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砂流水,我那曾經美麗而又輝煌的故鄉(xiāng)喲

沙流水清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我的故鄉(xiāng)砂流水地處祁連山脈東側,是西北地區(qū)普普通通的一個小山村,目前行政隸屬甘肅省白銀市平川區(qū)水泉鄉(xiāng)砂流水村。砂流水的歷史應該有300年左右,因為我爺爺的爺爺,早已從黃灣遷到了砂流水,開始定居生活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300年,在上下5000年的中華文明長河史中是非常短暫的,但相對歐洲西方好多國家,比如不足240年的美國歷史來說,砂流水的歷史也算得上悠久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記憶中的砂流水,綠樹環(huán)村,喜鵲成群;泉水叮咚,麥浪翻滾;炊煙裊裊、雞犬相聞,一派生機勃勃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田園景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砂流水的山是砂石山,村子對面的紅山最引人注目,紅山實為丹霞地貌,與冠絕全國的張掖丹霞相比,委實袖珍了一些。如果說張掖的丹霞是上帝打翻的調色板,那么砂流水的丹霞就是上帝不小心灑落在凡間的一滴顏料。那熱情似火的紅,成為砂流水村獨有的一道炫麗的風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盛夏的砂流水,藍天、白云、綠樹、黃花,在丹霞的襯托下,勾勒出一副質樸唯美、清新脫俗的水彩畫。</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村里祖祖輩輩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砂流水的紅山原來和附近的哈思山一樣,全是茂密的原始森林,宋朝楊六郎元帥手下大將焦贊、孟良與穆桂英大戰(zhàn)穆柯寨時,放火燒山,把砂流水滿山的松樹全燒光了,這里的山石也被燒紅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紅山,在我童年的記憶中,還是人們的計時器。那時人們沒有手表、鐘表等,夜晚靠看天上三星移動的位置、聽雞鳴的次數,判斷時間的早晚。白天就看太陽的影子,尤其太陽落山時,西山的影子就會慢慢爬上紅山,人們根據山影移動的位置,判斷天黑時間,奶奶常常就會喊:“陽婆都過廟洼洼了,趕緊抬水去了。”</b></p> <p><b style="font-size: 22px;">  那時村里沒有自來水,吃水都到村邊泉眼里挑水、抬水。</b></p><p><b style="font-size: 22px;"> 砂流水的泉水有說不出的清涼、甘甜。</b></p><p><b style="font-size: 22px;"> 砂流水的孩子,從來不喝開水,尤其玩耍得又熱又渴時,咕嚕咕嚕的一口泉水下肚,渾身每個毛孔都能感到清爽、舒服。</b></p><p><b style="font-size: 22px;"> 過往村子的路人走得累了渴了,來到泉邊,掬水入口,無不連連稱贊……</b></p><p><b style="font-size: 22px;"> 多年以后的今天,許多砂流水在外生活的人,每每回到家鄉(xiāng),返程都要帶上用大塑料桶灌滿的家鄉(xiāng)泉水。</b></p> <p><b style="font-size: 22px;">  記憶中村口姬家有一棵大榆樹,樹干有兩人合抱之粗,樹干往上分成兩杈,樹杈上架著村里的高音喇叭。這棵榆樹很高,長得枝繁葉茂,人們外出回村,老遠就能看見這棵大榆樹。</b></p><p><b style="font-size: 22px;"> 每當春天榆錢成熟的時候,身手敏捷的年輕人就會爬上樹干摘榆錢,自己一邊挑撿最大的榆錢美餐,一邊折些榆錢肥嫩的小樹枝,扔下來,榆錢又大又圓又甜,圍在樹下的小孩們爭相食之。</b></p><p><b style="font-size: 22px;"> 后來在其他地方看到的榆錢,都很小很小,沒有比那更大的了。</b></p><p><b style="font-size: 22px;"> 有言道: “黃山歸來不看岳”、“九寨歸來不看水”。我便是“砂流水歸來,不再看榆錢”了。</b></p> <p><b style="font-size: 22px;">  除了榆樹,最是那村子對面紅山腳下叫做“紅灣”的一灣杏樹,讓我魂牽夢縈,那是我童年世界的人間仙境。