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發現,是指在自然環境中瞬間感動了你的景物;選擇,是指作者為了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所采用的各種技術技巧(或叫攝影語言),以及觀看的角度。</p><p> 的確,這些主要是拍攝的技術問題,我認為當務之急攝影缺乏的不是思想,而是通向思想的橋梁。攝影應該建立自己完整的應用理論體系。攝影有這樣的特點:如果是比賽分類太細評不完,況且獎項過多;如果是討論攝影問題,分得不細說不清。相機只是一個工具。一般來講,紀實攝影要以情感人;風光攝影要賞心悅目;還有許多實用性的攝影,均有它們各自的標準和要求。嚴格意義上來說,它們之間是沒有可比性的。</p><p> 以審美為主的風光攝影,是把別人沒有看到或者看到了沒有在意的景象表現出來,畫面要求有陌生感,是個性的表達。我努力追逐攝影語言的敘說塑造和抒懷的可能,將攝影寫實的特性轉變為境由心生、景隨意造,追逐畫外之意、韻外之至,作為攝影語境的詩意張力。為更好表現攝影的本體語言—— 寫真紀實的瞬間性。根據本人四十多年的攝影實踐,經驗和教訓,概括為如下六條,與大家商榷。</p><p> 一、少講準確曝光,多講合適曝光 準確曝光:是指用數碼相機的自動檔、以原始(RAW)格式或以測光表根據膠片感光度所測出準確的曝光組合。準確曝光可以最大限度地記錄光的范圍,能正確反映眼前的景物,是客觀再現。合適的曝光:是指在準確曝光的基礎上增加或減少曝光量的一種曝光方式。借此達到作者所需要的影調,是主觀呈現。對攝影作品而言,“影調”指畫面的明暗層次、虛實對比和色彩的色相明暗等之間的關系。影調在攝影的畫面中是極為重要的。它是我們利用各種技術技巧最集中的體現,是思想情感最直接的表達。 攝影是視覺藝術,有些抽象的內涵不易表現。如“秋陰不散霜飛晚”不好表現,“留得枯荷聽雨聲”好表現;“小橋流水人家”好表現,“斷腸人在天涯”不好表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什么是天上人間?然而,通過對影調的控制,比較能接近我們所要表達的情感。</p><p> 相機的標準曝光值是按18%灰設定的。應簡單了解感光的特性曲線,數碼相機叫“動態范圍”,膠片叫“寬容度”。很像一個倒的大“f”中間的橫杠是準確曝光值。一般推薦是上三下四檔,暗部的特性曲線比亮部稍長一些。這一段記錄光的范圍比可見光400毫微米——800毫微米窄了許多。而我們平時所說的高調、中間調、低調,只是我們在具體拍攝時將曝光值控制在特性曲線某一個位置的問題。如果按高光曝光,一定是低調;如果按暗部曝光,一定是高調(有時也取決于所拍攝的景物)。所謂的“白加黑減”也是根據標準曝光值而言。傳統認為無論是何種影調,均應有高、中、低的層次。要清楚,控制曝光所獲取的影調,一定是以損失層次作為代價的。合適的曝光在拍攝中有時過曝和欠曝許多,如:欠五檔、七檔的,如果查看直方圖,一定會顯示為不準確。但我們通過選擇合適曝光,利用反差加大、色彩飄移,甚至是失去色彩等,只要是能夠達到需要的影調都是可以的。拓寬思維才能豐富攝影語言的表現力。數碼后期制作也需要前期把所需要的光譜記錄下來。后期的軟件雖然很強大可將不同亮度的圖片多張疊加,但展現在畫面上的寬容度是有限的,把多種影調疊加在一起的畫面,與平時人眼所見視覺層次不符,感覺很呆板。如果哪位朋友對控制曝光問題更有興趣,可以上網搜索一下《超越準確曝光》我十幾年前寫的一篇文章。</p><p> 當下是全民攝影的時代,手機攝影功能的逐漸完善,使圖片成為人們生活中更直接、更便捷的交流方式。因此,勢必會得到全社會越來越廣泛的重視和對攝影語言以及對傳播要求的隨之提高。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數碼軟件后期的進步以及人們審美的寬容,攝影已無強弱光之分,只有光比大小之別,因為感光度在不影響質量的情況下迅速提高了。