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律詩要領

樹華(詩意隨筆)

<p><br></p><p>幾種常用對仗的方式:</p><p>【工對】:近體詩中用得很工整的對仗,稱為“工對”。要做到對仗工整,一般必須用同一門類的詞語為對,如名詞中天文、地理、時令、器物、服飾等同一意義范疇的詞。如杜甫《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睂φ滔喈敼ふ?。詩中的“兩個”對“一行”(數量結構對數量結構),“黃鸝”對“白鷺”(禽類名詞相對)、“翠”對“青”(顏色名詞相對)、“千”對“萬”(數詞相對)都是同類詞為對,非常工整。</p><p>【寬對】:近詩體對仗中的一種。它與工對是相對的概念。寬對是一種不很工整的對仗,一般只要句型相同、詞的詞性相同,即可構成對仗。這樣的對仗,一般稱之為“寬對”。寬對要比鄰對的要求再寬一些。如一般以名詞對名詞、以形容詞對形容詞便可以。如黃魯直《答龍門秀才見寄》詩第二聯“明月清風非俗物,輕裘肥馬謝兒曹”便是寬對。</p><p>【鄰對】:近體詩對仗中的一種。用詞義的門類比較接近的詞為對,便叫“鄰對”。所謂詞義門類相近,如天文與時令、地理與宮室、器物與衣飾、植物與動物、方位對數量等的關系。用這些意義接近的詞為對,就是鄰對。如白居易《感春》中的兩句:“草青臨水地,頭白見花人”草與頭不同類,水與花不同類,地與人不同類,這可以算是鄰對。</p><p>【自對】:也叫當句對,對仗的一種,一句之中某些詞語自成對偶,叫作自對。如洪邁《容齋隨筆》中引李義山詩:“密邇平陽接上蘭,秦樓鴛瓦漢宮盤。池光不定花光亂,日氣初涵露氣干。但覺游蜂繞舞蝶,豈知孤鳳接離鸞,三星自轉三山遠,紫府程遙碧落寬?!痹娭卸喔飨酁閷?,如第二句的秦樓對漢宮,瓦對盤;第五句的游蜂對舞蝶;第六句的孤鳳對離鸞等等。</p><p>【借對】:近體詩的一種對仗方式,或稱為假對。它通過借義或借音等手段來達到對仗工整的目的。 A:借義是利用詞的多義性,通過一個詞的某一種意義與相應的詞構成對仗,但詩里所用的并不是這一種意義,而是另一種意義。如杜甫《曲江》詩:“借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皩こ!币辉~具有多種含義,一為“平常”,一是“八尺為尋,倍尋為?!?。前者是一般的副詞,后者是數量詞,這里用尋常來對數詞“ 七十”,用的是它本來具有的數量方面的含義,而詩中用的卻是它副詞方面的意義。這就是“借義對”。 B:借音是利用字詞之間的同音關系,以甲詞(字)來表乙詞(字)。例如對句用了甲字,對句本來應當使用與甲字意義相類似的乙字,但用乙字在全中的意義上又不合適,于是就選用一個與甲字同音而又字義相關的丙字來結成對仗。俞弁《逸老堂詩話》說:“洪覺范《天廚禁臠》有琢句法,中假借格如"殘春紅藥在,終日子規啼",以紅對子(諧紫),如"住山今十載,明日又遷居",以十對遷(諧千)”皆是假借,以寓一時之興,**多此格,何以穿鑿為哉?!蔽闹兴e就是“借音對”。</p><p>【扇面對】:詩、詞、曲對仗的一種格式,即隔句相對。一首詩中前聯與后聯形成對仗,便是扇面對。各聯中的出句和對句,本身不構成對仗。就詩方面說,例如**白居易的《夜聞箏中彈瀟湘送神曲感舊》詩:“縹緲巫山女,歸來七八年。殷勤湘水曲,留在十三弦??嗾{吟還出,深情咽不傳。萬重云水思,令夜月明前。”第一、三句為對,第二、四句為對。詞中也使用扇面對,如柳永的《玉蝴蝶》上片:“水風輕,蘋花漸老;月露冷,梧葉飄黃”,下片“念雙燕,難憑遠信;指暮天,空識歸航?!鼻械纳让鎸?,如程景初散套《春情》:“小小亭軒,燕子來時簾未卷。深庭小院,杜鵑啼處月空圓。”“燕子”句與“杜鵑”句即為扇面對。也即是第二句與第四句隔句為對。</p><p>【錯綜對】:古代韻文對仗的一種方式,它不拘字詞的位置,相對的詞語處于錯綜交叉的情況。如中唐詩人李群玉《杜丞相筵中贈美人》詩“裙拖六幅湘江水,髻挽巫山一段云”,“六幅”與“一段”結成對仗,“湘江”與“巫山”也結成對仗,但位置不同。這便屬于錯綜對。</p><p>【流水對】:近體詩對仗的一種。流水對是出句與對句在意義上和語法結構上不是對立的,而是有上下相承的關系,兩者不能脫離或顛倒,而是有一定秩序的語言結構。如杜甫《聞官司軍收河南河北》詩的兩句:“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它們有前后相承接的關系,必須是從四川的巴峽到達巫峽,然后才能再從襄陽到達洛陽,先后的次序不能倒置,而語句的關系上,是下句承接上句,兩者構成一個順承復句,而這兩句使用的詞語,卻構成對仗。這種對仗有如流水,從上游流到下游,故稱之為“流水對”。</p><p>【合掌對】:是格律詩對仗的一種毛病。一首詩中,出句與對句所用的詞基本同義或完全同義,上下句意思相重復,好像兩只手掌合在一起,故稱這樣的對仗為“合掌”。合掌是對仗時所應當避免的。劉勰在《文心雕龍》中稱這種對仗為“正對”,是一種拙劣的對仗。他在文中言明:“故麗辭之體,凡有四對。言對為易,事對為難;反對為優,正對為劣?!比缢沃畣枴冻醯近S梅》詩:“馬上逢寒食,途中屬暮春”。紀昀《瀛奎律髓刊誤》評論說:“途中、馬上、暮春、寒食,未免合掌。 ”</p> <p><br></p><p>詩中要有情味:</p><p>大家都知道“詩言志”這句話,詩里的“志”是什么?就是我們說的詩之情味。詩是一種什么性質的文學?人常說詩言志,詞言情,其實情就是志。不論詩詞的主題是什么,內容是什么,也不論它描寫了什么,它的本質就是“情味之表達”。</p><p>人之有情方為人,情之美味即成詩。人有七情六欲,七情是什么?通常為喜、怒、憂、思、悲、恐、驚(這是中醫說法,其余說法大意相似)。六欲則是指眼、耳、鼻、舌、身、意。七情從心,六欲從身。七情六欲實則左右著我們的健康乃至貫穿我們的人生。我們寫詩,講究平仄格律、講究對仗押韻、講究句法修辭、還講究謀篇煉字等等,所有的一切,都是為“情”之一字所服務。</p><p>表達好詩的情味,才是寫作的根本。所有文章都可能帶有情感要素,而詩之一體為其最,沒有之一。所以,寫詩的最根本要素就是達情。正所謂“無情之人莫言詩”。詩之言志,言誰的志?詩之情味誰之情?這個問題非常非常關鍵。有的人寫詩,仿佛是人大代表,仿佛以高干自居,滿篇都是高屋建瓴,句句都是領袖視角。祖國如何巨大成績,政策如何深入民心,諂媚之詞實乃惡俗之象,可以確切地說,此乃詩人之大忌。初學者尤其要謹慎。</p><p>任何人都沒有資格去代他人言志,你說政策好,我看政策惡,你卻喊著“萬眾一心”,你有何資格代我發言?言不由衷,必然其情不真。虛情假意必然陳詞濫調,又何談為詩?情到最美處,乃是真情出。話到感人時,那是真心話。真切、真味、真情感,才是詩之根本。除此無它。</p><p>所以,言情志必須言本心,情味所到乃是己出。詩詞乃是最“自我”的文體,凡是言詩,必須“以我為主”。任何缺失“自我”的詩詞,都是偽詩詞。寫詩技巧很重要,寫詩情味之本心更重要。這是我必須強調的。</p><p>所謂情味需要怎么表達呢?“以我為主”是前提,也是重中之重。還有,情味的把握也是需要掌握的。不論是喜悅還是哀傷,憤懣或者惆悵,各種情緒都可以寫,但是需要堅持一個原則,那就是“美”。我們需要記住,美學之下的任何情緒,都具有積極意味。</p><p>哀而不傷,悲而不頹,喜而不忘形,怒而不變態。能做到這些,前提都是美學基礎的把握。如果寫悲傷,切忌沉淪無度。如果寫喜悅,定要落在實處。如果寫激憤,視野要開闊。如果寫憂郁,環境要配合。</p><p>我們學詩吟詩,真正的目的是修養。好詩的可以養人的。而好詩的標準,首先就是具有情味的詩,并且,這樣的情味一定是美的。即使是凄情,也要寫成凄美。只有美學意義上的情味,才是最有價值的,也是最符合詩味的,更是可以增加我們修養的。我們寫詩,如果一味沉淪在悲悲戚戚中,這樣的負面情緒其實得不到舒緩。反而因為這樣悲切之熏染,讓我們心理時常處在壓抑之中。</p><p>不是不能寫悲情之詩,而是怎么去寫它。悲傷就是悲傷,難道還要強顏歡笑?悲情之詩,一定要用美感的筆觸去寫。同一草一木敘說,向天地之間吶喊,讓自己融進自然中,既然悲,就天地同悲,重在視野的開闊,視角的變化。融自身入大自然,化萬物為同心。如此,所謂的傷感就疏散到外界中,小小的我可能裝不下它,但是大世界就足以消化了這樣的情緒。</p><p>以我個人的經驗,不論多么惆悵傷感的詩篇,在詩的結尾處,盡量讓筆調“揚起來”。所謂“揚起”不是轉悲為喜(這容易突兀),而是讓視角轉移,或者讓視野宕開。但凡負面情緒的詩,都要這樣處理。抱怨、悲涼、哀情、憤懣、惆悵、苦悶等等情感基調的詩,收束之處,一定要發散。</p><p>另外,如何讓詩句“美化”起來,那就多增加一些擬人、擬物、多用比興手法,多使用修辭手段。并且,讓景物的動感活起來,目之所及皆能語,此情此景似故人。在空間的布置上要靈活穿插,善用透視效應。在時間的穿越上要自然,往復之情味,百感一瞬間?;仨活櫱俾曉?,此處飛花如舊詩。角度變化余地大,也相當于視野大。有時候,真正的大視野未必要寫神州大地或千山萬水。要善于寫出“一花一時間,一木一菩提”的效果。以大寫大那是俗套,是以小寫大才是真功夫。如果寫大,那大場景也一定要配合近感受,類如“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p><p>“無邊落木”和“不盡長江”都是大景致,“蕭蕭下”則是近身看,“滾滾來”也是親身感。這些是老杜的《登高》詩里的。再看“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同樣“萬里悲秋”和“百年抱病”也都是寫大,“常作客”“獨登臺”則是寫小。不怕寫大,但是忌諱的是一味的大,只發散而無收束,就一定失去詩之本味了。啥是美感?美感就是在這大小錯落之中,就是在虛實轉換之間。</p><p>《登高》一詩可謂悲涼。詩中甚至還有“潦倒”字句??墒俏覀冏x這樣的詩,一點都沒有頹廢沉淪之感。相反,我們吟誦之后,隱隱心中升起豪闊之氣,甚至壯志之情。看似悲涼,其實雄壯。所以,對于這樣負面心緒的描寫,一定要注意如何去處理它。當然,前提是我們心境不能狹窄。心境開闊時,悲也不成悲,那是一種隱忍??嘁膊皇强?,那是一種磨礪。所謂詩味,就是在這縱橫交錯間,在這跌宕往復處?;蚱鹇洌蛞謸P,貫穿美感之脈絡?;蛩惨?,或穿越,指點時空之變化。心之念念無處唱,情寓景中方為詩。</p><p>上面是以“悲”之情味舉例,說明寫作原理。其實我們人類的情感很復雜,所謂七情也未必只有七情。七情也不一定是單獨存在的,所謂五味雜陳說的就是情感之紛雜,但是寫詩一定要把握住情感的基調。還需要注意不同情感味道之間的搭配。寫歡樂、喜慶、愉悅、慶祝、頌典這方面的詩又如何處理?尤其是,寫時政時事方面的詩又如何處理?</p><p>經常見到某些詩群有命題詩。頌揚、贊美是少不了的。讀之,幾乎絕大多數詩篇的風格都是假大空。言不由衷,虛夸湊合。其實我不贊成多寫這樣的題材。虛夸浮夸,強自贊美,不僅僅違心,更讓自己感到一種累,滿紙荒唐言,時間久了,慢慢就變成了荒唐人。這樣題材的詩不是不能寫,而是非常不好寫。其難度很大。它難在什么地方?就是很難把握住“自我”。非常容易寫飛了。</p><p>&nbsp;言己之樂好寫,言眾之樂就難寫了。