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歷史學,從來就是學術辨析,眾說紛紜的舞臺。然,唯獨有一點獲得了絕大多數學者的一致贊同——1500年是真正意義上的人類文明開端。</p><p>人類音樂發展史亦不例外,中世紀時期(1450年前),這個時期以教堂音樂為主,大多是單聲部音樂。</p><p>文藝復興時期(1450-1600年),這個時期是人類藝術的再生,音樂的理論及實踐得到極大的發展,以圣經故事為主,創作了大量的教堂音樂,彌撒曲、安魂曲等。</p><p>巴洛克時期(1600-1750年),這一時期音樂有了長足的發展。</p><p>古典主義時期(1750-1820年),這一時期作曲家按曲式與結構方面的某些基本傳統概念作為表達樂思的自然構架。</p><p>浪漫主義時期(1820-1910年),最廣義地講,是從古典主義時期到浪漫主義時期的轉變。這一時期的風格與技術的變化可以清晰地在三方面看出:一是和聲,變化音迅速發展;二是樂隊;三是樂器演奏技巧。另外的一些變化如旋律風格的變化(小型曲式更為抒情,大型曲式更為華麗);節奏風格的變化(節奏更為夸張);以及曲式上的變化(更多地追求織體的前后連貫,主題更加“有機”地發展和演化)。可以說這是音樂史上百花齊放的時期,這一時期造就了無數的作曲家。</p><p>有好事者,根據不同的標準評選出各種版本的近現代【十大音樂家】。</p><p>版本一:</p><p>1、〔德國〕巴赫(1685-1750)■代表作:《勃蘭登堡協奏曲》</p><p>成就:“西方音樂之父”,巴羅克音樂的集大成者。 </p><p>2、〔奧地利〕莫札特(1756-1791)■代表作:《費加羅的婚禮》</p><p>成就:全能的天才音樂家,德國歌劇藝術的不朽拓荒者。</p><p>3、〔德國〕貝多芬(1770-1827)■代表作:《合唱交響曲》</p><p>成就:古典主義音樂的集大成者,浪漫主義音樂的開創者,一代“樂圣。”</p><p>4、〔意大利〕威爾第(1813-1901)■代表作:《弄臣》</p><p>成就:西洋歌劇的首席代表,其作品占據了世界歌劇舞臺的半壁江山。</p><p>5、〔奧地利〕約翰·施特勞斯(1825-1899)■代表作:《藍色多瑙河》</p><p>成就:圓舞曲的代名詞,有“圓舞曲之王”的美譽。</p><p>6、〔俄國〕柴科夫斯基(1840-1893)■代表作:《悲愴交響曲》</p><p>成就:俄羅斯歷史上最偉大的作曲家,俄羅斯民族音樂與西歐古典音樂的集大成者。</p><p>7、〔捷克〕德沃夏克(1841-1904)■代表作:《自新大陸交響曲》</p><p>成就:捷克民族樂派的主要代表人物。</p><p>8、〔奧地利〕馬勒(1860-1911)■代表作:《大地之歌》</p><p>成就:將浪漫主義交響樂和交響清唱劇發展到新的高度,開創新紀元的人物。</p><p>9、〔法國〕德彪西(1862-1918)■代表作:《牧神的午后前奏曲》</p><p>成就:新的和聲學與印象派音樂結構的革新者,印象派大師。</p><p>10、〔俄國-美國〕施特拉文斯基(1882-1971)■代表作:《春之祭》</p><p>版本二:</p><p>1.貝多芬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 ,出生于德國波恩,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之一,歐洲古典主義時期作曲家。貝多芬一生創作題材廣泛,重要作品包括9部交響曲、1部歌劇、32首鋼琴奏鳴曲、5首鋼琴協奏曲、多首管弦樂序曲及小提琴、大提琴奏鳴曲等。</p><p>2.莫扎特 沃爾夫岡·阿瑪多伊斯·莫扎特,出生于神圣羅馬帝國時期的薩爾茲堡,歐洲古典主義音樂作曲家。莫扎特留下的重要作品總括當時所有的音樂類型。他譜出的協奏曲、交響曲、奏鳴曲、小夜曲、嬉游曲后來成為古典音樂的主要形式。</p><p>3.肖邦 弗里德里克·肖邦是歷史上最具影響力和最受歡迎的鋼琴作曲家之一,是波蘭音樂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歐洲19世紀浪漫主義音樂的代表人物。</p><p>4.德彪西 法國人,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歐洲音樂界頗具影響的作曲家、革新家,同時也是近代“印象主義”音樂的鼻祖,對歐美各國的音樂產生了深遠的影響。</p><p>5.海頓 弗朗茨·約瑟夫·海頓是一位多產的作曲家。一生共創作了100余首交響曲、80余首弦樂四重奏、30部左右的歌劇,以及彌撒曲和宗教禮儀曲、康塔塔、清唱劇等 </p><p>6.拉威爾 莫里斯·拉威爾(Maurice Ravel,1875年3月7日—1937年12月28日),出生于比利牛斯西布恩小鎮,法國著名作曲家、印象派作曲家的最杰出代表之一。</p><p>7.