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大足</p><p>位于重慶西部,建于唐朝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古稱昌州,后取“大豐大足”之意而得名,現稱重慶市大足區。大足最靚麗的一道風景線是唐宋時期的摩崖石刻。</p><p>2020年10月31日9.07分,從成都乘G8653次列車至大足。</p><p><br></p> <p>大足石刻</p><p>源于古印度的石窟藝術,自公元三世紀傳入中國后,分別于公元五世紀和七世紀前后(魏至盛唐時期)在中國北方先后形成了兩次造像高峰,但至公元八世紀中葉(唐天寶之后)走向衰落,與此續絕之際,位于長江流域的大足縣境內摩崖造像異軍突起,從公元九世紀末至十三世紀中葉建成了以摩崖造像為代表的大足石刻,形成了中國石窟藝術史上的又一次造像高峰,從而把中國石窟藝術史向后延續了400余年,此后,中國石窟藝術停滯,其他地方未再新開鑿一座大型石窟,大足石刻也就成為中國石窟藝術建設史上最后的一座豐碑。</p><p>大足石刻是縣內102處摩崖造像的總稱,有造像1030龕,約五萬余尊。內容以佛教為主,道教次之。碑文、頌偈、題記十萬余字。1999年12月,以寶頂山、北山、南山、石門山、石篆山“五山”為代表的大足石刻,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p><p>此次到大足,受時間限制僅游覽了寶頂山和北山石刻兩個景區。</p> <p>寶頂山石刻景區</p><p>位于大足城區東北十公里處的寶頂鎮,海拔527.83米,由六代祖師傳密印的趙智鳳于南宋淳熙至淳祐年間(公元1174年至1252年),歷時70余年開鑿而成,15000多尊造像分布在一個長500米,高8至25米的三面崖壁上,是一座大型佛教密宗道場,成為中國晚期石窟藝術的最高峰。</p><p>2020年10月31日下午,到此一游。</p> <p>寶頂山石刻是比較世俗化的一組石刻藝術,主要作用是向當地文化水平較低的信徒們講述佛經的內涵。因為大部分人不識字,所以就采用石刻連環畫的形式,表示出佛經中的釋義與場景,這樣只要看畫就能明白佛經的含義了。</p><p>寶頂山石刻的造像,最大特點是整體設計,各龕布局,每一龕都有一個故事,生動逼真并無一雷同,內容豐富且前后連接,造像壁間雕刻有樓臺亭閣、花草鳥獸和泉水石山,構成了一幅幅中國式的佛教寫實畫面。</p> <p>在景區的廣場上,聳立著高達19.6米的石質經幡,在其十層造像之中,精細雕刻了金剛、飛天、天龍八部、八大天神、金翅鳥部、萬佛等大足石刻造像元素精華。</p> <p>“寶頂”這兩個字,是清代同治知縣王德嘉書寫,兩米見方的楷體大字,點畫橫輕豎重,蒼茫遒勁,凹版字,凸字現,被稱為寶頂山的書法之冠。</p><p>下面“壽”和“福”二字,是宣統年間涵若龍必飛題刻。</p> <p>首先看到的是兩尊道教的雕像,左邊是道教祖師老子與優虎山君合窟,兩邊的楹聯是“道祖乘牛登岸上,山君伏虎鎮橋頭”。</p> <p>造像為“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的合龕,據說是民國時期的,體現了儒釋道三教融合的理念。</p> <p>正覺像</p><p>這尊造像是趙智鳳的老師柳本尊的成佛像,因為在佛頭頂的兩道豪光之間,刻有柳本尊的居士像。</p><p>正覺佛交叉二手十指而作拳,以左手五指置于右手五指之上,使十指外現與掌外,稱為外縛印,其代表功德圓滿。</p> <p>圓覺洞的洞口外側伏臥著一尊雄獅,在佛教中是起著使人正心,不起邪念的作用,也有佛說:法如獅子吼,能威震四方,讓眾生豁然開朗,正心園覺。</p> <p>園覺洞</p><p>圓覺洞不是一個天然洞窟,是800年前,匠師們利用粗陋工具,在堅硬的巖壁上一錘一錘鑿出的洞。