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1978年上半年,大概是6、7月份,我們2連終止了124團機關食堂的建設任務,又接受了新的任務,到試驗場區參加21--47核試驗工程保障。</p><p class="ql-block"> 一日早上起床后,我們就開始整理行裝,并裝上36團的解放牌高箱板汽車。連人帶行裝一個班一輛車,加上連部、勤雜班、炊事班和其他器材等車輛,約20余輛的車隊,早飯后,浩浩蕩蕩地出發了。</p><p class="ql-block"> 途徑馬蘭后,車隊朝著東南方向行駛。馬蘭附近,綠樹成蔭,滿眼綠色;穿天楊,一排排一行行,聳立在柏油路兩旁;部隊菜地的蔬菜,像綠地毯樣鋪在成方的、肥沃的土地上。美景讓人心曠神怡,勾起無限遐想,年輕的戰士憧憬著美好的未來。可漸漸離開馬蘭后,美景不在,不毛之地的戈壁沙灘,讓人感覺不爽,預感到艱苦的環境就要來到。</p><p class="ql-block"> 我坐在車上,前后回望著映入眼簾的和閃逝的植物、樹木等,汽車行駛在蜿蜒的柏油路上,俯視車隊,好似一條長龍,飄逸在戈壁的坦途,擺頭搖尾,搖曳身軀,穿行于溝豁山嶺,消失于戈壁深處。</p><p class="ql-block"> 中午,我們在張郭莊(1958年勘察大隊到此,其中,首長中有張志善大隊長等2位張姓、1位郭姓,在談論地名中有人建議叫張郭莊。)、也叫甘草泉兵站吃飯,稍作休息后,繼續前行,連綿的山嶺,時隱時現;空曠的戈壁,寂靜如夜。想象著20世紀50年代末基地初建時的情形,老前輩們在那樣艱苦的年代,創下的震驚世界的輝煌。</p><p class="ql-block"> 途徑東大山哨所、四分站、黃羊溝、720(指控工號代號)等地,約在下午2點多時段,我們到達了目的地——108(一個空爆試驗工號的代號)地區。這個營區,是試驗駐軍的最前沿,也就說:最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的人員均住在這個地區,這些人每天都面臨著嚴峻、惡劣環境的考驗。在720試驗指揮部東部,距離爆心最近,約5公里左右,我們連就在這個里程碑的北邊安營扎寨。</p><p class="ql-block"> 倒U字形排列的帳篷坑,輪廓依然能見,顯然這里曾多次駐營。風沙已幾乎掩埋了帳篷坑,我們隨即清理了沙坑,支起了鋼架、氈帳篷,架好鋪板,整理內務,十幾個戰士就住在了一半在地下一半在地上的帳篷里,這便成了我們的營房。</p><p class="ql-block"> 工地在4區,就是我國1964年10月16日第一次在鋼架上試爆的區域,21——47任務在塔爆爆心西邊,還有很長一段距離,108地區屬于7區,在4區的西邊,距4區較遠,上下班都要汽車接送,來回都要經過7區空爆爆心。試驗區沒有柏油路,“路是人走出來的”,跑的車多了自然便有了路,時間久了,就形成搓板路了,塵土飛揚,虛土深厚。這樣,就需要刮路機刮,搓板路——刮路機刮,循環往復便形成了似渠道的路。</p><p class="ql-block"> 我們的營地是坐北朝南,最北邊是大便廁所,挖很深的坑,搭成木架,扎上蘆葦把、席;次北邊是灶火,也是同樣的材料、油氈等搭建而成。遇到風沙天,只能熬粥喝了,且沙塵呲牙;生活、給養車一個星期來一次,經常缺蔬菜,只好以紅燒肉、米粉肉、煮黃豆和海帶配飯。為彌補維生素的不足,部隊發魚肝油、多種維生素片等給戰士。北邊中部、倒U形頂部是連部,左右是勤雜班、炊事班;西邊是1、2排,東邊是3、4排。</p><p class="ql-block"> 帳篷內,分兩側擺放鋪板,用磚砌成方垛,棚兩根方木,再放上鋪板,就成了我們的床鋪。冬天,還要在靠近門口的地方,壘火墻燒火取暖。燃料除了煤炭外,還要到黃羊溝去打柴。紅柳在地表面看上去不高大、不起眼!可它根系發達,彎曲粗細不等的紅柳根,比較松脆,容易砸成塊,便于燒火。有的似拳頭??粗,有的似碗口粗,將炸藥埋在紅柳根下,把根炸出來作為燒火燃柴。</p><p class="ql-block"> 帳篷后面是簡易的小便池,挖個小坑,平個小埂,木樁加U形葦席圍擋,全是男生,能擋風即可。</p><p class="ql-block"> 記得有一次晚上,狂風呼嘯,沙礫拍打著帳篷??,帳篷回來擺動,帳篷內灰土彌漫,鋪板上、被子上都是沙土,戰友們的臉像似化了妝似的,口鼻里都有灰塵。帳篷是半地坑式的,門前是坑道,風沙把門堵死了!推不開,無奈!戰友選擇帳篷的后面,把帳篷掀起一個間隙鉆了出去,把門前的沙土清理后方可打開門。</p><p class="ql-block"> 連隊有兩個儲存的容器,駐地西南邊放一個大鋼板水箱,儲水用于洗漱;一個儲水罐放在灶火東側,儲存飲食用水。