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首先有個概念必須再重新明確一下:<b>抗美援朝保家衛國戰爭不等同于朝鮮戰爭</b>。朝鮮戰爭爆發于1950年6月25日,屬于朝鮮內政,而美國卻在兩天后就宣布介入朝鮮內戰,并迅速作出反應,第二天就派空軍、海軍參戰,派第七艦隊進入臺灣海峽。1950年9月15日,美第10軍7萬余兵力在仁川登陸,且不顧中國政府一再警告,悍然越過三八線逼近鴨綠江侵擾我邊境,所以朝鮮戰爭是朝鮮人民軍與美韓聯軍之戰,它始于三八線,止于三八線。而抗美援朝開始于1950年10月(19日入朝,25日首戰為紀念日),是由于朝鮮戰爭威脅到中國國家安全而引起的中國人民的“保家衛國”之戰,是志愿軍和人民軍與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與南韓偽軍之戰,它始于鴨綠江,止于三八線。</p> <p class="ql-block"> 抗美援朝是新中國立國以來面臨的最大規模的戰爭,此戰我國先后動用了240萬人參與抗美援朝保家衛國。有六個兵團27個軍參戰,另外還有大量附屬支援部隊??姑涝薪?0萬人陣亡,幾十萬人受傷。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傷亡最大的戰爭,也是對新中國影響最大的戰爭??姑涝瘧馉幍膭倮?,是無數先烈換來的,我們必須倍加珍惜??姑涝s走了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保住了朝鮮,中美有了戰略的緩沖區。由于敢和美國血戰,也使斯大林蘇聯對中國刮目相看,再也不敢小窺中國。蘇聯企圖將東北變為其勢力范圍的野心,逐漸蕩然無存了,中國收回了東北的全部主權!</p> <p class="ql-block"> 1950年10月19日至1953年7月27日的抗美援朝戰爭,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以來第一次出國作戰。來自四大野戰軍和華北軍區野戰部隊的各軍相繼被編入中國人民志愿軍和新成立的志愿軍兵團。有的軍還被編入了不屬于其所隸屬野戰軍的兵團。</p><p class="ql-block"> 1954年開始志愿軍逐步撤出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1958年2月-10月,志愿軍剩余部隊分三批全部撤退。1959年,志司及后勤部等建制撤銷。</p><p class="ql-block"> 我們必須銘記參與抗美援朝的6個志愿軍兵團:</p><p class="ql-block"> 最先入朝參戰的13兵團,由四野部隊為主的部隊構成,下轄6個軍,38軍、39軍、40軍、42軍、50軍、66軍,兵團司令員為鄧華上將。 </p><p class="ql-block"> 9兵團,由三野主力軍構成,三野此前是將9兵團作為進攻臺灣的主力部隊,入朝時九兵團下轄的3個軍為20軍、26軍及27軍,兵團司令員為宋時輪上將。</p><p class="ql-block"> <b>3兵團</b>,該兵團由二野調集主力部隊組建,下轄12軍、15軍及60軍。兵團司令員就是陳賡大將,是入朝作戰的各兵團中配置最高的。副司令員/代司令員為王近山中將。 </p><p class="ql-block"> 19兵團,當年的晉察冀根據地主力改編而來的部隊,該兵團下轄63軍、64軍、65軍。兵團司令員為楊得志上將。</p><p class="ql-block"> 20兵團,下轄67軍、68軍,而該兵團另一個軍66軍在第一批入朝參戰的部隊之中。