洞深12米、寬9米、高6米,是寶頂山最大的洞窟造像。</p> <p>洞內中間是三尊佛祖,左右環伺排列著12位覺行圓滿的菩薩,展現他們在修行過程,相互探討的場景。菩薩們姿態各不相同,但每一位都精美無比,頭戴的鏤空花冠,身掛的瓔珞細珠,歷經800多年仍然歷歷可數,明明是石刻,卻有著木刻的效果。</p> <p>十二位菩薩個個端莊典雅,風安飄逸,目光柔和,淺淺微笑,肌肉豐滿細膩。四周洞壁上雕刻了無數的飛天、神將、花紋。</p> <p>牧牛圖龕(南宋)</p><p>龕高570、寬2910厘米,全圖長約30米。牧牛圖是國內罕見的長卷式組雕,是大足石刻生活化的代表。此圖以牛喻心,以牧牛人喻修行者,闡述佛教調優心意的修證過程。造像取材于現實,以山巖自然起伏構圖,利用巖間的流水,依次刻出牛和牧人的各種情態,抒情詩般的再現牧牛生活,散發著濃郁的鄉土氣息。整龕一共刻有十個牧人和十頭牛,從“未牧”至“雙忘”共十組,展示了悟禪入門的全過程。</p> <p>第一幅(左邊)雕刻的是“未放”,因為牛將要受牧人放牧,它昂首怒吼,欲向山上奔去,牧童只能雙手緊拽韁繩與牛抗爭。寓意人心在沒可去服之前,就跟未經過馴服的牛一樣,桀驁不羈,很容易隨外界的干擾而波動。</p><p>第二幅(右邊)雕刻的是“初調”,牧人站在牛首旁,左手牽牛,右手揚鞭,正驅牛下山,牛雖回首,但仍頑強與牧童僵持不下。比喻貪執頑化的心性雖然受到制約,但還不能麻痹大意,放任自流。</p> <p>第四幅(左邊)“回首”,雕刻牧人背著心愛的鳥籠,頭戴斗笠,身披頭蓑衣,輕挽繩繩,悠然自苦,牛輕輕側過頭并無躲避之意,此時的牛己老實聽令,與牧人同行。比喻貪執頑化的心性有所轉化,不易受世俗凡塵的干擾和影響,但還需要清規戒律的約束,否則就會前功盡棄。</p><p>第五幅、第六幅(右邊)“馴伏”和”無礙”:雕刻兩個年輕的牧人手握韁繩并坐在一起,正親密地交談,韁繩松緩,表明不用太在意自己的牛了。牛也不再發怒,左側的牛豎耳偷聽著主人們的談話,右側的牛安靜地在一旁飲著山泉,一派祥和氣氛。比喻對心性的馴化已達到了無拘無礙的程度,清規戒律的約束也正在趨于淡化。</p> <p>第七幅(右邊)“任運”,是一頭牛悠閑站立正欲飲水,牧人面帶微笑,左手挽著韁繩,并沒有拴在牛鼻子上。此時馴服無礙的心性已無需清規戒律來時時刻刻約束,但此時仍然要提防外界因素的干擾,而失去了馴服無礙的心性。</p> <p>到了第十幅”雙望”,牛已經四腿跪伏,臥地而息,伸頸望著白云,牧人怡然自得,敞胸露懷地在一棵大樹下酣睡,頭頂上方的小猴去抓他的衣服,他也毫無察覺,說明修行到此,他的心性已經純化透明,清凈自由,外界的一切已無法干擾他了。</p><p>經過牧牛圖的十組修正,修行者己有所覺悟,但畢竟未證得佛果,還需要繼續修行。</p> <p>通過循循漸進的的磨煉、修煉,自己的思想達到了空靈如皓月,一塵不染的境界。就是佛家所說的“四大皆空、物我雙忘”的最高精神境界。</p> <p>護法神龕(南宋)</p><p>龕高430、寬1260、深120厘米。分上下層刻像33尊。但凡佛教圣地,首先建造護法神,如各佛教寺廟里的四大金剛既是,密宗的護法神與顯宗的護法神不一樣,一共有九個。龕上層中部並立護法神像9尊,正中的一個造像是釋迦摩尼佛的化身,他親自率領天龍八部在此守衛道場,左右刻六通神像,下層刻有12生肖中的”兔、羊、豬、犬、猴”等鬼卒7尊,以示護法神晝夜24小時都在堅守崗位。護法神即持魔法之神,其作用是護衛道場,降服魔障。</p> <p>六通神像</p> <p>鬼卒七尊</p> <p>六大輪回圖(南宋)</p><p>佛教認為一切事物均處于因果聯系中,依一定條件生起變化,佛教用這個觀點來詮釋世界、社會和人生,便出現了所謂的“因果報應,轉世輪回”學說。六道輪回圖即是這種學說的形象表現。</p><p>六道輪回圖是一龕巨大的圓形石雕,共分四圈。