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康有為《謝恩折》局部</p> <p class="ql-block"> 中央電視臺CCTV2《尋寶·走進南寧》欄目組,2009年4月27日來到綠城。</p><p class="ql-block"> 沁竹齋珍藏的康有為行書長卷《謝恩折》從“海選”產生的50件藏品中,經專家再鑒定以及藏友“PK”和現場交流,入圍南寧市十二件候選藏品。在書畫組的候選藏品中,康有為《謝恩折》書法長卷與吳昌碩的《花卉》和湯貽芬的《山水》國畫進入“斗寶”環節,最終康有為《謝恩折》書法長卷以“稀世墨寶”藏品闖入《尋寶·走進南寧》最后四選一“巔峰對決”。</p> <p class="ql-block"> 2009年4月27日,參加中央電視臺CCTV2《尋寶·走進南寧》欄目組錄制節目。</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中央電視臺CCTV2《尋寶·走進南寧》大型活動被評為“南寧十二大民間寶物”證書。</span></p> <p class="ql-block"> 康有為(1858年3月19日--1927年3月31日),原名祖詒,字廣廈,號長素、更生,別署西樵山人、天游化人等,廣東南海人,世稱“康南海”、“南海先生”。清光緒年間進士,官授工部主事。出身于仕宦家庭,近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社會改革家、書法家和學者,信奉孔子儒家學說,并致力于將儒家學說改造為可以適應現代社會的國教,曾擔任孔教會會長。著述有《新學偽經考》、《孔子改制考》、《大同書》、《戊戌奏稿》、《歐洲十一國游記》和《廣藝舟雙楫》等。</p><p class="ql-block"> 康有為是我國歷史上資產階級改良主義的代表人物。曾先后于1894年和1897年兩次來廣西桂林講學,在桂林疊彩山風洞石壁上和七星公園的“桂海碑林”里龍隱巖龍隱洞都有其講學時留下來的碑刻。因為“戊戌變法”的關鍵人物, 暴得大名。這場發生于1898年夏秋之交前后不過百天,被概括為百日維新的政治變革,史稱康梁變法。 他在政治變革失敗后,光緒皇帝被軟禁,康有為之弟康廣仁被殺,康有為被逼逃往日本等31個國家,流亡16年。</p> <p class="ql-block"> 2008年8月22日,故宮博物院單國強老師為康有為《謝恩折》出具文物鑒定證書。</p> <p class="ql-block"> 康有為《謝恩折》書法長卷(420x20cm)1161字,內容敘述康有為幫助光緒皇帝變法,在“順四萬萬之人心”的“百日維新”失敗后,受西太后慈禧誣諂其企圖“進毒丸”謀害皇帝而被全國通緝,遭“暗探秘密跟蹤”,在香港“鄰舍開地道炸”,“暗殺五、六次”、獲“英吏雙艦救之”,逃往國外,輾轉于世界各地;在“新加坡、橫濱、印度、俄羅斯,遠避美歐,飄泊西洋,三周大地。經歷31國,60萬里,四處避難,歷盡艱險,在外16年……”的流亡生涯。</p><p class="ql-block"> 據考,此奏折是康有為在青島人生的最后階段,70歲之際欲祈奏中國最后一個皇帝溥儀(該奏折系康有為書寫完成后,還來不及稟呈上溥儀皇帝時,即于當年3月31日暴虐。該手卷另一件在康有為六女兒康同復手中)。晚年的康有為仍堅持保皇主張,稱“無論如何不能忘記今上的”,并表示自己奉“密詔”而不便和革命黨人往來,拒絕與革命派合作。(該《謝恩折》在民國曾由珂羅版印刷發行,原稿在康有為六女兒康同復手中。印數不詳,存世不多。2007年10月27日上海博古齋拍賣有限公司以古籍善本類拍賣預展過一本,估價2000—3000元,成交價5000元。)在堅持儒家傳統和帝制的前提下,康有為仍然倡導變革,對研究康有為晚年的政治思想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p> <p class="ql-block"> 清末民初之際,有著濃郁哲學氣質與強權欲望的康有為,在書法上也要主導“話語大權”。提倡“尊碑卑唐”、“尊碑抑帖”主張,倡導從碑刻中汲取營養、求意趣,并潛心研究,致力于《石門頌》和《泰山經石峪金剛經》云峰山諸石刻中。