呢</p> <p>微笑的武將??</p> <p>官員服裝背后的紋飾</p> <p>小憩</p> <p>三、定陵</p><p>定陵是明朝第十三帝萬歷皇帝神宗朱翊鈞的陵墓。萬歷的定陵與成祖朱棣的長陵以及萬歷的祖父嘉靖皇帝的永陵并列,是十三陵中最大的三大陵園之一。</p> <p>定陵自1957年開始進行考古發(fā)掘,同年辟為博物館。牌子上是郭沫若先生的墨寶。</p> <p>萬歷皇帝墓碑的材質(zhì)貌似也是朱砂石</p> <p>在明朝的皇帝中,除了在景山自盡的崇禎之外,相對比較熟悉的應該就是萬歷了。萬歷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他孩提繼位,前十年在明朝最杰出的內(nèi)閣首輔張居正主政下,出現(xiàn)了史稱“萬歷中興”的黃金十年。但他又是一枚宅男,怠政曠朝時間長達30年。《明史·神宗本紀》評價“故論者謂明之亡,實亡于神宗,豈不諒歟。”而黃仁宇的明史專著《萬歷十五年》的結尾則一針見血地指出:在這個時候,皇帝的勵精圖治或者宴安耽樂,首輔的獨裁或者調(diào)和,高級將領的富于創(chuàng)造或者習于茍安,文官的廉潔奉公或者貪污舞弊,思想家的極端進步或者絕對保守,最后的結果,都是統(tǒng)統(tǒng)不能在事業(yè)上取得有意義的發(fā)展,有的身敗,有的名裂,還有的人身敗名裂。</p><p>這,或許就是萬歷年間成為明朝從繁榮走向衰敗的癥結所在。</p><p><br></p> <p>四、昭陵</p><p>昭陵陵主是明穆宗朱載坖,嘉靖皇帝世宗朱厚熜之子,萬歷皇帝神宗朱翊鈞之父。在位六年,年號隆慶。昭陵在十三陵中屬中等規(guī)模。</p><p>昭陵的入口處掛的牌子是“反腐倡廉教育基地”,以致我兩次開車經(jīng)過其門而不得入。</p><p><br></p> <p>裬恩殿前的東配殿有海瑞事跡展覽。也許這就是“反腐倡廉基地”的由來。</p> <p>西配殿是昭陵的歷史陳列展。其中說到萬歷小時候因為不聽話被穆宗打過。</p><p>穆宗在歷史上風評不是很高,但他即位后立即重用徐階、李春芳、高拱、張居正等內(nèi)閣輔臣,來彌補自己能力不足的缺陷。</p><p>同時,他還解除海禁,調(diào)整海外貿(mào)易政策,允許民間私人遠販東西二洋,迅速刺激了明朝的經(jīng)濟發(fā)展。這對于形成萬歷即位后的“中興十年”非常重要!</p><p>此外,自嘉靖晚年開始東南沿海倭寇問題十分嚴重。穆宗重用戚繼光等優(yōu)秀將領抗倭,使倭寇活動逐漸趨于消亡。</p><p>特別是在中央內(nèi)閣大臣張居正等人的操作下,成功把握了蒙古首領俺答部家庭內(nèi)部矛盾的時機,達成了封貢及互市。明朝封俺答為順義王,開放十一處邊境貿(mào)易口岸,使蒙古人能通過貿(mào)易獲得中國資源。史稱“隆慶合議”。</p><p>隆慶和議結束了明朝與蒙古近二百年的軍事對立狀態(tài)。從此到明朝滅亡為止,明朝與蒙古之間絕少爆發(fā)大規(guī)模戰(zhàn)爭。</p> <p>一枝紅柿出墻來</p> <p><b>未完待續(xù)</b></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天祝|
白朗县|
旺苍县|
固安县|
依安县|
淳安县|
莱西市|
汝城县|
宜宾市|
弥渡县|
瑞丽市|
新宁县|
兰考县|
德清县|
龙井市|
奉化市|
兴隆县|
专栏|
楚雄市|
沅陵县|
正阳县|
兴化市|
太谷县|
精河县|
临武县|
安国市|
金川县|
连江县|
杭锦旗|
玉溪市|
泰来县|
桐梓县|
甘南县|
合山市|
淮安市|
疏勒县|
宜丰县|
拉萨市|
涞源县|
黄冈市|
上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