佛教把這瞬息萬變剎那生滅叫做“無常”,讓他來掌握生死輪回,已示大千世界萬事萬物皆不永恒。龕正中雕刻一轉輪圣王,亦稱為藍臉無常大鬼,正怒目獠牙,嘴死咬輪盤,長舒兩臂緊鉗輪盤,象征業力不可逆轉。</p><p>在輪中心雕刻一卷發人像,在胸部發出力道六道佛光,將轉輪分為六個部分,發什面的心,造什么樣的業,所得的報應也就各不相同。在卷發人之外,輪中還有三圈造像,由里至外,第一圈為六道:天道、阿修羅道、人道、地獄道、畜生道、餓鬼道;第二圈雕刻的是佛教十二因緣說;最外一圈雕刻一圓柱體器物,前端露出了部分表示來世,后端露出部分表示前生,人在其中輪回不休,或為魚馬,或為官吏等等。</p><p><br></p> <p>輪盤右下方刻有一猴子一只手扶下體,一邊回頭瞅著后面的少女表示“愛”。輪盤左下方有一官一卒,以手扶兜表“貪”。為什么脫不了苦海?是眾生的“貪”、“愛”之心使得輪盤旋轉不休。</p><p>輪回中心修行者的坐下刻有豬、蛇、鴿子。豬表“貪”,蛇表“嗔”,鴿子表”癡”,這三毒蒙蔽了人心,只有皈依佛門,誠心修煉,才能成就大我。</p> <p>廣大寶龍閣圖(南宋)</p><p>龕高780、寬370、深250厘米。 這部造像是據唐不空所譯的《廣大寶樓閣善住秘密陀羅尼經》雕刻而成的。佛經上說,廣大寶樓閣是一個能降諸魔,生清凈心,能讓刀山變寶山,能使兵杖變蓮花的金剛不壞之地。刻紫竹林下趺橫排并坐三修行者,是寶髻、金髻、金剛髻,篤信佛法,常效仿釋迦摩尼在菩提樹下悟道成佛。死后在埋骨的地方,生出三根竹子,十月后竹內各生一童子,于竹下結跏跌坐,成等正覺,三根竹子變成三所廣大寶樓閣。</p><p>在大寶樓閣圖下面橫刻著“寶頂山”三個字,系南宋兵部侍郎杜孝嚴書。</p> <p>華嚴三圣像(南宋)</p><p>龕高820、寬1550、深205厘米。刻像119尊。在前端有三尊擎天柱般的立像,中為毗盧遮那佛,左、右為文殊、普賢二菩薩,三尊像合稱“華嚴三圣”,其頭頂崖檐,腳踏蓮臺,皆重額廣眉,悲憫豁達,袈裟皺褶如刀斧劈出,舒展自如。三尊像高達7米,工匠刻意將他們頭部加大,胸部縮短,小腳部位加長,身體前傾25度,使人仰首觀望時,感覺菩薩好像正親切地俯下身來,關注大千世界的蕓蕓眾生,給人以親和之感。</p> <p>文殊手捧七級寶塔,高1.8米,手臂懸空支出1.2至2米,塔和手的重量近千斤。工匠師們運用了建筑力學原理,利用寬袖袈裟披肩掛肋飄逸而下,和身軀相連,巧妙的將重心引到了主像身上,依靠垂在其腳面上的大衣襟支撐,使文殊手托寶塔千年不墜。</p><p>在文殊佛右側是寶頂山舍利寶塔,這座實心舍利塔是中國木質樓閣的建筑形式,己完全無印度舍利塔的風味兒了,由此可見佛教和其造型藝術中國化的過程。</p> <p>大悲閣</p><p>修建于明代,用來專門保護千手觀音的。</p> <p>千手觀音(南宋)</p><p>相傳有一國王名妙莊王,有妙金、妙銀、妙善三位公主。妙善好修行,國王逼其還俗,火燒修行的尼姑庵,不久,國王重病,全身長滿膿瘡,需親生子女手、眼合藥才能治愈。妙金、妙銀皆不愿,三公主妙善得知后,毅然獻出手眼為父治病,不久便痊愈。此事被佛知道后,為讓妙善公主拯救世間眾生苦難,賜予千手、千眼,便成為了婦幼皆知的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p><p><br></p> <p>千手觀音造像是大足石刻中重要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世上唯一一尊名副其實的千手觀音。以主尊觀音造像為中心,呈輻射狀在巖面上雕鑿1007只手,每只手中各執法器,如日、月、寶劍、如意珠、寶瓶、蓮花、寶鏡、數珠等等。手心各有一眼,以表現觀世音菩薩的法力無邊,智慧無窮。</p> <p>釋迦涅槃圣跡圖(南宋)</p><p>全龕寬3.2米、高6.8米,表現的是釋迦牟尼佛圓寂時的情景,釋迦佛頭北腳南,背東面西,右側而臥,兩眼半開半閉,似睡非睡,安詳、平靜。