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r></p><p> 徽州古城,又名歙縣古城,古稱新安郡。是國家5A級景區古徽州文化旅游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坐落于安徽徽州歙縣徽城鎮,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是千年徽州府治所在地。總占地面積24.7平方公里,始建于秦朝,是中國三大地方學派之一的“徽學”發祥地,被譽為“東南鄒魯、禮儀之邦”。 這里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是保存完好的中國四大古城之一。</p><p><br></p> <p><br></p><p> 徽州古城有徽州文化大觀園之稱,它再現了徽州城明清時期的風貌,氣勢宏大,古樸典雅,粉墻黛瓦,鱗次錯落,雕刻精美,脈傳徽州文化之神韻。典型的徽派建筑,很有歷史特色。</p><p><br></p> <p><br></p><p> 清晨的古城很安靜,仿佛昔日榮光都隱沒在歷史的長河中。</p><p><br></p> <p><br></p><p> 徽州古城最著名景點有:許國石坊、南譙樓、徽州府衙、漁梁壩。</p><p><br></p> <p><br></p><p> 徽州古城以前一直是徽州府治所在地,與云南麗江、山西平遙、四川閬中并稱為中國保存最完好的四大古城。徽州古城的標志性建筑是許國石坊,又名大學士坊,俗稱“八腳牌樓”。坊主許國,因云南平逆“決策有功”,晉少保,封武英殿大學士。牌坊立于明萬歷十二年十月,歷經五百年風雨巋然屹立。這座牌坊建筑很有特點,不是通常的四柱,而是八柱,形成四面圍合,全國僅此一例。</p><p><br></p> <p><br></p><p> 徽州古城的幾個城門中,南譙樓最有特色,13對柱子構成門框,在門洞里依次排開,撐起城樓,據說這種“排柵柱”是北宋正宗的城門形制。</p><p><br></p> <p><br></p><p> 世之筑城,必建譙樓。譙樓,是指古代城門上建造的用以高望的樓。歙縣古城譙樓主要指的南譙樓,它是宮殿式三層樓閣建筑,它的下層兩側有登樓石級,中間是人行通道。通道兩壁,對稱地豎立著二十六根木柱,俗稱“二十四根通天柱”(因為中間兩根原來一直被砌在門墻內)。 此樵樓最早建于宋宣和年間,現存的古樵樓基本保持宋代的建筑風格,特別是其中的“排柵柱”,乃正宗宋代“營造法”,今已很難見到。</p><p><br></p><p> 傳說古時候,有位鄺知府,自以為懂得風水地理,為了鎮制他認為不吉利的山勢,就在徽州府府堂正前方,建造了這幢皇式樓閣。據說,他為了區別于北京皇城城樓,特地少造了兩根柱子,只豎二十六根柱。結果被人告了御狀,說他與皇上分庭抗禮。結果,這位自作聰明的鄺知府,以欺君之罪名,受剝皮獻革酷刑致死。如今,這幢構造獨特的古譙樓,是歙縣博物館的館址。博物館里展出歙縣歷代文物,包括各朝各代的書畫、瓷器、歙硯等。</p><p><br></p> <p><br></p><p> 徽州府衙是歷史上徽州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是徽州文化精華最集中的展示地,是古徽州府的象征,然而隨著歲月流逝和時代嬗變,老徽州府衙絕大部分已不存在,只剩下少數遺構。