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日月如梭,歲月如歌。當我們跨進2021年門檻的時候,無錫這座始建于西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的城市,將迎來2222歲的生日。</p><p class="ql-block"> 自漢初至今,無錫的建縣、建城史將翻至2222年的篇章。而且,2222年間,城址始終未變。2222,數字吉祥,有趣也好記。建城2222年,值得紀念!</p> <p class="ql-block"> 早在6000多年前,無錫的先民已經在這塊江南水鄉之地,擇高而居,繁衍生息;秦漢之后,無錫“因水筑城”,從一個小村落,逐漸發展成明清時期的江南中心城市和近代中國民族工商業的發祥地。</p> <p class="ql-block"> 無錫別稱錫山,相傳古時錫山曾經產錫,唐代茶圣陸羽在《惠山寺記》中記了一塊石碑,碑云:“有錫兵,天下爭;無錫寧,天下清”。于是有諺語相傳:“無錫錫山山無錫”,后人便誤以為無錫因山而名。其實,早于陸羽一千年的戰國黃歇(春申君),便有 “立無錫塘,治無錫湖”的記載。漢初建縣,只是以湖名作縣名稱,名無錫縣。</p><p class="ql-block"> 在漢之前,現今無錫地域內也曾筑過三座城,只是與現今的無錫城并無傳承關系:一是3000多年前泰伯奔吳梅里“壘土為城”,二是春秋時的闔閭城,三是范蠡城(又稱斗城)和黃歇城(簡稱黃城)。</p> <p class="ql-block"> 【泰伯城】商末武乙時(前1147-前1113),泰伯、仲雍奔向江南,建“勾吳”都城于梅里。城周三里200步,外郭300余里,首開無錫建城的歷史。</p> <p class="ql-block"> 【闔閭城】春秋末周敬王六年(前514),吳王闔閭和伍子胥伐楚還師,在古太湖畔建大小方城兩座,名“闔閭城”,占地100萬平方米,位于今無錫與常州交界處。</p><p class="ql-block"> 【范蠡城與黃城】春秋末,越國大夫范蠡在“龍尾陵道”即今惠山西簏、舜柯山之北建范蠡城,俗稱“斗城”,為屯兵場所。戰國末,楚考烈王十五年(前248),楚相春申君黃歇徙封江東,于斗城附近建“黃城”。</p> <p class="ql-block"> 無錫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即始于商朝末年。公元前11世紀末,公亶父長子泰伯為讓位于三弟季歷,偕二弟仲雍,東奔江南,定居梅里(今無錫梅村),筑城立國,自號“勾吳”。今無錫有泰伯墓、泰伯廟紀念。</p><p class="ql-block"> 商末,周滅商,因泰伯無子,周武王追封仲雍的五世孫周章為吳君,建吳國。吳王遷都蘇州,吳國歷經740年,為中國古代歷史上最長的諸侯國家。</p> <p class="ql-block"> 此后,越國滅亡吳國,無錫屬越國;楚國滅越,無錫屬楚國。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秦滅楚,無錫屬會稽郡,秦始皇派王翦駐守無錫。直到漢高祖五年(前202年),始置無錫縣,仍屬會稽郡。王莽新始建國元年(9年)改名有錫縣。東漢建武元年(25年)復名無錫縣。</p><p class="ql-block"> 唐代,無錫屬江南道之江南東道。宋代,無錫屬于兩浙路常州。南宋時兩浙路分為東西,無錫隸屬于兩浙西路常州。元元貞元年(1295),升無錫為州,屬江浙行中書省常州路。</p> <p> 明洪武元年(1368),降州為縣,屬中書省常州府。清雍正二年(1724),分無錫為無錫、金匱兩縣,同城而治,均屬常州府。</p><p> 民國元年(1912),錫、金兩縣合并復稱無錫縣,屬蘇常道。民國十六年(1927),廢蘇常道,無錫縣直屬江蘇省。</p><p> 1949年4月23日,無錫解放,分無錫為無錫市、無錫縣,市、縣同城,無錫市屬蘇南行署。</p> <p class="ql-block"> 三千年歷史翻過,無錫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值得說道。這座濱江臨湖的山水城市,北依華夏第一江長江,南傍中國第三湖太湖,還有全球最長運河京杭大運河“抱城”又穿城而過。對此三者,有詩贊曰——</p><p class="ql-block"> 泱泱中華,悠悠古邦;地大物博,源遠流長。千載運河,舉世無雙;南馳吳越,北走燕鄉。</p><p class="ql-block"> 浩浩長江,萬古流芳。出山入海,日月同光。賦以詠之,慨當以慷。</p><p class="ql-block"> 偉哉太湖,以云為岸,以天作疆。處吳越胸間,匯百川煙水;踞三吳腹地,收萬象風光。</p> <p class="ql-block"> 無錫地處長江三角洲,為上海大都市圈重要的組成部分,此為中國最具發展潛力和國際競爭力的城市群。無錫處于蘇錫常都市圈和滬寧城鎮聚合軸的中心位置,是京滬高速公路和滬寧高速公路的交匯點,也是京滬鐵路、京滬高速鐵路與新長鐵路的交匯處。</p> <p class="ql-block"> 【運河穿城】從3000多年前的泰伯開鑿伯瀆港開始,無錫城的發展便與運河結下了不解之緣,吳國在無錫地區開挖邗溝,晉代開挖錫澄運河,隋朝連通京杭大運河。