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r></p><p> 闊別故鄉三十載,流浪歸來悟分明!詩與遠方,并不一定在長途跋涉的旅程中,人生如戲,驀然回首,它在散發著溫度的文字和圖片里,在我們身邊,就在我們流逝的時光記憶里,在一頓久違的農家柴火飯里,在茶中,在酒里,在與志同道合朋友的閑聊里……</p><p> 在舉手拍攝中,我們重新串拾起那些散落的時光片段,給那些思鄉的游子,懷舊的俗人們去咀嚼回味。</p><p> 醴陵大林的漏水坪村,我們無法再去探究久遠以前村民們的曬谷坪是否真的漏水。但騎行、探友、帶學員攝影采風,數次到訪,把不同季節的幾組圖片匯聚成篇,我嘗試著用攝影眼、用游子心,定格這里的山清水秀,質樸如初,嘗試再現心中故鄉的那一道原風景………</p><p><br></p> <p><br></p><p> 人們說黃山歸來不看岳,九寨歸來不看水。于一個漂泊的游子來說,在見識了那些人流如織的名山大川后,重回故里,在咫尺城市的漏水坪,還能看到山清水秀,飛瀑流泉這樣的原生態,村里留守的老人們還住在那冬暖夏涼的夯土老屋里。一方水土一方人,于我來說,這才是心目中最美的原風景,一點不輸世人們仰慕的九寨天堂。</p><p><br></p> <p><br></p><p> 老屋里,倚柵欄、望長天,百轉千回鄉愁難忘,往事如煙重上心頭……</p><p><br></p> <p> </p><p> 那一年年時光流水,那一季季花落花開,多少次夢回故鄉,醒來已是淚眼朦朧……</p><p><br></p> <p><br></p><p> 潺潺流水,青蔥歲月,空山寂寂人不語,山泉淙淙鳥無聲……</p><p><br></p> <p> </p><p> 那點綴溪流,生長在石頭縫里的石菖蒲,油光水綠,生機蓬勃;在無鳴看來,可比在家侍弄的蘭花、水仙耐看許多。</p><p><br></p> <p> 竹林小徑通吉宅,黑狗踞坐守忠誠。這一畫面,多少年漂泊流浪,始終定格在記憶里……</p><p><br></p> <p><br></p><p> 那一季,蘆花飛絮,瀑瀉珠簾,今日定格,只是記憶重現……</p><p><br></p> <p> 落葉用最后一抹濃艷告別秋天,為飛瀑映色,即隨流水去,隱身褪芳華!</p><p><br></p> <p> 潭前拾起一片紅葉,帶著眷戀,滿懷深情與故鄉的秋天說聲再見!</p><p><br></p> <p><br></p><p> 路向遠方,家是歸途。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p><p><br></p> <p> </p><p> 朋友龍王客串的游子,有幾分書生意氣,人景相應,散發無盡鄉愁……</p><p><br></p> <p><br></p><p>穿山溪流過,飛白掛壁前。山風吹不斷,潭水映故人。</p><p><br></p> <p><br></p><p> 漏水坪村保留了很多七八十年代營建的夯土老屋,是醴陵典型的傳統民居,夯土工藝講究甚多,好的夯土老屋結構美觀、堅固耐實,冬暖夏涼。近年,從中央到地方政府,大力扶持發展鄉村旅游,修繕保留好這些老屋,就是保持了原始的人文生態,保留了幾代人的情懷與記憶,是一個生動的鄉村元素與景觀。</p><p><br></p> <p><br></p><p> 櫻花開處知時節,白墻灰瓦笑清風!其實我們在黃山、婺源很多景點看到的徽式民居,很多也是夯土結構,只是做了墻面粉刷,蓋住了土墻。醴陵地區也保留了幾棟夯土結構的祠堂與民居,與漏水坪相隔不遠的東坑村便有。</p><p><br></p> <p> 興趣突至,學員清姐與朋友相約租下相鄰的這幾棟老屋,預交了十年的租金。前面這棟是清姐的,與我拍攝的瀑布相隔僅五十米,豐水季節、站在屋側便能聽到瀑布的聲音。租下老屋的當時滿懷激情,想著有空的時間便在這栽花種草,偷閑寄居,偶邀三五好友品茶聽泉,便是神仙隱士的生活。</p><p> 后來,激情消褪,朋友們都沒了動作,畢竟是女士,年歲也大了,太折騰了。清姐耐著性子把屋里清理了,通往瀑布的路也整理了,甚至還在門前屋側種了桂花樹與櫻花樹,如今,櫻花盛開又幾載,老屋還在閑置中……</p><p><br></p> <p><br></p><p> 相聚老屋,便是故人,在這拍照,隨便一個鏡頭,便是滿滿的回憶與風情……</p><p><br></p> <p> </p><p> 付大媽的房子建筑面積較大,房間也多,始建于八零年,當時用了2000多個工,組上大部分人都出過工。