關鍵點就是情味如何把握。我談戀愛我娶媳婦我高興,我知道高興在什么地方,我能享受什么樣的快樂。這絕對是“自我情感”的一種愉悅,寫寫曾經的一見鐘情,寫寫那年老槐樹下的盈盈一握,寫寫花前月下的喃喃私語。有真實體驗和經歷,就言之有物,其情其感就來的真切。而寫什么政策的偉大,寫寫中央決策的英明,這樣的詩才是最難寫的。因為,這樣的真切很直接體會到。如果不認真的去尋味,把握不好切入點,勢必寫成假大空,老干體。</p><p>遇到命題詩而一定要寫的時候,千萬不要急著落筆。而是真正地和自己聯系起來。比如寫扶貧題材,它扶到我沒有?可能沒有。扶到周圍的人沒有?可能也沒有。它扶了與我不相干的人的貧了。我怎么寫?</p><p>這個時候,要采用“代入法”。詩語中,我們可以化身為山河,化身為花草,當然也可以化身為“被扶人”。就好像古詩人,他自己不是宮女,卻常常寫宮娥怨,漢宮秋月啥的。白居易也沒有賣過炭,卻寫了《賣炭翁》。逼真如親見,仿佛他就是那關苦命的賣炭翁。他就采用了代入法。也就是,不論什么題材。如果離自己比較遠,那么就“代入”進去。目的是,讓“自我”的情味與主題的情味更接近,乃至融合。</p><p>或者說,化虛為實,化大為小。世界再大,用的還是我的視角。萬物紛繁,憑的還是本心。如此,就進入了“以我為主”的境界中。情味自然就存在了,詩語妙然,詩味自然也就濃郁可人了。</p><p>詩之咀嚼處,在于情味幾何。情味洋溢處,在于是否有“自我”。自我珍貴處,在于我的視角。視角如何變化,在于美學方法上。美學方法的根本,在于虛實。虛實之間,在大小,在遠近,在主客,在方圓,在動靜,在前后,在明暗,在陰陽……。</p><p>我個人更喜歡寫一些帶有憂傷詩詞。在傷感中起舞,或許舞出一個更精彩的美感。詩言志就是詩言心,詩言心就是言人性。我們每每言詩時,往往都是獨自青燈下,孤影守夜時。悲劇,或者悲情之詩,其實就是把人性掰碎了,展示出來。寫憂郁之詩,未必就是沉淪頹廢,它可以是一種回味,一種反省,一種沉淀,一種含苞待放。彩虹之前的風雨,無限風光前的攀登。說是傷感,未必就是沉淪,而更多的是沉郁。沉郁之后的雄闊豪邁,更有風光。</p><p>總之,最后,不論什么體裁都歸于情味,不論什么情味都寄托于美感。美學的守候,是我們寫詩人的終極追求。</p> <p><br></p><p>關于煉字:</p><p>在以前的各種講座中聽過很多,有多次列舉過不同位置上的字的不同煉法。</p><p>在過程中謀篇和煉字是永遠的課題”。寫詩,格律等基礎性的知識都是“硬性”的,其實,只要用功,是不難掌握的。但是,有的人格律也熟了,對仗也會了,押韻也能比較準確地押了,可是寫出來的詩,就是沒有詩味,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甚至,大白話入詩,也可以合上平仄,也可以在格律上符合啊。</p><p>這是因為,他不會煉字。那么,什么是“煉字”呢?煉字是個詩詞學的的術語。其實,通俗點說,就是寫詩填詞時,對所選用的字的挑選和修改。如何去挑最好的“詞兒”來寫自己的作品,就是煉字。我們一般把所有的漢字分為兩類,一類叫做“實字”,一類叫做“虛字”。實字,是指著字本身具有一定意義的字,比如名詞,代詞,代名詞。比如“山、水、日、月、花、春、秋、鳥、張三、你,我,他們……”等等。這類字,經常構成了我們寫作時的主體.寫山,寫水,寫你,寫我,寫神仙。怎么運用這實字,其實,實字的選用問題不叫煉字,真正詩學上所說的煉字,其實是指著煉虛字。我們下面所要關注的,就是虛字!那么先知道什么是虛字。很簡單哦,除了上面說的實字,其余的都是虛字了。比如,動詞,形容詞,副詞,連詞,助詞等等。一首詩里,實字是骨架,虛字是脈絡和筋,虛字才是使詩意靈動起來的關鍵。比如說一個“山”有什么意思?但說它是“大山、小山、高山、禿山、青山……”這一加上虛字,就把山給說的清晰逼真了起來。再比如說一個“笛”字,這有什么意思呢?一個樂器而已,但是如果說成“橫笛、吹笛、弄笛、奏笛……”,那是不是就生動了起來?怎么來形容這個“笛”?怎么讓它動起來,讓它具有精彩的靈動?這,就是煉字!字煉的好,你的作品就生動,不會煉字,就寫不出好詩來。所以,煉字,真的真的很重要的。</p><p>下面,介紹一些具體的煉第幾個字的方法。比如七言里,第一個字怎么煉,第二個,第三、四、五、六、七個字怎么煉。近體詩分為五言和七言的兩種。傳統上的說法是,五言要煉第二、三字,而七言,要煉二、四、五、七字。其實,想開了,就不必拘泥什么位置了,可以肯定的說,煉字是不分什么位置的。建議是,見虛字就要去“煉”,而不管它在第幾個字的位置上。比如我們看老杜的一句詩“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上下句第一個字就是動詞。看他這字用的怎么樣?開句一個“映”字就使句子活了起來,下句一個“隔”字領句也非常到位。這個“映”字呼應了尾字的“色”,沒有映哪來的色?而“隔”字,和后面的“音”字扣合了起來,前后照應,渾然一體。煉字怎么煉?煉字,其實就是要讓詩意變的更和諧,更具有整體的靈動的流動感。</p><p>我們還要注意這“映”與“隔”的關系。這是一個對仗句,我們要注意上句用了“映”字,下句就不要用同類的字來寫了,如果下句寫個“照”,那和“映”就是一個意思了。上下句之間,首先要避免的就是重復的意象和重復的動作,這可是常見的“毛病”哦,上句寫什么意思,下句換個詞兒還寫它,我們把這叫什么?叫“合掌”,這是寫近體詩時一定要避免的。詩意是要變化而豐富的,你在一個意象上轉來轉去的寫起來沒完了,那你的詩還有什么看頭?上下句之間,可以寫成遞進的關系,形成一個連貫的“流動感”,可以寫成并列的關系,但并列不等于相同。還可以寫成對比的關系,總之,是要錯落開。錯落而不失去聯系,是關鍵。所以,煉字的好壞,也決定著謀篇的成功與否。再看老杜這句,有了“映階碧草”,才有了“隔葉黃鸝”,怎么聯系上的?上面有“草”,下面有“葉”,上句寫的“映”其實形容的是草,下句“隔”的葉,才有了來源。上句寫色,下句寫音,按現在的話講,這視頻和音頻都給你整全了,搭配的又是這么協調,這詩句能不活嗎?這詩能不好看嗎?我們都聽過賈島煉字的故事,他因為“僧推月下門”還是“僧敲月下門”而撓頭不止,我們現在常說的“推敲”二字,就來源于他煉字的故事。他還道出了“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的感嘆。我們寫詩,立意容易,措辭卻難。只隨意而寫,常常卻用辭不工或出律,如果只去琢磨詞兒了,卻往往傷了我們的氣格,使原來的立意跑了調。辭和意,總是很難協調起來,這就是初學著面臨的一道門坎兒。那我們該怎么解決這個難題呢?解決方法只有八個字---豐富底蘊,換位思考。</p><p>[豐富底蘊],就是多做積累哦。要煉字,你首先得有字可煉,漢字的特點是非常有趣的,同音不同義,同字不同義,同義不同字,同字不同音,變化多端,豐富多彩。你掌握的越多越好啊。比如一個“說”字,你可以寫成“講”寫成“言”寫成“曰”“云”“侃”“噴”“吹”“撂”“描”“道”……呵,還有很多,用在你的詩句里,哪個最恰當呢?知道的多,選擇余地就大。所以,可供選擇的材料你得備足了。除了一個“說”字,你都不知道還有這么多可以形容“說”的,你不知道它有這么多的變身,你拿什么去煉字?。砍诉@個字,你沒有別的字可選,當然覺的詩難寫,更難修改了。再看前面說的賈島,他呢,也只是會在“推”和“敲”二個字上打轉,怪不得他要“一吟雙淚流”呢,能不愁哭了嗎?其實,除了“推敲”二字,他還可以選別的字啊---“鳥宿池邊樹,僧尋月下門”不好嗎?還可以寫成“僧移月下門”“僧踢月下門”“僧扶月下門”“僧依月下門”“僧開月下門”“僧呼月下門”……呵呵,多了去了。</p><p>但是要說明的是,我們煉字用心癡迷的精神可以學它,煉字的方法卻不可以學他。我們可以比他選擇的范圍更大更豐富。知道的詞越多,煉字的底氣就越足。[換位思考],是提高煉字能力的關鍵所在。如果覺的自己想不出好詞的時候,就要換個角度去寫它。寫同一個動作,換個角度去看去寫,那動作表現的效果就不一樣了。換個角度,再換個角度,再再換個角度。就好象去攝影,選個最佳的角度去拍照,拍出的照片就是最佳的。最佳最妙的角度去看這個動作,那這個動作就是最精彩的。把這個動作相應的詞用上,就是煉出了好字了哦。比如我們寫一個燕子和樹的關系,我們就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描寫這場景色。我們可以寫成“紫燕穿林過”,這個穿,是形容燕子的動感。我們還可以寫成“林間藏燕影”,還可以再換幾個角度去寫它“燕語枝前鬧”“雛燕鳴春柳”“雨燕擦梢影”等等等等。</p><p>前面賈島的“推敲”?!巴啤焙汀扒谩?,是說這位和尚深夜歸來臨門而做的動作,是直接推開好呢?還是先敲敲門好?賈島猶豫的是這個。但是我們放開思路,把視線放在和尚身上,用一個“尋”字,則可寫出另一個態勢,是說他找不到回家的門了,或他夜行尋宿呵。寫“踢”呢?則可以表現另一個情景,比如《水滸》里的魯智深回寺院,那就得又砸又踢,再比如上面選一個“扶”字呢,也可以形容他夜不成寐,或者說他忽有佛悟,扶門而望哦。根據自己的立意,換個角度,多點想象,煉字,其實也不是很難的事。如果不以煉字為難,那么寫首好詩也不是遙不可及的哦。我們感覺自己詞匯量不足的時候,我們就用“換角度”的方法來彌補。其實,寫詩就是寫的靈氣。什么叫靈氣呢?八面玲瓏,角度多了,思路就開了,靈氣自然就在其中了。</p><p>看李白,看杜甫,看白居易,他們寫的詩,有多少生字難字嗎?他們會的字,我們也會哦。他們比我們強在哪呢?他寫的詩,煉的字咋就那么精彩呢?根本原因是,他會換位思考。他可以把自己想象成山,用山來說話,可以把別人換成自己,用自己來寫別人的話。把話說回來,動詞,形容詞,本身就是一種變化性的詞,我們何不以變化的角度來運用它們呢?我們再看一個“來”字,我們可以把它寫成“去”字,因為我們把方位變化一下,就可以了。把來字可以寫成“上”字也可以寫成“下”字?!盁熁ㄈ孪聯P州”,這里的“下”就相當于一個“來”字或者一個“去”字哦。我們長說“北上”和“南下”,這里的“上”和“下”,其實也就是來來去去啊。在我們寫詩的時候,也要這么去思考,去想象,去聯想,那么,我們的詩必然也就會靈活了起來。煉字,是個長期修煉的課題,說到底,它本質上不是個方法的問題,而是個思維模式的問題。我們學習寫詩,其實訓練的最終目的,就是訓練的這種思維模式,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詩思”。多去讀那些經典的名篇佳作,去注意那里面的虛字是怎么運用的,起到的是什么作用,可以試著去給他換一個,看看是不是會更好。</p><p><br></p><p><br></p> <p><br></p><p>虛實概念:</p><p>從一個最基本的概念說起,這個概念是【虛實】。然后,結合這個概念,我們同步滲透到詩詞寫作的每個細節當中。對于所謂學寫詩,其實沒有什么一定之規“序”可言。尤其對我們這些成年人來說,按照傳統的學習步驟,已經來不及了。&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p><p>&nbsp;不如打破常規,我們就饑不擇食,隨需隨抓,遇到什么問題,就解決什么問題。詩的學問很多,立意、命題、平仄、押韻、對仗、造句、修辭、煉字、謀篇、引典等等等等。