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大會山雄踞績溪北大門,海拔1259米,東、南、北三向,山勢挺拔,磅礴崢嶸,四周眾峰環峙,形似群英聚會而得名。</p><p> 自從跟隨紫隊第一次面見大會山以來,大會山雄渾壯麗的模樣給我留下了深深地印象。大山的廣博煥發出無窮的魅力。大會山就像一位胸懷寬廣、敦厚平和的威武漢子,慢慢地鐫刻在了我的心里。此后,我一發不可收拾,幾乎年年都去大會山。每逢春、秋兩季,我的心仿佛被一種無形的力量牽引,嶺北總有一種誘惑在向我招手,撩我心懷,讓我情不自禁地前往赴約,親近相擁。?? 自此,生在嶺南的我,因為巍峨的大會山而對陌生的嶺北有了時時念想。</p><p><br></p><p>2020--5--3日攝</p> <p><br></p><p>2013年國慶節,“云淡風輕”組織攀爬大會山活動,女兒、侄子跟隨出行,這是我第三次上大會山。全家聚會于長滿山楂樹的高山之巔,留下了珍貴美好的回憶。</p> <p><br></p><p><br></p><p> 晴空下云涌霧漫,波濤洶涌,碑如旌旗,一覽山小,四邊皆空,驚艷壯觀!難怪,“大會晴峰”被列為“績溪十景”之首,這真是:</p><p>云開大會雨初晴,無數奇峰透青冥。</p><p>圖畫天然新著色,近山嫩綠遠山青。</p><p><br></p><p>2017-9-9日大會山,圖中云端攝美的是紫隊的背影。</p> <p>2018-9-9大會山</p> <p>九九山楂之戀。仿佛曾經有過無言的約定,每逢秋天到來,山楂要紅的時候,總是不由自主地走向大會山。大會山的山楂比別的地方要多要密,而且紅艷鮮亮,楊桃也格外地討喜,悄悄地蟄伏在樹窠里等待我們采擷,綠的發亮的草叢里,野山菇展以別樣的風姿靜靜地守候。</p><p><br></p> <p>擂鼓尖上看大會山巔(2019-5-11)</p> <p>2019-9-22日,綠野戶外于大會山合影</p> <p>大會山的映山紅是我看過的最多最旺最美最艷的映山紅。今年的五月,有幸得遇大會山最美的時候。太震撼了!因為山至高,沒有高大樹木遮擋,映山紅往周圍自由舒展,所以一大棵一大棵,像茶葉樹一樣被修剪過的整整齊齊,放眼望去,一大片一大片,像鋪上了紅色地毯。正午的陽光越發猛烈,山脊上的映山紅有如陣陣燃燒的火焰不斷地跳躍著,熾熱著驢友們的靈魂。</p><p>2020-5-3日,火紅大會山。</p> <p>今天,2020--11-8,周日,藍天澄澈。紫金綠野戶外群與云淡風輕的小紅軍戶外群聯合組織活動,目標還是大會山。心里有點兒納悶,不是山花浪漫的春天,也不是綠草葳蕤的夏日,已是晚秋時節,紅彤彤的山楂也早已掉光了,大家又是奔著什么興沖沖趕來呢?紫隊告訴我說旺川村委會組織人力物力整理出了一條新路,他也沒有走過,紫隊什么人咯,居然連他也沒走過?我頓時好奇起來,心里充滿了期許。</p><p> </p> <p> 七點二十,車子停在下舍自然村停車場。村里安排有向導帶路陪同。</p> <p>紫隊與向導程永明</p> <p>向導高紅田(坐著喝水的)</p><p>向導高紅田大哥老革命的后代,他全程陪同,熱心講解,一路指點,尋找革命遺跡,探尋紅色記憶。</p> <p>回走過橋,直接鉆入屋后的小路。回望,處在山的懷抱里的下舍,靜謐安詳,暖色的陽光,將樹色渲染得格外靚麗。</p> <p>路旁有茅草屋棚,其中一個很簡陋,只有一個架在天然石門間的茅草屋頂而已,路穿寨而過。