20兵團還是朝鮮戰爭擔任收關任務的部隊,兵團司令員為楊成武上將(抗美援朝最后一戰是當時20兵團司令楊勇指揮的)。</p><p class="ql-block"> 23兵團,該兵團為綏遠起義的部隊改編而成,下轄36軍、37軍。兵團司令員為董其武上將(1947年6月蔣介石授予董其武上將軍銜),由于擔任預備隊任務,該兵團主要擔任后方道路機場等搶修任務。</p> <p class="ql-block"> 入朝參戰的六個志愿軍兵團中,每個兵團司令員都是戰功赫赫,在1955年授銜中,有5人被授予上將軍銜,3兵團司令員陳賡成為開國大將。</p><p class="ql-block"> 其中最奇葩最有意思的部隊就是志愿軍第3兵團。志愿軍第3兵團跟解放軍第3兵團并不完全一樣。</p> <p class="ql-block">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兵團,是1949年2月17日,第二野戰軍根據中央軍委命令,將中原野戰軍第2、第3、第6縱隊合編組建。機關設司令部、政治部、供給部、衛生部,下轄第10、第11、第12軍3個軍。解放軍第3兵團司令員陳錫聯,政委謝富治,副司令員王近山、杜義德,政治部主任閻紅彥,副參謀長王蘊瑞,政治部副主任鐘漢華。第10軍(2縱)軍長杜義德(兼),政委王維綱,副軍長范朝利,下轄第28師、29師。1949年6月,在安徽安慶以皖北軍區獨立師為基礎組建第30師,補齊了該軍建制。第11軍(3縱)軍長曾紹山,政委鮑先志,下轄第31師、32師、33師。第12軍(6縱)軍長兼政委王近山(兼),下轄第34師、35師、36師。</p> <p class="ql-block"> 而志愿軍第3兵團則是專為入朝參戰而組建的!他作為第二番志愿部隊于1951年3月在北京成立,兵團及指揮機關由第二野戰軍負責組建,兵團司令兼政委由原二野4兵團司令、西南軍區副司令員陳賡擔任(陳賡因身體原因推遲入朝,3兵團實際領導是王近山,陳賡后入朝任志愿軍副司令),副司令員王近山(原二野3兵團副司令,12軍軍長)。志愿軍3兵團下轄原屬二野3兵團的12軍、4兵團的15軍及華北18兵團的60軍。</p><p class="ql-block"> 志愿軍3兵團的三個軍都不是解放戰爭時期原班人馬,各自抽出一個師留鎮西南,作為鎮反和剿匪基本力量。<b>12軍</b>原轄34、35、36師,36師(不含106團)及34師的102團留川剿匪和警備,36師106團調歸34師建制。11軍31師調入12軍,原12軍軍長王近山任3兵團副司令,11軍軍長曾紹山調來任12軍軍長,肖永銀任副軍長(原36師師長);<b>15軍</b>原轄43、44、45師,43師留在云南,而在川東內江和重慶附近的10軍29師調入15軍,秦基偉繼續任15軍軍長;<b>60軍</b>原轄178、179、180師,178師留下,把61軍的181師(當年的皮旅)調入。原軍長張祖諒因胃病發作,且剿匪和改造國軍降兵任務重,留任川西軍區司令員,由61軍軍長韋杰擔任60軍軍長。</p><p class="ql-block"> 有點意思,<b>志愿軍這三個軍</b>分別來自<b>兩個野戰軍</b>(二野、一野),<b>三個兵團</b>(3兵團、4兵團、18兵團),<b>六個軍</b>(10軍、11軍、12軍、15軍、60軍、61軍)。這六個軍各軍領導及下屬部隊都跟原晉冀魯豫野戰軍6縱有著方方面面的關聯。</p><p class="ql-block"> <b>晉冀魯豫野戰軍第6縱隊</b>,是以太行軍區六分區機關及直屬隊、<b>韋(杰)</b>支隊、石(志本)支隊、<b>秦(基偉)</b>向(守志)支隊為基礎,于1945年11月5日在河北省磁縣組建,1947年3月,王近山任司令員,杜義德任政治委員(下轄<b>16旅尤太忠、17旅李德生、18旅肖永銀</b>)。