</p><p>每一個方面都足以構成一個大學問。而我們學詩詞,其實不是為了應付高考,不是普通學科進修,甚至,某種意義上說,詩,不是用來學的,而是需要悟的。如此,能和大家一起共同參悟,是值得珍惜的事。</p><p>為什么我說虛實是詩學的基礎概念,而不是什么平平仄仄,這個,可能以前人們都不怎么提,虛實是我們的一個極其普通而常見的概念,我們幾乎每個人都知道。但是,恰恰這個普通,才是我們學詩的關鍵所在。所以,不妨建立起我們自己的詩學觀,就是一切以虛實為出發點,然后去研究詩詞寫作的每一個方面。事實上,所有的藝術,都離不開虛實二字。沒有虛實表現,幾乎就無藝術可言。詩詞,同樣是藝術。這樣的文學藝術,當然也不例外。試看我們學詩過程中遇到的每個方面,都可以用虛實來解釋,甚至,可以成為我們學詩的指導途徑。虛實是一個普通概念,詩學運用它,就能得到想像之外的效果。</p><p>比如,詩的格律,二平二仄的分布,其實就是一種虛實交替。押韻,白腳和韻腳的交替,同樣可以理解為虛實的變化。謀篇之觸景生情,同樣如此。我們寫詩,有言景之語,有言情之語,景之為實,情之為虛。以虛實觀點,一樣可以比照。先建立起我們的“虛實觀”,之后再面對我們在詩學中的每一個問題。這樣,就是我們另類的詩學錘煉法。所以,一定一定要注重“虛實”二字。</p><p>說虛實,都知道。但具體虛實是啥呢?啥是虛?啥是實?也不一定每個人都能真正解釋明白。首先,虛實是一個相對的概念。世上沒有絕對而單一的虛,也沒有絕對而單一的實。虛和實,是互相依托而成立的。沒有對方,就沒有它自己。也就是說,虛實,其實是比較出來的。換言之,沒有比較,就沒有虛實!它在詩學里,具體能起到什么作用呢?在我們的詩學對仗之中,虛實的作用就很關鍵了。它表現的一個“鐵律”是,上實,下虛。詩中的對仗,一定會,并且一定要依照這個規律去寫。甚至,包括楹聯等等,都是這樣的規律。之所以我把它定義為“鐵律”,是因為,它符合一定的自然規律。而且符合詩文之正常表現。另外,我們從大量的古典詩詞作品中,也可以得到驗證。空閑時候,可以隨便去找一篇著名古詩詞??纯雌渲械膶φ?。就明白了。任意找一篇著名詩詞作品,可以看到這樣的規律。就是“上實,下虛”。因為,它對我們的寫作,具有很大的幫助。&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p><p>初學對仗經常犯的錯誤是,合掌。但是了解上實下虛的特點,就完全可以避免這樣的錯誤。格律詩,尤其是律詩的寫作“要求”是,中間二聯要對仗。事實上,律詩,包括七律和五律,是由四個“聯”組成的。每一個聯,其實都構建成了一個內部小環境。此聯既與整體謀篇有關,也自成氣候。所以,寫這些體裁的格律詩時候,既要照顧好整體謀篇,也要經營好“小天地”的建設和維護。因為對仗對于詩詞寫作太重要了。</p><p>我們學詩的時候,學對仗只需要記住幾個要素就足夠了。所謂的形式,不是誰誰發明的。我們了解基本要素,我們自己也可以達到一定的形式。對仗的基本要素,簡單明了,平仄不用考慮。因為詩里的對仗句,同樣符合格律的平仄。詞性是必須考慮的,對仗句中,每個字對應位置的字的詞性,必須一致。名詞對名詞,動對動。形容詞,副詞,數詞,量詞,虛詞等等,都要一一對應。這點必須嚴格要求。還有人說,是不是詞類也要一致?這個不必!寫詩,不是背誦《聲律啟蒙》,那種聲律啟蒙類的要求詞類相同。寫詩,則不必。虛實的概念,還有更多的用處。比如我們造句,就一定要考慮虛實的因素。這里討論的與所謂的“老干體”有關,老干體之所以為老干體,它真正的原因,其實就是對“虛實”掌握不好。雄心大志滿篇飛,神州大地全寫遍,不喊口號,也是思想內容都塞滿。虛之無度,就成了所謂的老干體。&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p><p>詩句,是詩里的最基礎的單位。所謂詩篇,都是由句子組成的。造句功力不足,詩就很出彩。所以,造句,對一個詩人而言是十分重要,也十分致命的。而造句,一個必須要注意的問題就是,必須注意句子里的虛實安排。如果誰忽視這樣的安排,造句就很容易失敗。所謂的“失敗”,就是寫的難看唄。</p><p>關于造句就是一個要點。這個要點是【虛話實寫,實話虛寫】。這也是所謂的八字方針。如果能透徹理解,并且運用好,詩,想寫不好都難。空閑下來的時候,我們要多琢磨一下這八個字,會有益處的。&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p><p>一句之內,有虛實。一聯之內,有虛實。一篇之內,有虛實。虛實虛實,到底該咋寫虛實?虛實到底是個啥東西?就按我們日常生活的所見所感所思來理解吧。近處為實,遠處為虛。這個沒問題吧?靜為實,動為虛,也好理解吧?眼見為實,耳聽為虛。眼前為實,當下為實,而昨天和明天,都是虛。很多,自己去體會,其實,這樣的概念,離我們都不遠。景物為實,思想為虛。景物和景物之間,也不一樣。景物之間的比對,也有虛實。理想,和妄想之間,也有虛實。</p><p>如此,我們這樣多角度去理解虛實。那么好了,我們如此重視并且理解這樣的虛實概念,在寫作的時候,就要善于運用它。本來大家都熟悉的概念,而不善于利用,是不是浪費資源?那么,一句之內有虛實。也就是,一句內,虛實都要體現。寫完之后,不妨自己審度一下。如果,一句之內虛實不能達到平衡。也沒有關系,就用對句?;蛘?,下一聯,來補充它,以達到虛實的平衡??梢砸痪鋵嵲挾?,下句虛話對之。本聯實字滿,下一聯虛字對應之??傊粋€目的,詩詞作品里,需要達到一種平衡,就是“虛實的平衡”。不論是句內,聯內,或者篇內。這樣的虛實平衡,才是檢驗一首詩的本質問題。虛實平衡,深入說,是一種動態平衡。也就是,趨向平衡的態勢,這樣的態勢,對作品的塑造非常重要。</p><p>先熟悉并重視起虛實的概念,然后學會運用它。并且把詩學里的每一個概念,都用虛實比照對應一下。會發現。詩的寫作,其實完全就是虛實的運用。建議大家都給予足夠的重視。</p><p>詩學,沒有一定之規。所謂詩之有法,詩無定法。寫詩的過程中,我們不僅要享受寫作的快樂。而且,享受思考的快樂。切記切記,虛實之重要。我們針對具體的詩學問題,研究起來,我們就有了研究的工具,也就是有了我們自己的“理論工具?!焙芏嘣姴。覀儗懲炅俗约汉茈y發現。檢查來去,就是找不出問題。那么我們了解虛實之后,就容易找到問題了。就拿對仗句也有一種虛實的關系存在。我們要認清這點,才更容易掌握它并使用它。多數情況下,上句就往“實”里寫,而下句則在“虛”上描。也就是說,上句盡量做客觀的(如景物實在)描寫,下句則可以融進人的思想(感受、想象、比擬、夸張等)的主觀因素。甚至上句寫景象,下句寫人象,都可以分出這種虛實的關系。按這個思路去設計對仗句,則不僅避免了合掌的出現,還可以在大結構的背景下,構建出小的節奏背景,使詩意豐富蘊藉,精彩靈動起來。也就是說,在大的虛實布局下,構建小的虛實節奏。我們可以隨便找幾個古人律詩里的對仗句,體會一下這種虛實的關系:響遏行云橫碧落,清和冷月到簾櫳----《聞笛》趙 嘏(頸聯)葉浮嫩綠酒初熟,橙切香黃蟹正肥----《冬景》劉克莊(頷聯)黃金甲鎖雷霆印,紅錦韜纏日月符----《送天師》甯獻王(頷聯)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梅花》林 逋(頷聯)</p><p>“妙有虛實”詩家定論。虛實并舉,虛實相生,相輔相成,即對立又統一,是藝術的辯證法則。清代畫家兼詩人方薰說:“古人用筆,妙有虛實,所謂畫法,即在虛實之間?!渡届o居畫論》金圣嘆指出:“須知文到妙處,絕是虛中有實,實中有虛”。作詩填詞度曲,亦無不如此。何為虛實,一般說來,意念上的、不可感觸到的事物為虛,如人主觀之所思、所想;而客觀存在的外物,可感、可觸的東西為實,如一切自然物。就詩詞創作而言,情為虛,景為實;義理為虛,物象為實。詩詞作品,離不開“情景”二字,情,是人內心世界的主觀感受,景,是外部世界的客觀存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是虛實相生的體現。楊巨源《城東春早》云:詩家清景在新春,綠柳才黃半未勻。若待上林花似錦,出門俱是看花人。寓虛于實,實里透虛,虛實相生?;橄鬄樾蜗螅兝碚摓楫嬅?。通篇比喻,將議論之虛形象化,通過對新春嫩綠形象之實的贊譽,烘托出“新春”(實喻新一代人才)時節的寶貴。先畫圖景,后抒情懷。</p><p><br></p> <p><br></p><p>詩中煉字(下)</p><p>“煉字”的意義和基本思路。這煉字于詩而言,怎么看重它都不過分。寫詩高手和初學者的區別在哪?主要體現在煉字上。一個字可以救活全篇,一個字可以帶來一番新的境界,這是毫不夸張的說法。</p><p><br></p><p>常有人說,寫詩要重意境,可以不拘泥字句或者格律,其實這是很不負責的說法。意是什么?于詩而言,再高深的意也是要靠一個個具體的字的組合來表現的,“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把字煉好了,才能表達好你的詩意。</p><p>如果不講究字,隨意堆砌,那么你再豐富的想象,再好的意,也只能留在你的腦子里,而化不成好詩。所以,寫好詩的基礎是“煉”好字。煉字,其實就是在煉意。。</p><p><br></p><p>練過太極拳的人都知道,打太極拳有個說法是“重意不重形”,我覺得這和我們寫詩的道理是一樣的。太極拳是個意念拳,由于意念領先,它能起到意、氣、形融貫一體,對氣敷全身起到極其良好的作用。但是意念領先的前提是對拳練多年,動作(形)正確,而在練拳中已取得一定經驗的人而言的。</p><p>如果叫初學者去重意,那么他本人就不會太極拳規范的拳架(形),不明白形與意的關系,所以用“重意”之詞只能去嚇唬初學者。太極拳"形"的質量,決定于意的質量,形正,意就正,形亂意必邪。</p><p><br></p><p>太極拳是具有文化內涵,富有哲理性藝術性的拳術,其意與形的關系,也可以借鑒于我們詩詞寫作的。詩是什么?詩言志,詩寫的就是“意”,詩意詩意,所以詩當然以“意”為重。但是詩也要有形的,詩“形”不正,詩意也是必邪。</p><p>詩形是什么?當然是指詩之體裁的合體,詩句的合理通順,以及詩中每一字的具體運用。字煉的越好,意就表達的越貼切,越傳神。</p><p><br></p><p>我們欣賞詩歌的思路會按照什么樣的順序呢?很自然,我們會先看語言,再看意象,再再品味意境,最后才感受情感。看詩第一眼看到的就是你的語言組織,語法不通,語句亂堆,生硬之詞隨意湊,那么,第一印象就得不了高分,語言都不過關,你就沒資格喊什么“意境為重為先”這樣的口號了。</p><p><br></p><p>語言組織得當,才能塑造好意象以及意象間的關系,意象與意象間的合理而巧妙的互動,才能塑造出詩之意境。詩之意境出來了,詩意的情感也就“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了。</p><p>我在上次講座時說到,“煉字”指的就是煉虛字,詩的煉虛字,其實主要是指煉的是動詞和形容詞。虛字本身是無意義的字,是配合實字而具有意義的。所以,煉字時,其實還是要結合實字一起煉的。貼合實字展開想象,那么,虛字的運用就能使我們的詩靈動了起來。,</p><p><br></p><p>我們先看一個例子體會一下。