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最初的局大院》 </p><p><br></p><p><br></p><p><br></p><p> —— 韓曉森 </p><p><br></p><p> (一) </p><p><br></p><p> 不經意間,在一個網群里看到了一篇題為《最后的局大院》補充版的文章。細細閱讀之后,感覺這篇文章中所描述的那些情節還真像一帆作者所說的那樣,讓曾經在這個大院里居住過和生活過的人們,看到文章后不僅由此而打開了記憶的閘門,也仿佛使人們穿越了六七十年的歷史時空而回到了上世紀五十年代《最初的局大院》。</p><p><br></p><p> 這個局大院就是原成都鐵路局路局機關大院。</p><p><br></p><p> 成都鐵路局機關大院的今昔或許知道和了解的人很多,凡是曾經在這個大院里居住和生活過的人,不管在這個大院里待的時間長或短,總歸多多少少對大院都有一定的記憶和難忘的情結,特別是最后這幾年即將徹底消失的局大院的命運,應該人人都會知道,但最初的局大院知道和了解它的人就不是很多了,為了讓大家在最后的局大院即將完成它的歷史使命而消失前,更好的了解《最初的局大院》的由來和今昔,我們把《最初的局大院》這篇文章奉獻給大家,讓那些愛懷舊并對成鐵大院有著深厚感情的人們不僅知道《最后的局大院》的結局,也能記得《最初的局大院》是個什么樣子?因為那里畢竟是我們大家曾經居住和生活過幾十年的《最后的局大院》。 </p><p><br></p><p><br></p><p><br></p><p> (二) </p><p><br></p><p><br></p><p><br></p><p> 上個世紀的一九五二年七月一日,我國建國后的第一條鐵路,成渝鐵路建成通車。就在當日盛大的通車典禮上,鐵道部長騰代遠宣布了關于轍消重慶鐵路管理局,成立成都鐵路局的重大決定。</p><p><br></p><p> 新成立的成都鐵路局所有的領導機構,編制和人員及其下屬各單位均采用原重慶鐵路管理局原班人馬,待新的成鐵大院建成后由重慶整體搬遷至成都局。 </p><p><br></p><p> 成都是四川省的省會,歷來就是四川省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交通和軍事等各方面的中心,是我國西南地區最大的戰略重鎮,鐵道部的這個決定無疑是非常正確的。</p><p><br></p><p> 為跟上時代的步伐,多快好省的建成成鐵大院,鐵道部專門成立了選址,設計及施工和監督等幾個部門,并從北京外交部門聘請了專門從事建筑行業的蘇聯專家參與路局大院的各項建設工作。</p><p><br></p><p> 根據蘇聯專家的考察和建議,將局址選在成都市北郊人民北路和原西一環路交叉并靠近火車站僅有一兩公里距離,占地面積大約四五百畝的一座亂墳崗上。從購地的經濟核算及交通便捷等多方面的綜合因素考慮,這個方案獲得了鐵道部的采納和批準,最終確定將新建的成鐵大院局址選在這片亂墳崗上。</p><p><br></p><p><br></p><p><br></p><p> (三)</p><p><br></p><p><br></p><p><br></p><p> 成鐵大院從1953年初開工建設,經過近三年日以繼夜的緊張施工,于1955年底竣工交付路局使用。</p><p><br></p><p> 新建成的成鐵大院是一座較為規范和頗具現代化標準的,集辦公,生活,醫療衛生,文教體育,文化娛樂及各種服務和后勤保障,治安等多項設施于一身的綜合型大院,這個大院所體現的一切可以說是當今社會的一個縮影,有著"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的功能。</p><p><br></p><p> 這個成鐵大院的建成,改寫了全國鐵路各部門所在地從未有過如此完整和集中的先例。