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長城百關圖冊第四季大同鎮所轄長城山西鎮所轄長城<br></h3> <h3>鎮邊堡內五堡之鎮邊堡,位于山西陽高。明長城大同鎮重要關堡。據《三云籌俎考》載,該堡原是非官設的民堡。嘉靖十八年(1539)筑城,駐守備并以鎮邊堡名之。萬歷十一年(1583)磚包。城周“三里八十步,高四丈一尺”。明時此堡分守長城“二十一里,邊墩三十座,火路墩六座”。<br><br><br><br><br></h3> <h3>鎮川堡內五堡之鎮川堡,明長城大同鎮重要關堡。於山西大同境內的鎮川口長城南五里。據《三云籌俎考》載,為嘉靖十八年(1539)創筑,萬歷十年(1582)磚包。堡城周“二里五分,高四丈一尺”,設守備,分守長城“二十里,邊墩二十八座,火路墩三座”。由于此堡所轄沿線地勢平衍,無險可借,故易受侵擾。<br><br><br><br><br></h3> <h3>弘賜堡內五堡之弘賜堡,明長城大同鎮重要關堡。宏賜堡,始建于嘉靖十八年(1539),萬歷二年(1574)磚包,原名紅寺兒堡,嘉靖年間建了邊墻五堡后改名為宏賜。宏賜堡周“四里三十二步,高三丈 六尺”。明時在此設守備,分守長城“十九里,邊墩二十六座,火路墩八座。<br><br><br><br></h3> <h3>鎮魯堡內五堡之鎮魯堡,原名鎮虜堡,清朝初把“虜”改“魯”。鎮魯堡是明朝大同總鎮所瞎72軍城堡之一。嘉靖十八年(1539)土筑,萬歷十四年(1586)磚包。堡周2里9分,高4丈。東至弘賜堡20里,北至拒墻堡40里,西至鎮河堡20里,南至大同城40里。<br><br><br><br></h3> <h3>德勝堡得勝堡不是一個孤立的軍事設施,而是由得勝堡、鎮羌堡、四城堡三個城堡和其北面的長城與得勝口關組成的嚴密的防御體系。<br><br><br><br><br></h3> <h3>云岡堡云岡六堡分別為云岡堡、云西堡、云陽堡、牛心堡、黃土堡、紅土堡。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五月,六堡全部竣工,用時大約一年。該六堡處于鎮城、高山、左衛、右衛之間,扼守由塞外通往大同交通要道。此堡為明代屯兵之所,有“懷遠”、“迎曦”二門,其位置在云岡石窟西部前(原有下堡;后由于御敵需要于萬歷年間上移,即為上堡,上、下堡相連,在當時形成了一種封閉式的防守體系。<br><br><br><br><br></h3> <h3>牛心堡牛心堡為大同云崗六堡之一。明嘉靖三十七年即公元1558年筑堡。牛心堡前的牛心山孤峰突起,山勢險峻,是西口古道的極沖之地。山頂有文昌閣玉皇廟。<br><br><br><br><br></h3> <h3>摩天嶺長城摩天嶺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左云縣北部,平均海拔1000米以上,摩天嶺是陰山余脈五路山的最高峰,海拔2200米。37公里的明長城像一條巨龍盤踞其上,跌宕起伏,雄險壯觀;東漢長城遺跡尚存,橫亙莽原。<br>摩天嶺長城烽臺林立,長城、教堂交相輝映,軍旅、商貿、民俗和宗教四種文化在這里相互融合;農耕文明、草原文明、西方文明、中華文明在這里交匯碰撞。<br><br><br><br><br></h3> <h3>塞外五堡;鎮羌堡、拒墻堡、拒門堡、助馬堡、保安堡<br>鎮羌堡鎮羌堡位于山西大同綜合分析《三云籌俎考》、《宣大山西三鎮圖說》兩書對外五堡的記載,并整體考察各堡修筑時間和軍事地理位置,認為外五堡就是鎮羌堡、拒墻堡、拒門堡、助馬堡、保安堡。<br><br><br></h3> <h3>拒墻堡明時拒墻堡口屬大同鎮分巡冀北道所轄北東路。駐守備。拒墻堡原稱作“拒羌堡”,為“鎮羌四堡”之一。拒墻堡緊倚城墻,周圍地勢平緩,并無險要可扼。據《宣大山西三鎮圖說》記載,“本堡挺出三邊之外,沖要不下鎮羌,而孤危寡援尤過之。嘉靖間虜數由此突犯至鶯架山。<br><br><br><br></h3> <h3>拒門堡據《三云籌俎考》載: 堡為嘉靖二十四年土筑,萬歷元年磚包。