</p><p class="ql-block"> 整個帳篷區用戈壁沙土堆成埂壩圍起來,東西兩邊堆成小埂,南邊出入口兩邊,堆成一米高的似壩一樣的圍墻,再在壩坡上用泥巴堆成方塊,然后,刻成凸凹的立體的宋體或黑體字(本人刻過此字),涂成白底紅字或白色標語,其中,有周恩來總理為核試驗提出的16字指示,“嚴肅認真,周到細致,穩妥可靠,萬無一失”,十分醒目!收工回營的時候,首先映入眼簾,算是看見的一道美麗的風景線,也???回家的感覺……</p><p class="ql-block"> 一切用品均靠車輛運輸。尤其是用水,消耗量大,拉一車水需跑幾十公里的路程,數天供一車水,還要分飲用水、洗漱水。所用之水幾乎都是咸水,就這也是需要汽車??運送的。一水多用,早上的洗臉水,還要留著洗衣服、洗腳。不經歷這樣的環境不知道水的可貴。</p><p class="ql-block"> 初次到核試驗場區,滿眼的新鮮物。7區,到處是核試驗效應物,鐵路、橋梁、火車、飛機、坦克、軍艦等,經歷了核彈的洗禮,面目皆非,扭曲變形,銹蝕斑斑。由于好奇、無知,不知核輻射的危害,我們在休息時,四處走到處看,還上到效應物上玩,跳進核爆坑里看。現在想想很可怕,回憶當時很無知。</p> <p>1978年12月,我在與戰友夏田所出的板報旁留影。后邊帳篷??是我所在的12班(木工班)。</p> <p class="ql-block"> 炎熱的夏天,驕陽似火。戈壁沒有樹木、陰涼,只有戴著白布太陽帽遮陽,任憑太陽戲弄,有時躲在汽車箱板的陰涼地乘涼;陽光穿過帳篷,將床鋪曬得發燙,無奈,只好把氈墊鋪在鋪板下的地上睡覺;寒冷的冬天,在帳篷里燒火墻,也難抵戈壁冬天的寒冷。 </p><p class="ql-block"> 21——47核試驗任務,有新的試驗項目,2連承擔了47爆心的工房、在爆心西側的鋼筋混凝土地下工號、北邊的探測管道、附近的電纜溝等施工任務。九院、21所等參試單位,將自己的儀器安裝在各工號(鋼筋混凝土、木板建成的地下掩體)里,門是鋼結構的,還要用鉛磚壘、沙袋(白布小袋)堵。還有各效應大隊將效應物按不同的距離安放在地面,導彈(東風2號)、通訊設備、兵器、模擬人體服裝、莊稼等等。取樣的無人駕駛飛機,遠處的自動攝影機等工號、場地,都是在我們的辛苦建設的情況下有了保障,有的是新建工號,有的是老工號再利用。 </p><p class="ql-block"> 也就是在這一年,因工作的需要,我去了羅布泊樓蘭古城遺址、孔雀河等地,目睹了那里的自然風貌,開了眼界。孔雀河已干涸,用鐵锨把上邊很薄的沙土鏟過,就看到結晶的鹽巴。我們幾個戰友裝了半車,拉到21——47核試爆心最近的工號邊上,作為接地鹽坑之用。</p><p class="ql-block"> 在47爆心的東北側,是之前地面核爆爆心,有個很大的坑,周圍隆起,在附近挖電纜溝的戰友,還有人到大坑底去解“大手”(哈哈)不知道這里是核沾染區,無知傷害了自己!</p><p class="ql-block"> 由于這里是戈壁鹽堿地質,土石沙礫結成的土質,非常堅硬,需要打炮眼,用炸藥爆破。然后,才可清理土石。</p><p class="ql-block"> 總之,除爆心的鋼筋混凝土、砌磚、挖溝等施工外,還有其它多地點、不同距離、不同作用的施工點。</p><p class="ql-block"> </p> <p>1978年12月,我在2連帳篷??營地出入口留影,正面的帳篷??是連部、炊事班,遠處是搭建的伙房。</p> <p class="ql-block"> 施工結束后,在〇時(起爆時)前,除了防護部的防化兵外,部分戰士也要穿上防化服進行訓練,在戈壁灘上拉練,以適應〇后進入爆心的需要。 </p><p class="ql-block"> 1978年12月14日中午,天氣晴朗,沒有一絲風,我們在距爆心50多公里外,站在高高的沙包上,戴著高倍數觀核爆時的眼鏡,一睹核聚變蘑菇云形成、消失的全過程。</p><p class="ql-block">(本文是追憶40多年前的經歷、見聞,難免有錯誤之處!請見諒!并根據段興平、夏天讓等戰友的提議,又補充了一些細節內容。)</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安新县|
嘉峪关市|
桃园县|
松江区|
都兰县|
日喀则市|
金昌市|
麟游县|
兴宁市|
长宁区|
鹿邑县|
朝阳区|
广水市|
宣化县|
修武县|
疏勒县|
连城县|
石泉县|
东辽县|
大埔县|
克拉玛依市|
白水县|
灯塔市|
紫金县|
高台县|
繁峙县|
石台县|
石门县|
吴忠市|
宝兴县|
库尔勒市|
永定县|
泗阳县|
大冶市|
瓮安县|
邮箱|
新营市|
保山市|
常德市|
大新县|
怀化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