</p> <p>小路彎彎曲曲,鉆進了山谷,這里當地土地名叫楊樹谷。向峽谷的深處探望,山上色彩豐富,樹木有濃綠也有淺綠,但是更多的是金黃、淡黃、深紅,深秋的嫣紅已成為這個季節的主色調。</p> <p>楊樹谷就像出入大會山的一道長長的關卡。山勢逼仄,崖壁聳立,絢麗燦爛的紅葉于秋風中搖曳生姿。</p> <p>山谷里有許多奇怪的大石頭,在早晨柔和的光影里,幻象成了一些生動逼真的動物形象。對面像一只額頭外凸眼睛細小鼻子扁平的大猩猩,正在俯瞰山下的村莊。</p> <p>又一個奇怪的石頭,像一只大猴子跟著我們的步伐向山谷追趕,眼睛凹陷,還有個大酒窩,臉龐大,表情呆萌。</p> <p>小猴子群</p> <p>瞧,樹葉正后方的崖壁頂端蹲著一只看門狗。</p> <p>獅子石</p> <p>栩栩如生</p> <p>這里就像一個天然觀景臺,俯瞰對面的山上,不知名的許多樹木紅了,層林盡染,美輪美奐。</p> <p>在峽谷里穿行的時候,我一直在追尋自己的前進目標,不時地遙望大會山。此時,對面像屏障一樣橫亙于眼前的就是大會山巔,山頂光禿禿的又黃幽幽的,形狀就像一頭肥壯的黃牛,頭已鉆進了草叢,只露出厚厚的牛背。</p> <p>由西向東掃視,入眼像一只徐徐爬行著的大烏龜。與大會山多次親密接觸,像這樣跳開來凝視,還是第一次,這讓我又多了一個以往不曾有過的視角,盡情仰望大會山的身姿。這就像是對我以往所有大會山之行形成的既有印象的一個完整補充。</p> <p>下插進入峽谷底部。</p> <p>過河后,小路援溪而進,鉆入一片美麗的楓樹林。應該是退耕還林栽種的,看上去一畦一畦的,就是原來的山田。地上落滿了枯葉,走在上面發出沙沙的聲音。</p> <p>來到瀑布群,有三道瀑布。</p><p>秋山瘦,秋水秀。秋天的瀑布水量少,好似青山爺爺的白胡須,又長又白;又像女孩兒的馬尾巴辮,直直地垂下來。第一道瀑布</p> <p>第二道瀑布</p> <p>到第三個瀑布,要爬上一截崖壁,以動物野爬的姿態小心翼翼。</p> <p>陡、長、細、清。</p> <p>折返右轉,山路悠悠緩緩迂回著進入了茂密杉樹林</p> <p>讓人留念的是在楓樹里行走的感覺。仿佛自己的人生之路有了一種成熟、厚重的況味。</p> <p>站在樹下,一抬頭,滿目金黃。樹葉間露出了藍得純凈、藍得透明的天空的一角。一片片半黃半紅相間相滲的楓葉,在陽光的映射下,格外的靚麗明艷。</p> <p>在楓林里行走,我的眼,我的心,全部被楓葉迷住了。</p> <p>紅葉于枝頭雙雙起舞。</p> <p>站在樹下,抬望等待,我想看葉從樹下飄落下來的那種情態。秋風拂過,楓葉搖曳著動人的姿態緩緩地落下,在生命即將隕落的那一瞬,她表現的是那樣的灑脫、從容、飄逸、優雅;在就要枯竭的一刻;還在用盡生命的力氣釋放著最后的美麗。</p> <p>生命的美麗不一定盡在生機勃勃,落葉也是一種凄美!經歷了春天的孕育、夏天的翠綠、秋天的成熟,此刻的零落回歸是為了來年洋洋灑灑的綠,是生命的又一個輪回。人生又何嘗不是如此!然而,我們真的能就此而參透豁然嗎!</p> <p>紅色長塢——新四軍游擊隊駐地</p><p>前面兩山夾一塢,中間的空地,好像被窩在手掌心里的樣子。向導大哥說這里當地人叫長塢,當年新四軍游擊隊的一支小分隊曾在這里蟄伏活動過。如果不是大哥帶著,很難發現這樣一個狹小隱秘之地。</p><p><br></p> <p>高大哥說,這一塊大坦原來是新四軍練兵場。