巴赫 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一生中并未享有盛名,而且在死后五十年中就已被世人遺忘。但是在近一個半世紀中他的名氣卻在不斷地增長,一般認為他是西方音樂史中最偉大的兩三位作曲家之一,而且有些人認為他是其中最偉大的作曲家。</p><p>8.舒伯特 弗朗茨·舒伯特是早期浪漫主義音樂的代表人物,也被認為是古典主義音樂的最后一位巨匠,現聞名天下的《搖籃曲》(開頭為“睡吧睡吧我親愛的寶貝)便是在他的筆下完成的。</p><p>9.弗朗茨·李斯特 弗朗茨·李斯特生于匈牙利雷汀,六歲起學鋼琴,先后是多位鋼琴名家的弟子。十六歲定居巴黎。李斯特將鋼琴的技巧發展到了無與倫比的程度,極大地豐富了鋼琴的表現力。</p><p>10.柴可夫斯基 十九世紀偉大的俄羅斯作曲家、音樂教育家,被譽為偉大的“俄羅斯音樂大師”和“旋律大師”。代表作品有:第四、第五、第六(悲愴)交響曲,歌劇《葉甫根尼·奧涅金》、《黑桃皇后》,舞劇《天鵝湖》、《睡美人》、《胡桃夾子》。</p><p>......</p><p>雖版本甚眾,但音樂大家還是相對集中。</p> 交響曲之父海頓 醒人樂曲 <br> 許多貴人聽音樂,很容易入睡。奧國作曲家海頓就做了一首交響曲,說是自己畢生杰作。演奏時,大家覺得音樂很柔和,又睡著了。這時突然轟的一聲,所有樂器都用最強的音階奏出,本來已熟睡的觀眾,彷佛被雷聲驚醒,有的更跌倒在地上。大家彼此面面相覷,不知是什么一會事。后來他們知道這聲響來自樂隊,可是這時樂隊卻正在奏柔和美妙的音樂呀,海頓的這首交響曲,就稱為「驚愕交響曲」。 <br>至情流露 <br> 海頓于一七九一年元旦在英國倫敦定居。這一年倫敦舉辦音樂演奏會紀念亨德爾。海頓很敬仰他,也去聽,聽到彌賽亞最后一段的哈利路亞大合唱,大家起立致敬。海頓當時已六十歲,竟高呼:「亨德爾是我們的導師!」接著像孩子般哭了起來。在座聽眾見他如此真情流露,也大大感動。 <br>告別之曲 <br> 海頓一度曾受雇于匈牙利王子愛斯特哈才(Prince Esterhazy)之家,指揮他家的管弦樂隊,還時常要他遠離維也納,到各貴族之家演奏。海頓心中不愿意,但不好意思表白。最后他就寫了一首交響曲,于一七七二年他四十歲時首次演出。這樂曲奏最后一個樂章,讓每個音樂師奏完一節,就吹熄前面的蠟燭,躡足離座,一個接著一個,到全個樂章演完,整個樂隊都已離座,燭光也全熄滅。不用出口,愛斯特哈才王子已了解海頓的心意,海頓終于如愿以償。不過從此以后,這首交響曲就被稱為「告別交響曲」。 <br>天上仙樂 <br> 海頓在臨終前不久,他要人家把他抬到音樂廳去,聽交響樂團演奏他的名作「創造」(Cre-ation),這是描寫上帝創造天地萬物的經過,取材自圣經舊約創世記第一章。當樂曲演奏到「神說,要有光」那一節時,全體聽眾都站起來向他歡呼。可是海頓卻揮揮手,指著天上。 <br> 因為海頓聽了他自己的樂曲太過激動,所以就把他抬出場去。走到出口處時,海頓伸出手去,向著交響樂隊,彷佛是在為樂隊祝福。不久以后,他就離開人間。 音樂神童莫扎特 我心已許 <br> 莫扎特在六歲時,和比他大五歲的姐姐在德國慕尼黑舉行第一次演奏會。德國皇帝特派自己的馬車接他們進宮去。因為宮中地皮光滑,所以莫扎特一進宮門,就滑了一跤。這時有一個跟莫扎特年齡相仿的小公主,走過來把他扶起來,還吻了吻他的手。莫扎特非常感激,不知如何答謝。就說:「等我長大了,一定要娶你做新娘。」大家聽了,哄堂大笑。 <br>變奏新聲 <br> 德國音樂家莫扎特從小就有音樂的天分。六歲開始便到各地演奏鋼琴,七歲時到巴黎,有一個女聲樂家唱意大利歌,請莫扎特陪奏,只唱了一遍,莫扎特就能不看樂譜來陪奏,從頭到尾,沒有不協奏的。后來他要求那聲樂家再唱一遍,他就另外制作新的和聲陪奏,這樣重復唱十遍,他能制作十曲不同的伴奏曲,當時在場觀賞者都驚嘆不止。 <br>皇室之寵 <br> 莫扎特幻時即很聰明伶俐,他的父親帶他到歐洲去到處演奏,更出入宮廷。他帶著微笑,穿著絲絨外套很討宮廷中人的喜歡。每個皇帝都會摸摸他的臉,每個皇后都要親親他的臉。有一次他在法國宮中,因為地皮太,摔了一跤。法王路易十六的夫人瑪麗安東妮替他拍拍身上的灰,他甚至向她求婚。他能用兩只手的一根手指彈琴,在琴鍵上蓋上圍兜,他也能彈奏。人家隨便哼一個曲調,他就能編成奏鳴曲。一支詠獻調他能編成許多變奏曲。 <br>娶妻娶賢 <br> 莫扎特二十歲時,開始注意四周的女孩子。可是他不善于引誘異性。廿二歲,碰到一個十六歲的女孩雅洛茜亞,韋勃(Aloysia Weber)即善唱歌,又會彈一點琴,一見鐘情。他父親知道了,怕荒廢正業,馬上帶他出去旅行演奏,等他回來,她已經嫁了一個演戲的。還好,她有三個姊妹,他就搬到她們家去。最后他選中了一個既不漂亮,也不很隨便的康斯坦絲(Constanse),他對父親的解釋是:「她懂得治家。」 <br>身懷五表 <br> 莫扎特所作的樂曲,極受皇族喜愛,紛紛送他珍貴禮物,例如金牙簽盒,銀鼻煙盒,紅色佩劍絲帶,絲手帕等。