大量兩個層次的優秀照片屢見不鮮,(只有白和灰或灰和黑兩種調子)尤其以南方攝影人更為突出,他們運用前期的影調控制、后期的軟件調整,完美的突出了主體、主題。我想,這和地域也有關系吧,南方是“杏花春雨江南”反差??;北方普遍“大漠西風塞北”反差大。兩個層次的照片能突出了主體,畫面更有新鮮 和稍縱即逝之感,更應了白居易的:花非花,霧非霧。夜半來,天明去。來如春夢幾多時?去似朝云無覓處。和世間尤物難流連。難流連,易消歇。塞北花,江南雪的意境。</p><p> 攝影是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而發展的。然而,科學技術可以解決技術問題,卻解決不了情感問題。如果我們掌握了合適曝光的原理,遵循攝影語言的文法、修辭和邏輯,并將其運用到拍攝其它題材中去,做到由此及彼、觸類旁通,那么,我們的作品必將會迎來一個質的飛躍。需要特別強調的是:有時準確曝光,也是合適曝光。</p><p> </p><p><br></p> <p>四川九寨溝 1996。</p> <p>云南烏蒙山2003。</p> <p>云南松贊林寺2000。</p> <p>新疆喀納斯2009。</p> <p>云南梅里雪山1999。</p> <p>二、少講構圖,多講構成</p><p> 構圖與構成在詞匯的解釋上有許多相通之處,都是對空間存在的形象進行捕捉、選擇并加以重新組合構造的過程。現在攝影所談的構圖基本是移植繪畫的理論,當然這并不意味著我在否定繪畫的經典法則(如:三分法、黃金分割、九宮格等)。風景的繪畫與風光的攝影,雖然最后的結果相同——都是“畫”,但是,兩者的創作路徑截然不同。風景的繪畫,是在二維的平面上用手工臨摹自然的藝術; 風光的攝影,是在變換的時空中用相機選取自然的藝術。創作中,繪畫是平面的,攝影是立體的;繪畫是靜止的,攝影是變化的;繪畫是添加的,攝影是取舍的;繪畫是將抽象的畫面落實到具象的畫紙或畫布上,而攝影則是將具象的景物呈現在抽象的照片上;繪畫講的是點、線、面,而攝影用的卻是光、影、色。</p><p> 每一個藝術門類都須具有自己獨特的表達方式。在此姑且稱之為語言,這是區別專業和行業的界線之一。寫真紀實的瞬間性,就是攝影有別于其它藝術門類而獨有的語言。雕塑、繪畫、文學等藝術門類都可以表現瞬間性,譬如“才下眉頭,卻上心頭”,多快啊!但是,只有攝影是在現實的時空中截取真實而典型瞬間,這就是攝影有別于其它藝術門類鮮明的特點。有兩首唐詩能體現出繪畫與攝影的區別:李嶠《風》 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過江千尺浪,入竹萬竿斜。攝影的現場感極強。王維《畫》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繪畫不受時空所限。攝影創作的特性決定了它與傳統意義上的“構圖”(即繪畫的構圖)相比可以選擇不完整,但主體必須突出(主體反映主題)。我不否認在拍攝中主體的份量,但是光線照射到主體的位置,比主體本身更為重要。也就是說,主體可能不在黃金分割的最佳位置,但它一定是最醒目的。攝影還可以用許多方法突出主體。如虛與實,明與暗,動與靜,遠與近,大與小等等,還可以根據物體反光率的不同控制曝光,以達到突出主體的效果。</p><p> 在此要特別強調風光攝影是在與大自然進行對話。大自然在一年四季,早、中、晚各個時辰,又有特殊氣候,如陰、晴、霜、雪,霧、雨、雷、電等等的變化,也應當是風光攝影不可或缺的語言。攝影創作的瞬間包括物理的、光學的、心理的等諸多因素,所以我認為叫構成比叫構圖更恰切,更能凸顯攝影瞬間的立體感。通過有意識地發現和種種主動的選擇,才能使我們的作品擺脫雷同。既不重復自己,也不重復他人。繪畫的應用法則我們在評判一張照片的畫面和后期剪裁時顯得更有用。