昔日大片可怕與荒涼的亂墳崗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片片大小不一,層次分明,錯落有致的紅磚灰瓦的樓房群遍布院中,星羅棋布的條條水泥道路伸向院內的各個方向,一座當時在成都市及四川省內也絕無僅有的機關大院拔地而起,它的出現改善了成都火車站地區的落后面貌,同吋也改變了人民北路的蕭條景象,使得這一地區的經濟發展因成鐵大院的建成使用而得到了極大的推動與提高。</p> (四) <br><br> <br><br> 聽父輩們說這個局大院當初在全國鐵路糸統里面算是最好最先進的,特別是其中的四幢甲級宿舍樓和一幢圖書館及一幢科技館,是蘇聯專家組的組長瓦科爾耶夫親自設計的。四幢甲級別墅樓的一樓和二樓涼臺及圖書館,科技館的會客大廳均帶有弧線造型,外觀呈圓形,室內每個房間都有鑲嵌在墻上大小不一的壁櫥,這幾幢款式的甲宿樓有著明顯的歐式建筑風格。<br><br> 大院圍墻外四周均有人工開挖的寬約十米,深約2米左右的護院河,河水清撤見底,水草豐富,魚蝦成群。<br><br> 大院內的橫向中軸線,即一條寬闊的水泥路和長長的圍墻將大院基本上分為了辦公區和生活區兩部份。<br><br> 大院內共設有對稱和不對稱的大小圍墻門九座,其中機關大院正門面對西一環路,后面是四層的路局行政辦公大樓,左邊一幢三層樓房是路局黨委,機關黨委和機關工會,右邊一幢三層樓房是路局區工會。順路局院內大路進入大樓兩側,公安處及路局其他機構辦公樓分列兩旁。設在辦公區內的苗圃菅理工區的職工們,在路邊及辦公樓前均種值了大量的常青植物和盆栽花卉,使整個辦公區四季常有鮮花盛開,優雅的辦公環境讓這里即顯得莊嚴肅穆又潔靜安寧。<br><br> 靠近公安處辦公樓側面圍墻邊上也一個通向外界的門,下班后會鎖閉,晚不通行。門外一條不是很寬的路直通西一環路,順西一環路通過西北河大橋后可到達西南鐵路工程局,鐵道部第二設計院及鐵路醫院。路局馬家花園,成都鐵中,北巷子鐵小,南新巷鐵路幼兒園及鐵路工程部門各單位和大片職工家屬宿舍樓都在這一帶。 <br><br> 西北河大橋是通往這些地方的必經之路,橋下看似不寬也不很深的西北河實際上是一條非常兇險,非常不安分的索命河,大院不少子弟都曾命喪該河,在此歸西。<br><br><br><br> (五)<br><br><br><br> 路局大禮堂是大院內最熱鬧的地方之一,正面對著人民北路大街,兩側均建有高大的門柱,但無大門,是開放式的。火車站下車的旅客和川流不息的行人車輛均打這里通過。大禮堂前有寬闊的廣場,禮堂外部看上去高大雄偉,氣勢不凡。內部上下兩層,寬闊明亮,設計合理,舞臺及樂池堪稱一流。禮堂大門內有大廳,左右各有兩扇門可直接進入禮堂內部,禮堂外側兩旁共有四扇邊門,為散埸和消防之用,樓上是小禮堂和禁止閑人入內的放映室。<br><br> 大禮堂使用頻率最高的是周一至周天每晚均有電影放映,票價根據電影新舊,每場一角至二角錢不等。記得前蘇聯衛國戰爭片和香港片很受職工家屬歡迎。有時碰到新電影放映,周天上午下午和晚上均有埸次。<br><br> 逢年過節或周未經常有省內或省外的文藝團體來局里慰問演出,整出豫劇《穆桂英桂帥》和《京劇貍貓換太子》等大戲均在這里上演過,路局文工團排演的歌舞說唱和京劇折子戲等也常在這里演出,凡碰上這類演出一般都是單位發票而不收錢,很受機關職工,家屬和小孩歡迎。局里有一位姓王的老干部自幼愛好京劇,無師自通,不僅有著深厚的演唱功底而且具有相當的表演才能,他有時即興與文工團的專業京劇演員搭配同臺演出京劇折子戲,深受觀眾的贊揚與好評。<br><br> 大禮堂后面是1960年代初興建的一幢造型別致的兩層文化場館,屬大禮堂管轄,是整個大禮堂俱樂部的一部份,路局的一些小型會議和周未舞會常在這里舉辦。