他的父母看了固然高興,但心中卻盼望他們最好還是送錢。二十一歲那年,他擁有五只表。他說:「我真想在褲上多做幾個表袋,把表全都裝在身上,讓他們看了,不再送表給我。」 <br>知音稅吏 <br> 莫扎特在歐洲各地演奏了三年歸來,行囊中滿載珍貴物品。到了邊界地帶,莫扎特的爸爸從行囊中取出翼琴,讓莫扎特演奏,因為音樂太美妙,把關口的稅吏迷住了,居然就馬馬虎,讓他們帶了大批貴重物品過關,免收關稅。 <br>自知之明 <br> 有個青年作曲家,有一次去訪問莫扎特,問他如何可以培養創造力。莫扎特告訴他:「開始時先寫簡單的作曲,譬如歌曲。」那青年說:「可是你小時候就寫交響曲了!」 <br> 莫扎特說:「啊!可是我沒有問過任何人,怎么樣做個作曲家啊!」 <br>鼻子功夫 <br> 莫扎特曾跟海頓學鋼琴。有一次,莫扎特和海頓打賭,他可以寫一個譜,是海頓彈不來的。他花了五分鐘,寫了一段譜,遞給海頓,海頓彈了幾個音符,叫了起來:「什么?兩只手分別在琴的低音和高音部彈奏,這個音符卻在中音部,那一個能彈這樣的譜?」 <br> 莫扎特笑了笑,坐在鋼琴凳上,彈到這音符時,就彎下身體用鼻子敲琴鍵,運用得非常成功! <br>窮而彌堅 <br> 如果以世俗的眼光來看,莫扎特的運氣實在太壞,一生在負債中生活,常常得借錢來塞飽肚子。他寫的名歌劇「費加洛的婚禮」,雖然后來到處風行,可是他自己只有拿到一點點錢。他死后是葬在一個乞丐的墓園里。雖然如此,他一生共寫了四十一個交響樂,其它歌劇等作品共六百二十四件。所以世俗眼光中的成功,并不代表一個人對社會國家,或世界人類的貢獻。 <br>舊情難忘 <br> 莫扎特死后,他的遺孀康斯坦絲就去丹麥哥本哈根,不久與另一男子結婚。后來那丈夫也死了。她在他墓碑上寫著:「莫扎特孀婦的第二任丈夫在此安眠。」 樂圣貝多芬 師生之誼 <br> 貝多芬年輕時曾從前輩作曲家海頓學音樂。可是海頓的樂曲,風格比較沈靜,而貝多芬則情感奔放,彼此不很協調,因此師生之誼也就不很濃重。有一次貝多芬發表自己的作品,海頓問他:「為什么不說明『海頓弟子貝多芬作品』?」 <br> 貝多芬很直率地回答:「因為我沒有從您那里學到什么。」從此兩人就失和。可是海頓晚年有一次聽自己的宗教劇「四季」在維也納演奏,因感動而暈倒時,貝多芬馬上去扶持,并吻他的手。 <br>安慰之曲 <br> 貝多芬因為少年時代過得很凄涼,后來又聾了耳朵,所以脾氣很壞。可是他也有溫柔體貼的一面。 <br>有一次,他的朋友歐德門女伯爵的孩子去世,他去看她,進了門,一句話也不說,只是坐在鋼琴邊,彈了很久,彈的都是平靜安慰的曲調。 <br>即興之曲 <br> 一七八七年,十七歲的貝多芬在維也納初次見到前輩莫扎特。兩人從幼年就有音樂的天分,可是莫扎特長得很帥,貝多芬很丑,所以莫扎特沒有把貝多芬放在眼里。從來莫扎特就選了一個主題,要貝多芬根據這主題,作一首即興曲。貝多芬立刻把主題展開,在鋼琴上彈奏奏一首很流暢美麗的樂曲。莫扎特聽了,大為贊嘆,指著貝多芬說:「請注意,將來這少年必轟動全世界!」 <br>戰爭交響樂 <br> 在貝多芬時代,有人發明了一種利用空氣壓力吹奏,可以發出許多種樂器聲響的樂器,請貝多芬譜一首新的交響樂。剛好幾個月以前,英國軍隊在西班牙大敗法國軍隊。貝多芬靈機一種,就以一支英國民歌代表英軍,法國民歌代表法國,兩支民歌同時出現時表示戰爭。最后又高奏英國國歌「神佑吾王」,表示戰爭結束,英國勝利。可是等到交響樂完成,那樂器因損壞送修,貝多芬不得不改成可以在正常交響樂隊演奏的樂曲,貝多芬就加入了一些大炮和毛瑟槍,因此更為逼真,觀眾聽得如醉如癡。 <br>靈感泉源 <br> 樂圣貝多芬喜歡不帶雨具,在雨中漫步,因為這可以帶來靈感。在他寓所中,常常放一盆冷水,他經常把兩手放在水中潑弄,使地皮上一片潮濕。這樣可以激起樂的靈感。據說他的作曲中,有許多樂章的結尾就是在這樣玩水的動作中完成。 <br>末路哀音 <br> 貝多芬所作的「英雄交響樂」(九首中之第三),原來獻給拿破侖,后來因拿破侖當日自封為帝,貝多芬憤而把樂譜撕碎,后來經友人勸說,才改名「英雄交響樂」出版,這是世人都知道的 <br> 后來拿破侖在滑鐵盧一役中敗退,終于被囚于小島。貝多芬聽到了這消息,冷笑說:「早在十七年前,我為他寫的『英雄交響樂』第二樂章送葬他,豈不早就暗示了他沒落的命運嗎?」 <br>禮過皇族 <br> 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樂完成于五十四歲。第一次演奏是由他自己指揮。可是這時他的耳朵已經全聾,演奏完畢,他沒有面向聽眾,所以他不知道聽眾曾熱烈為他鼓掌,這是經過他的助手指示,他才看到而答禮。結果聽眾的鼓眾的鼓掌還引起了警察的干涉。原來根據奧國的禮節,對皇族表示敬意,只鼓三次掌,可是聽眾們對貝多芬竟鼓了五次掌! 鋼琴之王李斯特 且請靜聽 <br> 帝俄時代的尼古拉一世要李斯特到他皇宮中去作御前演奏。李斯特看見沙皇在同一位侍從說話。李斯特雖然仍舊繼續演奏,可是心里卻不大痛快。由于沙皇的談話絮絮不休,李斯特最后就停下來不演奏了。