為了使悠久而厚重的徽文化在新世紀得到展現,歙縣人民政府于2009年4月啟動修復,2012年11月重展風采,現為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p><br></p> <p><br></p><p> 宋紹熙年間(1191-1194),州衙毀于大火,隨后重建。明初,衛國公鄧愈改為行樞密院,洪武三年(1370年)復為府治。之后,正統、崇禎曾兩次大修。清乾隆二年(1737年)重修。最近的一次大修約在道光末年,至今仍保存著二堂。2009年,按照明弘治年的建筑規制,采用“原工藝、原材料、原規制”的模式在原地址對徽州府衙進行了修復。</p><p><br></p> <p><br></p><p> 駐足于徽州府衙前廣場,背依古徽州府,面對二十四根柱子的南譙樓,左側是陽和門與延伸開去的中和街,右側是厚重古樸的古城墻和甕城。</p><p><br></p> <p><br></p><p> 徽州府衙的建筑布置,歷代的府署建筑都是嚴格按照建制建造的,到了明清時代的官式建筑已經高度標準化,定型化。徽州府署建筑群無論是總體布局還是單體建筑,都帶有明顯的明代建筑法式和徽州風格,都是嚴格按照徽州明正統十年(公元1445年)至弘治十六年(公元1503年)的法式和官署建筑的規制修復的,因為在徽州保存著大量具有明代特征的木結構建筑實物,都帶有宋法式的遺風:月梁、梭柱、平盤斗、丁頭拱、覆盆基、編葦夾泥墻等。(據古建專家考證,中國現存最早的民居類木結構古建筑只有明代的古民居了,明中后期徽州經濟文化繁榮,建筑興盛,徽州地方建筑傳統得到巨大發展,建筑法式和風格繼承了江南建筑的傳統,具有典型的區域代表性。徽派建筑為研究中國古代建筑特別是宋元明清建筑格調的傳播、發展和演變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實物例證。)</p><p><br></p> <p><br></p><p> 徽州府衙是古徽州府的象征,其府衙歷經數次擴建,到明代中期達到格局最完整、規劃最恢弘的歷史時期,在建筑、史學界素有“徽州故宮”之稱。但在上世紀的1980年被一昏官、蠢官以建人民政府大樓而拆除,僅僅保留了二堂的一小部分。2009年4月啟動修復徽州府衙。府衙歷史地段位于歙縣城區的核心地帶,是《歙縣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確定的四片歷史文化街區之一。依據專家評審通過的《徽州府衙設計方案》,徽州府衙修復參照明弘治《徽州府志》所載的《府治公廨圖》。項目建設范圍約為2.4公頃,總投資2億元。徽州府衙在原址修復后,以中軸線式布局,把古城的城墻、牌坊、譙樓、鐘樓等連成線,賦予豐富的徽州民俗表演,使古城的徽文化元素更為原汁原味。</p><p><br></p> <p><br></p><p> 徽州府署坐北向南,軸線對稱,主從有序、中央主堂,兩側輔助。從照壁至知府廨,各院落之間距離、比例,好比縮小的故宮,所以古建專家說“府衙是縮小的故宮,故宮是放大的府衙”,所不同的只是規模較小,機構較少,規制低一些,而這些也正是府衙所處政治地位的真實寫照。</p><p><br></p> <p><br></p><p> 主堂前有月臺,月臺臺階兩側各有一石獅,威風凜凜,呈猛獅下山狀。</p><p><br></p> <p> </p><p> 主堂又稱正堂,是當年知府開讀詔旨、發布政令、接見官吏、舉行重大典禮、公開審理決訟案件的地方。徽州府衙大堂長16.8米,進深22.4米,高10.7米,建筑面積500多平方米,是府衙內單體體量最大、氣勢最為雄渾的建筑。