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最近一周去了泉州。因為30多年前公干到過泉州,見過她多彩的一面,品嘗過她的"面線糊",那時的光景與味道總留在記憶中,難以忘懷。</p><p class="ql-block">泉州是歷史大港,最早的開埠貿易之城;</p><p class="ql-block">泉州是宗教匯聚,世界文明互動之城;</p><p class="ql-block">泉州是閩派建筑、雕刻、南音的發源地;</p><p class="ql-block">泉州是著名僑鄉又具濃郁閩南味的宜居城市。</p><p class="ql-block">照片是此次專訪泉州用手機記錄的些許所見,文字是沿途所記及查閱資料所得,今編輯成篇紀念此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器材: 華為mate30+華為mate10</p><p class="ql-block">后期:手機指劃軟件</p> <p class="ql-block">開元</p><p class="ql-block">開元寺是福建最大的佛寺,始建于唐朝,東西塔建于南宋,歷經戰火、地震、臺風而屹立千年不倒。</p> <p class="ql-block">弘一法師紀念館座落在開元寺內,此處是他曾居住的僧舍,惜近期整修未能入內探究。</p><p class="ql-block">"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是大師膾炙人口的詩句。</p><p class="ql-block">"悲欣交集"四字系法師圓寂前最后的文字。</p><p class="ql-block">弘一法師的世界誰人能懂?</p> <p class="ql-block">開元寺內不乏千年古榕,在夕照之下更顯蒼勁蔥蘢、枝繁葉茂,象征了開元寺與泉州的過往與今生。</p> <p>在晚霞的包圍中,夕照紅墻房檐,焚一炷香,輕閉雙眼,祈求庚子瘟疫災年的平安。</p> <p class="ql-block">西街</p><p class="ql-block">每個來到泉州的人,都不會錯過這條歷史長達1300年的老街——西街。</p><p class="ql-block">街道從西側的開元寺到東頭的古鐘樓僅長500余米,卻是店鋪林立、車水馬龍,側身其間感覺有些雜亂,然而食肆的香味也撲面來。。。</p><p class="ql-block"><br></p> <p>見到面線糊的店招,我迫不及待入座,沒問價錢急喚店小妹端糊糊!點的當然是面線糊+油條這套泉州人的標配。</p><p><br></p> <p class="ql-block">拍了個店內廣告和我點的面線糊,合成在一起,面線糊就是長這個樣子的,米線極細、湯清料多,看清了嗎?</p><p class="ql-block">拍了照片,急吼吼一碗下肚,然而味道卻不是記憶中的那個味,是面線糊變了味還是我變了味呢?</p> <p class="ql-block">但是,西街讓我有感覺的卻是兩側的那些小巷,并且撞對了時辰。</p><p class="ql-block">窄窄的巷子紅紅的燈籠,夜色掩去了雜亂,但仍很有市井生活氣息。</p> <p>看看西街最窄的巷子吧,我走到底再折返,體驗僅容一人通過的感覺,如果兩人向相而行必須擦身擠過,這也就是當地人戲稱的"摸奶巷“吧?哈哈哈泉州人真是情趣人!</p><p>等了幾分鐘,終于等到一個紅衣女人走來,沒敢與其擦身,只敢連續的拍拍拍。</p><p><br></p> <p class="ql-block">我喜歡這樣的畫面。看著完成的照片想起了歌手郁可唯演唱的《小巷》曲,擇錄了四行。</p><p class="ql-block">我想表達的是:天堂不知小巷黑啊。。。</p><p class="ql-block"><br></p> <p><span style="color: rgb(60, 60, 61);">鐘樓</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60, 60, 61);">?位于西街東頭的泉州鐘樓,始建于民國1934年,距今已有86年歷史,鐘樓本體以西洋風格建造,同時融合閩南風格,中西合璧,是泉州首屈一指的標志性建筑之一。</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60, 60, 61);">現在看,建筑并不起眼,但是沒被折騰拆除,保留了它就保存了城市的歷史片斷。</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60, 60, 61);">對比上海,那個大名鼎鼎的"大寺嗚鐘"就慘遭扼運了。我想鐘樓真的要感謝當地父母官的仁慈!更須感恩出身在泉州這個佛國圣人之地。</span></p> <p class="ql-block">“此地古稱佛國,滿街都是圣人”。