</b></p><p><b style="font-size: 22px;"> 清楚地記得杏花盛開的季節(jié),紅灣就是一片杏花的海洋,一片粉紅色的海洋。朵朵杏花,仿佛都是春姑娘用心打扮過的,細細的花蕊、柔柔的花瓣,粉粉嫰嫩,淡粉色的花瓣上還有春姑娘細細描畫的玫瑰色的“唇線”呢!杏花仙子們飄然而過,只留下一縷縷淡淡的清香,醉了樹下地里的芹菜、茄子、蘿卜、黃瓜…</b></p><p><b style="font-size: 22px;"> 韭菜忘了自己是韭菜,長得像馬蓮、像快抽穗的麥葉!南瓜更不象話,有的長得有磨盤大,難為壞了來生產隊菜園分菜的娃娃!</b></p><p><b style="font-size: 22px;"> 煙雨天,霧在杏花間繞,云在山廟前飄,我一直相信,那就是神仙住的地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除了杏花,家鄉(xiāng)的馬蓮和馬蓮花更是我的最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記憶中村旁荒地、路邊、山谷、草叢中都有馬蓮,馬蓮根須稠密而發(fā)達,有很強的縛土保水能力。馬蓮花的花瓣為淺藍色、藍色或藍紫色,花瓣上有較深色的條紋,我喜歡它的高潔端莊 、淡雅美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那時,我們村的姐姐們留長辮子的很多,如我家的五姐(同一個爺爺的姐妹中排行老五,與我同父母的長姐)、雒家的大表姐、羅家的存娃兒姐、周家的愛慶兒、劉家的愛蓮兒等等,其中我家五姐的辮子算是最粗最長的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姑娘們農忙時,就把長辮子盤在頭頂上面,用花花綠綠的頭巾包裹起來,個個顯得格外俊俏、干練。農閑的時候,長長的麻花辮垂在脊背后面的大腿根上,走路、轉身間,長辮隨意的搖曳著,那份飄逸和美麗,羨慕得我心里直癢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我和一樣夢想有長辮的小伙伴一起,拔來水渠邊長長的馬蓮葉片,辮成長得快要拖到地上的麻花辮,再戴上用馬蓮花串成的項鏈,心里別提有多美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我覺得勤勞善良、美麗端莊的砂流水姑娘們,就像那淡雅美麗、花蕊清香、抗旱而又耐鹽堿的馬蓮花!</b></p> <p><b style="font-size: 22px;">  砂流水人的生活,主要以農耕為主,對砂流水影響深遠的是新中國成立以后,國家對土地的兩次改革,即解放初期毛澤東主席領導的“土地改革”和1980年鄧小平同志領導的土地大包干,也叫“改革開放”。</b></p><p><b style="font-size: 22px;"> 我親身經歷了鄧小平同志領導的土地大包干,當時生產隊的土地、牲畜、農具等全部分給了農戶,農民享有絕對的自由生產權和支配權,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勞動積極性,提高了生產效率。人們的物質生活越來越富有。</b></p> <p><b style="font-size: 22px;">  但是,我們也要一分為二的看問題,必須承認一個事實,隨著生產隊小集體經濟的解體,農村生產的盲目、隨意、無組織,也生出了好多惡果,特別在生態(tài)方面。</b></p><p><b style="font-size: 22px;"> 從那時開始,漸漸的,砂流水的樹幾乎砍完了。榆錢沒有了、紅灣的杏花再也不見了、就連生命力極強的馬蓮花也絕跡了……</b></p><p><b style="font-size: 22px;"> 再去砂流水,滿眼殘壁斷墻,一片蕭條……</b></p><p><b style="font-size: 22px;"> 砂流水的泉水都快要哭干了……</b></p> <p><b style="font-size: 22px;">  前些日子,偶遇靖遠縣東灣鄉(xiāng)一對八十多歲的老夫妻,閑聊中,當他們得知我是砂流水人時,羨慕之情仍溢于言表,老人家說:“過去你們砂流水紅得很呀!你們村是全省學習的榜樣啊!省城蘭州有你們村的辦事處,你們村里有省報常駐記者,你們村富足得很,先進得很!”</b></p><p><b style="font-size: 22px;"> 以前也曾斷斷續(xù)續(xù)聽長輩們說過一些,但這次聽了這對老夫妻的話,我萌生強烈的好奇心,我特想知道砂流水曾經是怎樣的輝煌?</b></p><p><b style="font-size: 22px;"> 還好,在甘肅省圖書館,我查閱到了當年的報紙。