“知府斷案”的正堂,是徽州府衙的主體,按清代形制恢復,還恢復府衙儀門、息民亭和戒石碑亭等。修復后的徽州府衙,是以府衙建筑群依中軸線而成,和故宮一樣。在這個建筑空間里,“照壁、承宣坊-旌善亭、申明亭-南譙樓、中心廣場-儀門-戒石碑亭-正堂-后堂-宅門-宅前堂-宅后堂-清心閣”等依次而落。核心軸線把各個半開放型小廣場串連起來,府衙空間外觀古樸、大氣而錯落有致。</p><p><br></p> <p><br></p><p> 徽州府衙側花園。</p><p><br></p> <p><br></p><p> 徽州府署布局基本按照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頒布的州縣公廨圖式改建,三路數進,巷道縱橫,布置整肅,分區明確,是比較典型的官式做法。整個府署是一個廊院式布局,南北向,前臨街衢。儀門內為左、中、右三路建筑,中路分二部,前部兩進主庭院。第一進庭院北為正廳,是舉行典禮、發布政令和審理案件之處。廳前甬道中立戒石亭,亭中設戒石,刻警戒地方官的銘語和“公生明”三字。兩廡設六房屬吏的辦事處,東列吏、戶、禮三房,西列兵、刑、工三房。第二進為后堂和廂房,以東西連廊與正廳連接。后部兩進庭院,是知府廨,即官邸。左、右兩路各建3個庭院,中部為經歷司、照磨所,前部置司吏宅,后部是屬官住宅,即同知(正五品)廨、通判(正六品)廨、推官(正七品)廨、經歷(正八品)廨、照磨(正八品)廨、知事(從八品)廨、檢校(正九品)廨等,分別列于知府廨東、西,并以巷道與中部相隔。儀門南是譙樓,是徽州府的大門,樓南建承宣坊,府前街上東為申明亭、西為旌善亭,分別為公布處罰、判決和表彰善行之所。譙樓與儀門之間兩側是理刑廳、督糧廳等建筑遺址。</p><p><br></p> <p><br></p><p> 在徽州府衙區域內還擬建徽州歷史主題博物館,包括徽州名人館、地方歷史館、徽州書畫館、徽州傳統工藝館、徽州民俗館等。主題展館和府衙建筑為載體,展示徽文化,包括以府衙文化為核心的徽州歷史、徽學、徽州民俗等。</p><p><br></p> <p><br></p><p> 當徽州府衙以精品工程、經典之作展現在世人面前時,當徽州古城的特色與魅力逐漸彰顯時,歷史與人文,徽商與文化,光榮與夢想,所有的感嘆都在這一份時空中交相演繹,凝成歷史!</p><p><br></p> <p><br></p><p> 中國著名古建筑專家、前故宮博物院院長單士元說:“從奴隸社會到封建社會,幾千年的社會發展史,府衙是政治結構的象征,現在就是檔案館,修復后可以讓子孫后代認識中華民族的歷史。”</p><p><br></p> <p><br></p><p> 徽州府衙后花園。</p><p><br></p> <p><br></p><p> 府衙的最北端,是一處環境清幽的庭院,稱靜治園。園內草木蔥蘢,流水潺潺,亭臺樓閣錯落有致。靜治園是徽州府衙的郡圃,是知府在公務之余休憩放松、宴請賓客、調養心性的地方。</p><p><br></p> <p><br></p><p> 站在譙樓城墻上遠眺,徽州古城山環水繞,風景十分秀美。文物古跡十分豐富。</p><p><br></p> <p><br></p><p> 從城墻望向徽州府衙前廣場。</p><p><br></p> <p><br></p><p> 由府衙廣場旁的陽和門進入,中和街延伸開去,有最著名的許國石坊八腳牌樓,陶行知紀念館,街的兩側有許多街巷相連,如打箍井街、小北街、南街、新南街、大北街、斗山街等,將正街的繁華一一滲透開去。