我半信半疑,很不禮貌地問了句:你怎么知道的呢?他和顏悅色:母親活到九十多歲,曾經參加過聯絡活動,根據她老人家生前回憶找到的對應場所。</p> <p>前面的房屋是新四軍駐扎的屋棚。當然屋棚是在與當年場所大概位置搭建修復起來的。茅草棚前有許多木頭軍械,大家興致勃勃,紛紛舞槍弄棒。</p> <p>兵哥哥合影</p> <p>《紅色記憶》,演員角色試鏡中。??</p> <p>持槍肅立</p> <p>繼續前進,爬上一道山崗,右邊有路通往大會山山頂方向。隊伍往左后方竹林里穿插而下。</p> <p>竹子與杉樹爭搶地盤似的,擠擠挨挨。陽光透過樹梢,落葉鋪就的泥土路上光影斑駁。</p> <p>竹林里哪里來的音樂,原來是驢友“家和萬事興”在吹奏口琴,一曲柔美的情歌“心上的羅加”在杉林里歡快地飄來飄去。</p> <p>頭頂上,火紅的楓葉像燃燒的火焰。</p> <p>黃會川附近的瀑布。</p> <p>美麗的村莊黃會川</p> <p>村后通往大會山的石板路,以前去往大會山經常從這里走過。在此休息喝水,等候觀看瀑布的驢友,隊伍稍作歸攏。</p> <p>穿過村巷,沿著村中水坑邊的石板路向楊桃嶺方向進發。這個角度可以看到大會山的整個輪廓,以擂鼓尖為頭,大會山,黃牛的意象清楚明朗。</p> <p>沒有屋頂的路亭</p> <p>田里長滿了野草,秋天的野草結滿了草籽,田邊不知名的樹葉,一簇簇的像盛開的鮮花似的,為了靠近這些明亮的秋葉,沾了一身草籽。秋葉卻不為所動,兀自美麗。難怪說秋葉靜美。</p> <p>有怪石像一只嘴喙尖尖的大??展翅欲飛的樣子</p> <p>驢友動人的風姿,山林絢麗的秋色。</p> <p>走上了楊桃嶺古道。楊桃嶺在績溪上莊與旌德江村之間。一座山嶺分隔了兩地,一條古道又將兩地相連。這古道曲折盤桓四十里,風雨蕭蕭數百年,胡適的一篇關于楊桃嶺的名作讓這條古道、這條古道曾經走過的人以及這人與人之間曾經發生的故事,長久地留在了人們的記憶中。近些年隨著旺川村干鄉民對鄉村文化建設的重視,也因為戶外驢友進山探古尋幽,踏青采風,這條古道逐漸浮出塵土,人們稱之為胡適與江冬秀的“愛情小道”,也有調皮的驢友稱它為“江胡大道”。</p> <p>受傷的古道急需維護。</p> <p>拱天濟美亭到了。</p><p> 拱天濟美亭。古亭由穆青石塊堆砌而成,整個古亭深灰,古樸,冷清,凝重。</p><p> </p> <p> 2016-10-6紫金隊伍與古亭合影。</p><p> 古道塵封多年,古亭冷落在茂密瘋長的野竹窠里。跟隨紫隊爬大會山,多次經過,多次探尋。2016年第一次發現古亭時那份歡呼雀躍的心情至今想來仍然回味無窮。</p> <p>記得當時的古亭爬滿藤蔓,古樸而凝重,顯得落寞而滄桑。</p> <p>2020-5--3,又一次拜訪古亭。</p> <p> 快到中午了,早上吃得匆忙,早已饑腸轆轆,還是堅持著一鼓作氣爬上楊桃嶺,怕吃飽了犯困慵懶,更重要的是心里惦記著老朋友似的拱天濟美亭。坐在古亭外的石板古道上,背對柔和的陽光,吃著中餐,一份愜意與自得,油然而生。</p> <p><span style="color: rgb(48, 48, 48);">古道像一條山洞通往山坳南北,當地人稱“世科洞”。</span></p> <p>石亭位于兩峰間,塊石壘砌,條石門闕,額題“拱天濟美”四個大字。</p> <p>正午時分,光照很強,走進亭內細細凝視。