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滇緬公路通車80周年之際,采訪百歲南洋華僑機工羅開瑚。 楊韌洲 拍攝</p> <p class="ql-block">視頻:滇緬公路通車80周年之際 記者采訪101歲南僑機工羅開瑚。<span style="font-size:18px;">楊韌洲 拍攝</span></p> <p class="ql-block">視頻:滇緬公路通車八十周年之際 采訪101歲南僑機工羅開瑚。<span style="font-size:18px;">楊韌洲 拍攝</span></p> <p class="ql-block">【紀實】南僑機工羅開瑚采訪記</p><p class="ql-block"> 南洋華僑機工,是一個匯聚英雄主義的特殊群體,是一個踐行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具體體現的群體。云南最后一個健在的南洋華僑機工羅開瑚。21歲時他和其他南僑青年,在祖國最需要時放棄海外優越的生活回國參戰,他們中的一些人把青春和生命都獻給了祖國……</p><p class="ql-block"> 滇緬公路通車八十周年紀念之際,2018年8月29日,我在昆明與云視網記者盛雪梅,記者楊韌洲,相約前往昆明新聞里社區,探訪曾經戰斗在滇緬公路血火生死線上的南僑機工101歲的羅開瑚。<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 走進篆塘路上這間一室一廳、陳設普通的居室,坐在木椅上的羅開瑚老人起身迎接我們,拿起茶幾上的一盒煙,掏出一支遞過來。</span>遞給我和盛雪梅,楊韌洲,可是我們都不會抽煙。采訪南洋華僑機工軍車駕駛員羅開瑚老兵,他的一生充滿傳奇故事,他的講述卻客觀,真實,理性,令人肅然起敬。</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一</b></p><p class="ql-block"><b> </b>南僑機工,是“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抗日服務團”的簡稱。1937年抗戰爆發后,日軍切斷了中國與外界聯系的交通線。1938年8月底才完工的滇緬公路,成為了抗戰物資運輸的唯一大動脈。當時中國極度缺乏汽車駕駛員和維修人員。3192多名旅居東南亞的華僑司機和技工,響應愛國僑領陳嘉庚的號召回到烽火連天的祖國,主要在滇緬線上承擔抗戰物資運輸任務。戰爭、車禍、疾病……他們中有將近一半犧牲,永遠長眠在云南的崇山峻嶺中。他們中有司機、技工,有富家子,有工程師,有商人,他們是——南僑機工,一群抗戰中“特殊身份”的戰士。</p><p class="ql-block"> 百歲老人,世紀老人,健康陽光,善良達觀,風趣幽默,豁達開朗,榮辱淡然,思維敏捷,記憶猶新,如去尋一個歷史老者在他那里聽悠遠故事。如去找一個喜歡讀《參考消息》的鄰里長者和他談說歲月人生與家國情懷。 </p><p class="ql-block"> 羅開瑚祖籍福建,1918年7月15日出生于海南島文昌縣一個叫鯉魚塘的小村莊。他自幼家境貧寒,父親和叔叔去南洋謀生。16歲那年,父親病故,羅開瑚前往馬來西亞堂叔的店里當起了洗碗工。1937年77盧溝橋事變后,抗戰爆發。1938年沿海諸港相繼淪陷。</p><p class="ql-block"> 1939年7月,年僅21歲的羅開瑚和兩位侄子羅豫江、羅豫川一起,響應陳嘉庚先生號召,隨同第八批南僑機工服務團的300多名愛國青年一起坐船回國,到了昆明潘家灣,住在省立昆明師范專科學校。和各批次回國機工安排一樣,集中在西南運輸處訓練所接受為期半年的軍事訓練,學習地理、政治、軍事、防空等課程。他們每天早晚上操,在小西門外的潘家灣省立昆明師范專科學校操場上列隊長跑,下午去郊區筇竹寺山路上練車,教官根據不同路況給大家講解如何駕駛高原山嶺丘陵山區公路,如何在駕車時躲過日軍掃射,如何離開車輛就地采取臥姿以防飛機丟炸彈落地爆炸后的沖擊震動波,如何防止敵人特務破壞等內容。訓練結束后,他們被編入不同的車隊和修理廠開始工作。</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羅開瑚被編入華僑先鋒第一大隊第二中隊任班長,擁有中士軍銜,月工資42元,“一般司機則只有36元,我們這些機工還算是有錢人呢。”