拍好風光攝影,處理好畫面構成,中國的古詩詞對我影響極大,攝影技術是舶來品。我以為風光攝影,如果能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其最終的作品才有可能殷實厚重。我們有五千年文化,三千載詩韻。無論是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還是黃河落天走東海,萬里寫入胸懷間。當你拍攝過的名山大川記錄下眼前的美景時,那里一定能找到中國傳統文化的詩意。你看山是空山新雨后,看水是坐看云起時。</p><p> 拍好一個地方的風光,了解當地的歷史變遷、人文掌故、山形地貌等,這是非常必要的。但在拍攝時不可能面面俱到,還是要有所選擇。只要抓住一個主體,用簡潔的形式就夠了。許多時候,主題是拍完之后賦予它的。如果我們承認攝影的瞬間性,它與主題先行則是天生的一對矛盾。由于每個人的經歷、學養、心性的不同,所得出的主題也不盡相同。 如果 “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也同樣適用于風光攝影。</p><p> 亞當斯曾經說過“我們不只是用相機拍照,我們帶到攝影中去的是所有我們讀過的書,看過的電影,聽過的音樂,愛過的人?!弊罹实漠嬅?,產生于現場的第一感受,最富感染力的畫面,產生于主、客觀的瞬間撞擊;最耐人尋味的畫面,是我們文化積累的全部釋放。只有這樣才更加符合攝影構成的特性。</p><p><br></p> <p>浙江烏鎮2013。</p> <p>重慶三峽夔門2020。</p> <p>新疆慕士塔格峰2003。</p> <p>四川唐克2001。</p> <p>安徽黃山蓮花峰2001。</p> <p> 三、少講色彩,多講色溫 </p><p> 攝影的色彩是由變化的色溫和物體本身反光率的不同而決定的,不同波長的光譜反映不同的色彩。繪畫的色彩,是根據作者的需要和情感的表達用顏料調制出來的,不受時空限制。懂得了色溫決定色彩的道理,我們可以根據需要人為地改變色溫。如設置數碼相機的白平衡參數,后期通過軟件調整色溫等等。有一種情況應注意,在混合光的情況下(自然光與人工光源并存),如果人工光源不是全色光譜,可以按現場的亮度曝光用閃光燈補色溫的方法來解決。因為感色寬容度要比感光寬容度寬。能夠使你所需要的色彩正常還原。還可以在光線較暗光比很小的情況下,拍彩色轉換黑白,以此獲取較豐富的影調層次。攝影是一個實用很強的創作,更需要經驗的積累。早、晚是低色溫,陰影下的雪為什么是藍的?雨后初晴為什么要增加半檔光圈?背景虛化到何種程度合適?人流動起來與環境選擇什么速度恰當?等等,這些帶有實踐經驗的問題在書本上是沒有的。許多都與色溫和經驗有關。了解了色溫最直接的好處就是掌控色調。一幅作品應該有一個好的影調,一組或一個專題的作品也應該有一個統一的基調。我的攝影專輯《頤和園映像》總的基調是深沉的,更多選擇的是低調。這本專輯反映的是白居易《長恨歌》的意境。當然并不是表現李、楊的愛情故事上,而是指一個王朝由于荒淫無度,不理朝政致使家亡國衰的長恨,也是一個時代的長恨。古詩詞對色調的反映是非常到位的:“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薄疤祀A夜色涼如水,臥看牽??椗?。”一定是高色溫的冷調:“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薄皟砂肚嗌较鄬Τ?,孤帆一片日邊來”一定是低色溫的暖調。</p><p><br></p> <p>福建平潭2013。</p> <p>廣西德天瀑布2006。</p> <p>海南2016。</p> <p>河北金山嶺長城1999。</p> <p>黑龍江雪鄉1996。</p> <p>黑龍江宜春2020。</p> <p>湖北長江西陵峽1992。</p> <p> 四、少講對比,多講光比</p><p> 畫面中充滿著各種形式的對比,前面已經講過。