看看杜甫的一首詩</p><p>旅夜抒懷&nbsp;杜甫</p><p>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nbsp;</p><p>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nbsp;</p><p>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nbsp;</p><p>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p><p><br></p><p>我們注意一下他的頷聯“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他對星和月的描述是用“垂”和“涌”來表現的,叫我們來寫星寫月,一般是不會想到這兩個字吧?</p><p>他描述的前提,是建立在“平野闊”的基礎上,星懸高空,與“平野闊”(寫成平面的感覺)構成了立體的效果,這“星”好象要往下掉一樣,這樣的形容,生動異常?!霸掠俊蹦兀吭聫慕吷?,就好象在江中升起一樣,江水滔滔,托月而起,一個“涌”字,平添了如許的動感。</p><p><br></p><p>我們再看一首李白的《獨坐敬亭山》</p><p>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p><p>相看兩不厭,唯有敬亭山。</p><p><br></p><p>我在上周講課時說過:“他寫的詩,煉的字咋就那么精彩呢?根本原因是,他會換位思考。他可以把自己想象成山,用山來說話,可以把別人換成自己,用自己來寫別人的話”,看李白寫詩,其實就是這樣,他正是以物觀物,所以才不知何者是自己,何者是山,才會這樣忘我與投入。</p><p><br></p><p>這是一種投入狀態,也是一種閑適的心境,他將自身的這種“閑”化為了云之閑情,化自己為云,所以他寫出了“孤云獨去閑”。這種將感情移到了身外之物上去的寫法,在美學上,叫“移情”。再看起句的“眾鳥高飛盡”,鳥高飛而漸漸淡出視線,一個“盡”字寫出了這種淡盡的形態。一盡一閑,呼應得當。</p><p><br></p><p>好,我們舉上面這兩個例子,是為了說明幾個問題。五言詩,煉虛字主要在第二字第三字第五字上煉的,這是傳統的說法,而我們這兩個例子正是一個煉的第二字,一個煉的第五字。</p><p>以后凡寫五言,在這些位置上有虛字(主要是指動詞和形容詞),就多加推敲,因為對五言而言,這位置也算是個多變的“節點”。</p><p><br></p><p>五律煉第二字,還可以參考下面幾個例子:</p><p>水廻青嶂合,云度綠溪陰。---廻,度(孟浩然)</p><p>紅入桃花嫰,青歸柳色新。---入,歸(杜甫)</p><p>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喧,動(王維)</p><p>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蒸,撼(孟浩然)</p><p><br></p><p>五律煉第三字,我們再借鑒下面這些例子</p><p>參差連曲陌,迢遞送斜暉。---連,送(李商隱)</p><p>青天回玉壘,遠樹出華陽。---回,出(王漁洋)</p><p>江山有巴蜀,棟宇自齊梁。---有,自(杜甫)</p><p>藏舟移夜壑,華屋落泉臺。---移,落(黃庭堅)</p><p><br></p><p>我們不妨再看一下五律煉第五字</p><p>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照,流(王維)</p><p>香霧云鬟濕,清輝玉臂寒。---濕,寒(杜甫)</p><p>寒梅雪中盡,春風柳上歸。---勁,歸</p><p>日落江湖白,潮來天地青。---白,青</p><p>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疾,輕</p><p><br></p><p>關于七律,多在第二,四,五,七字上煉。多讀讀古詩,例子到處都是,我這里不一一舉例了。只看兩個在第七字上的虛字的煉法,</p><p><br></p><p>青楓江上秋帆遠,白帝城邊古木疏。---遠,疏(高適)</p><p>看這上句“青楓江上秋帆遠”,前面是“青楓”“江上”“秋帆”幾個物象的陳列,最后用一個“遠”字便將他們合理的布置起來了。對句“白帝城邊古木疏”也是這樣的功效。前面是實字組合,最后這個字是虛字。</p><p>斷句可為“青楓江上--秋帆--遠”“白帝城邊--古木--疏”。遠是形容“秋帆”的,“疏”是形容“古木”的,而前面“青楓江上”和“白帝城邊”,起著狀語的作用。語法清晰,層次分明。</p><p><br></p><p>再看一個:</p><p>海內風塵諸弟隔,天涯涕淚一身遙。---隔,遙(杜甫)</p><p>斷句和上面是一樣的,一個“隔”字透出了不得相見的悲涼,一個“遙”又寫出幾許孤身寂寞之感。&nbsp;</p><p>還是強調一個觀點,煉虛字,最好是見虛字就要煉,虛字是隨著實字走的,是意象間的紐帶和脈絡,沒有好的虛字的煉,那所寫的意象就是死氣沉沉的堆砌。而上面說的五言或七言的幾個關鍵位置,是需要重點注意,多加推敲的。煉字,就是煉意,虛實結合,先立“象”(實字),再煉字(虛字)。</p><p><br></p><p>這里看一個煉虛字的特例</p><p>幸不折來傷歲暮,若為看去亂鄉愁。---杜甫</p><p>這是杜甫《和裴迪登蜀州東亭送客逢早梅相憶見寄》中的頷聯,看看這里虛字的運用,這一聯中除了“時、雪,客、春”外余下十字皆為虛字,頸聯更狠,上下句分別只使用了一個實字“歲、鄉”,有《詩話》對其評道:“兩聯用二十二虛字,句法老健,意味深長,非巨筆不能到”。&nbsp;</p><p><br></p><p>其實,一個句子里,特別是在七律中,可能不止有一個動詞,需要煉的可能有兩處。下面把這樣相關的例子羅列一下。這里我要說明的是,在一個句子中,不適合出現三個以上(包括三個)的動詞。</p><p><br></p><p>兩個動詞,足以表達出你要表達的任何意思了,如果你意猶未盡,那就請把多余的動詞放在其他的句子里去。習慣上,我把這包含動詞太多的句子稱為“多動癥”。這一點,我著重強調,因為我見到的初學的朋友經常犯這樣的錯誤。</p><p>雖然這不是絕對的,比如上面舉的杜甫的這個例子就含有三個以上的動詞,但是,多動了,我們很難掌握,特別是對初學者來說,很多詩病的原由皆是因為“動”的太多了。所以,我再三的強調這點。,</p><p><br></p><p>煉雙字,有下面這些類型,</p><p>1,煉第一、第五字。2,煉第二、第五字。3,煉第二、第七字。4,煉第三、第六字。5,煉第四、第六字。6,煉第三、第七字。</p><p>我們著重看一下“煉第二第五字”,因為這是比較常見的,其余的就不一一舉例了,煉雙字時,重點注意的是動和動之間的配合和協調,</p><p><br></p><p>2,煉第二、第五字</p><p>“云移雉尾開宮扇,日繞龍鱗識圣顏”(杜甫)。----“移”“開”,“繞”“識”。</p><p>“秋入園林花老眼,茗搜文字響枯腸”(黃山谷)。----“入”“花”,“搜”“響”。</p><p>“溪冷泉聲苦,山空木葉干”(高適)。----“冷”“苦”,“空”“干”。</p><p>“水合南江壯,山連大劍昏”(王漁洋)。----“合”“壯”,“連”“昏”。</p><p>“燈昏山鬼逼,雨止蟄龍還”(王漁洋)。----“昏”“逼”,“止”“還”。</p><p><br></p><p>看前人的句子怎么煉的,對我們是個借鑒。讀到精彩的句子,我們就要習慣地看看它到底精彩在什么地方?看他的動詞和形容詞是怎么運用的?想象力的發揮,其實多源于這里。&nbsp;</p><p><br></p><p>下面說一下關于詩的“詩眼”的問題。我們前面所說的煉字,其實煉的是什么?就是在煉詩眼。</p><p>什么是詩眼呢?打個比方,我們都知道一個成語叫做“畫龍點睛”,也理解它的意思,其實,所謂的詩眼,就如這龍的眼睛一樣??丛姡涂醋钪匾哪遣糠郑钅荏w現詩意,最具精神的那一段,那一句,那一個字。</p><p>俗話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一首詩里,有時候會有一句非常關鍵的話,對理解全篇的結構脈絡或者是作品的主旨,起著非常重要點示的作用,這就是詩眼。&nbsp;</p><p><br></p><p>古人煉字,講究的就是“點眼”一說?!霸娧邸边@個詞是宋人提出來的。蘇東頗的話是“天工忽向背,詩眼七增損”。南宋的范成大的形容是“道眼已空詩眼在,梅花欲動雪花稀”。比如杜甫的詩中句“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一“濺”一“驚”皆為眼也。&nbsp;</p><p><br></p><p>李白的“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寒”和“老”把詩給帶活了。宋朝人論詩,把詩句中突出的、不平凡的字,稱為"詩眼"。好比人的眼,有眼才見精神。眼睛有神,人才精神,眼睛是心靈的窗戶。詩有光彩,也須看詩眼所在,詩眼是詩歌的神采。</p><p><br></p><p>詩眼,其實還分為句中之眼,和篇中之眼。句中眼是基礎,篇中眼是精髓。煉詩眼,煉的還是虛字。我們主要是在動詞和形容詞上多下工夫。下面舉例中,以句為例的是看句中眼,以全篇為例的,我們找的是篇中眼,這點說明一下。</p><p>我們先看王昌齡的《閨怨》:</p><p>“</p><p>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忽見陌上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p><p>這里哪個字最關鍵,其實大家也看出來了,在這個“悔”字上。一個“悔”字把這位少婦的“閨怨”濃愁抒發得淋漓盡致,這里煉的就是動詞。訓練自己,讀詩時要善于找出詩眼所在,下筆時,也會比較注意鍛造這個詩眼,讓我們的詩有眼,我們的作品也就有了精神。好詩都會有詩眼的,不成功的作品就是散光,無神。。</p><p><br></p><p>再看李商隱的《柳》:</p><p>曾逐東風拂舞筵,樂游春苑斷腸天。</p><p>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帶斜陽又帶蟬。</p><p><br></p><p>要找這里的詩眼,我們自然就看到了“逐”字和“帶”字,這兩個字使詩活了起來。“逐”和“帶”是這里的詩眼?!爸稹庇凶分鸬囊馑?,說柳枝追逐東風,變被動為主動,寫出了柳枝的蓬勃生氣。&nbsp;</p><p><br></p><p>本來是斜陽照著柳枝,秋蟬貼在柳枝上哀鳴,詩人卻用兩個“帶”字反說柳枝“帶”著他們,(二個“帶”字是重出字,后面我們會講他的用法)同樣是化被動為主動,化客觀死景為活景,表現了秋日之柳的不幸。兩者形成鮮明的對照,表達了詩人遲暮之感。</p><p><br></p><p>我們再來看李清照的《醉花陰》,這是一首“重陽詞”,其結尾句:“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币粋€“瘦”字,是全篇的詞眼。