1949年2月9日,根據中央軍委命令,<b>中原野戰軍第6縱隊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2軍,隸屬第二野戰軍陳錫聯第3兵團。兵團副司令員王近山兼任12軍軍長和政治委員,蕭永銀任副軍長兼參謀長。</b></p><p class="ql-block"> 新組建的志愿軍3兵團第一主力就是來自二野第3兵團的12軍,下轄34師、35師、31師,由曾紹山(原11軍軍長)任軍長。曾紹山跟王近山可是太有淵源了,在紅軍時代,王近山是紅四軍28團團長,曾紹山是1營書記,王近山還救過曾紹山一命。12軍下轄三個師(原36師兩個團及原34師102團脫離本軍建制,留在西南。106團編入34師),34師尤太忠和35師李德生都是來自晉冀魯豫野戰軍6縱,而新編入的31師(師長趙蘭田,后任15軍軍長。1969年12月31師改稱陸軍第12軍36師)原屬11軍,來自晉冀魯豫野戰軍3縱。初看11軍31師(曾紹山/趙蘭田)好像跟6縱沒直接關聯,其實它下屬的91團是源自抗戰時期的129師385旅769團,而王近山是第二任團長、11軍副軍長鄭國仲是第四任團長、新調入的31師師長趙蘭田是第六任團長、12軍35師師長李德生是第七任團長,而在陳錫聯任769團首任團長時,曾紹山任769團司令部參謀。這么多戰將都出自抗戰虎團769團,絕對是同源同根源于一脈!</p><p class="ql-block"> 隸屬的第二個軍15軍,下轄44師、45師、29師,軍長秦基偉,6縱成立就跟他有關啊!原屬二野4兵團(兵團司令陳賡),來自晉冀魯豫野戰軍9縱;而新編入的29師原屬3兵團的10軍,來自晉冀魯豫野戰軍2縱。10軍軍長杜義德更是跟6縱密切,他就是原6縱政委,現志愿軍第3兵團副政委。</p><p class="ql-block"> 新編入志愿軍3兵團的60軍,下轄179師、180師、181師。現任60軍軍長韋杰曾是晉冀魯豫6縱的副司令,全軍來自一野18兵團(兵團司令徐向前),179師與180師源于晉冀魯豫野戰軍8縱,179師的前身是臨汾旅;而61軍181師替換了60軍的178師,其181師源于晉冀魯豫13縱,是中原突圍的皮旅。 可以說,60軍和12軍以及15軍,都是出自晉冀魯豫,三軍同出一脈,歷史淵源頗深。</p><p class="ql-block"> 所以也有人戲說:志愿軍第3兵團為什么定為第3兵團,是因為其三個軍來自解放軍的三個兵團,所以組成的志愿軍兵團番號就定為“三兵團”。這看似雜亂無章的三個軍其實都跟晉冀魯豫野戰軍6縱有關,所有部隊都是八路軍129師派生出的晉冀魯豫野戰軍部隊,<b>九個師同出一脈,是一個血統</b>。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順理成章一同上戰場。</p> <p class="ql-block">志愿軍第3兵團12軍在軍長曾紹山、副軍長兼參謀長肖永銀率領下,于1951年3月21日由長甸河口入朝參戰;15軍在軍長秦基偉、政治委員谷景生率領下,于1951年3月25日由安東入朝參戰;60軍在軍長韋杰、政治委員袁子欽的率領下,于3月17日由安東入朝參戰。入朝之前,全軍進行了換裝,重機槍以下的輕武器全部換成蘇式武器(水連珠步槍轉盤沖鋒槍等)。為了保守秘密,志愿軍部隊均不佩戴“八一”帽徽和“中國人民解放軍”胸章。當時所有與解放軍有關的東西(立功證、照片、筆記本之類)一律不準帶入朝鮮,均放在留守處。</p> <p class="ql-block">志愿軍第3兵團入朝40天的第一戰就投入到第五次戰役。第一階段中第3兵團統領(也是唯一一次)三個整軍位于戰線中路,12軍居中,右翼15軍,左翼60軍。