如果我們將凡此種種都視作光比就簡單多了。攝影中常講的各種構圖形式,如S形構圖、框式構圖、對角線構圖等等,同樣可以因其所具有的明暗關系,而被視作光比。如果將眼前具象的景物一律視為抽象的色塊和線條去表現,那么 畫面就一定非常簡潔和單純了。最美的、最經典的,一定是最簡單、最純粹的;最美的、最經典的,也必然是最淳永的最悠遠的。所以,簡約而不簡單是各種藝術形式共同的追求。追求簡潔的過程,也必然凸顯發現和選取的過程,為了達到我們心中理想的色塊和線條,在感動了我們的景物面前,可以選擇伸縮焦距的長短(畫面包括的范圍);也可以選擇使用光圈的大?。ó嬅媲逦姆秶?;還可以選擇控制速度的快慢(是否需要動靜對比);再根據物體反光率的不同選擇合適的曝光。當然還有觀看的角度等,從而達到你所需要的色塊和線條。表面上看,攝影所能使用的技術技巧無外乎這些,但是如何落實到拍攝中去,亦或是達到手到擒來的程度,則需要進一步加深對于發現﹑選擇的理解并練好基本功。在具體的環境中拍攝,根據每位作者不同的需求如圍棋一樣有無數個解法。這樣雷同的就少了。追求畫面的簡潔有兩種:一種是視覺元素的簡潔,通過取景完成,用很少的景物信息表現出作者的情感;一種是追求色彩的簡潔,通過控制曝光,把不需要的信息弱化或隱去.追求色溫的變化,而達到簡潔。</p> <p>吉林松花江邊1992。</p> <p>吉林延邊1997。</p> <p>江西三清山2003。</p> <p>江西婺源2006</p> <p>內蒙響沙灣2012。</p> <p>山西永和關2013。</p> <p>內蒙壩上1997。</p> <p> 五、少講景別,多講景深</p><p> 景別是指由于相機與被攝體的距離不同,而造成被攝體在相機取景器中呈現出的范圍大小的區別(即:所使用鏡頭包括范圍的大小)。景別的劃分一般有六種:大全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寫、大特寫。景別不同,用途也不同,一般情況下,全景重氣氛,重環境;近景或特寫注重人物情緒或細節。當某一物體聚焦清晰時,從該物體前面的某一段距離到其后面的某一段距離內的所有景物也都是相當清晰的。焦點相當清晰的這段從前到后的距離就叫做景深。(即:所使用鏡頭清晰范圍的大小)。一般來說,焦距越長景深越短,光圈越大景深越短,相機與被攝體距離越近,景深越短(移軸鏡頭除外)。如果我們在拍攝時選擇好景深,那么,近景也可以表現環境,全景也可以突出細節。</p><p> 繪畫是根據主題及環境來決定景別,畫面很完整。攝影是根據主體及景深決定景別,畫面可以不完整。選擇好景深是攝影突出主體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也是最好的抒情手段之一。繪畫講留白,音樂有停頓,文學有虛寫,攝影不僅可以留空,還可以虛化。有時,可用長焦距壓縮空間,從而使景深產生很大變化。這些都是為了突出主題思想所采取的一些技術手段,攝影在畫面抒情方面更寬泛。當白居易 <<琵笆行>>把聲音寫到極致時,便是“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這就是攝影中留白或虛化的效果了。選擇好景深也可以改變畫面的內結構。外延的意思有時可用圖片說明講,有時也可用焦點的虛實變化來體現。</p><p> “畫質”是攝影的生命,“畫面”則是生命中的情感。攝影與自然,不是簡單的襯托關系,而是體現為主客觀的有機結合。楊柳無所謂依依,秋葉也無所謂沉醉,落花自落,綠水長流,多情的是人,而不是無情的物。</p><p> </p> <p>內蒙額爾古納1991。</p> <p>內蒙古額濟納黑城遺址2006。</p> <p>內蒙呼倫貝爾2006。</p> <p>青海阿爾金山2017。</p> <p>青海格爾木營地2002。</p> <p>陜西華山2000。</p> <p>四川峨眉山2016。