堡城“周二里七分,高三丈七尺,內駐守備。分守長城十五里,邊墩二十三座,火路墩七座”。<br><br><br></h3> <h3>助馬堡據《三云籌俎考》載:助馬堡為嘉靖二十四年土筑,萬歷元年磚包。堡城周二里四分,高三丈八尺,內駐參將守御,分守長城二十里三分,邊墩二十五座。今堡城南墻、東墻有多處殘圮,北墻高大堅固,保存較好。<br><br><br><br></h3> <h3>破魯堡(在新榮區)寧靜寺壁畫據《三云籌俎考》載,建于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萬 歷元年(1573)磚包。堡城“周二里,高三丈三尺”。破魯堡城北墻、西墻今尚殘存,南墻,東墻破壞極為嚴重。破魯堡:嘉靖二十二年(1543)土筑,萬歷元年(1573)磚包。堡周2里2分,高3丈5尺。東至鎮河20里,北至助馬20里,西至滅魯20里,南至高山城35里。內駐操守、坐堡、把總各1員,軍660名,馬騾217匹頭。破魯無邊,火路墩5座。<br><br><br><br><br></h3> <h3>滅魯堡滅魯堡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左云縣管家堡鄉。明長城大同鎮關堡。據《三云籌俎考》載,建于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萬歷元年(1573)磚包。堡周二里四分,高三丈八尺。滅魯堡口明稱“滅虜堡”,清朝時改稱“管家堡”,是“外五堡”之一,東至破魯堡20里、北至邊墻7里、西至威魯堡20里、南至高山城32里。滅魯堡口屬大同鎮左衛道所轄北西路。駐守備、座堡各1員,把總2員,官軍964名,馬騾306匹頭。<br><br><br><br></h3> <h3> 威魯堡威魯堡位于縣城東北20公里處,北距明長城一公里,始建于明嘉靖年間(1543年),堡墻包磚完成于萬歷年間(1573年),堡墻高三丈八尺(12.7米),周長二里二分(1320米),開東門一處,接東堡墻又建土關一座。關墻三面210丈(700米),開東關門一處威魯堡距長城一華里,明長城在此另設月華池、威虜口關城形成互相依托的三個重要軍事據點<br><br><br><br></h3> <h3> 寧魯堡(鎮寧堡)《三云籌俎考》載,為嘉靖二十二年(1543)土筑,萬歷元年(1573)磚包,堡城“周二里七分,高三丈七尺”。嘉靖年間,蒙古貴州曾率兵由此入犯。寧魯堡只向南開有一門。今東、西、北三面將城墻掘成豁口通行。城墻包磚雖早被拆光,但整體堡城尚存。<br><br><br><br></h3> <h3>滅胡堡滅胡九堡,即滅胡堡、敗胡堡、阻胡堡、破胡堡、殺胡堡、殘胡堡、威胡堡、拒胡堡、迎恩堡(均在右玉縣,后來胡字均改為虎字)有如外五堡之鎮虜五堡的“虜”都改為魯一樣。說明長城不僅是軍事防御,還要與外族和睦相處,實行貿易往來,發展和建設邊塞。<br><br><br><br></h3> <h3>敗胡堡據《三云籌俎考》載,堡于嘉靖二十三年(1544)土筑,隆慶六年(1572)磚包。堡城“周一里零一百八十步,高三丈六尺。分守長城八里三分,邊墩十五座,火路墩四座”。此堡地當極沖,防守極難。<br><br><br><br></h3> <h3>殺虎堡殺虎口旁有一座殺胡堡,修筑于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萬歷二年(1575年)磚包。《三云籌俎考》記載殺胡堡:“本堡當西北之極邊,邊外下水柏木海子,虜酋鐵木兒忽部落住牧,最稱強悍,且兔毛河直通塞外,川流平衍,墻難修筑,虜易長驅。昔年大舉,多從此人,蓋要害處也。款后虜做雖息,然地當孔道,境上夷使往來,市場應酬煩劇,防閑撫處極費調停。市樓設在暗門,而水口在西,空曠可慮,議于河東添設敵臺、敵樓,與市樓并峙以成犄角,亦足固沖堡之藩籬也<br><br><br><br></h3> <h3>威胡堡明長城大同鎮關堡。位于山西省平魯縣境內,長城內約1.5公里。據《三云籌俎考》載,此堡為嘉靖二十三年(1544)土筑。