</p><p>傳說釋迦牟尼經過多年的修行,終于得成正果,即將涅槃歸去,眾弟子都來送行,依依不舍,他最小的弟子阿難傷心不已,拉住他的一角,懇求同去,然而阿難修行還沒圓滿,怎能帶他去呢?于是釋迦牟尼一狠心推開阿難,用手一揮,便出現了一一條滔滔大河將它們隔開了,臥佛像前面的水溝代表的就是那條隔開二人的河流。背身那尊造像就是阿難。</p><p>這是大足石刻中體魄最宏偉的一種造像,由于大師們多采用圓刀雕刻,所以造像各部分的線條顯得較為渾厚柔和,恰到好處地表現出佛祖涅槃時的安詳之態。</p> <p>涅槃是佛教全部修行所要達到的最高境界。意思是大徹大悟,堅定永恒,能使人從生死的此岸渡到不生不滅的彼岸,一般指熄滅生死輪回而后獲得了一種解脫。在佛教經論和佛教藝術中,對涅槃都不厭其煩的闡述其意義,表現其形象。因此可以說涅槃圖像是佛教藝術中一種古老而又常見的題材。</p> <p>云端上有女像九人,她們是釋迦眷屬,都比釋迦先死,在天宮聞得噩耗,從天而降,手捧鮮花水果,迎接釋迦圣靈。</p> <p>九龍浴太子(南宋)</p><p>因地制宜,山泉水與造像巧妙結合起來,九龍浴太子生動地描繪了釋迦牟尼降生后天上的九條金龍為他沐浴洗身的故事。</p><p>佛經記載:釋迦之母摩耶夫人夢一孩子乘六牙白象進入右腋而有孕了,懷胎十個月后釋迦牟尼從其母右腋降生,他一落地就朝東南西北四方各走七步,并且步步生蓮。他左手指天右手指地說到“天上地下,唯我獨尊”,這時天上飛來九條巨龍,口吐冷暖二泉為太子洗浴。此龕造像采用高浮雕和圓雕相結合的手法來表現這一情景。</p> <p>龕上部刻九條巨龍,或含珠,或昂首,或張嘴,姿態各異,正中巨龍張著大嘴是山泉水的出口處,泉泉清泉從龍嘴里終年不息的噴出,龍頭的下方,釋迦摩尼合十結跏跌而坐于金剛臺上,虔誠地接受洗沐;左右兩個半身天王,各用一只手托著金盤,他們頭戴鐵盔,身穿盔甲,表情嚴肅,左邊的天王一只手指天,右邊的天王一只手指地,表示“天上地下唯我獨尊”。金剛臺下有一個半圓形的水池。</p> <p>孔雀明王經變相(南宋)</p><p>明王即冥王,孔雀明王是佛教密宗的一大本尊,在佛教所有的明王中,他是唯一以慈悲出現的,其他明王皆以憤怒象出現,他以能驅除諸般毒術,禳災去禍為特征。</p><p><br></p><p><br></p> <p>龕中的孔雀兩翅張展,明王端坐在孔雀背負的蓮臺之上,面容慈祥。孔雀明王呈一面四臂之相,右邊第一手執井敷蓮華,第二手持但緣果,左邊第一手當心掌持吉祥果,第二手執三、五莖孔雀尾。蓮花表敬愛,俱緣果表調優,吉祥果表增益,孔雀尾表息災。</p> <p>毗盧道場(南宋)</p><p>洞高690、寬800、深500厘米。除左壁因早年崩塌像毀外,洞內現存像287尊。</p><p>佛教中經常會提到“三身佛”,即法身“毗盧遮那佛”,應身“釋迦牟尼佛”,報身“盧舍那佛”。法身佛如明月,報身佛如月光,應用佛如月之影。法身毗盧遮那佛,不管在什么時候都永遠存在,可見其在佛教中的地位非常重要。</p><p>所謂“毗盧道場”,即是毗盧舍那佛設壇講經說法之處,塔亭內刻毗盧遮那佛說法像,其坐轉輪經藏,手結最上菩提印,口吐文理之光(嘴邊光束),講經說法。其余諸像或坐、或立、或跪、似在靜聽佛音。此龕雕刻精美,技藝嫻熟。</p> <p>在道場右壁,雕刻文殊(坐獅)、普賢(坐象)菩薩,皆在聽法。</p> <p>父母恩重經變相(南宋)</p><p>龕高700、寬1450、深250厘米,刻像44尊。上部刻賢劫七佛半身像,下部中央刻一對夫婦“投佛祈求嗣恩”圖,左右連環畫式地刻岀父母含辛茹苦撫育子女成長的“十恩圖”,情節連貫,形象生動,隧人肺腑,是佛教中國化后的造像。</p> <p>賢劫七佛,是指在婆婆世界度眾的七佛:毗婆尸佛、尸棄佛、毗舍婆佛、拘樓孫佛、拘那含佛、迦葉佛、釋迦牟尼佛。</p> <p>“求子”:青年夫婦手捧香爐,虔誠的像菩薩祈求得子,不孝有三無后為大。