</p><p class="ql-block">這對楹聯,是宋朝理學大家朱熹為泉州開元寺所題。</p><p class="ql-block">逛泉州,印象最深的就是遍布街頭巷尾的寺廟宮堂,以及或遠或近或濃或淡的香火味。</p><p class="ql-block">文廟附近方圓三公里范圍內,即有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蘭教,甚至印度教,各種宗教,各路神仙,應有盡有,和諧共處。</p><p class="ql-block">在我的印象里,除了耶魯撒冷,在21世紀的中國只有泉州還能保留著如此濃厚和龐雜的宗教文化。</p><p class="ql-block">一千多年間,宗教潛移默化到古城的每一處。</p> <p class="ql-block">文廟</p><p class="ql-block">泉州文廟是中國東南地區最大的文廟建筑群。"古今冠通,地天伴德"。</p> <p class="ql-block">文廟主體建筑大成殿,為典型的宋代重檐廡殿式結構,整個大殿以48根白石柱承托,正面有浮雕盤龍檐柱8根,風格古樸,在全國現存文廟中實屬罕見。</p> <p class="ql-block">清真寺</p><p class="ql-block">泉州最古老的具有阿拉伯建筑風格的伊斯蘭教寺。</p><p class="ql-block">它經歷了1604年和1607年兩次大地震,然而,數千年的洗禮卻無法沖淡這里留存的魅力。</p> <p>中亞風格的寺門上,雙凹半穹頂的門廊讓人敬畏伊斯蘭教崇尚的圣潔。</p> <p class="ql-block">小禮拜堂</p><p class="ql-block">據說,因為疫情,大禮拜堂已經很久不禮拜了。此刻,我想知道真主在天之靈會怎么看待新冠病毒?</p> <p class="ql-block">刺桐花</p><p class="ql-block">此行泉州,才知曉刺桐花是泉州的市花。</p><p class="ql-block">早在中世紀,泉州<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就以刺桐城而聞名歐洲、非洲、中東諸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因為泉州自古就生長著許多刺桐樹。</span></p> <p class="ql-block">關帝廟</p><p class="ql-block">泉州香火最盛的寺廟之一,廟內供奉關公、岳飛雙神。</p><p class="ql-block">關帝廟的屋脊是我見過最花逍的了,無論造型、色彩、密集度都是極夸張的,也許信眾們把所有的想象力都撲到這屋脊上了吧。</p> <p class="ql-block">關帝廟側樓</p><p class="ql-block">"厝邊頭尾"指街坊鄰居,"厝”即為房屋。</p><p class="ql-block">全句意為:與街坊鄰居聊天,敍述過往風情事。</p> <p>萬古安瀾洛陽橋</p><p>洛陽橋原名“萬安橋”,與北京盧溝橋、河北趙州橋、潮州廣濟橋并稱為中國古代四大石橋。建于北宋末年,長834米,有橋墩46座,位于泉州城外的洛陽江口。是我國現存最早的梁式跨海大橋。</p> <p class="ql-block">又見那抹紅</p><p class="ql-block">行走在泉州的街巷,你會心甘情愿地迷路。</p><p class="ql-block">喜歡在街道的轉角處聽濃厚的閩南語,雖然一句也聽不懂。</p><p class="ql-block">也喜歡隨意閑逛,觀賞隨處可見、已褪色的橙紅色老樓,揣摩和體會它的美學特征。</p> <p class="ql-block">閩南建筑是中國最有特色的地方建筑之一,</p><p class="ql-block">其特征是以高翹的燕尾脊、獨特的紅磚瓦、出磚入石的墻體、精美的石雕與彩繪畫飾為特征。</p> <p>典型的"出磚入石”墻體。紅磚裸露+石塊嵌入,美觀牢固、成本較低。</p> <p>新的街坊民居依舊傳承了它的建筑特色。</p> <p class="ql-block">一條中山路,千年泉州史。</p><p class="ql-block">看那一抹紅,看老街去中山路泉州古城吧,</p><p class="ql-block">它也被稱作騎樓街、步行街。</p><p class="ql-block">中山路北起愛國路、模范巷口,南抵新橋(順濟橋)頭,南北貫穿整個古城區,橫向寬度為10米-12米,全長2495米,為我國保存最完整的連排式騎樓商業街之一。</p><p class="ql-block">海絲文化在這里交融,東西合璧在這里輝映。</p><p class="ql-block">2001年,中山路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發的“亞太地區遺產保護優秀獎”。