</p><p><br></p> <p><br></p><p> 許國石坊,又名大學士坊,俗稱“八腳牌樓”。位于安徽省黃山市歙縣城內陽和門東側,跨街而立。立于明萬歷十二年十月(公元1584年)。許國石坊是許氏衣錦還鄉時在家鄉歙縣立此坊。許國石坊,其不是通常的四柱而是八柱,形成四面圍合,全國僅此一例牌坊是封建社會為旌表功勛、科第、德政以及忠孝節義所立的建筑,是最能詮釋中國古代歷史文化的載體。被譽為“東方的凱旋門”。 1988年1月13日,許國石坊作為典型明代石坊建筑,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p><p><br></p> <p><br></p><p> 走過陽和門,矗立在我面前的就是氣勢磅礴的許國石坊,南北長11.54米,東西寬6.77米,高11.4米。這座建于明朝萬歷十二年的石牌坊,已距今近500年,它成就了一代代徽州人的驕傲和自豪。牌坊為仿木構建,由前后兩座三間四柱三樓和左右兩座單間雙柱三樓式石坊組成,呈八角型制。石料全部采用青色茶園石,堅硬厚重。其雕飾藝術更是巧奪天工。</p><p><br></p><p> 坊主許國是三朝重臣。因平定云南邊境叛亂有功,受到了“加恩眷酬”,回到老家歙縣,建造了這座千古留名的大石坊。據說一般臣民只能建四腳牌樓,否則就是犯上。當時徽州四腳牌樓林立,許國如果只是造一座四腳牌坊,無法體現他的官重威顯。怎樣才能與眾不同呢?許國想了個“先斬后奏”的點子,許國建這座 牌坊前后共拖了七、八個月才回朝復命。由于超假,許國久默無聲,皇上迷惑,責備說:“建坊這么久,不要說是四腳,就是八腳也早就造好了”。許國聽了,頓時口呼萬歲,奏稱“謝皇上恩準,臣建的正是八腳牌樓。”皇帝聽了哭笑不得。</p><p><br></p> <p><br></p><p> 許國石坊左邊是徽園,素有“徽州文化大觀園”之稱,是在歙縣新建的仿古旅游城。再現了徽州明清時期的風貌,氣勢宏大,鱗次錯落,脈傳徽州文化之神韻,新創徽派建筑之精華。走進徽園,就如走進了婉約的江南,走進了古樸典雅的徽州古城。</p><p><br></p> <p><br></p><p> 威嚴的古城墻,雄偉的八腳石坊,透著歷史的滄桑。</p><p><br></p> <p><br></p><p> 走過許國石坊,便是充滿著濃濃商業味道的中和街,滿條街上琳瑯滿目的現代商品向眾多游客在頻頻招手……,看著全新的商鋪和街中的人群,再回望高聳的許國石坊,古今的碰撞轉瞬間在我的腦海中萌生出太多的聯想,到底是古老的石坊帶動了今天中和街的繁榮?還是中和街讓石坊更加出名?也許兩者兼而有之吧!</p><p><br></p> <p><br></p><p> 穿過繁華的街區,尋找隱秘在其中的斗山街。斗山街在解放路的東頭,爬過長長的有些坡度的解放路,向左一拐便是。這里很有徽州的韻味,并且還有不少門房牌樓。和古城的商業街比起來,這兒顯得很安靜,從這些老式的徽派建筑,從街道斑駁的墻壁上可以看出來,這應該是真正的徽州古城的老街道。</p><p><br></p> <p><br></p><p> 斗山街,系文化歷史名城一級保護區,因側靠斗山得名。全長500米左右,多為清代徽商、仕宦的深宅大院。街道南北延伸,房屋座北朝南,臨街都是側面山墻,墻上馬頭高低錯落,加上門罩和石板路面,具有徽派街巷獨特的幽雅風貌。</p><p><br></p> <p><br></p><p> 徽商故里斗山街,是古城保存最完好的一條古街,是一處集古民居、古街、古雕、古井、古牌坊于一體的旅游文化景點。