那個年代建夯土屋,村民們都是主動相互幫忙,勞動號子震天響,很是熱鬧。屋內部分房間還有木制閣樓,以現代的審美看來,質樸而具風情。</p><p><br></p> <p><br></p><p> 篩子里陰干的是付大媽自采自制的土茶,這是留守老屋、每逢季節都要付出的傳統勞作。</p><p> 門口剪影是勤勞的付大媽正在打掃,偌大一棟老屋,屋內卻是干凈整潔,井井有條。</p><p><br></p> <p><br></p><p> 我爬上閣樓,準備拍攝樓上閑置生活器具。村醫小謝幫喬大爺老倆口測完血壓,正常例檢后,幫付大媽留影存檔,借這個特殊的視角,我趕緊按下快門。</p><p><br></p> <p><br></p><p> 咚咚咚,踩著木樓梯上到閣樓,一應閑置的老物件被擱放一起互訴時光,可以看出主人一家的勤勞,日子也殷實。屋頂幾片明瓦灑下局部的光,讓這些物件充滿質感與光影魅力,記錄了過往,定格了時光……</p><p><br></p> <p><br></p><p> 缸碗、碗柜、灶臺一字排開,付大媽老屋里的廚房寬敞,用城里話來形容可算是開放式廚房了,面積有樓房兩間居室大。</p><p> 靜靜的時光,入室穿窗,無需言語,牽引你的思緒穿越年代,訴盡歲月離觴……</p><p><br></p> <p><br></p><p> 廚房,醴陵方言叫灶下里。喜歡老屋的灶下里,特別現在的冬季,在鄉下吃柴火飯,大家都會圍過來,燒火的、洗菜的、打雜的、閑聊的,地方大,不擁擠,反而感覺熱鬧,特別有農村煙火氣息。</p><p><br></p> <p><br></p><p> 此圖為櫻花同學拍攝,覺得特別接地氣。掌勺的是戶外、公益達人斷腸人,人稱斷大師。行伍出身,熱心豪爽,文筆了得,在醴陵地界也是圈粉無數,亦師亦友真人才也。斷大師才藝一身,掌勺功夫亦是深入煙火,一桌子菜盤干碗凈,一掃而光。</p><p><br></p><p><br></p> <p><br></p><p> 老屋的飯廳,八仙桌與墻角的老式柜子細語呢喃,窗開亮至,營造氛圍,雕刻時光……</p><p><br></p> <p><br></p><p> 都說攝影是光影藝術,這種夯土老屋最大的特點就是墻面原色,而且天長日久變暗了,聚光且光線反差大,調成黑白模式,隨便拍一樣老物件,壓一點曝光補償,質感與層次過渡都非常好,自帶時光味道,非常有感覺。</p><p><br></p> <p><br></p><p> 夏至同學收藏的本土老物件兒,這種雕花木工活在醴陵,不要說祠堂古廟,鄉紳進士、地主老財家的大宅院,時光倒轉四十年,平常百姓家里的床、神龕、飯架子、臉盆架,都清一色雕花上老漆,留到現在,件件兒都值得收藏、把玩和欣賞。</p><p><br></p> <p><br></p><p> 在老屋里,仿佛時光定格了,開啟了時光倒流模式,一切器皿物件都簡單質樸,黑白分明,與兒時的記憶重合……</p><p><br></p> <p> 4月25日上午,東堡大林沖,村醫小謝挨家挨戶為村里的留守老人測量血壓,檢查身體。在一棟土坯老屋里,小謝態度熱情,工作細致,與喬大爺付大媽老兩口家長里短,噓寒問暖,吃藥及注意事項交待細致清楚,醫療服務結束,還要給老人拍照片留依據,人性服務,如沐春風。</p><p> 兩位老人也不停的夸贊共產黨好,黨的政策好,工作人員細致周到!</p><p> 這是上半年朋友圈發的配圖筆記,短短大半年時間,照片中喬大爺的慈祥與微笑不曾改變,但此次到訪卻沉重得知,喬大爺已經辭世。</p><p><br></p> <p> 同一天,村醫小謝為付大媽體檢的圖片。當時還想著把這組圖文提供給媒體發一篇短訊,報道一下農村醫療條件、制度、人性化服務的提升。</p><p> 或許是喬大爺走得匆忙,再次見到的付奶奶,也許還沒走出喪失老伴的傷痛,少了燦爛的笑容,少了些話語,有幾分悵然若失的感覺。</p><p><br></p> <p><br></p><p> 或許什么事都需要個氣氛,自帶一眾同學進了屋,或許同時代人有同樣的鄉情記憶,大部分時間,大家在不停找場景、找物件、找角度,圍著屋子轉。這不,夏至同學正專心致志的創作靜物小品《南瓜圖》呢!</p> <p><br></p><p> 老屋里特殊光線環境,給拍攝靜物與弱光攝影提供了特別好的條件??