創造了一個凄清寂寥的深秋懷人的境界,形象地概括了全篇的詞意,畫龍點睛,使思婦形象與凄涼環境顯得十分協調?!叭吮赛S花瘦”實際上已經成為經典用語了,皆因為這個“瘦”字。</p><p><br></p><p>咱們再看一首詩:“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這是王維的《鳥鳴澗》。這里最具動感的是哪個字呢?對,是這個“驚”字。“驚”字用得好,好在其反襯的效果,鳥兒的驚動反襯春澗的幽靜。體現了詩人心境的寧靜。</p><p><br></p><p>煉詩眼,不是僅僅煉動詞,還要煉形容詞和副詞,比如我們看王維的詩句:“大漠孤煙直,黃河落日圓”“直”寫的是烽煙勁拔、堅毅之美感。落日,本來容易給人以感傷的感受,用一個“圓”字給人親切溫暖而又蒼茫的感覺,</p><p>這兩個字不僅準確地描繪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現了詩人真切的感受,把孤寂的情緒巧妙地融化于廣闊的自然景象之中。一直一圓,亦剛亦柔,寫的是相當強的震撼力。</p><p><br></p><p><br></p> <p><br></p><p>關于副詞的煉法,我們可以參考看看柳宗元寫的《江雪》:</p><p>“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lt;/p><p>這里給我們感受最深的字是哪個呢?是這個“獨”字。既有“狐獨”之意,又有“狐傲”之情,既表達了沉寂清冷的生活氛圍,又表達了詩人傲岸卓立的情操,若換用別的字,就難以表達如此豐富的內容。一個“獨”字提領出了全篇的精神所在。</p><p>寫詩煉字,近體詩每個字都應該是有自己獨到作用的,所以,避免重復就是要從煉字做起。煉字,就是精煉你的詩句。我在以前說過,從格律上而言,五律只不過是七律去掉每句前面兩個字而已,格律是完全一樣的。&nbsp;</p><p><br></p><p>利用下面一點時間,說一下疊字和重出字。</p><p>我們先看一首古詩:</p><p>青青河畔草,郁郁園中柳。</p><p>盈盈樓上女,皎皎當戶牖。</p><p>娥娥紅粉妝,纖纖出素手。</p><p><br></p><p>再看易安的《聲聲慢》里的句子:</p><p>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p><p>再看王維的《積雨輞川莊作》</p><p>積雨空林煙火遲,蒸藜炊黍餉東菑。</p><p>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p><p>山中習靜觀朝槿,松下清齋折露葵。</p><p>野老與人爭席罷,海鷗何事更相疑。</p><p><br></p><p>我們注意到都使用了“疊字”。疊字就是兩字連用,起的多是強調的作用,也起的是一種詩意的回味和回蕩的效應。我們尋常寫作時,也常用到疊字,但是,卻很難寫的好。疊字看著好寫,</p><p>套用前人對此的評論“'漠漠陰陰’用疊字之法,不獨摹景入神,而音調抑揚,氣格整暇,妙處悉在此四字之中”,形容的是氣氛,講究的是聲調。“漠漠陰陰”被推崇贊嘆,概因在這兩方面表現的好。</p><p><br></p><p>疊字有用在句首的,用在句尾的,有用在中二聯的,但是我的看法是同一首詩里盡量不要多用,尤其是中二聯,如果頷聯用了,頸聯就不要用,不然極難掌控,控制不住這詩意就非常容易“平”了。首句用了,尾句就不要用。</p><p>疊字使用的多是形容詞副詞等“狀詞”,疊起來本身就有強調的作用,如果連續多處使用,則很難突出重點到底在哪了。除非有特殊的寫法,如前面易安的那個《聲聲慢》</p><p><br></p><p>我們寫近體詩,忌諱用的是重字。但是疊字也是重字,是屬于有意而為之的,不算犯忌諱。還有一種形式,叫“重出字”,也是用的重字,但是重字之間有著一定的關聯和照應,這也是一鐘設計,這也不算構成詩病。</p><p>比如義山的“相見時難別亦難”,這兩個“難”字構成了排比的關系,是種修辭手段。</p><p><br></p><p>還比如:</p><p>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蘇東坡</p><p>桃花細逐楊花落,黃鳥時兼白鳥飛---杜甫</p><p>春心莫共花爭發,一寸相思一寸灰---李商隱</p><p><br></p><p>再看一下王安石的《游鍾山》:</p><p>終日看山不厭山,買山終待老山間。</p><p>山花落盡山長在,山水空流山自閑。</p><p><br></p><p>還有王漁洋的《題秋江獨釣圖》:</p><p>一簑一笠一扁舟,一丈絲綸一寸鉤。</p><p>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獨釣一江秋。</p><p><br></p><p>這甚至四句都反復重出了字,但是形成了并列遞進等互相關聯的關系,是一種獨到的設計。自然帶出一種風味。這里,再把本人的一篇七律拿出來,雖然寫的不算好,但是也嘗試使用了重出字的寫法,給朋友們借鑒一下:</p><p><br></p><p>誰知窈窕風來舞,卻是娉婷葉托花。</p><p>長袖送香香撲語,短聲銜笛笛吹沙。</p><p>平生最怕伊人笑,淺笑難扶醉客斜。</p><p>零落芬芳傷幾許,桃園深處一流霞。</p><p><br></p><p>我這篇七律的頷聯用了兩個“香”字,兩個“笛”字,看著是疊字,其實不是疊字的用法,而是重出字的用法,因為這兩個“香”字不是起著強調的作用,而是接引遞進的作用,下句的“笛”字,也是這樣。</p><p>在頸聯,上下句各用了一個“笑”,同一個字,其實是屬于不同的詞性,對句的“笑”其實是做名詞用的。有朋友對我這一聯是否工整提出了疑問,私以為還是對的比較工整的,呵呵?!靶Α钡闹爻?,也不是詩病之重復,是借用、遞轉的作用。</p><p><br></p><p>其實,疊字也好,重出字也好,都屬于煉字的范疇。字要活用,要為我所用。有所設計,有所謀劃和布局,自然會有所效果,有所精彩?,F在將網絡上匯集的關于煉字的名句貼在下面,算是節日里給大家的一個小貼士吧:</p><p><br></p><p>1.吟安一個字,捻斷數莖須。&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前蜀】盧延讓</p><p>2.百煉為字,千煉成句。&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唐】皮日休</p><p>3.吟成五個字,用破一生心。&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唐】方于</p><p>4.新詩改罷自長吟。&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唐】杜甫</p><p>5.為人性癖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唐】杜甫</p><p>6.欲識為詩苦,秋霜若在心。&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唐】杜牧</p><p>7.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唐】賈島</p><p>8.典盡客衣三尺雪,煉精詩句一頭霜。&nbsp;&nbsp;&nbsp;&nbsp;&nbsp;【唐】杜荀鶴</p><p>9.夜吟曉不休,苦吟鬼神愁。&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唐】孟郊</p><p>10.為求一字穩,耐得半宵寒。&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唐】顧文煒</p><p>11.清詩要淘煉,乃得鉛中銀。&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宋】蘇軾</p><p>12.愛好由來落筆難,一詩千改始心安。&nbsp;&nbsp;&nbsp;&nbsp;【清】牧</p><p>13.字字看來都是血,十年辛苦不尋常。&nbsp;&nbsp;&nbsp;&nbsp;【清】曹雪芹</p><p>14.詩家好作奇句警語,必千錘百煉而后成?!厩濉口w翊</p><p>15.詩可數年不寫,不可一字不真。&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東晉】陶淵明</p><p>16.欲望句之驚人,先求理之服眾。&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清】李漁</p><p>17.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唐】李白</p><p>18.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唐】杜甫</p><p>19.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宋】陸游</p><p>20.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宋】陸游</p> <p><br></p><p>平仄與拗救:</p><p>我們現在再把近體詩的基本要求溫習一下:</p><p>1,每一句的字數相等,五言或七言。&nbsp;2,四句一首的我們稱為絕,八句一首的我們稱為律。比八句&nbsp;還多的叫?律,也叫排律。&nbsp;3,一韻到底,且只能押平聲韻。所有的近體詩,第一句都是可押韻,&nbsp;可以不押韻的。除了第一句,&nbsp;單數句不許押韻,只能在偶數句押韻。&nbsp;4,在律當中,第一二句叫首&nbsp;聯(也叫起聯),第三四句叫頷聯(承聯),第五六句叫頸聯(轉&nbsp;聯),第七八句叫尾聯(結聯)。中間兩聯上&nbsp;下句(3句和4句,及5句和6句)要有對仗的關系,其&nbsp;他兩聯可以對仗可以不對仗。頷聯對仗可以略寬&nbsp;些,但是頸聯則要求工對。關于近體詩的對仗,我&nbsp;們以后有專?課程講授。&nbsp;5,要合乎格律詩的平仄規律。&nbsp;</p><p>知道了上面這些,我們就可以知道了近體詩的格律是怎么回事了。說復雜也不算復雜,說不復雜&nbsp;吧,剛一接觸也會有點發蒙。其實,重要的還是依仗我們上周講到的聲韻知識。寫近體詩,每個字&nbsp;的平仄都是有要求的,該用平聲字,就不要選仄聲,這樣兩平兩仄的節拍性的分布,就形成了近體&nbsp;詩音樂特點的旋律美感,讀來自然抑揚頓挫,起伏有致。因為每個節拍主要是由二個字組成的,平&nbsp;平或仄仄,那么,這第二個字就是這個節拍的節點。平[平],或仄[仄]。所以,節奏感主要是體現在&nbsp;這節點之上的,這每個節拍的第二字,在我們的句子里,分別就占據了第二,第四,第六的位置。