</p><p class="ql-block">中山路與西街,位置相鄰、職能相仿、歷史相近,我理解,前者是"上只角"、后者是"下只角",各有客源貨源,相得益彰。</p> <p class="ql-block">中山路的緣起,可以追溯到千年前的盛唐。</p><p class="ql-block">據記載,唐代久視元年(700年),泉州鯉城置武榮州,唐代景云二年(711年),武榮州改稱泉州,自建城之初起,泉州城的中心地帶逐漸形成了一條南大街。</p><p class="ql-block">幾百年后的元代至正十二年(1352年),此時的泉州貿易繁盛,已成為東方第一大港,由于拓城的需要,“坊市空間”的南大街自崇陽門、鎮南門延伸至德濟門,當時的南大街已經“可容十四匹馬齊驅”。</p><p class="ql-block">民國年間的1923年,南大街大改造,延伸至順濟橋。</p><p class="ql-block">這里自古就是泉州商業大街,在民國時期仍有大量的明清民居和牌坊,西側和南側有古城墻和城門。</p> <p>騎樓街在廣州、北海、海口都有,上海的金陵東路也是,然而歷史悠久又保護完整的當數泉州中山路。</p><p>關于騎街樓小知識科普一下:</p><p><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作為一種典型的外廊式建筑,騎樓的淵源最早可上溯到約2500年前的希臘“帕特農神廟”建筑。</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現代意義上的騎樓最早起源于印度的貝尼亞普庫爾,是英國殖民者首先建造的,稱之為“廊房”。</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十八世紀后半期,英國殖民者進入了南亞國家,這些國家屬于熱帶氣候,英國人為了創造涼爽舒適的居住條件,他們在建造住宅時,采用居室前加走廊的方法,以擋避炎熱。</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隨著殖民勢力范圍的不斷擴大,經由南亞、東南亞、東北亞而至中國南方。</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看看吧,原來騎街樓也是舶來品,泉州也曾領了開放風氣之先。</span></p> <p>騎街樓上最高大的建筑一基督教堂</p> <p class="ql-block">仙公山</p><p class="ql-block">仙公山距泉州市區25公里,因南北朝時的齊朝(480-520)祀“何氏九仙”而名,距今已有1500多年。</p><p class="ql-block">景區包括雙髻山宗教文化區、仰恩湖文化休閑區、馬甲民俗文化景區、馬甲亞熱帶動植物觀賞園、烏潭湖游樂度假區等五個景點組成。</p><p class="ql-block">整體范圍很大,是個體力活。我們只到了主景區朝天閣,已是折騰疲憊至極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仙公山是個很小眾的風景區,是本地人認為最靈驗的燒香拜佛寺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網上介紹景區清凈,且有纜車上下,于是例入行程,想不到事實上進出、上下交通難度甚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因疫情防控,公交只到山腳,打出租車上到纜車站后,纜車也在重建而關閉;即便搭了私家車上到山門還要爬幾百級臺階。</span></p> <p class="ql-block">真是心誠也還靈,兩個140歲的人居然最終爬到了上面,如愿以償。。。</p><p class="ql-block">感謝佛國圣人多,搭香客便車送上山又送下了山。。。</p><p class="ql-block">下山時,幫助我們的那對車主夫婦聞聽我倆是上海人,忙不迭的戴上口罩,哈哈哈</p><p class="ql-block">看來以后出游不能隨口說是上海人了。</p> <p class="ql-block">爬山對我而言是100個不情不愿,爬山不是鍛煉是自殘!此次被逼上梁山后悔不迭。</p><p class="ql-block">照片和膝蓋我當然選后者,幾張照片不算什么,腿腳好才是硬道理。</p> <p class="ql-block">朱文公(朱熹)摩巖石刻:"齊朝誰住石巖阿,絕頂云霄手可摩。一掬白泉何處得,源流定自出天河。"</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明清以來,由于何氏九仙的傳奇,雙髻山更成為閩南一帶信徒和海外華僑華人敬仰的圣地,香火鼎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據傳民族英雄鄭成功收復臺灣之前,曾率眾登山求神靈保佑,至今在民間還流傳著"半天子游圣地"的故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清康熙年間,文淵閣大學士李光地也到此朝拜和求夢,至今仍流傳"功名無心想,富貴兩不成"的傳說和李光地親手題寫"真神仙也"的匾額。