建于明清時期的斗山街,有典型的徽州名宅汪氏家宅,官府人家楊家大院,古私塾許家廳、世代商家潘家大院,千年蛤蟆古井,罕見的木盾牌坊——葉氏貞潔坊,等等,猶如一幅幅長長的歷史畫卷,向你娓娓述說著古老而又凄美的故事。青石板鋪成的路面狹長、悠遠,宛如再現戴望舒筆下的“雨巷”。</p><p><br></p> <p><br></p><p> 小巷里最豪華的宅子當屬官府人家“楊家大院”,據傳始建于先祖楊寧。楊寧,歙縣城中人,字彥謐,明宣德五年進士,歷任江西巡撫、禮部尚書。楊家大院是斗山街最大的民宅。巷子里兩邊鱗次櫛比的馬頭墻,深宅大院昭示了主人顯貴的身份。盡管這兒曾經是富商巨賈的深宅大院,但是由于年代久遠,這些看似破敗、斑駁墻壁的古民居卻透著濃濃歲月感……</p><p><br></p> <p><br></p><p> 夜幕降臨,在古城內用過晩餐后,繼續游覽古城。夜晚五彩繽紛的徽州古城有另一番韻味。城內古民居布局典雅,古街、古巷、古牌坊交織著古樸的風采,成了游客品味古城文化生活的網紅打卡地。</p><p><br></p> <p><br></p><p> 走在徽州古城、千年徽州府治所在地,城內的主體建筑有仁和樓、得月樓、茶樓、惠風石坊、徽園第一樓、過街樓、古戲樓等以及鑲嵌其間的古色古香商品住宅樓百余間,是展示和體現徽州文化的重要實物建筑。</p><p><br></p> <p><br></p><p> 華燈初上之時,古樸靜謐的徽州古城一下子變得熱鬧起來。路上的行人熙熙攘攘摩肩擦踵,街邊上小販的叫賣聲時起彼伏,更有人利用古城墻樓體投影,集三維、聲光電等技術為一體的光影秀震撼亮相,仿佛賦予了徽州這座千年古城新的活力。</p><p><br></p> <p><br></p><p> 已是燈火闌珊時,此時的古城里行人逐漸稀少,偶爾可見幾輛電動車從石坊、城門中穿過,我們不知不覺又走到了徽州古城的正大門,夜幕下徽州古城,格外動人。</p><p><br></p> <p><br></p><p> 夜晚的徽州府更加深邃偉岸,燈光映著古城墻,照出時光的痕跡。</p><p><br></p> <p><br></p><p> 徽州古城不但“古遺”炫目,而且歷史上著名人物薈萃:明萬歷年間文淵閣大學士許國,教育先驅、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現代畫壇的一代宗師黃賓虹、著名剪刀工匠張小泉等都是歙縣人士。無怪乎歙縣是個山水秀美、人杰地靈的好去處。</p><p><br></p> <p><br></p><p> 蓮池玉帶橋。</p><p><br></p> <p><br></p><p> 九龍九鳳壁之九鳳壁。</p><p><br></p> <p><br></p><p> 在古城里繞來繞去,又走到了許國八角石坊,仔細觀察,上下打量,透過的石坊的頂部,我仿佛看到了歷史留下的痕跡。許國石坊是仿木構造建筑,有脊、吻、斗拱。由前后兩座三間四柱三樓和左右兩座單間雙柱三樓式的石坊組成。石料全部采用青色茶園石,石料質地堅硬,粗壯厚度,有的一塊就重達四、五噸,石坊雕飾藝術更是巧奪天工。每一方石柱、每一道梁坊、每一塊匾額,每一處斗拱和雀替,都飾以精美的雕刻。12只獅子,前后各四,左右各二,雄踞于石礎之上,形態各異,栩栩如生。這些富有“個性化”的雕飾設計,巧妙地表達牌坊主人許國的思想意識和社會成就。</p><p><br></p> <p><br></p><p> 牌坊東南西北四個方向的內外側都有精美的圖飾。