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53年,中國人民解放軍序列中,多了一支勁旅,她的名字叫鐵道兵。</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她帶著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的大無畏精神,從戰火紛飛的解放戰爭中走來。</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這支鐵軍的將士們,在以后的抗美援朝戰爭、抗美援越戰爭中壯過威,在共和國的鐵路大動脈建設中拼過命。</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千萬別小看這支隊伍,最多時的總兵力有40多萬人,為數不多的女兵,也是其中的一分子。</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值得驕傲的是,70年代初,我和我的33個姐妹們,走進了鐵一師后勤部修理營制配連,刷新了這個連隊有史以來沒有女兵的紀錄。</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這是一個特殊背景下產生的特殊群體,這個例外,讓女兵給連隊帶來了許多歡樂、驚喜和無奈,也給連隊添加了許多別樣的故事。</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我是71年2月,來到這個連隊的。</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當時連隊的代號是中國人民解放軍5751部隊14中隊53分隊。1975年八一后改為89201部隊14中隊53分隊。</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老連隊在光化縣城西南角的漢江邊,江面寬闊水也清透,當時江上沒有橋,車輛和行人都是靠乘輪渡往來。那天,下了輪渡,往前開不遠,載我們的車就停在了連隊門口。</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連隊門口左右兩邊已經整齊地排著二行老兵,我們跳下卡車,列隊向營房走去。</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不知為啥,有些兵直愣愣的眼神讓人覺得怪怪的。忽然,我發現了一排女兵,她們個個透著清新淡雅的氣質,在隊伍里特別顯眼。</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后來知道了,這是一個班的70年女兵,她們大都是兵部大院的鐵二代。</span></p> <h1>70年的女兵<span style="font-size: 20px;">個頭差不多,長得都挺好看。都在一排,干著車工和銑工。</span></h1><p><br></p><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班長白淑清(71年調走)人很靦腆,白里透紅的膚色,走路時頭老是低著還向一邊歪,后來聽說,男兵給她起了個外號叫6點過5分。</span></h1><p><br></p> <h1>李明,那雙眼睛,炯炯有神,她是個才女,腦子里揣滿了詩,還寫有一手好字。</h1><p><br></p><h1><br></h1><p><br></p> <h1>看過70年代的日本電影女名星山口百惠之后,總覺的王翠霞長得和她挺像姐倆,都是那么的淑女清純甜美迷人。</h1><p><br></p> <h1>乍一看肖翠萍,還以為是電影英雄兒女里的王芳呢。</h1><p><br></p> <h1>嚴京平,長得好像阿爾巴尼亞的洋娃娃。</h1><p><br></p> <h1>潘奕星,含蓄清雅靈動。</h1><p><br></p> <h1>趙偉英,一雙大眼睛好有神。</h1><p><br></p> <h1>著一副眼鏡的李友佳,口才超好,她講的故事讓我們聽的入迷。</h1><p><br></p> <h1>李萍,長得多喜像。</h1><p><br></p> <h1>李蘭萍,未語先笑,總是流露一付稚氣未脫的笑模樣。</h1><p><br></p> <h1>許祟蔚,和她名字一樣,偉岸挺拔。</h1><p><br></p> <h1>牛亞菊,高高的個頭,憨態可掬。</h1><p><br></p> <h1>營部專門派報道組的盧業釗老兵,下到三連對女兵專訪,之后,他寫的題為《雨露滋潤禾苗壯》的文章在咱的兵報巜鐵道兵》(1970年12月8日)上刊登,感謝盧老兵的真誠付出!</h1><p><br></p><h1>這可是歷史的見證,英姿颯爽的女兵們在這么重要的報刊上露臉,不自豪都不行。</h1><p><br></p><h1>摘錄一小部分:五七五一部隊修理營制配連十三班的同志,都是今年入伍的女戰士,她們在毛澤東思想的哺育下茁壯成長,今年四好總評,全班同志都被評為五好戰士,實現了"滿堂紅"。</h1><p><br></p><h1>怎么樣,為70年的女兵們拍手叫好吧,這不僅是女兵們的榮譽,更是咱三連光輝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呢!</h1><p><br></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71年,由于新增了我們20多個女兵,三連比起一、二連多了一個排,也就有了女兵排的三個班一一13、14、15班。</span></p> <h1>在我們新兵連當副排長的師醫院護士朵麗英,完成了對新兵的訓練之后,又被師首長調來三連,當我們女兵排的排長。</h1><p><br></p><p><br></p><p><br></p> <h1>付排長李明、田江民,</h1><p><br></p><h1>李明是第一任副排長,74年她去帶知青,由田江民擔任副排長。</h1><h1><br></h1><p><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75年,隨著朵排長轉業回云南,女兵們的陸陸續續退伍,女兵排逐漸縮成兩個班、一個班,到79年,最后幾個女兵離開連隊,從此,三連結束了有女兵的歷史。</span></p><p><br></p> <h1>13班的女兵們</h1><p><br></p>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h3><h1>14班的女兵們</h1> <h1>15班的女兵們</h1><p><br></p><h1><br></h1><p><br></p> <h1>我們71年的女兵,個頭參差不齊,高的近一米八,矮的不到一米六,年齡最小的14歲,最大的有20歲,有的是學生,有的是知青,性格開朗,活潑好動。</h1><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自我們到來,連隊有了許多變化。?最大的改變是連里新增了一個女廁所,還給女兵單獨修整了一個居住的小院。想想70年那批女兵,上廁所得跑出營房,到路邊的公共廁所,真不知她們是怎么熬過來的,尤其是起夜,那是多么可怕的事呀。</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另外,師首長也很關心我們,特派了一位叫何愛華的女軍醫到營部衛生所,負責我們的醫療保健工作。</span></p><h1><br></h1><h1>我們的工種分配也是多種多樣的,有開磨床、銑床、刨床的,有做鉗工的,有干木模的,有搞鋼鐵化驗的,那個大大的鏜床邊,也有了女兵的身影。</h1><p><br></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未完待續)</span></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安市|
万源市|
咸宁市|
沭阳县|
隆尧县|
福安市|
旺苍县|
赤峰市|
桐城市|
屯昌县|
阳东县|
张掖市|
长治市|
嫩江县|
兴隆县|
长丰县|
乐安县|
蒲江县|
隆昌县|
盐城市|
潞城市|
鄂温|
龙游县|
信丰县|
广昌县|
根河市|
白银市|
司法|
花莲县|
德昌县|
图片|
顺义区|
冷水江市|
阳朔县|
盖州市|
囊谦县|
清水县|
阜宁县|
镇康县|
辉县市|
金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