<br><br> 與這個新建文化館一路之隔的是路局設在圍墻內的一個標準足球場,記得每到星期天下午這里都有人在比賽或訓練。大禮堂右側是汽車班,局里所有小車和大客車均在這里的汽車房內統一停放,由路局辦公室負責管理和調度。大禮堂左側是一幢90度兩側臨街而直角處呈半圓形的五層機關單身宿舍大樓,這是路局機關大院對外最大的門面。一樓最外側靠禮堂方向的是一個內部小商店,不對外營業,隔壁是路局機關小食堂,然后是大食堂,也叫機關第一食堂。記得當初路局機關絕大部份干部職工均來自五湖四湖,不習慣吃帶辣的菜,因此當時食堂的菜飯中均無辣味供應。大樓中部圓形處,剛好處在人民北路十字路口,斜對面正對四川省地質局,我們五層的單身宿舍大樓聳立在這里非常顯眼和氣派,無論站在那層樓的房間里均可隨意俯瞰南來北往的客,似乎這里成了大院相當于如今的觀景臺一般。<br><br> 這里一樓的空間是路局唯一的百貨商店,左邊一樓是路局機關唯一的供應站,擔負著全機關職工家屬的付食品供應。<br><br> 這以上就是橫向中軸線辦公區內的基本情況,而中軸線另一側的生活區則是另一番天地了。<br><br><br><br> (六) <br><br> <br><br> 與 機關圍墻里足球場位置平行也是一路之隔的,是路局機關大院的燈光球埸,這里也是大院中最熱鬧的地方之一,機關工會常在這里舉辦各部門的藍球賽,有時也有外單位球隊來這里比賽,燈光球場四周建有五層的木質看臺,但無雨棚,每逢比賽看臺上總是座無虛席,由于長年的風吹雨打和日哂,看臺的木料都已發黑了,有的地方還出現了腐爛現象,人做多了還是有點危險的。與燈光球場相臨的還有一座沒有看臺的排球埸,因為沒有看臺四周很開闊,周未有時的露天電影就在這里放,每到這時這里就變的熱鬧非凡,各種各樣的聲響動靜都有,像喊人找人的大叫聲,高談闊論的交談聲,笑聲,有時還夾帶著小孩的哭聲,罵人聲等各種交織在一起的聲音,加上三六九等人員的臨時坐席,形成了一道很獨特的風景線。有部份人,大部份應該是小孩,不知從那是搬來各種石頭,磚頭等放在幕布前,排排做,后面則是各式各樣,五花八門的凳子椅子,有寬的窄的,長的短的,高的低的,還有靠背的等等也放了好幾排,再后面是站席,也是好幾層,連幕布反面都站滿了人,真不得了,不就是放個露天電影嘛!現埸居然比過年還熱鬧!<br><br> 從大禮堂買票的電影,慰問演出到文工團的常態演出,小禮堂周未的舞會,燈光球場的藍球比賽到露天電影的放映等活動可以看出那個年代,那個《最初的局大院》各項文化娛樂話動和三大球的體育活動開展的還是很不錯的,即轟轟烈烈又扎扎實實的,良好的文化體育活動氛圍必定也促進了干部職工以充沛的精神狀態投入各項工作。 (七)<br><br><br><br> 藍球場和排球場邊上一條水泥路,中間就是成都鐵路醫院機關門診部的后門,這是一幢兩層樓的建筑,前門正面有一條貫穿南北的大路,兩端盡頭分別是兩處通往外界的大門。路局機關門診部的各種醫療設備在當時還是很先進的,各科醫生的醫術也很精湛,各診療科室比較齊全,醫生認真責任,態度和藹,所以機關干部職工家屬有病也都愿意到門診部去看,有時誰家老人小孩半夜發病,只要一個電話門診值班醫生馬上就會出診,那些年醫院的醫生醫德都很高尚,口碑也很好,從未聽說醫患之間會發生矛盾的。<br><br> 機關門診部唯一令人遺憾的是缺少眾多職工家屬都需要的口腔科,要看牙病或口腔疾病的就要去鐵路醫院。當時機關門診部連先進的汗蒸設備都有,卻唯獨沒有口腔科。(汗蒸設備相當于現在的桑拿設備)<br><br> 門診部受機關大院文體活動氛圍的影響,加上醫務人員本身具有的超前意識和開放思想,逢年過節或碰的什么需要慶祝,需要開展什么活動時,門診部的全體醫務人員也會利用燈光球場就在門前的便利,就地自行舉辦晚會,只要門診部有節目這里依然熱鬧非凡,有了人氣,活動必定成功。<br><br><br><br> (八)<br><br><br><br> 門診部正對面是兩幢較大的三層樓房,四周綠地面積很大,每幢樓都有各自獨立的院子和大門。