</p> <p><span style="color: rgb(48, 48, 48);">石亭內置兩排石凳,石墻及拱頂石縫有明顯的水泥漿砌痕跡。</span></p> <p> 亭內墻上有醒目刻字,乃旺川人2011年重修。有詩內容:徽池古道楊桃嶺,拱天攬勝客留連,聯姻之路多佳偶,偉人故里若比鄰。</p><p><br></p><p><br></p> <p>亭內門額上亦有刻字痕跡,借著強光,榮輝與紫隊像孩童認字一般,興奮地一個字一個字大聲讀了起來:<span style="color: rgb(48, 48, 48);">“明萬歷十七年仲冬月績邑旺川曹世科立”。回來查了資料,</span>大意是明萬歷十七年(1589)、四十六年(1618)、嘉慶二年(1797)曹世科本人、兒孫、曾孫和玄孫三次重修古道的記錄。來過幾次,與古亭合影,在亭內石條上吃飯,可能因為光線太暗,今天才發現這樣的內容。</p> <p> 當年胡適迎娶江冬秀從這里經過,三天后胡適帶新娘回門從江村返回上莊時再次登上楊桃嶺,他回首來時路,望著重重疊疊的山巒,突然有感而發,寫下了有關楊桃嶺的著名詩篇:“與新婦同至江村,歸途在楊桃嶺上望江村、廟首諸村,及其北諸山。’重山疊嶂/都似一重重奔濤東向/山腳下幾個村鄉/一百年來多少興亡,不堪回想!——更不須回想/想十萬萬年前,這多少山頭,都不過是大海里一些兒微波暗浪!”</p><p><br></p><p><br></p> <p>歷史是那么的遙遠,幾乎無法陳述,歷史又仿佛近在眼前。與一塊塊青石對視,自然無法找到當年大師留下的任何痕跡,但一定留有大師注視的目光。古亭靜靜地守望著,在風雨飄搖中見證了多少悲歡冷暖,多少壓抑與無奈,歷經凄風冷雨的古亭在廣博的大山中頑強地站立著,一如大師堅守的那份承諾與責任。</p> <p>隊伍集結于此,與古亭合影</p> <p><span style="color: rgb(48, 48, 48);">楊桃嶺古道,既不是官道,也不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戍邊關隘,充其量是“徽涇官道”的一條支線,村寨間的“鄉道”而已。但因路的一頭是胡適,“新文化舊道德的楷模、舊倫理新思想的師表”,另一頭是他的發妻江冬秀,一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小腳女人,這條青石古道反而越來越備受矚目。楊桃嶺不長的石板路,雖已淡出百姓生活,但深入骨子里的文化基因卻越來越濃郁,越來越綿長。</span></p> <p>2020年5月3日</p> <p>紫隊與云淡風輕兩大頭子,率領著隊伍開啟了下午的行程。</p> <p>埡口處秋風蕭瑟,隊旗招展飛揚。</p> <p>不走古道,沿著機耕路向前方的山脊走去。</p> <p>陽光慷慨地灑在路旁的野菊花上,星星點點地晃動著。這一沫金黃,仿佛在流動,在歡笑,那般醉人。</p> <p>陽光跳</p> <p>紫隊與野馬</p><p>遠方山谷曠野的古村如珍珠散落,仿佛是旖旎勝景,其實那就是江冬秀娘家旌德江村一帶的村落人家!</p> <p>沿機耕路左行是一處采礦點,高聳的山峰已削為平地,面積很大,地面上凌亂地堆放著大大小小裸露的石英石,大如屋舍、小似拳頭,晶白耀眼。礦場周圍的植被遭到損毀,至今尚未恢復。遠遠望去如一道長長的白神索掛在楊桃嶺上。</p> <p>今年五月大會山向擂鼓尖方向遠望,一眼就看到了遠方的白白的一塊,原來就是這個廢棄的采石礦。