南面雕的是“巨龍騰飛”。象征皇帝南面而王,表示許國對朝廷的忠誠;內側雕“英(鷹)姿(雉)煥(獾)發”,頌揚皇上年輕有為。東面雕“魚躍龍門”表示許國是科班出身;內側雕“三報(豹)喜(喜鵲)”,喻許國在萬歷年間的三次升遷。兩面雕“威鳳祥麟”,“鳳”和“麟”乃文風鼎盛,德政昌隆的太平盛世才會有的,這幅圖稱頌了當時的社會;內側雕“龍庭舞鷹”,“舞鷹”諧音“武英”,暗示許國身居武英殿大學士的地位。北面為“瑞鶴翔云”,寓意天下太平,又象征許國的品格高尚脫俗;內側為“鹿鳴圖”借《詩經.鹿鳴》篇意,表示許國身為禮部尚書,常會嘉賓學子,鼓瑟吹笙,生活儒雅。</p><p><br></p> <p><br></p><p> 燈火闌珊,夜色醉人,暖色的燈光襯得許國石坊更加滄桑,深淺浮雕在光影間更顯厚重,恍惚間遙遠的歷史仿佛就在眼前。石坊上的題字都出字明代大書畫家 董其昌之手。坊上“先學后臣”按現在的話來講,就是讀書做官,它告訴人們許國是科班出身,是憑借才智而成為國家重臣的。“上臺元老”中“上臺”(即上臺、中臺、下臺之一),“三臺”本來是星象的名稱,而古人常用以象征“ 三公”( 太師、 太傅、太保);“ 三孤”( 少師、 少傅、少保);“元老”指許國歷任三朝,是朝遷的重臣。</p><p><br></p> <p><br></p><p> 街道兩旁店家鱗次櫛比,多為雙層磚木結構,清一色的徽派建筑風格,房屋之間是高高的馬頭墻,透溢出一股濃郁的古風神韻。</p><p><br></p> <p><br></p><p> 夜幕下的徽州古城顯得更加絢麗。沒有節日期間的車水馬龍和人潮涌動,我們可以靜靜的欣賞著古城的美麗。</p><p><br></p> <p><br></p><p> 徽州府衙是古徽州府的象征,歷經幾次修復擴建,曾極盡恢弘。</p><p><br></p> <p><br></p><p> 夜晚的徽州府更加深邃偉岸,燈光映著古城墻,仿佛照出了時光的痕跡。</p><p><br></p> <p><br></p><p> 逛過了徽州古城,我們又沿著練江來到太平橋,這座太平橋就在歙縣城西練江上,為縱列式法券大型石拱橋,十六孔,橋面與欄桿用青色泥灰質角礫巖,橋身與分水垛用紅色粉砂巖砌成。長268米,寬7.l米,高9.5米,享有“千里江南第一橋”的美譽。始建于南宋端千元年(1234年),木質,名“慶豐橋”。元末毀于兵亂,明初又架木重建,至明代弘治年間(1488年前后)才改建為石橋。大橋選用淳安優質茶園石,用糯米汁拌石灰砌筑而成,施工精細,其承載能力和使用壽命居古橋之冠。1969年7月5日,徽州發生特大洪水,練江水位高出太平橋橋面3.4米,全橋淹沒,沿河地帶許多房屋倒塌,而大橋(除橋面、條石欄桿、橋墩分水尖局部損壞外),基本無損。</p><p><br></p> <p><br></p><p> 令人感到驚呀的是,大橋至今現仍在通車。</p> <p><br></p><p> 漁梁壩位于安徽省歙縣城南一公里處的練江中,是新安江上游最古老、規模最大的古代攔河壩。據考證,早在唐宋年代,人們就曾在此壘石為壩,現在的古壩為明代重建,有明萬歷三十三年修壩記事碑可考。它橫截練江,使壩上水勢平坦,壩下激流奔騰。</p><p><br></p> <p><br></p><p> 乘坐游船去漁梁壩,兩岸秀麗的自然風光令人神情氣爽、心曠神怡。</p><p><br></p> <p><br></p><p> 練江像條玉帶連接徽州古城和漁梁古街。 這里的每一座老房子,每一個古老的村落,都蘊藉著古徽州地域的特色文化,人文薈萃,民風淳樸,粉墻黛瓦藏于青山綠水之中。