</p> <p>第一恩:懷胎守護恩。一位坐著的孕婦正伸手去接侍女端過來的一碗保胎的中藥,也許因為藥大苦大難以下咽,她的臉上一種不太情愿的表情,但為了孩子好,她還是伸出右手去接藥。</p><p><br></p> <p>第二恩:臨產受苦恩。懷胎十月,一朝分娩,孕婦被侍女架扶著,以手撫肚,嘴唇緊閉,咬緊牙關,她身下一位接生婆正擼袖準備接生,相公空惶不能自持,手拿佛經,希冀順產。孩子誕生時,母親受難日。</p> <p>第五恩:推干就濕恩。這幅圖很傳神,晚上尿床,媽媽把兒子抱到干燥的床上睡覺,而自己睡在孩子尿濕的地方。表現出母親對兒女無微不至的關懷和細心的照料。</p> <p>第六恩:哺育不盡恩。母親袒胸露乳,身著開襠褲的兒子餓了,叫嚷著快步向母親跑去,母親見狀忙解開衣襟,攤開雙手準備抱兒子,孩子可能太饑餓了,一到母親跟前未等母親抱起就叼住奶頭狼吞虎咽的吃起來,另外一只手捂住母親的另外一個奶頭,好像是告訴別人,這也是我吃的。碑文刻有頌詞:“不愁脂肉盡,唯恐小兒饑”,把母親育兒的心情,母愛的博大和孩子的童真表現得淋漓盡致。</p> <p>第七恩:洗濯不盡恩。母親在盆中洗衣,身后站立一女子,正抱著兒子在母親頭上逗樂,孩子的洗濯之事大都是落在母親的肩上,母親雖每日辛苦搓洗,但只要看到孩子,聽聽他們的稚氣活潑的笑聲,便覺得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了。</p> <p>第九恩:遠行憶念恩。孩子躊躇滿志的將去遠行,老父老母扶杖送別,依依難舍,老父碰了碰了碰老伴,意思送君千里必有一別,而老伴兒滿臉不服,扭頭搗了他一肘,她似乎還有千言萬語未對兒子說盡。這一精彩瞬間的人物表現刻畫令人拍案叫絕,這正是儒家宣傳的“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的教義。</p> <p>第十恩:究竟憐憫恩。父母年老,因擔心兒子的言行舉止,兒子跪在父母前聆聽教誨,正所謂“百歲惟憂八十兒,不舍做鬼也憂之”,真可謂:“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p> <p>大方便佛報恩經變相(南宋)</p><p>龕高730,寬1560,深182厘米,刻像68尊。龕正中刻釋迦佛半身像,左右壁圖文并茂,分上中下三層雕刻釋迦佛前世和今生因地修行、行孝、報恩的12組雕像,宣揚釋迦佛種種難舍能舍、難為能為的自我犧牲精神。</p> <p>龕正中為釋迦佛半神像,釋迦佛左手持缽,右手結印,頭頂上冒出毫光一道,內現天宮。</p> <p>挑著父母乞討,腰中別著餅,自己不舍得吃,留給二老,旁人不解嘲笑。</p> <p>縛心猿銷六耗圖(南宋)</p><p>龕高790、寬360厘米。上部刻彌勒化佛懷抱猿猴喻心識。坐下六繩各縛動物,喻人之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此即所謂“六窗一猿”,為佛教闡釋“心主一切”的圖像。</p> <p>雷音圖</p><p>造像群諸多角色為風伯、雷公、電母、雨師、云叟諸神。</p> <p>觀天量壽佛經變相(南宋)</p><p>龕高8.1、寬20.2、深3米,刻像面積160多平方米,刻像169尊。上部為西方凈土盛況,中為西方三圣像,下部及左右壁刻“三品九生”、“十六觀”等。其規模之大,堪稱中國石窟同類造像題材之最。</p> <p>十八地獄變相(南宋)</p><p>龕高1268、寬1995,深244厘米,刻像138尊。上部正中刻地藏佛,其頂上并列坐十齋日佛,左右并列坐十殿閻王加左側速報司和右側玩報司(陰曹地府十二殿)。下部分上下層刻刀山、截膝等十八地獄。為佛教藝術同類題材中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者。