</p> <p> 六、少講眼前景象(物像),多講傳統意象</p><p> 所謂意象,就是客觀物象經過創作主體獨特的情感活動而創造出來的一種藝術形象。簡單地說,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來寄托主觀情思的客觀物象。所謂“意象”可以說就是主觀的“意”和客觀的“象”的結合,也就是融入作者思想感情的“物象”,就是借物抒情,意寄象中,象中寓意。意與象的結合,須有歷史文化的傳承性。如孤松、夕陽、逝水、梅花等等,都是通過對“象”的詠誦來表現某種人格色彩。李白有首詩 “為草當作蘭,為木當作松。蘭秋香風遠,松寒不改容?!辟x予這種植物以人格色彩。宋周敦頤《愛蓮說》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以前,文人把某種情感寄寓其中,后來人們就沿襲他們這種“意”的融入。于是,這個意象就得到了固定。先人們創立的美好意象豐富了攝影的情感表達,這種文化的傳承也是我們獨有的。大家都非常熟悉李叔同《送別》“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壺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這是最完美的利用了中國古典意象的代表作。馬上就會想到李白的《憶秦娥》 “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 樂游原上清秋節,咸陽古道音塵絕。音塵絕,西風殘照,漢家陵闕。”想到白居易的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想到詩經中“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毕氲剿稳肆赖?“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毕氲嚼畎椎?“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钡鹊龋@些均是攝影的曼妙畫面。</p><p> 中國的傳統意象也是在不斷打破中前進的,最有名的應屬唐代李賀的《金銅仙人辭漢歌》:“衰蘭送客咸陽道,天若有情天亦老?!比藗兌家詾槿鋵懙煤芙^,搜索枯腸為它對句,終于在三百余年以后宋代石曼卿為它尋找到了很工穩的一句“天若有情天亦老,月如無恨月長圓。”又過了幾百年,毛澤東主席也引用這句詩“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本辰顼@然不同,豪放、大氣,意象立刻改變。中國傳統文化的意象是在不斷更新,不斷打破中前進的。攝影的構成、表達,也應如此。這樣不僅能拍到我們看見的風景,更能拍出我們心中的風景。風光攝影的發現與選擇才能更上一層樓。</p> <p>四川塔公草原1997。</p> <p>西藏古格王國2003。</p> <p>新疆巴音布魯克2004。</p> <p>西藏瑪旁雍措湖2003。</p><p><br></p> <p>西藏可可西里2002。</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疆|
阿克陶县|
阿尔山市|
德州市|
陵水|
房产|
浙江省|
体育|
皋兰县|
广昌县|
顺昌县|
扬中市|
勐海县|
永和县|
宝山区|
峡江县|
龙江县|
黑龙江省|
哈密市|
周至县|
道真|
德格县|
邻水|
四会市|
商都县|
富蕴县|
德保县|
南澳县|
百色市|
平塘县|
昌吉市|
安化县|
沁水县|
永顺县|
哈尔滨市|
万山特区|
惠州市|
池州市|
水城县|
宝山区|
潜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