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46軍高炮團57高炮營,組建于1976年3月,我連由原137師高炮營三連,改編為軍直高炮團57高炮營二連。建連伊始,我連就承擔起徐州云龍山隧道施工的艱巨任務;1978年從江蘇徐州移防至山東濰坊,又挑起了保障全團營建施工采石的重任,連續五年遠離團隊執行任務。在連長張忠華、指導員劉正凱等連領導的帶領下,克服了千難萬險,出色地完成了上級賦予的各項任務。是一支不畏艱險、勇挑重擔;顧全大局、樂于奉獻的堅強戰斗集體。。</p> <p>1976年建連初期,連隊干部在徐州太山營訓練場上合影</p><p>連 長:張忠華(己故)前排左四</p><p>指 導 員:劉正凱 前排左五</p><p>副 連 長:桑建國(己故)中排左一</p><p>副指導員:張忠良 前排左三</p><p>一排長(指揮排):薛靈生(己故)后排左一</p><p>二排長(雷達排):高勝利(己故)</p><p>雷達技師:王忠文 前排左一</p><p>三排長(炮一排):閆學香 后排左二</p><p>四排長(炮二排):紀仁強 中排左三</p><p>五排長(司機排);童秋杰</p><p>司 務 長: 劉振宇 前排左二</p> <p>1976年,我連在執行徐州云龍山隧道施工任務中發生意外,盛明亮戰友為了避免更大的傷亡挺身而出,獻出了年輕的生命。被追認為“革命烈士”,榮立二等功。</p><p>圖為指導員劉正凱(中),與連長張忠華(右三)在連支委會上,布署向盛明亮烈士學習活動。</p> <p>盛明亮烈士簡介</p><p>圖文由昆山戰友張云龍提供</p> <p>徐州云龍山、云龍湖與當年我連參加施工的溢洪隧道出入口。盛明亮烈士就犧牲在洞口旁,他當時負責在洞口接送運碴的轱轤鐵車。</p> <p>《彰軍亭》位于徐州云龍湖東北角,溢洪道北側高臺之上。</p><p>《彰軍碑》于1982年豎立,旨在表彰和紀念駐徐部隊治理和開鑿云龍湖的過程中做出的巨大貢獻。</p> <p>云龍山圖文均摘自駐徐州戰友李健的美篇作品《難忘的徐州印記》</p> <p>1977年初,高炮團在徐州九里山營房,召開1976年度工作總結表彰大會,會后團長董薇、政委王文澤等團首長,在團辦公樓前與立功授獎人員合影。</p> <p>秋風送爽,果實飄香;</p><p>金秋十月,九九重陽。</p><p>2020年10月25日(農歷九月初九),是我國的敬老日“重陽節”。高炮團57高炮營二連的首任指導員劉正凱夫婦(安徽界首)與1976年入伍的江蘇昆山藉戰友一行七人來到了煙臺。戰友重逢,思緒萬千。40年前分別時,我們都是血氣方剛的熱血青年,如今都已兩鬢斑白,皺紋滿面。</p><p>戰友分別幾十年,今日我們又相見;</p><p>多少往事涌心頭,知心話兒說不完。</p> <p>老指導員劉正凱,今年79歲,腰板硬朗,精神矍鑠。</p> <p>杜建立為我連十班戰友</p> <p>老指導員一行于10月22日,分別乘高鐵到盤錦匯合。盤錦戰友周風林夫婦、王軍彪、王紹友、翟輝、石成效等戰友接站后陪同參觀《遼沈戰役紀會館》。</p> <p>周風林夫婦等盤錦戰友,熱情歡迎老戰友的到來。</p> <p>盤錦戰友們陪同老指導員一行參觀《紅海灘》</p> <p>十一班長王軍彪與司務長周風林</p><p>看到老戰友,許多往事又浮現在眼前……</p><p>記得那一天,我們正在云龍山隧道清碴作業,忽聽軍彪戰友仰著頭大喊“排長危險”!我們都本能地向一旁躲散,呼的一聲,一塊近1米長的石頭從洞頂落下,擦傷了我的左肩。正所謂:“與死神擦肩而過”,多虧軍彪戰友及時發現。