半個多世紀前砂流水的歷史栩栩展現在我的面前……</b></p><p><b style="font-size: 22px;"> 這讓我對砂流水的先輩們充滿了深深的敬意!</b></p> <p><b style="font-size: 22px;">  毛澤東主席時期的土地改革,使砂流水人因耕者有其田而激發(fā)了大生產的積極性。特別是以生產隊為單位,土地、農具等生產資料歸小集體所有,人們的勞動所得由生產隊分配,那段歷史,砂流水人的勞動成果和精神風貌,達到了的頂峰。&nbsp;</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據1965年11月12日的“甘肅日報”頭版頭條關于砂流水的專題記載“砂流水現有三十三戶人家,二百四十二人”,“十年來,共向國家交售糧食三十一萬斤”。</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以前,從長輩們的口述中,聽到過許許多多關于砂流水曾經風光的故事,但我第一次看到這篇文章時,內心感到無比震撼!</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話說當時的“甘肅日報”,應該是甘肅省僅有的一份報刊,國際國內形勢、各行各業(yè)新聞等等都需報道,每個版面應該是相當的金貴,那是需要怎樣突出的成績,才能上得了“甘肅日報”呀,更別說頭版頭條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那時砂流水總人口二百四十二人,除過老人小孩,村里全勞力六十五人,半勞力二十二人,十年累計給國家貢獻糧食三十一萬斤!</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三十一萬斤糧食,在現在看來,真不算多。但要知道,甘肅在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曾遇到了千古未有的大災難,持續(xù)三年大饑荒,著名報告文學作家麥天樞曾在獲獎作品《西部在移民》中披露,一九六〇年前后僅在定西等隴中一帶便有“餓死近百萬人”的實例。而砂流水人在那場大災難中,不但沒有一個人逃荒、要飯,沒有一個人餓死,更沒有向國家要供應糧吃,反而給國家貢獻了三十一萬斤糧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甘肅雖說地處黃土高原,但砂流水村坐落在一條狹長的山溝里,村子前后都是石山,石多土少,耕地土層很薄,村子前有條河,叫“砂河”!砂河與村子之間流淌著一股清泉,“砂流水”大概由此得名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那時的砂流水十年九旱,砂流水的先輩們到底是怎樣獲得豐收,養(yǎng)活自己、貢獻國家的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用當時的話說,砂流水人以“為革命敢當改造大自然的闖將”,大搞農田基本建設,十多年來,“村里打井三十一眼,在井下挖串洞一百七十多丈”,“在溝、臺、坡、灣上新開了一百五十九畝臺階式水澆地”,“鋪壓新砂田五百二十二畝”……</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一串串的數字,模糊了我的眼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那時沒有拖拉機、播種機、除草機、收割機等機械化或半機械化的小農機,有的只是原始的鐵鍬、?頭、背篼……每一樣農活,都要靠人力,勞動強度之大,遠遠超出常人的想象,現在提起,都讓我心生敬畏,就拿鋪壓新砂田來說,全靠人力架子車、背篼,一點一點的從砂河取砂,背運在平好的坡地上……</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0px;">先輩們還在距砂流水三四十多里的高棗坪荒灘上,開墾出了幾百畝的旱地…</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0px;">三十一萬斤糧食啊,怎一個“苦”字了得?!!!</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0px;">誰敢說國家財政金融的物資基礎中,沒有砂流水人鼎力的貢獻呢?!!!</b></p><p class="ql-block"><br></p> <p><b style="font-size: 22px;">  砂子,乃碎小的石子,本性執(zhí)著、堅強。</b></p><p><b style="font-size: 22px;"> 砂流水人的骨子里,有著砂子的性格!