稱威胡堡,萬歷九年(1581)磚包,后忙改今名。堡城“周一里五分,高四丈,設守備,分守長城十三里七分,邊墩十座,火路墩十座<br><br><br><br></h3> <h3>平型關平型關是內長城的一個關口,位于山西省靈丘縣同繁峙縣的分界線的平型嶺上。明朝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修筑內長城時經過平型嶺,并在關嶺上修建關樓。平型關城虎踞于平型嶺南麓(現在叫繁峙縣橫澗鄉平型關村),呈正方型,周圍九百余丈,南北東各置一門,門額鐫刻“平型嶺”三個大字(門額現收藏于關堡遺址),真可謂峻嶺雄關<br><br><br><br></h3> <h3>亂嶺關亂嶺關為內長城關隘。地處山西省渾源縣城關鎮東北17公里,石人山西北麓。屬沙圪坨鎮。古為縣東交通要隘,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置亂嶺關巡檢司。因山峰交錯,故名。<br><br><br><br></h3> <h3>茹越口茹越口為雁門十八隘口之一,是穿越恒山南北,溝通忻州盆地和大同盆地的交通要道之一。其北面為應縣,南通繁峙。峪口左側山高1436米,右側山高1317米。主峪從茹越口到果坪村,長約10公里,直達海拔2111米的鐵甲嶺。《郡志》載:“五代唐末(905年)修茹越口,開左右道路。”<br><br><br><br></h3> <h3>北樓口(碑樓)山西鎮—雁平道—北樓路。北樓路管轄二百五十余里的長城和三個關城:北樓口城、小石口城、平刑關城。另外還管轄八個堡城。 北樓路設參將一員,駐扎北樓口城。小石口城、平刑關城各設守備一員。據《讀史方輿紀要》載:“堡城正德九年(1514)筑,嘉靖二十三年、(1544)萬歷五年(1577)增修,周四里有奇,所轄邊二百五十三里。”北樓口堡,四面各開一門,今四門皆殘存。城堡破壞嚴重,磚包墻僅西北角部分殘存。從殘存的夯土殘墻尚可辨出原堡規模”。<br><br><br><br></h3> <h3>百草口白草口關是雁門關龐大的軍事體系中的關口之一。雁門關由兩關四口組成,東陘關、西陘關互為倚角,又有南口、白草口、廣武口、太和嶺口這四口相聲援,可說固若金湯,天下無雙。<br><br><br></h3> <h3>雁門關雁門關,位于中國山西省忻州市代縣縣城以北約20公里處的雁門山中,是長城上的重要關隘,以“險”著稱,被譽為“中華第一關”,有“天下九塞,雁門為首”之說。與寧武關、偏關合稱為“外三關”。<br><br><br><br></h3> <h3>新舊廣武城廣武堡城有新、舊兩座,新城緊傍長城而筑,舊城在新城西,居長城之外。舊廣武城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山陰縣城南40公里的張家莊鄉舊廣武村,城墻根為石砌,上為磚砌,底寬5丈,高3丈8尺,整個古城分東、西、南三門,古城內街道建筑布局基本保留原制,是研究遼金以及明代城池的重要實物資料。舊廣武城也是中國現存遼代古城中最完整的一座,這里曾經是遼宋各代的前沿陣地,保存了大量古代戰場的文化信息。新廣武城,位于山西省山陰縣境內,建于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重建于明萬歷三年,是當時的軍事城堡。<br><br><br></h3> <h3>寧武關寧武關是一個北方關隘,外三關之一,地處晉北樓煩(古部落名)故地。戰國時,趙武靈王曾在此置樓煩關,以防匈奴。秦漢為樓煩縣地,置有樓煩關,今縣南的寧化村,即為樓煩關南口,縣北的陽方口,即為樓煩關北口。<br><br></h3> <h3>陽方口陽方口是明長城山西關隘。位于山西省寧武縣北約13公里.陽方鎮重要口舊為九牛口。長城過恢河地段,原建有九孔石橋一座,與兩側長城銜接,每個橋孔內又有一鐵牛鎮守。后鐵牛被水沖走,橋亦坍塌,更今名。陽方口堡城,東靠長方山,西傍恢河,為明嘉靖十八年(1539)巡撫陳講所筑,萬歷四年(1576)增修。堡城周1公里左右。有“山西鎮中路第一沖口”之稱。