</p> <p>中間端坐地藏王菩薩,手中寶珠放出六道佛光,兩道上天,兩道照左右十殿閻王,兩道入地。地藏菩薩的大愿為“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p> <p>地獄經變是佛教“因果報應”、“生死輪回”的具體表現,18層地獄中的人,都是因生前作惡,實施的種種恐怖刑法。</p> <p>鐵輪地獄</p> <p>截肢地獄</p> <p>柳本尊行化事跡圖(南宋)</p><p>龕高1257、寬2540、深750厘米,刻像67尊。崖上部正中刻唐末嘉州(樂山)居士柳本尊,左右及上下刻其行化“十煉”事跡圖和待從等像。</p><p>因為大足石刻的興起人趙智鳳是柳本尊的徒弟,所以專門為他創造了這個場景。</p> <p class="ql-block">柳本尊的修行方法令人咋舌,以自殘苦行的方式來弘揚“密教”,他用火灼燒左手食指是為“煉指”,在峨眉山頂大雪中站一晝夜是為“立雪”,以至“煉踩”、“剜眼”、“割耳”、”煉心”、”煉頂”、“舍臂”、”煉陰”、“煉膝”等。</p> <p class="ql-block">柳本尊像,坐身高52米,居士打扮,右眼已瞎、缺左下耳、左袖軟搭膝上呈斷臂狀,右手舉胸前食指、中指伸起,拇指與四、五指彎曲。</p><p class="ql-block">柳本尊是唐末五代時在四川弘傳瑜伽秘教的一代祖師,相傳他生于柳癭,是從柳樹疙瘩里出生的,因為"數至神異,人不敢稱其名”,故號柳本尊,本尊就是佛教的祖師。</p> <p>在眾多的石刻畫面中,有兩幅最美的女子形象一一養雞女和吹笛女,雕刻的微妙微肖。</p> <p>游覽石刻景區后,繼續上行去觀覽“萬歲樓”和“圣壽寺”。</p><p>萬歲樓</p><p>明永樂十年(1412年),當時的蜀獻王朱椿(朱元璋的第11個兒子)來寶頂山進香,大足縣為了紀念他的朝香之行,修建了萬歲樓距今已有近600年歷史。</p><p>萬歲樓為四層木結構建筑,高21.2米,底層邊寬3.6米,樓為八角四重檐,樓層逐漸上收,翹角飛檐,非常壯觀。</p> <p>圣壽寺</p><p>位于寶頂山大佛灣右后側,始建于南宋淳熙年間,乃南宋名僧趙智鳳主建的密宗禪院。原稱五佛崖,擴建后用現名,原寺已廢,現存寺院為明、清建筑。</p> <p>圣壽寺依山建造,殿宇巍峨,雕飾精美。是明朝三大名寺之一,弘治年間,當朝皇帝曾經手畫水蓮觀音像送五臺、普陀、寶頂三寺供侍,”時三山齊名海內”。</p> <p>北山石刻</p><p>北山摩崖造像,由唐末昌州刺史、昌普渝合四州都指揮韋君靖于公元892年(唐景福元年)首先開鑿,后經當地官紳、士庶、僧尼等相繼鑿造,至公元1162年(南宋紹興末年),方具現存規模。展示了公元9世紀末至12世紀中葉(晚唐、五代、兩宋)中國民間佛教信仰及石窟藝術風格的發展、變化,以精美雅典興著稱于世,被譽為唐宋石刻藝術陳列館。</p><p>2020年11月1日上午,到此一游。</p> <p>北山原名龍崗山,北山石窟造像主要是世俗祈佛出資雕刻的,題材豐富,以密宗造像為主。石窟造像也是依山而建,造像崖面長約300米,形若新月,有連廊保護,即避免摩崖造像的日曬、風吹、雨淋,又能為游客遮陽。北山也是大足石刻中觀世音菩薩最集中、最多、最精美的地方。所以北山的石刻又被稱為“美神薈萃的藝術宮殿”。</p> <p>韋君靖像</p><p>唐景福元年(公元872年),昌州刺史韋君靖,在大足龍崗山(北山)始鑿“毗沙門天王龕“。毗沙天王像被軍旅視為保護神,可得神力,因而就特別受到韋君靖重視,將其雕刻在北山佛灣之首,希借助天王的神力為自己助威壯膽,以鞏固其統治一方的地位。石窟,作為佛教信仰衍生岀的藝術形式,韋君靖首開大足北山石刻,不經意間開辟了藝術史上的一座高峰。</p> <p>韋君靖碑</p><p>碑高260、寬231厘米。碑記載“四海波騰,山川鼎沸”的晚唐局勢和四川東西部藩鎮征戰,以及韋君靖于北山建永昌寨始鑿佛像等史實。