一幢是路局機關幼兒園,一幢是路局機關托兒所,在這兩所嬰幼兒部門里任教的教學老師,生活老師都是正規幼師畢業的,所有保潔阿姨和食堂營養師,廚師也都是鐵路正式職工。幼兒園召收三周歲以上小朋友,托兒所只收三歲以下嬰幼兒。幼兒園和托兒所是兩個單獨的部門,屬路局教育處管轄。<br><br> 在靠近大院圍墻北側火車站方向有一個門,那是路局機關小學的后門,從這個后門出去走上一條砂石路往前幾百米就是成都鐵路工程學校,這個學校是專門培養鐵路各部門專業的工程技術人才的,它留給居住在《最初的局大院》里的人們,印象最深的是每天清晨天還未完全亮時就依次播放的《步步高》和《彩云追月》及第二套廣播體操的音樂,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五六十年過去了,這個情節難忘。<br><br> 人北鐵小前門正對家屬宿舍樓,學校門口有一條寬闊的大路伸向兩邊,這所小學的全稱應該是《成都市人民北路鐵路小學》,凡是曾經在路局大院里居住和生活過的人,年齡在60歲以上者基本都畢業于該學校,特別是1956年從重慶搬遷到成都后,就在此鐵小就讀的這些人無法忘卻那些昔日的記憶,當初大院的人,大院的事留給他們的印象太深了!<br><br> 如今這批年過古稀的老人都十分的懷念和眷戀當初的人北鐵小,而他們同學之間,師生之間的深厚情意依然不減,他們不僅建立了人北鐵小同學會群還經常邀請巳有九十高齡的老師共同參加同學聚會。這群年事巳高的老人們在這個年齡還能把當初的學校和老師,當初的同學情看的這么重是多么的不容易,只有珍惜,重視和在乎這種情誼的人才是最值得我們尊重和愛戴的人,他們都是好人,好人必定一生平安!<br><br><br><br> (九) <br><br><br><br> 隨著路局機關人員編制的不斷增加和其他機構的逐步建立,在食堂就餐的干部職工越來越多,隊也越排越長,吃個飯要花費大量時間。為盡快解決這個問題,路局在家屬區內靠近小學的側面搶蓋了一排平房,成立了機關第二食堂,這個食堂的開辦不僅緩解了干部職工吃飯擁擠不堪的問題,同時也為眾多職工家屬提供了很大的方便。由于機關第二食堂落戶家屬區曾一度被大家戲稱為家屬食堂。<br><br> 1958年至1959年隨著大躍進,人民公社運動的深入發展,根據當時國家形勢的需要,成都鐵路局也相應成立了鐵路人民公社,這個公社實際上就是當時過激運動的一個產物,和農村城鎮種地做其他產業的人民公社有本質上的區別和不同。可我們的局領導們是有智慧的,將鐵路人民公社辦成了其性質與現在的集經,多經類似的集體組織,這樣我們鐵路局即跟上了形勢又讓我們的鐵路人民公社有了實質性的工作內容可運作,真是"何樂而不為"呢?<br><br> 為向外界展示成都鐵路局人民公社的實力,路局人民公社又在機關第二食堂后面成立了一個公社食堂,不過這個食堂可不像農村公社食堂那樣可以不花錢吃大鍋飯,這個食堂要自己掏錢買好飯票方可就餐,由于食堂大廚師手藝高超,飯菜份量足,味道好,價格又公道還不用排長隊,因此吸引了大量家屬小孩前往就餐,這下機關第二食堂總算保住了名節,從此以后再無人叫該食堂為家屬食堂了。<br><br> 不過好景不長,隨著形勢的遠去,城鎮,企業一哄而上的人民公社最終退出了歷史舞臺,而我們那個公社食堂也不知從何年何月起關閉了它的大門?慢慢的消失在了人們的記憶之中。 <br><br> <br><br> (十) <br><br> <br><br> 從新建成的成鐵路局大院交付使用時起,路局各部門各機構的干部職工和家屬孩子們,開始按計劃按順序有步驟的進行了搬遷,由于需要遷入的辦公場所和入住的家屬宿舍早巳規劃妥當,所以全路局機關所有部門僅用了三個多月的時間就按部就班的完成了全部的搬遷任務。<br><br> 而鐵道部成都鐵路局則是從1952年7月1日正式掛牌行使職能的。