&nbsp;</p><p>因此,我在前面強調,所謂近體詩的“對”和“粘”,主要是看它的第二、第四、第六字。每一聯的上下&nbsp;句間,這幾個字“對”上了,基本就能合上律了。前一聯的后句,和后一聯的前句,這幾個位置上的&nbsp;字&nbsp;的平仄相同了,那么,也就是“粘”上了。最后一字是韻字,或者是仄聲收句字,我們另會根據押&nbsp;韻規&nbsp;則來約束它,前面的第一、第三、第五字呢?一般就可以輕松些不要求那么嚴了,這,就是傳&nbsp;說中的“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了,呵呵。二四六盡量不要??,該平不能仄,該仄不能平,要鮮明&nbsp;啊。</p><p>單看二四六這幾個位置的字,只能有這樣的表現---“平仄平”,或“仄平仄”,非此,即判為不合&nbsp;律。&nbsp;“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挺好記,也是一般判斷格律詩是否合律的常?方法。但是,它不是很絕&nbsp;對&nbsp;的,有兩點必須要注意到:</p><p>1,不能犯“孤平”。&nbsp;什么是“孤平”呢?,就是前后兩字都是仄聲字,而中間夾一平聲字,這就是“孤平”。句中如果犯了“孤&nbsp;平”,那這就是通常所說的拗句了?!稗帧笔巧兑馑?別扭,不順口唄!句中有拗即是病。嚴格的說,&nbsp;標&nbsp;準的理想的格律詩,是不能有拗句存在的。但,這樣的標準型的格律詩,使在唐詩三百首里,也&nbsp;找&nbsp;不出來幾首的。寫詩嘛,言的是個心情,干嗎那么束手束腳的這么嚴格呢?所以有這么一句是“拗&nbsp;而&nbsp;能救,既不算拗”,松綁了。</p><p>在七言詩中,第一個字離音節比較遠,它的平仄如何完全可以不用管&nbsp;它。那么,第二個字犯“孤平”是被允許的了。對七言詩而言,主要是看第四個字,如果犯了“孤平”,&nbsp;那就是拗句了,這是必須要補救的。而五言詩只是七言詩去掉前兩個字而已,那么,對于五言詩,&nbsp;就是第二字不能孤平了(4-2=2)。如有孤平出現,就算拗句。而拗句需要采取不久措施的,稱作&nbsp;“拗&nbsp;救”,給救回來了,那還算合律的格律詩,否則,就是不合格的出律詩了。&nbsp;</p><p>2,不能“三平尾”或“三仄尾”&nbsp;所謂“三平尾”或“三仄尾”,就是句子最后三個字,不能連續用三個平聲字,或連續用三個仄聲字。尤&nbsp;其是“三平尾”是近體詩之大忌,是不可救之拗句,所以堅決要避免,必須的。但這里有個特殊情</p><p>況,&nbsp;可以逃過這樣的約束,那就是對專有名詞開綠燈。如果出句為三仄尾,那么對句則以三平尾來&nbsp;救它&nbsp;(值得商榷的說法)。下面有幾個例子可以參考一下:</p><p>可憐白雪曲,未遇知音人---?應物&nbsp;仄仄仄&nbsp;平平平</p><p>蕭蕭古塞冷,漠漠秋云低---杜&nbsp;甫&nbsp;仄仄仄&nbsp;平平平</p><p>草色全經細雨濕,花枝欲動春?寒---王維&nbsp;仄仄仄&nbsp;平平平&nbsp;這幾個例子,屬于特例,只是簡單介紹一下。</p><p>對于初學者來說,不要輕易去試,養成習慣就不好&nbsp;了,壞了規矩,就不能成方圓了。其實,在唐詩里,下三仄和下三平,也不少?的,但多?在五言&nbsp;近體詩中,七律很少?到。古詩中,三仄尾常?,三平尾少?。延習下來,形成這樣的概念,“三仄&nbsp;尾”盡量避免,但是不算大錯,“三平尾”絕對禁止,救無可救。</p><p>下面不妨再列幾個“三仄尾”的例子:</p><p>“浮云一別后,流水十年間”---這是?應物的。&nbsp;仄仄仄</p><p>“凄涼蜀故妓,來舞魏宮前”---這是劉禹錫的。&nbsp;仄仄仄</p><p>“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這是老杜的。&nbsp;仄仄仄</p><p>下面,我們以前面所列的四種七言的平仄句子為例,說一下近體詩的“拗”的情況有哪些:&nbsp;(1)平平仄仄平平仄。(2)仄仄平平仄仄平。&nbsp;@@*&nbsp;@*@&nbsp;(3)平平仄仄仄平平。(4)仄仄平平平仄仄。&nbsp;@@X@@</p><p>說明:</p><p>一,下面標&nbsp;@&nbsp;的字,是可平可仄的,不算拗。</p><p>二,下面標注上&nbsp;*&nbsp;的字,是必須要拗救的,而且是可&nbsp;以救的字,救的方法有“自救”和“對句救”兩種。</p><p>三,下面標有&nbsp;x&nbsp;的字,是無法救的拗了。該仄的時候&nbsp;給整成平了,那就是“三平尾”了,該“平”的時候給整成仄了,那就是“三仄尾”了。在這里還要說明一&nbsp;下,關于“孤平”是詩之大忌,必須要拗救的,關于所謂的“孤仄”是不犯格律的,所以不存在“孤仄”的&nbsp;問題。也就是說,“孤仄”不是病。&nbsp;上面認識了什么樣的句子是拗句,那么,下面介紹一下“拗救”,就是如何對可以救的“拗句”進行補&nbsp;救。&nbsp;</p><p>1,自救&nbsp;在七言詩中,第三字,除了“(2)仄仄平平仄仄平”這種句子之外,都可以平仄不論,拗了也不需要&nbsp;救。主要是因為在“仄仄平平仄仄平”句式中,如果第三字將平字換成仄字,那么,就必然形成了第&nbsp;四&nbsp;字的“孤平”。而其他三種句型則不存在這個問題。這句,如果真的在第三字用上“仄字”而不可&nbsp;換,那&nbsp;么,怎么救它呢?---將第五個字的“仄”給改成“平”就可以了。這就是自救。</p><p>舉個例子如下:</p><p>南去北來休便休,白蘋吹盡楚江秋。&nbsp;道人不是悲秋客,一任晚山相對愁。&nbsp;看這句“南去北來休便休”,按格律應該是“仄仄平平仄仄平”這樣的,但是“北”字,使得該平的地方用&nbsp;上了仄,那么,作者便將該仄的第五個字使用了平聲的“休”字。再看第四句“一任晚山相對愁”,“晚”&nbsp;字的位置本該平,但是“晚”這個仄字不想換,那么,作者便在本該仄的第五字的位置上,用了平聲&nbsp;字&nbsp;“相”字,這樣,也救了前面形成的“孤平”。</p><p>2,對句救&nbsp;在七言詩中,第五個字只有在“(2)仄仄平平仄仄平”這個句中是可以不論的,選平選仄是無所謂&nbsp;的,&nbsp;不構成孤平。但是在其他句中是不可以的比如在“平平仄仄平平仄”句中,,把第五字給換成仄音&nbsp;字,那么,第六字就必然形成孤平了,這句就成了“拗句”了。一般的,所謂的“救”都是后面救前面,&nbsp;而這第五字,后面空間太小了,所以“自救”不成了,怎么辦?那就只能靠“對句救”了。</p><p>舉例:&nbsp;勸君更進(一)杯酒,?出陽關(無)故人&nbsp;---第五字“一”拗了,那么改變下句的第五字的平仄,用“無”(平聲字)來救它。&nbsp;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nbsp;---第五字“直”拗了,那么改變下句的第五字的平仄,用“空”(平&nbsp;聲字)來救它。</p><p>兒童相?(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nbsp;---第五字“不”拗了,那么改變下句的第五字的平仄,用“何”(平&nbsp;聲字)來救它。</p><p>&nbsp;關于“對句救”,其實只是指著這一種“(1)平平仄仄平平仄”句型的,其他三種,(2)仄仄平平仄仄&nbsp;平---&nbsp;不需要救,前面說過了。(3)平平仄仄仄平平---第五字拗了就成三平尾了,不可救。(4)仄&nbsp;仄平平平仄&nbsp;仄---如果第五字拗了則成;&nbsp;三仄尾了,也不可救或不必救。&nbsp;</p><p>再次強調一下前面那就個“三平尾”的舉例,那是特例,人家作者是大詩家,名人效應或類于“為偉人&nbsp;諱”,所以一般人不會去指責的,而我們學習者,是盡量不去模仿這種特例的。他寫了那是特例,你&nbsp;要是寫了,會被磚頭拍死的。為了安全,還是別去亂試哦。&nbsp;關于近體詩的“拗和拗救”其實是個令人挺頭疼的問題,不僅困擾了大多數的初學者,連一些所謂的&nbsp;“高手”也糾纏不清的。</p><p>尤其是一些特例,總是給人一種很“無理”的感覺。我個人感覺的,能不拗則盡&nbsp;量不去拗,也不要去為顯示自己多少會一點點“拗救”而特意的拗拗來去的炫耀,“拗”畢竟是個“病”,&nbsp;即拗救了,那也是打個補丁而已,難以言美。</p><p><br></p> <p><br></p><p>拗與拗救:</p><p>因為近體詩的“拗與拗救”是困擾很多初&nbsp;學者的“大問題”,也是很多詩詞寫作“高手”們糾纏不清的一個問題,所以,今天繼續探討它,為的是今后再遇到這類問題,我們不再困擾。</p><p>舍得為你講拗救,你和舍得一起去傳播詩詞文化。我們自己會一點,就和大家分享一點,拋掉那些&nbsp;狹隘的?戶之間,鄙視那種文人相輕的陋習,詩詞是文化,不是拿來裝點自己那脆弱的小小虛榮心&nbsp;的。愛詩,愛詞,愛文化,從愛護自己做起,從開拓自己的心境做起。狹隘的心境永遠培養不出詩&nbsp;心來。</p><p>那么,就讓我們以歡喜的平和的心態,來繼續理順這拗和拗救吧,讓格律詩的“拗”我們這里再&nbsp;拗下去</p><p>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本句格&nbsp;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正格</p><p>按正規格式,這一聯應該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但是他這里“有”字出律了,怎么辦,他在下&nbsp;句用“相”字給救了回來,“相”這里,應該仄的地方改成平字。其實,這下句“暮禽相1與還”的“暮”也出&nbsp;律了,它使得“禽”字成了孤平,但是,同樣這個“相”字也救了它,這又是自救。那么,這個“相”字既&nbsp;救了上句(對句救),也救了本句(自救),這個叫什么?這叫“雙救法”。</p><p>過去古人詩中的有些拗,其實就是詩人有意而為之。他覺得格律對他的“意”約束的緊了些,而他故意&nbsp;想取那種“高古”(古拙,不拘)的調?,在音的節奏點,刻意“拗”下去,形成重的“低音炮”效果。</p><p>看孟浩然的這個“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上句竟然連這四個仄聲。他怎么救的呢?用一個“成”字&nbsp;救了它。注意“成”這個字的位置,不論是自救還是對句救,起“救”的作用,盡是在七言的第五字,或&nbsp;五言的第三字上。這個“成”將本該的“仄”換成了“平”,救了上句的拗,其實它也就了本句的拗“往”字,&nbsp;它是什么?對了,這也是用的“雙救法”。</p><p>我們再看一個特例吧,大家都熟悉的大拗之句的例子</p><p>江南春絕句(杜牧)&nbsp;千里鶯啼綠映江,水村山郭酒旗?。