羅老邊說邊笑著對我們說。滇緬公路的華僑機工都是軍事委員會征召的都是有軍銜的軍車駕駛員,都是軍事化管理,一般駕駛員軍銜叫駕駛士,班長軍銜叫中士。羅開瑚就是一個有中士軍銜的華僑機工。<span style="font-size:18px;">南洋華僑機工是駕駛軍事運輸車輛,實行軍事化管理,在車隊中則嚴格按“三三制”編隊。具體編隊:五至七輛車為一班,一車一司機,班長無車,掌握全班車輛運行,并隨時頂替病事假者。三個班為一分隊(約20輛車);三個分隊為一中隊(約50輛車);四個中隊為一大隊(約200輛車)。每個大隊汽車有180輛到192輛,總人數在200名以上,并配備若干名車務、技佐、總務、會計、出納、政訓員、車衛兵等專職人員。由南僑機工編成的6個大隊共擁有汽車1152輛,出車都是集體行動,不允許單獨出車。</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在炮聲隆隆,十萬火急中,搶修的滇緬公路,路況較差,里程長,中國昆明至緬甸臘戍,總長1146.8公里。昆明至畹町全長959.45公里,80%的路段是崇山峻嶺,僅從下關到畹町548公里的路程中,就要經過六座大山,八處懸崖峭壁,五條大江河水系。</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滇緬公路1146.8公里,昆明至畹町959.45公里,下關至畹町547.8公里,畹町至臘戌186.6公里。所有運輸車輛分段完成運輸任務,從緬甸臘戌到中國畹町,從畹町到保山,從保山到下關,從下關到祿豐,從祿豐到昆明,不同的大隊承擔不同的任務。祿豐縣有一個大轉運站,云南省檔案局內可查找得到祿豐倉儲記錄的文獻。</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滇緬公路下段最初規劃路線時,測量到保山時,公路是修向畹町臘戌,還是修向騰沖通往緬甸八莫,曾有過激烈爭議。可能當時國力資金與筑路技術所限,滇緬公路局規劃測量路線決策人面對高黎貢山阻擋,畏懼高黎貢山,被迫選擇走畹町多修了112公里,繞路費更多時間和汽油。當時汽車時速40km/h,油耗大,福特車拉6桶汽油1.5噸,從臘戌跑到昆明需要7天,如不超載超速,它自身所拉汽油到達昆明也差不多被它自己耗用完了。機工們駕駛的汽車車型主要是一噸半的福特、兩噸的雪佛蘭、三噸半的道奇、四噸半的大國際等,還有吉普專作軍用車。我問他時,他自豪的說,“這些車型我都開過”。</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南洋華僑機工所有運輸車輛分為兩個先鋒大隊,四個華僑大隊,分段完成運輸任務。從緬甸臘戌到中國畹町,從畹町到保山,從保山到大理下關,從大理下關到祥云祿豐昆明,不同的大隊承擔不同的任務。運輸的物資有汽油、平射炮、機械、彈藥等軍火。英雄的華僑司機和汽車修理工克服種種困難,總運送軍需物資 45萬噸。</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羅開瑚所在華僑先鋒大隊的任務,是將臘戌的軍需物資運到畹町。滇緬公路危機四伏,他和戰友們經常通過懸崖絕壁邊吊橋,又在大山深處羊腸式的“之”字形道路上彎來繞去,從幾百米的峽谷盤繞著爬上幾千米的山峰,一不留神就會車毀人亡。</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滇緬公路,不僅行車非常兇險,還有一個“殺手”是瘧疾。瘧疾發病不分時間和地點,有時候開著車就突然犯病了。機工就把車停在路邊,吃點藥蓋上被子捂著,挺過一個小時又繼續開車上路。當時很多機工患上這種惡性瘧疾,很多人沒有挺過來。羅開瑚也是曾經與瘧疾斗爭了半年,身體才漸漸好轉的。滇緬公路上,日軍飛機有制空權,還經常來轟炸,一旦汽車被打中,汽油著火、軍火爆炸,車上的人幾乎難以生還。除少部分機工因技術和路況不熟出事故外,絕大多數殉國機工,都是遭日軍飛機轟炸而犧牲。</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19<span style="color:rgb(1, 1, 1);">42年5月5日,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失利,滇緬大撤退中,為阻擊日軍追擊,怒江惠通橋突然被工兵營炸斷。