沙皇就差人去問他為什么不表演。李斯特說:「沙皇說話的時候,我們都應該保持緘默。」這樣一來,他再繼續下去時,就沒有人再來打擾他了。 <br> <br>及門弟子 <br> 有一位無名的女鋼琴手,為了吸引聽眾,在海報上寫著「李斯特學生×××演奏會」,因為她以為李斯特很忙,一定不會注意到,即使注意到,也不會趕到這小城市來。 <br> 事情真巧,這位匈牙利名鋼琴家李斯特剛好在演奏前一天到這城市來,看了海報,就投宿到那位女鋼琴手住的旅社里。那女鋼琴手見了他,只得認罪道歉。李斯特沒有責備她,只是說:「請你彈一曲我聽聽好嗎?」李斯特聽了以后指正她彈得不好的地方,還指導她如何把感情融入琴聲。經過一個多鐘頭的教導后,他說:「我已教過你彈琴,以后你可以稱『李斯特的學生』了。這次演奏會,我特別為你演奏一曲,如果節目單未印,就把我的節目印進去吧。」 歌劇創作者比才 心電交感 <br> 法國作曲家比才的歌劇「卡門」中有一段戲,描寫蕩婦女卡門在玩牌時,發現有不好的兆頭。一八七五年某一天,卡門演出才三個月,由名女演員嘉烈,瑪莉(Galli Marie)演出。演到這一段情節時,忽然覺得周身發冷,勉強演完,走入后臺,馬上就暈了過去。那一天晚上,幾乎就在同時,比才自己的那一幕人生的戲劇也落幕,才三七歲。葬禮時,有許多位音樂家演奏并歌唱他的許多歌劇精華,這也是有史以來第一次比才作品音樂會,可惜他自己聽不到。 <br>避兇就吉 <br> 法國作曲家比才的名歌劇「卡門」,在寫成上演時,曾遭遇相當阻礙。因為預定上演的劇院,同時是個高尚的社交場所,大家借這地方作為青年男女相親的地方。可是比才劇中的主角卡門是個蕩婦,結局又不好,因此在上演卡門的時候,深怕大家都不借這里做約會相親的地方了。而且「卡門」一劇還有殺人的場面,頗不吉利。結果比才在殺人的情節以后,緊接著就安排一場芭蕾舞和一群人的行走,因此沖淡了觀眾的注意力,又刪去了好多激情的對白,才勉強上演。 作曲之王舒伯特 即興之曲 <br> 舒伯特十八歲時,和一個朋友同讀德國作家歌德的詩集。讀到「魔王」(Erk-onig)一詩,他忽然覺得腦海里有旋律在響著,就對那朋友說:「我想作曲,可否請你出去散步一會,讓我一個人記下旋律,十分鐘以后你再回來看?」 <br> 那位朋友在草地上抽煙,可是一枝煙還未抽完,舒伯特已經向他招呼,要他回來。五線譜上已寫滿音符,墨汁未干,因為家里沒有鋼琴,兩人就到附近,舒伯特畢業的小學去借鋼琴,由老師們唱出。一曲終了,大家都上前來吻舒伯特的臉,表示敬佩。 <br>譜曲之樂 <br> 舒伯特每天早晨六點鐘開始,就坐在書桌上件曲,除了偶而抽一會煙斗外,一直工作到下午一點鐘才休息。假使有朋友去找他,他就把已作好的曲演奏給朋友批評。如果說了那一首曲好,他就說:「是的,那是一首好詩。如果碰到一首好詩,音樂就容易譜出,旋律就如泉涌,這是真正的樂趣。」 神來之筆 <br> 有一次,舒伯特和幾個朋友在一個喝啤酒的小園?,讀莎士比亞的詩,讀到一首叫仙勃琳(Cymbeline)的詩中的一節,他叫了起來:「有一段美的旋律來了,假使我有一張紙…….」話沒講完,他的一個朋友就一張菜單背面畫起五線譜來。就在人聲嘈雜的小酒店里,共不過幾分鐘,舒伯特寫下了舉世聞名的「聽!聽!聽那云雀!」 <br>最后一面 <br> 舒伯特很仰慕貝多芬,但因本性孤傲,不愿高攀,同在維也納三十年,沒有見過面。后來經不起出版商一再慫恿,才奉了六十首歌曲的樂譜登門。恰巧貝多芬不在,就把樂譜留在他桌上。貝多芬歸來時,就病倒在床上。有一天病勢愈,他的朋友拿了這些曲譜給他解悶,貝多芬看了,說:「這些曲子里有神圣的光芒,是那一位作的?」舒伯特知道了,趕來貝多芬病榻前,貝多芬已到了彌留時刻,知道他來,勉強提起精神,握了他的手,不久就永遠閉上眼睛<br>以報知己 <br> 舒伯特一向仰慕貝多芬,可是他們面時,貝多芬已在彌留狀態,彼此沒有交談,貝多芬死后,舒伯特痛失知音,心中非常難過,他親自拿了火炬送殯,歸來時與幾個朋友在酒店中小飲,他滿斟一杯,對大家說:「為席上先死者干杯!」困然,一年半以后,他也追隨貝多芬于地下。臨死時,他對他弟弟和朋友說:「把我葬在貝多芬的旁邊!」不久,他還說:「貝多芬不在這里!」現在,他的墓離貝多芬不遠,兩人的銅像也并立維也納廣場。 小提琴演奏家--帕克尼尼 音樂家和馬車夫<br>意大利音樂家帕格尼尼(1782—1840年)雇了一輛馬車赴劇院演出,眼看就要遲到<br>了。他請車夫快點趕路。<br>“我要付給你多少錢?”帕格尼尼問道。<br>“10法郎。”<br>“你這是開玩笑吧?”<br>“我想不是,今天人們去聽你用一根琴弦拉琴(指帕格尼尼演奏他創作的一些G弦上的<br>技巧艱難深的樂曲),你可是每人收10法郎!”<br>“那好吧,”帕格尼尼說,“我付你10法郎,不過,你得用一個輪子把我載到劇院。”<br>提琴不喝茶<br>一位貴婦邀請帕格尼尼第二天到她家去喝茶。帕格尼尼接受了邀請。<br>貴婦很高興,告別時,笑著對帕格尼尼補充說:“親愛的藝術家,請你千萬不要忘了,<br>明天來的時候帶上您的提琴!”