</p> <p>1976年春,四排戰友在徐州太山營訓練場上合影</p><p>排 長:紀仁強(二排中)</p><p>十 班 長:祝俊生(后排左一)</p><p>十一班長:曲錄新(二排右一)</p><p>十二班長:韓永恒(三排左一)</p><p>十三班長:董同森(后排左二)</p><p>十 班 副 班 長:馬忠全(前排右一)</p><p>十一班副班長:王軍彪(二排左一)</p><p>十二班副班長:李樹良(后排右二)</p><p>十三班副班長:周風云(三排右四)</p><p>還記得那個夜晚,我帶著鑿巖機組和爆破組夜班施工作業。當站到2米多高的石碴上掘進時,“轟”的一聲,一塊巨石落下,塌方了。電源被切斷,隧道里瞬間漆黑一片。鑿巖機停止了轟鳴,戰友們一個也看不見。一陣落石過后,我打開手電筒不斷地晃動,把戰友呼喚。上帝保佑!戰友們都應聲答“到”,并小心翼翼地靠攏到我身邊,大家相視無語、心照不宣。暗自慶幸又躲過一劫,我們還擁有明天。</p> <p>1976年春,我連部分戰友在徐州太山營訓練場上合影。</p><p>云龍山隧道施工中,北京專家來考察后忠告:隧道泥夾石地段有滲水,隨時都有“包餃子”的危險!后雖加強了防范措施,但險情還是接二連三,我們連就是在這艱險的環境中鏖戰了兩年。</p> <p>難忘記,風林司務長披星戴月騎自行車陪我到坊子火車站接站。更難忘,在我去司令部報道前,風林司務長還親自下廚準備了一桌豐盛的歡送宴。連隊干部和營首長圍坐在炊事班糧庫的大案板前。情款款,意綿綿……</p> <p>10月24日,老指導員一行從盤錦乘車到大連。得到定居在大連的煙臺藉戰友王道軍的熱情款待。</p> <p>張云龍戰友的昆山普通話,還和在連隊時一樣可愛。</p> <p>大連星海廣場游覽</p> <p>10日25日上午從大連乘坐“勃海翠珠”輪前往煙臺</p> <p>下午4時準時到達煙臺港</p> <p>到百年老店《蓬萊村》,品味傳統魯菜。</p> <p>美酒同分享,美味共品嘗。</p> <p>歡聲笑語,情深意長。</p> <p>10月26日上午,參觀煙臺《張裕酒文化博物館》。</p> <p>張裕百年地下大酒窖:建造于光緒二十年(1894年),窖深7米,距黃海不足百米,低于海平面1米,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海灘地下酒窖。百年老桶群中,有3只橡木大桶,每只大桶可貯酒15噸,被稱為“亞洲桶王”。</p> <p>品鑒張裕葡萄酒</p> <p>煙臺海濱觀光</p> <p>左起:張云龍(六班)、朱建華(三連)、蔡德海(雷達班)、陸建華(司機班)。</p> <p>《煙臺山公園》游覽</p> <p>風雨同舟,相濡以沫。</p> <p>張云龍戰友算是幸運的,施工中受傷,退伍前辦理了傷殘,享受到了傷殘軍人應有的待遇。有的戰友傷殘不達標沒辦成,更有不少戰友沒把傷殘當回事,也不要求辦。回鄉后舊傷復發,無法從事重體力勞動,但為時己晚。</p> <p>《惹浪亭》里歇歇腳,抽支煙。</p> <p>煙臺山上,一起觀海。</p> <p>煙臺名稱源于煙臺山,明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為防倭寇侵擾,當地軍民于臨海北山上設狼煙墩臺,也稱烽火臺。發現敵情后晝則升煙,夜則舉火,為報警信號,故簡稱煙臺。煙臺山則由此得名。</p> <p>登上烽火臺</p> <p>煙臺山燈塔上環視煙臺美景</p> <p>趙明戰友設午宴接待老指導員一行,王君友戰友也從家中帶來了美酒,藏衛儉戰友從遠道趕來陪同。</p> <p>王君友(右)與陸建華</p> <p>偵察班戰友王君友,1米81的個頭,不僅籃球打的好,且多才多藝,對新鮮事物充滿了好奇。