羅開瑚駕駛的軍車僥幸逃生</span>,令人心驚。</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那天早晨,車水馬龍,難民散兵特務逃亡華僑人流堵塞中,他和其他機工一道滿載軍用物資幸運經過了當時已擁擠不甚的惠通橋。車在怒江東岸爬行,距離吊橋越來越遠。滇緬公路前線形勢越來越不好。不久,他們在山上就聽見身后傳來巨大的爆炸聲。他趕緊將車停靠在路邊,回頭望去,惠通橋已被炸斷,橋上車輛和人員墜落江水中。橋對面無法過江的機工,不得不將車輛點燃,燒毀所載的汽油桐油正在鋪墊的柏油筑路機械和戰爭物資,不留給日軍任何可用之物。他同鄉有6個機工是在滇緬大撤退中執行任務來不及過江被日本兵抓到,全被活埋了。羅老沉痛地対我們說。</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在滇緬公路上,幾乎每天都有機工犧牲,他的很多老鄉都犧牲了。滇緬公路上交通事故多,有一個老鄉記不起名字了,在永平大坡至下關方向翻車,他在懸崖邊翻車人甩出車外,車翻了人還活著。羅開瑚是華僑先鋒大隊的機工。第十三大隊的機工朱開定,是羅開瑚的老鄉,在滇緬公路上的華僑機工戰友。朱開定駕駛軍車,日夜兼程,運輸軍火彈藥回國內支援前線,在從遮放到芒市三臺山滇緬公路上遭遇大暴雨,巨大的樹木倒伏,車輛被壓在大樹下,朱開定前胸壓向方向盤,汽車喇叭聲聲,悲壯悽慘,一直沒有遇人車來相救,直到汽車電瓶油干燈滅,為國壯烈犧牲。之后,軍事委員會運輸管理局中緬汽車運輸大隊規定,滇緬公路執行運輸任務車輛,必須結伴出發,不能單人單車單跑。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1942年5月,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失利,日軍占領緬甸,入侵滇西畹町龍陵,滇緬公路咽喉惠通橋被炸,滇緬公路中斷。當年底,羅開瑚和其他機工一起被集體遣散。</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華僑機工集體失業,生活艱難,自謀出路。他先后在下關市、昆明市開過招待所、小飯店、做過會計、倉庫管理員等。經老鄉介紹,他在一次偶然機會認識了在大理當地教書姑娘方德和,兩人于1945年結婚,生育有一子三女。</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羅開瑚愛喝咖啡,他給我們說“咖啡”,發音是發“加啡”。抗戰時期,他們在昆明翠湖邊上開過一個小咖啡館。所謂咖啡館是南洋華僑的習慣叫法,在西南邊疆昆明人眼中就是一個小吃店。因為,咖啡館不僅僅是喝咖啡,還可以喝酒吃飯,廚師會做各種西式中式快餐番茄雞蛋炒飯,咖喱飯,吧臺有雪茄等雜貨,有格局有情調。不過,國難當頭,中國入緬遠征軍作戰失敗,日軍占領東南亞把滇緬公路切斷后,兵慌馬亂中,羅老的咖啡館接待難民成了大食堂,成了接納收容落難華僑機工的收容所。戰時大批流離失所的難民及機工失業,居無定所自謀生存,慈善收容工作滯后,難僑缺乏及時性得到扶貧濟困,加上昆明物資潰乏,物價飛漲,政府主要負責的供應商,顧及不上,咖啡館不勘重負倒閉了。</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那天訪談中,我又問了羅開湖咖啡館一些細節,講到抗戰危難之處見真情,一個華僑機工自謀出路開的咖啡館真愛的歷史性貢獻,羅老十分開心。他說,難民難僑們來玩來找,這個華僑機工咖啡館都是南洋來的僑胞戰友,大家有緣份回國服務,一些人他們落難了走頭無路了,我的咖啡館能夠幫到他們一下,能度過那個難關也是應該的!我問他翠湖邊上的咖啡館的位置與名字,他大體指示了位置,但是,咖啡館取的什么名字已經想不起來了。羅老是做好事并不是刻意要居功自傲的人啊。畢竟這個是八十年前的歷史了,昆明翠湖周邊也發生滄桑巨變,物是人非了。我想,就當它叫“華僑翠湖咖啡館”,“機工翠湖咖啡館”吧。</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二</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羅開瑚先后在昆明市百貨公司、昆明市五金公司工作。1979年退休。1985年與戰友成立了南洋華僑機工聯誼會,經常與機工聯系走動。