</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泉州小巷街景</p> <p class="ql-block">黃金海岸/洛伽寺</p><p class="ql-block">兩處景點緊挨著,其位置在泉州石獅的永寧鎮海邊,距泉州2個多小時車程。</p><p class="ql-block">疫情期間游客稀少,周邊新樓盤住戸也少見,清凈卻也少趣味,僅近處的洛伽寺還可看看。</p><p class="ql-block">值得推薦海邊的海鮮大排檔,新鮮便宜,是午餐的不二選擇。</p> <p class="ql-block">寺內的屋脊爭奇斗艷煞是有趣。</p> <p class="ql-block">回頭是岸門殿,午餐后已是下午2點,附近的觀音山景區沒有車過去,只能回泉州。</p> <p>返程途經石獅市</p> <p class="ql-block">泉州近郊鄉村的民厝</p> <p class="ql-block">南少林</p><p class="ql-block">南少林勝景位于泉州清源山東麓,相傳為曾救唐王十三棍僧之一的智空入閩所建。歷史上的泉州南少林寺是一個龐大建筑群。</p><p class="ql-block">該寺始建于唐、盛于兩宋、幾經興廢,特別是在明清時期,南少林與洪門天地會等組織淵源密切,屢遭官府壓制。</p><p class="ql-block">但南少林武術也隨著這些組織廣播海內,同時期,明清朝代泉州港逐漸衰落,南少林武術也隨著泉州移民潮遠播海外。</p> <p class="ql-block">造訪南少林當日,恰逢少林寺舉辦"庚子年消災祁福"法會,參與的僧人、香客甚眾,誦經唱詩拜祭菩薩蠻鬧忙。</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34, 34, 34);">蟳埔村探訪</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34, 34, 34);">蟳浦村位于泉州市東海社區,是一個小漁村,距泉州市中心約10公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34, 34, 34);">村頭一群老人正在"講厝邊頭尾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34, 34, 34);">而我們專門來探訪的不是老頭,是該漁村的"蟳浦女"和"蚵殼厝"。</span></p> <p class="ql-block"> 蟳浦村的歷史背景是:這里居住的主體是古時阿拉伯人的后裔,雖經歷代與當地漢族通婚,但中亞的遺風尚存,主要表現在蚵殼房和蟳埔女的頭飾上。</p><p class="ql-block">蟳埔女盤頭插花,戴著丁香耳墜,穿著大裾衫、寬腳褲,形成了一道獨特的風情。</p><p class="ql-block"> 她們和惠安女、湄州女一起并稱福建三大漁女。</p> <p class="ql-block">"蚵殼厝"是這里別具特色的民居。</p><p class="ql-block">"蚵"即為牡蠣。</p><p class="ql-block">蚵殼厝始建于宋末元初,主要特色在于用蚵殼、磚石砌成墻,用它建造的房屋被稱為“蚵殼厝”或“蠔殼厝”。</p><p class="ql-block">沿海一帶的海風帶有鹽分,紅磚易受腐蝕,而蚵殼墻體不易腐蝕,也不滲水,閩南俗話稱“千年磚,萬年蚵”。</p><p class="ql-block">這也是漁民捕撈的副產品物盡其用。</p> <p>閩南美食姜母鴨</p> <p>泉州博物館</p><p>建筑大氣、色彩濃郁、頗有地方特色。</p><p>最后一天是晚上航班,白天計劃行程便是博物館和西湖公園了。</p> <p>博物館主體建筑(多重曝光)</p><p>泉州博物館現有三大展覽</p><p>一 泉州歷史展</p><p>二 世界閩南文化展</p><p>三 閩南傳統建筑展</p><p>泉州博物館藏品不少,但史料價值相對差了些,就是沒有啥國寶器物。</p><p>但是對概括了解泉州仍有很多啟發,值得看。</p><p>只是現場觀展人只手可數,也許歷史傳承流淌在他們血液中,也許生存艱難都忙于討生活去了。。。</p><p><br></p> <p>泉州歷史展覽位于博物館二層。分為 早期開發、刺桐崛起、東方第一大港、泉南雄風等四個展廳。</p><p>它以泉州歷史發展為主線,從遠古時期的森林遺址說起,囊括了閩越先民在這塊土地上生息繁衍的痕跡;海上絲綢之路繁盛;東方第一大港鼎盛以及明清時期泉州譜寫蔚藍色的歷史篇章。</p> <p>坐姿隨意的木雕菩薩。