</p><p><br></p> <p><br></p><p> 背山面水的村落,宛如一幅水墨畫,安靜地掛在青山綠水間。</p><p><br></p> <p><br></p><p> 小船悠悠江上行,江面粼粼泛波影。</p><p><br></p> <p><br></p><p> 清清江水映倒影,漁梁古村好幽靜。</p><p><br></p> <p><br></p><p> 游船抵達漁梁壩,下了游船,走到魚梁壩上觀賞兩岸風光,只見上游江面寬闊,水平如鏡。有不少游船都停在壩前。壩南端依龍井山,北端接漁梁古鎮老街。這條老街至今保存完好,是典型的徽派民居布局,窄窄的青石板路通往河邊,拾級而下,便可下到漁梁壩。</p><p><br></p><p> 漁梁壩所在的漁梁古埠是古徽州的水路碼頭,交通要津,稱雄明清商家三百余年的徽商就從這里起航。我們到時,沒有見到人聲鼎沸、檣帆林立的繁忙景象。漁梁壩還在,漁梁古鎮還在,只是十分的冷清,也許是繁華留在了往昔。</p><p><br></p> <p><br></p><p> 漁梁壩壩長138米,底寬27米,頂寬4米,全部用清一色的堅石壘砌而成。2001年,漁梁壩作為唐至清時期古建筑,被國務院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p><br></p> <p><br></p><p> 據考證,這里的漁梁壩系即古徽州古代最大的水利工程,建于唐宋年間。現在的古壩則為明代重建,有明萬歷三十三年修壩記事碑可考。漁梁壩就是建在新安江支流 — 練水之上的一個由巨石砌成的矮壩。新安江的支流 — 練水流經這里,因地勢有了兩米左右的天然落差,給行船帶來很大不便,當地人就在這里因地制宜的修了一座滾水壩,這種壩既可蓄上游之水,便于灌溉,以利通航,也可緩壩下之流,可以防洪。叫做魚梁,大約是魚類可以在壩上激流中逆流而上,不妨礙其巡游的緣故吧!為了保護壩體,歷來行船不過壩,所以當年從上游來的船到了魚梁壩就是終點了,想去下游必須從這里轉船,因此這里漸漸興起了一個小鎮——魚梁古鎮。小鎮不大,沿江而建。一條石板街橫穿古鎮,兩旁房屋的樣式格局看起來都像是店鋪,顯示了當年這里的興盛。因此這里也成為古徽州的重要碼頭和貨物集散之地。</p><p><br></p> <p><br></p><p> 漁梁壩為我國現存僅有的古代石質滾水壩,被某些專家譽為“江南都江堰”。大壩全部用清一色的巨大石條壘砌而成。每塊石頭重達噸余。壘砌的方法科學、巧妙,每壘十塊青石,均立一根石柱,上下層之間用堅硬石墩如釘插入,這種石質的插釘稱為“穩定”,也稱元寶釘。這樣,上下層如穿了石鎖,互相銜接,極為牢固。每一層各條石之間,又用石鎖連鎖,上下左右緊聯一體,使得大壩十分牢固,所以能逾千年。</p><p><br></p> <p><br></p><p> 漁梁壩整個全部用花崗巖層層壘筑而成,感覺就像應縣木塔一樣,妙就妙在有著梁和枋等縱向、橫向的相連接,故此能夠千年不毀不倒。</p><p><br></p> <p><br></p><p> 魚梁壩的建立,既方便了蓄上游之水,又緩解下游水流,無論水利灌溉或是運輸行舟、放筏漂流、分洪抗洪,都可以兼顧。想想古代的徽商們便是從這里出發,開啟了那個時代長達400余年的傳奇,更覺得這里的歷史愈發的厚重了起來!</p><p><br></p> <p><br></p><p> 魚梁村沿江邊而建,是明清時代貨物中轉地,所以當時還比較繁華,即使是現在,村里很多古建筑保存也比較完整。