</p><p><br></p> <p>毗沙門天王龕(唐景福元年,公元892年)</p><p>龕高430、寬286、深176厘米。正壁刻毗沙門天王,頭戴大鵬冠,飾牛角形項光,身著甲,腳踏二夜叉,身軀碩壯,怒目園睜,左右壁刻力士、侍從等像。</p> <p>千手觀音龕(唐景福元年至乾寧二年,公元892至895年)</p><p>龕高324、寬292、深140厘米。刻像44尊</p><p>,正壁刻千手觀音寶冠天衣,善迦趺坐于須彌座上;左右兩壁對稱刻十佛、文殊、普賢、,雷公電母、風伯雨師等像,千手表示護持眾生,千眼表示普觀世界。</p> <p>釋迦說法龕(唐景福元年至乾寧二年,公元892至895年)</p><p>龕高355、寬366、深193厘米。刻像27尊,正壁刻釋迦佛坐像,左右侍立大勢至、觀音、天王、護法等像,其中兩菩薩像端莊豐滿,薄衣貼體,頗具盛唐遺風。</p> <p>三世佛龕(唐光化二年,公元899年)</p><p>龕高189、寬235、深88厘米。刻佛41尊,龕正中刻釋迦、迦葉、彌勒“三世佛”,左右刻文殊 、普賢及天龍八部等,造像端莊典雅,刻工精致。</p><p><br></p> <p>500羅漢窟</p> <p>訶利諦母龕(宋代,公元960至1279年)</p><p>龕高161、寬109、深117厘米。龕內刻訶利諦母、侍者和童子像等13身。</p><p>佛經記載她本是王舍城一位牧牛身懷有孕,因城中獨腳佛出世,牧牛女被迫歌舞,致使小產死胎,牧牛女悲憤發誓,來世要盡食城中人子。她死后與藥叉長子結婚,生了500個兒子,并且天天按照誓言要進王者城偷食別人的小孩。釋迦摩尼佛運用法力將她最心疼的小兒子藏了起來,她號哭求還,釋迦佛教育她將心比心,想想別人失去孩子的痛苦。于是她改邪歸正,發誓愿保護天下的小孩,并愿為他們提供一切幫助,成為專司護持兒童的守護神。民間信仰俗稱“送子娘娘”。</p> <p>數珠手觀音龕(南宋紹興,公元1131至1162年)</p><p>龕高127、寬100、深72厘米。這龕造像主尊是觀音像,她赤足站立在蓮花臺上,身后有橢圓形背光,頭戴花冠,胸飾瓔珞,頭微微傾側,面部輕抿嘴唇,似笑非笑的模樣,神情嫵媚。左手輕扼右手腕,右手下垂輕粘珠串,身材窈窕,亭亭玉立,斜側身姿,飄帶飛舞。被世人俗稱“媚態觀音”,是中國宋代石刻造像之精品。</p> <p>摩利支天女龕(宋代,公元960至1279年)</p><p>龕高221、寬114、深104厘米。龕正壁刻摩利支天女,左右壁刻八大護法金剛。摩利支天女作三頭八臂,手持諸般兵器,立于戰車上,為佛教神通廣大的護法神。</p> <p>水月觀音龕</p><p>水月觀音,頭戴花冠,胸前密飾瓔珞,身上繞有換帛,觀音左腿盤于臺座上,右腿赤足呈二郎腿形式放在臺桌上,腦后有園形頭光,在身后刻連綿起伏的群山,山形錯落有致,其間放有一凈瓶。觀音面含微笑,身姿略傾,其異于其他觀音的坐式,姿態瀟灑,氣度不凡。左右側對稱站立善財和龍女,在洞窟的左右兩側壁,四大金剛威嚴凜冽。</p> <p>轉輪經藏窟(南宋紹興12至16年,公元1142至1146年)</p><p>窟高405、寬496、深679厘米。全窟造像個性鮮明,形神皆備。為大足石刻中的珍品,現已重點保護。</p> <p>觀自在如意輪菩薩窟(南宋紹興二年,公元1128年)</p><p>窟高424寬、387深、340厘米。正壁刻如意輪菩薩、觀音菩薩,左右壁浮雕諸天神像。</p> <p>孔雀明王窯(北宋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p><p>窟高347、寬322、深607厘米。本窟創造性地將支撐洞窟的中心柱與藝術雕刻融為一體,構思精巧,獨具匠心。中心柱上雕刻孔雀明王頭戴花冠,面容端莊慈祥,身披荷葉形披肩,胸飾瓔珞,四臂分別持有佛經、寶扇、如意珠、孔雀羽毛。明王蓮花座下的孔雀頭右傾斜,雙翅展開,似欲展翅高飛。