中論述陽方口堡戰略地位時說:“大同有事,以重兵駐此,東可以衛雁門,西可以援偏關,北可以應云朔,蓋地利得也。”<br><br><br><br></h3> <h3>利民堡利民堡為明成化十七年(1481)所筑。嘉靖十八年(1539)設守備,今城堡夯土墻殘存,城東磚券拱門完整,門額上嵌有一匾,陰刻橫書“利民塞”。城堡附近長城黃土夯筑墻體尚存,包砌磚石皆無。<br><br><br><br></h3> <h3>老營堡老營,地處關河河谷,建于明正德年間,擴建于萬歷年間。初置參將,后設游擊,立守御千戶所,總兵管轄官兵3000多人。城堡依山而建,有3座城門。老營堡周圍群山環抱,從戰略位置來看,老營堡北控平魯,西銜偏關,東接寧武,軍事地位十分重要。從高大的夯土墻尚可看出城堡原來的規模。老營堡各門皆存門額石匾兩塊。如“老營城”,并署有“萬歷六年”,“晉北鎖鑰”,“威望關河”,兩匾皆署“萬歷八年”。南門“南控雁寧”四字,署“萬歷八年”;外門額石匾陰刻楷書“保障”二宇,署“隆慶五年”。<br><br></h3> <h3>丫角山丫角山是大同鎮與山西鎮交界,為長城的重要交匯點,其中邊墩一座,火路墩七座,為山西鎮與大同鎮共守。三道長城形似鷹爪形。一道是將軍會堡西至丫角山的十里邊墻;一道向西沿清水河縣、偏關縣界抵黃河老牛灣;一道向南進入偏關縣境內,由老營而去外三關。丫角山山險坡陡,出塞卻為平緩之地,這里始終是明朝北部邊防的重要隘口。嘉靖十五年(1536)十月,俺答率部從丫角山攻入內地。四十四年(1556)秋,又由此攻入直襲老營城。因此,在丫角山上下明朝層層設防,構筑邊墻七重之多。</h3> <h3>明長城從山海關一路向西奔來,在北京懷柔箭扣長城的“北京結”分岔,一路向西北為外長城,一路向西南為內長城,它們分別蜿蜒上千里,在內蒙古和山西交界的柏楊嶺又匯合到了一起,因此柏楊嶺又稱“山西結”。</h3> <h3>九窯十八洞敵樓護城樓是河曲縣城一座保存完好明代長城敵樓,位于城北古河保營北墻外的黃河邊,距河岸與城墻均不足百米。周圍居民較多,綠樹成蔭,四季游人不絕,于是人們便把這周邊整塊地方統稱護城樓。護城樓始建于明萬歷三年(1575)。明萬歷年間(1573—1620)初期,在張居正支持下,戚繼光建議“北固長城”,明政府下令在長城上加修方形峰火臺,古護城樓就是其中之一。<br><br><br><br></h3> <h3>偏頭關明代長城設九邊重鎮防守,其中太原鎮又稱山西鎮駐防偏頭關,管轄的長城西起保德,東達黃榆嶺(今山西和順縣),全長800公里。其中在偏關境內分大邊、二邊、三邊、四邊、黃河邊,內邊計六條長城,再加北魏長城、北齊長城,總長500公里。</h3> <h3>老牛灣據《山西通志》載:老牛灣堡北至長城o.5公里,“明成化三年(1467)總兵王璽筑墻,崇禎九年(1636)兵備盧友竹建堡。堡周一百二十丈,高三丈五尺。”老牛灣堡東接滑石堡,西臨黃河岸,首當西北之沖。今堡城尚存。因內蒙古境內有一個老牛灣,所以當地都稱偏關老牛灣堡為樓疙瘩以示區別。老牛灣堡地勢較高,北側懸崖十分陡峭,易守難攻。堡北今存一磚砌敵樓,樓南有一門,門額上有匾,陰刻楷書“老牛灣墩”四個大字,并有題頭和署款等小字,只可辨出“萬歷歲丁丑夏”。<br><br><br><br></h3> <h3>(待續)長城百關圖冊第五季固原鎮所轄長城(延綏、寧夏、甘肅)<br><br></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胶州市|
浠水县|
金平|
常熟市|
宾阳县|
西平县|
陆川县|
安徽省|
梅州市|
正镶白旗|
哈密市|
林州市|
镇远县|
铁岭县|
错那县|
沭阳县|
长子县|
彰武县|
始兴县|
永善县|
铁力市|
百色市|
南漳县|
扎赉特旗|
静安区|
长泰县|
开阳县|
原阳县|
沈阳市|
沾益县|
潢川县|
蚌埠市|
汕头市|
闽清县|
乐亭县|
板桥市|
罗山县|
金乡县|
漠河县|
三台县|
芦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