一次他與劉團祥戰友趁幫助排長薛靈生擦拭手槍之機,出去過了一把手槍癮,受到連隊的“嚴重警吿”處分。退伍時他找到連隊,要求將處分從檔案中抹掉,堅持原則的老指導員沒同意。從此,檔案中兩行紅色的履歷,伴隨他走上新的工作崗位,成為永久的“榮譽”。聽說老指導員來煙臺,他把家中珍藏的好酒拿來與老戰友們分享,那些過往的“心結”,在戰友情面前都己成笑談。</p> <p>老戰友,干一杯!</p> <p>10月27日上午,趙明、藏衛儉、王君友等戰友,開車陪同老指導員一行到《蓬萊閣》景區游覽。</p> <p>蓬萊閣與黃鶴樓,岳陽樓,滕王閣,并稱“中國四大名樓”,素以“人間仙境”著稱,其“八仙過海”傳說和“海市蜃樓”奇觀享譽海外。</p> <p>還記得我倆曾動手打過架嗎?</p><p>煙臺戰友趙明與昆山戰友張云龍,同年入伍,同一個班,不打不成交。</p><p>老照片為六班戰友在徐州九里山營房,雙37高炮前合影。張云龍(前排左三)、趙明(中排左一)、王道軍(后排)。</p> <p>藏衛儉、王君友、趙明、張云龍與指導員劉正凱。</p> <p>10月27日下午,老指導員一行從煙臺乘高鐵到達濰坊。受到濰坊戰友劉振宇和孫秀榮夫婦、王明壽、杜建立、王舉興、王福利、劉李宋等老戰友的熱情接待。</p> <p>蔡德海、杜建立、張云龍與排長王明壽。</p> <p>“世界風箏都”,參觀《楊家埠》。</p> <p>戰友,戰友!</p><p>這親切的稱呼這崇高的友誼,</p><p>把我們結成一個鋼鐵集體!</p> <p>2018年10月3日,濰坊戰友聯誼會時留影。</p><p>左起:紀仁強、劉振宇、劉正凱、張國獻(改編前連長)、祝俊生、周風林、王明壽。</p> <p>老領導、老大哥、老營房、老搭檔。</p> <p>我連在完成營建采石任務返回新營房后,曾一度作風比較渙散。個別士兵對理寸發也比較抵觸,為此常拖連隊的后腿。“矯枉必須過正”,我便和連隊干部率先剃了光頭,帶動了全連130多名官兵,統一剃了光頭。那天晚上,團露天電影場看電影,統一脫帽后,我連齊刷刷的光頭格外耀眼。引來了全場的目光和笑聲一片,團首長們看到此情此景,也是笑容難掩。</p> <p>七班戰友李國倫賦詩一首,1978年12月入伍于湖北廣水。</p> <p>戰友來煙有感:</p><p>1970年我還在中學讀書</p><p>他己經擔任連隊指導員</p><p>1976年我到連隊任排長</p><p>他還是連隊指導員</p><p>我到軍校學習后團司令部任參謀</p><p>他還是連隊指導員</p><p>1980年我又回連隊任連長</p><p>他還是連隊指導員</p><p>1981年底他從指導員的崗位上轉業</p><p>在指導員的崗位上堅守了十一年</p><p>為連隊建設他盡職盡責 嘔心瀝血</p><p>不計得失 甘為人梯 功德圓滿</p><p>他就是57高炮營二連指導員劉正凱</p><p>把最好的年華獻給了部隊留在了二連</p><p><br></p><p>忘不了</p><p>徐州太山營的蘇式大營房</p><p>我們整齊劃一 勤學苦練</p><p>執行云龍山隧道施工任務兩年</p><p>你帶領我們不畏艱險 排除萬難</p><p>失去戰友我們肝腸寸斷</p><p>擦干眼淚我們意志更堅</p><p>忘不了</p><p>調防濰坊我連又勇挑重擔</p><p>保障全團營建采石兩年半</p><p>連隊兵分李家官莊和石泉</p><p>農家熱炕上我們同思共眠</p><p>石坑里掄起鐵錘 