“這是為什么呀?”帕格尼尼故作驚訝地說,“夫人,您是<br>知道的,我的提琴從不喝茶。” 音樂巨人柴科夫斯基 一、早年<br> 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于1840年生在一個礦業小城鎮里,在那里,他的父親是一位管理一個富礦的政府工程師。雖然這個小城鎮是粗劣、丑陋和荒蕪的,但柴科夫斯基一家象一個王子的家,有許多仆役和最華麗的地毯、圖畫和家具。可是小彼得沒有音樂——只有一個古老的音樂匣子的叮咚聲和他母親的歌聲。 當他八歲的時候,全家搬回大城市圣彼得堡。由于他一人躲在家這樣長久,這個性情羞澀的小男孩發現學校生活很艱苦。幾年后,他的母親傳染上可怕的流行性霍亂而去世,留給柴科夫斯基一種憂傷的心情,這在他一生的音樂中都能表現出來。 <br> 音樂成為他的唯一歡樂。他的父親隨他高興學多少音樂都行。但是首先他必須答應:他的音樂只是一種娛樂,而他必須以法律為他的終身職業。所以他也學習法律。當他十九歲的時候,他讀完了他的法律課并且獲得政府里的一個小職位。在這個時期,他曾經到處求師,盡力學習他能學的一切音樂。那時在俄國沒辦法學習多少音樂,柴科夫斯基的教師中,也沒有一個水平高一些的。在二十一歲時,他對舒曼還一無所知,甚至不知道貝多芬寫過幾部交響曲。<br>二、魯賓斯坦兄弟 <br> 那時安東·魯賓斯坦創始了圣彼得堡音樂學院,柴科夫斯基第一次有了一個獲得良好音樂教育的機會,他崇敬那偉大的安東·魯賓斯坦。安東·魯賓斯坦的弟弟尼古拉·魯賓斯坦成了柴科夫斯基的朋友。當尼古拉在莫斯科建立了新的音樂學院的時候,柴科夫斯基終于贏得了他的父親的同意,接受了被授與的教師職位。 <br> 但是,魯賓斯坦弟兄并不認為柴科夫斯基會成為一個偉大的作曲家。安東不讓一個好的管弦樂隊演出柴科夫斯基的第一交響曲,尼古拉則只是嘲笑他那偉大的降B小調鋼琴協奏曲。 <br>三、不幸的戀愛與婚姻 <br> 音樂學院的日子是柴科夫斯基的不幸歲月。柴科夫斯基那時很窮。他的作品一個接一個地,未能給他帶來金錢或名譽。他曾愛上了一個著名的法國歌劇歌唱家,但她隨意拋棄了他而愛上了一個男中音。后來,一個奇怪的女孩子米爾科娃竟瘋狂地愛上了他,以致那好心腸的年輕作曲家擔心:假如拒絕她的話,會毀滅了她的生命。因此他把自己拽進一樁不幸的婚姻,后來那個女孩子不但離他而去,還帶走了他的一筆錢財。 <br>四、梅克夫人 <br> 有一種改變了柴科夫斯基整個生活的友誼,那真是一種人們曾經聽說過的,最奇異的友誼之一。有一位非常富有的寡婦,娜杰伊達·梅克夫人,有十一個兒女的母親,是一個非常熱愛音樂的人。她聽過柴科夫斯基的一些作品。早在任何別的人相信他之前,她認為他終有一天會偉大的起來。于是她給他寫信,告訴柴科夫斯基:她多么愛慕他的作品。然后某些人告訴梅克夫人:他怎樣窮困,為了謀生,不得不一邊作曲,一邊花許多時間去教學。 <br> 最后,梅克夫人勸柴科夫斯基接受她每年給他的一項津貼,使他能夠把全部時間用于作曲。她給他這項津貼只有一個條件,那就是他們應當保證永遠不互相見面。他們常常互相通信,所以柴科夫斯基把他所有的計劃、希望與恐懼都告訴了她。但是他們從來不相見。甚至當她去聽他的一次音樂會時,他們也象不相識的人一樣走過去。 <br>五、走向成功 <br> 有了梅克夫人這位“紅塵知己”,柴科夫斯基已經能夠在意大利和瑞士旅行,住在舒適的地方作曲——寫芭蕾舞曲、歌劇和交響曲。柴科夫斯基并不完全像“強力五人集團”那樣,力圖寫完全民族主義的音樂(為俄國寫的俄羅斯音樂)。柴科夫斯基更愿意寫他內心里的東西,但由于他的心是俄羅斯人的心,所以在他所有的音樂中,甚至在那六部偉大的交響曲中,里面都有俄羅斯的精神。 <br> 他的《1812年序曲》是一首有代表性的愛國作品。它是為了慶祝紀念1812年莫斯科大火而建立的一所新的大教堂的獻禮而寫的。這是八歲的格林卡所見過的大火,那時俄國人把他們自己的城市燒了,為了使它免于落到法國人的手里。這首序曲是在教堂前面的廣場上用一個龐大的管弦樂隊演奏的。在結束時,俄國國歌和《馬賽曲》被巧妙地交織在一起,而且作為一個高峰,敲響了那些教堂的鐘,并用了炮代替了擊鼓。雖然柴科夫斯基人并不太喜歡這首序曲,認為它“太嘈雜”,但它被全世界管樂隊和銅管樂隊演奏的次數比他的任何別的作品都更多。<br> 一直到柴科夫斯基的作品在所有別的國家,甚至在大西洋彼岸的美國聞名并為人們所熱愛了很久以后,他才在自己的國家贏得榮譽。俄國逐漸知道:俄羅斯的最偉大的音樂家是和柴科夫斯基名字聯系在一起的。他的歌劇之一《葉甫根尼·奧涅金》,甚至在皇家歌劇院也是一次很大的成功,因此沙皇發給他“圣·弗拉基米爾”榮譽勛章。當他到南俄旅行演出時,他被當做一個英雄來歡迎,而在一次音樂會里,熱心的人們將一個銀質花環戴在他頭上。 <br> 這時他最喜歡呆在家里,除了作曲之外什么事都不干。可是他不得不繼續旅行,去指揮全世界的著名管弦樂隊演出他的作品,以便各處的人們都能熱愛它們。他甚至在1891年到美國來指揮慶祝卡內基音樂廳開幕式的音樂會。