&nbsp;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p><p>看這第三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平平仄仄仄仄仄),竟然連用了五個仄聲字(豈止是三仄尾,哈)。&nbsp;這首絕句,網絡詩詞界對這樣的“拗”句也是爭論不休。其實,他只用下句“多少樓臺煙雨中”里的一個&nbsp;“煙”字就給救了。另外,我認為,雖然七言的第一字是可平可仄的不影響本句的音節,但是,這里的&nbsp;“多”字,從音韻和諧性的?度來看,卻對上句的大連仄也同樣起著“救”的作用。如果換個“仄”字試&nbsp;下,顯然聲韻上不如這個。這里再提請大家注意,這個“煙”字,還是在這七言的第五字的位置上。</p><p>&nbsp;關于近體詩的“拗和拗救”之法,其實還有很多的變例,我這里就不一一講述了,其實我自己也在學習&nbsp;中,呵呵。初學的朋友,對于一些特拗不必過于看重。我們要著重注意前面我講的“自救”“對句救”這&nbsp;兩種最基本的方法。一般的就能對付過去了。</p><p>讀唐詩時,我們還經常讀到一些現在看來不合格律要求的詩,尤其是有大量的詩甚至就沒有“黏”。一&nbsp;般的來講,絕句中,第三句不“粘”反而去“對”的,律詩中第五句不去“粘”而在平仄上用“對”的這樣的&nbsp;詩,我們稱為“折腰體”,就是中間開始,平仄上不去粘了,而去對,下面還繼續按新的平仄的粘對去&nbsp;繼續。其實,更有甚者,律詩中第三句就不去粘了,有的,是尾聯不粘,更令人吃驚的是,有的詩&nbsp;每一聯都不去粘。這些啊,不管它是折頭折腰還是折腳,我們統統把它們列為拗體詩。</p><p><br></p> <p><br></p><p>古詩詞中的離別意象:</p><p>在古代詩詞作品中,離別,總是被當作反復歌詠的主題?!疤扉L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是唐玄宗的凄楚;“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是柳三變的纏綿;“遙想楚云深,人遠天涯近”,是朱淑真的幽怨;“怕人尋問,咽淚裝歡”,是唐婉的酸辛。凡此種種,不一而足。  </p><p>古代的離別詩詞,往往涉及一些特定的風物,如設酒餞別,折柳相送,或者吹笳彈琴,吟詩高歌??傮w說來,這些有關離別的意象常常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lt;/p><p>第一,離別的時間。如李白“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送孟浩然之廣陵》),王維“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送元二使安西》)等等。春天是個特殊的季節,萬物復蘇,本來應該是一個充滿生機的季節,但離人卻要就此遠去,帶走了一年的希望。所以作為離別的雙方,怎不倍加傷感?當然,離別詩更多的場景摹寫是在秋季。如“颯颯秋風生,愁人怨離別”(孟郊《古怨別》),“南浦凄凄別,西風裊裊秋,一看腸一斷,好去莫回頭”(白居易《南浦別》)等等。當然,從小的時間范圍來講,許多詩人更喜歡把離別與落日、夕陽、暮色聯系在一起,用以表達濃濃的別情。離別的傷感與落日的蒼茫正相協調,悲涼的環境正好可以烘托凄涼的離別之情。如“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孟浩然《宿建德江》),“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崔顥《黃鶴樓》),“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馬致遠《天凈沙·秋思》)等等。  </p><p>再者,離別地點的安排,詩人也有講究。古代的作品,常常寫到灞橋,寫到勞勞亭、長亭、南浦等。灞橋,建于漢代,位于今西安城東12公里,是一座頗有影響的古橋。對送行人而言,這是終點;對遠行人來說,這是始點??梢哉f,在中國古代所有的文學作品中,灞橋是最富有離別氣息的經典意象?! ?lt;/p><p>勞勞亭,位于南京城南,是著名的送別之地。在古漢語中,勞勞表示非常憂傷,如成語中就有“勞燕分飛”之說?! ?lt;/p><p>長亭,是古人在大道上專為行人休息所設的亭子,人們常在此送別。柳永“寒蟬凄切,對長亭晚”,李叔同“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的句子便取其離別之意?! ?lt;/p><p>南浦,即古南浦郡,其水濱常為古人送別之處。古人常在南浦送別親友,如屈原《九歌·河伯》:“送美人兮南浦?!苯驮凇秳e賦》中說:“送君南浦,傷如之何。” </p><p>另外,在離別的景物上,古人常常描寫柳枝、春草、月亮,由于長期大量使用,這些詩歌意象如今已成了離別的代稱?!傲敝C“留”音,折柳相贈表示留念、挽留之意,一為不忍分別,二為永不忘懷。再者,柳樹和其他樹木相比,其特點是“隨地可活”,這正可以拿來祝愿遠別的人,到了異地后,隨遇而安,一切順遂。楊巨源“楊柳含煙灞岸春,年年攀折為行人”,劉禹錫“城外春風吹酒旗,行人揮袂日西時。長安陌上無窮樹,唯有垂楊管別離”等等,都是這方面的例子?! ?lt;/p><p>“春草”也是這樣一種意象,它經常被用在表達送別、相思主題的作品中,成為抒發離愁別恨的一個載體。李煜《清平樂》中“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王維《山中送別》中“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等句均有對“春草”這一意象的涉及。  </p><p>當然,“寒蟬”“夕陽”“秋雨”“陽關”“古道”“月亮”“酒”等等也都是與離別有關的意象。</p><p><br></p> <p><br></p><p>詩中造句一:</p><p>中國傳統詩歌藝術范圍里,或言之詩歌技法范圍中,句法乃最重要環節之一。一篇作品里,語句之作用者甚。其上可與謀篇相配合,下可及煉字之精要。且句句之間的關聯,或相對而對仗鼎立,或勾連而前后呼應。句外千絲萬縷,句內風云變幻。骨血相連,脈絡縱橫,造句之法度,不可輕視之。古往今來,詩歌句法之演變,結構之類別,論述之精要,不勝枚舉。</p><p>而今我等論句法,兼而顧之,拆而分之,揉碎而細研之,透視而體悟之,可得出些許醒悟。句隨意走,意取靈秀。內視句中有世界,自成體系而獨立之。虛實有度方成氣候,下字成詞須具匠心。外視句外乾坤界,遙相呼應在其中。</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古詩話云【凡作詩,使人讀第一句知有第二句,讀第二句知有第三句,次第終篇,方為至妙】(摘自《鐘伯敬先生朱評詞府靈蛇亨集》)。道的是“詩意貴開合”。這就是說句子的外延性、接續性、勾連而成篇。也就是,言一句而謀下一句,且同時,須回顧前一句。此等作詩之思維,應該養成習慣。</p><p>造句之法,蒙于謀篇之法。謀篇之法,緣于立意命題。我們說,不論下字還是造句,其守則就是要“瞻前顧后”,不可“盲人摸象”。寫一山一石,須顧及此山石能否用于篇意。言一花一木,當化身為花木以花木視角代己言。晴天為何象,風雨何寓意,春天象征之心緒,秋雨如何入我心。取景者即為借景之言,詠物之,定為言情語?;拔餅榇匀?,那么,不論言何景色,其實延續的都是情志之一脈。脈絡不斷,詩語自是流暢。詩語之流暢,語句之間的勾連呼應自然形成。如此,我們造句之“外延法”就出來了</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也即,不論言何景物之語,都須依情而造。時刻不忘記寫詩初衷,維系好我們詩之脈絡。一般而言,所謂詩的脈絡,即是言詩立意時的情緒氛圍。這個情緒氛圍,是脈絡,也是詩意基礎。這里重點是,如何取景?究竟何方景物有資格入選,為我代言?我們不妨先看一下義山的《錦瑟》</p><p>&nbsp;</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p><p>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nbsp;</p><p>開篇即是“錦瑟無端五十弦”,瑟,弦樂之器也。錦瑟,裝飾華美之瑟。眼前之物,眼前之景。這里其實本意寫的就是“錦瑟五十弦”。平鋪直敘地道一景物,很簡單吧?但如果只是寫出“錦瑟五十弦”就干巴巴的很無聊了。</p><p>這起句的重點是在“無端”二字上。此二字道出,情緒之感就開始了漫延。無奈、嘆息、迷茫、回味,甚至有一些悲涼,等等說不清道不明的雜感就撲面而來?!盁o端”二字,就是無端帶來了一種情緒態勢,這是一種什么情緒呢?像霧像雨又像風。作者又為何而嘆息呢?接下來便是“一弦一柱思華年”。</p><p>從“錦瑟”到“一弦一柱”是一種具象化,仿佛把鏡頭拉近了,細細端詳這瑟,纖毫畢現,弦柱分明。而“思華年”接續的就是起句之“無端”。通過此例,我們能感覺到其句子的外向意味散發,是如何延續的吧?句子可以簡單寫,諸如“錦瑟五十弦”誰都能寫。但是這“無端”二字才是本句的精髓所在。這說明,寫景物不是復制景物,而是要融進自己的情緒,使句子帶有情味。</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我們詳細看后面的全篇,就會明白。這“無端”所帶來的情味,漫延全篇的每一句里。這樣的情味,就是這首詩的“詩脈”。</p><p>我們說造句,“其上可與謀篇相配合”,就是,句法之精要,首先要配合章法之構建。章法著,起承轉合也。</p><p>起承轉合是詩之結構的布局,也是對詩句位置的安排。不同的位置,就要有不同的詩句表現。一個是剛才說是整體情味之維系。二就是不同位置的詩句,完成不同的功能。起聯該如何寫,承聯又該如何接,轉聯的升華又需要怎么處理,合聯,收束中的藝術。</p><p>明白每一句,在章法結構里不同位置的需要,就要表現不同的作用。我們的句子,可能就會隨口吟成,揮筆成金。每一聯(或絕句中的每一句)在完成謀篇任務的同時,再經營自己的小環境。我敢說,即使我們的詩句看起來不那么華麗,甚至有些小瑕疵,但是章法穩了,詩寫的也絕不會難看。所以,章法是造句的前提。</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說到這里,我們可以總結一下,造句的二個前提是,1&nbsp;融進情味,2&nbsp;配合章法。想寫出情味未必需要情語,如這《錦瑟》起句,“無端”二字無疑就是一聲嘆息。不露痕跡地在“錦瑟”和“五十弦”中的虛語,就可讓人無限遐思,引人入境。至于如何配合章法,我們又大有文章可做。</p><p>上面提的二條,是詩句之外部環境處理綱要。也是造句的必備前提條件。而真正的詩句打磨功夫,更是我們要具體面對的現實問題。對于很多初學者來說,最難的就是提筆忘大字,“萬詩開頭難”!事實上,這個開篇起句,一些老詩人也犯難。老練詩人其老練之處不是開篇,而是開篇之后的“順流而下”很牛。