作為3兵團的主力軍,五次戰役第二階段,12軍就調第9兵團指揮投入東線戰斗,轉移階段又歸建3兵團。1951年10月12軍又調到20兵團指揮,接替67軍金城防御戰陣地,直到1952年的10月。剛歸建3兵團準備休整時,一個命令又調頭開赴上甘嶺戰役,徹底打贏上甘嶺戰役!</p> <p>第五次戰役第二階段時候,3兵團12軍劃歸到宋時輪的志愿軍第9兵團擔負在第五次戰役第二階段作戰中的東線正面突破、兩翼迂回、層層包圍、多路鉗擊的突擊作戰任務。此時第3兵團原屬的15軍,60軍不變,又調39軍到3兵團,仍然負責中線作戰。五次戰役第二階段正式打響時第3兵團令15軍左路60軍右路為第一梯隊,39軍(兩個師)為預備隊,但是60軍的181師配屬12軍作戰,179師配屬15軍作戰,這時候前線作戰的60軍其實就是軍部和180師。</p> <p>五次戰役第二階段的轉移階段(我認為應該是第三階段)中,命運就和第3兵團開了個天大的玩笑,有“常勝將軍”之稱的王近山入朝第一戰就是一憂一喜。憂的是:其60軍180師在轉移幾乎陷入敵人全面包圍,而突圍時由于指揮失誤和組織接援不力,部隊遭到重大損失。喜的是同時在東線擔任突擊任務的3兵團12軍31師91團已經沖到三七線附近,同樣被深深陷入敵后,由于團長李長林沉著堅定,機智靈活,帶領部隊繞道翻越雪岳山,不但勝利撤回,還帶回幾十名俘虜,全身而退與31師主力會師。此時12軍歸建第3兵團。</p> <p class="ql-block">1951年6月,志愿軍第3兵團到撤到谷山地區整休,僅僅5個月后,12軍首先結束休整,11月初調歸志愿軍第20兵團(兵團司令楊成武),開赴金城前線接替67軍的防務,投入到金城防御戰,整整一年,經歷了春夏鞏固陣地戰、細菌戰、秋季戰術反擊戰。</p> <p> 五次戰役后原川西軍區司令員張祖諒回60軍任軍長(張祖諒原來就是60軍軍長),15軍44師副師長李鐘玄調任180師任師長,第二年1952年金城防御戰中,趙蘭田被提升為60軍副軍長。 而60軍一直整訓到1952年9月8日后調屬志愿軍第20兵團。1952年秋季,接替第68軍在東起文登里、西至北漢江一線的防務(從此脫離第3兵團)。</p> <p class="ql-block"> 15軍谷山休整了10個月后,于1952年4月起接管了26軍東起五圣山,西至斗流峰、西方山,正面寬約30公里,縱深約20公里,總面積567平方公里的防區。此時的38軍已經調屬3兵團指揮,1952年5月38軍接防42軍與39軍位于將軍洞以東至鐵原西梧桐里寬32公里的防區,位于15軍西方山以西地域。沒想到幾個月后,在3兵團王近山指揮下,又打出了一勝一負兩戰。勝的是15軍和12軍的上甘嶺戰役,負的是38軍折戟白馬山,都在中外戰爭史上影響特別深遠。</p> <p class="ql-block">1952年10月14日上甘嶺戰役爆發前,志愿軍第3兵團所屬兩個軍是15軍與38軍。15軍防守在金化以北地區平康上甘嶺一線;當時15軍的具體部署是:以野戰攻堅見長的第44師并第29師的87團,共4個步兵團、7個炮兵營和1個坦克團為右翼,各團采取后三角配置,全師成L形部署于平康谷地東側,與右翼的38軍防區相接;擅長防御的第45師3個步兵團和2個炮兵營憑五圣山之險,防守左翼;第29師2個團為預備隊。</p><p class="ql-block"> 上甘嶺戰役爆發后,12軍剛剛完成配合20兵團的金城防御戰任務歸建第3兵團,正準備開赴谷山休整;而60軍已配屬第20兵團。在志愿軍第3兵團15軍戰至最艱難的時刻,“瘋將”王近山親自四調在金城一帶剛剛打完戰術反擊作戰的志愿軍3兵團12軍(剛剛歸建)的6個團趕赴上甘嶺“救火”參戰。12軍的指戰員不負老軍長厚望,在換防休整的路上,調頭南下,日夜兼程揮師上甘嶺投入血戰。從11月1日參戰,直到12月15日完勝上甘嶺戰役后移交回全部陣地給15軍。