除了在紐約之外,柴科夫斯基還在巴爾的摩、費城等地指揮演出。 <br> 再也沒有比他回國的時候的健康和精神狀態更好的時候了,可是這成為他生命的最后一年。當柴科夫斯基剛剛創作了他的最偉大的交響曲——他的“第六”或“悲愴”交響曲后,可怕的霍亂奪去了他的生命。 音樂天才 圣.桑 圣桑也是一位音樂神童,而且堪稱空前絕后:他剛剛兩歲半,就開始學習鋼琴;三歲生日剛過,他就寫出了第一首鋼琴小品; 七歲時,他已經正式從師學習作曲了;十歲的圣-桑,已經開了個正式演奏會,這時的他竟然能夠不看譜就背奏貝多芬的三十二首鋼琴奏鳴曲中的任意一首。他還是一個能夠“一心二用”的人,例如他經常一邊搞配器,一邊同別人閑聊,兩不耽誤。奇怪的是,圣-桑曾去爭取羅馬獎兩次,但兩次都失敗了。他竟然輸給了今天已幾乎被人們全部忘記的一些音樂家們。<br> 青年時代的圣-桑,其才華得到許多前輩的賞識。柏遼茲稱贊他為“無所不知,缺少的不過是一點點實際經驗”;李斯特聽過圣-桑在管風琴上的即興演奏之后,竟稱他為“世界上最偉大的管風琴家”。不管是否有“言過其實”之嫌,青年圣-桑那超凡的才華是可以肯定的。中年時代的圣-桑,十分支持新人新作。他是當時法國音樂家中推崇瓦格納歌劇的第一人,而穆索爾斯基的《鮑里斯·戈多諾夫》的總譜,也是圣-桑最先從俄國帶回法國的。可以說,印象主義音樂能產生在法國,圣-桑功不可沒。<br> 然而有趣的是,晚年的圣-桑變得十分守舊,他對印象主義音樂大加貶斥。有一次,圣-桑聽了德彪西的音詩《牧神午后》之后說:“聽是好聽的,但它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音樂。如果它也可以算作音樂, 那么調色板也可以算作一幅畫了。”圣-桑不僅無法容忍德彪西,對二十世紀先鋒派音樂亦心存偏見。 斯特拉文斯基的舞劇《春之祭》初演之時,特意到場的圣-桑竟立刻勃然而起,拂袖而去。 作曲家德沃夏克 一:德沃夏克,一個成功者的奮斗歷程<br> 歐洲最著名的作曲家之一來到紐約音樂學院當教師了。他給美國他最豐富的音樂天資,美國則以它最好的東西回敬他。他就是波希米亞人德沃夏克。他的生活讀起來象一部為成功而斗爭的故事書。他生于1841年,在波希米亞的一個小村莊米爾豪森,他的父親在那里當小客店的老板和賣肉的。<br> 他自己的習賣并幫助養家。但是他想做一個音樂家。他的國家和民族的民間音樂已經成為他血管里的血液一樣的身體的一部分了。農民們不但在勞動時唱歌,他們往往在星期日做完禮拜后就開始唱歌和跳舞,而且不停地一直繼續下去到第二天早晨。那里一共有四十多種波希米亞的民族舞蹈。<br> 在波希米亞的學校里有音樂課,所以德活夏克在十四歲就已經學會唱歌、彈風琴、鋼琴和拉小提琴了。這時他參加了那個在假日為婚禮演奏的村莊管弦樂隊。他的父親仍動員他放棄音樂。為了努力勸他的父親改變主意,安東尼為村莊管樂隊作了一首波爾卡舞曲。但是他不知道小號是移調樂器,(即從譜子上寫的調子移到一個不同的調子上去彈奏的樂器)因此那首波爾卡舞曲是一種可悲的失敗,于是他就進了那個小客店兼賣肉的鋪子。<br> 他是如此不愉快,以致一年結束時,他的父親讓他離開那兒到布拉格的一個琴學校去學習。他沒有錢維持生活。他只好每星期日到教堂去,在平時則到一個旅館去在管弦樂隊里演奏。他在這里學到了不同樂器的運用和如何使它們的音勻融在一起。除了教堂音樂和餐館里的低劣的流行曲調之外,他很少有機會聽別的樂西。有時他用好話求一個交響樂隊的定音鼓手讓他蜷縮在一個鼓后面聽一次音樂會。有一他有機會花四分錢聽《自由射手》,但他連四分錢也沒有。那風琴學校是一個發霉的、滿是灰塵的地方,除了樂理和一些規則之外,沒有教多少東西。他買不起任何大作品的樂譜,而且那里沒有任何他能用的圖書館。當他二十歲畢業時,他仍然對貝多芬的交響曲知之不多。<br> 較好的日子來到了。在小小的波希米亞,正象在那些較大的國家里一樣,也有全國的音樂運動,它的領袖是今天仍然流行的歡快歌劇《被出賣的新娘》的作曲家斯美塔那。他是國家歌劇院的指揮,因此德沃夏克在那管弦樂隊里獲得一個位置。斯美塔那對他很和善,把所有的偉大杰作的譜子都借給他,并鼓勵他作曲。<br> 德沃夏克作歌劇、交響曲和各種音樂,作了十年。但由于他認為它們不夠好,所以把它們都撒碎了。他的勇氣和耐心逐得到了報償。在重寫了三次以后,他的一出歌劇成功了。等他到美國的時候,他已經作為那些美妙的“斯拉夫舞曲”的作曲者而在全世界聞名了。他也曾經在他自己的國家獲得了一個榮譽學位。<br>二:德沃夏克與美國<br> 這位曾經熱受他自己國家的古老民間舞曲的德沃夏克,在美國期間一度喜歡起黑人和印第安人的音樂以及斯蒂芬·福斯特的簡單歌曲——這類新的民間音樂了。德沃夏克的《幽默曲》就是以福斯特的《故鄉的親人》之同樣伴奏和弦為基礎的。<br> 德活夏克并不是像他的風琴學校的老頭們那樣學究氣十足,他除了教音樂的規則之外,還力圖教它的精神。他認為那些年輕的美國音樂家們力圖模仿歐洲音樂,做得太過分了。