握緊鋼纖</p><p>新營房的每塊基石上都有我們的血汗</p><p><br></p><p>我們搬進新營房的那一年</p><p>你告別了軍營離開了二連</p><p>連續五年我連都與石頭為伴</p><p>遠離團隊獨擋一面</p><p>盛明亮戰友獻出了生命</p><p>許多戰友都留下了傷殘</p><p>有的得到了應有的待遇</p><p>有的回鄉后舊傷復發但為時己晚</p><p>我們為戰友們出示的證明無數件</p><p>能力有限 愛心無限</p><p><br></p><p>而今你將步入耄耋之年</p><p>想念戰友要出來轉轉</p><p>五月首先去了徐州云龍山</p><p>把時間重新定格在1976年</p><p>仿佛又聽到鑿巖機的轟鳴</p><p>看到爆破后的硝煙</p><p>又去烈士盛明亮的家鄉昆山</p><p>手扶戰友的墓碑你淚流滿面,</p><p>今又與昆山的戰友去盤錦經大連</p><p>再到煙臺濰坊與老戰友們見個面</p><p>戰友重逢笑開顏 </p><p>知心話兒說不完</p><p>但愿我們常相見 </p><p>切莫再等四十年</p><p> 紀仁強</p><p> 2020年10月31日</p><p><br></p> <p>1983年,上級派我連代表高炮團,參加46軍在山東莒縣浮來山組織的實兵演習。那天晚上,我帶著全連13臺車、人員及裝備,按上級要求閉燈行駛通過“敵人封鎖區”。忽然,一輛炮車壓到了一個石碾子,車頭迅速轉向,帶著火炮沖下約45度的斜坡。導致駕駛室變型,擋風玻功破碎,駕駛室里團軍務參謀鄒其龍面部輕傷,車上還有炮班的8名戰士和一個基數的炮彈均無大恙。劉士一團長見狀后,氣的開口大罵“導演組”指揮不當。</p><p>團隊里這樣的故事有許多許多,我們幾天幾夜也說不盡、道不完……</p> <p>57高炮營二連,在歷屆官兵的共同努力下,優良傳統不斷發揚光大。入編138師后,1989年,因完成任務突出,榮立集體二等功。這是高炮團乃至138師的歷史上,唯一一支榮立集體二等功的連隊。</p> <p>原濟南軍區后勤部參謀長、高炮團團長劉士一,原高炮團政治處主任張玉山,給予我連高度評價。</p><p>視頻由高炮團原電影組組長杜明月提供</p> <p>1984年3月,團司令部作訓股 股長</p><p>同年與副團長于斯生(后排中)、一營營長尹其富(后排左)、二營副營長簡傳學(前排左)、作訓股參謀紀樹光(前排右),到北京軍區張家口高炮某部學習取經。</p> <p>1985年5月,調煙威警備區教導大隊工作,百萬大裁軍后被列為編外。同年,入石家莊高級陸軍學校學習。</p> <p>1990年3月,煙臺警備區教導隊 </p><p> 教導員。</p> <p>1993年3月,濟南軍區步兵偵察訓練大隊、煙臺兩棲偵察學兵隊 政委</p><p><br></p> <p>1998年1月,煙臺警備區福山武裝部 </p><p>政委</p> <p>2000年1月,煙臺警備區福山干休所 </p><p> 政委</p><p>2003年3月,退休。</p> <p>八一軍旗高高飄揚,</p><p>高炮團團歌傳遍四方;</p><p>光榮傳統代代相傳,</p><p>戰友深情終生難忘。</p><p> 紀仁強</p><p> 2020年10月</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岐山县|
兴义市|
花莲市|
县级市|
井陉县|
金寨县|
乐平市|
吉首市|
凤台县|
体育|
上饶县|
东兴市|
抚松县|
济源市|
萨嘎县|
油尖旺区|
上饶县|
乐清市|
厦门市|
广水市|
广东省|
禹州市|
商丘市|
商城县|
德化县|
额尔古纳市|
文成县|
凌海市|
拉孜县|
昌宁县|
福泉市|
道孚县|
大埔县|
湖南省|
高淳县|
彰武县|
靖远县|
青河县|
天全县|
遂溪县|
岳西县|