</p><p><br></p> <p><br></p><p> 我們沿著村頭的拾階而上,走進魚梁村的老街。老街雖然十分狹窄,但感覺更古舊更有韻味。街道的地面都是用鵝卵石鋪就,像魚鱗一樣。街道兩側是古老的街面房。開著各種店鋪,大多是二層的木樓,門前的匾額上還有老店鋪的名號。有油坊、藥店,更多的是當年的貨棧。前面臨街,后門臨江,出門就可以上船出發。不由得讓人想起數百年前熙熙攘攘的徽商碼頭。</p><p><br></p> <p><br></p><p> 漁梁古鎮整條街道用清一色的鵝卵石有序的鋪就,恰似魚鱗,又因古街形似鯉魚,故又稱 “魚鱗街”。兩邊店鋪林立,古祠堂、古民居、古寺廟隨街可見,排列井然,號稱江南第一水街。</p><p><br></p> <p><br></p><p> 街道經過一個跨越小溪的小石橋,小橋上建有一個古老木亭,是座風雨廊橋。橋前地面上,卵石鋪成一個古錢幣的圖案,反映當年這里的商品意識。廊橋的匾額上寫著:‘獅子橋’。旁邊介紹卻是施氏橋,據說建于唐代,也是一處古跡了。(圖片取自網絡)</p><p><br></p> <p><br></p><p> 漁梁古鎮老街上的祠堂 “崇報祠”,祠堂里有 “崇報祠”、“漁梁壩”的介紹和一些修筑“漁梁壩”工具的展示。</p><p><br></p> <p><br></p><p> 走在漁梁街上,腳踩在幾百年前鋪就的“魚鱗”上,兩邊老屋參差排列,那灰黑斑駁的墻垣,昭示著這些徽派古建筑的年代久遠。一所房子原本高翹的屋角已塌,還能見到瓦縫里的草突立在微風中。紫陽山就在街的對面,依舊青蔥翠綠,山洼里蒙著一層薄薄的霧氣,幾百年來靜靜地注視著對面的榮辱興衰兀自不動。</p><p><br></p> <p><br></p><p> 穿過了長長的魚梁老街,我們又回到魚梁壩前,再次體會前人留下的偉大工程的魅力,乘游船離開魚梁時,再一次回望漁梁壩,至此歙縣練江的自然秀麗的風光印在腦海……</p><p><br></p> <p><br></p><p> 徽州人杰地靈,不僅以神奇美妙的自然景觀名播中外,更以燦爛輝煌的徽州文化著稱于世。東漢、西晉、唐末、北宋時,有四次北方強宗大族的南遷,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中原文化,而徽州文化則是對中原文化的最杰出的包容整合。它的全面崛起始于北宋后期,至明清時期達到鼎盛。</p><p><br></p> <p><br></p><p> 徽州文化內涵豐富,在各個層面、各個領域都形成了獨特的流派和風格。如新安理學、徽派樸學、新安醫學、新安畫派、徽派版畫、徽派篆刻、徽劇、徽派建筑、徽州“四雕”、徽菜、徽州茶道、徽州方言,等等。徽州所出的著名學者和杰出人物,如秋空繁星,不可勝數……</p><p><br></p>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万载县|
电白县|
喜德县|
常州市|
睢宁县|
阿瓦提县|
浪卡子县|
疏附县|
房山区|
合阳县|
乐亭县|
宜章县|
兴文县|
汶川县|
岳池县|
北川|
泊头市|
沙湾县|
巍山|
安塞县|
红安县|
临沂市|
桐乡市|
道真|
中方县|
连江县|
大城县|
祁连县|
自贡市|
炎陵县|
清河县|
六枝特区|
桂阳县|
木里|
株洲县|
兴仁县|
台州市|
凤翔县|
浦城县|
镇原县|
孟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