他涵泳沉潛,革新改良,在其振聾發聵影響下,尊碑思想將晚清碑學又一次推向高潮,撼動了幾千年來帖學一統天下的格局,逐步形成了近現代書壇碑派書法創作的主流形態,并在書法史上牢牢地占據了它應有的地位。在書學上崇尚其“變”的他,認為:“蓋天下世變既成,人心趨變,以變為主,則變者必勝,不變者必敗。而書亦一端也。”康有為不僅是位維新派政治家、思想家,還是繼阮元、包世臣后,再度極力標舉碑學,將魏碑、北碑推到至高無上的位置,對現代書法史影響很大的書法家和書法理論家,這一角色可以比肩他作為近代思想家的分量,令其文風和書風相得益彰,從而也為他贏得書壇領袖的地位。從康有為《謝恩折》書法長卷中,讓我們窺見一斑地領略了康有為追求“疏可走馬,密不透風”的韻致,將碑體的圓筆、體勢大力揉進其書法中。內緊外松,開張峻拔,用筆遲送澀進,時而放筆直取、一任霸悍,時而戛然而止、骨氣內藏。其點畫如大刀長戟,筆勢開張,落墨于紙,筋豐力滿,痛快淋漓……他的這份聲威,一見奪目,再見驚心,非常“動人”。一如他的主張,一如他的思想,一如南海先生的氣質,讓人過目難忘。</p> <p class="ql-block"> 欣賞康有為書法,其變化多姿、不拘一格,讓人眼花繚亂。</p><p class="ql-block"> 在康有為的《謝恩折》中,我們不得不提到書圣王羲之《蘭亭序》中出現的21個“之”字,這些“之”字在行文中字形妍美,因勢生發,寫法各自獨領風騷,無一雷同,都用了不同的書法書寫而成。而康有為的《謝恩折》一共出現42個“之”字。康有為對這些重復字的處理,各自不同,各逞美態,與<span style="font-size: 18px;">王羲之《蘭亭序》中的“之”字</span>有異曲同工之妙,字字迥異,手法高超,令人欽佩。整幅書法章法有度,一氣呵成。在枯潤、疏密、顯晦、清濁的變動與游移中,飽含著緊張、膨脹與掙扎的藝術魅力。書寫上以平長弧線為基調,體闊勢寬,平正端莊,逆筆藏鋒,迅起急收,骨氣內藏,下部疏散,長撇大捺,點畫峻厚,筆法跳越,結體疏密得宜,字風渾厚雄放,具有縱橫奇宕之氣,恣肆奇逸的藝術風格,極力地寫出了自己的面貌,創造出獨特的魏碑行楷——康南海體。</p><p class="ql-block"> 康有為的書論,亦同其政論,立論時有險絕,尤其對唐人書跡的褒貶,不乏偏頗,但終能在效果上讓人信服。</p><p class="ql-block"> 康有為寫的“康體”,尤以晚年最為成熟,將清代碑學又一次推向高潮。他學識廣博,閱歷豐富,胸襟開闊為他人所未有,成就了一代書法大家獨有的素養。特別是晚年所書,漸入化境,縱橫開闔,大氣磅礴,渾厚雄健,瀟灑奔放,饒有古意。后學總結用三個字概括“康體”的主要特點:“重”、“拙”、“奇”。所謂“重”,指的是渾厚、凝煉,有金石之感;所謂“拙”,指的是古撲、率真,有生澀之感;所謂“奇”,指的是奇險俊逸、舒朗,有高遠之感。他書寫的“康體”,筆下波瀾,妙入毫端,瀟灑奔放,其腕下功夫之深,足以令世人折服。</p><p class="ql-block"> 康有為是清代社會未期,由知識階層脫穎而出的改革家。他厭惡舊營壘,渴望用西方的資產階級政治體制對傳統封建制度進行改造。如今一個世紀過去了,在考證康有為的奏摺和評論他的政治思想時,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同樣,作為一代書法大家,他的書法作品的藝術價值和歷史作用正逐漸地為愈來愈多的人所認識,他的歷史地位和現實意義為一代又一代人所首肯和重視,對后世書壇的演變起到了積極作用。</p> <p class="ql-block"> 附:民國珂羅版局部。</p> <p class="ql-block">附釋文:</p><p class="ql-block"> 追述戊戌變法經過并向溥儀謝恩折</p><p class="ql-block"> (一九二七年二月十五日)</p> <p class="ql-block"> 釋文:</p><p class="ql-block"> 奏為敬謝天恩,以臣行年七十,特賜臣壽,恭折仰祈圣鑒事:</p><p class="ql-block"> 竊以今年二月初五日為臣七十歲覽揆之辰,二月四日徐良由津抵滬,赍到皇上御筆“岳峙淵清”四字匾額一幅,玉如意一柄,賜臣為壽。