</p><p>每欲言詩之始,可能都會沉吟良久,而后再一日千里的詩情澎湃。正如我們的書法家一樣。紙鋪好,墨沾飽,卻面對空白宣紙久久不能落筆。他們在干嘛?他們就是在作難。這個難處,首先需要構圖布局,而后考慮筆法走勢,都是落筆之前需要考慮的。我們寫詩也是一樣的。萬千思緒無從起,一味回旋下字難。其實,這是一種慎重,這是一種尊重,先謀而后動,應該。不知所詩為何物,又何必言以詩之。</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起句難,起句慎重,還有一個重要原因。起句本身的性質,其實就是為全詩而“定調”。這點一定要清楚認識,并且足夠重視。不論是言愁、言恨、言歡喜、言悲涼。喜怒哀樂之情味,都取決于詩篇之“起”(句或聯)。起句定調,承之發揮,轉句升華,尾句收束。也就是所謂詩脈之源頭,在于這個起。起句好不好寫,看我們舉例的《錦瑟》就知道了。“錦瑟無端五十弦”。其實就是觸景所及,隨手擒來。</p><p>我一再以它舉例,也是想說明起句的一個特點,那就是“隨意起”。給所有起句犯難的朋友一個建議,這個“隨意起”很重要,也很實用。所謂隨意起,就是觸手可及者,皆可入句。所見之景,盡能起之。哪怕是腦中忽閃而過的記憶片段,亦可用之。起無分類,俯拾皆可。</p><p>李商隱寫《錦瑟》,可能就是因為看到錦瑟而起詩?;蛟S,他眼前根本就沒有瑟的影子,只是他想到了,就以其為起句,權當他守著錦瑟而寫錦瑟。一個念頭,也可起詩。如果這樣看,最難的也就成了最容易的。隨意歸隨意,前提莫相忘。寫詩的前提是立意,立意之意須有情味。帶著這樣的情味去看景,去選景,這景也自然就沾染了“情”之味道。錦瑟本無情,弦柱也無意。從無情到有情,需要的就是一個“藝術處理”。</p><p>隨后,我們會詳細敘述處理之法。詩道學無限,癡迷可成仙。</p><p><br></p> <p><br></p><p>詩中造句二:</p><p>如此高端的文學藝術,如果沒有扎實的基礎語文做功底,試想,你能寫好詩嗎?主謂賓狀補都分不清,詞性都不明白,又如何運用詩詞中高端的語言技巧?所以,但凡愛好詩詞創作的朋友,首要任務就是讓自己的基礎語文知識補課。比如律詩中的對仗,首先要求的就是詞性相對,如果詞性都分不清,怎么對???</p><p>名詞動詞相對好認,還有人可能分不清形容詞和副詞吧?基礎語文功底薄弱,會嚴重限制著你詩詞水平的提升。古典詩詞,尤其是格律詩,在詞性運用上和平時語言的表達也有很大區別,它具有高度凝練性。突出表現是,類如助詞以及嘆詞等等幾乎是被詩詞語言忽略的。諸如“的地得著了吧嘍啦呢啊哇嗎呀……”等等。</p><p>這些詞匯你用來寫所謂的“現代詩”可以,但是古典詩詞的寫作,至少是慎用。我沒有說絕對不許用,但是即使特殊情況下使用,也多是被轉化了詞性,或者使用的是它的其他詞性屬性。比如“地”的使用,當做名詞盡可使用,但是作為助詞就需要謹慎。</p><p>初學者尤其要注意這樣的語言特點。我們經常鑒別某詩句,說它不屬于“詩語”,很多時候就是因為詞性的使用不當造成的。寫詩所用語言,謂之“詩語”。填詞所用語言,謂之“詞語”(也屬于詩語范疇,也叫詩語)。詩語的特點、特征以及所體現的“詩”的味道,一定要盡快熟悉起來。這也是基礎必備知識。</p><p> 詩語具有什么特點呢?不是“酸腐”、不是“堆砌”、不是“強湊”、不是“掉口袋”、不是“點鬼薄”。而是一種凝練、巧妙、精要,明白而不俚俗,通達而不做作。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不說廢話,不啰嗦。類如“群山峻嶺有仙居”這樣的,群山就群山,峻嶺就峻嶺,都是山,不要反復在“山”的意象上涂抹。</p><p>同類意象的詞匯,盡管字不相同但是內容哪怕接近,都盡量避開擠在一起。有時候這樣的情況自己發現不了,需要特別謹慎。尤其是修改的時候。這樣情況寫起來肯定會出現無味、平淡、貧乏、蒼白的后果。除非特意設計的疊復、重出等等目的,同義不同辭的做法盡量避開。不僅僅一句之內,整篇之內,如果沒有必要聯系的同類同義詞語,也盡量避開。</p><p>不僅僅是重字之避諱了。如此要求,也是實現詩語之精煉的必須。我上次講過,寫詩的時候要“瞻前顧后”就是這個意思,一句之內避免重復(字以及義),全篇之內也要避免。所謂的沒必要“重復”就是等于在詩里“注水”,無形中降低了詩的品質。另外,尤其要注意句子的結構問題。</p><p>句式結構具有一個比較復雜的劃分,比如主述結構“羌婦/語/還笑,胡兒/行/且歌”“城烏/啼/渺渺,野鷺/宿/娟娟”(二/一/二式),“野日/荒荒/白,春流/泯泯/情”(二/二/一式)。主述賓(二一二)式:“南紀/連/銅柱,西江接/錦城”“竹風/連/野色,江沫/擁/春沙”。還有主述狀、主述補、主謂連、主主謂等等等等。句式形式很多種,有相關的學術論述這些。我不一一詳細列舉了。</p><p>如有時間具體討論句法結構,可以詳細說它。這些句式的形式,不要求做強行記憶,而只做一般了解就可以。我們真正的目的,是如何運用這些句式??偟倪\用原則就是---盡量避免句式重復。尤其是聯和聯之間,避開相同句式重復。</p><p> 其實我們知道的詩之“八病”里面有“四平頭”。也屬于重復位置重復詞類的問題。所謂“四平頭”就是連續兩聯(四句)開句詞匯是同類詞。如:</p><p>雪中二首(陸游)</p><p>春晝雪如篩,清羸病起時。</p><p>跡深驚虎過,煙絕閔僧饑。</p><p>地凍萱芽短,林寒鳥哢遲。</p><p>西窗斜日晚,呵手斂殘棋。</p><p>注意第三、四句,第五、六句,即頷頸二聯的前二字“跡深…,煙絕…?!暗貎觥?,林寒…?!眱陕撝g產生了重復的敘述形式的。這就是所謂的“四平頭”之詩病。不一定只發生在二三聯,其他位置有同樣現象,其性質也等同于四平頭。句頭之領乃一句之“亮相”,反復同樣的出場方式就不新鮮了,謂之犯復。四平頭只是一種說法,如果不注意,還可能“六平頭”“八平頭”呢。記住,避免“重復”是詩學一大要點。不論是字義,還是句子,還是這種“平頭”。</p><p> 再就詩句里的虛實關系,我們稍加說說,它對于寫作非常重要。我講過“一句之內有虛實”。也就是一句之內,要兼有虛和實的成分。試隨便舉幾個杜詩中句子的例子大家體會:</p><p>弟妹悲歌里,乾坤醉眼中。---《九日登梓》</p><p>風塵為客日,江海送君情。---《送元二適》</p><p>谷口樵歸唱,孤城笛起愁。---《十六夜玩》</p><p>亂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風。---《對雪》</p><p>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絕句》</p><p>風含翠筱娟娟靜,雨浥紅渠冉冉香---《狂夫》</p><p>略一看就能看出來,其句內都有虛實。這句“弟妹悲歌里,乾坤醉眼中”例。“弟妹”是實,親人,活生生的人,可見可親可念想的實在存在?!氨琛睘樘?,悲為情緒,情緒為主觀存在,可感不可觸摸。</p><p>歌也為虛,耳聽為虛。如此可見,一句之內虛實兼備。另外還注意這聯的對仗,我說過對仗(對聯)要“上實下虛”。從“弟妹”到“乾坤”肯定是小范圍到大境界,上實對下虛。再看,相對而言,“悲歌”為現實之情緒,“醉眼”是無限想象之態勢,仍然是上句實,下句虛。說到詩中造句,我們離不開一個關鍵詞“詩眼”。詩眼是什么?它是一個相對含糊的概念,它可能是一個字,一個詞語,也可能是一句話或者是一聯。簡而言之,詩眼也就是詩里的“點睛之處”,讓人眼前一亮,讓人回味不盡,讓人感到驚艷之處。</p><p> 根據以往的寫作規律,在詩句形式上,我們把七言第五字,五言第三字,也稱為“眼”。古法云“七言詩,第五字要響。五言詩,第三字要向,致力處也”。如“平地風煙橫白島,半山云木卷蒼藤”,“返照入江翻石壁,歸云擁樹失山村”。</p><p>我們的注意點是“橫,卷。翻,失”。再如“夜潭鐘月魂,溪面印冰姿”“芹泥隨燕嘴,花蕊上蜂須”里的“鐘,印。隨,上”等等。所以強調此等位置的字,一是在語音音節上它們的作用,二是語句結構上它們的作用。七言句,我們最常用的習慣是“前四后三結構”,那么第五字就是后三字的“起字”,也就是它在四三結構里具有轉折、銜接、變化等之“拐點”作用。</p><p>換言之,七言中的第五字(五言中第三字)就是句中的“變化點”,它“字要響”,就是它表現的要突出,響,未必一定指著讀音,還有字義的重要性。一般我們在講“煉字”的時候,強調詩眼。煉字的目的也是為了造句。所以,寫作的時候,每一句都要考慮到煉字的問題。</p><p>七言第五字,五言第三字,是傳統說法,乃古人之總結。在重視它的基礎上,也不用拘泥于此。具體原則是,句中有虛字,見虛字就煉。煉字,其實就是煉句。對于初學者來說首先要清晰詩學里的實字和虛字的概念。名詞、代詞、代名詞等都是實字,而除此之外的動詞、副詞、形容詞、連詞等等等等全部可以歸為虛字。所謂“煉字”就是指煉虛字。尤其注意的是,區別于一般語文教學的地方是,動詞,在詩學里屬于虛字,不當實字看。</p><p>另外,“見虛就煉”要養成一個思維習慣。尤其是對動詞、形容詞、副詞。煉字之于詩句,就是點睛,煉句也是煉詩眼。句之靈動性也完全取決于“煉字”。山不重要,水也不重要。而具體是什么樣的山,什么樣的水,才是最重要的。山和水的互相關系才是最重要的。張三李四都不重要,張三和李四都是什么樣的人,他們之間發生什么故事才重要。</p><p> 前面我們說了,造句的原則是“瞻前顧后”,是指句間的關系。句中的煉字也如此,煉字就是煉句,煉句就是煉意。詩人行吟的思維習慣,是一種整體性,系統性。這種整體性的把握也不難,就是每一句每一字,都須依據謀篇之起承轉合。詩句的處理需要大量的磨練工夫,但并不是你寫的多就一定會寫的好。</p><p>寫作水平的提高,不僅僅需要量,更需要“質”的打磨。尤其是對初學者而言,只追求于量,害處很多。寫的再多都是垃圾,又有何用?單純追求寫作數量還有一個害處,就是養成“不認真”的習慣。我認識一個老先生,格律詩寫的有五六萬首,比全唐詩都多,可是,全唐詩里隨便一首都能碾壓他的作品。</p><p>另外,初學寫詩的人,在寫作上暫時不要學李白,李白那是謫仙人,李白能醉酒詩百篇,那是詩中大仙。李白暫時學不起,學詩就學賈島的“苦吟”吧。僧推月下門,還是僧敲月下門?推敲本身不重要,重要的是賈島對境界的投入,那是真正融身到詩境里了,那種癡迷才是一種大快樂。我不相信賈島每首詩都這么費勁,但是他對詩境的精致完美之追求是肯定的。</p><p>即使如李白之飄逸,曹植之快捷,也屬于“臺上一分鐘”的亮相,焉知他們背后十年苦吟之勤奮!我們熟知的典故“鐵杵磨成針”講的就是李白。</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扎赉特旗| 汤原县| 青铜峡市| 昌平区| 长治市| 梧州市| 左权县| 辰溪县| 威信县| 疏勒县| 高碑店市| 梅河口市| 金溪县| 丹阳市| 和龙市| 唐河县| 北碚区| 弥渡县| 八宿县| 资阳市| 安仁县| 会同县| 上栗县| 肥西县| 仙游县| 东乌珠穆沁旗| 杨浦区| 扎兰屯市| 彩票| 兴仁县| 德格县| 闵行区| 岗巴县| 清远市| 湖州市| 阜新| 六枝特区| 江都市| 保亭| 澄迈县| 富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