運河從無錫城中穿過,周邊航道四通八達,成為江南地區的交通樞紐,成為運河上的米碼頭、布碼頭和著名的經濟和商業中心。</p> <p class="ql-block"> 【交通先行】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夏,滬寧鐵路上海-無錫段率先竣工通車,上海無錫連為一體;光緒三十一年(1905)上海公茂輪船局開辟上海-蘇州-無錫航線,上海招商局開辟上海-蘇州-無錫-鎮江客運班輪,后又開辟無錫-溧陽航線。</p> <p class="ql-block"> 錫滬兩地相通,促使當年只有40萬人左右的無錫城,竟有近10萬赴上海謀生;兩地的融合,更激起無錫的民族實業家群體噴涌而出,上海灘有“無錫人掌工商業,寧波人掌金融業”說法。這些實業家其足跡所到,遍及各地,其人數之多、實力之強、成就之大、影響之廣,在全國是罕見的。</p> <p> 從1895年到抗日戰爭爆發前的1936年,在短短的31年時間里,無錫成為蘇南近代工業的中心城市,是與上海、天津、武漢、廣州、青島齊名的中國六大工業都市,且為其中惟一以民族工商業立市的城市。無錫的工業產值與武漢并列全國第三,產業工人總數僅次于上海,形成了“小無錫、大上海”的工業格局。</p> <p> 無錫市圖書館歷史文獻中心主任王進雄從文化融合的歷史角度,分析今日無錫文化、經濟的繁榮,得益于四個重要節點的文化融合——</p><p> 其一,泰伯奔吳。泰伯、仲雍從北方帶來了大量先進的農耕文明成果,與古無錫原住民筑城建國,形成了無錫歷史上第一次文化融合,古無錫也成為吳文化重要的發源地,這次融合促成了春秋五霸之一吳國的誕生。</p><p> 其二,永嘉之亂。西晉懷帝永嘉年間,匈奴攻破晉都,西晉滅亡。晉朝統治集團南遷建立東晉,大量中原貴族、士大夫進入南方。無錫與整個江南地區也因此第二次與中原文化的大融合。</p><p> 其三,北宋南遷。北宋晚期,金國日益強大,最終迫使宋朝南遷。中國歷史上出現第三次南北文化融合,無錫地區也因此快速發展。此次交流的結果,宋寧宗十六年(1223)癸未科,蔣重珍成為無錫歷史上的第一個狀元。此后元、明、清三朝,無錫地區出現多個狀元和大批的進士、舉人。</p><p> 無錫因為三次南北文化交流而受益良多。元代,無錫升格為州,京杭大運河全線貫通,無錫的人文環境和大運河穿城而過的獨特地理優勢,讓元代官府確定在無錫建億豐倉,無錫成為四鄰地區糧食儲藏和漕運中心,終于逐漸發展成為糧食和布匹的交易中心。持續的商業活動加速了無錫與各地的交流,無錫地方的商業文化日臻成熟,為以后快速接受西方資本主義思想而促進經濟發展,奠定了基礎。</p> <p> 第四,1840年鴉片戰爭,西方用堅船利炮打開了古老東方的大門,中華文化被迫與西方文化融合。上海開埠后,無錫受西方文化的影響日深,東西文化在無錫劇烈碰撞。獨特的具有商業文化特質的無錫文化,快速地與西方資本主義文化交融,使無錫地區在清末之后出現了人才爆發式增長的現象,各行各業都出現了大量的人才,在近現代中國影響巨大。無錫縣也在近現代中國社會中聲名鵲起,被譽為“小上海”。而“大上海”的身后,是一大批無錫籍的“煤鐵大王”“紡紗大王”“面粉大王”“電氣大王”……還有中國首富的榮氏家族!</p> <p> 作為錫商的杰出代表,榮氏家族以無錫為本源地,在上海、武漢、重慶、蕪湖等地建有分廠,從1900年到1949年半個世紀中,榮氏家族在開辦了振新紗廠后,又陸續在上海創辦了福新面粉廠,振新、申新紗廠等企業。至1932年,榮氏兄弟已擁有面粉廠12家,紗廠9家,成為當時國內資本最大的實業家之一。1936年,無錫僅薛家的永泰絲廠出口生絲就多達2.5萬包,占當時上海出口總數的50%。無錫絲業居全國第一,成為名副其實的“絲都”。有人對民國時期上海實業家做過統計,名錄里的近800位實業家,竟有137位是無錫人。</p> <p> 解放后升格為無錫市,與蘇州、常州并駕齊驅,合稱為蘇錫常。1978年改革開放是中華文化首次主動融入世界,無錫鄉鎮企業異軍突起,“蘇南模式”光彩耀眼……無錫把握了發展的每個重要契機,在不同的文化的碰撞中,獲得長足的發展進步。</p> <p class="ql-block"> 蘇南碩放國際空港目前已開通航線近80條,年吞吐旅客660萬人次。至2021年末,無錫第四條地鐵開通。2017年無錫進入全國14個萬億GDP城市行列。</p> <p> 湖風起,江潮涌。無錫作為長三角的幾何中心,如何在長三角一體化上升為國家戰略的契機下,再次乘風而起、搏浪前行?是這座城市未來五年的新答卷!</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乐县|
秦安县|
台山市|
年辖:市辖区|
永城市|
犍为县|
肇东市|
达孜县|
西安市|
泽普县|
平湖市|
澄迈县|
临海市|
旺苍县|
彭水|
安丘市|
天峻县|
鄂伦春自治旗|
宜兴市|
全州县|
泸水县|
棋牌|
巢湖市|
高州市|
兴宁市|
永州市|
白河县|
疏勒县|
库尔勒市|
本溪市|
淮北市|
广东省|
儋州市|
永兴县|
红安县|
桐庐县|
松溪县|
洪洞县|
徐水县|
正镶白旗|
佳木斯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