臣喜舞忭蹈,當即恭設香案,望北叩謝天恩。祇領訖,徐良并述圣旨謂:自京隻身出津,無多長物可賜。欲撰聯,只得出聯,匆匆未成對語。伏聽感極,以喜以傷。</p><p class="ql-block"> 伏念臣海濱鄙人,文質無底,雖十三世之為士,而門非華腴;既四十歲以無聞,徒竽濫科第。先帝憂國阽危,疇咨俊乂,擢臣于側陋冗散之中,諮臣以變法自強之業,諭臣專折奏事,由是感激,竭盡愚忠。先帝掃二千年之積弊,政厲雷霆;順四萬萬之人心,令如流水。書朝上而電夕下,國雖舊而命維新。百日變政,萬匯昭蘇,舉國更始以改觀,外人動色而悚聽。乃為那拉后所廢除,遂幽先帝而興獄,既誅六士而戮及臣弟,更掘先墓而逮捕臣孥。大索京師,則閉城門而斷鐵道;嚴搜津滬,則發緹騎而停舟車。既布太上訓政之詔,謂圍頤和園以危后體:更師明季紅丸之案,誣進毒丸已弒圣躬。臣捧詔驚號,絕心蹈海。英吏謂圣躬猶在,救臣偷生,然圖臣之形遍于中外,捕臣之電散于全國,網羅遮布,羽翼難飛。若非衣帶之密詔促行,飛鷹之兵艦煤絕,臣久已上巴黎斷頭之臺,灑東市朝衣之血,閱今卅載,墓木拱矣,豈有余生以上拜圣恩哉。逮英吏以雙艦救臣,乃得出亡而奔外。然購臣之頭,懸賞至五十萬;刺臣之事,暗殺至五六舉;或賄通護卒,冒深夜以登樓;或賃居鄰舍,開地道以行炸,此則在香港也。或托于知交之舊故,而密來挾刃;或遲于已行之不遇,而刖及車夫,此則在星架坡也。若暫過而夜焚所居,殃及清議報館,此則在橫濱也。</p><p class="ql-block"> 凡茲十死之至危,自維全生之無術,遂自印度遠避美、歐,流離絕國之風波,飄泊西洋之天地,梯山航海,行遍四洲,追日逐月,三周大地,歷經三十一國,行道六十萬里,出亡在外,十有六年。每當向若望洋,睨驚濤之拍拍;殘星落月,望北斗以依依。聽胡笳之悲鳴,思漢月以日遠,蘇武之節旄嚙之垂盡,班超之玉門生還無期。上哀圣主瀛臺之幽囚,下痛親友柴市之慘戮,內悲老母倚閭之不見,外憂生民亂世之多艱,未嘗不肝隨肺裂,心逐魂飛。賦遠游而悲秋,誦大招而不返。中擬俄羅斯之漫游,幸得陸征祥之密告,謂俄允后約,來則執歸,行李戒涂,遄行遂止,不則,宋仲幾執歸周室,樊於期頭入秦廷矣。乃蒙天佑,竟得生還,然已鼎湖龍去,弓劍難攀;周室鼎移,玉步頓改;望帝之杜鵑血盡,華表之遼鶴空歸。雖載洵曾舉臣總揆,然大盜謀移國而未行;華僑多從臣保皇,縱會員有億兆其何補。于是袁賊篡位;洪憲竊號,臣憤思討賊,義不帝秦,謂非亡新,不能復漢。乃密激志士,大聯群師,蔡鍔出臣門下,陸榮廷為臣知故;西南諸將鼓其仗義興師;東南七省勸其嚴守中立。王莽遂殪,侯景無成。然雖盡瘁連年,嘗復明辟,人事多阻,天變日深。近乃至黃屋蒙塵,郊宮鞠草。臣回天無術,行澤悲吟,每念家國而咎心,宜使祝宗以祈死。我皇上不自軫清露之苦,乃垂注臣初度之生,入此歲來,年已七十,憐其馬齒之長,恤其牛走之勞,遠命使人特銜天詔,宸章耀于蓬蓽,高深勗以岳淵;玉德賁于丘園,提攜望其如意。仰云章之爛河漢,撫寶玉之重連城。此豈微臣所當被蒙,尤為老臣驚于受寵。付子孫傳后世,永戴高天厚地之恩;以心肝奉至尊,愿效墜露輕塵之報。</p><p class="ql-block"> 所有感激下忱,理合具折恭謝天恩,伏惟皇上圣鑒。謹奏。</p><p class="ql-block"> 【說明】本文上于一九二七年二月十五日,錄自《康南海先生墨跡》。</p> <p class="ql-block"> 說明:康有為雕塑、印章及照片均為網絡照片。</p> <p class="ql-block"> 鳴謝:何志剛老師提供民國珂羅版局部照片及校對釋文。</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洪雅县|
宝兴县|
襄城县|
鸡西市|
富锦市|
海淀区|
甘孜|
北碚区|
利辛县|
外汇|
尚志市|
罗甸县|
如东县|
济宁市|
和政县|
永靖县|
乐平市|
新兴县|
上高县|
方山县|
新乡市|
泰安市|
仪陇县|
重庆市|
纳雍县|
南雄市|
玉环县|
西城区|
寻乌县|
安溪县|
西吉县|
洱源县|
奉节县|
海南省|
庆元县|
寿宁县|
登封市|
沅江市|
工布江达县|
高要市|
泸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