有關上甘嶺戰役的兩個主戰部隊情況,見<a href="http://www.xsjgww.com/37zmjmdn" target="_blank" style="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 font-size:18px;">數字解密上甘嶺---之主戰部隊15軍與12軍</a>。</p><p class="ql-block"> 上甘嶺戰役,作為贏家的王近山卻絲毫也沒有大捷的喜悅,在他的眼里沉淀了太多的硝煙和生命,以致數年后,在一次看電影《上甘嶺》時,曾經指揮過上甘嶺戰役的王近山將軍看不了一半就淚流滿面,中途退場,他不堪回憶這場人類戰爭史上罕見的殘酷也是罕見的奇跡的戰爭。 </p><p class="ql-block"> 上甘嶺雖是一座埋葬數萬人血骨的巨大墳墓,但也是一座豐碑,一座人類戰爭史上的豐碑,一座象征中華民族堅韌不拔威武不屈英勇獻身的偉大精神的豐碑!</p> <p>1952年12月15日,12軍將上甘嶺兩高地防務全部移交回15軍后,幾乎一刻不留馬不停蹄,于1953年1月又開赴朝鮮東海岸。不久,王近山輪調回國,1953年4月18日由許世友擔任志愿軍第3兵團司令員(更熱鬧了,許世友是第三野戰軍的將領),下轄東海岸防御指揮部、12軍、15軍、獨立第33師(來自11軍)。</p><p> 1954年4月,志愿軍第3兵團所部開始陸續回國,1954年4月,12軍撤回國內;1954年9月,15軍撤回國內;1955年1月機關撤回;然而還有部分后勤機構并入志司/志后(12軍醫療二所并入志后改為機動醫院)。15軍回國后,原12軍31師師長趙蘭田先任解放軍15軍代軍長(1954.04-1955.01),后任解放軍15軍軍長(1957.08-1967.08)。</p><p> 最后有個一般人都不關注的信息,但是對志愿軍第3兵團比較有意義。中國人民志愿軍第3兵團領導機關于1955年1月9日奉命回國,接收駐旅大蘇軍的防務,擔任旅大防衛區領導機關。3兵團接防的先遣人員由副司令曾紹山,政治部代主任李震(曾任12軍軍長)率領于1月14抵大連。兵團領導機關及直屬隊在副參謀長張藴鈺率領下,于2月1日到達遼寧普蘭店,經稍事休整后,2月27日進駐旅順。3兵團領導機關進駐旅大后志愿軍第3兵團建制撤銷,隨即恢復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兵團”的番號。交接工作從3月7日開始,至5月16日全部結束(中方簽字代表為第3兵團副司令員曾紹山、海軍旅順基地司令員羅華生、空軍第3軍軍長劉豐,蘇軍簽字代表為第39集團軍司令員什維佐夫、海軍基地司令員古德利切夫、空軍第55軍軍長切德利克)。簽字后自16日零時起,將防務全部交我方負責。至此,第3兵團及所屬各陸??哲姴筷牻犹媪颂K軍39集團軍及所屬部隊自普蘭店至大沙河口以西遼東半島南部防御任務,擔負起保衛旅大要塞的任務。1955年5月26日,駐旅順口地區蘇軍指揮部的高級將領和指揮部全體人員,從旅順啟程回國。從此,旅大地區結束了半個多世紀以來一直由外國人統治和管轄的歷史。</p>
主站蜘蛛池模板:
藁城市|
汝阳县|
高雄县|
奉贤区|
名山县|
龙岩市|
景东|
永城市|
正宁县|
淄博市|
策勒县|
江山市|
梅州市|
秦皇岛市|
东乡县|
宝鸡市|
通辽市|
汝城县|
洱源县|
甘肃省|
和硕县|
商南县|
自贡市|
陆良县|
二手房|
云和县|
滕州市|
玉山县|
文登市|
大田县|
内黄县|
江门市|
建始县|
永福县|
融水|
游戏|
辽源市|
广饶县|
吴江市|
宁德市|
泰兴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