刂坪闷毓猓阎黧w的細節與層次過度表現出來,很象靜物素描與色彩靜物的感覺,影調分明,畫面感強,杯子上凝聚的水珠如滴淚,仿佛與抹布在定格的時光里深情對話……</p><p><br></p> <p> 毛巾、椅子、老屋的墻面,構圖簡潔直觀,黑白分明,普通的畫面,個中味道卻無需言語,任君品讀。</p><p><br></p> <p><br></p><p> 同行的同學們戲稱夏至為山主,確實,因為愛茶制茶,愛上這一方山水,已然融入其中,成為一方主角。夏至的制茶工坊中收藏了許多好物件,引得同學們眼饞心動。</p><p><br></p> <p><br></p><p> 記憶中老屋里的柴火廚房,一顆白菜,一碗白菜粉皮,溫暖一冬……</p><p><br></p> <p><br></p><p> 菜地里摘了新鮮蔬菜,隨手往桌子上一放,這也是老屋里的一段記憶。五彩的顏色,斑駁刻痕的桌面,生活如畫,唾手可得。</p><p><br></p> <p><br></p><p> 墻角下,南瓜兄弟開個會議;茶坊里,夏至同學談天說地。</p><p><br></p> <p><br></p><p> 一桌一椅皆能入鏡,一花一葉亦可文章;攝影也來自于生活,不離煙火!</p><p><br></p><p><br></p> <p><br></p><p> 這個竹編器醴陵本地叫焙罩,記憶中一般放在灶上或冬天放火缸上,用來烘干食材。印象里,入夜灶臺封火后,置焙罩,放干辣椒。第二天,辣椒烘得干脆,置約70公分高、通節有底的竹筒內,用帶長把的鏟刀垂直剁碎成粗辣椒粉。</p><p><br></p> <p><br></p><p> 既是學員,又客串模特,鈴子同學也鐘情此間老屋,感觸不已,相片出來有范兒。</p><p><br></p> <p><br></p><p> 夏至同學才情橫溢,人也帥氣,又將老屋里的制茶工坊布置得書香雅韻,受到了一眾同學的集體崇拜。</p><p> 夏至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制茶技師,在外闖蕩多年,14年才回歸故里。平時愛好騎行與徒步,一次徒步此間,偶遇村民在山上采茶,通過細致的采樣調查,發現村民們采茶的茶園在醴陵海拔較高,地理環境與氣候都適合茶葉生長。山上的茶園應是七十年代生產隊時栽種的,灌木叢生、一直處于自然生長狀態,媲美野茶。這種茶葉非常適合制作高品質的紅茶。幾經張羅,夏至承包了這片茶園,并租用付大媽的老屋置辦了制茶工坊,自喻山人,茶葉下季時,打理茶園,在工坊純手工精制紅茶,過上了遠離塵囂的隱世生活。一眾好友也以此為基地,經常來探望山人,討茶吃飯,閑聚風云。</p><p><br></p> <p><br></p><p> 興致濃時,山人拿出了自拓自裱的碑拓珍藏供同學觀摩欣賞,獲得粉絲們一致稱奇贊好。</p><p><br></p> <p><br></p><p> 老屋工坊,茶香迷漫,品著夏至親手制作的上好紅茶,聽著山人講敘茶的典故淵源,一眾同學如逢知己,著了道,入了迷……</p><p><br></p> <p><br></p><p> 不得不說,夏至同學真是一位才藝雙馨,一個有慧眼、慧心、獨具慧根的妙人兒。他對茶的偏愛,對茶的理解,對制茶工藝研究掌握的技藝已經讓人無比驚喜了,此次到訪,再見識到他的書法繪畫、書畫裝裱、篆刻、木工手工,品茶時解讀名家作品,分享歷史趣聞、人文軼事,你會驚嘆這家伙的才能與知識儲備真是了不得。</p><p> 所以,除了本身學識,我們都要感謝生活的磨礪,感謝自然的饋贈?;蛟S正因為在這山里清苦寧靜,夏至的才藝境界才得以不斷升華。</p> <p> 老屋里,八仙桌上一頓地道的農家柴火飯,夏至消魂的手,朋友斟滿的老酒,愉悅開懷,回味至今……</p> <p> 為方便同好交流與有心人學習咨詢,留下二維碼與諸位讀者與師友,相互學習交流,定格美好人生。</p>
主站蜘蛛池模板:
红桥区|
康平县|
黄大仙区|
沙坪坝区|
铅山县|
烟台市|
获嘉县|
新巴尔虎左旗|
和田县|
乐至县|
海安县|
红河县|
濉溪县|
遵义市|
临沭县|
湟源县|
诸暨市|
海南省|
光山县|
宁河县|
五家渠市|
高雄县|
桃江县|
芒康县|
靖宇县|
大丰市|
建昌县|
萍乡市|
铜山县|
福清市|
呼玛县|
珲春市|
莱西市|
新乡县|
日照市|
广南县|
长沙市|
山东|
西华县|
太康县|
五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