<br><br> 根據蘇聯專家組當初的設計方案,所有干部職工住房分為甲級,乙級,丙級三種類型,其中兩層的甲級宿舍樓4幢,兩層的乙級宿舍樓兩幢,外觀造型與甲級宿舍樓無異,只是內部房間比甲樓多出幾間,可算是乙級宿舍樓中的極品。另外在4幢甲級宿舍樓前后,各有1幢2層的圖書館和科技館,這兩幢小樓的一樓會客廳為弧形建筑,外部呈圓形,二樓上面為涼臺,具有典型的歐式建筑風格。<br><br> 以上這幾幢二層樓房算是大院中的一類房。<br><br> 二類房是為數不多的幾幢三層的乙級宿舍樓,室內為木地板結構,有涼臺,衛生間,廚房及臥室,基本上可滿足一家人舒適的飲食起居生活。<br><br> 三類的三層丙級宿舍樓占據了大院中的大部份,建筑主體為磚混結構,水泥地面,內部設計極不合理象,很不盡人意。一幢樓內的每一層都有好幾戶人家居住,沒有單獨廚房和衛生間,一家人也不能單獨在一個單元里居住,給眾多干部職工家屬生話上帶來了很大的不便。<br><br> 由于上世紀五十年代我們國家還處在與前蘇聯非常友好的時期,所以全國各條戰線各個領域都有蘇聯專家的身影,而我們國內接受蘇聯援助的這些單位往往都會依賴蘇聯專家的建議和意見去行使職責。按蘇聯專家的設計和分配住房原則就是按個人職務,級別和資歷分別入住不同級別的住房,這是沒辦法的,因為老毛子他們國內革命成功早,他們有法可依,而我們尊稱他們為老大哥,所以有很多地方必須服從他們的建議。但有的地方蘇聯專家設計也有不夠完善的地方,比如局大院什么設施都考慮到了,可偏偏遺漏了公共浴室,要想好好處理個人衛生不是進城就是去大院外的鐵路浴室,真的多有不便。<br><br> 另外幼兒園后面又設計了一條貫穿家屬區南北通透的大路,仍然是大門口有門柱而無大門,整個生活區里的六七個大門進出自由,形同虛設,而且其中四個對稱大門過于集中又無門衛把守,很不安全。幾幢甲級宿舍本來不需要再設計圍墻,如果一定要圍把甲宿都圍在一起可節約不少成本,可蘇聯專家一定要堅持分開設圍墻,設了圍墻又無帶鎖的大門,這樣誰都可以進入甲級宿舍逛一逛,甲級宿舍內本就沒什么神秘,還圍上圍墻,不設大門形同虛設,這是蘇聯專家的理念,設圍墻不為防賊防盜而是為了展示領地,只有到了一定級別才能入住這種樓房,蘇聯專家把他們特權階級的思想理念搬到了中國,難怪前蘇聯最終分裂解體,這些錯誤的理念是他們執政治理國家的一大敗筆! <br><br> <br><br> (十一) <br><br> <br><br> 從上世紀的五十年代至今巳六七十年了,《最初的局大院》從它繁華鼎盛的時期到如今殘敗不堪,即將徹底消失的最后的局大院不過是人類歷史長河中的一瞬間,然而正是這一瞬間從大院走過了幾代人,令曾經在大院里居住和生活過的人最感概的就是大院今昔的巨變,不管這個大院給予過我們多少的歡樂或痛苦,也不管我們對大院有多少的懷念和眷戀,我們畢竟由此走出,在大院就要徹底消失的時候,大院的當初和最后都必將陪伴著我們難忘的記憶到永遠!<br><br> <br><br> 2017年11月8日 <br><br> <br><br> 注: (以上所述均為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最初的局大院》的真實情景與概況,無任何寫作上的藝術加工與情節虛構)。
主站蜘蛛池模板:
正安县|
闻喜县|
河东区|
多伦县|
丘北县|
蛟河市|
开化县|
弥勒县|
苗栗市|
仁布县|
乌拉特前旗|
惠安县|
天水市|
苍梧县|
西峡县|
弥勒县|
湄潭县|
德钦县|
新闻|
胶州市|
林周县|
马尔康县|
安仁县|
鲁甸县|
罗城|
太谷县|
北安市|
德化县|
容城县|
盘锦市|
太和县|
慈溪市|
苍梧县|
古田县|
清流县|
沧州市|
名山县|
吉首市|
吉安市|
资溪县|
抚松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