</p> <p>站在山脊上,回望大會山,感慨萬分。</p> <p>2016年10月6日,紫隊帶著我們由擂鼓尖向上攀爬大會山,幾乎沒有路,紫隊憑著他強烈的方向感,敏銳的判斷力,一馬當先,在似路非路的山脊上一點一點行進著。這對于我是,幾番磨練,幾許回憶。</p> <p> 記得那時的擂鼓尖所在山脊,長滿了密密麻麻的小野竹,滿山滿崗,泥路模糊,人行其間,似乎整個身體都陷在了恣意汪洋的竹海中,只勉強看到前面驢友鮮亮的帽子,只能兩手用力向身后撇開細密的竹椏,一個個以蛙泳的姿勢在竹海中費力地向上游移著。</p> <p> 如今,峰脊上,那些密密麻麻的水竹被砍斫掉了。一根一根地砍,一段一段的挖,整理出一條一米多寬的漫長山路,該投入多少的人力物力,我不會估算,但是那些民工滿頭汗水,彎腰弓背痛,頂著烈日,握柴刀,揮鋤頭,辛苦勞作的情景,不時浮現我眼前。</p> <p>遠望與藍天想接的高山之巔,一條新路氣勢不凡,像長龍從大會山巔沿擂鼓尖方向奔騰而來,這一刻,真切地感受到了原來大山就是以這樣的姿態呈現出連綿起伏的曲線美。</p> <p>走在前面的是向導高紅田</p> <p>原以為今天沒有爬到大會山最高處,下午只沿著機耕路或者楊桃嶺石板路回到鳳棲灣,那就輕輕松松,沒有多大強度。哪成想向導大哥帶著我們繼續沿著山脊,戰勝一道道山頭,山不是很高,路卻很長,一路追趕太陽,向西、向西,走不到盡頭的感覺。??</p> <p>這道山脊往旌德方向伸展,不知和對望的尖尖的帽子一樣的山是不是連在一起的。</p> <p>鳥瞰鳳棲灣</p> <p>眼皮底下的山谷底,毛竹林環抱著幾間盒子樣大小的房子,向導大哥說那是采礦工人住過的工棚。</p> <p>翻過這個山頭,心里松了一口氣。山很陡,路很滑。好在最豎的地方,民工們用鋤頭鏟出了泥土階梯。慶幸的是,民工們也有了欣賞自然之美的意念,沒有把路中間的映山紅砍掉。光桿映山紅樹在寬闊的防火道上錯落分布,路兩旁的映山紅像栽種的一樣沿著防火道依次有序排列,以山路為中線,密密匝匝地向兩邊的山坡鋪展而去。可以想象一下,五月花期正好,映山紅像燃燒的火焰,那將是多么震撼人心的場景。這就不由我想起了大會山月亮??石下那片美麗驚艷的映山紅。</p> <p>五月映山紅盛開時的月亮石</p> <p>攝于今年五一節期間。</p> <p>山上的矮矮的松樹像華蓋一樣,姿態優美。晚秋時節,山頭黃澄澄的,翠綠的松樹反而成了暗黃底色里的一朵朵濃綠的花。</p> <p>連綿起伏的山脊間的又一個埡口。不知哪個驢友說,繼續!還要翻過前面那個山頭,抬頭一看,突然拔地而起矗立起來的感覺,嚇得我頓時腿發軟。紫隊笑著說,逗你玩呢,用手一指,左手邊有條寬闊的泥土大路。</p> <p>后來才知道,這個埡口所在的山叫小嶺,是過去績溪旺川與旌德高甲的鄉民之間來往走動的必經之地。紫隊在喝水,我有些急躁,總擔心自己腰粗腿短,怕拖后腿,擅自下山走了。</p> <p>路旁的楓樹葉茂色濃,樹下有許多塑料瓶子,不知是不是挖路的人留下的,今后可要注意了哦。這些很難被塵土吸收的廢品一定要隨時帶回山下。</p> <p>走了一小段泥土路后,眼前突然一亮,居然有石板路,驚不驚喜意不意外?!??路不寬,單塊的石板鋪成一級石階,石板上布滿泥土,新翻痕跡很明顯,據說是昨天剛剛全部拾掇好,真是太幸運了。</p> <p> 那些不知名的農民流著汗水用鋤頭一點點地捯飭,使得山谷里那條不知塵封多久的石板路得以重見天日,從鳳棲彎往旌德高甲方向,逶迤蜿蜒在紅葉如霞的崇山峻嶺之中。