1995年底,羅老妻子方德和去世。每周四,羅老的一子三女都會回來看望他,十分孝順。</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羅開瑚的晚年,身體健康,思維敏捷,生活習慣好。83歲時,羅老還登上過麗江玉龍雪山,87歲時,到了福建省武夷山。上世紀90年代,羅老還重回過故土馬來西亞。羅開瑚老人,淡泊功名,<span style="color:rgb(1, 1, 1);">不爭名利,規矩做人,特別受社區鄰居尊敬。他樓下,幾十年的老鄰居鄭師傅,退休后開一個雜貨店,他與我說,老倌是個好人。護工薛阿姨,說這個老人“不扎筋”,吃呢不挑嘴,生活規律,習慣好,脾氣好,人緣很好。</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每天早上,羅老都要喝一杯和牛奶一起煮的咖啡。羅老叫咖啡是鄉音未改一直叫“加啡”。這是在南洋生活時就有的鄉音習慣。1942年前后,他還在翠湖開個一個咖啡館,接濟招待過許多生活困難的南洋華僑滯留昆明的機工戰友。他每天都要喝一碗雞湯或骨頭湯,每周還要喝可樂。每天要看自己訂的報紙《參考消息》,羅老百歲年紀依然熱心關心國家大事國際形勢。他壽高眼神不好了,便戴上眼鏡,再拿一個放大鏡,對著報紙靜看天下風云。</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昆明新聞里社區,基層組織管理非常好。<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為打造南僑機工歷史文化社區,新聞里社區將羅開瑚老人的事跡整理匯編成圖,在院壩過道、走廊、圍墻上懸掛,宣傳南僑機工抗戰歷史,愛國主義精神。羅開瑚老英雄的事跡感動鄰里,他在社區象明星,每當他下樓去走步,人人都會問寒問暖,報以關切敬佩的目光。</span>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羅開瑚說,從滇緬公路上下來以后,雖然也有過漂泊,遭受過打擊,但總的來說,生活是安定的,這些年來,中央、省、市里的很多領導來看望他,國僑辦、省市政府、僑辦、僑聯的領導都非常關心他。我們在家里,還看見羅開瑚老人與南洋僑領陳嘉庚先生孫子陳立人的彩色合影。</p><p class="ql-block"> 2018年是滇緬公路通車八十周年紀念年。2018年8月29日上午,在西南邊疆采訪當年駕駛軍車,冒著硝煙戰火在滇緬公路上出生入死報效祖國的已101歲的南洋華僑機工羅開瑚老兵,是一次令我們終身難忘的采訪。(曹歌 撰文)</p> <p class="ql-block">【快訊】云南最后一個南僑機工羅開瑚去世 享年103歲</p><p class="ql-block"> 驚聞南洋華僑機工先鋒大隊軍車駕駛員羅開瑚,2020年11月11日晚,在昆明新聞里長者之家與世長辭,享年103歲,十分悲痛。</p><p class="ql-block"> 告別,云南最后一位南僑機工羅開瑚, 兩年前,滇緬公路通車80周年之際,2018年8月29日,云視網記者盛雪梅,攝影師楊韌洲,我們到他家里采訪過羅老,留下深刻記憶。寫成《百歲南僑機工羅開瑚采訪記》,受到廣大讀者關注。不料,那次訪談見面一別卻成永遠。羅開瑚逝世后,從此,全國3192名所有南僑機工,在云南生活的機工到今天為止,已全部辭世,駕鶴歸仙。他們的音容笑貌,他們在國難當頭毅然決然回國服務和報效祖國,在血火抗戰中,出生入死,保家衛國,舍身取義,抗戰到底的英雄故事,只能從當年采訪拍攝的圖片影像中去尋覓了。(曹歌)</p> <p class="ql-block">南僑機工先鋒大隊軍車駕駛員 101歲羅開瑚 寫給我的筆跡。曹歌 拍攝</p> <p class="ql-block">羅開瑚喜歡閱讀《參考消息》關注國內外形勢。 盛雪梅 <span style="font-size:18px;">拍攝</span></p> <p class="ql-block">羅開瑚閱讀《參考消息》時用放大鏡。 盛雪梅 <span style="font-size:18px;">拍攝</span></p> <p class="ql-block">南洋華僑機工羅開瑚說,他們在翠湖開過一個咖啡館,后來因沒有錢的吃飯人來的太多開垮了。 