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style="text-align: center;">【作者】邵濱軍</p><p><br></p><p> 在家鄉南通的歷史上,張謇無疑是位成就卓著、最富盛名的人物。他是中國科舉制度的最后一名狀元,也是一位少見的集政治韜略、文化底蘊、經濟頭腦于一身的人。</p><p> 今夜難眠,在書架的最上層翻出久已未讀、前些年曾長久放在枕邊的《張謇全集》(江蘇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共六卷)日記篇,仔細閱讀,思緒萬千。書中的第362頁我看過不下百遍。那是1894年的農歷四月二十四日,張謇知道自己考中狀元當天寫下的日記:“五更,乾清門外聽宣,以一甲一名引見。……棲門海鳥,本無鐘鼓之心。伏櫪轅駒,久倦風塵之想。”</p><p> 這真是令人震撼的心靈體驗:一方面,一甲一名,高居榜首,幾十年的寒窗苦讀,終于有朝一日名聞天下,該是何等榮耀;另一方面,久試方售,多年的追求本已十分淡薄,突然到來之際,反而使抱有遠大理想的張謇感到現實的殘酷和對未來的惶恐。也許,飽讀詩書、滿腹經綸的張謇,其豐富、復雜、大氣和抱負都蘊含在這兩句話里了。</p><p> 因為張謇先生是我地地道道的老鄉,所以我從少年時代起就陸陸續續讀過張謇的大量著述,甚至還收藏有他的一幅真跡扇面,我始終對這位家鄉先賢充滿了敬意。</p><p> 2000年的元旦,也就是新千年的第一天,我正好在家鄉南通。當時的南通市副市長馬漢坤邀我相聚,并征求我意見,問我喜歡到哪里一游。我幾乎未加思索地說,我想參觀張謇紀念館。馬市長是位才華橫溢的學者型領導,也是我的忘年之交。他心領神會,立即答應了,并在早上八點就約我于紀念館前。我面對紀念館的一段段文字和一件件實物,我竭力把平素對張謇的解讀與眼前這些具體而生動的展品聯系在一起,因為張謇出自我的家鄉,崇敬之余更增添了親近。紀念館的領導對我這位也算高考狀元的家鄉學子厚愛有加,專門拿出嶄新的留言冊讓我留言。我沉吟片刻,揮筆寫下了“言行思的統一,文商政的凝聚”這兩句話,認為張謇是一個語言、行動、思考都極為統一的人,他在文化、經濟、政治方面都有非凡的創造,只有他才當得了這樣的評價。據說,我對張謇一生精華的概括,很快傳到了張謇的孫子、全國政協常委張緒武先生的耳中,他深為感動,既感慨于家鄉后學對張謇的認識與理解,又認為這句話是對張謇最深刻、全面、公允的評價。</p><p> 在我的母校中山大學大禮堂前,塑有十八尊銅像。這十八人是深刻影響中國近代史、為中華民族獨立和進步作出巨大貢獻的近代先賢,其中包括了偉大的愛國者林則徐、第一個提出向西方學習口號的魏源、為中西文化交流作出杰出貢獻的容閎、抗法名將馮子材、抗日名將鄧世昌、著名的外交家和詩人黃遵憲、戊戍變法領袖康有為、杰出維新思想家梁啟超、啟蒙思想家嚴復、維新志士譚嗣同、偉大的愛國者和民主革命先驅孫中山、民主革命家黃興、著名學者和革命家章炳麟、杰出女革命家秋謹、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愛國科學家詹天佑,也包括了南通籍的愛國實業家張謇。我每次回母校,都會在張謇銅像前長久地流連。</p><p> 張謇是一位經濟奇才和運籌大師。他是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一代開拓者,毛澤東在評價張謇時說,“講到重工業不能忘記張之洞,講到輕工業不能忘記張謇”。可見張謇在洋務運動中舉足輕重,對中國近現代民族工業影響既深且鉅。</p><p> 張謇是一位大儒。他稱自己是“言商仍向儒”,在他身上,凝聚著儒家傳統文化和商品意識相溶合的儒商精神。翻看他的日記,我不能不為他的才華、功底、智慧所傾倒。</p><p> 張謇是一位名副其實的政治家。他長袖善舞,李鴻章、袁世凱在政治主張上都會征詢他的意見。雖然僅僅擔任實業總長,但因為老師翁同龢的提攜以及張謇本人的才情膽略,張謇在清末政壇呼風喚雨,舉足輕重。</p><p> 家鄉的先賢最能激發后輩學子。我是在家鄉人議論、追憶、崇敬張謇聲中長大的,我的人生選擇有著太多張謇影響的痕跡。只有我的同窗好友知道,我當年報考博士,正是為了紀念家鄉這位最了不起的人物。而我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取哲學專業博士研究生的1994年,正是張謇先生光緒甲午高中狀元后的整整一百周年!</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涪陵区|
白城市|
双牌县|
忻城县|
历史|
云和县|
罗田县|
仁寿县|
航空|
兴化市|
保靖县|
焉耆|
梨树县|
民和|
天镇县|
肇源县|
吉林省|
星子县|
义乌市|
济南市|
姜堰市|
平阳县|
温宿县|
天全县|
临漳县|
莎车县|
麻江县|
枝江市|
平舆县|
如东县|
滦南县|
曲水县|
新化县|
玉树县|
南开区|
射洪县|
泗水县|
芮城县|
合江县|
黑龙江省|
同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