</p><p> 鳳棲灣附近有楊桃嶺古道,通往旌德,至少喜歡戶外的人都知道的,然而,從同一個村子鳳棲灣出發,去往旌德的,居然還有另一條古道,這我萬萬沒有想到,而且就隱藏與楊桃嶺相隔不遠的深山中,實在叫人有些匪夷所思。可見舊時的交通其實也很發達,只不過,世事變遷,它隨著滾滾紅塵而漸漸淹沒在了歷史的塵埃中。</p> <p>這個石頭路面很奇特,像一只卡通動漫的加菲貓頭像,不知是怎樣形成的,奇怪極了,前后一看,無從詢問。</p> <p>腳踏石板路,眼睛總是向上瞄著那些染色的楓葉。代表秋天的楓葉之美,不僅在那經霜的素紅,而更在于它臨風的颯爽。尤其是這些瑟瑟秋風中依然頑強站立于枝頭的楓葉,它不自輕自慢,勇敢地抓住了秋日里的每一縷陽光,盡情釋放自己的美麗。</p> <p>古道順著澗水在山間而下,水順山走,路依水行。</p> <p>山谷狹窄,水流細小,水聲輕柔如催眠曲輕輕吟唱,突然間聲音變的嘩嘩起來,原來是前面是一個瀑布。觀察山勢,無法近前觀看。瀑布頂端,有一朵被蟲子咬過的映山紅仍然堅持開放在別人的季節里。</p> <p>老李的紅色塑料袋里裝著塑料袋,礦泉水瓶等垃圾,好樣的!戶外行走,熱愛自然山水,就是要這樣:除了微笑與足跡,什么也別留下。</p> <p>每一片楓葉在落地歸根之前,總會把生命中最美好的一面完美得呈現,伴著秋風化作迷幻的金蝶,起舞翩飛,靜謐地走過生命的最后一段。</p> <p>兩個山坳兩條澗流匯集在此,小嶺古道與楊桃嶺古道并在了一起。</p> <p>出鳳棲灣村,沿著公路走向下舍村。</p> <p>抬頭回望鳳棲灣,看到了村莊的一角幾間亮白的房屋。這個方位,正好可以覽望以擂鼓尖為中心的整個大會山的側隅。</p> <p>深秋下午的暖陽,把樹木都照亮了,仿佛給予了樹木一年中最美好的時光。</p> <p>三點半到下舍村。今天的徒步線路,一個環線,回到原點。</p> <p>汽車十幾分鐘后載我們到了旺川村,先參觀太平天國壁畫。太平天國壁畫繪于旺川一位曹姓人的一個支祠內,這座名“九思堂”的曹氏支祠內曹立恒立建于清代咸豐年間,據有關資料分析,“九思堂”竣工不久,就成為太平天國將士的宿營地。“九思堂”內的壁畫就是當時太平天國將士在這塊土地上留下的寫照。</p> <p>壁畫所在的祠堂隔壁住著曹姓人家,有一位白發童顏的大爺拿出鑰匙給我們開門后來又跟隨進來,熱心為大家指導講解。</p> <p>老人家住的老房子</p> <p>祠堂在老房子的左后側,經過一個巷弄,方能看見大門。</p> <p>村南書所</p> <p>大爺在認真的講解,我側耳細聽,似懂非懂,鵬武大哥很專注,一邊聽講一邊請教。“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我都不好意思說,我看得依稀仿佛。</p> <p>這組壁畫共有七壁,其中主要的是“攻城圖”,據有關專家的考證和有關資料表明,“攻城圖”是太平天國將士攻克旌德的真實記錄。是太平軍戰士宿營九思堂時的真實筆跡。《攻城勝利圖》,長2米、寬1.5米。據考證,是清咸豐十年(公元1860年)二月二十日太平軍首次攻克旌德縣城的寫真。</p> <p>除攻城圖外,其他幾壁繪畫,也從不同側面謳歌了太平天國這場偉大的農民戰爭,高高擎起、迎風飄揚的旗幟,聲勢浩大,威震天下的炮隊等,無不強烈地再現出革命戰爭的正義和戰斗力。</p> <p>從相對的門走出長廊一樣的院落,發現有一口古井。