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獻給40年前的老師</span></p> <p> 2020年國慶節,正值美麗海濱城市青島的金秋時節,嶗山的綠水青山映印高遠的藍天里,空氣褪去了夏日的燥熱,微風下給人送去涼爽的愜意。</p> <p> 對我們原山東化工學院儀表801班的同學來講,這個愜意的金秋時節,具有另外一層涵義,我們班全體同學,是在40年前,1980年,同樣是青島的這個季節,告別了家鄉和父母,匯聚到了當時的山東化工學院,成為了77年恢復高考后的第四屆走進大學殿堂的大學生,現在通常說走進大學校園,我們那時候,叫做走進大學的殿堂,畢竟那時候高考入學率只有百分之六左右。后來在和80后尤其是90后們聊天的時候,我們吹牛的本錢之一,就是我們那時候的大學錄取率了。</p><p> </p> <p> 也正是在這個不尋常的金秋,我們儀表801的同學,在40年之后,2020年10月,在母校70周年校慶的時節,再次回到了青島,回到了母校。青島變了,母校變了,我們徜徉在四方校區的校園,努力辨認著當年的宿舍,教室,食堂……尋覓40年前的痕跡和回憶。</p><p> </p> <p> 回母校如同回家,重要時刻是與當年的老師的歡聚。師生相見,高興,感慨,激動之余更多的是共同的回憶和問候。在師生座談會上,每一位老師都心情激動和愉快的暢談,同學們如同回到當年的教室聆聽老師的教誨。</p><p> 在眾多的老師當中,一位77歲紅光滿面,目光炯炯有神的老師,開始了他的發言,這位老師精神矍鑠,聲音洪亮,抑揚頓挫的講話,仍然像當年課堂上那樣朝氣蓬勃,富有激情。在場的老師,同學聚精會神聽他講話之際,這位老師忽然告知我們,他保存著我班當年小教室同學課堂的座次表,座談會嘩然了,嘩然和驚愕之際的我們驚魂未定的時候,這位老師竟然說他能把我班的座次表給背下來,而且要開始點名……</p><p> 座談會霎那間變得靜悄悄,眼眶濕潤的同學們屏住呼吸等待老師點到自己的名字……”按照座次表的順序,這位老師把我們班40年前每一個同學的名字一一點出來,同學用響亮的”到!“,回敬了這位77歲老師的真情的呼喚…… </p><p> </p> <p> 他,就是我們1980年進校第一個學期的高等數學老師,鄭光華老師。他憑記憶按照座次點了他在40年前教過的32個同學的名字……</p> <p> 帶著感慨,敬仰,激動,感激之情,同學們拾起來40年前的一片片回憶。那一年,1980年秋天,帶著向往和神秘,我們開始了第一學期的大學課程,對于理工科的學生來講,最感神秘的莫過于第一學期開課的高等數學了。微積分對我們剛畢業的高中生來講,帶有渴望和神秘,高中的時候,數學老師,物理老師經常說起大學要學微積分,我們也不知道微積分是啥,只是在被勵志的年代知曉了數學家陳景潤,張廣厚等數學大咖把基米多維奇數學分析習題集四千多道題給做完的感人故事。對高數的渴望和神奇感的同時,不由自主,大家在猜測和想象,我們的微積分啟蒙老師會是怎樣的一個人。</p><p> 全班32位同學,提前半小時就進入了教室,盼望著數學老師的出現,近乎于見證奇跡的時刻。他是急匆匆,不,是步履快速穩健,腰板挺得倍兒直,手里拎著一個80年代流行的黑色人造革的手提包,徑直走進了我們的教室的,在跟我們說“同學們好”的同時,我們注意到了他紅光滿面,炯炯有神的眼睛,透露出數學老師那種固有的自信的光芒。他告訴我們他叫鄭光華,是我們的高數老師。</p><p> 鄭老師講課慷慨激昂,勢如劈竹,把我們領進了極限,微分,然后是積分的世界,那時候全神貫注聽他講課的時候,心里又忐忑不安,他在講到代數式和三角函數形式積分需要化簡的時候,告訴我們:“我有理由相信這些你們在高中都學過而且會做”,驚詫詫的我不得不在晚自習的時候,去忙著溫習一下高中三角函數的基本公式,生怕第二天課堂被提問的時候出丑……</p><p> </p> <p> 儀表801班對鄭老師來說有著重要的意義,1978年,他從一位中學數學老師被調入山東化工學院,當了兩年助教后,1980年才正式成為大學主講老師,而講課的對象就是我們——儀表801班,給儀表801班上課是鄭老師教學生涯中一個重要的里程碑。他接到這個教學任務的時候,把教我們班當作了他人生道路,大學老師職業生涯的一場博弈,他下了決心:只能贏,不能輸!</p><p> 鄭老師成功了,第一學期期末,全院數學統考,儀表801班取得了優異的成績,90分以上的就佔了一大半.鄭老師贏了,贏得了他人生的一次奮斗.鄭老師,您教會了我們微積分,我們幫您贏了一個理想。</p><p> 2020年,也就是在40年之后的這次金秋時節的聚會上,鄭老師告訴我們,當時具體的分數是這樣分布的(座談會又被驚呆了):全班總共32人,90分以上18人,80分至89分9人,70分至79分5人,沒有不及格的,連60多分都沒有,而70到79分的這5名學生的最低分數都到了77分,也就是說,這5名同學離80分也僅僅是一步之遙。 </p><p> 這份驕人的成績單,40年后的今天,鄭老師仍然保存著。</p><p> “這份成績單見證了我們儀表801班從一開始就是一個非常優秀的班級,這是你們的光榮,也使得我這個剛剛登上高校講臺的新手打響了第一炮,為我今后能成為一名合格的大學老師增添了極大的信心。今天,借此機會,請讓我動情地向大家地說一聲:謝謝你們!“。一份40年之后,來自于老師的感謝……</p> <p> 從進入大學到現在40年了,我們每個同學都各自踏上人生的旅途,奮斗過,成功過,失敗過,經歷了人生的跌砣起伏,40年之后忽然在一位老師的身上發現了一個成功和奮斗的感人故事,感慨之余竟然又從內心深處涌出來再拼搏一次的沖動。</p><p> 聚會結束一個半月了,回到家里和公司,不免和同事,朋友,妻兒談起這次2020年的不尋常的聚會和經歷的心靈的震撼。這種震撼激發了我把這個故事寫出來的沖動,以期作為自己繼續向前走去的精神的源泉和動力,也從而在分享這個故事的同時能讓后來人對人生,對生活有所啟迪。 </p><p> 更為重要的,我想寫一段文字,這段文字能讓我們成為同學和老師的情誼和記憶的紐帶,成為老師園丁精神的散播的媒介,成為對鄭老師的發自心底的感謝,感謝您的熱情,感謝您的言傳身教,感謝您在40年之后對晚輩的再次勵志,感謝您讓我們記起了我們當年的同桌是誰……</p><p> 60歲那年,鄭老師帶著崇高的榮譽感和自豪光榮退休,退休的他不想閑著,而且由于他的優秀的教學經驗,又繼續受聘學校為大學生講授數學,直到72歲的時候,他放下了從22歲起就拿起的教鞭,圓滿“掛鞭”。</p><p> 鄭老師給自己的微信起的名字叫“園丁“,看到這個名字,既敬仰又不感到意外,他把自己看作是的育人育才的園丁,他為他大半生澆灌的“冬菜”而無比自豪。網上查閱了”園丁“的最早出處,陸游的《秋晚村舍雜詠》躍然而出: </p><p> 村巷翳桑麻,蕭然野老家。</p><p> 園丁種冬菜,鄰女賣秋茶。</p><p> 啄木矜奇服,牽牛蔓碧花。</p><p> 一樽雖草草,笑語且喧嘩。</p><p> 陸游的這首詩,勾勒出一副樸實的田園里一位孜孜不倦園丁辛勤勞作的畫面,更映刻了像鄭老師這樣的園丁的精神和偉大,以及把一生都獻給了教育事業的那種無比的自豪,平凡的那一樽教師的崗位,迸發出了那種平凡之中的人生的喧嘩。</p><p> 祝母校退休老師們健康長壽,笑語喧嘩!</p><p> 李希科 2020年11月 于廣州 </p><p> 這是一位同學,也是全班同學的心聲。</p> <p><br></p><p><br></p><p> 儀表801班四十年返校師生茶敘會期間,鄭老師(左一)與老師和同學們交流</p> <p><br></p><p> 鄭老師從教50年,教過的學生成千上萬,我們儀表801班,是他教過的眾多班級的一個,但是,是他在大學教的第一個班級。</p><p> 鄭老師在青島科技大學從教37年,深受學生喜愛,11次被大學生評為“我最喜愛的老師”,受到學校多次表彰。</p> <p> 2004年,鄭老師(右三)在學校首屆“我最喜愛的老師”頒獎儀式</p> <p> 鄭老師(右三)在畢業典禮上領獎</p> <p> 鄭老師獲獎后與校長馬連湘合影</p> <p> 鄭老師獲獎后與學校領導合影</p> <p> 鄭老師獲獎后與自己的學生合影</p> <p> 鄭老師89年獲院“教書育人獎”</p> <p> 鄭老師2002年獲校“教學效果優秀獎”</p> <p>鄭老師代表老師發言</p> <p> 鄭老師在備課</p> <p> 1989年,鄭老師在成教學院開學典禮上代表教師發言</p> <p> 2008年,鄭老師在畢業典禮上接受學生獻花</p> <p> 鄭老師部分參編的教材和發表的論文</p> <p> 鄭老師部分獲獎證書與獎品</p> <p> 鄭老師退休后,榮獲青島市老年大學“風范長者”稱號</p> <p> </p><p> 相識四十年,重返母校,同學們在四方校區的校園,努力辨認著當年的宿舍,教室,食堂……尋覓40年前的痕跡和回憶。</p><p> </p> <p>師生茶敘會</p> <p>撰文 希科</p><p>編輯 文哲</p><p>制作 儀表八O一班</p>
主站蜘蛛池模板:
肥乡县|
观塘区|
砀山县|
望江县|
微山县|
花垣县|
淳安县|
大邑县|
格尔木市|
郑州市|
新河县|
卫辉市|
安龙县|
滦南县|
阿拉善左旗|
台东县|
如皋市|
东明县|
隆回县|
贵定县|
鄯善县|
台东县|
留坝县|
罗城|
隆化县|
西乌珠穆沁旗|
图木舒克市|
武川县|
宁晋县|
班戈县|
宝兴县|
汉中市|
临澧县|
瑞昌市|
桦南县|
化德县|
晋城|
河北区|
久治县|
永定县|
五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