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安徽桐城,位于安徽西南偏中部腹地,處于長江北岸、大別山東麓,境內西為崇山峻嶺,中部丘陵婉延,東部湖泊連江,風景毓秀,地杰人靈,歷史悠久,文風昌盛。桐城為江淮文明的發祥地和集中地。秋時期稱桐國,唐至德二年(757)正式建縣,1996年撤縣設市(縣級市),隸屬安慶。</p><p><br></p> <p>桐城文廟,亦稱“圣廟”,始建于元延佑年間,距今已有700年歷史。桐城文廟既是元、明、清時期祭孔的禮制性建筑群,又是一座學宮,是桐城縣學和儒學教官的衙署所在,屬“廟學合一”的文教活動場所。</p> <p>嚴鳳英是我國著名的黃梅戲表演藝術家,從小性格活潑開郎,音色超群,被練潭黃梅戲藝人嚴云高破格收為女徒,后隨戲班在沿江各地演出,歷盡磨難。解放后回到安慶“群樂” 等劇場演出,一九五三年調入安徽省黃梅戲劇團。嚴鳳英唱腔悠揚甜潤,舞臺形象光彩照人,所主演的《天仙配》、《女駙馬》等黃梅戲電影享譽海內外。黃梅戲造就了嚴鳳英,嚴鳳英唱紅了黃梅戲,將黃梅戲藝術推向了巔峰。</p> <p>黃梅戲巳深深扎根在桐城的土壤里,扎根在桐城人民的心中,今天的桐城人誰不會哼幾段黃梅戲。黃梅戲象從龍眠山飄出的山野情韻順著龍眠河悠悠的永遠飄蕩在桐城這片美麗的土地上。</p> <p>六尺巷位于安徽桐城西南一隅。是一條鵝卵石鋪就,全長180米寬2米的巷道。這條看似尋常的巷子,走過全程也只不過3~5分鐘,卻有著一段不平常的來歷。</p><p>清朝宰相張英與一位姓吳的侍郎都是安徽桐城人。兩家比鄰而居,都要起房造屋,為爭地皮,發生了爭執。張老夫人便修書北京,要張宰相出面干預。沒想到,這位宰相看罷來信,立即作詩勸導老夫人:“一紙書來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張老夫人見書明理,立即主動把墻往后退了三尺。吳家見此情景,深感慚愧,也馬上把墻讓后三尺。這樣,張吳兩家的院墻之間,就形成了六尺寬的巷道,成了有名的六尺巷。</p> <p><b> 張英</b></p><p> 一紙書來只為墻</p><p> 讓他三尺又何妨</p><p> 萬里長城今猶在</p><p> 不見當年秦始皇</p> <p>六尺巷佳話</p><p> 禮讓</p> <p>深深六尺巷</p> <p>六尺巷是一種謙讓的文化,也是一種值得提倡的為人處世的方式,它不僅體現了張英的人格魅力,也是桐城文化的一種表現。</p> <p>“桐城派”是清代中葉最大的散文流派.代表作家有方苞、劉大櫆、姚鼐,他們都是安徽桐城人,故稱“桐城派”.</p> <p>龍眠河是桐城四大水系(另外三大河是大沙河、掛車河、孔城河)之一,發源于龍眠山,也是桐城的母親河,西起頌嘉湖(境主廟水庫),東至嬉子湖,全長48公里長略多,沿途風光秀麗,河上從西到東依次有十座橋,分別建于不同的年代它們是:彩虹橋、落水橋、海峰橋、紫來橋、龍眠橋(又叫桐城大橋)、廊橋、楊橋、和平路橋、白馬橋(油炸巷橋)、南二環路橋。</p> <p>彩虹橋</p> <p>嬉戲河中的白鷺</p> <p>一年四季都能看到浣紗的人,那一陣陣棒槌聲,飄在河的兩岸而經久不息</p> <p>東作門</p> <p>廊橋</p> <p>水是一座城市的靈魂,沒有水,城市就會缺少靈性。桐城鐘靈毓秀,當然是因為有了龍眠河。龍眠河流經城區,河道變寬,河水變深。河水滋養了這座城市,哺育了百姓,流淌出桐城文化。</p> <p>在夕陽的映照下,龍眠河泛著金色的光芒,由北向南源源不斷的流淌著…</p>
主站蜘蛛池模板:
仪征市|
雷波县|
金川县|
玉环县|
双桥区|
土默特右旗|
深泽县|
寿光市|
红河县|
新巴尔虎右旗|
大渡口区|
中江县|
尼玛县|
清徐县|
盖州市|
海门市|
衢州市|
同德县|
卢湾区|
依兰县|
建宁县|
舟山市|
乌拉特后旗|
宜春市|
当阳市|
宣汉县|
桂林市|
灌阳县|
许昌县|
利津县|
海盐县|
天镇县|
思南县|
贵阳市|
麻城市|
新余市|
孙吴县|
佛学|
静宁县|
建水县|
麻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