想必當年太平軍戰士引用的就是這口井的水。</p> <p>夕陽西下,夜幕降臨,水波蕩漾,旺川村朦朧迷離。</p> <p>晚飯是一品鍋為主題的當地土菜,吃飽喝足,盡興過癮,感謝華哥熱情招待。六點鐘上車回縣城。</p> <p>軍哥、紫隊、云淡風輕三巨頭舉杯共飲,慶祝今天大會山新路賞紅葉凱旋而歸。紫隊與云淡風輕,精心組織了本次活動,軍哥一路當旗手,還時時照應隊友,為本次活動付出了熱情。</p> <p> 上午的路,其實就是從下舍到黃會川兩個村莊的距離。這個距離非同尋常,因為走的是新路,看到的是別樣的風景。楊樹谷一帶,崖壁聳立,怪石紛呈,更有楊林瀑布三疊泉,現在深秋多晴日,水流量最少的季節,尚有泉水叮咚,如果是夏日雨季,想象著一瀉千里水聲震天的情景該有多美。大會山山麓楓樹成林,那些火紅的楓葉翩翩起舞,一直舞進我的心空,時時曼妙生姿。</p><p> 下午的行程,從拱天濟美亭過采石場,沿著山脊,向西爬過一個又一個山頭,到小嶺,是以前沒有走過的,更令我振奮的是剛剛露出真容小嶺古道,山林盡染,秋色絢麗,峽谷里泉水柔柔的歌聲,好像一首美妙的秋韻吟詠曲。余音未了,此刻,那美妙的自然天籟仿佛又我的耳畔響起。</p><p> 一路走著,踏著清清爽爽的泥土路,看著紅紅火火的楓葉,品著濃濃郁郁的秋意,帶著深深滿滿的感恩。感謝兩位帶路的大哥,辛苦了。也感謝旺川村組織召集民工費心整理出這樣一條新路。感謝紫隊與云淡風輕兩位群主的精心組織。 </p> <p>新路的整理,使得以大會山自然之美為核心,以楊桃嶺古道人文故事為亮點的大會山徒步線路更加多樣,風景內容格外豐滿翔實。在旺川一帶,每個自然村落都能成為起始點,由此可以串成泥土路與石板路間或相承的強度大小不一的多條環線路徑,適合體能不同喜好各異的戶外愛好者欣賞大會晴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有感于旺川村干部與鄉民與時俱進,齊心合力。我們的戶外資源也因此得到更新,資源更豐富,風景更美麗,愛山樂水的戶外人生活更精彩!想想都美! </p><p> 感恩山水,感恩有你!</p> <p> 月亮石旁賞杜鵑,擂鼓尖上戀山楂。五月的映山紅,九月的紅山楂,成為大會山擱置在我心尖上的兩個微小的觸點。長塢新路賞紅葉,小嶺古道露真容。如今大會山的那片片紅葉,一不小心就會觸動我的心弦!她讓我時時想起泰戈爾的詩句:“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還在乎擁有什么?” 靜謐、安寧,不在乎擁有,這是一種至高的詩意和人生境界。我們愛山樂水,喜歡在戶外行走,或許就是走在追求這種境界的路上吧。</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梁河县|
巴南区|
辽宁省|
周宁县|
株洲市|
如东县|
邯郸市|
民县|
离岛区|
恩施市|
岗巴县|
保德县|
卓尼县|
开鲁县|
浙江省|
昌邑市|
永兴县|
眉山市|
红河县|
民乐县|
昌平区|
交口县|
柳林县|
兰坪|
高阳县|
富裕县|
额尔古纳市|
博野县|
阿拉尔市|
张家口市|
麻阳|
科尔|
崇文区|
疏附县|
萨迦县|
阳江市|
应城市|
铜陵市|
扎鲁特旗|
吐鲁番市|
陆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