窟內正壁和左右兩壁,上下刻有950尊佛像,與孔雀雄姿輝映成趣。</p> <p>彌勒下生經變相(北宋靖康元年,龕公元1126年)</p><p>龕高272、寬195、深220厘米。彌勒佛端坐正壁像,左手撫膝,右手膝間結印,結跏趺坐于蓮臺上,座下有三獅舉座,正中石獅雙爪舉座,兩側石獅一爪舉座,一爪撥弄繡球,憨態可掬。</p><p>彌勒兩側,站立著迦葉和阿難,彌勒佛背后有背靠椅。頭頂上部有寶蓋,兩側有翱翔的飛天,蓋中發出四道毫光,飄至窟外。窟左右壁刻像173尊,為經變中的菩薩,文臣武將,男女居士及各式人物等像,內容豐富,雕刻精美。</p> <p>觀音變相窟</p><p>觀音菩薩頭戴高花冠,瘦削的瓜子臉,削肩細腰,右肩袒露,身體微微傾斜,左手撐在臺座上,右手撫膝,左腿盤于座上,右腿翹立。</p><p>在主尊兩側,依次站立12頭部的動態,五官的細節,服飾上的瓔珞和手臂的起伏,都不盡相同的觀音各持不同的器物。</p> <p>泗州大圣龕(北宋靖康元年,公元1126元)</p><p>龕高298、寬222、深237厘米。龕正壁剖泗州和尚,左右壁刻志公、萬回等僧人像,泗州等僧人作為圣僧崇拜,是佛教中國化、世俗化的重要表現。</p> <p>觀無量壽佛經變相(唐末,9世紀未)</p><p>龕高469、寬361、深40厘米。刻像578尊,經幢和樓閣等建筑42座。以中部“西方三圣”為中心,上部刻“凈土”盛景,下部雕“三品九生”及“未生怨”故事,左右沿鑿“十六觀”。刻工精湛,被譽為晚唐最為精美的作品。</p> <p>觀音地藏龕(五代,公元907至960年)</p><p>龕高157、寬122、深96厘米。刻像48尊,正壁并立觀音、地藏,左右壁祥云內浮雕十王、兩司,造像面如唐貌,身似宋刻,反映了五代造像由唐至宋的過渡風格。</p> <p>陀羅尼經幢</p><p>如同做童身和同頂三部分組成,在其上雕刻有龍、寶珠、雙層仰蓮、佛像、為士等諸多題材,層層次分明,技藝精巧。在經幡的正上方刻有三身佛像,造像為三世佛。在經幡的左側,為三身地藏像,皆是坐于金剛座上,左手捧珠,右手持錫杖,左下側站立一身侍者。此龕最大的特點就是匯聚眾多的佛教神像題材,這種組合形式在佛教經典中未見記載,具有較為濃厚的世俗信仰特點。</p> <p>游覽連廊里的石刻后,沿著近兩公里的石階小路去觀覽“多寶塔”和“二佛并坐”像。</p> <p>多寶塔(南宋紹興17至25年,公元1147至1155年)</p><p>多寶塔俗稱北塔和白塔,為樓閣與蜜檐相結合的磚塔,外13級,高33米,底邊寬4米,共八面,腰鼓型。</p> <p>多寶塔為八角形磚塔,每一角立一石柱,蟠龍纏繞,頂托蓮臺,上置一托塔力士,剛勁有力。</p> <p>二佛并坐</p><p>《妙法蓮華經》中記載:釋迦牟尼在法華會上說法后,“七寶塔自地涌出,多寶佛在寶塔中分半座,使釋迦牟尼佛坐”。此景完整的呈現出了這個典故,高達十余米的釋迦摩尼佛多寶和二佛并坐,上方則是多寶塔。</p> <p>2020年11月1日19點56分,乘G2870火車返回成都。</p><p>大足,再見!重慶,再見!</p> <p>照片是用手機拍的,只為記錄,備存自賞。</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名县|
广水市|
通城县|
新化县|
全南县|
山丹县|
台北县|
岳阳市|
囊谦县|
齐齐哈尔市|
乌鲁木齐县|
南岸区|
田林县|
凯里市|
泸定县|
岳池县|
旺苍县|
梧州市|
商丘市|
永胜县|
安宁市|
开平市|
高唐县|
建瓯市|
方山县|
库尔勒市|
香港|
兰坪|
措勤县|
疏附县|
阿坝县|
定陶县|
深泽县|
凤阳县|
辽阳县|
锡林郭勒盟|
门源|
仙游县|
宁津县|
辉南县|
道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