德沃夏克覺得他們應當從他們自己的豐富的民間旋律寶藏中給自己的國家制造一種民族音樂。為了向他們表明他們可能夠做到這一點,他寫了他那部偉大的交響曲《自新大陸》。<br> 《自新大陸》交響曲是所有交響曲中最偉大的一部之一。德沃夏克并不只是抄襲黑人和印第安人的主題。他受到黑人和印第安人音樂的啟發,創作出他自己的主題。在第一和第三樂章的歡快的曲調的閃現中,我們甚至能不時瞥見美國移民者們朝氣蓬勃的谷庫舞和碾米時閑談的景象。第二樂章那段美妙的“慢板”也許是所有交響樂中最動人的旋律,它表現了黑人靈歌的精神。并且人們唱“念故鄉”這句歌詞的時候往往也把它唱得象一首靈歌。 音樂名家李斯特 弗倫茲·李斯特 (1811一1886)天才的匈牙利作曲家、鋼琴家、指揮家和音樂活動家。他生于匈牙利雷定,六歲起學鋼琴,曾先后作為薩里埃里、車爾尼、雷哈、巴埃爾的弟子。他十六歲時定居巴黎,受雨果、拉馬丁、夏多布里昂等浪漫主義文藝家思想的影響,向往資產階級革命。在音樂上他主張標題音樂,首創了交響詩體裁,作有《塔索》、《前奏曲》、《匈牙利》等交響詩共十三部。李斯特還受帕格尼尼的影響,創作了十九首《匈牙利狂想曲》和十首鋼琴練習曲。他樹立了與學院風氣、市民習氣相對立的新的浪漫主義原則,并支持阿爾貝尼斯、斯美塔那、柏遼茲、瓦格納等作曲家的創作。相傳貝多芬聽了他的演奏后,非常贊賞他的天才,曾上臺擁抱親吻李斯特,這成為李斯特音樂成長的佳話。1848年起他常住維馬,并定期回匈牙利。他創建了布達佩斯國立音樂院并任院長。李斯特創作活動的進步的民主主義的傾向在很大程度上是與匈牙利的民族解放運動相聯系的----鋼琴曲《匈牙利狂想曲》是和李斯特的名字分不開的,正如圓舞曲和施特勞斯、交響曲與貝多芬的名字分不開一樣。它的鋼琴曲已列入世界古典鋼琴曲的文獻寶庫----李斯特所創作的十九首鋼琴曲《匈牙利4狂想曲》,在他的鋼琴作品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這些作品不但充分發揮了鋼琴的音樂表現力,而且,為狂想曲這個音樂體裁創作樹立了杰出的音樂典范。這些作品部是以匈牙利和匈牙利吉普賽人的民歌和民間舞曲為基礎,進行藝術加工和發展而成的,因而都具有鮮明的民族色彩。這些樂曲結構精煉、樂思豐富活躍,音樂語言與音樂表現方法同匈牙利鄉村舞蹈音樂和城市說唱音樂有密切聯系,樂曲的形式雖然不時的變化,可是音樂形象始終鮮明而質樸,體現了自然美和藝術美的完美統一。 近代大提琴技術派創始人大衛.波泊爾 大衛.波泊爾(1843-1913) (19世紀大提琴之王,近代大提琴技術派創始人)捷克作曲家、大提琴家。1843年6月18日出生于布拉格,3歲就能模仿演唱名曲,5歲能即興彈奏鋼琴小品,6歲開始學小提琴,12歲進入布拉格音樂學院,隨戈爾特曼(J. Goltermann)學習大提琴。21歲應邀在比洛(Bulow)的指揮下演奏,深受稱贊。25歲起擔任帝國歌劇院交響樂團首席大提琴。演奏之外他開始創作,至1880年已經出版了60部作品。后受李斯特邀請,在布達佩斯的匈牙利皇家音樂院擔任第一位大提琴教授。他與學校教師組成布達佩斯弦樂四重奏,曾與勃拉姆斯合作演奏。當時學校共事者有作曲家多赫納尼(E. Dohnanyi)、巴托克、科達伊及指揮家賴納等。1913年獲得奧匈帝國國王的獎勵。同年8月7日逝世于維也納附近的巴登(Baden)。<br> 波泊爾創作了四首大提琴協奏曲,一首三把大提琴與鋼琴的安魂曲,以及大量深受歡迎的大提琴小品。其《精靈之舞》是經常加演的曲目。他的48首大提琴練習曲,被稱為可以與肖邦的鋼琴練習曲相提并論的重要教程。在波泊爾之前,很多大提琴曲需要從小提琴作品改編,在至波泊爾時代,則有許多小提琴家改編他的大提琴作品來演奏。 現代音樂開拓者巴托克 巴托克是二十世紀現代音樂的開拓者之一,他被認為是本世紀最偉大的音樂家之一,雖然他大部分作品的價值,直到他本人去世后才被世人認可。<br> 從十九世紀末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后這幾十年間,世界音樂從風格上實現了從古典音樂向現代音樂的過渡。此間著名的“革新派”音樂家中,除了“印象主義大師”德彪西、拉威爾,“無調音樂大師”勛伯格、韋伯恩之外,就是巴托克與俄國音樂家斯克里亞賓了。巴托克與斯克里亞賓被現代人并稱為“表現主義音樂大師”。<br> 如果從音樂內容上劃分,巴托克似乎又應當與斯特拉文斯基屬于相近的派別。這兩位大師的音樂都以民間音樂為素材,在創作中大量融入現代音樂的和聲手法,造成一種“原始性的神秘色彩”。后人也將這兩位大師的作品歸于“原始主義音樂”范疇之內。 關于簡譜和五線譜<br>數學記譜法也稱簡譜,是由7個阿拉伯數學構成的,它的發明人是法國的蘇埃蒂道土。1665年,蘇埃蒂寫了一本書,名叫《學習素歌和音樂的新方法》,公布了他所發明的數字簡譜,稍后又由法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文學家盧梭等加工完善,成為一種完整的記譜法。