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亭序》又名《蘭亭宴集序》《蘭亭集序》《臨河序》《禊序》等,為行書法帖。東晉穆帝永和九年,也即公元353年的三月三日,王羲之與謝安、孫綽等41人,在山陰(今浙江紹興)蘭亭雅聚,會上人們紛紛作詩,《蘭亭序》就是王羲之為他們的詩寫的序文手稿。序中記敘了蘭亭周圍的山水之美以及聚會的歡樂之情,抒發作者“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的感慨。<div><br><div> 唐時,《蘭亭序》為唐太宗所得,被推為王書代表。唐太宗曾命趙模等人鉤摹《蘭亭序》數本,分賜給親貴近臣。遺憾的是,唐太宗去世后,《蘭亭序》被作為殉葬品埋入昭陵,從此真跡永絕于世。存世的《蘭亭序》臨摹墨跡以“神龍本”最為著名,因卷首有唐中宗李顯神龍年號小印,故被稱作“神龍本”,以便與其他摹本相區別。蘭亭神龍本摹寫精細,原作筆法、墨氣、行款以及神韻都得以體現,被公認為是最好的摹本,現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div></div> 《蘭亭序》共28行,324字,章法、結構、筆法都堪稱完美,是王羲之33歲時的得意之作,后人評價《蘭亭序》稱:“右軍字體,古法一變。其雄秀之氣,出于天然,故古今以為師法”。因此,《蘭亭序》被歷代書家推為“天下第一行書”,表現了王羲之書法藝術的最高境界。在這件作品中,王羲之的的氣度、風神、襟懷以及情愫,都得到了充分表現。古人曾稱王羲之的行草如“清風出袖,明月入懷”,后人如觀此作,當有同感。<div><br></div><div> 整體來看,《蘭亭序》通篇遒媚飄逸,字勢縱橫,變化無窮,充分體現了行書起伏多變、節奏感強、形態多姿、點畫相應的特點,在布白、結構、用筆上都達到行書藝術的高峰。它不僅是王羲之書法藝術的代表作,同時也是中國書法藝術史上的一座高峰,影響極其深遠。</div> 《蘭亭序》布局的形式,是采取縱有行、橫無列、行款緊湊、首尾呼應的方式。如神龍本的行距,前4行較疏,中幅較勻,末5行則較緊密。除此之外,《蘭亭序》字與字之間大小不一,錯落有致,保存了起草時隨手書寫的自然姿態,別有一番自然美。<div><br></div><div> 此外,最卓越的藝術品,往往在極小的空間里蘊含著豐裕藝術美。《蘭亭序》就是尺幅之中造就輝煌的書法作品,唐太宗曾贊嘆它“點曳之工,裁成之妙”。黃庭堅則說:“《蘭亭序》草,王右軍平生得意書也,反復觀之,略無一字一筆,不可人意。”《蘭亭序》有324字,每一字都被王羲之創造成為一個富有生命的形象,序中有二十多個“之”字,無一雷同,各具都有獨特的風韻。而其中的“事”“為”“以”“所”“欣”“仰”等重字,也都別出心裁,十分精妙。</div> <h1><b>趣味鏈接:蘭亭往事</b><div><br></div><div> 蘭亭位于浙江省紹興市西南14公里處的蘭渚山下,是東晉著名書法家王羲之的寄居處,同時也是山陰路上的一處風景佳麗之地。相傳春秋時,越王勾踐曾在此植蘭,漢時設驛亭,故名蘭亭。據《水經注·浙江水注》記載:“浙江東與蘭溪合,湖南有天柱山,湖口有亭,號曰蘭亭,亦曰蘭上里。太守王羲之、謝安兄弟,數往造焉。吳郡太守謝勛封蘭亭侯,蓋取此亭以為封號也。太守王羲之移亭在水中。晉司空何無忌之臨也,起亭于山椒,極高盡眺矣,亭宇雖壞,基陛尚存。”蘭亭現址為明嘉靖二十七年,也即公元1548年由郡守沈啟重建,幾經反復,現已全面修復如初。</div></h1>
主站蜘蛛池模板:
盘锦市|
邵阳市|
通化县|
姜堰市|
武邑县|
汉沽区|
安徽省|
武陟县|
通山县|
阿勒泰市|
泰州市|
永新县|
微山县|
五莲县|
衡山县|
辽宁省|
廊坊市|
昭苏县|
云阳县|
枣阳市|
滨海县|
若羌县|
青神县|
喀喇沁旗|
孟连|
阳朔县|
绥芬河市|
靖边县|
龙游县|
将乐县|
伊宁县|
怀宁县|
若尔盖县|
巨野县|
那曲县|
鄂托克前旗|
金昌市|
突泉县|
临沂市|
成武县|
上饶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