盛雪梅 <span style="font-size:18px;">拍攝</span></p> <p class="ql-block">羅開瑚給我講述他的養身秘笈,他早年不抽煙,但最近幾年來訪多應酬多,待客常準備了一包煙。那天還抽出一支香煙來遞給我和小楊,可是我們都不會抽煙。 盛雪梅 拍攝</p> <p class="ql-block">南洋華僑機工羅開瑚老兵,他一生充滿傳奇故事,其講述客觀 真實,令人肅然起敬。<span style="font-size:18px;">楊韌洲 拍攝</span></p> <p class="ql-block">采訪南洋華僑機工羅開瑚老兵,我們又知道了機工回國抗戰許多細節。 盛雪梅 拍攝</p> <p class="ql-block">云視網記者盛雪梅采訪南洋華僑機工 羅開瑚。 曹歌 拍攝</p> <p class="ql-block">南洋華僑機工 軍車駕駛員 羅開瑚 老兵毛毯,捐贈給博物館展覽。 曹歌 拍攝</p> <p class="ql-block">南洋華僑機工 抗戰軍車車隊 在前線。(資料圖)</p> <p class="ql-block">南洋華僑機工 軍車車隊 在滇緬公路前線。<span style="font-size:18px;">(資料圖)</span></p> <p class="ql-block">南洋華僑機工 軍車車隊 過昆明金馬坊。<span style="font-size:18px;">(資料圖)</span></p> <p class="ql-block">南洋華僑機工 軍車車隊 過昆明城。<span style="font-size:18px;">(資料圖)</span></p> <p class="ql-block">南洋華僑機工 車隊軍車。<span style="font-size:18px;">(資料圖)</span></p> <p class="ql-block">滇西抗戰美軍車隊 過滇緬印民族地區與少數民族在一起。<span style="font-size:18px;">(資料圖)</span></p> <p class="ql-block">南洋華僑機工 軍車車隊 在滇緬中印前線。<span style="font-size:18px;">(資料圖)</span></p> <p class="ql-block">南洋華僑機工 軍車駕駛員馮增標證明 有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戰時運輸管理局局長俞飛鵬 副局長龔學遂 簽章。<span style="font-size:18px;">(資料圖)</span></p> <p class="ql-block">南洋華僑機工 軍車駕駛員蔡羅證明,有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戰時運輸統制局 中緬運輸局汽車運輸隊 華僑第二大隊服務證, 有大隊長 文修增 簽章 大隊附名字空缺。<span style="font-size:18px;">(資料圖)</span></p> <p class="ql-block">南洋華僑機工 軍車駕駛員 蔡羅 獎狀 由華僑僑務委員會頒發有僑務委員會委員長陳立人簽字。<span style="font-size:18px;">(資料圖)</span></p> <p class="ql-block">南洋華僑機工 軍車駕駛員胡凱軍與陳德輝結婚證明,有結婚人,證婚人,介紹人,主婚人名單。<span style="font-size:18px;">(資料圖)</span></p> <p class="ql-block">滇西抗戰 美軍車 過滇緬公路天子廟坡頂 。 (感謝文獻資料提供者圖片拍攝者)</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霸州市|
双流县|
普宁市|
犍为县|
郁南县|
股票|
富阳市|
遂平县|
和田市|
夏津县|
达州市|
读书|
平和县|
黄梅县|
汉寿县|
珠海市|
常熟市|
钟祥市|
会同县|
武陟县|
龙岩市|
仙游县|
连云港市|
华安县|
清徐县|
左云县|
循化|
元氏县|
文水县|
温宿县|
中方县|
松阳县|
霍州市|
林芝县|
邛崃市|
龙泉市|
子洲县|
江陵县|
白山市|
定日县|
开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