<br>在中國簡譜的發明者是李叔同。大約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由于簡譜的記法與中國的工尺譜(流行在中國民間的一種文字譜)相當接近,簡譜在中國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就世界范圍而言,中國是把簡譜吸收的最好、最發揚光大的國家。<br><br><div>關于字母簡譜,主要為美英等國所通用。其中如H.C.格洛弗首創,J.柯溫完成的可動唱名法。它以d、r、m、f、s、l、t,7個字母作為基本音符,其中除第7音讀作ti外,其余各音與數字簡譜的讀音一樣。有關半音的記法:遇升高時一律加e,降低時一律加a,高八度在右上角標1,低八度在右下角標1。其時值及節拍則以縱線表示強拍,雙點表示弱拍;橫線表示延長,單點表示數音連結成一拍。<br><br></div><div>簡譜分為數學簡譜和字母簡譜。各個國家都有各自略有不同的簡譜記法,所以在國際上不通用。<br><br>五線譜 (Musical Notation) 是目前世界上通用的記譜法。在5根等距離的平行橫線上,標以不同時值的音符及其他記號來記載音樂的一種方法。<br>五線譜傳入中國,最早見于文字記載的是1713年的《律呂正義》續編,書中記述了五線譜及音階、唱名等。五線譜在中國逐步流傳和使用,則于19世紀中葉以后隨西方傳教士的傳教及新學的興辦而有所推廣。<br><br>國際上五線譜的唱名法有兩種:一種是“固定唱名法”;一種是“首調唱名法”,這兩個唱名法最困擾國內的音樂愛好者。五線譜的發明為世界性的記譜和閱譜制定了統一的標準,尤其在音樂界通行十二平均律之后,唱名的出現使得每個在五線譜上所標出的音符有了固定音高的概念,即按照聲學的依據,使每個唱名有了特定的震動頻率,因此固定唱名法得到世界性的認同,也并無象在中國這樣引起過爭議。<br><br> 首調唱名法可以說基本上是為簡譜而服務的。人們發現一個大調全音階永遠遵循的是兩全一半,三全一半的原則,因此不管調性如何變換,用7個數字(音名)就可以很容易地掌握一般的歌曲;而用固定唱名法要兼顧12個音,模唱效果很別扭也難于掌握固定音高,因此唱出來似乎不富旋律性,其實這是個習慣問題。國外尤其是歐美只使用固定唱名,無論聲樂還是器樂。1840年由一個法國人發明了簡譜并傳入中國之后,事情在中國變得復雜起來。中國歌曲和一些樂曲多以五聲音階構成, 12個音簡化為7個音這就更使簡譜大行其道。不可否認的是,在中國,首調唱名法是適合歌唱的,即使使用五線譜也有現實意義,而固定唱名法對于西洋樂器的演奏和練習更加實際,譜上的音高正好配合樂器上的音高位置,非常省事。<div><br></div><div>固定唱名法是以C調為基礎,不論唱什么調的音,唱名不變,而通過唱調號上所標的升降音達到轉調的目的。這種方法對培養固定音高觀念很有好處,對學習者提高音準辨別能力很有益處。<br>首調唱名法則是以各個調的主音為基礎:主音在哪個音上就把哪個音唱成(1)d。照此類推。這種方法對增強調性觀念有好處。找到主音后,其它音按大調第三至第四級音為半音、第七級至下一個八度的第一級為半音其它均為全音,以及小調第二至第三級音為半音、第五至第六級為半音其它均為全音的規律;能在鍵盤上找到各個大小調的音階。這種方法在手風琴上則更為方便。<br><br></div><div>音樂愛好者應該要同時學會這兩種唱名法,在調性明確時,運用首調唱名法,在臨時升降號多、分不清什么調時可用固定唱名法。識譜能力就能大大提高,演奏能力就能得到加強。<br></div></div><div><br></div><div><br></div><div>升種調號;<br><br>一升G(G調性,一個升號),二升D(D調性,兩個升號),<br>三A(A調性,三個升號)四E(E調性,四個升號)五是B(B調性,五個升號);<br>六個升號升F(#F調性,六個升號);<br>七個升號是升C(#C調性,七個升號)。<br><br>降種調號;<br><br>一降F(F調性,一個降號),兩降B(bB調性,兩個降號)<br>三降E(bE調性,三個降號),四降A(bA調性,四個降號);<br>五降D(bD調性,五個降號)六降G(bG調性,六個降號)<br>七個降號是降C(bC調性,七個降號)。<br></div> 小提琴曲分譜(早期手工抄寫)
主站蜘蛛池模板:
石渠县|
大余县|
同仁县|
历史|
兴仁县|
景泰县|
博罗县|
城口县|
河曲县|
黄梅县|
鹤庆县|
洛浦县|
伽师县|
方山县|
平湖市|
曲阜市|
昆明市|
武陟县|
库尔勒市|
犍为县|
会宁县|
湖北省|
西平县|
普定县|
沂水县|
清丰县|
博乐市|
东辽县|
洛隆县|
伊川县|
宝鸡市|
彰化市|
什邡市|
龙南县|
正定县|
崇信县|
靖西县|
昆山市|
隆子县|
项城市|
长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