</b></p><p><b style="font-size: 22px;"> 砂流水人憑著那股執(zhí)著、堅強,用自己的雙手創(chuàng)造出五谷豐登、六畜興旺的美好生活。</b></p><p><b style="font-size: 22px;">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砂流水生產隊能在全省九萬七千多的生產隊中被多次評為“五好生產隊”、“紅旗隊”,我們的村支書能當選為全國人大代表,那都是何等的不容易呀!</b></p><p><b style="font-size: 22px;"> 記得村支書家里有一張幾乎大半個跨墻長的大相框,里面鑲嵌著村支書及全國人大代表與周恩來總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一起的合影,那是相當的“高大上”!</b></p><p><b style="font-size: 22px;"> 全省都掀起“學砂流水、趕砂流水、超砂流水”的熱潮,省報記者常駐砂流水,及時大篇幅的報道砂流水的人和事。各地來砂流水參觀學習的人絡繹不絕,由于“砂流水,紅旗隊,家家有個雙頭柜。緞被面子羊毛氈,人人出來把條絨穿”,吸引得遠近的姑娘們都爭搶著嫁給砂流水的小伙子呢。</b></p> <p><b style="font-size: 22px;">  砂流水先輩們骨子里的執(zhí)著和堅強,潛移默化的傳給了后代。</b></p><p><b style="font-size: 22px;"> 在省城蘭州工作的我,每每回家看到父親額頭上永遠擦不干的汗水,內心就會涌出無窮的力量,催我奮進。</b></p><p><b style="font-size: 22px;"> 我,也是砂流水的一粒砂子!一路走來,任憑風吹雨打,都努力的向前奔跑著。為親人、為家庭、為社會,盡力的發(fā)揮著自己的作用。</b></p> <p><b style="font-size: 22px;">  砂流水的泉水,清澈、甘甜!</b></p><p><b style="font-size: 22px;"> 砂流水人的血液里涌動著泉水的精華!</b></p><p><b style="font-size: 22px;"> 砂流水人有著泉水的柔美和溫情!</b></p><p><b style="font-size: 22px;"> 據我老母親講,當年她在生產隊的食堂里做飯,食堂傍邊的屋子里放著標明價格的日常生活用品,誰家需要什么,自己就去拿,同時自覺的把錢放在裝錢的紙盒里,錢物從未短少過。</b></p><p><b style="font-size: 22px;"> 當今好些發(fā)達地區(qū)搞的“無人售貨超市”和當年砂流水人的“無人售貨臺”相比,簡直爆弱了!</b></p><p><b style="font-size: 22px;"> “無人售貨超市”看似無人,實則360°無死角的有人監(jiān)控著,砂流水人的“無人售貨臺”無需監(jiān)控,人們相互心里坦蕩、透亮得和清澈的泉水一樣,那才叫真正意義上的“無人售貨”。</b></p><p><b style="font-size: 22px;"> 用以前的話講,砂流水人的“政治思想覺悟高”,用現在的話說,砂流水人“格局大、素質高”!</b></p> <p><b style="font-size: 22px;">  1966年1月29日“甘肅日報”報道的“賣馬記”,講的是砂流水人把一匹市場價值2000元的馬,以800元的低價,賣給了困難的上梁生產隊,而且還允許上梁生產隊賒賬。</b></p><p><b style="font-size: 22px;"> 砂流水人的仁慈、友善,溶進了砂流水人的血液里!</b></p><p><b style="font-size: 22px;"> 砂流水人遺傳的基因里傳承著那份柔美和溫情!</b></p><p><b style="font-size: 22px;"> 大前年清明節(jié),哥哥請出租推土機的原來鄰居,給父親的墳地修了修水路,干完活,哥哥問工費多少?對方說:“給五六佰元就行了”,哥哥說:“那就拿上一千元吧”。</b></p><p><b style="font-size: 22px;"> 一直在大城市長大的我丈夫十分納悶,悄悄問我:“哥是咋回事呀?討價還價不往下壓價也就算了,怎么還給對方往上加價呢?” 我輕輕地笑道:“不懂了吧? 這就是鄉(xiāng)親!鄉(xiāng)情!這就是我們砂流水人!”</b></p> <p><b style="font-size: 22px;">  舊報紙上有一篇題為“毛澤東思想給我?guī)頍o限光明”文章,初看標題,時代感超強,我竊笑:這調子也太高了些吧!細看,我被當時生產隊干部細致入微的工作作風所深深觸動!