</p> <p>世界閩南文化展示中心</p><p>泉州是歷史文化名城,閩南文化淵源流長跟隨華僑移民、商貿交流遠播東南亞,稱謂世界不為過。</p> <p>泉州窯</p><p>泉州窯出土泉州,故名。窯址有兩處,一在碗窯鄉,一在磁灶。</p><p>燒造時代為南宋至元代,這是其興旺時期。</p><p>泉州歷來是我國重要的對外港口,泉州窯的興旺是海外貿易發展的結果。</p> <p><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泉州窯產品頗具地方特色,如青釉壺,胎薄形小,與江南青瓷壺造型不同。</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在出土標本中,還有少量不帶印紋裝飾的瓶、罐、盒等器物的素燒坯,其正品要在上綠釉之后二次燒成。</span></p> <p>石雕與繪畫藝術</p><p><br></p> <p>梨園戲(多重曝光)</p><p>發祥于泉州,流播于廣大閩南語系地區的梨園戲,因保存有宋元明南戲的很多劇目、音樂及表演形態,也被稱為“活化石”,是現存中國最古老的劇種之一。</p><p>南戲及泉州古代文化的滋養,使梨園戲具有和諧、細膩的藝術風格與對古代社會生活的豐富表現力。</p><p>其劇本文學、音樂唱腔、表演科范,在中國戲曲藝術長廊中,獨具一格。</p> <p>南音傳播區域示意圖</p><p>南音也稱“弦管”、“泉州南音”,一‘閩南地區的傳統音樂,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p><p>南音有“中國音樂史上的活化石”之稱,發源于福建泉州,用閩南語演唱,是中國歷史悠久的古漢族音樂。</p><p>兩漢、晉、唐、兩宋等朝代的中原移民把音樂文化帶入以泉州為中心的閩南地區,并與當地民間音樂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原古樂遺韻的文化表現形式。</p><p><br></p> <p>閩南傳統建筑展是一個常設展館</p> <p>展示的建筑桁樑架構,復雜精巧。</p> <p>石雕</p><p>泉州惠安境內是中國著名的石雕之鄉。</p><p>這里的石雕分為圓雕、浮雕、沉雕、影雕等幾大類。</p><p>主要用于建筑墻面的裝飾及碑塔、牌坊、摩崖石刻、匾額、宅居楹聯等,以線的造型為主要特色,要求線條勁挺有力,柔順暢達。</p> <p>羅例部分建筑實物</p> <p>展示的民居樣式</p><p>閩南傳統古厝,是閩南傳統建筑中最具生活性的院落式住宅。</p><p>是閩南人居住文化的主要物質載體,是閩南建筑裝飾藝術最具代表性的體現。</p><p>.閩南傳統古厝分布于歷史上閩南地區文化最活躍的地區,門窗作為其裝飾的主要位置也多反應出閩南文化獨特的審美特性。</p><p><br></p><p><br></p> <p>西湖公園北門</p> <p><span style="color: rgb(63, 63, 63);">西湖公園位于泉州市區西北部,走出泉州博物館大門就可進入公園大門。</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63, 63, 63);">公園總占地面積100公頃,水域面積82.28公頃,陸地面積17.72公頃。植被綠化茂盛,風景優美。</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63, 63, 63);">如果傍晚時分過來應該是拍照的好去處。</span></p> <p>行文至此,泉州之行也算結束了。</p><p>一周時間匆匆而過,看到的、聽到的概括起來就是,泉州比閩南更具閩南味。</p><p>觀察泉州會發現,她似乎比其它地方有更強的記錄和講述自身歷史的能力。</p><p>歷史在這里不僅僅是一種過去的存在,走進泉州,便如置身在歷史溪流與生動的文化脈絡中。</p><p>也因此,泉州的發展建設具有扎實的文化根基。</p><p>泉州30多年的發展令我始料不及,我蠻喜歡泉州。</p><p>我用一位學者話結束本文:</p><p>“如果每座城市都是一本書的話,那么大多數城市是詞典,泉州則是一本辭海。。。它的古老并不流于形式和物件,而是一種至今猶存的氣質。”</p> <p><br></p><p>最后感謝你的觀賞!</p><p>謝謝!</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柘荣县|
田东县|
盖州市|
安国市|
应用必备|
河源市|
密山市|
东源县|
西畴县|
尤溪县|
荔浦县|
阿合奇县|
揭西县|
务川|
大连市|
松溪县|
溆浦县|
浏阳市|
岑巩县|
嘉义县|
门头沟区|
张家港市|
建宁县|
抚松县|
宜兴市|
修水县|
江门市|
汨罗市|
中方县|
合肥市|
乳山市|
修水县|
博野县|
固安县|
南开区|
内江市|
仁化县|
广水市|
柳河县|
西安市|
阆中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