為了喚醒、激發(fā)一個殘疾人對生活的熱愛,村干部都住到盲人家里了,一閑下來就談心,幫他慢慢地拂去蒙在心靈深處的灰塵,把一個自暴自棄、自憐自卑的盲人,不但變成了勞動生產積極分子,而且成了生產隊的文藝骨干。</b></p><p><b style="font-size: 22px;"> 我的記憶中,這位盲人可算得上我們村的“能人”。雖然雙目失明,但村里哪里有井、哪里有坎,他非常熟悉,全村每戶人家的大門,他都能找到,每家大人小孩的聲音他都能聽辯出來。</b></p><p><b style="font-size: 22px;"> 更讓我佩服的是,他一直是我們砂流水秦劇團的板胡手,首席樂師,他的板胡和我雒家姑父敲的干鼓鼓,相得益彰,一個玉珠落盤、一個千腸百轉,或如泣如訴、或蕩氣回腸……余音何止繞梁三日,四十多年過去了,他們扣人心弦、慷慨激昂的伴奏,仿佛還在耳邊回響。每每偶爾聽到秦腔的鑼鼓響,恍然又回到故鄉(xiāng)過大年,村里開始唱戲了。</b></p> <p><b style="font-size: 22px;">  據姑姑講,姑父為了練習打鼓,把家里吃飯筷子當鼓槌用,家里窗臺上敲得全是窩窩兒,吃飯的筷子,不是裂的,就是斷的。姑父尚且如此刻苦,盲人板胡手不知為此付出了多少心血!</b></p><p><b style="font-size: 22px;"> 盲人一生就是這樣的自強自立,可惜終生未婚,享年七十多歲。非常令人感動的是:他的晚年生活不能自理時,他的弟弟和弟媳婦一直伺候著他,陪伴著這位殘疾兄長,有尊嚴的走完了人生最后一程。</b></p><p><b style="font-size: 22px;"> 這就是砂流水人血濃于水的親情!</b></p><p><b style="font-size: 22px;"> 反觀當今社會上有些做兒女的,對年邁體弱的親生父母尚且不愿盡自己的贍養(yǎng)義務,更何況兄弟呢?</b></p> <p><b style="font-size: 22px;">  我父親去世時,遵照父親生前遺愿,讓他魂歸故里,和許多在他鄉(xiāng)生活的父輩們一樣,希望把自己的軀體永久的安葬在故鄉(xiāng)砂流水。</b></p><p><b style="font-size: 22px;"> 若干年后,父輩們的骨頭也許變成了砂流水真真切切的一顆顆砂粒…...</b></p><p><b style="font-size: 22px;"> 記得在故鄉(xiāng)砂流水給父親守孝的七七四十九天里,我請假一周,回村里陪著母親,那是我工作后回村里呆的時間最長的日子,在那一周時間里,東家端來剛炸的油餅、西家端來涼面……</b></p><p><b style="font-size: 22px;"> 聽著鄉(xiāng)音,被呼喚著乳名…...</b></p><p><b style="font-size: 22px;"> 久違的、濃濃的鄉(xiāng)情,就像砂流水清香的甘泉,沁心透肺!</b></p> <p><b style="font-size: 22px;">  這些年我到過好多地方,而在我心里:</b></p><p><b style="font-size: 22px;"> 最親的路,還是故鄉(xiāng)的路!</b></p><p><b style="font-size: 22px;"> 最甜的水,還是故鄉(xiāng)的水!</b></p><p><b style="font-size: 22px;"> 最重的行囊,是對故鄉(xiāng)的深深眷戀和久久回憶!</b></p><p><b style="font-size: 22px;"> 最美的山村,唯有我記憶中的故鄉(xiāng)—砂流水!</b></p><p><b style="font-size: 22px;"> </b></p><p style="text-align: right;"><b style="font-size: 22px;"> 張梅</b></p><p style="text-align: right;"><b style="font-size: 22px;">二〇二〇年十一月八日 </b></p><p><br></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崇义县| 乃东县| 江阴市| 阜平县| 顺昌县| 新平| 金乡县| 奈曼旗| 封开县| 淮南市| 界首市| 麻城市| 沂水县| 通山县| 新兴县| 龙山县| 象山县| 昌邑市| 桦甸市| 米林县| 芦溪县| 恩施市| 青河县| 芜湖县| 固安县| 大理市| 都匀市| 陆河县| 高唐县| 顺平县| 西畴县| 安陆市| 扬州市| 陵水| 雅江县| 江门市| 辽阳市| 改则县| 天峨县| 肇州县| 麻栗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